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25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素质教育明确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关注理论知识的说教,无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最终导致学生只知道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避免这一不足,对于我国中等职业美术教育来说,老师需要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依据,关注创造性教育策略的分析以及研究,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时加深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及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及优势。

关键词:中等职业;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 引言

中等职业美术教育主要以培养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为依据,在美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社会需要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保障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实现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其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意义重大,中等职业美术教育需要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向,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融为一体,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此来积极推动学科教学改革。

2 更新教学理念

与其他学校相比,中等职业美术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老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作为教育教学的目的,明确新时代背景之下中等职业美术教育教学的新内容、新标准和新要求。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教学不是以美术专家以及设计师的培养为价值和目的,而是结合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要求,以实践、实用、实际原则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在更新教学理念时,老师首先需要改革传统的美术教学设计方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重,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其次,老师需要注重美术教学实操环节的有效加强,鼓励学生在简单临摹的过程之中进行主动创新,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以及技术水平。最后,老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美术学习的见习机会,增设相关的专业指导课程,将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入美术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对美术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构建完善逻辑思维框架,实现个人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综合提升。除此之外,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灵活利用线上教育教学渠道来进行学习教学经验。

3 加大实践课力度

实践课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以及渠道,對于中等职业美术教育来说,实践课程的力度加大最为关键,老师需要注重实践课程之中学生的综合表现,分析中等职业美术教育的重点以及难点,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实现自我突破。中等职业学校主要以实事求是为工作原则,明确自身的教育教学目标,坚持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原则,通过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来体现就业服务的作用及优势。

在推动中等职业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围绕就业导向这一重要的教学核心制定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和计划,适当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以及教学比例。结合目前的教育体制现状分析不难发现,有一部分老师还没有接受专业的实践训练,因此,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之中无视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要求,最终导致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及形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体现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对此,老师需要以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出发点,关注理论重科与实践课的合理比重,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依据,在后期教学改革以及调整的过程之中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保证学生能够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在自主参与以及实践操作时提升个人的环境素养,掌握美术这门学科学习的核心要求。

4 拓建实训基地

课堂教学时间比较有限,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稳定提升,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我国中等职业院校需要注重校外培训基地的有效构建,加强校企合作,着眼于美术教育教学的核心要求,积极推动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创新以及改革。学校需要加大对实践以及实训环节教学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明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的落实要求,积极利用各个地区政府的教育专项资金搭建实训基地,保障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获得更多实践以及实习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需要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帮助,注重各类教学资源以及建设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配置,与企业进行大胆的合作以及尝试,共同完成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训实践基地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以及学习的平台,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需要完成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的实训活动,鼓励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之中掌握专业课程学习的技巧,真正实现举一反三。

5 结语

中等职业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分析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要求,积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以及交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特点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

参考文献:

[1] 夏咸云. 中等职业美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 科技风, 2010(22):34.

[2] 李佳昱. 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 000(002):215.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和生均经费统计数据,阐述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建议与举措。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思考

基金项目: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社会结构变迁对农村青少年职业教育选择心态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JA114004)

作者简介:邵亚萍,女,浙江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沈亚强,男,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作为支撑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努力程度、进步程度和负担程度。为了解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2006-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和生均经费统计数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建议与举措。

一、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占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偏低,且呈先升后降趋势

从2006-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和全部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见表1)来看,2006年,全部教育经费投入为9 815.31亿元,2011年增长至23 869.29亿元,2011年全部教育经费投入是2006年的2.43倍,涨幅为143%。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为651.76亿元,2011年增长至1 638.50亿元,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2006年的2.51倍,涨幅为151%。可见,2006-2011年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其增长速度略高于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但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不高,且近两年来有下降趋势。2006-2009年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逐年增长,由2006年的6.64%增长到2009年的726%。但从2009年开始有所下降,直到2011年已下降0.4%。

(二)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占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呈先升后降趋势

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各级各类学校、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而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指专门拨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

从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见表2)来看,2006年,我国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为5 795.61亿元,2011年增至16 804.56亿元,是2006年的2.90倍,增幅为190%。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为316.04亿元,2011年增至1 037.93亿元,是2006年的3.28倍,增幅为228%。可见,2006-2011年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其增长速度高于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但是,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为5.45%。随后几年有所上升,2009年达到最高,为6.21%,但这之后开始下降,2011年为6.17%。

(三)政府是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主体,社会力量和公民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家庭承担部分有所下降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主要分为5个来源渠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事业收入、其他教育经费。从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情况(见表3)和比例趋势(如图1所示)来看,2006-图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比例趋势

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从56.3%上升到76.8%,增幅为205%,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是其经费的投入主体,并且近几年对其投入有所增加,但这与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有一定关系。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从2006年的5.1%骤降为2007年的0.9%,接下来的几年均在1%左右。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极低,且从2006年的0.4%下降为2011年的02%。事业收入(主要是学杂费)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总体也呈下降趋势,除了2006年到2007年略有增长,接下来几年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明显。这说明,个人或家庭承担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比较低,这与近几年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关。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2006年起,国家开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助学政策,对具有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业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助学金,资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 500元。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作为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9年开始逐步实行,主要是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随后几年国家进一步完善了资助政策,扩大了资助范围,所以学杂费比例不断下降,且降幅也增大。

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低,还不能满足需求

生均经费是反映教育投入的另一个指标,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教育经费提供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观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程度。本文用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来衡量政府的生均投入水平。

从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生均经费情况(见表4)来看,两种类型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均呈逐年增长趋势。从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较(如图2所示)可看出其增幅越来越大,结合表

图2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较

4中的数据可知,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与普通高中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值最低,为0.97倍,2008年比值最高,为119倍。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比较(如图3所示)可看出其增幅也越来越大,结合表4中的数据可知,图3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较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与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比值最低,为0.91倍。2010年比值最高,为1.37倍。

世界银行早在1988年的一项研究中就指出,发展中国家职业和技术学校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高中生均成本高153%。我国政府规定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不应低于同级普通教育的生均经费。但统计表明,在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前提下,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还达不到办学所需经费的基本要求,也还达不到国际上要求的与普通高中教育生均经费的比例要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地区差异明显,且有扩大趋势

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为了解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地区间差异,笔者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所包含省份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进行了分析。

从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地区差异(见表5)来看,有以下问题。

况统计公告

1.东、中、西部地区生均经费差距明显,且有增大趋势。从2006-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地区差异,结合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值变化情况(图4)和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值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可知,三大地区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投入高低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生均经费投入远远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且三个地区生均经费差距越来越大,中部地区呈现出明显低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态势;纵向比较而言,2006-2011年生均经费均呈大幅度增长,尤其是2010年到2011年间。

图4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值变化情况图5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值变化情况

2.中部地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都最低。2006年以来中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均一直低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平均值和公用经费平均值。2006-2011年间湖北省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均为最低,2006年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3 777元,同期北京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18 674元,后者为前者的4.9倍。2011年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1 126元,同期北京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9 097元,后者为前者的8.1倍。

3.东部地区区域内生均经费差异较其它地区大,且有增大趋势。从2006-2011年我国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极差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和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极差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来看,2006-2011年东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极差和公用经费极差较中部和西部地区高,且极差有增大趋势。2011年东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最高的是北京18 674元,最低的是河北4 898元,前者是后者的3.8倍。同期东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最高的是北京9 097元,最低的是河北1 237元,前者是后者的74倍。

三、思考与建议

1.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但是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重偏低,且近两年有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预算

图6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极差变化情况图7三大地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极差变化情况

内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占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呈先升后降趋势。这种现实非常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特别是理工类专业的教学设备价格往往较高,且这些设备又会随着生产技术的更新而更换,所以其教学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育。因此,即使在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4%的乐观形式下,国家依然要继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2.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经费来源主体是政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增长较明显,但这与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有一定关系,所以并不能说明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已经能很好地满足其发展。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所占比例较低,且有下降趋势,说明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所占比例极低,并有下降趋势,说明社会捐赠力量的投入不足。国家应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捐赠,并以政策立法形式来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社会捐助行为,学习西方国家让社会捐赠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另外,个人或家庭承担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下降,这与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相关资助政策有关。但问题是,目前国家实行的是“一刀切”的资助制度,即对所有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实行均等的资助,这不利于发挥资助制度的经济效益。为此,建议政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家庭收入情况制定相应的动态调整,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3.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低,且差距大。从分析可得,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还达不到其办学所需经费的基本要求,也远达不到国际上要求的与普通高中生均经费的比例要求。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差距大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明显,以及区域内差距大。面对这一问题,已有学者提出要制定生均拨款标准。国家要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出发,制定三类地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最低生均拨款标准,作为地方拨款的指导性标准;每个地区要在国家标准之上,结合本地财政状况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制定本地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最低生均拨款标准,并从生均培养成本出发,制定不停专业的拨款标准,确保拨款的公平;此外,引进绩效政策原则,在最低生均拨款政策标准之上,以政策和效率为参数,制定多指标参数的拨款公式,并根据固定的公式测算每个学校应得的拨款确保拨款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永辉,高金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9(2):44-48.

[2]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

[3]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15.

[4]张晨,郭文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地区差异分析[J].职教论坛,2011(25):26.

[责任编辑曹稳]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渐普及等因素综合导致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产生了较大争议。有用与无用、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之间的争论是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主要分歧。但从经济与劳动力结构、教育公平、个体智能类型以及个体对教育产品需求多样化的角度而言,中等职业教育有其存在的价值,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从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和人才培养层面分别确立其基础地位、主体地位和多功能属性。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争论;转型;反思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经从注重速度与规模转向注重内涵与质量的新阶段。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原本的发展定位也需要转型。加上,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面临着新的变化。因此,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等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实现能够应对时代多元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定位,提升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现实争论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之争,从中等职业教育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其发展定位的争论不同。整体而言,当下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争议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发展无用论与发展可行论之争

无用论和可行论是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之争的核心问题,事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价值和转型方向。首先,主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无用论的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中教育普及化的情况下,没有存在的必要,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整体上持否定态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1999年世界银行发布的《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报告。在该报告中,世界银行负责中国教育项目的高级学者毕和熙认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就业制度的改革,今后中等职业教育几无发展的空间,中国应该逐渐削减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直至其比例在中等教育中归零[1]。国内也有部分学者赞同世界银行的报告,有研究者认为,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在现实中面临着较为深刻的生源危机,兼有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两种功能为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需求速度的变化,同时,三年学制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不太具有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故此,今后中学后的职业培训,就是在高中文化程度上进行的短期职业培训是中等职业教育转型的基本方向[2]。其次,与发展无用论对立的是发展可行论。《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发布之后,遭到了国内部分学者的强烈反对和质疑。北京大学魏新认为,这份报告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职业教育的成本收益问题,并未涉及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结构问题。仅仅通过对职业教育成本收益问题的分析,就得出中国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因此,魏新认为,如今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取消的问题,而是转型问题,通过转型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竞争力,提升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3]。也有学者从就业与社会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当前在我国城镇职工队伍中,初级技术工人的比例占40.2%,这些技术工人技能素质的提升需要依靠中等职业教育[4]。此外,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中,按照农村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这些人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率尚不到30%,这些人同样对中等职业教育有着大量的现实需求。实际上,学者们对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反思,充分体现了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担忧。特别是发展无用论的观点,实际上表达的并不是要废除中等职业教育,而是表明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对职业培训的需求,这正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转型的强大动力。

(二)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之争

就教育的价值取向而言,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客观而言,任何教育包括学术教育,其培养的人才的最终走向也是要进入实践领域,踏上工作岗位,从这个角度看,任何教育本质上均是一种就业教育。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办学模式的争论,是中等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结构的争论。从中等职业教育诞生之日起,两者的争论就从未停歇过。在建国之初,为了优化中等教育的功能和结构,中职教育基本上定位为升学教育。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有着大量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定位于就业教育,注重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注重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展示。这个时期也被视为是中职教育发展的黃金时期,奠定了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发展规模和趋向[5]。但到21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教育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中职教育的生源危机开始凸现。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进入高中接受普通教育升入大学就读是人生发展的“正途”,而进入中职学校就读,被视为是“歧途”。中职学校为了吸引生源,不得不将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为升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样可以参加高考,升入职业院校就读或是普通高校就读。这种升学教育的定位不仅降低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同时也降低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摒弃其职业教育发展属性。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渐普及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有更多的需求,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更加倾向于升学教育;但随着人们对于岗位变换以及适应能力需求的增多,中等职业教育还承担了大量的岗前培训任务,就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开始重新回归。从这个意义上看,进入21世纪以来,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一直是中等职业教育相互交错、并行的办学倾向,使得其办学价值日渐多元化。但需要看到的是,这两种价值取向相互交替进行,更加凸显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功利化倾向,也表明了其一直在高职教育、高中教育夹缝中求生的尴尬。由此,重新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明确其办学方向和目标是极为重要的,也是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重新定位的客观依据

实际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类型,在发达国家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各国国情的差异,中等职业教育的体现形式不同。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重新定位是其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其改革进程的基本动力。为此,在对其重新定位之前,需要从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等视角来寻找其定位的客观依据,为其重新定位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一)经济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结构的特殊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危机的凸显,有不少学者呼吁要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引进北美的综合高中制度。综合高中是美国、加拿大等国融合了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高中教育体系。综合高中教育是一种单轨制的高中阶段教育模式,此种模式是由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现实国情决定的。综合高中教育在美国、加拿大也称之为生涯与技术教育,在为学习者提供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技能教育的目的。显然,美国等国家开展综合高中教育的模式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结构。美国、加拿大等国是移民国家,经济发达,人口相对较少。一方面,这些国家现有的劳动力基本上从事的是高端制造业,而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基本上外包给中国、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决定了美国等国家对中低端劳动力的需求量不大;另一方面,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其工人也基本上是来自于亚洲、北美其他国家的技术移民,这些技术移民大部分是短期移民。比如美国每年要从墨西哥、越南等国引进工作时间8个月左右的技术短期移民,由这些人来承担中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6]。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主导力量,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占据较大比例。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中低端技术技能人才有大量的需求。这就要求承担中低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的中职教育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重新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有客观现实依据的,简单的存废之争并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

(二)教育依据:民众对教育公平的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失衡现象。在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背后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每个社会个体的愿望和诉求,也是保障每个个体平等受教育权的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建设公平的、有质量的、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追求。美国、加拿大等国推行的综合高中制度,强化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结合,也是为了更好地追求教育公平。在他们看来,人为地设计一些教育制度将不同学习者局限于不同的教育体系内,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特别是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目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人为割裂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就不能保障每个个体均衡地接受教育公共产品。因此,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实施的综合高中制度,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教育功能的一次重新整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多样化的选择空间,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7]。但我国为何不取消中等职业教育而实施类似于美国的综合高中?根源在于综合高中的教育目标尽管是多元化的,但这种分散性的教育目标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每个个体的学习需求,无法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产品。当然,美国综合高中实施的模块教学模式,对学习者和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基础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我国如果采取综合高中的教育模式,放弃了初中后的教育体系分流,就必然会使得大量青少年因为其智力、水平无法匹配综合高中而降低其学习兴趣,甚至影响其学习质量,反而会强化教育不公平。而分流之后,中等职业教育因为较低的入学门槛,反而能够为某些有志于从事技能学习的青少年提供一个入学通道,进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

(三)心理依据:多元智能的需求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者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他看来,每个个体身上存有多种智力类型,这些智力类型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个体的智力类型。整体而言,加德纳认为智力类型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获取直接经验的技能教育,侧重培養的是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而普通高中教育是一种获取简洁经验的知识教育,侧重培养学习者的抽象思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分别能够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习者提供其成长所需的教育产品,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各有存在的价值空间。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如此,在小学毕业之后,对学习者进行一次分流,分流后的学生按照各自需求及特长分别进入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普通中学,这是人的智能结构与教育类型的第一次匹配。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再进行第二次分流,分流后的学生分别进入文理中学、职业学校和专科高中就读,进而实现学习者智能结构与教育类型的第二次搭配。德国在不同教育阶段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渠道选择,充分体现了尊重不同学习者智能结构的需求。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初中毕业后教育分流,不是小学阶段,也不是高中阶段的分流。客观而言,小学阶段的分流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并不成熟,过早的分流对学生的智力、智能发展是不利的[8]。高中后分流可能会破坏学生的自主选择,也可能会延长社会整体的就业年龄,在我国这样一个老龄化社会比较严重的国家,这种做法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我国选择在初中后进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充分体现了按照学习者不同智能结构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存在是必要的,重新转型也是科学的。

(四)社会依据:民众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特质

英国职业教育近些年来的改革成就是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与就业岗位进行对接,并通过教育衔接制度(GNVQ)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通过英国的制度改革可以看出,社会个体对教育产品有各自的需求,国家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也需要兼顾每个个体的实际需求。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通过对中等教育多元化定位,可以推进该项制度的实现,也可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无疑,中等职业教育兼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特征,教育性特征决定了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性特征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关注学习者的技能提升。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需要落脚到社会个体身上,通过教育和职业培训来满足个体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社会个体的生涯发展。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质。一方面,社会个体渴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升自身学历,中职教育可以通过课程改革、目标改革来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来满足学习者升学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岗位转换的加快,社会个体岗位转换频率的增加,中职教育可以通过技能培训来满足学习者技能需求,提升个体的岗位及职业转换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任。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大有可为,也决定了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改变的基础地位。

三、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位

结合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经验以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也只有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才能进一步提升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

(一)社会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特别是中职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一致性,强化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是极为必要的。首先,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劳动力结构的对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速度在加快,三次产业的比重发生了较大改变,特别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较大。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可撼动。在推进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具有初级、中级技能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其次,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个体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对接。社会个体对教育产品、教育资源具有多元化的需求。每个社会个体的智能结构不同,不同类型的智能结构需要有不同类型教育产品对接,这也是教育公平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劳动者渴望岗位变动和二次就业,部分无法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学习者渴望升学,这些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同样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为其提供支持。第三,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我国尽管在2013年的时候,城镇化率就已经突破了50%,但是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2.3%。在城镇务工的大量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依然有大量的教育培训需求,这些人渴望融入城市社会,渴望获得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灵活性可以为这些群体提供大量的直接支持[9]。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也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撑,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只有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农村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发展。综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结构决定了中等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是促进其在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教育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该占据主体地位,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与高职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首先,明确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两者之间只是教育类型的不同,而不是教育层次的差异。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具有形象思维较强的学习者提供直接的技能教育,与高中教育一样,均属于中等教育。我国已经确立了“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教育政策,这实际上就是在国家政策层面肯定了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平等地位。其次,明确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对接过程。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发展,加上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人才需求中占据较大比例。由此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功能更加凸显,通过改革中职、高职的对接渠道,加大中职升入高职的生源比例,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不仅可以保障高职教育的生源,还能够提升中职教育的办学质量。第三,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然是无法离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要实现纵向上中高职的对接,横向上中职与高中互通的教育体系。在这个横向、纵向衔接和互动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扮演着立交桥角色。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围绕中职教育,打造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与职业教育的互认互通,满足各个层次之间的教育转换与衔接。

(三)人才培养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功能属性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生涯发展的竞争力。其职业属性与育人属性是并行不悖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必须明确其多元功能。首先,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就业与实现个体生涯发展的功能。我国当前的社会劳动力当中,初中级劳动力占据了很大比例,这部分需要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中职教育的职业属性以及办学方式的灵活性决定了其可以服务于社会就业,提升社会个体就业效率。当然,此处所言的就业并不完全指的是一次性就业,还包括个体岗位转换的多次就业。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紧密契合社会需求,为社会个体就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明确其在职业转换中的支持地位,进而促进个体生涯持续发展。其次,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个体升学的功能。高中阶段教育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与普通高中教育一样,具有升学的功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为高职教育、高等教育提供足够的生源支持。一方面,打通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通道,中职教育可以为高职教育储备人才[10];另一方面,中职教育在当下兼顾就业与升学的双重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融通,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满足个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三,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对接。如今,我国尚有大量贫困人口,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打好扶贫攻坚战,通过职业教育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力,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中职教育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地位,认真审视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的潮流,分类型、分层次、分区域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做好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第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原生動力。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过去依靠资金、土地等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依靠技术、人才等创新驱动的经济模式转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并不是高等教育的专长,中等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应该大力推进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强化其在农村、下岗工人等特殊群体中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五,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工匠精神中的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人才精神,也是一种人才文化。显然,培养工匠精神并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长,工匠精神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从源头开始培养,从中等职业教育就开始贯通,进而将其作为整个职业教育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一旦中职学生升入到高职阶段,工匠精神的培养就会形成对接。

參 考 文 献

[1]姜大源. 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全文导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18-20.

[2]石伟平,郝天聪. 走向工业4.0 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吗?[J]. 智慧中国,2017(4):41-43.

[3]段旻雯. 职业教育的前景如何——几位教育专家访谈录[N]. 中国教育报,2000-7-3.

[4]徐晔. 比较视域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5):77-81.

[5]白永红.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54.

[6]何粉珍. 美墨短期劳工合同计划探析[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45-49.

[7]沈乾若. 北美的综合中学和学分制成功吗?——关于美加教育体制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0):33-37.

[8]王威海,顾源. 中国城乡居民的中学教育分流与职业地位获得[J]. 社会学研究,2012(4):48-66.

[9]李玉静.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战略选择[J]. 职业技术教育,2017(28):1.

[10]查吉德.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2017(18):44-49.

Controversy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uang Li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argument; transformation; reflection

Author  Huang Lin, lecture of Tianfu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Mianyang 621000)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是重要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展开,对学生有组织地展开的道德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时间教学活动对学生展开教育。中等职业德育更为注重教育的创新,将校企文化融入到教育内容中,改变教育形式,调整管理方式,对于提高中等职业德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针对校企文化交融下中等职业德育管理创新展开研究。

【关键词】校企文化;交融;中等职业;德育管理;创新

引言

中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院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越来越重视。长期以来,中等职业院校更为注重专业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有一技之长,让自己更好的发展。目前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且用人单位更为看中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就要在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为注重德育教育。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行使多样的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对教育管理予以创新,以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一、中等职业院校德育管理中融入校企文化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院校对于德育高度重视,但是往往没有从学生个体需求的角度出发展开教育,使得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是教育的职业性,主要是向社会培养职业人才。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不够扎实,缺乏自律性,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心,而且学习能力不高。高中学生的主要目标是考上大学,因此普遍对学习有积极意识,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离校后就要走入社会中参与竞争,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以,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较,逆反心理会更强一些。

面对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等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中可以基于校企文化展开,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校企文化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为学生塑造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以提高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德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院校更为重视职业技术能力教育

中等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中,重在学生技术能力的指导,旨在让学生进入到社会中有一技之长,能够通过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生存和发展下去。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职业院校的学生就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多数的单位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更高的要求,对于中等职业院校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在德育缺失的环境下,学校更多地将关注度落实到学生的职业、专业技术,没有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没有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学生的未来成长非常不利。

(二)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过于形式化

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以课程教育为主,没有从职业教育的角度予以创新,教学内容上也没有与时俱进,教学过于形式化,使得德育枯燥无味,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都没有建立关联性,让学生感到德育没有用,就不会产生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就逃课,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当然也不会保证德育质量。

(三)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目标不明确

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后就要进入到社会中,而且尚处于青春期,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没有自己的人生理念,不知道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不会提高。进入到社会中,这些学生即便凭借一技之长进入到职业岗位中,也很难有更好的发展。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目标不明确,没有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教育,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不够,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四)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方法过于单一

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展开教育中,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否则就面临失败。即便是采用课堂教学方法,也不是单一的教学,而是要做到讲授为主,还要运用辩论和讨论的方式展开;也可以为学生塑造情景人,指导学生自主教育,对学生进行疏导,对学生的观点展开评价等等。通过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轻松学习。但是,中等职业院校在德育中使用的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不能采用机械的教育方法展开,而且没有落实到实践活动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 校企文化交融下创新中等职业德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校企文化交融下对德育管理理念予以创新

校企文化交融下对德育管理理念予以创新,就是在德育管理中注重发挥校企文化的引导作用,目的是让学生接受道德教育,从文化的角度理解道德教育的更深层次演绎,使得德育管理工作切实地发挥作用。中等职业院校德育管理中,要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将校企文化融入到德育中,从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以及校企文化的特点出发,对于管理理念予以创新,让德育理念更为开发,与社会相结合,建立学校与社会的契合点,发挥校企文化发挥指导作用。将校企文化渗透到德育中,可以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使得德育管理创新落实到位。

(二)校企文化交融下对德育内容予以创新

德育的内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中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德育管理中,对于德育的内容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德育内容进行调整,符合学生的需求。校企文化的融合,在对学生德育中,要调整德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持有正确的态度。所以,在中等职业学院的教育中,要调整教育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教育内容与自己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三)校企文化交融下对德育机制予以创新

校企文化交融下对德育机制予以创新,就是要通过落实德育各项任务,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德育机制的运行中,就是德育组织机构之间作用的结果。对德育机制进行创新,主要的创新内容包括领导机制、运作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的创新。其中,领导机制的运行中,要对各层领导关系的责任落实,对于领导的责任要明确。激励机制的建立,就是要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将教师的职业积极性激发起来,对德育方法予以改善。评价机制所发挥作用是对德育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议、社会评价等。对于评价机制予以创新,以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結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知识素质不高,自制力不强,职业教育存在职业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对学生的德育管理进行创新。在进行中等职业教育中,将校企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强化校园精神,将教育内容用校企文化的形式呈现,以标牌、标语为载体传达德育信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这样,精神文化教育显性化。随着校园的德育文化氛围建立起来,让健康的核心价值文化布满校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让文化润泽学生心灵,使得校企文化育德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22):5—10

[2]南天民.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模式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0):50—51

[3]姜汉荣.中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探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4(02):23—24

[4]丁钢.文化吸纳一校企介作的新取向和新抓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7):29—30

[5]钱荣,季春花.校企文化交融下职校德育管理创新探索[J].德育园地,2014(02):76—78

[6]张旭曦.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6(07):25—27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阻碍其发展的问题。例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问题,学生技能培养的问题,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等。本文依据中职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提出个人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技能培养 教师队伍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人们受教育的年限不断增长,受教育的程度也不断提高。教育规模的扩大,随之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它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问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问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社会上有些人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怀疑;教育界一些人士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困惑;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感到茫然……下面就困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问题的及其解决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纠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重新确立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定位

长期以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教学形式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仍然以对口高考为中心,和同类学校拼比升学率,学校在招生宣传时,以升学率为招牌吸引广大学生。在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今天,广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自然以升学率作为自己教学工作出发点,落脚点。课前,教师认真准备,精心备课,课堂上侃侃而谈,对教师精彩的讲解,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教师布置的作业,精挑细选大量的练习,大多数学生不会做,也不愿意做,对此,教师很无奈。不难看出,许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技能培养;重视对口高考,尤其是对口高考本科升学率,而忽视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就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自身的原因,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认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贡献就是向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大批人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有来自家庭的原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上大学是每个学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个家庭的奋斗目标。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上了大学,做家长的脸上才有光,孩子将来才有美好的未来,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屑一顾,更有甚者是歧视。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的原因,社会上有很多企业不愿意招录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认为这些学生一没知识,二没技能,其中有些人在单位不遵守劳动纪律,给用人单位带来麻烦。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宁可招錄一窍不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也不愿意招录有一技之长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纠正全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首先,各级政府要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制定该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同时,社会舆论要加强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那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在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其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彻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是不以升学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己任,要为社会输送千千万万个合格的劳动者。所以只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从业者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才能有美好的明天。再次,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社会和学校大力宣传,广大学生家长才能慢慢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转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看法,理解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深切感受到中等职业教育对自己孩子的重要性,那时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的培养是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是整个教学的关键、重点,更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一直以来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块心病,学校想培养大批掌握现代产业技能的学生,由于学校本身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教育教学设施达不到要求,师资配备不合理,尤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教师十分短缺,所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教育方面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自然就下降。要全面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政府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十分薄弱 ,很多专业课程无法开设,即使有些急需专业课程勉强开设,也无法让学生去实训,因为没有场地,没有机器设备,整个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技能根本得不到提高。只有政府在财力保障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硬件设施才能上一个台阶,学生技能水平才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才能让广大家长和学生满意。

2.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出击,不能靠等靠要。学校要敞开大门,走出去,加强校企合作,农村学校还要加强与农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合作。例如:我校与江苏昆山经济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良好校企合作,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实训,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技能。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我校幼教班学生定期到附近幼儿园去见习,学生通过走进班级,观摩教师上课,和小朋友接触、交流,使幼教班的学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学好专业技能的重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农村培养实用性人才,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感受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农业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我校园艺班学生走进种植区、养殖厂,通过参观、访问,发现农村急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农业技术人员,学生们更坚信自己所选农业专业是正确的。于是他们努力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振兴乡村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校开展的学生走出班级和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一系列做法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家长的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我校学生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蓬勃发展。

3.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技能要全面提高,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编排,教学评价体系要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中等职业教育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一些可操作的政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要根據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编排,应尽量减少教材纯理论的内容,增加教材实用技术的内容,甚至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自编教材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教材内容贴近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己任,使学生学有所长,对中等职业教学的评价体系要重新制定,对学生知识结构评价要弱化 ,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评价要强化,对口高考,高校应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对专业技能水平突出的学生优先录取。

三、加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尤其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长期阻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花了很大气力,想了很多办法,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认为应多管齐下,不拘一格降人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具体做法如下:

1.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的机会,给专业教师搭建一个提升自己的平台。 打造一支作风正派,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对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许多专业课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因学校工作需要,相当一部分教师改教现在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达到教学要求,专业技能几乎空白。还有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虽是科班出身 ,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有一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不够熟练。针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来解决,把一部分非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送到相关高校深造,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这部分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 教师。把另一部分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送到相关企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去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可从社会上招贤纳士,聘请各类专业人士到学校任教,如企业里的技术骨干,公司里的高级管理,农村种植能手,养殖专家,请他们到学校兼职讲课,或举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能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邀请全国、全省、全市劳动技能大赛获奖者到学校演示技能,向学生展示现代产业工人的风采。对那些到学校兼职或讲座的专业人士,政府应给与适当奖励,企业应给与大力支持,学校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便利的条件,还要给与一定补助。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才能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总之,我们只有纠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偏差,才能重新定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建立一支专业技能强并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广。我相信,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为农村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生物工程学校(孙埠校区))

上一篇:特殊教育毕业论文下一篇:学校特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