金融文化论文范文

2024-01-06

金融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内的学者对于转型期间的资本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相关影响研究得并不深入。从1978年我国首次提出资本市场经济转型,迄今为止将近40年,资本市场经济转型是否成功决定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决定着金融市场资金流动情况,对推动金融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起着重大的作用,最终推动经济整体健康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较晚,资本化程度不高,金融工具种类较少,因此我国的经济转型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程度还是值得深入讨论的。

【关键词】资本市场 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资本市场中的中长期贷款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等等。[1]相比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起着最核心的作用,并且资本市场有着自身的优越性与作用性,发挥自己聚集资金、配置资金、调节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独特的功能。在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时期,资本市场起着更关键的作用与更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对经济转型主要作用在三方面:首先是资本市场所产生的投资与储蓄的效应,进而能拉动整个社会整体储蓄水平[2];其次它能够有效地刺激储蓄,并且能够重新分配使得投资水平的提高;再次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资本的流动性与重新配置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一、资本市场聚集资金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中国资本市场形成最早就是为了给公司企业增加资金的来源,扩大吸收资金的能力,为国企的资金周转提供便利[3]。资本市场的敛财功能,聚集功能主要是因为股份公司的存在,由于股份制的自身优势,使得资本市场聚集资金可以通过运用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与工具或者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来聚集资金进行公司的运营。投资者也能通过打听一些有资金需求的公司的相关消息,来对相应的企业公司进行投资,而资本市场恰恰就发挥了这一功能。在中国,资本市场有着自身的特点,就是拥有者数量庞大,足够多的散户来进行投资,金融市场中的机构也可以通过这一特点来销售相关的金融产品,例如:投资基金、金融远期、期货期权、理财产品等等多种可以分散风险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工具,来满足大量风险规避型投资散户与公司企业的资金报酬需求。资本市场则可以发挥自身的优越性,通过把大量散户的资金聚集起来,再分给资金需求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讲,这种就是企业获得外部资金的重要途径,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这样资本市场就成为了社会的资金聚集池。因此,资本市场聚集的资金越多,对于经济转型的贡献作用就越明显。

自从上世纪资本市场以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的资本市场,自从建立初期就吸引了大量的交易的进行,通过他强大的聚集资金功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的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不断发展,产业不断升级。资本市场的资金聚集功能能够有效的聚集中小规模投资者的资金,帮助大型企业,国企来扩大规模,进行扩大再生产投资的重要途径,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资本市场的聚集资金的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转型提供的足够的资金供应。

二、资本市场配置资金功能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资本市场从整体上看发挥着聚集资金的功能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功能是相互承接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就是把聚集起来的资金再重新分配到资本市场中去,使得其资金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区域[4]。首先,从资本市场本身而言,资本市场能够把多余的散户资金聚集起来,吸收小额的资金,并且将资金从低效率的區域部门流通到资金利用率高的部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并且形成资金的合集;再次,从投资者方面来说,大多数的散户与理性投资人都是具有风险厌恶同时追求高盈利的特点,中小投资者更倾向于把手中的闲散资金进行投资而不是把他们储蓄起来,这时资本市场就发挥起了作用,重新配置资源能够使资金流向收益更高同时风险较低的产品与公司中去,这样才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对于那些未来前景一般,发展速度慢,发展水平低,缺少竞争力的公司,就无法得到相应的资金分配,无法提高自身的技术,市场走向更差,生产无法提高,产业没办法进行升级以致无法提高公司股价,进一步进入恶性循环,甚至行业发展缓慢甚至退化。而资本市场为资金的流动重新配置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能够将聚集的资金指导流向更加高效的领域,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价值形成主要集中体现在股票价格上[5],因为投资者可以持有公司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企业宏观经济变化,行业发展与相关市场因素也在随着投资进行而不断变化,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价格与整个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化,相比于其他的债券市场以及其他显示出更高的收益需求与风险敏感与更大的波动性。相比于其他市场,资本市场的股票市场体现出投资者更高的自主性与投资性。对于市场的风险有着不同偏好性的人有着不同风险等级的选择性,即更多的投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要承受更高的风险。因此,股票市场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资本流动资源配置的再分配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在我国的经济转型为背景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为社会整体的资金需求与在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也伴随出现了更大的风险性,不仅仅影响到微观的个人,还将影响到公司企业行业等,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对国家发展造成动荡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的资金运行效率大大提高,资金也在不同的行业出现了不同的比利,这也就决定了资金的聚集,分配,再分配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仅仅会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而且对于经济转型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促进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挥咱中,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其他相关市场都是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中不断发展的,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当货币市场出现旺季或者被投资者大量投资的时候,投资者的储蓄率将会大幅度上升,然而资本市场就会出现冷淡的情况,这时投资就会被转化成储蓄;反之当资本市场处于旺季或者被投资者大量看好的时候,储蓄就会被转化为投资,以获取更高的收益,进而分散非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融资的成本也将进一步的降低,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这样资本市场也就使得资金的需求方与资金的供给方联系起来,各取所需,资本市场似的我国的经济运行效率更高,导致自愿的重新配置与优化。在股票市场中的股票价格也就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晴雨表,随时反应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强势行业的资源重新配置,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经济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微观的发展动态。为整个国家的整体控制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6]。

2013年开始,在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发行从原来的核准制发展成为新的注册制,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现状,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会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吸引大量的外部资金来对中国进行投资,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提高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对于中国的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了资本市场发展的步伐。

我国的资本市场开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企业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地位提高,但是由于我的国情,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程度较高,使得资金的聚集更多的流向了国企。但是通过经济转型,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效率的提高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一些中小微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析了我國的经济转型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情况。在整个经济转型的时期,我国的资本市场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促进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长远来看影响并不显著[7]。主要的原因从资本市场来看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有关;从大部分的投资者角度来看,大部分散户,中小投资者存在着羊群效应,跟风效应比较严重,市场存在着很多的不理性。比如在股票市场中,投机的成分远远大于投资分析,更多是在做短线投资,获取短期收益,对于拥有长远增长能力的价值型企业没有投资的兴趣。

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然而发展速度最慢的行业往往限制了我们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就还处于短板位置,投资并不充分,如果能够发展经济能够全方位的照顾,各个部门通力配合,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资本市场长远发展。进一步推动资源配置与融资方式,来满足全社会的融资需求,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经济转型速度较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资本市场相比于国外国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应该慢慢放开政府的管制,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使用看不见的手,但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辅助作用,对于处在刚刚起步的市场有着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相互作用是长期影响[8],在这个阶段,政府反而对于市场的作用更重要,积极发挥货币财政政策,进行宏微观调控,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将政府和市场紧密结合,才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资本市场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钱皓.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关联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5年02期.

[2]孟祥林.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互动与我国的货币政策选择[J].海南金融,2004年10期.

[3]喻鑫.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李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互动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6年.

[5]张红.基于VAR模型的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管理研究[D].国海洋大学,2007年.

[6]冯涛,崔光庆.我国金融风险与政府投资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J].融研究,2007年10期.

[7]胡汉辉,罗亮.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微观经济规制的结构性问题[J].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期.

[8]王淑贤.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地方政策机理新视角[J].东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产业融资研究》。

作者简介:苏心(199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金融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经济学。

金融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是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达的必然要求。基层银行业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但仍面临文化产业不确定性高、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信息沟通交流不畅、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部分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关键词:银行;文化产业;制约;对策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64

在新常态发展格局下,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成为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烟台银行业积极响应号召,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金融服务水平不断优化,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增强,但仍存文化产业不确定性高、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信息沟通交流不畅、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部分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1烟台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1信贷投放规模不断扩大

银行信贷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烟台市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大对烟台市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截至2017年1月末,烟台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的信贷余额为34.49亿元,同比增加3.16亿元,且均无不良贷款余额。其中,主要分布行业为旅游业和新闻媒体,旅游业贷款余额30.03亿元,新闻媒体贷款余额1.62亿元。

1.2金融服务水平不断优化

针对烟台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银行业积极为文化产业贷款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流程,并在贷款利率方面实施优惠政策。例如,烟台农商行下放文化产业贷款审批权限,500万元以下贷款审批权限下放到一级分行,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助力文化产业融资。工商银行烟台分行在审批文化旅游行业贷款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加快审批时效,在贷款利率方面也给予了文化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实行基准利率,降低了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

1.3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增强

烟台市银行业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推出适用于文化产业特点的新型抵质押融资模式。结合蓬莱市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中国银行蓬莱支行创新推出房地产抵押和景区收费权质押的新型融资方式,并成功为蓬莱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核定权益支持贷款6亿元,贷款期限10年,该笔贷款于2017年1月3日成功投放。恒丰银行烟台分行积极开展“文化+金融”的融合创新,依据文化旅游品牌特色?经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特点,推出经营性物业抵押及门票收费权质押的融资方式?

2制约基层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因素

2.1文化产业不确定性高,市场风险难以评估

烟台市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大部分文化企业呈现“轻、薄、短、小、弱”等特征。文化产业普遍规模较小,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文化产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收益具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市场风险难以有效评估,导致其融资较为困难。

2.2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信贷需求难以满足

银行业针对文化产业中无形资产的信贷创新仍然不足,难以有效满足文化产业的信贷需求。如,辖内某股份制银行现行业务仍以传统业务、传统行业为主,虽然在审批政策方面,总行将文化产业作为优化调整类产业,但仍受文化产业自身风险特征、当前信用风险环境及该行作为二级分行各种权限受限等原因,没有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信贷产品,难以有效满足文化企业的信贷需求。

2.3信息沟通交流不畅,银企难以有效对接

在信贷业务活动中,银企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缺乏专门的信息渠道,致使实际工作中目标客户的建立和选择存在困难,工作拓展过程不顺畅,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信贷融资。如,某城商行反映在文化产业方面缺乏收集重点客户的名单和相关经营信息的有效渠道,只能由各分支机构在零散营销中获得相关信息,致使工作效率低、工作效果不佳。

2.4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风险难以规避

文化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占较大比重,其中包括版权、知识产权等轻质资产。目前,对于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登记、交易流转和处置相配套的保护机制尚不健全,大部分中小文化企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企业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无形资产流转服务体系不到位,使文化企业融资面临较大风险。

3提升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对策

3.1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夯实融资基础

文化企业要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财务制度,增加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内涵,加大产品创新步伐,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

3.2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用评级模式

银行业针对文化产业特色加大金融产品创新,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并形成品牌化、多元化和全方位的金融产品体系;合理确定信用评级要素,适度弱化固定资产的权重,加大无形资产、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权重,变重资产为重效益、重成长性,使信用评级能真实充分地反映文化企业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

3.3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推动银企互动对接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建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构筑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分析监测体系,实现项目推介、对接洽谈、扶持发展的机制,对入库的重点企业(项目)优先实行政策倾斜,引导银行业机构找准切入点,减少信息不对称因素,并给予利率优惠贷款支持。

3.4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流转体系

地方政府在落实财政扶持政策的同时,设立贷款贴息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加快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健全无形资产评估、登记、流转体系,培育规范高效的流转市场,激发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侯英.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3).

[2]彭晓军,曾凡平.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J].青海金融,2016,(8).

[3]魏鹏舉.新常态下中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学理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4).

[4]戴洁.金融推进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5,(5).

金融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开展文化金融的现状,指出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展文化金融业务领域的差距。另外指出了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领域范围,从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的角度指出了该供应链当中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有融资的需求,并指出了银行介入的切入点。另外文章指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展文化金融业务时所面临的文化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竞争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防控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金融;风险防控;银行;对策

一、 引言

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关系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但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文化和金融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离开了金融业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异常的艰难,而在文化领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这就意味着文化产品的竞争是全球性的,消费者的选择面也是国际性的,消费者可以选择观看国产片也可以选择观看国际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金融的支持,因为我国的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日本动漫产业,美国的电影产业,韩国的电视剧产业都在世界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缩短甚至是超越这些国家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国家出台了很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其中一点便是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展文化金融业务,不断创新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向文化产业注入大量的发展资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存在很多顾虑。银行需要考虑相应的业务风险,文化产业的风险较大,未来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银行来说风险防控是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就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从风险防控的视角来讨论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研究基本上没有,本文将从文化金融业务风险防控的角度来切入该主题的研究。

二、 我国文化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文化产业的资金缺口情况非常明显。该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该行业的资金缺口情况比生产制造类的行业还要严重。该行业内的企业规模往往很小,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从业人员数量也很少,很多企业更像是一个创意工作室。而且该行业的收益也很不确定,有些很小的企业上线了一款游戏,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可能就收获了巨额回报,而更多的企业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类产业的关注度还不高,银行目前还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开展文化金融业务。而随着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力度的加大,盈利空间的进一步收窄,竞争程度的加大,将会有更多的银行来关注文化金融业务领域。

1. 文化金融领域类别和范围。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领域有前期的设计创意的产生阶段,中期的作品制作加工阶段,以及后期的宣传推广和衍生品的制作阶段。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当中可能除了核心企业,其他企业都有融资的需求,这包含了上游的内容制作类企业,下游产品推广发行类企业。银行都可以介入这些企业的融资实践当中。

2. 文化金融和产品金融的区别。传统的供应链融资是闭合式的授信,银行的贷款回收有保证,因为产品的销售收入是用来归还贷款的,再加上有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作为担保,银行面临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而对于文化金融来说,由于文化创意企业的未来收益不确定,而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一定带来等额或超额的回报,这就给银行的收益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电影市场,很可能投资很大的电影作品因种种原因票房成绩不佳。因为影响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收入的因素较多,这就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文化金融业务的开展时间较短,银行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不足,同时对于银行来说它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能够以较小风险获得稳定收益的企业或行业,比如将资金投往国企、投向房地产行业等等。也就是说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动力不足再加上有这么多风险的存在,银行在开展这些业务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顾虑。但银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银行间的竞争,银行与其他行业的竞争比如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竞争等等。银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空间,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银行可以在这一行业大有作为。

三、 文化金融的风险类别

1. 文化市场风险。文化产品的畅销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消费者的偏好、产品的流行趋势。比如消费者在某一时间段特别喜爱某一题材的电影作品,则符合这些题材的电影作品更容易取得好的票房成绩,而不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作品可能就难以取得好的成。而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消费者的偏好变化很快难以把握,而文化产品一旦面世再去改变其题材几乎已不可能。而对于实体产品可以有延迟生产,比如汽车的大框架先生产好再根据最终确定的需求来确定外观颜色,也就是说可以在前期将产品的主要部件生产出来再根据最终明确的消费者的偏好来改变外观、进行组装等等。而文化产品就难以做到延迟生产。

2. 法律风险。文化创意类作品的版权保护已越来越健全,如果在作品的制作过程当中没有注意到版权的保护问题,比如未经版权所有者的同意就擅自使用了其创意将构成侵权,需承担侵权责任。作品不能面世便没有任何的收入,而前期却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再加上侵权后的赔偿则会给当事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文化创意供应链所有的企业都要有非常强的法律意识,知识产权保护的培训教育力度要进一步的加大,整个供应链环节都要重视相关的法律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文化创意供应链造成严重的打击。银行在开展该类业务时也要起到监督的作用,防止文化创意企业出现违法的行为。

3. 经济风险。文化创意类产品属于精神类消费,而对于人的需求来说,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感是较高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有生存、安全的需要。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首先要满足的是低层次的需求,此时文化创意类产品便会受到冷遇。而在当今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再加上经济周期的不断循环都会造成人们对文化创意类产品的需求波动。因此银行在开展此类业务时也要加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研判,将文化金融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文化创意类产品的经济价值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比如知识产权对作品的保护就有时间的限制,而反映现实的文化创意类作品的时效性更强,一旦遇到了经济低迷时期,在该时期里面这些作品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则以后就更难体现,因为大部分的文化创意类作品都具有时代的印记。在经济低迷时期银行要减少对该产业的投资,这也是防止资源浪费的一个举措。因为这些成本的投入都属于沉没成本,几乎不存在残值,比如电影,过了放映期其经济价值就几乎完全丧失。

4. 操作风险。在国家的鼓励支持下,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稂莠不齐便是其中一项表现。市场当中可能存在寻租行为,某些企业可能通过和银行拉关系来获得贷款,而对于这些文化创意类企业的审查可能就疏于管理,最后可能给银行造成较大的损失。对于银行来说其投放到文化金融业务的资金是有限的,一旦选择了失误便也失去了投资优秀企业的机会。另外,对于各大银行来说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时间都不长,没有较多经验可循。而对于从事该项业务的银行员工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业务领域,由于对业务的不熟悉很可能会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出现较多的失误进而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银行要尽快的建立一套开展该项业务的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规定相应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做好授信前的审查工作,派员参与文化作品的制作过程,授信中的操作,授信后的监管都需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够有的放矢做好文化金融业务工作。

5. 道德风险。文化创意类产品大多表现为音频视频图片文字,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意境等等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很多情况下需要对作品进行通览才能了解一个大概。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审查就将有瑕疵的作品推向市场,最后在有关审查阶段未能通过则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文化创意供应链规模越来越大,所涉及到的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而文化创意类的从业人员大多比较感性、思想丰富,个性比较突出这也与该行业的特点有关。这样就不排除有人在作品中加入有比较偏激的有关意识形态的内容,或是反应个人政治偏见的内容。如果把关不严很可能会创作出有政治问题的文化创意类作品,如果没有通过国家审查环节其造成的损失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而如果通过了国家的审查而在后续的销售环节被发现其所造成的影响将更大,比如影响了企业的声誉,也会给公众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涉及到国际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国际关系。银行在开展文化金融业务时要全面介入整条文化创意产业链,从源头抓起,确保所制作出的作品没有思想上政治上的瑕疵。作为资金主要投入方的银行要承担起净化文化创意类作品内容的重任。

6. 竞争风险。产品供应链当中产品很容易被模仿。同样文化创意类作品也很容易被模仿。某个电视综艺节目很受观众欢迎,则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会推出类似的电视节目。比如江苏卫视推出了大型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其他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节目。电影和电视剧也是如此。实体产品的模仿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受到技术的阻碍,比如山寨手机其外观可能和真机相差无几,但其功能与真机便有了较大的差别,加上产品的专利保护制度已越来越健全,同等级别的企业间的模仿已有所收敛,主要是考虑到了巨额的侵权费的索赔问题。而文化创意类的作品虽然也有知识产权法予以保护,但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侵权的认定还比较困难。在这样非常容易被模仿的情境下,作品推出速度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好的创意必须在较短的时间类变成能够被消费者喜爱的文化创意类作品,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创意阶段。这样文化创意类企业与银行的深度合作就显得尤为的重要,银行一旦认定是一部好的作品就要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然后达到双赢的效果。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成员企业都要通力合作,抢占先机。

四、 防控文化金融风险的对策

文化金融风险是存在的,但银行不能因为该领域的风险大就不选择该领域。文化金融业务对所有银行来说都是值得深度发掘的金矿。目前在文化金融领域还没有出现具有垄断地位的银行,一旦市场发展到了仅有少数几家银行控制该业务领域的时候,其他银行再想进入该领域便会很困难。因此避让不是防控文化金融风险的对策之一。

1. 和保险公司合作转移风险。和其他行业相比银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了解较少,若由银行单独来承担风险则显得不合理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因为一旦风险产生银行遭受较大损失,则银行便不会轻易再进入该业务领域,这样文化创意类企业的融资渠道便减少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文化创意类企业自身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设定未来收益权质押率的时候便考虑了企业自身的承受水平,将质押率设为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其他的还需要企业其他资产来抵质押。另外,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核心企业需要为融资企业提供担保,比如电影发行公司为电影制作公司提供担保。同时银行可以向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保险来转移风险。

2. 成立项目团队专款专用。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不能像开展其他金融业务一样任由企业自由发挥,而应深度介入文化创意类作品的制作全过程。从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建立开始到作品创作、推广营销阶段都需要介入。银行要成立专门的项目团队,派员全程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以使银行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银行要参与到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比如核心演员的确定、发行公司的选择等等。银行投入在文化金融业务领域的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文化金融业务大多是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项目有专门的对接团队和相应的信用额度,这些信用额度要在该项目中使用,因为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若银行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将会给自身带来较大的风险。

3. 信用额度动态调整循环使用。文化创意类企业不同于生产制造类企业,其对资金的需求是动态的不确定的。比如电视剧在播放第一季时反响很好,观众对第二季的期待非常强烈,此时企业便有了较大的资金需求,而如果反响不强烈则对资金的需求就少。现在很多视频播放平台都有自制类节目,这些节目也是根据点播情况来决定后续投资额度的。因此在银行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其对资金的需求是不确定的,银行可先确定一个授信额度,然后在额度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放款,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将资金都给予企业。循环投资能够减少银行的风险。

4. 加大文化金融业务培训力度。文化金融对广大银行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业务领域。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员工的文化金融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让员工能够尽快熟悉该业务的操作规范、业务要领。由于文化金融业务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对员工的培训既要包含基本的业务素质培训,也要按照项目、业务类别等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育。除了业务培训之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要考虑到文化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引进有文化艺术类专业背景的人才。有文化艺术类专业背景的人才对文化金融业务会有更深的理解,有助于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风险防范。

五、 结论及展望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开展文化金融的现状,指出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展文化金融业务领域的差距。另外指出了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领域范围,从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的角度指出了该供应链当中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有融资的需求,并指出了银行介入的切入点。另外文章指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展文化金融业务时所面临的文化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竞争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防控的对策。开展文化金融业务有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开辟新的盈利空间,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后续研究将文化金融进一步细分成电影金融、出版金融、动漫金融、游戏金融等不同的类别,再根据类别的不同分别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以便更好的促进文化金融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晓芳.商业银行文化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5,(10):35-37.

[2] 尹志超,宋全云,吴雨,等.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2015,(1):87-98.

[3] 吴晓灵.金融市场化改革中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金融研究,2013,(12):1-15.

[4] 赵倩,杨秀云,雷原.关于文化金融体系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4,(10):168-174.

[5] 郑棣,冯结兰.发达国家文化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 中华文化论坛,2014,(7):172-177.

[6] 胡志平.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服务的兴起与创新[J].求索,2013,(5):20-22.

[7] 蔡尚伟,钟勤.对我国发展文化金融的初步探讨[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50-155.

[8] 西沐.文化金融: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架构与视野[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50-57.

[9] 江春,许立成.文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09,(6):138-142.

[10] 陈雨露,马勇.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J].经济研究,2008,(3):29-3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27201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号:2015SJB355);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供应链融资最优决策及风险防控研究”(项目号:CXJJ-2015-337)。

作者简介:杨光(1983-),男,汉族,安徽省铜陵市人,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孔訸炜(1979-),女,汉族,浙江省新昌市人,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姜冠群(1991-),男,汉族,安徽省淮南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运营管理。

收稿日期:2016-01-18。

金融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体现,也是企业进行对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标志,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形成一定的企业文化,并且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推进企业发展。金融企业同样需要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展现企业的外在形象,使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强化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金融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进行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金融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金融企业也在逐步建立与金融市场相适应的,符合金融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从目前来看,金融企业强化企业文化的建立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吸取新元素,解决新问题,使金融企业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取得了更多的信任。

一、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从目前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现状来看,既存在一定的弊端,也存在着可以借鉴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效仿其他企业的现象。金融企业与其他生产类或者服务类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金融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本企业的优势和特点来建立企业文化,而非过分的效仿或者是模仿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我国因为地域面积较大,民族众多,甚至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也会存在差异,金融企业需要结合这些要素来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金融企业一味的效仿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和内容将不利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

第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之间联系问题。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发展或者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既能体现企业特点,又能带动企业发展,促进企业进步的一种文化形式。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推动企业发展为基本原则,但是,从目前来看忽视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

在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的确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劣势,需要金融企业从长远角度出发,进行相应的改革,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金融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优势和可借鉴的地方。

第一,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个性发展和人本观念。金融企业对于员工的技能要求十分严格,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提供专业、热情的服务,对此,金融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就推行了这种人本理念和个性理念,将二者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工商银行企业文化中就体现了这样一点,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了企业内部员工个性的发挥,建立了完善的培养机制,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发挥特长的基础上发展自我,体现自我价值。

第二,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市场经济环境下,许多金融企业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在相互借鉴和相互吸取中共同成长和进步。这足以说明在当前的金融企业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企业文化理念,并且能够在这种企业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和进步。

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探究

加强文化建设是金融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新要求,也是金融企业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基础环节,更是凸显企业竞争力和发挥企业文化功能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企业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

(一)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金融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有诸多的益处,第一,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领导者和企业员工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平台,使员工和领导之间形成一种有效沟通和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促进了金融企业内部的和谐交流和发展,第二,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能更好的发挥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丰富金融企业的激励政策,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获得价值的肯定,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身于企业建设中。第三,企业文化是基于企业发展而形成的,是将企业发展的优势和企业发展中需要规避的问题进行表现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更好的带动金融企业的发展,并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一定的规范作用,使企业员工充分理解到什么是有利于金融企业发展的,什么是无益于金融企业发展的。总之,加强文化建设是金融企业从内部进行改革,突出企业优势,并获得自身发展的良好动力,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金融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内在实力上,还需要体现在企业的外在表现上。加强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能使企业为大多数人所知晓,并将企业的优势展现在其他企业或者客户面前,使人们对企业的内在实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认识,这样,能为金融企业的发展引来更多的合作者。同时,从目前的企业竞争力来看,不仅仅表现在硬实力,还需要在软实力即企业文化中获得突破,使企业文化建设获得更好的突破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工商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极为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促进了工商银行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再者,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企业也需要面对国际竞争,竞争压力不断提升,金融企业更需要通过企业文化这种形式来带动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共同为企业做出贡献。因此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能促进企业不断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环境与计划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市场经济环境为企业之间提供了一个自由竞争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企业可以通过自我的改革和发展获得机会。同时,市场经济也向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不断进行自我的改革和发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获得真正的发展。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显得有些不适应。那么,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能更好的促进金融企业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增强金融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真正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为金融企业营造的竞争环境。随着国内外竞争的日趋激烈,金融企业急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这种形式来理解市场经济的真正意义和真实需求,从而带动金融企业自身的改革,带动金融企业的发展,使金融企业获得更多的机会。因此,金融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更是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通过加强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能促进金融企业融入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发展。

(四)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创新理念的形成

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创新理念的形成,为金融企业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创新理念的参与,无论在任何企业中,要想建立符合企业发展且体现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文化都必须融入创新理念,一味的“拿来主义”是不可行的。因此,在金融企业中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创新理念的形成,使企业获得新的理念和动力。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企业需要积极的吸取现代企业理论,并结合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优化企业的文化建立途径和建立方式,使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之间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提升企业知名度。总之,加强文化建设是金融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基础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智蕊.试述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问题与加强之策略[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7(4)

[2]杜建良,付玉荣,张永静.试述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问题与加强之策略[J].企业文化,2010(8)

[3]周瑞荣.兰州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探讨[J].甘肃金融.2011(6)

金融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剑胆琴心一脉牵

倡导和践行“胆大心细”的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重要法宝。广东农信人践行的“六脉神剑”是:诚信、为民、勤勉、务实、创新、争先

企业文化理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传入中国,经过30多年的实践,大家普遍认同: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如同行尸走肉。近几年,广东农信资产和存、贷款规模稳居全国农信第一、全省银行第一,但广东农信独特的能力是服务低端客户、分散客户,帮助“小人物”成就好事业,其共同理念是“手握手的承诺,心贴心的服务”。为让广东农信由被认可到受尊敬,必须加强组织品牌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形成全员共识,让核心价值形成竞争的软实力。实现的途径是,加快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剑胆琴心”一脉牵

在中国历史上、小说中,武侠尤以剑侠最具神韵风采,令人赞美。剑侠的美,可归结为“剑胆琴心”四个字。“剑胆琴心”最早出自元代学者吴莱的诗作:“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剑,锋利威猛;琴,优雅多情。“剑胆”,即剑侠之胆,是“侠骨”的精神表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正气与强悍。“琴心”即细心柔情,外化为行云流水的音律之美,内化为真情挚意的“柔肠”之德。人们常常以“剑胆琴心”比喻刚柔相济,侠义儒雅。“剑胆琴心”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剑与琴这一刚一柔所形成的张力和内蕴,令人敬畏更令人神往。

现今金融侠客行走金融江湖,需要练就的就是“胆大心细”。能坚实地在金融江湖上行走的,唯有具备“胆大心细”素质的“金侠”(金融侠客)。

金侠好,但练就“胆大心细”也非一年之功,因为“胆大心细”是融入金融人血脉之中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对于金融企业来讲,倡导和践行“胆大心细”的企业文化,是保持基业长青的重要法宝。

剑胆源于血性,琴心谱于脉动。有怎么样的血脉就会滋养和支撑怎么样的精神风貌。

铸造“龙泉宝剑”

剑客之所以成为剑侠,前提是必有宝剑在手。我国历史上的“龙泉宝剑”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有“中华第一剑”之称。一个优秀的团队如同“龙泉宝剑”一样,是无价的。一支“金不换”“折不断”和“挡不住”的团队,必然“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建设一支“金不换”的优秀团队,即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强大团队精神、优势互补、特点鲜明的团队。建设一支“折不断”的团队,应把刚性管理作为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把柔性管理作为刚性管理的“润滑剂”,通过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巧妙融合,使团队达到无坚不摧、百折不挠的良好状态。建设一支“挡不住”的团队,即建设一支作风彪悍、“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团队。

当前,广东农信团队建设发展很不平衡。高层次人才匮乏,特别是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较少;省联社、农合机构之间人员交流机制不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较弱;个别农合机构团队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员工士气不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团队核心竞争力和卓越执行力的建设。所以,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团队建设,为企业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年的主要任务,一是优化组织结构,重点是补强专业人才这块短板;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重点是提高规范化、现代化服务水平。决定这两大任务质量的是能否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广东农信企业文化主流是好的,在改革试点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法治文化、合规文化、廉洁文化,形成务实勤勉、开拓创新、奉献争先的文化,这些都是推动广东农信跨越发展的正能量,必须发扬光大。但是,60余年积淀的一些思想糟粕、行为陋习,在一些地方、一些人群中形成的文化垃圾,必须清除。

练好“六脉神剑”

当前,广东农信企业文化建设还比较滞后,不能适应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不能适应农信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负能量文化没有根除。广东农信的负能量文化主要有地痞文化、流氓文化、市侩文化和欺诈文化四种。此外,一些低能量文化的行为还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独立独行、目无团队的个人英雄主义;二是照本宣科、心无大计的教条主义;三是斤斤计较、胸无大局的本位主义。此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遇事推诿、办事拖沓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正能量文化没有积极弘扬。最近几年,一批富有远见的农合机构在改革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正能量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如顺德农商行以“团结、务实、创新、发展”作为企业精神,倡导主人翁意识,并以此作为推动企业进步的内在动力,全体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大大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珠海农商行以打造全球最好的社区零售银行为企业愿景,以“拼搏奋进,自主创新,强优实稳,基业长青”为企业精神,以实现“普融共惠,守望城乡”为企业使命,激励了员工士气,凝聚了人心。佛山农商行以打造五星级银行为发展愿景,立足于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实行差异化战略,以便捷服务为核心理念,促进企业和个人财富增值,推动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但这些正能量文化没有系统地总结推广。

富有地方特色、时代特点的文化没有创建完善。

为了彻底扫除上述“四害文化”,正确引导低能量文化,建设充满正能量的先进文化,广东农信人要狠补文化建设功课,苦练文化建设功夫。

深厚的企业文化会形成一个企业深厚的内功,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气场、员工行为的方向、激励制度的导向,具有“润物无声”的塑建力量。它的作用原理就和“六脉神剑”一样。广东农信的“六脉神剑”是:诚信、为民、勤勉、务实、创新、争先。诚信是广东农信文化的基石,为民是广东农信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诚信和为民是“六脉神剑”的基础课、基本功,均贯穿于金融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在各个方面的服务中。勤勉、务实、创新、争先是最具广东农信文化特色的必杀技。

诚信一定要成为广东农信文化建设的基石。广东农信企业文化的第一要义就是“诚信”。

为民是广东农信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为民”是金融工作的宗旨,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弘扬“手握手的承诺,心贴心的服务”,塑建广东农信亲民为民的企业形象。

勤勉应成为广东农信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内涵。因为我们家底没有商业银行雄厚,没有其他大银行全国统一大法人的组织优势,也没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我们仍是草根金融,“勤能补拙是良训,笨鸟先飞早入林”,需要勤勉奋斗、艰苦创业。

务实应成为广东农信文化建设最鲜明的特色。要实现我们的目标,就需要广大农合机构的员工发扬“实干兴邦”的务实精神。特别是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进程中,最需要务实精神,唯有务实,才有发展,才能让广东农信60多年的金融事业薪火相传;唯有务实,才有创新,才能为各农合机构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石。

创新应成为广东农信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在过去的2013年,广东农合机构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在产品、流程、技术方面创新发展,取得较多新的突破。我们要进一步夯实让创新文化快速成长的土壤,大胆吸收其他商业银行的创新经验,根据各农合机构所处的经济发展情况、区域金融差异,因地制宜组织创新活动,在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文化。

争先发展的文化应成为广东农信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近年来,广东农信改革发展体现着争先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全国率先制定《广东农合机构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意见》。二是创造了定向合作的帮扶新机制。三是省联社党委建立了高管人员选拔任用新机制。广东农信企业文化建设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争先”的精神,以“争先”的实际行动稳固和增强广东农信作为全国农信排头兵、广东金融主要力量的地位。

“六脉神剑”是一组紧密联系的科学套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联合发生威力。练好“六脉神剑”必须通晓六脉,连动六脉,不能失之偏颇;练好“六脉神剑”关键在守神正气、不加杂念;功成与否,既取决于持恒之志,更取决于精益之心:剑胆琴心脉脉牵。

攻关克难敢亮剑

企业管理同样需要学习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团队的勇气和气魄。我们不但要练好剑,更要敢于亮剑。

应对挑战早亮剑

对于农合机构来讲,每天都有着华山论剑的刀光剑影。应对挑战,只有及早亮剑,以十倍的信心、百倍的勇气,去迎接各种挑战,才能捍卫和扩大我们的“江湖”。亮剑,亮出的除了勇气,还有智慧。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要过招,就必须先要有招,不能有勇无谋。亮剑,还有快和慢、早和晚的区分。智者相逢快者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国家出台了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一系列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银行业的发展秩序,也给农合机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全省农合机构要以此为契机,及早亮出“龙泉宝剑”,使出“六脉神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向披靡,永立不败之地。

攻城掠地齐亮剑

对全省农合机构来讲,我们的“地”就是市场份额,占不了“地”,什么宝剑、什么绝招,一切都是空谈。

攻城掠地,必须坚守阵地,拓展营地。面对挑战,广东省农合机构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舍近求远,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发挥自身扎根农村、贴近“小伙伴”的优势,以贴心服务赢得客户、以成本控制赢得效益、以业务创新守住并扩大阵地。

攻城掠地,必须练好内功,主动亮剑。作为因农而生、因农而立的农合机构,只有不断探索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新路径,才能攻城掠地,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一是要不断发现新市场;二是要不断改进产品品质;三是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四是要做精做细。

省联社针对“小法人大系统”的独特体制提出的“雁行升级”理念与李云龙部队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大系统中的挤压力,把握支撑力,挤压力规范着个体在雁阵的位置,支撑力影响着前进的高度和方向。

攻关克难勇亮剑

回首广东农信60多年的发展历程,广东农信人一次次勇于“亮剑”,攻关克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对此,我们无不感到欢欣鼓舞。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遇到了瓶颈制约,在省联社层面,省联社履职尚未能完全适应各农合机构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农合机构层面,各农合机构转型升级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农商行形似神不似,农信社竞争能力较弱,全系统防范金融风险水平不高,等等。面对广东农信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能安于现状,不能得过且过,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攻坚克难,转型升级才有大希望。一是要培养不畏艰难、勇于攻坚的实干作风。二是要树立势在必得、志在必成的坚定信念。

(本文节选于周高雄同志在广东农信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上所作的专题辅导报告)

周高雄

广东省联社党委书记

锻造高原普惠金融服务劲旅

青海省农信社将着力支持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提高城乡居民增收,不断优化资产结构与壮大资金实力,做好普惠金融服务, 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水平

近年来,青海省农信社始终把支农支牧金融服务作为信贷业务的优先方向,加大投入,优化结构,支农支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决策部署,青海省农信社将继续深入推进信贷结构调整,重点是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在保持信贷业务平稳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和控风险,切实提高业务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水平。

“三个突出”支持重点领域

突出支持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建设。青海与其他省份相比,在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有其特殊性,而各县域之间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也较为显著。青海省农信社的信贷工作不搞一盘棋、不作一刀切,应通过创新方法,并结合当地农牧业生产的特点和实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立足于确保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特色的信贷产品,逐步实现信贷产品的一村一品、一乡一策、一县一业,做实全系统的基础工作。大力支持农牧业带头人发展生产,培育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支持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一体化发展,推动和促进当地现代农牧业发展,实现四化同步。

突出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青海省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金融需求,大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带动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持续做好与人社厅、团省委、省妇联等的协调联系工作,牵头和引领有条件的行社积极开展业务合作,加大对就业创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全系统积极捕捉各方面的信息,主动加大对农牧民进城、购置住房的扶持力度。

突出支持城乡居民增收。以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为重点,综合把握农牧户金融需求新特点、城镇居民金融需求新动向、小微企业和商户发展新政策、创业就业新形势,结合新农村、新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金融服务网络,实现局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向城镇金融服务转变,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广大客户深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抓结构调整和资金组织

青海省农信社规模小、基础弱,加快发展仍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始终把质量、效益和风险防控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由注重规模速度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

不断优化资产结构。一方面,要切实用好增量,优化信贷结构。按照《全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指导意见》,不断推进信贷投向的战略转型。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加大对高原现代农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支持力度,结合当地“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所需,加大对本地区信贷资金的投入,防止脱农、弃农和资金外流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积极盘活存量,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推进信贷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大额贷款动态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责任,全面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有效借助多方力量,综合采取多种手段,不断加大不良贷款化解力度,坚决杜绝前清后增问题,确保不良贷款实现“双降”。

不断壮大资金实力。加大组织存款工作力度,始终把握存款立社这一根本,将存款工作作为业务经营的重点,切实抓好。寻找资金组织的薄弱点和突破口,深挖资金组织潜力,提高增存稳存的能力;进一步创新业务品种,做实存款规模,做优存款结构,夯实发展基础;兼顾动力与压力、目标与考核,进一步激发全员活力。继续推行全员营销,努力营造人人有任务、人人都营销的良好氛围,巩固存款份额和市场地位。

坚持推进普惠金融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青海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发挥农信社根植农村牧区、贴近农牧民以及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地缘优势,增强支农、助农、惠农、强农的职能作用,青海省农信社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和改进农村牧区金融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农村牧区金融服务均等化,确保全省农牧民足不出乡即可得到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

进一步畅通服务渠道,实现普惠金融的便利性。

完善普惠金融的物理渠道。按照城区、郊区、农业区和牧区的生产生活特点,全面梳理、分析当地金融服务缺失乡镇的服务需求,编制《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点建设规划》,合理布设和优化物理网点及自助网点,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和定时定点服务点,加大网点布设密度,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

坚持工作下沉,积极开展惠农助农流动服务。特别是对于不具备条件设置固定营业网点的少数农牧区季节性定居点、乡村集贸点和牧区畜产品收购点,应区别各地服务需求的时间性和周期性,组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上门流动服务。

持续做好惠农金融服务点工作。尽快完善POS机具服务功能,实现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加大对惠农服务点人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工作要求和纪律,使管理服务实现常态化,将惠农金融服务点做扎实、做长效。

加强电子银行建设。加大对农牧区现代金融知识的教育普及,提高银行卡在农牧区的普及率,全面推广网上支付业务应用,建设和完善网上商城、微信银行、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现代移动金融服务。

拓宽普惠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培养组建农信社普惠金融协管员队伍,协助全系统开展金融知识宣传、金融业务咨询工作,协助采集农牧户信用信息,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推进信用工程深入实施。

切实改进服务方式,实现信贷工作的普惠性。

巩固公众信用意识。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从员工做起,一个员工每年发展、培育和维护一名信用户,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让传导的作用在创建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放大。同时,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拓宽信用工程覆盖面,让“信用”之花竞相绽放,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

实施阳光贷款工程。通过信贷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管理,提高信贷业务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办理贷款的全过程,打造一条公开透明、规范高效、互惠互利的普惠信贷绿色通道,充分满足涉农信贷需求,真正实现富民惠农。

韩英

青海省联社理事长

“新常态”下农信社的战略应对

在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合机构应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需求,按照“聚焦三农定战略,坚持草根筑特色,秉承普惠求共赢”的思路,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虽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过十年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各项业务指标大幅提升,支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经营服务机制不断完善,风险管控水平不断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加强,社会贡献和影响不断加大,但在当前“三期”叠加、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大形势下,面临着诸多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

“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配套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发展普惠金融。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同时,加大了定向精准微调的力度,保持了经济平稳合理增长,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将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方式将从要素投入转向需求带动,增长动力将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对农合机构而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改革的深化,将会直接带来成本增加、利润缩减、风险加大、竞争加剧等一系列挑战,同时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农合机构实现转型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另一方面,压减过剩产能,短期内会带来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经营包袱加重、经营绩效降低,农合机构面临着提升资产质量、降本增效的挑战和考验。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对农合机构深化服务带来机遇和挑战。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四化”同步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出巨大活力,对农村金融服务带来巨大需求,对农合机构巩固和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和作用,深化金融服务,提供更加多元、更加适合、更加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务带来挑战和考验。

金融领域新变革对农合机构实现升级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设,从长远看有利于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短期内会带来经营成本增加,利差空间收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压力加大,农合机构面临提升资本管理水平、加大风险有效管控的挑战和考验。

银行业市场竞争新格局对农合机构创新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大型银行“社区化”渗透,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两种新的金融业态快速发展,金融脱媒趋势加大,民营银行即将加入,银行业竞争加剧,有利于促进农合机构依托新技术加快产品和服务手段、经营渠道创新;另一方面,农合机构点多面广的传统优势将会削弱,农合机构的客户资源将受到侵蚀,同时易受外部风险传染。农合机构面临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挑战和考验。

如何把握新机遇、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更好地巩固和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三农”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全国农合机构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此,农合机构应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需求,按照“聚焦‘三农’定战略,坚持草根筑特色,秉承普惠求共赢”的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农商行组建步伐,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改进经营服务机制,建立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风险管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普惠制发展。

应按照“管理去行政化、服务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目标,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充分尊重县级法人机构主体地位,更加有效地激活基层创造力,努力把省联社打造成全系统“金融政策的传导平台、业务发展的指导平台、风险管控的依托平台、科技创新的支撑平台、员工素质的提升平台、优化发展环境的营造平台和金融实体”。通过机制的联接、服务的联接和产权的联接,与基层法人行社形成“系统整体、资源整合、利益关联、经营互补”的金融联合体,把全系统打造成“支农实力强、经营机制活、风险管控严、经营效益优、服务质量好、社会贡献大”的现代商业银行。

新十年的应对举措

农合机构改革发展迈入又一个十年。要赢得未来、赢得市场,更加有效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互动,紧贴“四化”同步发展步伐,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广度、深度和密度,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

坚持深化改革不停步。按照打造真正的金融市场主体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不断加大基层农合机构的改革力度,推进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要按照既要维护系统整体性、增强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又要尊重基层行社法人主体地位、激发竞争活力和创造力的要求,实现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

坚持转型发展不迟疑。把转型升级作为战略抉择,全面予以推进。经营理念上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业务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风险管理上由信贷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盈利模式上由主要依靠存贷利差向收入多元化转变,服务模式上由柜台型向离柜型转变,管理模式上由资本消耗型向资本节约型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坚持严控风险不松劲。农合系统机构小、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加上“三农”处于弱势地位,经济下行压力未减,全国债务风险持续暴露,农合机构必须切实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的防控力度,提升持续稳健发展水平。

坚持科技创新不畏难。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大科技信息系统的开发力度,提高管理和服务手段的技术支撑;依托新技术,立足差异化,增强体验感,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

坚持素质提升不自满。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加大对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培训,加大对经济金融政策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管理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

坚持作风转变不懈怠。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以发展普惠金融为己任,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切实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坚持不脱农、多惠农。

孙斌

安徽省联社副主任

本栏编辑 李晓海

上一篇:互动式教学法论文下一篇:司法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