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论文范文

2023-03-01

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对于基层农村地区农业发展而言,农业机械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将农村需求充分传递到市场中。在现阶段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中,存在多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喜爱内置了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有必要予以重视,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基层农业机械推广;推广体系;宣传工作

0  引言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逐渐对“三农”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視,在农村地区所使用的农业技术、农业工具等直接关系着农村现代化、农业升级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农村地区通常具有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农业用地大多处于分散状态,难以大范围应用农业机械设备。有缺缺乏健全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农机推广工作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此,在农机推广工作中,需要明确实际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对策。

1  农机推广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农机推广体系尚不完善

对于农机推广工作而言,成熟的推广体系和模式是必要的保障。在现阶段农机推广工作中,主要采用个人无序推广方式,缺乏具有科学性的推广工作体系。在实际推广工作中,个人随机推广工作的稳定性差,且难以实现较高的推广效率,并且推广工作更多依靠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相比之下,采用科学的农机推广体系可以实现更高的稳定性,并且可以不断培养新人,为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可以在推广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不足,从而对推广模式进行不断完善,并对资金实现更为高效的利用。在现阶段实际农机推广工作中,推广体系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不具备完善的推广体系意识,其次,缺乏坚实的推广制度基础,推广制度是建立推广体系的基础,制度薄弱自然会推广体系的形成造成一定限制。

1.2  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现现阶段农机推广工作中,人员结构失衡现象较为严重,推广人员缺乏较高的素质。在当前推广人员构成中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首先,推广人员具备高学历,但是不具备足够实践经验,这些推广人员通常为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这些人员专业对口并且年轻精力旺盛,大部分人员狗具有对口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较为扎实,但是并没有实际参与工作的经验,其次,推广人员不具备高学历,但是拥有长期从事推广工作的相关经验,这些人员年龄层次普遍在40岁以上,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且工作态度良好,愿意将自身全部精力放在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但是,相比于年轻群体,后者虽然具有丰富经验,但是通过长期以来的劳动所积累和总结下来的,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还有各种先进办公设备,传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也逐渐失去了作用,难以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予以满足。在实际农机推广工作中,以上两种人员构成模式都存在一定不足,在沟通层面、技术指导层面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化水平的提升。

2  农机推广对策

2.1  加强宣传,提高农机推广重视度

提高农机推广力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宣传工作,对农机推广工作是否足够重视会直接体现在宣传工作的有效性中。宣传工作主要面向群体包括两方面,首先,主要宣传对象是市场目标客户,这些人群也是推广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次,就是出于对宣传效果的考虑,向推广人员进行宣传,从而确保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机械设备,借助于这种反馈作用,逐渐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在实际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现代化媒体予以充分利用,针对那些有关当地农业发展且拥有较多观众群体的媒体要予以格外重视,其次,是借助客户对农机产品进行宣传,在客户群体中建立自身良好的口碑,推广单位和人员要对自身产品质量予以保证,并对各种可能产生的产品问题予以密切关注。

2.2  加强培训,提高农机推广队伍的整体素养

对于整个推广工作而言,推广人员是工作的核心。在现阶段农机推广人员培训工作中,职业培训、晋升配套制度等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相关企业对人才作用予以重视,开展针对性培训工作。对那些详细掌握农机设备属性、了解市场实际需求、拥有较强培训能力等专业人员予以引入,并针对专业能力不足的推广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工作。在实际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重点内容之一就是人才引入和培训工作。

2.3  加强制度性建设,形成科学的“农机”推广体系

在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农机推广工作中,所建立的推广体系并不完善且不具备总体战略规划,没有充分联系相关各项制度,农机推广效率低而造成了农业发展滞后。想要指定科学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引进和培训制度。同时,在科学制度体系中,还应该对实施制度予以重视,比如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财政制度、市场运营制度等等。对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市场规律予以重视,以此作为前提条件来制定制度;其次,制度的制定需要参考专家、相关利益人等方面的意见,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再者,是要根据实际反馈评估制度的有效性并进行微观调整。

3  结语

在我国基层农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借助于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显著提升农业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为广大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对此予以重视,明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密杰,王秋梅.关于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20(13):111.

[2] 刘伟华.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20(10):30,32.

[3] 罗鸣.论如何加强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J].农家致富顾问,2019(22):207.

[4] 陈明,唐兴学.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9(33):120.

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设施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高效途径,当前设施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专业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加工和特色农业种植在得到设施农业支持的背景下飞速发展,应该认清当前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对于设施农业机械中现存的重点和要点问题进行研讨,把握住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方向,以主动和积极的策略实现对现实设施农业装备问题的解决,加速设施农业装备的更新与发展。

【关键词】设施农业;机械化;问题;对策

当前设施农业机械呈现出规模上的快速增长趋势,在特种种植和养殖中,设施农业装备有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应用,这不但提升了设施农业的生产水平,同时也增加了整体农业生产的效率。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还表现出总体数量上的增加,在广大农村设施农业装备从无到有,从机械到电动,实现了功能与结构的创新,实现了对田间耕种、灌溉施肥、温度与湿度控制等各方面的功能。设施农业装备在发展水平上不断提升,当前随着PLC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设施农业机械上的应用,设施农业装备的自动化程度在提升,将设施农业装备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设施农业装备的综合价值日益显现,设施农业装备不但提升了整个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同时也大幅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给农业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管理、科技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1设施农业机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影响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

现有设施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小,农业生产规模不大,这是制约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因素,使得设施农业机械失去了大规模深入应用的基础。

1.2设施农业机械发展中相关的标准尚未建立

当前设施农业机械的研制与生产集中在区域性的农业生产实际当中,因此,各地设施农业装备的规范难于统一。这导致一个区域的设施农业机械在其他区域不一定适用,影响设施农业装备的全面发展。

1.3设施农业机械发展出现不平衡

当前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设施农业机械的数量和质量较高,而在辽西地区的朝阳市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设施农业机械还处于起步阶段,设施农业机械的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设施农业的建立还在萌芽阶段。

1.4设施农业机械使用成本偏高

目前,设施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和发展。一是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相比,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三是农机户税费负担较重。四是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也不稳定,信息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购机户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

2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2.1对于朝阳地区蔬菜花卉果树设施温室强化研究是第一方向

要对专业性设施农业机械进行重点进行研究,应该集中对大棚设施、特种种植设施、养殖设施进行重点研究,这样有利于提高设施农业的效益。

2.2设施农业机械生产智能化是又一方向

要坚持设施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发展方向,要将网络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和PLC技术积极地应用到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之中,实现自动化和电子化,在降低农业生产强度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2.3要在贮存环节开展设施农业机械的应用

通过对农产品分级、整理、包装和存贮实现质量的提升,价值的提高,满足农业深加工发展趋势的需要。

3加速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措施对策

3.1制定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科学规划

应在坚持因地制宜和规模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战略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建立起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在推行设施农业装备建设、生产和运行管理标准的前提下,切实提高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水平。

3.2推进设施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

设施农业机械相关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为他们创造设施农业装备科研、生产、管理的有利条件,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更好地将市场上的科技力量引入到设施农业装备的生产与应用之中。

3.3扩大设施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

要加大对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资金投入,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手段,以积极的手段扶持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按照做大做强设施农业项目的要求,每年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大、投资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好的设施农业机械发展项目。

3.4加强对设施农业机械的技术服务

要展开为农民提供设施农业机械的技术服务,通过服务来提高设施农业装备的生产效率,探寻设施农业机械应用的新方法,進而为设施农业机械发展找到一条贴近实际、靠近农业生产的道路。

4结语

农业发展需要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支撑,设施农业需要设施农业装备作为基本支持,当前设施农业机械存在着各类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导致设施农业装备的功能难于发挥,不能为设施农业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基础。新时期,应该对发挥出设施农业装备的优势从规划、政策、支持和服务等方面入手,形成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的保证体系和保证力量,达到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保障,进而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继文.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积极影响[J].南方农机,2016,(10).

[2]陆贵清,冯伟丹,郎水龙,吴林华,章凯.湖州市“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1).

[3]白人朴.关于“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04).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农机监理所)

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效推动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本文将会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分析,并探究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效果,以此来提高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数字化技术;应用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发展需求,推动了机械化设备的发展,并对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提出了较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今,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推动农业机械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数字化机械设计技术

其一般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并通过数字化平台来构建数字化产品模型,这样既可以确保后续产品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避免或减少使用实物模型,在提高机械设计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机械设计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数字化设计技术特点

1.并行设计的实现

在进行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工作人员最好结合产品设计要求来完成该部分的设计,并按照顺序将各环节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设计模型,其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提高产品质量。

2.产品定义模型的统一

在以往的农业机械设计中,即使是同类产品可能因为用途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设计模式,这样将会增加设计工作的难度。同时,在各模块转换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数据丢失现象。此时,借助数字化设计技术,能够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既属于单一形式的数字化产品,同时也属于一项基础设计,可以根据各模式的特征,来对产品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此来提高农业机械设计水平。

3.不依赖实物模型

在进行数字化设计技术过程中,一般是借助计算机来开展仿真技术和模拟计算,该过程可以提出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因素,进而得到一个实物模型。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应用数字化技术,既可以提高设计效率,而且还可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4.高效减少时间和成本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效果,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和辅助,进而有效推动农业发展和进步。通常情况下,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初期,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不可避免会出出现缺陷和不足,此时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来给予弥补,通过对初期不成熟产品主体进行合理的改善和有效的调整,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效果,以此来更好的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在降低时间和成本的同时,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

三、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效果

1.在绿色环保中的应用

基于生态环保理念下,各行各业均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每一项生产活动都要遵循生态、环保、绿色的原则,以期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避免机械设计与制造对环境的污染,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概念化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农业机械设计而言,概念化设计属于初级构思和设计阶段,其一般要求设计人员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借助数字化技术来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优化,以确保概念设计的整体效果。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概念设计中,既能够节省实践设计阶段因为不合理因素所增加的修改时间,而且还可以节约成本,缩短设计时间,进而保证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安全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3.高科技在机械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是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一项新科技,备受农业机械设计和制造人员的喜爱和青睐。此时,为了提高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效果,要科学、合理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确保各部件合理、有序的进行,进而提高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2)根据基本数据和内容来全方位、系统的构思设计图内容,为后续机械制造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3)结合基本原理和设计理念来确保实际设计内容与数字化技术的相互促进;(4)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合理搭配PDM结构内容,以此来确保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有效性;(5)作为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人员,可以根据虚拟样机进行设计,以此来更好的满足设计要求和目标,并按照要求对样机开展基本测试工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进而推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顺利进行。

4.智能CAD 技术的有效落实

(1)智能CAD在農机产品中的实践。在符号推理方面,传统CAD技术并未得到重视和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CAD技术的发展,此时要从实际出发来对其进行调整、优化,进而确保智能CAD技术的有效落实。同时,在进行农业机械设计和制造阶段,借助智能CA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设计时效性,而且还可以降低产品设计的使用时间,进而有效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2)合理应用农机产品设计参数。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时,要对环境和季节等因素给予综合考虑,为了充分发挥智能CAD 技术的作用,并提高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则需要对农业机械相关指标和参数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并对存在的不合理参数给予及时调整、优化,以此来确保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整体水平;(3)农机产品中模型的应用。要想使操作人员对农机产品设计理念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模型是一个立体、直观的设计理念,其可以实现农机产品中小部件的合理搭配、组合和调试,这样既可以确保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作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农机产品生产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设计和制造属于农业生产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将会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和水平。因此,在进行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中,要注重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其不仅可以有效对设计与制造参数进行调整、优化,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推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以期更好的满足农业和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欧仕荣.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研究,2020,9(11):157-158.

[2]王瑞斌.现代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8,11(8):93-94.

[3]陈彦锦.数字化设计技术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5(4):149-150.

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和运用新型农业机械新技术,这是我国自十八大以来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形式的转变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性,还需要针对农业机械技术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管理及保养问题等,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措施。本文重点就农业机械管理和新技术运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优化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农业发展;问题;新技术;应用

引言: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组成部分和重要形式,在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柱和推动作用。而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总量不断增大、国民日常生活消耗农业品的数量进一步增加,传统的手工农业生产形势已经很难满足缺口巨大的农业市场需求。因此引进生产效率更高的自动化控制农业机械设备,同时研发能够进一步加快解放人工生产劳动力的新型技术,这就成为了目前农业研究人员首要解决的一个研究任务。

1  农业机械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标准

1.1  完善的农机安全管理服务

农业机械结构和功能体系的形成依据的是农业生产形势和农业生产作业量,而我国的农业发展普遍具有生产作业量大、农业产品种类多以及农产品种植范围广阔等特点。因此,这就造成了给我国农业体系配套的农业机械设备,大多数都是由大型机械设备组构成,设备运行功率普遍较高。另外,农业机械设备的主要销售对象,多半都是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群体,这也导致了农业机械的定价与生产成本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所以常见的农机设备,普遍不具备较高的自动化生产水平,而是采用了人工操作和半自动化机械配合的生产模式。上述问题共同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具有安全系数较低、操作风险问题较高的隐患,所以只有提供更为完善的农机安全管理服务,才能够真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保障农业机械的科学管理和对农业生产人员的安全防护,这也是农机体系现代化建设对管理工作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1.2  更大的农机技术推广范围

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机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推广范围,这是提高国家农业生产效率和建设农机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机技术推广范围的扩大,能够使得我国各地区广阔的耕地面积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相较于传统人工生产,不仅在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产品耕种与收割效率上远远占据领先优势,同时在耕地保护、农业垃圾回收利用以及对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度的维持方面,先进的农机技术所发挥的环保作用也是人工生产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现代化农机管理过程中,遵循扩大农机技术推广范围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尊重自然、加强环保、科学生产和资源的高效利用等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有效落实。提高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可以使得广大农民更加科学的规划耕地与生产,并且在一定层面上还解放了农村生产劳动力量。

1.3  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配置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依据的是市场需求的主体方向变化和农业生产形式的阶段性变更,目前我国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配置中,主体内容都是有机械化生产和手工生产两部分组成。因此,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机械化生产的比例、降低手工劳动生产占比,以此来获得整体生产效率更高、产量丰厚,以及结构配置更加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结构比例。目前,我国整体农业机械化比率已经超过了69%,这便是达成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配置要求的重要基础,从而有效的摆脱了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下,仅仅依靠人工劳动力和畜力来生产的低效作业问题。

1.4  科学的农机设备保养与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的农业生产领域,对于科学的农机设备保养和管理制度具有很大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尽管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研发新生产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覆盖率,但是广大的农民群体在农机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科学保养方面的知识基础仍然非常薄弱。普及科学的农机设备保养方法和建立完善的农机设备管理制度,这是能够延长用于实际生产的农业机械设备使用寿命,和提高不同型号机械设备之间的适用性与配合性的必然要求。另外,农机设备保养与管理制度,还能够为农民依据土质类型选择合适的耕种设备,提供至关重要的参考以及选择标准,从而更好的保障农机设备在适宜的使用条件下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大幅度降低燃油消耗、农机设备损坏率和人工操作安全风险问题。

2  农业机械化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

2.1  农业机械化意识亟待提高

扩大农业机械技术普及和推广范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打通农业机械设备销售市场缺口,激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的农机销售市场对于农机设备的售价定位普遍较高,因此很多大型机械设备的采购和保养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也是导致目前农民群体,对于农机设备的接受率与采购意愿达不到预期要求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成本相較于人工投入普遍要高很多,但是回报周期的长度却又远远高于人工投入,因此这也导致了很多农业生产者宁愿花钱雇佣人工劳动力,也不愿意将资金运用到成本风险更大的农业机械采购中。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普及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农民群体普遍具有农业机械化意识淡薄的问题,这种意识的形成和存在,都会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建设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如何通过调整和优化农机市场销售管理,或者利用政策和经济制度为农民购买与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提供福利,以此来促进和培养农民农业机械化意识的形成,这就成为了我国农业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2  农业机械管理体系缺乏规范性

国内各地区对于农业机械管理的标准设定问题,目前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差别,缺乏统一的农机管理标准,不但会导致农民所用的农业生产机械设备,质量与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内不同地区农机产品的定价设置与销量分配。另外,目前还存在着很大一部分农业生产者群体,不重视对农业机械设备的规范使用和定期养护,缺乏保养的机械设备不但会出现运行状态差、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还会由于严重的机械故障问题而威胁到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再加上国内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没有设立专业的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和维修服务部门等,农业生产者在遇到农机设备技术和使用问题时,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规范的建议,这便会进一步恶化我国农业机械管理体系规范性严重不足的问题。

2.3  农业机械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不足

各类前沿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是改善农业机械设备使用安全性、提高农机设备生产效率和扩大农业机械应用范围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很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农业生产领域所采用的农机设备型号和技术水平,仍然停留在落后的老旧设备的程度,这会严重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更重与收获的效率。同时,国内农机市场生产和销售的主体产品,依然是一些自动化生产与管理水平较低的半自动化农机设备,这说明一些先进的智能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在国内部分地区的农机设备生产和研究领域中尚未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普及。农业机械技术先进性水平不足,将会导致农机设备研究和农机销售市场的后续发展无力,严重限制我国农机普及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的建设。

3  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水平的建议

3.1  建设专业化的农机安全管理服务体系

专业的农机安全管理服务体系是保障广大农民群体安全使用农机设备的重要前提,也是农机设备使用者在面临机械型号选择以及设备维修保养管理等问题时,能够为农机设备使用者提供专业建议的基础设施。农机安全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依托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还要针对于农机设备日常使用中存在的实际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市场调查来不断健全农机安全管理服务体系的内容与功能。除此之外,为了保障农机安全管理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应聘用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具备良好管理意识的监理人员,构成可以引导和指导农机设备使用者安全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人员队伍。同时,依据目前国内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普及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阻碍问题,可以适当的丰富和加强农机管理服务的功能。例如,可以将服务体系划分为农机设备技术管理、农机设备运行安全管理、农机维修保养管理以及设备型号与价格对比等多个部分,这样可以为农民群体提供更加全面和规范化的综合性建议。

3.2  扩大农机技术教育的推广范围

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受到环境和地域条件的限制也非常严重,不同地区对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接纳程度和研究深度也有所不同。再加上我国农业耕作范围幅员辽阔,单纯依靠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口很难实现精准而全面的农机安全使用管理。因此,通过推广农机技术教育和提高农民群体对于农机技术应用的了解深度,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辅助专业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形成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农机设备安全使用环境。因此,可以将国内大部分工业生产区按照地域特点规划为不同的管理区,同时定点设置农业机械技术的教育培训机构,从而为广大的农机设备使用群众提供学习农机技术的受教育机会和专业的指导组织。另外,还可以依据地域文化特点来开展相应的农机技术学习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民农机设备的运用要点、安全使用原则以及维修养护的相关技术,运用这种合理的推广机制来培养农民群体的农机安全管理意识,从而侧面降低与缓解政府及地方管理部门,在农机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压力。

3.3  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为实现农业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市场建设等多方面的平衡,可以通过科学调整不同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比例,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能够更加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更好的匹配国家政府对于全国范围内农机管理领域的宏观调控。应针对我国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发展状况,应采用不同的农业生产结构比例设计来保障农民利益和环境保护需求。例如,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应采用退耕还林的农业生产结构管理原则,通过有效的缩减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覆盖率、实施农产品销售扶持政策等方式,保持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而对于国内一些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同时生态环境稳定性较高的、适宜进行大面积耕种的地区,则可以适当扩大耕地面积、加强普及农业机械设备与土地开发技术,从而在短期内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提升,形成用于农产品生产、销售以及提供进出口贸易货源的农业生产基地。

4  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4.1  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及推广的意义

我国对于农业机械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普遍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这就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大范围的耕地面积没有得到切实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在开发和应用农业机械新技术后,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农机设备在农作物识别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例如,新型农机设备对于农作物的识别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后,便能够有效回收一些倒伏的玉米和小麦等农产品,从而间接的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耕地的出产率。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也能够为农机设备的使用安全与运行管理,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和更高的管理基础,依靠丰富的功能与安全的性能来提高农民采购农业机械的意愿。

4.2  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

4.2.1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视觉技术通常应用于一些主打图像处理和视觉体验的产品研发领域,但是随着我国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视觉技术功能的进一步拓展,计算机视觉技术目前已经能够装配于农业机械设备中,协助农机设备管理系统进行高质量的播种和收割。同时,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机设备生产领域中最有价值的应用,要属对农机设备识别农产品类型的能力方面的强化,这会极大的提高农产品收割过程中,农机设备对于倒伏、掉落以及零散分布的各类农产品的识别精度。由此可见,计算机视觉技术伴随着未来农机生产技术的深入研究,必定能够在节约农作耕种成本、提高土地产率和农产品收割质量等方面,作出更为突出的贡献和更广泛的应用。

4.2.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机设备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农机设备组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农机设备的精确定位、运行状态监测、故障排查以及自动管理等相应功能,從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人工操控和半自动化机械生产的低效模式,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和农机操作的安全系数。另外,配备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农机设备,还可以具备快速识别农药、化肥、种子和土壤质量等农业生产成分的功能,这样便能够实现依据不同的地域特征、农作物类型和土壤条件,自动搭配能够获得更高产量、更低虫害率和更健康的农作物耕种方案。

4.2.3  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实现农业生产者不需要亲自到农业生产区,便能够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状态、土壤含水率、土壤肥沃度以及农药喷洒效果等功能的技术基础。装载有信息网络技术的农机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扩大了农业生产者对于产地的监控范围和管理效能,对于高效控制农作物病害问题、定期优化农作物生长状态和提高农产品繁育质量,都会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

4.2.4  农业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农业传感器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不同型号、具有各类功能的农业生产设备,这种拥有多领域、大范围适用性的传感器技术,对于保障农产品定期浇水施肥、高质量去除虫害病害以及按时收割,都提供了非常关键的技术支持。例如,将湿度传感器安装于农作物收割机械设备中,便可以在收割过程中实时监控农产品的烘干程度,这样在确保粮食达到烘干的标准水平后再进行储存,可以显著降低粮食的受潮、腐烂以及发霉等储存管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另外,将农业传感器技术与卫星定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还可以辅助农业生产者进行合理的农产品水源规划、农作物空间规划以及农药喷洒范围控制等相关工作,从而在技术层面上实现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结束语:综上所属,我国农业机械管理与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发展,离不开研究人员对先进技术的深入探究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对农机设备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关农业生产者要充分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以现代农业机械技术体系作为标准和基础,进一步推进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社会进程。

参考文献:

[1]沈恒春.略论农业机械管理创新及发展[J].南方农机,2019,5001:61.

[2]张彦芳,朱丽梅.利用现代化技术推进新形势下农机推广持续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1:69-70.

[3]叶琼丽.乡镇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意义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9,08:53-54.

[4]肖呈伟.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及安全管理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04:22-23.

[5]王欢.我国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9,03:25.

[6]汪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寿县农业机械化推进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9.

[7]杨璐.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

[8]周晓时.农户农业机械使用的生产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9]潘经韬.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響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10]高立新.浅议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的提升[J].种子科技,2019,3717:164-165.

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投入

一、罗源县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与成效

据罗源县农业局统计,包括中央、省、市、县各级农业项目推广经费,全县每年用于食用菌、茶叶、畜牧业等科技经费投入约300万元。食用菌重点推广工厂化栽培和无公害病虫防治应用新技术;茶叶重点推广无公害栽培、机械采茶、绿乌红茶兼制技术;渔业大力发展鱼类、鲍鱼、白对虾、海参等品种养殖规模,积极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畜禽推广零排放和生物安全饲养技术;蔬菜重点推广穴盘基质育苗、无公害栽培等生产技术。

近年来,在全县农业科技工作中,我县相关部门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全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围绕菌、茶、畜、蔬四大支柱产业,抓龙头,建基地,送科技,搞服务,积极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全县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县共有12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或无公害认证。通过几年的发展,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华源菌业、罗源长兴食用菌种植场、罗源长盛水产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被评为2011-2012年度福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创建了罗源县食用菌行业协会、县科源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起步镇上长治希望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7家,各类会员达到500多人。目前,罗源飞竹绿丰食品公司注册了“飞竹”牌商标,起步宏发香菇保鲜厂注册了“选择”牌商标,福建益升食品公司申报了“益秀”秀珍菇的无公害产品使用标志,此外还有“富和”、“长兴”牌秀珍菇,并成功申报罗源秀珍菇地理标志。这些措施促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

1.食用菌方面

罗源县在巩固大宗食用菌产品生产的同时,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行珍稀菌类,重视产品质量,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食用菌生产取得较快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建成标准化秀珍菇栽培固定厂房703座,年栽培量100万袋以上的菇场有7家,50万袋以上有53家,30万袋以上有73家,15万袋以上有179家,年栽培5万至8万袋的农户有数千家,形成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县。由于罗源县秀珍菇种植基础好、原料来源丰富、效益高,已被罗源县列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农业支柱产业。为适应秀珍菇工厂化栽培需要,福建华源菌业、福建益升公司、福芳席业公司、罗源新咏农场等4家菌包生产企业,不断提高菌包生产质量,加快生产,全县机械化生产菌包日产能力达40万袋,基本满足了菇农生产需要。全县从事食用菌产品销售的企业有19家,每天销售量在100t以上,逐步形成良好的交易氛围,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11年罗源县秀珍菇种植面积达到2.3亿袋,年产值6.75亿元。全县农村有30%的农民从事秀珍菇生产,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拥有食用菌行业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12个,会员14000多人。

罗源县科源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承担《福州“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项目,从台湾、上海、三明等地引进金福菇、秀珍菇、姬菇、白背毛木耳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16种,并进行试管母种提纯复壮,分别在罗源起步长兴菇场、松山茂盛基地、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基地试验研究,通过两年的初试研究,从5个秀珍菇品种中筛选到适合反季节栽培的秀珍菇HC810。

2.茶叶、果蔬方面

实施沿海、平原、山区梯度开发,选择推广市场效益型优势品种,推行设施农业,实行基地化运作,鼓励土地合理流转。近年来,县财政扶持开发乌龙茶、名优水果,基地化运作种植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茭白、毛豆、黄色韭菜、西甜瓜等,全县水果、蔬菜、茶叶面积分别达到5.3万亩,7.5万亩,4.3万亩。同时,财政专款扶持新建乌龙茶加工厂4座,在建7座,新上红茶加工企业1家,为果蔬茶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畜牧业

罗源县在畜牧业发展上,实施抓大放小,生态循环,规模扩张,集体发展战略,引导禁养区、传统分散型畜牧养殖逐年淡出。引进4家投资千万元以上零排放规模养猪场,新上国家级福建山羊保种基地1项,扶持4家标准化养猪场发展,扶持2家大中型沼气项目,目前全县规模化养殖达到18家。引导山地生态养鸡,生态休闲养殖农场模式,新上生态休闲养殖农场15家,畜牧规模成倍扩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选择,为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前景。

4.渔业

大力发展鱼类、鲍鱼、白对虾、江蓠、海参等品种养殖规模,积极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加强水产疫病测报与防治,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科技下乡普及等活动,使我县渔业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鱼、虾、贝、藻类全面发展格局。2011年全县水产品达11.8万t,总产值达17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1.95%,取得了较好成效。

5.林业

竹类加工生产逐渐向系列化、产业化发展。竹制品加工由原来零星家庭作坊式生产竹扫把、箩筐、竹家具等手工副业型逐步向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批量加工生产竹凉席、竹筷、竹签、竹工艺品等系列开发利用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竹加工企业7个,笋加工企业1个,产值约1600万元,产品涉及竹制品、竹工艺品、竹笋产品等三个系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薄弱

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偏少,农业科研机构实力不强,设施不够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相对滞后,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

2.科技投入不足

近年来,除了省、市主管部门投入农业科技经费外,县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相对偏少,特别是大多数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研发经费投入少。在缺乏科技经费情况下,我县农业企业难以承担科研项目和新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造成整个农业科技发展后劲不足。

3.闽台农业示范区有待完善

我县现有台资企业有罗源茂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日胜食品有限公司、罗源山林食品有限公司等,但规模偏小,档次较低,技术支撑能力弱。

4.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素质偏低、观念落后

目前,我县农业部门及各乡镇在职从事技术推广高级职称人员偏少,科技力量薄弱。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较多,特别是近年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实际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更低。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沿用传统办法种田,对新的优良种苗、栽培技术和农药、肥料的性能弄不懂,即使将新型的技术送到户,也往往不能灵活运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提高罗源县农业科技含量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技术平台

一是着力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主要培育和建立一批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通过企业研发机构的培育创建,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外源技术的内源化。二是着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企业。三是着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四是着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及农业成果推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产学研结合、机构灵活、优势明显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2.进一步加强科技示范、科技成果应用和成果转化

大力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户),努力使其成为科技应用推广转化的主体。一是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构建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有效机制。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建设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技创新成果推广机制,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三是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形成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合力。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重点在茶叶、食用菌、水产、竹木加工、畜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质量安全技术等领域中,选择一批适合罗源经济特色的成熟科技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带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竞争力,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3.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增加科技投入是科技兴农基础。各级党政领导要牢固树立起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战略性投资的观念。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全社会科技经费对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逐年提高。要尽快建立并完善以财政拨款、企业自筹资金、金融贷款、社会集资、引进外资等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一是财政拨款是基础性、引导性投入,县、乡、村资金再紧再缺都必须按规定从当年财政正常支出中划出部分金额,作为农业科技经费。有条件的乡镇、村居还要适当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比例。二是龙头企业是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舍得投入搞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舍得花钱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行政措施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增强技术开发与创新。三是金融贷款是科技投入的重要渠道,各专业银行要大幅度增加科技贷款规模,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的开发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四是社会集资也是一种量大面宽且具有长久效应的科技投资,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组织、乡镇企业和家庭增加对科技投入,花一部分钱投到科普学习上,从根本上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要用好用活科技资金,要把这些资金用在刀刃上,从人员培训、资源培育、示范试验、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工艺引进、新品种开发等方面贯穿于农业开发的全过程。要加强产学研协作,提高农业科学经营水平,以科研促发展。特别是要增加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研开发和高优技术、品种推广引进与示范。

4.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步伐

一是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做到求贤若渴,惜才如金,唯才是举,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培养造就和使用好人才。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二是要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社会蔚然成风。各级领导要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切实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同步实施。三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采取各种形式,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创造巨大效益,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应有的奖励。要加速我县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闽台农业合作园区建设,“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空间。四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要完善和规范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加快人才信息网建设,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系统。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与乡镇企业、基层专业技术协会合作,共同培养科技人才,发展支柱产业。五要立足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攻关,采取优惠政策,引进科技人员到我县工作或合作研究。六是加大继续再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上一篇: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