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理论文范文

2023-03-21

环境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关于环境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就是有关资源的内容,这是让学生科学资源观得到合理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资源有着很大的特性,比如说资源的有限性、有价性和有主性等方面。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资源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二是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资源的问题。这三个方面都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关注点,但是关注点主要放在了资源有限这个角度上,对资源有主和有价这些方面的关注明显是不够的。想当然这样的教育是有所缺陷的,不利于学生对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为了能够让中学地理课程关于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念成为预设目标,必须将资源有主和资源有价这些观念的内容贯穿到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自然资源是有主的,不能随意占有及使用,它是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的,同时,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有偿使用。

同时,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指的是自然除了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比如,在初中地理关于海洋生物这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增加海洋生物这一方面的知识外,还应当树立起保护海洋中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生命的意识,培养起热爱自然,关注地理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批判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地理批判性思维呢?就是要冷静考虑具体的地理问题,对地理事物要进行有主见的分析评价,对那些所谓的权威意见不迷信,要把握自己正确的判断能力。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客观地理知识,却总是忽略了对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可是,在这样一个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在思维品质方面具备批判性的人,才能在地理学科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且研究出相应的地理成果。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从我国的表面情况来看,我国的确是地域辽阔,并且有着丰富的物产。但是,在分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状,我国人口众多,如果从人均这个角度来考虑,就能够得出这样一个人口负担让我们不再乐观的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并且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对“地大物博”这个词语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作出否定,相对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说,认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辩证对待,批判性地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具体的识别能力。所以,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对具体的地理知识进行掌握,并且培养起正确的批判观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题的一些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是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从感性慢慢过渡到理性中去。此外,还可以组织其他相关的与环境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文艺晚会等。或者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环境知识信息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而且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就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说在讲授地理环境这一课时的时候,就要让学生们明白在享受自然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让自然环境得到我们的爱护。在具体的地理环境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涉及到多门学科,涉及到很多课程,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让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知识,让环境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在环境教育过程中,要与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

环境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城市规划中的工程造价管理,关系到政府的战略决策和施工建设单位的利益。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分析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地理环境信息影响因素,提出控制城市规划造价管理的措施,充分考虑城市地下管网、地质水文、周边环境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地制宜,合理控制,严格监管,抑制工程造价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工程造价;地理因素

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的推进,城市规划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城市规划通过研究城市建设发展布局和部署,制定一定时间段内的城市发展蓝图和纲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科学论证的决策和专家的指导建议为依据,对城市建设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结构进行规划设计,实现对城市建设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1]。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规划的工程造价是关系到政府财政开支和建筑开发商利润成本的重要构件,涉及到各个利益群体的经济利益。需要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造价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实现工程造价的可控和可调[2]。城市规划造价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政府预算、施工投资、土建造价、地理环境、拆迁补偿等。其中地理环境对城市规划造价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分析地理信息因素对城市规划造价的影响,制定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机制,强化施工管理,实现对城市规划土建工程的优化控制。

1 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要素和表现形式

1.1城市规划工程造价问题的表现形式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发展蓝图的动态性指导计划,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城市规划的水平将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大考量因素,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将增强市民对该城市的喜爱程度,增强群众对城市的好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是城市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分布在三个阶段,分别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工程造价是对城市规划中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结构进行的合理的预决算,在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中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3]。通过造价管理和控制,制定出适合本工程投资要求的造价控制流程,把工程造价控制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然而在城市工程造价制定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地理因素占主导地位, 地理因素包括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和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例如,在城中村地区进行城市规划造价预测,其受到的不确定因素就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对各个地理影响因素进行实时调整和修订,制定并持续改进决策机制[4]。

城市规划工程造价问题的基本属性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地理属性,城市规划中的地理属性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的选址、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理环境空间的布局设计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二是艺术属性,城市规划造价中的艺术属性是指城市形态的和谐性,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从这一角度来讲,城市地理信息影响因素较大;三是城市规划中的综合性和民主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在造价设计中需要考虑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因素,通过优化资源整合,实现城市建设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5]。

1.2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现有问题

由于城市规划中工程造价是个庞大的系统,对造价的影响因素较多,决策预算部门大多忽略了工程造价中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问题,导致对工程造价的预算考虑不全面,在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时,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导致对工程造价的财政预算失控[6]。当下对城市规划工程造价失控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是城市规划工程造价中的行政干预因素较多。城市规划的工程造价设计属于政府财政开支范畴,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官本位思想,工程造价受到政府干预较大,专家的可行性研究被置之不顾,对科学缺乏严谨的态度。因此,在城市规划工程造价中,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设计技术先进、合理可行的造价方案,减少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

二是城市规划造价投资金额与地理信息之间存在不确定因素。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中,存在着大量的棚户区和拆迁区,在对城中区棚户区改造和实施规划的过程中,首要的前期工作是精确的工程预算和工程造价控制,通过准确对工程开销进行预算评估,实现对工程造价开销的投资成本的精确估计。在城市中,大量的棚户区出现了非法租赁土地和以土地入股开办各种实业等现象,因此,这些城市地理位置空间内出现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与城市规划造价和投资形成矛盾和冲突。而且,在城市规划和改造中,存在着不透明性,对投资商的依赖较大,政府与投资商思想缺乏统一,也是导致城市规划造价投资与工程造价间出现矛盾的因素。因此需要合理地解决工程造价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不确定因素,解决工程造价控制中出现的矛盾因素,使得造价控制具有确定性。

三是受到地理信息因素的影响对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专业分工不够细化,工程预算人员存在严重缺位,硬件配套设计不合理,对工程造价设计定位较为盲目,对城市地理信息空间的了解不够充分。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可见,我国在过去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建设,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对地质水文和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这都是因为地理信息的影响因素导致城市规划和造价控制中出现偏差的原因。综合分析,城市规划造价中的地理影响因素主要有城市地下管网、地质水文、周边环境等,这些影响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成本和经济利益。

四是受到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的影响,我国处于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原材料价格处在波动的周期中,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价格变化,这也给工程造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水泥、钢材等配套设施处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的周期当中,价格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波动,给造价的准确估计带来困难。

2 基于地理信息影响评估的城市规划造价失控干预

城市规划工程造价是建设项目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投资决策,由于城市的地域有区别,再加上不同地域经济条件不同,地理信息因素对造价的影响较大,需要结合地方特点设计规划方案,防止工程造价失控。工程造价失控的主要因素有实际的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不匹配、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以及预算缺乏理论支持等原因。本文研究基于地理信息影响评估的城市规划造价失控干预,分析城市配套工程建设的地理环境干预因素,提高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工程造价评估能力。

2.1外界干预因素分析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对相关的招标投标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资金断链的现象,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工程的建设质量。城市规划多为城市配套工程建设,城市地下管网、地质水文、周边环境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工程质量的好坏。城市市政规划和市政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是一个不定性动态管理过程,需要对外界干预因素进行严格监控和合理分析,突出控制要点和重点,把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提高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对城市规划工程造价分析可知,在项目准备阶段和设计阶段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工程项目准备阶段,需要落实造价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造价规程,工程造价的外界干预因素一般表现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招标阶段和合同管理阶段。要分析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外界干预因素,完善建设阶段的管理模式,在招投标等工作中应避免外界信息的干扰,提升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2.2针对地理信息影响的招标阶段的控制措施

城市规划工程项目中地理信息的影响作用较大,这对招标过程的制约和干预性较强,在招标环节,需要考虑城市所处的省份和气候等地理信息因素,制定适合当地地质气候和水文条件的施工和建筑方案,以降低工程成本,此外,应实施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严格监控,采用审计和概率计算等方法大力开展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和前期审核,做好城市规划工程招标中的文件审核和投资回报分析等工作,在施工过程管理中充分考虑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等因素,若发现报价中存在较大偏差问题时,应结合地理信息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控制,并进行解决,实现对不平衡报价的优化控制。城市规划工程施工阶段,由于用时长,变化多,再加上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所以应当做好工程变更控制方面的预防和预警机制。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对整个工程的投资、设计、招投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项目开发的招投标阶段,结合地理环境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影响因素,做好项目结算及招标决算的核算,详细地对财务核算资料进行审核,实现造价控制,避免城市规划中的工程造价失衡。

2.3竣工决算阶段的地理信息影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分析

城市规划建设中,项目的竣工决算是工程造价评估和控制的核心阶段,在竣工决算阶段,地理信息因素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影响较大,为了使工程造价得到控制,施工单位应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研究地理信息影响因素,避免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应从工程实际出发,分析城市规划工程造价中地理信息因素产生影响的原因,在施工竣工决算阶段,配合好各部门的工作。在决算过程中,对施工方案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对比,结合地理信息影响因素,真实准确地检查施工项目工作,做好城市规划项目现场的签证审核及工程量计算,对工程款应进行详细的核算。

由于服务对象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成本,需要对地理信息因素的人文环境进行合理评估,减少损失的发生。竣工验收前,对投资、设计、招投标等合同进行充分系统的评估,对工程造价的整个过程进行具体落实,工程验收中需要严格把关,避免疏漏。运用经济方法、技术方法、组织方法等动态控制方法,把握整个城市规划造价中的地理信息影响因素,对因地理信息影响因素导致的工程项目的遗留问题实现有效解决。在城市规划工程项目被验收并通过审核后应提供出完善的工程竣工和造价决策预算报告。结合地理信息影响因素,挑选符合工程作业的施工设计方案,完善设计变更审批制度,提高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投资控制水平。

3 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由于土地的边缘性、稀缺性、区位性、固定性、多样性,地理信息对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影响指数较大,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经济预算估计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对工程造价和开销预测产生不定波动,对这种不定开销波动进行预测,可以为整个工程的建设和评估提供很好的指导功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重视自然环境、规则分离和统一的地理因素,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习惯、民俗风情,地理信息因素关系到城市中的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可见,地理信息因素对整个城市规划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着中央财政投入、建设用地、税费和信贷资金链条等不确定因素,城市工程造价需要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实现对城市结构和空间的合理规划,城市规划是整个城市管理的龙头,在工程造价规划设计中,需要有效捕获城市规划造价中的地理信息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因素,分析工程造价的增长变化趋势。加强施工企业对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施工部位、定向创利的目标,为实施内部预算核算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在工程造价中,结合地理信息影响因素,遵循全员成本控制原则、全过程成本控制原则和目标成本控制原则这三大原则,“从技术入手,以经济结束”,减少工程返工费和工程竣工后的保修费,提高工程的质量的同时,使城市规划工程成本得到有效可控。但是,在成本的有效控制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成本管理,高效的管理是提高效益的有效保证,只有引进相关的人才,才能保证成本的最优化。

与此同时,从地理信息影响因素考虑,从施工组织设计、质量、工期管理等方面着手,给出如下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是施工组织设计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实行项目承包责任制,强化工程造价管理,让城市规划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型,加强城市规划工程造价决策部门的组织领导,组建一只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通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意识;通过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的分离,减少政府的非专业性干扰;克服环境因素的影响,保证工程的各项指标层层分解,降低造价成本。

三是加强材料成本的控制。在招投标过程中,分析各种材料价格的市场变化趋势,结合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采用最经济适用的运输方式,因地制宜,就地选材,降低材料的成本开销,这将在城市规划项目和造价中起到积极的控制作用。

四是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施工成本。对不同的单位工程进行细分,迎合地理信息因素,考虑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最终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缩小工程造价成本。

结语

城市规划造价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政府预算、施工投资、土建造价、地理环境、拆迁补偿等各个因素,其中地理环境对城市规划造价的影响较大。在城市规划工程造价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地下管网、地质水文、周边环境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地制宜,合理控制,严格监管,抑制工程造价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实现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的可调可控、合理准确。

参考文献

[1] 朱江丽.浅谈如何在工程监理中有效控制工程造价[J].建设监理,2004(5):123-125.

[2] 吴克楚.新时期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12).

[3] 吴现,冯占红.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4.

[4] 杨柳,侯飞.关于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07).

[5] 张荣生.施工企业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2.

[6] 孙波.浅谈城市街道园林景观的设计[J].现代园艺,2013,(8).

环境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公路工程建设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本篇文章主要对我国西部地区土木公路工程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西部地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

我国民间有着“要致富,先修路”的民谚,这就说明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从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所了解到的一些资料来看,在国家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土木公路工程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西部地区近现代时期的主要公路工程

在我国的近现代史上,西部地区的公路交通问题始终都是政府较为关注的问题。从我们所了解到的一些历史史料来看,1934年国民党政府修建了沟通西安、汉中和兰州三地的西兰公路和西汉公路。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入黔以后,在当时的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之间修筑了川黔公路和川滇公路[1]。出于围剿红军的需要国民党政府还修建了川陕公路、川湘公路和川滇公路等多条公路。我们在历史教材中所接触到的滇缅公路就是在抗战时期修筑起来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的过程中所修筑的道路经过长时期的改造,成为了今天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国民党政府修筑的一些公路工程项目也成为了现代西部地区公路路网的组成部分。(川陕公路为今108国道的组成部分、西兰公路并入了今312国道)。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织金普定高速公路工程、开州至城口高速公路工程等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和219国道续建项目等国省道干线公路工程已经成为了西部地区一些省市的重点公路工程。

二、我国西部土木公路工程的主要特点

(一)公路施工难度相对较大

从我们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来看,山地、高原和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较为常见的地形。“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特点。受到这种地理环境的影响、高寒荒漠、冻土区、喀斯特地貌等因素对土木公路施工工程的影响就成为了我国西部地区公路工程的一大特点。以一些历史上的公路工程为例,西兰公路(今312国道西安至兰州段)所经过的最高处的落差一度达到了2100米,二郎山路段是川藏公路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难点[2]。在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通车之前,车辆途经二郎山需要经过长达30公里的上山线路和40公里的下山线路,公路沿着山势曲折旋绕而上两边为高山悬崖,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车毁人亡的惨剧。在修筑这一公路的过程中,筑路军民亦是付出了较为惨重的牺牲。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滇缅国际交通线,被评价为是在悬崖峭壁之上开辟出来的公路线路,从这一评价之中我们也可以对西部地区的公路工程施工难度有所了解。

(二)易受地质灾害的影响

受到地层岩性和地址构造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种类类型众多,也成为了西部公路建设工程的一种特点。在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崩塌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是一些较为常见的灾害。

我国的西部地区也是一些特殊土类的分布地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所穿越的冻土区域就是特殊土类的一个分布区域。除了冻土以外,我国西部地区还存在著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多种土类。这些土类的自身性质也会给土木公路工程的施工情况带来一些较为不利的影响。在一些与公路工程有关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膨胀土给公路工程的施工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受到其自身特性的影响,这一类土壤在含水量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一种相对不均匀的胀缩现象。这就会让公路工程出现路面开裂、构造物变形等严重问题。

在一部名为《大沙暴》的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沙尘暴来临时的恐怖景象,对于西部地区的土木工程项目而言,沙暴灾害也是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灾害形式。沙尘暴带来的沙阻问题会引发公路中断的问题,我们在地理课堂上所了解到的风蚀作用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路工程养护成本增加的问题。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也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地区,地震灾害也会给西部地区的公路工程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在查阅了一些与公路工程有关的资料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地震灾害对公路及桥梁的基础的破坏,是其对公路工程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表现。山体滑坡灾害和崩塌现象也可以被看做是地震灾害的一种次生灾害。受到喀斯特地形特征的影响,岩溶问题也会对公路工程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3]。从我们在地理课堂上所了解到的知识来看,岩溶地貌是喀斯特地形区的一种常见的地貌特征,在土木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区域有溶洞和暗河的存在,在附加荷载作用和震动作用的影响下,路基下沉问题和公路隧道的涌水问题的出现,会对公路的地质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一些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的地区,冬季的暴雪灾害可能会导致交通中断的问题,在公路工程建成通车以后,雪崩灾害的出现也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

三、结论

施工难度大,自然灾害多是我国西部土木公路工程的主要特点,是我们建设美好西部的工程中最为强大的一只拦路虎。对施工部门而言,管理阶层应该对西部地区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既要结合实际对施工工程的对策进行完善,又要讲工程活动与地质困难相联系解决,用科学的手段,坚持科技创新,利用高科技技术帮忙施工企业降低施工难度。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则需要多多了解和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在不久的将来为西部土木公路工程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治平,王绍波.论西部公路建设的环境地质灾害及工程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2002,02:118120.

[2]王丽娟.西部公路路面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05.

[3]冯晓新.山区高速公路线形与环境协调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

环境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分析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针对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进行了分析及探究。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实施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及人口观,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活态度、学习精神及价值观。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地理的教学理念,给传统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需求,因此开展有效的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对外部事物进行观察,并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终身发展及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符合高中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对自然、人文、区域地理等相关基础地理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获取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转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不断强化自我思维及创新、创造意识。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人文意识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应针对学生进行相应自然观念及人文意识方面的培养,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及发展观等。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应为建立学生自然、人文意识进行准备,针对简单的地理背景进行阐述[1],如在进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近年来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地理环境所做的积极努力及消极影响,以视频、图片对比及数据统计等方式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自然意识及资源观念,继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自然环境、人类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相应的分析及探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及自主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及人生价值观,通过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及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积极开展相应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及引导学生参与户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地理知识及技能,从实践中得出经验,从实践中得出真理,树立学生正确及科学的人地观念,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区域认识能力,形成地理实践的积极性及兴趣。如在进行“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六或周日上午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去当地的自然博物馆或气象部门进行参观,将课本中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气象部门是如何进行每天气温、雨水、日照等的预测及监测的?”引导学生在参与气象监测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操作及学习,从实践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探究思考,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精神及社会交往能力。

3.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学习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地理思维模式对自然、人文的各个要素进行相应的探究及分析,形成独特的地理综合学习能力。如,在进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黄河作为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及学习,针对黄河地上悬河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从黄河上游的地形地貌、气候、人类等及黄河河流中泥沙淤积等方面进行探究学习,从自理自然要素的整体性方面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应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展开相应的多元化综合素质及技能的教学,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及技能,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文新.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例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62(8):111-113.

[2]彭昕.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17(2):140-141.

[3]田肖肖,杨媛丽,刘佳佳,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策略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33(24):27-28.

编辑 马晓荣

环境地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环境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目的是丰富高中地理教学领域,提高学生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教育的前提是要教会人们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会正确利用大自然,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环境教育必须要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不断推广和使用,不仅要落实在纸张上,还需要落实到行动上,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关键词】环境教育;高中地理;融合;策略

地理这门学科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具体来说,高中地理教学中大多数内容都与环境教育有关,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渗透方式,将环境教育与高中地理课堂融合起来,为他们开展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并强化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以此真正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一、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且具有极高的重合性,主要体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内容理解和内在关联性。首先,将环境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适当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能够让高中生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让他们直观深刻地认识所处的世界。再次,两者的融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及一些人文地理,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一些技能。最后,两者的融合还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树立远大的目标,引导他们正视社会人才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重要问题,并立志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二、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逐渐更改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来适应多元化的新时代,因此,教师也需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最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将高中地理课本的基础内容讲授给学生,还需要帮助他们理解地理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其在教师的引领下发现一些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提出治理不同环境污染的相关建议,让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由此也就能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有效融合。

教师在直接讲授知识的同时除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插入符合课堂实际的大自然之美的音乐或视频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激起他们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一些自然地理知识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大自然的音乐来缓解疲劳,让他们不仅领略了大自然之美,还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就会迅速增长,从而牢固地吸收地理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内容图文并茂,不仅能为学生牢固掌握高中地理基础知识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还能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实践表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课堂是比较理想的课堂之一。

(二)课堂教学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资源内容,从另一角度来说,教学中应渗透大量知识的环境教育。教师可采用探究性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主动地创新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探究与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探究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讲授知识之前做好备课准备,将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消化,能够通过探究性活动为学生传授更多知识,充分将环境教育與高中地理知识想融合。比如:当教师讲到地形地貌的问题时,可以提供不同地貌的展示图,让学生围绕土地沙漠化讨论与其相关的问题,让其找出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措施,以及讨论土地沙漠化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后果。在学生活动过程后,教师可适时渗透环境教育,旁敲侧击地对学生补充讲解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

不同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也不同。只要能充分挖掘高中地理教材中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素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即可。比如:从宇宙环境到地球大气环境,从海洋陆地环境到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人工环境等问题入手,都可以有效将高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相融合。例如:在讲解“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问题时,执教教师就采用了多种手段将环境渗透到教学之中。在讲课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些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有关的漫画,使他们感到心情愉悦,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充分调动起来,然后让学生通过漫画感受全球变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逐渐高了起来。再次,教师就插入电影《后天》,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不同学生提出了各自的想法,思维产生了碰撞,在碰撞中得出了一些相关结论。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活动方式讨论全球变暖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这个问题,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有的小组担当环境保护志愿者,有的小组担当伐木工人,有的小组担当环境保护官员,利用这样角色扮演的方式有效地将高中地理教学知识与环境教育理念相融合。

(三)开展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有效地将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相融合。人类一直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地球,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相关知识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环境保护者的不易,能够设身处地的为环境尽一份力。有句话叫做“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大量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及时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教师应不定期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进行渗透,进行验证,进而结合地理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提出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高中地理课堂与环境教育相融合的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分类垃圾”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让学生通过该实践活动意识到垃圾也能变废为宝,以及垃圾未正确归类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既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深刻验证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又使学生知道垃圾变废为宝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还能够缓解温室效应。借助分类垃圾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保护环境,谈谈从“我”做起的话题,比如:一些学生提到的购买绿色商品,尽量不使用塑料袋,出门应该自备布制的打包袋,尽量少使用交通工具,多骑自行车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还能够净化空气等想法,既回答了话题又增强了实际保护环境的行动意识。我相信,这种实际操作的活动对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有效果的,同时也有效融合了环境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也开展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强化高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相互渗透,挖掘更多的可持续发展力量之源,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旨在改善一些触手可及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目前要做的是,将环境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相融合,让祖国的未来能够根深蒂固地了解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为他们以及后代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上一篇:地理毕业论文下一篇:地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