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经济论文范文

2023-05-22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应构建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和三级财政体制,以法律形式明确合理地界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职责,在各级政府间合理划分税种,构建完善的地方税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加快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关键词:分税制 事权 地方税 财政转移支付

文献标识码:A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制度变迁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它对于明确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振兴中央财政,遏制地方“诸侯经济”,以及对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财税体制,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还不是一种十分成熟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还存在许多内在的体制缺陷,诸如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少法律的规范、政府间事权责任界定不清、省以下地方政府间的分税制改革尚未真正启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健全等等。因而,它离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分级分税财政体制还有较大的距离。而且,我国是一个五级政府架构的大国,财政体制安排不仅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还涉及到省以下四级政府之间的财政体制安排。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与省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较从前明显理顺,而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远未理清,地方财政体制建设严重滞后,地方尤其是基层县乡财政十分困难,严重影响了部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任其发展势必会导致地方财政危机进而威胁到中央财政,因而加强地方财政体制建设和进一步理顺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总体框架中十分重要且极为紧迫的任务。笔者拟就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尤其是省以下地方财政体制提出如下基本思路:

一、构建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和三级财政体制

从世界范围看,成功地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国家通常只有三级政府财政级次。如美国除邦政府以外,有50个州政府,8000个地方政府,还有一些学区以及数百个土著美国人政府;纵向序列共分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欧盟主要成员国也是中央、大区和地方政府三级架构。日本是有一亿多人口的大国,也只有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二级行政区划。我国目前实行五级政府和五级财政体制,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最多的国家。我国现行税种有28个,5级政府与28种税的对比状态,使得中国不可能像国外那样比较完整地按税种划分收入,而只能走加大共享收入的道路。把目前的税种分成3个层次相对容易,而要分成5个层次则难上加难。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五级政府和五级财政体制使得“分税种形成不同层级政府收入”的分税制基本规定性缺少最低限度的可操作性。鉴于我国政府层级过多,应着力构建“中央政府一省级政府一市(县)政府”三级政府体制,相应形成“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市(县)财政”三级财政体制。

这种三级政府与三级财政体制,应逐步取消市管县体制,总体上按城乡分治原则实行市县分治,即使短期内难以做到市县行政同级,但至少可以做到财政同级,切实减少过多的财政级次,随后分步推行省管县体制。省管县可与重新调整省级行政区域相结合。目前全国的县级政区有2200个左右,如果省区数目增加到50个左右,平均每省将管辖40~50个县。对于中央或省区而言,40~50个下属政区的管理幅度是适宜的。第二,撤乡并镇,恢复其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的性质。目前乡级财政日益陷入困境,沦为负债财政和危机财政,根本无力为农村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庞大的乡镇机构与脆弱的农业经济基础已不相适应,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因而,有必要撤乡并镇,将其变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二、以法律形式明确合理地界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职责

事权划分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础。事权划分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一级政府承担的职责是否与其政府职能相适应,也影响着财权分配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的合理与否。解决当前基层财政的财力困境问题,也必须着手于调整各级政府间的支出事权。同时,事权界定要与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架构相结合,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总的原则是,属于全国性共同事务,应由中央政府决策、承担和管理;属于地方性共同事务的事权,应由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政令许可范围内自行决策和承担,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也不上交中央政府来处理。

目前,我国政府间事权划分不合理,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级政府层层下放事权,导致县乡基层财政事权负担过重,基层财政陷入困境。一些本该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负担,比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这些大额支出事项,不合理地推到了县乡基层财政身上。根据财政分析的受益原则和“利益”归宿原则,这些事权责任应该主要由中央、省级财政承担,这也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而将这些事权责任都压到县乡财政头上,无疑构成其沉重的负担。以农村基础教育为例,据测算,县乡财政集中在教育上的资金支出占两级财政的50%-60%,某些贫困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0%以上(腾霞光,2003)。因此,应将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这此事项的投资主体上升为中央和省级财政,既能促进这些事业的发展,也能极大缓解县乡财政的困境。同时,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一定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杜绝各级政府特别是高层级政府的财政机会主义行为,保障政府间事权关系的稳定性。

三、在各级政府间合理划分税种,构建完善的地方税体系

地方政府存在的基本经济理由,就在于它能够为本辖区内居民有效率地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设置地方税的意义,即在于使地方政府能够具有一部分较为稳定的收入,以便提供这种公共服务。因此,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中,地方政府稳定的税收能力是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目前地方政府主要税收来源是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在2002年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之后,来自第二产业的地方税收收入比重下降,使地方税收更加依赖于第三产业的营业税。但一般而言,间接税不宜作为地方税收的稳定收入来源。特别是一旦进行增值税扩大范围的改革,会大大缩小营业税的税基。企业所得税因其不稳定性,作为地方的主体税种也有缺陷。虽然个人所得税由地方政府管理成本较低,但出于税制公平的考虑,其主要部分应放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作分率的加成征收,但出于税制公平的考虑,其主要部分应放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分率的加成征收,这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常惯例。

从发展前景来看,我国应逐步构建起省级财政以营业税为财源支柱、市(县)级财政以财产税(或称不动产税)为财源支柱的税收分配格局。省级财政仍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也是省级财政的重要税种。市(县)财政则应积极发展财产税并逐步将其确立为主体税种,同时切实增强对城建税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受益税种的税源监控,增强市(县)财政收入的组织规模和保障能力。

财产税是最适合基层地方政府掌握的税种,是非常稳定的税源。一是因为财产税的非流动性,使其可以成为地方政府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随着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这一税基会越来越大。二是因为财产税是一种受益税,财产所有者或使用者是当地公共服务的受益者,因而较易推广。只要地方政府一心一意优化投资环境,自己地界上的不动产就会不断升值,每隔3~5年重新评估一次税基,地方政府的财源就会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职能的重点和它财源的培养,便非常吻合了,正好适应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导向。现在我国税收盘子中财产税还是一个很小的部分(不超过税收总量的5%),对于外资企业征收统一的房地产税,对于内资企业是房、地分开的,而且没有充分考虑地段的因素,没有几年重评一次税基的规定。我们应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逐渐把不动产税调整为统一的房地产税来征收,同时考虑不同地段的因素并几年一次重评税基。这样,不动产税就会逐渐随市场经济发展而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支柱性的重要税源,有效缓解基层政府的财力困境。

另外,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实行划分税额的方式,这与彻底的分级分税制的改革目标是相违背的,应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同源课税的经验 ,逐步对共享税实行税基分享、分率计征的做法,即由中央政府统一确定税基,不同层级政府分率计征,这样,可以使中央和地方收入都能随经济发展而自动稳定增长,也使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

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也要逐步规范化。一要取消地方政府和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将其纳入征税范围,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和监督;二要对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正确定价,合理收取使用者付费,弥补其投资成本,作为正税的必要补充。

四、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从资金的流向看,转移支付主要包括资金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转移以及同级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我国目前主要以单一纵向转移支付为主,缺乏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难以实现各地区公共产品和服务水平的均衡。因此,建立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尤为必要和现实。应根据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从制度层面上设计一种计算各地应有的财政收入和合理的支出水平的办法,并使其公式化,规定资金由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转移的额度,通过横向转移来实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以弥补单一纵向转移支付的不足。另外,要改变目前的税收返还办法,加大向落后地区的资金转移支付力度,使落后地区具备快速发展的能力,推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为此,应在中央集中国内大部分财力的前提下,建立规范化的中央对地方的各种补助制度,具体包括:(1)一般性补助即税收返还。必须按照科学规范的因素法,建立由各种因素(如人口、人均GDP、地区教育水平、地区医疗水平、区域面积等)加权组成的转移支付公式,测定地方财政公共开支的数额。如果支大于收,由地方政府统筹使用。(2)专项拨款补助。这主要是为了有效贯彻中央政府的有关政策,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问题设置的,是中央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总结我国过去专项补助的经验教训,参照市场经济国家的有关做法,专项拨款补助不能随意进行,不能“撒胡椒面”。具体而言,一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明确重点和专门用途,当前主要是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二应要求地方有配套资金,以发挥中央财政的资金导向功能,从而增大对有关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量;三要加强资金管理,加大项目监督稽查力度。(3)特殊因素补助。这包括对老、少、边、穷地区在一般性税收返还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补助,以体现国家的民族政策,调节分配结构和地区差距,特别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此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主要针对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和意外重大事故地区的补助。

五、加快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199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已搭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但这一框架主要着眼于收入划分及其管理,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相对滞后,已成为完整规范的财政体制的最大瓶颈。目前亟需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1)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由政府财政(国库)部门对所有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进行集中收纳管理,同时,对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支付过程实行集中统一的处理。(2)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应加快部门预算的法律制度建设,改革现行的预算拨款体制,将预算分配权集中于财政部门。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对现行预算支出科目进行调整。(3)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改变现行分散的国库拨款制度,逐步实现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同时,建立并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腾霞光.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财政体制建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2)

3.贾康,白景明.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J].财政研究,2003(8)

4.田发,周琛影.重构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基于政府层级变革的分析[J].改革,2004(2)

5.郭家虎.财政合理分权与县乡财政解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9)

6.马向荣.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目标建构及其改革探付[J].财政研究,2007(2)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732)

(责编:吕尚)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政法;市场经济;财政权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既要遏制和打击垄断,又要防范政府权力的过度干涉、维护市场主体的权利)这也是对现代经济法功能的最大诉求。为市场经济立宪,就是要从制度上明确国家与市场间的分工和合作,对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利的边界作出清晰的界定。在经济法的众部门法中,财政法在控制政府公权力、维护市场主体权利方面,具有最为卓越的、总领性的作用。一方面,规范健全的财政法体系是市场经济持续、有活力的发展之必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愈是得到长足发展,将使财政法之“经济法的龙头法”地位愈发凸显。财政法作为经济法“龙头法”的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财政法与宪法、宪政有着天然的联系

从历史上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财政危机,如果没有财税方面的分权及具体制度安排,就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就没有议会与政府的真正分立,也就不可能存在以有效分权为基础的宪政。[1]如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确立的“无代表则无税”的原则,不仅形成了税收法定原则的雏形,也为后世的许多议会保留原则或法律保留原则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确立了现代宪法分权的基础。宪法的实质是分权,即在国家与公民之间、国家机关之间分权。其中,财权是分权最为重要的对象。对国家而言,“无财则无政”;对国民而言,“有恒产者有恒心”。财政直接涉及到了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除了在宪法上对国家的财政权和公民的财产权作出基本的规定并划分明确界线以外,财政法秉承了宪法的分权精神,相应地承担起了对财政权和财产权作出具体明晰的规定、有效平衡和协调国家的财政权与国民的财产权的冲突的责任。将之置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语境中,财政法“天然”地使得政府公权力与市场主体的权利泾渭分明,将宪法精神贯彻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之中,为市场经济立宪。

二、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财政法是实现财政权的“保证书”,更是限制财政权的“防火墙”

政府是财政法律制度运作的启动者,征税法案、预算案均由政府提出;政府也是财政法律制度的实际施行者和体现者。政府的财政权包括财政收入权和财政支出权。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确立了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奋斗目标。陈元春提出公共财政的总目标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求。叶振鹏教授指出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内涵:“第一,建立以公共支出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第二,建立以税收收入为主、以规范化的收费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2]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财政支出应主要用于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买单。这离不开财政收入的实现。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它的取得具有无偿性与强制性。因此,国家财政所需资金必须依赖于国家权力来实现。财政法成为了国家运用其财政手段来取得财政收入的必要途径及有效工具。

然而,政府在财政法律制度中更多地是以被控制者的身份出现的。如果说财政法在产生之初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君主,那么,在进入近代后,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以后,其主要控制目标就是政府了。马国泉认为:“通过确立财政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以限制国家权力无限膨胀,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福利最大化。”[3]正是因为政府的存在,才使财政法的存在成为必要。财政法以税收法定原则和预算法定原则为基础,使政府在行使财政收入权和财政支出权时不能恣意妄为,筑起一道防止政府权力的腐化和越界的“防火墙”。

三、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说,财政法是产权安全的“保护伞”

在财政法律制度的发源上,私有财产权的确立及其导致的纳税人为自身利益进行的斗争是核心要素。纳税人的私有财产权一方面为税收收入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则提出了由财政立法予以保护的需要。为使私有财产权免受税收的任意和无限制的侵害,而确立了税收法定原则。同时,为了确保私有财产权所承担的税收真正用以为纳税人服务,形成了预算法定原则。可以说,财政法律制度本身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们对私有财产权的追逐及保护。

市场经济就是产权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税收明确,产权才明确。

综上所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财政、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政府调控监管都要立足于市场,注重利用市场机制和市场培育,服从促进自由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要求,而不是以行政手段任意损害市场机制,干扰市场的运行和作用。如能巩固财政法作为经济法“龙头法”的地位,为市场经济立宪,明确国家与市场间的分工和合作,对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利的边界作出清晰的界定,把握好政府主导与市场基础性作用之间的辩证法,则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经济法之大幸。

参考文献:

[1]张守文.财政危机中的宪政问题[J].法学,2003,(09).

[2]闫坤,刘新波.中国公共财政理论发展研究综述与评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01).

[3]马国泉.财政法的经济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04).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针对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财政经济 良性循环 基本对策

一、当前影响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问题

1.财政筹资缺位,非财政筹资越位。财政分配职能弱化,财力过于分散,预算内财力严重不足,预算外财力迅速膨胀且分配无序。到目前为止,就各种行政性收费来说,政府至少没有完全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尽管也有部分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但也由于这些部门的力争而最终还是从预算中列支返还。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未建立起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和财政支出保障机制,财政收入难以满足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就把收费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渠道,在国家规定以外巧立名目,自定政策向企业、农民、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征收各种费用。久而久之,收费项目越来越多,收费规模越来越大,最后造成费大于税。这样不仅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扰乱了国民收入的分配秩序,为贪污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温床,而且侵蝕了税基,财政筹资缺位,非财政筹资越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严重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市场经济的种种缺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克服,经济运行的客观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包袱最终还是转嫁于财政负担,给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2.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各类行政事业机构的雍肿和庞大,吃皇粮人数的众多和持续增大,是一个屡次精简之后易犯的痼疾。目前,机构改革尚未让吃财政饭的机构从根本上得到削减;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事业单位进行政机关、企业进事业单位、企业进行政机关的人员继续车水马龙,吃财政饭的队伍庞大不堪。在不少地方,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发工资,个别地方全部财政用于发工资还不够。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对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有序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制约了财政经济的运行。

3.财政资金投资不合理。首先,对生产建设的投资是各级地方政府争取上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增补或追加投资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往往是通过投资配额计划把建设项目的框架搭起来,遇到资金供应不足所造成的既成事实,便向上级申报困难,争取上级“开口子”,以弥补地方项目的资金不足,所以地方各级大量出现建建停停的即期“滚动”计划也就不可避免;其二,各级地方政府面对“百业待兴”和辖区内各种旺盛的投资需求,并没有把投资配额计划的安排与动员建设资金结合起来,地方自筹困难重重,最后只好挖财政、挖银行,采取挤、压、凑的办法;第三,许多“首长项目”、“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的资金缺口,更加深了计划安排的随意性和项目决策的非科学性,特别是经济开发区项目表现得最为突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已经破坏了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村劳动力和土地),造成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的财政经济的恶性循环;第四,有些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投资利益演变为领导班子或个人的政治虚荣,把建设大型工程看作是政绩显赫的人为标准,而轻视其实际的社会经济效益,较少考虑每一项具体投资项目的不科学、不经济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第五,投资的不合理,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在我国,政府大楼越盖越豪华,各种办公设施在不断地超前更新换代。富裕地区如此,贫穷地区也不示弱,也有着奢华程度毫不逊色的政府大楼和办公设施。特别是在政府资金和财力严重不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增加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经常性支出大手大脚,投资性支出严重低效浪费的现象。除了诸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巨大浪费之外,就是社会公众所急需要的工程和项目,也存在着严重的铺张浪费、人浮于事等弊端。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浪费了社会公众的钱。一方面社会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另一方面有大量财政资金在不断浪费,必然使财政经济难以良性循环。

二、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对策

1.完善财政职能。树立大财政的理财思路,把财政问题纳入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不能单纯地在收收支支上做文章。作为国家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杠杆,财政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和理清各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着眼于财政经济的大环境,把对经济发展和循环过程中的引导和调节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赋予的财政职能,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由财政、计划、金融三方面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财政与经济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一种职能配套、责权利对称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和壮大经济实力。

2.加快财源建设。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财源建设在可能的条件下,必须按照财政办工业,抓企业,活商业,具各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效益观念,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扭亏增盈作为财源建设的工作重点。二是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巩固基础财源。在保证各级财政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培植农业财源,大力推广科技兴农,有重点地选择扶持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乡镇企业,制定合理政策,适当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实现农副产品转化加工增值的新突破。转变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同时,减轻农民负担以提高生产积极性。三是把第三产业这一新兴财源培植成为主导财源。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应积极支持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快市场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交通运输建筑业的发展。四是培植外向型财源,要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生产出口产品直接创汇,积极拓展外贸领域,为增加地方财源和财政收入,开辟重要途径。

3.强化税收征管。加强收入征管,防止收入流失,坚决堵住跑、冒、滴、漏,严禁违反税法的包税行为,只要有税源,就要严格依法征税,从严控制税收减免,把该收的税坚决征收上来,做到及时足额,应收尽收,保证财政收入有效、稳定的增长。广大财税人员要牢固树立“为国收税没有错,有税不收才是过”的思想,要进一步确立财政在社会分配中的主渠道地位,在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分配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目前财政部门尚未介入分配的行业的税收征管,如证券交易、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转让、电子商务等,制定与《税收征管法》相配套的综合征管法规,开辟新的税源。积极推行纳税申报制和税收代理制,实行征管公开化、社会化,堵塞税收漏洞,取缔非法收入。此外,在依法大力组织收入的同时,要保证财政收入的真实性,严防虚增虚列财政收入的现象,不该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坚决不纳入预算管理,以提高财政的运行质量。

4.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切实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步骤。优化支出结构具体来讲就是要努力做到“三个保证,三个严控,三个提高。”三个保证,就是保证人员工资发放;保证政府行使职能所需要的基本支出要求;保证农业、教育、科技支出达到有关指标的要求。三个严控,就是严格控制一般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口的增长;严格控制生产流通中的各种财政补贴,要在认真清理的基础上,逐步削减或取消。三个提高,就是提高财政生产建设性支出比重;提高人均支出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5.积极推进费税改革。积极推进费税改革,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和基金,将部分具有税收性质的费改税,把不宜改税的收费和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使收费“退位”和收税“补位”。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主体多元化,规范国家财政收入,完善财税管理制度,为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条件。

6.健全财政法规。建立健全财政法规体系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先后颁布了一大批财政法规,为维护正常的分配秩序,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高度重视财政法制建设,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财政法规体系和有力的监督体系。把改革当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我们的财政运行进一步纳入法治的轨道。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实行日常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体系,为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由于沂蒙乡镇运行实际发展情况和沂蒙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有着非常密切联系。为了有效提升沂蒙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质量,需要全面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工作时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沂蒙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制度,有效提升沂蒙乡镇财务税收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为沂蒙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沂蒙山区;发展对策;面临挑战;财政税收;经济新常态;乡镇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广泛关注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然而随着我国乡镇的健康发展,乡镇财政税收工作中逐渐凸显很多问题。由于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交通等各方面设施相对落后,人口集中度不高,财政收入欠缺,更由于沂蒙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对沂蒙乡镇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礙,并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为了推动沂蒙乡镇的健康发展,需要全面探究沂蒙乡镇财政税收面临的挑战以及具体的发展对策,可以有效提升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工作质量。

一、分析当前沂蒙山区乡镇实际发展情况

当前沂蒙山区乡镇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乡镇在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等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经济效益方面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土地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经济相对落后,税源相对不足,政府可支配资金严重缺乏,这直接造成了财政收入的减少。沂蒙乡镇经济结构当中,第一产业有着很大占比率,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来说,乡镇结构相对缺乏,直接影响了沂蒙山区乡镇居民自身经济发展。由于乡镇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相对平缓,很多业态通常只是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具体原因在于资本不足、乡镇居民的日常消费水平相对有限等情况。对于银行会将乡镇储蓄转移到城市,导致民营经济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根据功能性进行分析,乡镇作为乡村和城市的重要纽带,然而当前这个阶段城镇没有承担自身职责,导致功能性比较差,没有将农村富裕劳动力以及城市溢出产业进行有效接收。

二、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对于沂蒙山区乡镇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沂蒙山区乡镇经济当前存在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沂蒙山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民间投资逐渐减少,日益加大地方政府负债,政府在扩张财政税收,使政府投资越来越谨慎。当前沂蒙山区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投资资金短缺,导致获得资金愈发困难。乡镇经济通常由小微企业构成,在融资方面上存在着很多的困难,直接增加了城镇经济压力。由于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导致本区乡镇经济发展逐渐严峻,同时约束了乡镇企业的特征和体量,直接降低了抗风险能力,因此在发展乡镇经济时,应得到政府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二)对于环境和经济转型给沂蒙乡镇带来的相关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愈加严重,需要及时做好经济升级转型工作,并做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工作,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升级和优化原有产业。沂蒙地区也不例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新地位乡镇经济,将乡镇经济作为本地区经济的不可或缺一部分,需要重新审视乡镇经济的发展路径,应注重创新和优化乡镇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促进沂蒙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沂蒙乡镇经济第二产业常常处于低端制造业,在发展乡镇经济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出现大量的资源消耗问题。如果没有充分重视乡镇经济的升级和转型工作,会很可能损毁生态环境,并被市场所淘汰。由于乡镇经济存在着单一的第三产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没有实际满足多样化的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沂蒙经济的健康发展,逐渐提高环保意识,因此乡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顺应绿色生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和完善乡镇经济,可以促进沂蒙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沂蒙乡镇财政税收面临的相关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工作时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单一的经济来源,导致沂蒙乡镇财政收支存在较大的缺口问题

当前沂蒙乡镇存在着单一的经济来源,乡镇财政存在着比较困难情况,有着很大的财政收支缺口。部分乡镇领导没有对年初预算安排工作进行充分考虑,没有确保乡镇财力,在工作中存在着支出庞大、盲目开展项目并引发很多的负债问题。由于乡镇财政存在着收支缺口情况,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财政缺口进行及时弥补,每月直接增加了很多的收支缺口情况,会产生很多的债务问题。对于上级拨付资金并没有开展专款专用工作,频发挪用资金问题。经济新常态下,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工作需要顺应保运转、保民生的标准和要求。乡镇在进行补助资金拨付时,通常进行支付,然后需要支付该项目对应补助款项后,产生新资金缺口情况,在乡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资金挪用情况。对于乡镇当前实际财政管理情况进行分析,逐渐增多了财政支出。对于增长财政收入速度逐渐变得缓慢,没有对财力做好支撑工作,导致收支出现不平衡现象。

(二)产生严重的税收流失情况

经济新常态下,在发展沂蒙乡镇经济时,需要注重创新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制度。通过优化和完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将纳税申报作为基础,合理运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管理工作,可以创新传统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机制。在优化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时,需要转变主动自觉纳税工作。然而,当前根据本区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常由税务部门负责,对于乡镇无税收管理人员,对于税收管理。通常由乡镇财经中心和税务部门协同开展对接工作。存在着非独立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模式,加大了税收流失风险,直接阻碍了乡镇经济发展。

四、探究经济常态下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具体发展对策工作措施

当前沂蒙乡镇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不足,为了促进沂蒙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有效提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具体措施主要包含了以下方面。

(一)做好债务核实工作,优化沂蒙乡镇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沂蒙乡镇经济在发展时,需要充分重视解决积累的债务问题,经济新常态下,需要充分重视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应缩小乡镇存在的财务收支缺口问题,更好的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债务问题。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可以优化乡镇经济中存在的债务管理问题。首先,需要做好事权划清工作,明确财权。乡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财力差距和不均情况。没有明确具体收支范围,逐渐突出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情况。当前沂蒙乡镇财政存在着支出刚性增长以及减少税收情况,给乡镇财政带来很多的管理压力。市级层面需要做好划清乡镇事权工作,可以明确乡镇财权。对于市级需要在财政方面多承担工程资金和重点项目的资金,并缓解乡镇财力存在着的紧张局面以及提高财政转移制度工作力度。其次,做好债务分类工作。当前乡镇存在着单一的经济来源,在运转过程中会消耗很多的资金,逐渐增加了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难度,并产生了很多的债务问题。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做好细化分类债务问题,根据债务的特征开展具体化、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同时,加强管控乡镇新增债务。当前我国在开展乡镇财政税收工作时,存在着一定的工作难度具体包含了:在进行管理债务工作时,政府解决乡镇积累的债务情况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新债务,直接降低了处理债务工作效率。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合理制定完善的新增债务管理工作方案,对形成的高息债务应及时进行遏制,并对新增债务问题做好全面落实工作,加强管控工作,可以对新增债务做好严防工作。最后,将发展和负债做好协调工作。经济新常态下,在开展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时,需要对负债产生的财政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消债工作计划。对于乡镇经济发展应避免出现急功近利情况,加强调整和升级乡镇经济产业结构,应做好科学的调整和引导工作。

(二)逐渐完善乡镇财务税收管理工作,避免税收造成流失情况

首先,针对出现偷税漏税行为,应给予严重惩处工作。在进行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时,需要对税收管理工作制度做好整合工作,优化乡镇税收管理工作流程,可以确保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进行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时,需要对存在的不法商户,应给予相应的惩处工作。加强排查漏征漏管户工作,并积极开展罚金惩处管理工作模式。其次,构建完善的纳税信誉黑名单。为了充分调动纳税人纳税热情和积极性,应及时解决存在的偷漏税行为,可以更好的解决税务流失这个问题。乡镇根据自身情况,构建完善的纳税信誉黑名单,主要包含了超时缴税和偷漏税问题的个体以及企业,有助于不断提升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质量。

(三)构建良好的财政税收工作氛围

首先,应全面落实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机制。企业在对乡镇政府进行选择时,一般会对乡镇的落实财政税收工作机制进行充分考虑。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乡镇招商环境,应全面落实和细化财政税收工作机制。根据沂蒙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各个制度内容以和评估等工作,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展现出针对性的管理工作措施。其次,不断提高乡镇服务工作质量。为了吸引更多的招商,需要加强管理政府管理工作,可以提升整体服务质量,拓宽经济收入来源。因此,乡镇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通过系统性的员工培训,可以有效提升政务工作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投资商来乡镇投资建厂。最后,需要提升招商来乡镇引资工作力度。通过加强乡镇招商引资,积极鼓励落户高新科技产业,有助于培植更多的税源。

(四)加强产业转型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大保税源力度

经济新常态下,为了促进沂蒙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重视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发展。注重产业转型工作,积极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继续扩大税源,从根本上解决税收不足的现状。主要的工作管理措施包含了:需要升级和优化低效劳动力和创新传统产业,鼓励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构建产业集群,有助于培养越来越多千万以上税收企业。

(五)财政支出尽量保民生,节约支出

当前在财政支出上,过多的面子工程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各级政府在预算时,力保民生的同时,在急需的公共产品上该花的花,但在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上,该省则省。进一步精减机构,提高政府机关效率,让有限的财政资源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五、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新常态下,为了促进沂蒙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处理乡镇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情况,有效提高乡镇财政税收工作质量。为了有效提升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效率,在进行财政税收管理时,乡镇政府需要根据新形势优化和完善财政税收管理。根据当前财政税收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 可以实际解决当前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题,有助于促进我国乡镇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彤.改进乡镇财政税收发展模式的途径分析[J].现代商业,2020(27):183-184.

[2]金惠英.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税收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J].财经界,2020(26):235-236.

[3]陈文.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税收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0(02):29-30.

[4]成凤荣.新常态下加强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的做法及价值阐释[J].经济师,2020(02):48+51.

[5]于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的思路剖析[J].财经界,2019(16):67.

[6]张娜.关于改进乡镇财政税收发展模式的思考[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04):140-141.

[7]刘尤碧.艰难运行的乡镇财政——永州乡镇财政调研报告[J].时代财会,2003(12):15-19.

[8]现行财税体制运行中山东省财政经济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J].财政研究,1996(08):33-37+32.

(作者单位:沂水县马站镇财经服务中心)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也在不断展现,税收作为发展中的重点,就要从完善管理体制入手,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以此来实现税收管理目标。

一、前言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经济手段已经成为了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之一,所以就要发挥出财政税收管理政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完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意义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就要从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入手,在发挥财政税收作用的基础上来提高管理水平。第一,落实政府相关政策。通过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政策的实施,同时也可以满足行政措施的要求,实现对社会收入的分配与调整。第二,财政税收管理已经成为了提升我国预算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现阶段发展中,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重要阶段,所以财政收支上的均衡发展直接关系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就要从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入手,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为目标,在保证财政支持稳定性的基础上来加大宏观调控,找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性不足

在现阶段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存在着法制性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现行法律法规完备性不足,且监管人员综合素养不高,这样也就影响到了监管工作的开展,难以及时对违法行为进行全面管理。

(二)监管力度不足

想要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就要从加大财政税收监管力度入手,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要分析出财政税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如一些企业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出现了忽视法律法规的现象,从而衍生出了偷税漏税等问题。

(三)税权分配不足

对于税权分配来说,已经成为了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些地方部门难以结合当地特点与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税权分配政策,这样也就造成了财政资源配置性不足,从而出现了浪费等问题。

三、完善财政税收管理的措施

(一)放宽税收管理权限

在发展中就要从完善中央税权上入手,在综合当地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来适当放宽税收管理权限,提高税收的可行性。在立法中就要从中央税种出发,依靠中央立法来完善地方税种,确保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其次,在我国税收政策的指导下,就要从做好税收政策调整入手,如对个人所得税以及营业税等进行调整,只有掌握好适度的原则,才能避免出现滥用权力等问题,才能避免负面影响的出现。

(二)完善税收管理体制立法

通过完善管理权限,依靠法律法规来做好权限划分,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如在税收管理权限上就要从实际情况入手,适当调整与完善,同时也要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来进行,严禁出现藐视法律等问题的出现。作为实施法律的依据,就要不断提升税收管理体制的权威性与高效性,工作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法律意识,从而避免出现因个人因素而使得税收混乱等问题的出现。

(三)落实税收政策

在发现中就要从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入手,在综合中央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同时来结合不同地区的特色与特点,建立出有效的管理实施细则,提高规划与收入分配上的合理性。只有落实各级权责,才能发挥出各项职能,才能提升税收的执法力度,实现公平竞争的目标,促进不同地区快速发展。

(四)加强监管力度

通过完善税收考核制度,在做好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工作的同时来开展补充查补工作,确保管理指标的合理性。对于监管人员来说,就要积极开展教育培训,以此来提升监管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确保其掌握专业技术与措施。只有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才能更好的开展本职工作,才能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来落实监管政策,避免出现违法违纪等问题。

(五)完善税收转移支付体系

一般来说,中央财政部可以借助专项与一般支付来实现款项的转移。从支付方式上来说,就要从不同支付方式出發,在做好资金分配管理的同时来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其比例进行调整,同时还要对资金分配体系进行构建,以此来实现合理开发目标,提高财政税收管理的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想要提高财政税收共走的质量,就要从税收管理体制入手,做好完善与健全工作,同时还要从大局发展入手,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来提升我国的财政管理质量。(作者单位:山东职业学院)

上一篇:大国经济论文下一篇:动漫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