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范文

2023-04-27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范文第1篇

一、修订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医疗机构是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公共场所,服务对象特殊,人员密集且流动量大,大型仪器设备、危险化学品和可燃物多,消防工作要求高、难度大、责任重。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事关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5年以来,《消防法》《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相继修订、出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消防工作的决策部署、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指示精神以及消防安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对《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九项规定》(以下简称《九项规定》)进行修订。

二、主要修改内容

新修订的《九项规定》由原来的9项35条,变为9项39条,新增4条,较大修改11处。此次修订重点突出了明确部门责任和履行消防职责,强调了一岗双责,履行主体责任。根据消防行业的发展趋势,新增了关于微型消防站和智慧消防建设等方面的相关要求。

(一)关于遵守法规,严格执行标准。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严格遵守《消防法》等法律法规,执行行业标准,规范自身消防行为,强调了执行相关强制性消防标准。

(二)关于落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将落实消防责任进一步细化。一是要求全面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二是强调公立医疗机构党政主要负责人,其它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是本单位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三是对一岗双责进一步细化,指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范围内的消防安全负领导责任;四是新增条款强调落实部门主体责任,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设立消防安全员。

(三)关于防患未然,坚持日常巡查。每日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加大巡查频次和力度,突出巡查重点,主体内容没有大的变化。一是对各部门(科室)的消防安全员、两人以上的工作场所、无值班的部门(科室)等场所提出了具体的巡查要求;二是根据最新的消防安全形势,巡查重点新增了手术室、病理科、检验科等要害部位,地下空间、停车场、宿舍等特殊场所。

(四)关于检查整改,及时消除隐患。检查重点部分改动较大,由原来的5点增加至9点。一是重点突出了对之前巡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检查,督促隐患整改;二是再次强调了落实部门主体责任,重点检查电器设备使用和管理部门的责任落实情况,从具体要求上体现一岗双责;三是充分吸取近几年典型火灾案例的教训,新增了对燃气管道、厨房烟道、实验室等易发生火灾事故场所的检查要求;四是新增了对动火管理、临时用电、装修改造等方面的相关要求。

(五)关于划定红线,严禁违规行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一直是社会火灾防控的重点和难点,电动车火灾事故频繁造成惨重人员伤亡,教训十分深刻。医疗机构属于人员密集场所,一旦楼道或者室内发生电动车火灾事故,极有可能造成群死群伤事故。所以,本次修订新增了“严禁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在室内和楼道内存放、充电”。

(六)关于群防群治,狠抓培训演练。一是针对近几年安全生产督导检查中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存在安全培训未覆盖全员的问题,本次修订将“全体职工”改为“全体员工”,范围概念进一步扩大,举例上也增加了“学生、合同制人员、工勤人员”等;二是针对部分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员工管理较为严格,对在本单位范围内工作的第三方人员管理较为松散的情况,本次修订把对第三方人员的管理单独列为一条,提出具体要求,予以强调;三是根据应急管理部关于消防应急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将有关消防志愿者队伍的条款删除,新增了对微型消防站建设的要求。

(七)关于加大投入,改善设备设施。一是删除了在实践中较难落实执行的条款“消防安全工作经费增长幅度不少于本单位经费投入平均增长水平”;二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中相关条款要求取消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许可,取消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检测许可制度,本次修订紧跟中央文件精神,删除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三是根据《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鼓励医疗机构积极推进智慧消防建设,新增了相关要求。

(八)关于建章立制,加强队伍建设。强调党政领导班子每年专题研究消防工作、带队检查消防安全,制定完善規章制度,关心爱护消防工作一线人员。在提高消防一线人员待遇方面,将“不断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和提高待遇”修改为“不断改善工作环境,依法依规保障和提高薪酬等方面待遇”,鼓励医疗机构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在内部薪酬分配上对消防一线人员予以倾斜。

(九)关于强化管理,严格考核奖惩。一是对部门机构的称呼上做了相应调整;二是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增加了对“建立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三是强调医疗机构要建立“约谈机制”,使用行政手段,督促消防安全责任的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编辑 鲍琦)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从方便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管理入手,通过对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满足参保人员就医需要。

【关键词】医疗保险 异地就医管理 医保

1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参保人员异地生活、工作和就医人数日渐增长,异地就医越来越普遍。如何方便群众,又能实现有效监管,异地就医管理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面前的问题。

2 克拉玛依地区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现状

自97年医保改革以来,异地就医人员需要回参保地审核报销后,再通过银行卡(折)或邮汇支付报销资金给参保人员。2009年后,长期在异地居住和外出就医的有10543人(占参保总人数的7%)其中:退休人员7100人,占67%;异地就医费用总额13602万元,占医疗总费用的24%;其中,退休人员9929万元,占异地就医医疗总费用的73%。

“异地就医”主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因退休回归故地或随子女长期异地居住的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一旦生病住院需要先堑付现金,后到参保地医保经办部门核报;二是因出差、学习、旅游、探亲、事假等临时外出因病发生急诊或住院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比本地就医提高了3%;三是因受本地医院技术或设备条件的限制,经医保部门批准转上海、北京等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需现金堑付后回参保地医保经办部门核报。四是异地工作的在职人员,工作岗位不在参保地的人员异地医疗,包括单位在各地的派驻人员,仍需回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审核报销。

3 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带来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是垫付报销难。尽管医保机构加快了报销步伐,缩短了报销时间,但因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须先垫付后回参保地的医保经办机构才能报销。据统计,异地就医人群中,退休人员比例占最大,大多数年迈体弱,医疗费用较高,而收入较低;其次是重症疑难转外就医人员,疾病程度较重,其医疗费用相应偏高。同时,医疗费用审核报销需要一定周期,垫付现金和办理相关报销手续相应的增加了参保人员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是费用审核难。由于异地就医报销,全部由工作人员根据参保人员提供的各类医疗费原始票据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审核工作量十分繁重;同时全国各统筹地区对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等目录范围以及报销支付标准的规定都有所差异,加大了审核的难度。

三是适应政策难。由于参保地与就医地实行的医保政策不同,就医地医疗机构不能按照参保地的医保政策提供相应的医保服务,不可避免造成医疗费用超出参保地的医保规定范围,最终由参保人员负担,也加重了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据调查,同种疾病异地就医的实际费用往往超出参保地8-10%。

四是核实查处难。由于缺乏对异地就医监管有效手段,少数参保人员利用异地就医管理的空缺,采用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等手段,购买伪造医疗费票据以及串通异地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伪造病史资料,借机虚报医疗费用,骗取医保基金,增加医保机构的负担。

五是医院监管难。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常被当地医疗机构视作为自费病人。由于缺乏对医疗行为的监管,过度医疗行为易使参保人员受到损害,增加其经济负担。克拉玛依地区在疆外大城市的参保人员,其医疗费用人均高出本地近一倍,对医保基金造成一定的压力和风险。

产生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一是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医保统筹层次过低,统筹单元过多(全国约2620个统筹地区)。全国80%地区的医疗保险只统筹到县(市)级,即使是在一个地市级层面上,也尚未实现医保基金可携带性。缺乏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医保费用结算标准和经办管理服务的异地协作机制,也就难以形成全国大一统的医疗保障政策。二是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不规范,具有主导医疗消费的倾向,在其获得某种不当利益之时,受损的只能是参保人员和医保经办机构。反之,如果医疗机构都能遵照医疗服务原则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异地就医管理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解决。三是有少数参保人员弄虚作假从中渔利,近年来常有异地就医参保人员诈骗医保基金而判刑。四是医保经办机构在异地就医管理中,既无利可言,又被自身的区域统筹、政策束缚,要开展有效的异地就医管理,困难重重。因此,只有实现区域协作与联合,才能逐步走向高层次、大一统的统筹和管理。

4 全国异地就医管理的现行办法

各地医保机构正在努力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之路。早期医保机构更多的使用限制性手段,从政策限制到经办限制,尽可能减少异地就医行为的发生。参保人员一旦到异地就医,医保机构只能在报销审核上严格把关,这种猫与老鼠斗法中造成了双方利益的损害。近年来,随着经济区域化,为实现以人为本,医保机构意识到这种管理缺陷和局限,尝试走出“画地为牢”的圈子,从跨地区协作与联合管理的思路出发,探索异地就医管理办法。

一是异地联网结算异地联网结算,包括区域联网结算和局部定点联网结算方式。区域联网比较典型的有福建模式、湖南模式、云南模式,最大的属福建省的全省联网结算。局部联网结算,如广东省东莞市为解决“农医保”人员在广州异地就医问题,与地处广州市的省人民医院等14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了联网结算。跨省点对点联网模式,如上海市与湖州市,湖州市采用上海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局与湖州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联接的办法实现与上海医保联网。

二是委托就医地代办(包括异地结算和异地协管)。省内各地医疗保险参保患者异地转诊(含异地安置者),均实行就诊地医保经办机构集中归口管理;就诊地医保经办机构有权根据医保政策对异地转诊入院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医疗机构诊疗措施以及医疗服务收费等方面进行监管。二是委托协查。目前,上海主要采用这种方法,医保经办机构在受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医疗费用报销中,发现有较明显问题或有骗保嫌疑,以及特别高昂的医疗费用,采用发函至当地医保经办机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协助调查,以核实情况,证实问题。三是委托报销。上海市与浙江嘉兴市采用委托代办医疗费用报销的办法,上海市在嘉兴市定居的退休参保人员,在上海市办理异地就医关系转移手续后,根据自愿原则,可与代办服务机构签订委托代办协议,其在嘉兴市异地就医的医疗费用,由上海市指定的医保经办机构报销,报销范围执行上海市医保政策。四是委托异地成建制单位代管。有些地方对成建制在异地工作的参保单位,采用医疗费用包干的做法,每年确定医疗费用包干额度,由医保经办机构拨付给包干单位结余留用,超支自负。职工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自付现金后,回包干单位报销。

5 克拉玛依地区异地就医管理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广大参保人员对医保管理服务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下,异地就医管理逐渐从区域封闭走向区域联合协作。

克拉玛依地区异地就医人群主要以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为主,流向集中在成都、昆山、北京、廊坊等地。为方便异地就医参保人员的医疗费报销结算,建立跨省异地联网结算,其网络管理系统的技术和经济条件欠缺。

一是各统筹地区医保政策各异、异地就医的相关政策差异也很大,建立异地网络系统,无论程序开发、系统建设到维护,技术要求很高,从程序开发到运行需要大量的时间,建立这样的网络系统,其规模远大于“金保”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系统开发和日常维护费用,其成本非常高。

二是系统投入运行后,日常维护需要专业维护人员和操作人员,而各地区经办服务能力相差大,人员素质高低不齐,需要花大力气培训操作和维护人员。

因此现阶段缺乏建立全国性异地就医网络系统的基础,当前要实现跨省份异地联网结算很不现实。

克拉玛依地区应立足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分阶段解决异地就医管理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优先解决的是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委托机制,具体做法是:

(1)明确异地就医人员登记对象,建立统一的登记管理制度。对长期(一年以上)异地居住的离退休、内退人员或常驻异地工作(六个月以上)人员,考虑到居住住址相对稳定,进行身份登记备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确认、待遇资格年审等,在受理报销申请时,便于身份确认,并将人员登记信息与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进行信息核对,资源共享。

(2)建立报销申请代受理制度,制定报销资料的传递办法。授权委托异地医保经办机构,受理异地长期居住或常驻异地工作等参保人员的报销申请,方便异地就医参保人员就地结算报销,避免异地参保人员携带或邮寄报销资料遗失的风险,体现人性化管理。制定报销资料的传递办法,便于参保地、异地医保经办机构的资料交接。

(3)明确协查范围、协查方式以及协查结果,建立异地就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协查制度。建立异地委托协查、委托监管制度,便于参保地医疗经办机构通过电信、网络等方式掌握异地就医人员就医行为、就诊地医疗服务行为,防止异地参保人员弄虚作假、伪造报销资料,减少实地调查的次数及管理成本,增强参保地医疗经办机构管理能力。

(4)明确结报标准,制定统一的结算办法。为了方便异地就医参保人员的异地用药和治疗,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统一执行参保地医保 “三个目录”;经确认符合申报对象的异地就医参保人员或工作人员的医疗费报销按照有关规定到委托地医保经办机构报销,委托地医保经办机构直接与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统一结算医保费用。

(5)签订委托结算报销异地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协议。签订委托结算报销异地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服务范围、就医与医疗费用报销、结算方式等。

6 异地就医管理的建议

统筹层次低、政策不统一,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合协作关系和跨地区协查机制和条件,建议:

首先,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全国形成一个异地就医协作的管理体系,明确异地医保机构负责本地异地就医人员身份确认、就医管理、待遇资格年审以及代理报销等内容。

其次,建立全国异地就医管理协调机构,协调地区之间政策,制定全国异地就医基准政策和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实现异地就医制度之间的顺畅衔接和转换。

异地就医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基金收支安全、经办工作能力等多个领域,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断趋于均衡,异地就医管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需要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异地就医管理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医保经办机构面临的一个长期性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贺国俊,乌家伟等.浅论异地就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 周正飞,龚亿莼等.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管理的做法与探索.医疗保险异地就医服务管理区域协作论坛文集,2008年.

[3]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研究》课题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服务若干政策建议.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9年第13期.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范文第3篇

财务管理是公立医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管理质量与运营情况。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公立医疗机构只有建设健全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才能够更好发展, 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财务内控管理作用的发挥。因此, 思考公立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这一问题十分必要。

二、医院创新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 医院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市场中的行业竞争也愈演愈烈。医院财务控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院的存亡, 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以及模式已经无法顺应时代发展脚步, 不利于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不能很好保障医院财产的安全, 具有较大财务风险, 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各大医院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就必须要有效防控制经营风险, 更新守旧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 积极使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财务内控的信息化、科技化管理, 才能确保财务状况的稳定发展, 实现医院运营的良性循环。

财务管理是医院创新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工作, 贯穿于医院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医院所有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控制点。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健全的财务政策能够突出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及时发现医院管理工作中的短板环节, 达到查缺补漏的管理效果。在当今社会医院只有严格把控业务工作的考核与制度流程, 才能够将复杂的内部权利与职能更加清晰化、明确化, 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相符合, 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最大化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 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二) 创新医院财务内控管理观念及其意义

医院中的管理层素质、领导方式以及管理体制都影响着医院财务内控管理工作, 同时这些因素也都会引起各种财务内控管理问题出现。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医院就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 将权利与职能明确到个人, 建设职位分工系统与岗位授权系统并且进行逐一细化, 合理划分员工职责, 提高员工岗位意识, 构建出权、责、利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效机制, 将人才配置到最适合的岗位上, 充分发挥出所有财务人员的能力, 推进财务系统的完善, 运用医疗与财务一体化管理的先进观念, 发挥出财务内控管理的作用与影响。

创新医院财务内控管理观念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能够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 提高群众对行业的满意度与接受度, 将职责明确到每个岗位上, 最大化发挥出各个岗位的协作能力, 提升审计机构对于医院的监督力度, 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有力的财务支持。

三、目前公立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内控建设意识不足

我国的大部分公立医院过去都是直接由政府领导管理, 体现出的是一种家长式管理特点, 突出了院长权利, 在这种特殊控制模式影响下, 虽然医疗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 但很多公立医院的管理层仍旧存在传统固守的工作观念, 内控建设意识严重不足, 通常只是由行政命令来进行内部控制, 这严重阻碍了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顺利建设与成长。有些公立医院没有专门的总会计师岗位, 医疗专家通常兼任财务管理院长, 导致整个财务团队的专业财务管理能力与知识掌握较差, 没有一个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团队, 也无法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财务制度, 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有效性。

(二) 评价机制不健全, 内控制度执行力不足

评价机制不健全是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公立医院对于评价机制的重视度不高, 没有健全的评价机制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全过程, 内控制度的执行缺乏评价机制的规范与支持。很多公立医院没有统一规范制度的制定, 所制定出来的内控目标缺乏实际参考性, 容易引起很多实际操作争议, 阻碍了执行监督工作的落实到位。多年来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层领导都是通过医院内部一线医疗工作人员的选拔所任命, 这些人员对于财务工作的掌握与了解远远不足, 导致财务相关制约与监督在落实上很难实现, 降低了公立医院财务内控制度执行效果。

(三) 人事政策不完善

公立医院岗位多为事业编制, 这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人才的管理与测评。公立医疗机构由于其特殊事业单位属性, 使得医院无法真正决定人才的分配与市场经营, 没有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和制度, 不利于医院的综合发展。财务内控工作没有充足的专业人力资源, 影响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进程, 有些公立医院的财务内控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没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 法律意识淡薄, 不能很好适应复杂的医院会计工作环境, 这些都是阻碍医院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因素。

四、公立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 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

公立医院要正确认识到监督评价机制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有效控制财务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 将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确保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与医院管理工作原则相符合, 充分发挥出用户内控制度监督的作用与影响, 科学掌握医院经济运动, 完善评价措施, 从而提升医院经济效益, 推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 重视成本考察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公立医院要加强对经济成本的深入剖析, 根据科室的实际类型及其工作性质和特点, 明确不同科室的不同经济成本考察指标, 更好进行成本操控。积极组建医辅、医技、医疗等工作量的单位标准, 增加各个科室成本之间的对比效果, 从而达到更好的科室业务考核效果。在实施成本操控过程中要坚持以医院真题预算状况为主要依据, 及时发现消耗成本等问题并立即调整解决, 确保成本费用在所界定范围内。对于一线科室所产生成本消耗的操控工作, 要加强对材料以及药品库存的管理, 以资产操控的整体角度出发, 保证所有购置、维修等项目都能够在公平、公开、公正的情况下展开。

(三) 成立医院独立内部审计机构

公立医疗机构要成立自身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并且配置专门的审计专业人员, 提高医院财务审计意识, 将医院财务的事先规划与设计明确为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重点, 合理全面的提高财务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 从而提升医院实际财务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 推进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各个行业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因此, 公立医疗机构要推进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管理服务, 有效节省工作运行时间与成本, 实现工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为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建设保驾护航。

(五) 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人员是实施工作的实际执行者, 其专业能力与素质直接关系着工作质量与效果。因此公立医疗机构要加强对财务内控工作队伍的建设, 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等方式提高工作队伍整体工作水平和素质, 确保医院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有效健康运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推进公立医疗机构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公立医疗机构要正确认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深入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机构实际情况, 及时解决问题, 落实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建设, 为公立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基础。

摘要:在医疗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 公立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要求。建设有效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对于公立医院的发展与效益有着重大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医院创新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结合对目前公立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重点研究公立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公立医疗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庆征.医疗机构财务内控管理运作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7 (33) .

[2] 袁加萍.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 2018 (2) .

[3] 杨军辉.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财务内控中的运用[J].财会学习, 2018 (14) .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范文第4篇

一、医德医风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 医疗机构对医德档案管理不够重视。部分公立医院医德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认为不能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 又增加了医院的工作负担, 导致医德考评流于形式。同时, 由于平时没有对医务人员的医德考评做记载, 年终一次记录, 造成凭借印象和感觉写评价, 鉴定材料大多千篇一律, 使得医德考评档案质量不高。

(二) 医德档案管理人员不够专业。一些公立医院重视医疗业务工作, 虽然也重视抓医德医风建设, 但是忽略了医德档案的管理工作。医德档案管理人员多处于兼职状态, 使得医德档案管理不够深入细致。同时, 医德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规范化培训, 对档案工作的制度不了解, 档案收集意识淡薄, 严重影响了医德档案管理水平。即便公立医院设有专门的综合档案室, 相关工作人员也不负责医德医风专项考评及管理, 他们只是被动保存医德档案材料。

(三) 医德档案管理手段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公立医院先后在医院管理中建立了O A电子办公系统、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 信息化系统已成为公立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然后, 目前公立医院的医德档案却受传统管理手段的束缚, 仍处于纸质化原始的管理模式, 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的优势进行电子化。

(四) 医德档案缺乏合理的应用。虽然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要合理应用医德考评结果, 但是, 部分公立医院没有真正将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考评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挂钩, 导致医务人员不重视个人的医德档案。

二、加强医德医风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领导, 认真组织实施。医疗机构需充分认识医德考评档案对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意义, 将此项工作与医院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二) 建议严格明晰的医德档案考评标准。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医院的医德考评分为4个等次:优秀、良好、一般、较差。最高分为100分, 其中, 职业道德20分、岗位职责30分、医疗质量30分、服务质量20分。医德考评需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坚持定性考评与量化考核相结合, 与医务人员的年度考核、定期考核等工作相结合, 纳入医院管理体系, 每年进行一次。

(三) 医德档案需与医务人员奖惩直接挂钩。要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医德考评需严格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只有切实利用好医德档案, 才能让每个医务人员重视, 并对自己的档案负责, 从而不断改进,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 引入医务人员电子诚信档案。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 引入医务人员诚信电子档案系统,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医德档案数据库。该系统是以考核记录医生的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 准确记录医生的基本信息、荣誉资质、有效投诉、用药情况、奖惩记录及不良记录等内容。按上级要求定期组织医德考评, 对每个医务人员的医德行为进行评价。医师各类定期考核中的职业道德评定, 以平台医德医风记录结果为依据, 考核周期内, 有相关不良记录的, 一律认定为考核不合格或考核中相应扣分。纪检部门每年将平台的医德医风记录进行全院公示, 给全院医务人员起到一个正面表彰或反面警示的作用, 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 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全面推行医德考评档案, 巩固了医院医德医风建设, 对促进卫生行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医务人员爱岗敬业意识, 自觉把医德考评内容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推动了医疗服务的规范, 服务质量的提高。

摘要:医院的医德医风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适应卫生形势发展,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 (试行) 》 (卫办发〔2007〕296号) , 要求各地医疗单位建立医务人员医德档案。通过医德考评的有效监督和医德档案的规范管理, 使医务人员以高尚医德、高超的医术为百姓服务, 带动整个医疗卫生界医德医风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医院管理

参考文献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范文第5篇

在科技的发展下,我国医疗机构实施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发展载体,从整体角度出发,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与管理优势。其一,职工基本信息更新更加方便,现如今我国诸多医疗机构所采取的考评方式为绩效考核,但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职工的各项考核指标会发生变动,如果仍旧采取传统档案管理方式,那么则会增加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但是利用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实现快速更新档案资料,修改档案内容,存储档案,并且能够保证医疗机构档案的准确性。其二,我国医疗机构之中人力资源档案是医疗行业的重要保障与凭证,也是医疗工作人员进行职称考核与申请提拔的主要参考标准,因此,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档案信息化系统可以在搜索个人信息时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能够制定员工计划、实施绩效管理、提拔人才、考核人才提供材料证明。因此,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节约档案查阅时间,保证人力资源档案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二、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档案目录数据库系统。

从我国医疗机构发展历程分析,人力资源档案目录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其中主要表现在三点:(1)需要根据相关材料目录完善个人档案,填写个人工作简介等;(2)在个人填写之后需要经过相应业务部门领导的审核与审批之后录入目录库,比如像专业技术职务的申请表;(3)个人的生活履历、工作状况、考核情况均需要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记录与整理。其中,以上三点的材料信息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分别是数字为主的电子信息档案,比较常见的有电子表格;由纸质档案所转化成的电子信息档案,比如经过扫描对非电子档案进行识别,处理成数字文档或者图片格式,但是这种电子档案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需要进行加密处理。

(二)建立档案的电子化管理。

所谓的档案电子化管理主要是指人力资源部门在办公过程中所产生的档案信息,或者将图片、图像、影像等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建立档案电子化管理中需要做到三方面,一是要实现对非电子档案的电子转化,比如在医疗机构中比较常见的档案信息便是纸质档案,在经过扫描之后将其进行格式的转化,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而是积极开发相应的系统软件,真正实现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的相互兼容,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所开发的系统软件与档案管理不兼容,两者相互独立,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无法及时转换成档案管理信息。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开发系统软件,实现数据自动下载,按照档案的归档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归档。三是实现电子档案的完整性管理,将电子文件从处理到形成融入信息化系统之中,并且真正保证其档案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三)对档案目录的输入方法进行规范。

在当前科技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的带动下,我国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发展趋势,由于医疗机构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创建不同的数据库才能满足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其中在对数据库进行建立的时候需要积极做好目录的输入工作,在对档案信息进行搜索的时候只要在目录中输入关键词便可以短时间内查找到需要的信息,这不仅保证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性,并且也是构建档案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在将纸质资料经过扫描转化成电子档案之后,则需要保证信息转换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必要时候还需要做好加密处理。

(四)加强对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根据笔者分析与调查,我国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年龄比较大,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认识不足,缺乏操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甚至部分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时候无法掌握操作的要领,对档案信息化管理而言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管理队伍的建设,医疗机构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档案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此外,医疗机构还要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新型人才,不断充实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团队,促进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得到创新发展。

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促进医疗机构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更新管理机制、提高人员素养,加强技术更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才能为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数据决策与数据支撑。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内容,档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在科技的发展与带动下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成为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机构不断增多,合理安排职工岗位、招聘选拔、绩效考核、日常培训,保证医疗机构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其中建立起高效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渐成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主要组成内容。本文着重分析了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为人力资源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焕霞.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保障条件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4.03:22-23.

[2] 曾红华.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与相关法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07:73-74.

上一篇:退役士兵安置条例下一篇:医疗废物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