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范文

2023-03-20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环保管理;优化策略

引言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事业的建设,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全过程环境管理能够转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形势,从之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形势转变为精细化发展模式,这样就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全过程环境管理工作中,技术人员通过各种人为活动的预测、整合与分析明确其环境影响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设计合理的污染治理方案,保护当地环境,落实环保发展的理念。

一、环境影响评价与全过程环保管理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环境影响评价其实属于全过程环保管理的工作内容,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将会对全过程环保管理造成影响。环保工程中强调人为活动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落实到人为活动中去,分别从人为活动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开展环境保护。而在人类活动之前所做的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正确评估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之后再以此为依据制定项目环保策略与方案,在全过程环保管理工作中落实环境保护理念。而在人为活动之后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则能够对项目实施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监测的结果制定环境保护的方案。

二、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技术人员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时候会涉及到多种因素,比如大气、土地、水资源、植被等。由于评价的主体项目较多,导致评价工作难度增加,要想开展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就必须具有完善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为之后的全过程环保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评价影响体系不够完善,多种主体评价的时候存在极大的评价缺陷问题,评价部门也缺乏有效的人员管理以及约束制度,其中很多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直接影响全过程环保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评价技术不够成熟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来说,由于其评价主体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因此该工作对于评价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发展较为缓慢,至今仍然存在很多技术短板。比如环境监测技术,当前我国使用的很多环境监测技术都引自国外,国外的技术虽然先进,但是其在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往往是以本国的环境情况为基础的,这样就导致很多环境监测技术并不能够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评价技术的匹配度较低,这样就会影响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同时还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评价人员不够专业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其体系在运行作用的过程中需要系统性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该工作对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但是我国当前很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都无法满足高专业水准的技术要求,其中很多人员甚至不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理念,最终就会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其中很多评价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全过程环保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认知不准确,对人为活动以及环境工程缺乏有效的预判,降低了全过程环保管理工作的效率。还有的评价人员会利用工作体系中的漏洞谋求私利,破坏了整个集体的利益[1]。

三、优化环境评价与全过程环保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初步调查研究

针对全过程环保管理工作,技术人员应该注重其全过程管理的原则,从项目设计阶段就开展环保管理工作,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初期的项目调查研究工作,保障项目的设计师能够得到全面的项目信息,提高其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在项目调查研究期间,技术人员应该重点关注项目申请以及土地程序等内容,要清楚当地的土地政策以及处理流程。其次,设计人员还应该遵循科学规划的原则,根据当地实际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条件明确设计要点,同时科学规划不同区域,满足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还应该通过对当地水文、地质和气象信息的调查明确该地区的地理特征以及地震强度,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判断其是否符合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最后,设计人员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估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考虑周围居民以及企业的发展情况,合理制定排放标准,满足环保管理工作的要求[2]。

(二)加强施工环境监理

调查与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就可以开展实际的施工,施工期间更应该加强环境监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措施与要求,实现全过程环保管理。首先,在施工招标文件中就应该明确建筑多方主体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同时列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比如,对于电网企业来说,其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制定环境保护策略,重视施工阶段的环境检查,组织专门的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建立完善规范的监管模式,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则需要单独的环境监督部门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这样才能够落实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3]。

(三)实施过程以及之后的环境管理

在施工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就应该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有效监管项目施工过程,保障其技术工艺以及施工标准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的要求。其次,政府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监管模式,增加对企业建设发展的约束,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综合监督体系中去,发揮自身的环境监督管理效用,同时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理念。另外,管理人员还应该注意调查环境审查以及批准行动过程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同时对环境影响评估调查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查,保障其评估文件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除此之外,监督管理部门还应该严格监控项目的环境绩效,加强后续工程监督,实现全过程监管,实现环境保护[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与全过程环保管理都是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调查审核,完善施工阶段的环保管理监督体系,同时加强项目实施之后的环境管理工作,实现行业的持续发展,落实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幸.环境影响评价与全过程环保管理的思考[J].绿色环保建材,2020(12):47-48.

[2]祝翠.环境影响评价与全过程环保管理的思考[J].环境与发展,2020,32(10):18-19.

[3]罗宇金.环境影响评价与全过程环保管理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05):111-113.

[4]刘芳.环境影响评价与全过程环保管理的思考[J].涟钢科技与管理,2020(02):50-51.

(作者单位:沈阳绿恒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对环境监测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提出了一些加强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作用;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測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以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为基础,只有运用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根据建设项目拟建地具体的环境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查和分析,才有可能获得第一手真实的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情况基础数据,才能够对其做出较为正确的、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对建设项目中污染因素的基本特点、浓度、污染等级、分布概况等做出监测和分析,进一步评估和预计这些污染因素的变化趋势,最终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和依据。有了建设项目周围环境因素的监测数据,再根据项目自身气象和水文等资料,构建、验证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模型,形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环境监测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最终体现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成为该项目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地方环境管理部门核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计划,并将其在建设项目中得到执行,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预防,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措施,成为环境质量控制和保护的有效预警手段。

在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实施环境监测,可以确定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是否达到了地方环境管理部门要求的标准。同时,也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质量指标作出进一步验证,可以体现出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

2.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测方面,可能受到设备、技术及数据统计方法等的局限和不足,致使该监测工作仍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实际的运用价值,这造成了很多建设项目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只是为了走形式而设置,根本就不去进行监测。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3.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3.1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3.2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3.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4.加强环境监测的措施

4.1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

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

4.2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

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

4.3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

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5.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其能为环境监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据环境监测依据对比分析可查找出当前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环境问题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按环境监测可实时监控环境污染问题,提前做好环境质量保护预防措施,为了更好的保证环保低碳生活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晓红. 试析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

[2]肖丽红.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作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学术评价;科学学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伟大思想。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并认为“科学当然也包括社会科学”。有学者认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不仅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也内在地包含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也同样具有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人文社会科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尤其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而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澳大利亚学者C Donovan指出,由于自然科学技术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在许多国家的科技管理与评价体系中,存在着以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裁量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造成了“处于从属地位的人文社会科学”(slavesocial science);他呼吁要“让社会科学成为社会科学”,而不是“让社会科学成为自然科学”,要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内部的复杂多元性,民族性、阶级性、本土性,真理检验的直观性,价值实现的潜在性和间接性,成果多样性及引文的长周期性等特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需要适应并研究这些特点。

一、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复杂性与模糊性

首先,虽然人文社会科学可以笼统称之为“文科”,并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界;但在其内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以及文、史、哲、政治、经济、教育、法学等具体学科领域之间,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都存在着许多差异。“人文科学是以人的内在世界、精神世界和作为人的内在世界之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或对象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意义的‘理解’。人文世界的精神性和价值性决定了仅仅对一种人文现象作出因果式的、外在的‘说明’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而社会科学将人与社会都当作客体来研究,强调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研究方法上,社会科学受自然科学实证化和规范化的影响,则越来越趋向于采用实验、调查、统计等实证方法。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涉及人与社会,所以范围又存在一定的交叉。 其次,所谓科学及其研究,也存在着多个层面,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层面,在“工具理性”层面内部,还有“解释性”层面和“操作性”层面的不同。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为例,二者的分界是比较清楚的,即“科学”是解释性的,解决“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的问题,属基础理论层面,狭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归理学门类;“技术”则是操作性的,解决“如何做”(how)的问题,属应用研究层面,归工学门类。人文社会科学尽管也存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分野,但由于研究对象(人和社会)的主体性、即时性和动态性,解释和操作、价值和手段往往交混在一起,不容易彼此区分。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人文社会科学概念的笼统性及其内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显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模型,尤其是照搬科学技术的一套评价体系来裁量人文社会科学是不可行的。

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真理性检验的困难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文社会现象,它包括主体的本质和活动、主客体的关系、主体间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等”。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对象)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明显具有以下特点:自为性和异质性;价值与事实统一性;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内在相关性;更大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可预言性与准确预言的有限性。也有学者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概括为八点:社会现象的不可重复性;社会事件是“个性事件”;社会事件难以模拟;社会事件难以控制;社会事件充满着偶然、随机因素的作用;社会事件难以纯化或理想化;社会事件有难以量化的模糊性;认识对象对认识主体的反作用。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技术现象的差异是造成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差异的根源。自然现象具有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主客体界限分明,具有较强的实证性;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主观自为性和个别性,其中充满复杂的随机因素的作用,不具备重复性,而且涉及变量众多、关系复杂,通常难以脱离环境而单独活动,主客体界限模糊。

关于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检验,培根曾提出过二个标准: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内部标准就是推理和证明,外部标准就是实际应用。培根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结论之正确,没有比实际应用更权威的判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外部标准的检验方面,自然科学通常使用实验手段,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使研究对象得以简化、纯化;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总是处在一定历史背景及复杂社会关系中,很难做到研究对象的简化和纯化,所观察的现象也很难做到在变量控制下重复出现。就内部标准而言,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命题是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存在着概念理解的多义性,概念的限定和理性命题的推演不可能象自然科学中那样严格。由此,卜卫等人认为,检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部标准只能由检验者的直观逻辑合理性来确认,外部标准也只能是检验者的直观经验事实认定。在操作层面上,这通常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检验以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为准。

三、价值实现的潜在性与间接性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实现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在这方面与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类似,与工程技术类的应用开发研究不同。“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它的产品完全不同于工业流程的文化产品……人文社会科学的目的是认识真理,作为一类认识,它对社会的影响是间接的、渐进的和长远的。‘立竿见影’的思想在任何时候对人文社会科学都是有害的”。H Davies等向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提交的会议论文中也提出,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可以是工具性的,如对政策、专业实践、行为变化的影响;也可以是观念性的,如改进人们关于社会事务的知识、理解、态度等”,并且认为观念性的效果比工具性的效果更广泛,也更长远、更深刻,但是更难以测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以潜在价值的形式存在,只有当主体作用于它才能

变为现实价值,就是说,只有在阅读或付诸实践时才能产生作用和影响。要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还有理解和接受的问题,理解和接受之后才能得到收益,才能用来指导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具有不可计量性。人们都承认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但至今尚未有可以准确计量的单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成果,对于端正思想路线、拨乱反正起了良好的作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观点,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这已为实践所证明。但无法精确计量这个“作用”的大小,只能用“良好”、“重大”一类非确指的、模糊的字眼来形容它。有的应用研究成果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可以计算,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非成果价值的全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的抽象性,带来了评价的难度。由此所得的推论,一是应尽量多采用事后评价、“延时评议”等方法,让研究的潜在价值在学科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自然而然显露出来,接受历史的无情检验;二是评价过程中不宜完全使用量化手段,而需要与同行评议、定性判断相结合;三是注意从多个不同角度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提倡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四、民族性和本土性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象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那样可以完全做到价值中立,同样的研究成果可以服务于任何人、任何国家民族;相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并存的。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以解决本国、本民族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而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心理习惯、价值观念等都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评价成果的价值标准不同,这一个民族、国家认为好的,另一个民族、国家则可能认为不好;这一方认为是正价值的,另一方则可能认为是负价值。人文社会科学还具有阶级性,它必定要为其所处的当前社会环境服务,反映出特定的价值取向,可以反映意识形态的对立,在哲学、宗教、政治、伦理中尤其如此。无论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和社会,还是作为研究主体的研究人员,都不可避免地处在特定意识形态主导的社会关系当中,受到民族、地域、文化传统、价值伦理的影响,因而带有一定的民族性和阶级性。当然,也有全人类都可接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距离政治和意识形态较远的学科成果。但即便如此,在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应用与开发性研究中,必然要面向本土,适合本国国情。这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就不能象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那样,以国际上的主流来作为裁量、评价的标尺。土耳其的一位学者就曾经批评土耳其国内经济学界的学术评价过分重视国际期刊论文,歧视国内发表的学术论文,以致学术研究一味迎合西方发达国家口味、严重偏离本土实际情况;或者导致只研究纯抽象理论,搬弄复杂的数学公式,而忽视其实际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和本土性要求评价体系在鼓励吸引世界先进理论成果、鼓励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不能盲目鼓吹所谓的“国际主流”研究领域或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避免歧视面向本土的理论或应用开发性研究。

五、成果多样性与引文的长周期性

不同的学科领域,如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或人文社会科学中,其科学交流的渠道和方式是有差异的。具体表现在,它们的科学出版物类型和引用方式是不同的。对自然科学而言,期刊论文在各类文献中占主导地位,文献的引文期限较短;但数学是个特例,数学学科的引文期限较长。工程技术中,最重要的是专利文献和技术报告;计算机学科则以国际会议论文及会议报告、发言最能反映其成就;这类学科的引文期限最短。人文社会科学则更加注重专著、创作作品、政府报告或咨询报告等,论文只占学术研究成果总量的一半不到;引文期限一般较长,但心理学等学科除外。英国高等教育评鉴(RAE)就是否把创作与表演作品本身当作“研究成果”来认定上,也产生过一些争论。E Mcarthur指出,文化艺术创作的作品本身如开办一个画展不能算作所谓的“研究成果”,而对该画展的评论却可以算数,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W Gl·nzel与u Schoepin选取“连续出版物占参考文献比例”、“平均引文年限”、“平均引文数”三个指标,比较了文科与理科的引文差别。他们研究发现,在某些文科领域,引文不仅指向专著、预印本、报告等非连续出版物,而且还指向一些非学术性文献.如报纸新闻、政治言论等;引文年限一般比较长,哲学、历史等学科最长。因此,在将标准的文献计量方法移植应用到文科领域时,需要对原有的信息流模型作重大改进。例如加菲尔德所定义的“影响因子”只计算论文在发表后两年内的被引情况,这么短的“引文窗”(citation window)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是不够的,一般需要把引文窗拉长到5年以上。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更主张应延长到6~8年。

六、结语

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对于科学事业和科学活动而言,具有决策、激励、导向、规范等四大功能。可以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评估、管理的基本依据,其评价工作是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建立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对于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迫切要求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建设。

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特征及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的探讨,进一步认识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特殊性,并得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推论。这些推论包括:应尽量多采用事后评价、“延时评议”等方法;评价过程中不宜完全使用量化手段,而需要与同行评议、定性判断相结合;要加强同行评议、“代表性著作”评价的地位和作用;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多元性,提倡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性,避免盲目鼓吹所谓的“国际主流”研究领域或国际期刊论文,避免歧视面向本土的理论或应用开发性研究;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多样性,适当扩大成果统计范围;在学术评价中运用引文计量法时,应采用较长的“引文窗”等。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建立与其性质、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将使“人文社会科学”成为“人文社会科学”自身,从而摆脱束缚,更好地繁荣与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范文第4篇

1 环境监测定义

环境监测是通过科学的手法和一系列的技术手法,再通过法律的约束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大自然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进行保障的一种检测过程。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保证环境监测值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严厉打击违反环境保护法的一系列行为。它能为后期的环境执法过程提供有力的证据。

环境监测还对应着一系列复杂的监测过程。其中包括最初检测目标的确定和监测范围的限定。在确定目标和范围后,通过科学的手法来布置采样点的位置和数目,在确定了时间和多次测量后,再将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整合处理后的数据,要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才能成为环境监测过程中的有效数据。除了科学技术,其监测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影响因素需要注意:当天的天气状况、机器的误差等,都要经过后期的处理和分析来进行进一步的数据筛选,每一步都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所以在此监测过程中对于操作人员技术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任何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都不能掉以轻心。

2 环境影响评价定义

环境影响评价经常用于规划和建设项目的评价过程中。主要通过对环境现状的影响评价,对环境的预测评级以及后期的跟踪评价来对环境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一系列过程。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全面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并为全面的统筹发展提供有关环境保护的有效数据。

3 两者关系

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指标,国家已将环境列入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两项制度,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1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第一步。

要想进行环境评价就要先做其基础工作——环境监测。环境监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技术手段对环境进项监测,为环境评价提供有效数据。环境评价在环境监测提供的数据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并通过一系列的环境容纳度的指标内对环境进行评价。判定各项目建设中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治理办法。环境评价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环境解决办法将更有效,更有说服力。

3.2 环境监测可对环境评价结果进行有力检验。

建设项目都必须配备有一定的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在整个的建设项目完成后,通过对其环境保护建设措施进行三个月的试行后,再通过环保验收对其各县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整体效果等进行检验。整个检验的过程便是环境监测的过程,而环境监测所得到的数据便是对之前环境评价的验证。如果监测数据与之前的环境评价结果相同,那么可以证明之前环境评价的准确性,以及建设过程中的落实力度达到了前期的预测和效果。

3.3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时,要挑选合法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整个的检测过程要按照国家法律和指定的监测流程走。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在监测的过程中,要严格考察环保措施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对于监测结果中发现环保设施效果不足和出现污染超标的行为,在通过科学的分析之后,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必要时,可在环保建设工作的施工过程时期就进行指导,这样有助于减少后期结果的不达标,减少维修成本。

3.4 环境监测被提出更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所得数据直接影响到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检测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影响因子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测定和处理。为最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有力保障,把好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一关。

4 结语

自然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不断地砍伐和生产、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已经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对于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而随着人们无节制的开发,环境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天不再蓝,水不再清,草不再绿。如今的天空时常被雾霾笼罩,人们的出行必须戴口罩,五米开外甚至看不清东西,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呼吸不再顺畅,冬季的阳光不再温暖的洒下。本文通过浅析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希望唤起人们心中的一片蓝天,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建设,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实现了飞一般的跨越。但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关于环境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严重。而相应的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环境条件越来越复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环境监测的方法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于此同时,人们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也越来越高。本文从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两者的定义入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两者关系

参考文献

[1]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研究.鲜思淑.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08-15.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范文第5篇

《规划环评条例》第23条:已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说明】

1、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

2、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开展环评的,不予受理其规划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已经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其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适当简化,简化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评价的内容都应在审查意见中明确。

【注意】上述的“不予受理”仅是在相关建设项目环评时才会出现。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规划环评。

上一篇:环境保护专业论文下一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