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2023-09-08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高中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遇到各种机遇与挑战,在新高考视域下,素质教育成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数学作为高考主要考核科目之一,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学标准,逐步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为高考制度与改革提供基础保障.本文对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开展针对性教学,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探究

在教育教学不断发展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脚步,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难达到社会需求.数学作为高中教学重要学科,加快教学改革、迎合新高考要求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新高考各项政策的落实,为数学教学指明方向,以此为引导,不断优化与改进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顺应改革新趋势,逐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社会培养综合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

1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现状研究

数学所占高考比分较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高考成绩.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背景下,除成绩之外,数学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新高考视域下,高考考核的内容与形式都有所变化,特别是考核理念及试题偏重变化较大,与教学改革相辅相成.因此,数学教师需深入理解新高考要求,贯彻落实各项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技巧,打好数学学习基础.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改革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和解决.

1.1 教学改革内容实用性有待提升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数学与各个学科联系紧密,在社会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单一化讲解为主要方式,通过大量习题训练,引导学生机械性掌握知识.此种方式显然与新课改要求不符,与实际教学发展相脱节,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完全围绕数学教材开展教学.新高考要求下,数学教学加快了改革步伐,课堂设计和习题选择与实践相融合,但和其他学科的结合较少,知识内容穿插较少,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步伐.

1.2 缺少创新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虽然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已在逐步的转变,但部分学校数学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被动接受、消化知识,对于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理解比较片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导致对数学学习兴趣较低.新高考视域下的数学教学,缺少创新化教学模式与手段,学生以题海战术为主要学习方式,在知识巩固与研究方面缺少创新,学生无法深入挖掘知识内容,对教学进度的推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产生影响,學生思维得不到拓展,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较低,在实践过程中应用能力较弱.

2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1 深入改革理念,贯彻理解新高考内容

新高考视域下对高中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改革逐步推进下,高中教学师资水平有所提升,教师专业度较强,教学灵活性高.深入数学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转变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和理解新高考内容,加强对新高考认知和理解,树立正确思想观,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交流,采用合作学习和小组学习等方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优点和不足,积累学习经验,学习他人优点,创新学习思维,提升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促进新高考教学改革有效性的提升.

2.2 优化基础教学模式,深入新高考理念

基础知识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只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才能够逐步提升,深层次研究数学内容.新高考视域下,数学教师需优化基础教学模式,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巩固基础,打好学习的“地基”.很多数学公式和定理基础是不变的,学生在全面掌握之后,可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各种题型,可以从容面对,举一反三.数学教师应不断研究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多样化方式,应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制作课件和微视频,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在教育平台上传数学资源,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复习知识,巩固基础性数学知识.

比如,《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间基本关系,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学生对基本运算及充分与必要条件的理解才更透彻,在解答问题时,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快速转换思维,找到高效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插入微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后,逐步深入研究.

2.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新高考在考核内容和考核重点方面有一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高考要求.想要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探究教学模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改变教师灌输式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学习他人优点,做好学习总结,积累经验,主动思考问题,在教师的辅导下,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问题,推进合作学习进程,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比如,《平面向量及其应用》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基础概念以及向量符号由来,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向量的运算方式有哪些,哪些情况可以应用平面向量.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们主动思考,以小组的方式合作学习,讨论问题,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研究平衡向量运算法则,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参考他人的观点,开阔自己的视野,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迎面而上,小组成员发挥不同作用,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有效合作学习,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思维方式更加开阔,逐步构建自我思维导图,应用导图解决各种问题.

2.4 加强学生思维培养,顺应新高考发展要求

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创建与发展是从小培养的,在日程生活与学习中,逐渐构成自我思维方式.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是循序渐进的,无法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学生日常学习中逐步拓展,形成正确的逻辑方式.新高考视域下,考核内容比较分散,且实用性较强,需要学生掌握多个知识点之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够找到解答问题的办法,这对学生思维方式提出较高要求.学生在掌握思维方式后,遇到问题可以快速找到切入点,提升解题效率,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5 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新高考视域下,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所发挥的价值越来越高,为教学改革创造更多条件.应用教学共享平台,教师可以学习到更多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开发单元,设计教學环节,将复杂的知识分解为简单、具体的内容,特别应用多媒体教学用具,学生可以直观看到问题的解答步骤,深入分析知识内容,从不同角度解答问题,形成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2.6 师生互换角色,合理使用课本知识

教师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位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式听讲,此种填鸭式教学,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态度和方法,为满足新高考政策变化的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情感需求,使学生能够对周围事物提高认知,让学生能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也应从教学主体变成引导者传播知识.在新课标中要加强师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养成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教学问题,使师生在对话中能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勇于放开手,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当教师在讲解集合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无需先为学生讲解知识概念,而是先让学生回答问题.比如,高二体育馆进行军训的运动员,那么通知的对象是高二的个别学生,还是高二全体学生?学生通过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够学习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强互动,同时也可拉进师生间的距离.数学知识的基础内容是课本知识,无论教学模式怎样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应掌握教材基础内容,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探究力.教师也要有效衔接数学知识,加强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2.7 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未重视学生的爱好以及身心发展,会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学生过度依赖于教师,不愿主动学习.为了适应新高考的标准,教师要先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勇于突破难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能够勇于质疑,表达自身想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时,需要尝试自主探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可应用小组合作方式,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加强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在新时代下要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高中数学教师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设备,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同时应用图片和声音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需结合教学实际需求,逐步完善教学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问题和不足之处,逐渐明确教学目标,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深入改革思路,设计高效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良好学习氛围.数学教师应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深入理解改革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学方式,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积极思考问题,使学生构建自我思维方式,提升数学素养,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覃业集.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要点[J].高考,2020(30):6.

[2] 肖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析[J].才智,2019(33):52.

[3] 石偲星.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9(06):72.

[4] 李保荣.新高考改革视域下高校招生与高中教学管理研究[J].高考,2020(15):167.

[5] 韩红梅.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析[J].高考,2020(10):142.

[责任编辑:李 璟]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小结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 双曲线

探究与发现

的渐近线 2.3 抛物线

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小结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

小结

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二章

实习作业 小结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阅读与思考 科学发现中的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三章

小结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第四章

小结 框图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

信息技术应用 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 小结

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小结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 双曲线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

2.3 抛物线

yax2bxc(a0)

探究与发现为什么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

2.4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2.5 曲线与方程

探究与发现圆锥曲线的离心率与统一方程 小结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小结

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 变化率与导数 1.2 导数的计算

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 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 定积分的概念

信息技术应用 曲边梯形的面积 1.6 微积分基本定理 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阅读与思考平面与空间中的余弦定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 小结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阅读与思考代数基本定理

小结

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部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

1.2 排列与组合

探究与发现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3 二项式定理 小结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阅读与思考这样的买彩票方式可行吗?

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

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 正态分布

信息技术应用µ,б对正态分布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实习作业

小结

4-1几何证明选讲

第一讲 一 二 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直线与圆的关系 圆周角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弦切角的性质

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 平行射影

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 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

四 第二讲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讲 一 二 三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第一讲 一 二 三 四 第二讲 一 二 三 四

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极坐标系

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 参数方程

曲线的参数方程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直线的参数方程 渐开线与摆线

4-5不等式选讲

第一讲 一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基本不等式 3 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

绝对值不等式 1 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2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一 比较法

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 三 反证法与放缩法

第三讲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一

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阅读与思考法国科学家柯西二 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三 排序不等式

第四讲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一 数学归纳法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学四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其中以前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变化为数学思考、问题解决这两块目标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 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 结论的背景、产生过程和意义, 是否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从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每一册教材的前言中, 教材都会精心地选取在历史中曾经著名的一些理论结合本册教学内容的重点, 说明人们在探索数学文明的道路上不断思考着重、前行着, 也说明学习该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体现。在我手上的第一册教材中, 就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理论, 还有诡辩家芝诺“飞矢不动”的著名怪论, 用以表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相对稳定性, 最后发展变化到现在正式的变量与函数概念, 解决了许多曾经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过程中, 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 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 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 学会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思考其他新的知识, 并能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日落月出花果香, 物换星移看沧桑。因果变化多联系, 安得良策破迷茫。集合奠基说严谨, 映射函数叙苍黄。看图列表论升降, 科海扬帆有锦囊。”一首七律配合着一幅山水画, 数学能带给人们的美跃然于眼前, 怎么能不促使人兴趣盎然地去学习它、探寻它、理解它呢?而我恰恰在以往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忽视了教材给我提供的这一重要利器, 只想着怎样完成教学任务, 把知识内容教给学生们。只有美的事物才会让人产生出兴趣, 才会坚持不懈地追求, 不畏惧艰难险阻地去拥有!我想其他的先不说, 这也是我这次读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收获。

数学技术融入数学课程是国际、国内大趋势, 数学教学应使用数学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 并为越来越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发展新的数学技术作好准备。所以在高中教材中也增加了利用计算器、程序设计编写等有关内容。新的数学技术是集数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学习工具、科研四者为一身, 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工具, 是“工具”的“工具”。一些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教学软件的功能不仅能进行复杂计算、绘制各种图像等, 促进了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变化, 这样教师要用好教材, 就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更新思维。教材中还可以看到注重了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 实验、推理、建模等应用数学的思想, 有效地实现“学数学、思数学、作数学、用数学”, 教材有力推进了数学技术的学习、传播, 成为有利于使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数学”的利器。

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 也让我想到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 必须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变化多端的表现形式, 呈现更丰富的教学内容, 改善学生学习认知环境, 为更好的用好教材提供了帮助, 为充分展示数学的本质及内涵, 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 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而不能成为教学的主宰, 我们应随时根据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 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 进而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也并不是每个内容都必须要使用这一方式手段。

另外《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研讨活动。学生应以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学习。所以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案例和项目式学习。只有精读教材, 细读教材, 才会发现还有很多优秀的、重要的内容没用或者没用好, 还可以有更好地课程设置方式方法, 要更好地让教材为我所用, 去变化突破, 成为自己课堂、课程的权威, 我们更要进行数学的思考、数学技术的思考……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一、“探究与发现”栏目在教材内容设置的地位和作用

(一) “探究与发现”栏目是教材内容的重要拓展

拓展性栏目是围绕教材的教育主旨, 突出教学要点而切入教材的材料内容, 涉及了知识的延伸与拓宽、知识的应用、数学的发展史等等, 在内容的横向和纵向上, 在时间和空间上弥补了课文正文部分的欠缺与不足例如。对于柱体、锥体、台体和球的体积公式, 课文的正文部分并没有给出证明, 而是利用阅读材料“祖随原理与柱体、锥体、球体的体积”进行了补充。《三角函数》这一章始终贯穿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而单位圆、三角函数线是研究三角函数的有力工具, 对三角函数性质的研究除了利用其图象之外, 教材中又设置了材料“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因而, 探究与发现栏目既是教材正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又是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数学活动、了解数学发展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阔视野、发展能力的极好素材, 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探究与发现”栏目有利于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 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拓展性栏目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 创造性的使用材料, 尝试探究式教学模式、活动式教学模式、数学作文、课题作业等一些特殊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三) “探究与发现”栏目有利于利用阅读材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 探究与发现栏目正是通过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甚至生存方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例如, 通过阅读材料中的数学史, 如“笛卡儿与解析几何”、“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 更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在这部分内容上, 我们也可以挖掘材料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探究与发现栏目中“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利用图求解、探究与发现中三角函数这部分则“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 “祖暅原理与柱体、锥体、球体的体积”中球的体积、柱体、锥体的体积, 突出数学中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二、“探究与发现”栏目在平时教学中使用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探究与发现”栏目的设置无疑体现了编者试图丰富课程资源, 扩大教材的可读性与内涵, 以提高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从江苏六合高级中学的徐永忠等几位老师做的问卷调查来看, 探究与发现栏目使用的情况不尽人意,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本栏目使用的原因分析。

1.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师的课改意识影响材料的使用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 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创造者如果教师课改意识淡薄。“穿新鞋走旧路”。当然不会重视和应用这些选学的材料。

2.教师的态度影响学生对课后阅读材料和探究与发现栏目的使用。从徐永忠老师所做的调查我们看到, 大部分教师认为“探究与发现”不属于考试内容, 怎样上都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 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课后看看就可以了, 根本没有必要引导学生研究、探讨和交流教师的这种态度必然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探究与发现栏目的使用。同时, 学生会以为教师不重视的应该是不重要的, 而忽略材料的阅读材料的教学功能隐性造成师生对材料的不重视由于材料自身的特点, 使得材料更加注重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不是短期可以显示出效果的, 因而材料的教学功能相对比较隐性。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思想上对材料的不重视。

3.探究与发现栏目难度过大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些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不够密切如数学中“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虽然这节内容讲到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但是材料中只是笼统介绍了求方程解的方法, 甚至只有一个方法的名称, 跟本节内容没有实质联系, 学生阅读后收获不大, 教师在使用时也有些内容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些数学史料未做教育形态的加工, 知识性、学术性太强, 语言晦涩难懂。比如数学中的“祖暅原理”, 只是照搬了数学史, 几乎未做任何加工这种原汁原味的数学史资料显然难以引发高一学生, 特别是差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也难以把握学生的兴趣影响阅读内容的选择。如果不考虑探究与发现栏目难度的影响, 对材料内容的选择, 有的学生选择数学史, 有的学生选择实际应用类, 有的学生选择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 有的学生选择知识拓展, 有的学生选择古代与现代趣味数学的问题, 侧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学生对选择材料的倾向。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教材与旧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景、注意体现科学思想等特点。高中教师如何尽快把握新教材,搞好教学改革是值得探讨的大课题。本文就谈谈怎样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搞好教学改革。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基本特点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通过学习化学,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也有学问,学好化学能使人明白身边更多的事理,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乃至人生态度。

注意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教材在不同的课题中努力体现“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主旨,把化学放到社会大背景中阐释。但新教材也不讳言化学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灾难性的破坏,人类正在受到来自自然的各种报复,这提醒人们一定要用好化学这把“双刃剑”。

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新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设计了许多探究实验。“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方法。但应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方法、过程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是编写教材的难题,所以说新教材在这点上已有可喜的突破[1]。

注意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新教材把化学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反映到教材中,如碳元素单质的新成员——碳60;介绍了新材料,如隔水透气的材料——可用于海水淡化的高分子膜以及纳米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新教材努力体现学科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改变原有教材的“繁、难、偏、旧”,让人感受到一种与时俱进的清新气息。

遵循思维发展规律,淡化概念、分散难点、降低难度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分析和图示,让学生知道酸溶液中都有H+、碱溶液中都有OH-,不另提酸碱的概念。电离的概念用“解离”淡淡带过……所有这些都是出于对义务教育教材的正确理解与准确定位,避免把有限的时间过多地花费在概念的纠缠上,不再犯“学科中心论”的错误。

新教材对化学教师来说是陌生的、新鲜的、茫然的。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特点,教好用好,教者只有潜心钻研、努力实践。笔者在使用新教材2年后,对新教材的教学有了一定的心得。

化学新教材教学方法改革

新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新课的情景导入化学新教材中图文并茂,以大量图片代替文字说明,丰富的资料等都为创设情景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如何在新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情景,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尝试。

案例一:利用古诗、故事、新闻等创设情景导入在“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中,笔者以一首古诗导入新课:“能开二月花,解落三秋叶,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能猜一猜这首古诗写的是身边的什么物质吗?这样不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与诗情画意中感受化学无处不在[2]。

案例二: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情景导入在“分子和原子”“离子”的教学中笔者下载一段科普电影,介绍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的微观原理,从而生动地展现了分子的性质之一——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的,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难以描述和理解的粒子的微观世界。以Flash动画再现原子得失电子的过程,形象生动地揭示离子形成的奥秘,减少学生学习微观粒子的难度,也让学生好奇的同时收获知识。

案例三: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景导入在《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教学时,笔者设计3个实验引入化学学科的第一节课:“清水变牛奶”,即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烧不坏的手帕”,即酒精和一定体积的水混合点燃;“捉迷藏的祝福”,即用稀氢氧化钠在滤纸上写上“祝你成功”几个字,然后喷无色酚酞,再喷稀盐酸。这些实验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锁定了学生的视线,在学生兴奋的脸上写满好奇,学生充满学好化学的激情,感慨化学世界奇妙的同时,也深深烙下学好化学探其奥妙的决心。

当然情景导入远不止这些,教者应“因地制宜”“因生而异”。情景创设应符合学生认知和经验,形式不拘一格,使新课的导入各有特色,充分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把化学变得更“有趣”、更“有用”,让学生“想学”“要学”“乐学”。

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者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仍是老一套的“满堂灌”,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目标的达成。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的不同教学方法[3]。

案例四:探究式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适合设计成探究教学的模式,如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酸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燃烧和灭火。

案例五: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每个学生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互相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前提。新教材中有活动内容的课程都可以进行合作式教学,如制取氧气;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等。

案例六:多媒体式课堂教学如用计算机摸拟NaCl晶体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的实验全过程,不仅可观察到小灯泡发亮,还可看到NaCl晶体在水中的微观变化过程,明白NaCl晶体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实质。这是实物实验演示无法实现的。

上述教学方式只是众多教学方式的一部分,究竟选取哪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来确定。

课外作业重视社会调查和家庭小实验教师除了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的巩固外,还要重视社会调查和研究,让学生在课外获取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家庭小实验就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课内知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以“家庭”为特殊背景,自己动手完成的一种课外实践活动。

以上是笔者使用新教材的体会。化学新教材的使用、教法不是一两年就能研究透彻的。新教材的实施之法,新课程改革之路,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不断求索。

参考文献

[1]花红斌.新课程将带给我们什么[J].江苏教育研究, 2007(8)

[2]曾水英.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 2005(5)

[3]况姗芸.基于建构主义的网上教材设计[J].开放教育 研究,2000(2)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材下一篇:高中数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