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范文

2024-04-03

世界政治经济范文第1篇

编者的话:金融危机爆发后,引起《资本论》热销。一些西方人士开始重新认识资本主义,这些人中不仅包括学者理论家,还包括一些政府高层人士,如萨科齐、陆克文等。本刊为此所专门策划的专题——《“三大预言”落与空》,引起强烈反响。但这一问题的讨论似乎远未结束,许多学者还“有话要说”:促使欧美高层对资本主义进行重新认识的力量来自何方?他们的再认识彻底吗?存在哪些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这一问题有过怎样的认识?面对资本主义自身所无法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国家会做何选择?查韦斯及其“21世纪的社会主义”是对新自由主义的替代选择吗?这种探索会产生哪些启示?本期“策划”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摘要]在此次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遇到的困难的性质与世界各国一样,是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制度和积累规律导致两极分化带来的不治之症。但中国之所以能在危机中表现不俗,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主要原因在于坚持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保持了国家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

[关键词]经济危机 内需不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后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我们不能仅仅从体制运作层面来寻找危机的原因,而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层面,寻找它的深刻根源。这次危机表面上是金融危机,本质上同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这次生产过剩的特点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除了发达国家自身一些产品如房屋、汽车等生产过剩,还包括流通领域各种金融产品的过剩,形成虚假的购买力,刺激了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廉价产品,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严重的生产过剩。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经济体受到为满足人民需要而生产的目的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规律的支配,本质上没有资本主义经济那样的矛盾,所以理论上不会发生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就是一个例子。那时候苏联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交往不少,主要是以资源换取装备和技术,以此来进行五年计划的建设,蓬蓬勃勃地发展经济,并没有受到当时世界经济危机很大的影响。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两种社会制度,受到两种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所以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被卷入上次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危机。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不同在于,社会主义的中国被卷进去了,受到危机严重冲击。GDP的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3%,一下子降到2008年的9%,第四季度降幅为同比6.8%,使我国的经济遭受到极大的困难。这种情况与前苏联在上次世界经济危机时遇到的情况全然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正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涨阶段的长周期相适应。此时中国经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初段阶段的要求,实行了允许私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使资本主义因素得以在社会主义条件和框架下,大量生产起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同时中国加速对外开放,逐渐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这一方面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使中国经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轨道,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越来越大的影响。

多年来,我们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了GDP70%以上,出口依存度接近GDP40%的空前高度,致使我国经济相当大的一部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发生了周期性危机,需求下降,中國经济就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损害。这不能不说是这次我国经济急剧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只是造成我国经济困难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才是根本原因。内部的因素,除了在经济发展方面,投资消费比例的扭曲,房市股市的周期波动等影响外,在经济体制方面,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比重的迅速上升和公有制的相对下降,市场化改革的突进和国家计划调控的相对削弱等等原因,使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中国经济中起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这样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就很自然地、不可避免地被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卷进去。

中国遇到困难 但表现不俗

中国这次实体经济遇到的困难,其性质其实是与世界各国基本一样的,就是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中国因“内需”不足,多余的生产能力要靠外需出口;一旦外需出口遇阻下滑,就要回过头来找内需补上。但是“内需”有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些年来,事实上投资一直上升得快,消费上升得慢,这种趋势是不能长久持续的。因为投资需求除了转化为工资的少量部分,其余部分都是对生产资料的中间性需求,投资最后的产出供应能力,要靠最终消费需求来消化。这次扩大内需,仍主要是靠投资需求,但是如果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上不去,单靠投资需求,补不了外需出口的下降,内需不足问题还是难以解决。所谓“内需不足”,换一个角度说就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制度和积累规律导致两极分化以及人民大众有支持能力的需求不足带来的不治之症,被迫周期性地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来解决。

我国这些年来过度追求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和鼓励私人逐利,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的0.28,近年上升到0.47,超过国际警戒线,这是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贫者消费倾向虽高,但没有钱不能多消费,而低收入的贫者在居民中又占多数,就把总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拉下来,把最终的有效消费需求拉低。所以,中国的问题和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实质上是类似的,就是人民大众有购买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不能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所以受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影响。其实过去中国并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是“卖方市场”,科尔耐称之为“短缺经济”。这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一个缺陷。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要以市场取向的改革来校正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的现象,使我国经济逐渐转变为供给略大于需求(差额为储备和机动)的有限“买方市场”,这当然是在国家计划调控下,才有可能做到的。当初设定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有限买方市场目标,决不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只能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表现。

现在,中国虽然卷入了世界经济危机,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轻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欧、日本经济增长率变为负数,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比中国都大,只有中国还在2008年保持了9%的增长速度,可说是一枝独秀。外国有不少人也相信中国经济可以率先复苏,甚至于期望“中国救世界”,“中国救资本主义”。那么为什么在危机中中国能有这样的业绩?

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作用巨大

在危机中,中国表现不俗,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有关。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中,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因素,也容许资本主义因素存在,所以就有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歪称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模式”。简单说来,中国容许市场化、私有化的发展,不是很彻底,还有一些保留。比如在关键领域和重要领域保持了相当强大的国有实力。又比如这些年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大大增强了国家控制的财政金融资金实力,包括保持大量外汇底存等等。又比如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保持了国家计划调控的余地,如继续编制执行年度计划,五年十年中长期规划,保留发改委这样庞大的计划机构等等。这次应对危机所采取的种种重大措施,就展示了这种出手快、出拳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调控的能力,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称道。另外,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比较谨慎,如资本账户没有完全放开,银行运作尚未完全与外国接轨等。这些都使得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表现也较好。总之,中国的经济并没有照抄欧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没有遵循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这是我们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相对出色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发展来协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发挥充分,一方面更要防范陷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用消极后果的泥淖。我们要以我为主地参加公正的经济全球化过程,自主掌握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摆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的陷阱。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在国家宏观计划导向下,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用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来反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以及两极分化,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浊流中,高举社会主义的红旗不断前进。

世界政治经济范文第2篇

1月8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在京共同发布了《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

根据报告,2019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包括国内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人次)为123.1亿人次,较上年增长4.6%;全球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为5.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7%,这一比例较上年下降0.1%;全球入境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波动趋势放缓,有望实现“五连增”。

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旅游将面临不确定性并实现微幅增长。2020年,全球旅游总收入预计增速为3.6%,其中中国旅游总收入增速将达到6.1%。

从全球、区域、国别、城市等多个视角出发,报告围绕全球旅游经济走势、区域发展格局变化、重要国家突出特征、城市的核心支撑作用等問题做出了全景式分析,并在上年度提出“T20”概念的基础上,针对全球前20个重要国家的旅游发展特征和近年走势进行了细致刻画。

以下为报告全文:

1   全球旅游经济增长趋缓

1.1  2019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增速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2019年全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包括国内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人次)将达到123.10亿人次,增速为4.6%,与2018年相比,增速上升0.9个百分点,增长趋缓。预计2020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将达到128.21亿人次,增速为4.2%,增速较2019年下降0.4个百分点。

1.2  2019年全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2019年全球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达到5.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7%,比上年下降0.1%。预计,2020年全球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0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8%,比2019年略有回升。

1.3  2019年全球入境旅游人次增速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2019年全球入境旅游达到13.7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4%,增速比2018年下降0.5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全球入境旅游总人次将达到14.23亿人次,增速达到3.8%。

1.4  2019年全球国内旅游人次增速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

2019年,全球国内旅游总量达109.4亿人次,增速达到4.7%,比2018年增速高1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全球国内旅游人次达114.0亿人次,增速为4.2%。

1.5  全球入境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波动趋势放缓,有望实现“五连增”

2019年,全球入境旅游收入达到1.7万亿美元,增速为1.1%,全球国内旅游收入达4.1万亿美元,增速为1.2%;预计2020年全球入境旅游收入达到1.78万亿美元,增速将达到4.7%,全球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4.24万亿美元,增速达到3.2%,两者有望双双实现连续5年增长。

2   五大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更加明显

2.1  欧洲:入境旅游半壁江山地位有所松动。欧洲入境旅游领先优势逐渐缩小。

1995年至2011年,欧洲入境旅游收入占全球入境旅游收入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但是2012年以后,欧洲入境旅游收入占全球入境旅游总收入比例与之前相比明显下降,至2019年,这一比例下降为39%,预计2020年,将下降至38.9%。

2.2  亚太:三个增速位居全球五大区域之首。

第一,国内旅游人次增速和稳定性排名第一。2019年,亚太地区国内旅游人次为76.08亿人次,同比增长5.2%。预测2020年,亚太地区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79.89亿人次,同比增长5.0%。

第二,国内旅游收入增速趋势排名第一。2019年,亚太地区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6万亿美元,增速达到2.5%,预测2020年将达到1.7万亿美元,增速为4.3%。从长期趋势来看,亚太地区国内旅游收入总量和增速均领先于其他四个地区。

第三,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增速排名第一。

欧洲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8.0%下降到2019年的7.6%,下降0.4个百分点;亚太地区旅游经济相当于GDP的比重从6.4%增长到7.0%,增长0.6个百分点;美洲地区旅游经济相当于GDP的比重从6.1%下降到5.5%,下降0.6个百分点;非洲地区旅游经济相当于GDP的比重从6.7%下降到5.1%,下降1.6个百分点;中东地区旅游经济相当于GDP的比重从5.9%增长到6.2%,增长0.3个百分点。

2.3  美洲:“一稳二降”,旅游发展日渐式微。

从长期趋势来看,美洲地区旅游业发展日渐式微:国内旅游人次长期平稳低速增长,2006年以来,美洲地区国内旅游人次增速在[-1.2%-5.4%]之间;入境旅游收入增速处于下降趋势,2019年增速仅为0.2%;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长期而言处于下降趋势,201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5.6%,预计2020年,将继续下降为5.5%。

2.4  非洲和中东:全球旅游的长尾,不稳定性突出。

中东和非洲接待入境旅游人次之和不足全球入境旅游总人次的1/10,且其发展波动性较强。2006年至2019年之间,中东入境旅游人次增速的最高峰值(2008年,19.4%)和最低峰值(2011年,-17.6%)相差37个百分点;非洲入境旅游人次增速的最高峰值(2010年,8.7%)和最低峰值(2015年,-3.3%)相差12个百分点。

3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旅游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3.1  新兴经济体入境旅游人次占比趋近一半,入境旅游收入占比接近四成。

2019年,新兴经济体接待入境旅游人次占全球接待入境旅游人次的比例为46.2%,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将增至47.4%。2019年,新兴经济体入境旅游收入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比例为39.3%,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将有所上升,将为39.7%。

3.2  新兴经济体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强。

2019年新兴经济体旅游总收入增速为2.0%,高出发达经济体1.4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7.0%,高出发达经济体0.5个百分点。预测2020年,新兴经济体旅游总收入增速上升到4.7%,高出发达经济体1.9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6.9%,高出发达经济体0.5个百分点。

4   全球旅游经济高度集中于T20国家

课题组将全球各个国家中旅游总收入排名前20位的国家称之为T20国家。总体来看,全球旅游经济80%集中于T20国家,国内游是T20国家的旅游经济支柱,旅游稳步促进T20国家的经济发展。

以入境旅游收入占国家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入境旅游收入占国家旅游总收入比例的年均增速[1]作为两个衡量维度,将T20国家划分为入境驱动型旅游国家、国际国内双驱动型旅游国家(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双轮驱动)和国内驱动型旅游国家。

5   T20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旅游发展趋势

分析T20国家的旅游发展趋势,可将其归为如下四种类型:

一是一美国为代表的“低速稳增型”;

二是以中国、印度、菲律宾为代表的“减速缓增型”;

三是以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巴西等为代表的“正负增长交替型”;

四是以法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西班牙、加拿大、韩国、土耳其、俄罗斯等为代表的“收入波动型”。

6   旅游服务贸易与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基本同步

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增速波动趋同,两者峰值均出现于相同的年份。2006年以来,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相当于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比例较为稳定,均在30%左右。

美国和中国在服务贸易出口国和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国中均位列前两位。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印度、墨西哥、西班牙也是重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和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国。

近年来,美国挑起的中美经贸摩擦也波及到中美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2017年美国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为353亿美元,同比增长4.1%,增速较2016年下降6.3个百分点,这一增速近10多年来首次降到10%以下,2018年美国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速继续下降至3.0%。

同时,2018年中国赴美旅游人次首次出现负增长,增速跌至-6.0%

不过,中美贸易摩擦似乎并未影响到美国赴中国旅游人次的变化,据统计,2018年美国赴中国旅游人次增速达到7.4%,比2017年(2.8%)高出4.6个百分点。

7  WTCF样本城市在全球旅游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城市作为游客的来源地、旅游产业和要素的聚集地、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100个样本城市为例,窥见城市在全球旅游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7.1  WTCF样本城市入境旅游占全球入境旅游三至四成。

2018年,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100个样本城市所接待的入境旅游人次占全球入境旅游总人次比重达到42.2%,入境旅游收入占全球入境旅游总收入比重达到29.8%。

7.2  WTCF样本城市国内旅游占全球国内旅游三成以上。

2018年,WTCF样本城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次占全球国内旅游总人次比重达到39.9%,国内旅游收入占全球国内旅游总收入比重为31.3%。

7.3  中国、西班牙和美国样本城市接待入境旅游者最多。

2018年,中国、西班牙、美国分别接待入境旅游者9676万人次、6368万人次和4489万人次。

8   旅游投资的时代拐点已经到来

8.1  巨头破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20世纪的经济和组织模式”无法满足“21世纪消费者旅游的私人订制需求”,导致英国Thomas Cook 、欧洲法国蓝色海岸航空公司(Aigle Azur)、特大航空(XL Airways)和在线酒店预订平台爱遨网(Amoma)等企业先后宣布倒闭或破产。

8.2  科技驱动带来旅游创投积极布局。

科技与旅游的融合创造了许多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孵化器、加速器、投资基金,试图借助其品牌影响力、行业资源、资金支持吸引创业公司入驻、并对其进行培育和孵化。

8.3  多领域巨头开始回归聚焦主业。

迪士尼在财报中披露2019年投资性现金支出将主要用于投资美国本土和海外的迪士尼乐园建设;默林娱乐投资马来西亚和韩国的乐高公园;银河集团计划投资15亿美元改造其澳门银河项目;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计划耗资22亿美元在澳门建设四季酒店;六旗集团购买Premier Parks的5座公园租赁运营权。

8.4  酒店和OTA并购犹热但风格迥异。

2018年酒店业并购案例占据旅游业并购top10的六席,OTA并購频度更高,5亿美元以下“小而美”的并购大受青睐。万物互联的时代,OTA公司并购整合会继续活跃。

8.5  亚太地区城市吸引了最多的旅游投资。

2018年,亚太地区城市的年旅游投资规模最大,达到1406亿美元,占全球城市旅游所吸引投资总额的48.2%。中国和美国是旅游投资的热土。2018年,中国城市的年旅游投资总额最高,达939亿美元,其次是美国,其年投资总额为440亿美元。

9  2020年全球旅游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并将实现微幅增长

地缘政治风险、贸易摩擦风险、区域性社会矛盾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问题等将成为掣肘2020年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英国新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在2020年1月31日使英国顺利脱离欧盟。“脱欧”的目标虽然明确,但进展仍不明朗,而这一进程及其结果将对英国和欧元区的经济表现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其旅游业;尽管中美贸易摩擦有缓解倾向,但前景依然扑朔迷离;多个地区存在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给全球旅游经济增长带来诸多挑战。

考虑到旅游需求的刚性和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韧性以及各国对旅游发展的重视,预计2020年全球旅游经济增速将为3.6%,比2019年高出2.4个百分点,其中入境旅游收入增速将达到4.7%,比2019年高出3.6个百分点。全球旅游经济的小幅增长将主要依赖于亚太地区和新兴经济体市场。

世界政治经济范文第3篇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态势,有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并存,总体趋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从有利因素看:一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将达到4.8%,略低于2006年5.4%和2007年5.2%的水平,但仍将是世界经济连续第6年增速超过4%以上。从2003年起的这一轮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源于支撑增长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二是国际贸易更加活跃。2007年世界货物与服务贸易增长率达到6.6%,今年一季度达到6.7%,延续近十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失衡状况有所改善,2007年美贸易逆差总额出现近6年来首次下降,今年贸易逆差总额将继续减少。三是国际投资流量加大。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13060亿美元,增长38%,接近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全球跨国并购同比增长54%。2008年,全球FDI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四是国际产业转移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国际产业转移日益体现为产品工序环节的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制造业及相关技术加快向新兴市场转移,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从不利因素看:有些指标呈下降和减速趋势,经济产值增速低于前两年水平,全球贸易增速下降3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巨头美国、欧盟、日本经济也呈低速运行。美国经济维持2%左右,连续3年低于3%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欧元区经济从2007年的2.6%降至2.3%;日本经济从2007年的2%降至1.7%。世界三大经济巨头特别是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其趋缓的经济增速必然波及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综合分析世界经济负面影响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美次级房贷危机。一般估计,美次贷规模大约在1万亿美元左右,其中违约和失去偿还能力的贷款规模介于2000-4000亿之间。今年问题更加突出,并牵连到大银行。传染渠道也从资本市场向银行信贷体系和实体经济蔓延。二是全球通胀加剧。2002年以来,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原油、铜、锌、黄金、铝的价格分别上涨2.6倍、2.9倍、1.3倍、1.9倍和0.6倍。今年油价已经超过每桶130美元大关,全年平均价格预计达到100美元,高于2007的73.5美元。一旦中东地区爆发战事或国际上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油价甚至可能升至每桶160美元以上。三是美元大幅贬值。2002年以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整体贬值约36%。美联储曾连续降息,美元呈继续下跌走势。世界28个主要经济体有15个减持了美国国债。美元大幅贬值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我外汇储备保值增值难度。

二、世界经济负面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面分析世界经济不利因素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衡阳目前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对工业发展的影响:由于美元贬值,港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波及国内市场,导致水、电、油等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运输费用增加,生产成本大幅提高,通货膨胀加剧,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据匡算,今年1—4月份,衡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因原材料上涨,导致企业利润减少1.3亿元,增速同比下降43%。出口型企业造成汇率风险加大,美元贬10%的话,企业产品的利润空间就下降10%。今年1—4月份,衡阳产品出口总额为29300.01万美元,因美元贬值导致企业损失300万美元以上。衡阳出口排名靠前的主要产品无缝钢管、铅矿沙及其精矿、未列名冷轧管、钨铁等四种产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同比分别下降9.39%、53.57%、61.12%、45.15%。主要产品出口量下降,导致衡阳进出口下滑。

(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美国等西方国家便利用玉米、小麦,甚至用大米等粮食提炼优质燃料(乙醇)取代石油,从而减少了粮食供应量。加之中东国家发生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全球性粮食价格上涨。美国、泰国、乌克兰、越南、印度等产粮大国开始控制粮食出口,由此更加刺激粮价上涨,带来粮食市场的不稳定,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受国际粮食市场影响,衡阳粮价也随之急剧上扬,今年4月份,衡阳大米价格普遍比去年同期上涨30%以上。衡阳是农业大市,也是产粮大市,但由于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以及劳动力价格同期上涨幅度更大,增加了种粮的成本,农民种粮比较效益差,种粮积极性并未得到充分调动,粮食生产水平基本维持现状。

(三)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油供应急剧紧张。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出口减少,加之少数不法油贩囤货居奇,导致石油市场供应趋紧。去年底以来,衡阳就曾出现两次大的“油荒”事件,导致司机排长龙加油,交通堵塞,秩序混乱,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二是房地产市场变冷。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十分火爆,房产价格一路攀升。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房价急剧下滑,一线城市最高跌幅达到40%以上。作为三线城市的衡阳,房价跌幅虽然不大,但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却不容低估,就象股票市场一样,越是上涨,买的人越多,越是下跌,买的人越少。因此,一度十分火爆的房地产市场趋于冷寂,有的房地产企业因有房卖不出,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导致企业严重亏损。

三、应对世界经济负面影响的战略性举措

在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中,区域经济特别是衡阳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没有多大选择的余地,只有通过自身努力,调整发展战略,挖掘区域比较优势,承接积极因素,摆脱负面影响,启动自身资源经济向资本经济的转化,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积极引导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衡阳的无缝钢管全国闻名,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资源型矿产品及初级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也比较大。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国家对资源型产品逐步实行紧缩性政策,资源型产品及初级产品的出口不容乐观。因此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促使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对外贸易方式,逐步形成以钢管及其深加工产品为龙头,资源型矿产品及其它优势产品为扇形的出口产品群。二要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2007]44号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与以往规定相比,突出表现在实行区域差别政策,一方面会增加东部沿海省份加工贸易企业的经营成本,促使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政策调整后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衡阳在区域、劳动力、土地、交通、发展平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同时,省政府已经决定,将粤港奥直通车在衡阳等湘南三市先行试点,届时通关效率将大大提高,物流成本将大大降低,这些优惠条件将会吸引众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衡阳投资办厂。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引进核心企业和关键企业,提高产品层次和产业配套化程度,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辐射和带动衡阳乃至周边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三是引导和鼓励扩大进口。衡阳进口一直滞后,今年1—4月,进口仅为4946.15万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16.8%。从这一个侧面反映出衡阳工业利用先进设备组织再生产能力不足,企业规模小,缺乏高附加值、生产型大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衡阳企业急需培养核心竞争力,加快工业的升级换代。四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改善结汇方式,通过提前结汇或使用硬币(欧元等)收汇,规避汇率变化影响,切实提高抵御世界经济风险、防范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同时强化资本意识,巧用资本平台,借用资本市场的杠杆撬动衡阳经济实体的发展。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世界粮食价格的暴涨,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形成巨大压力。中国的粮食储备虽能应对世界性的“粮荒”,但加强粮食生产是最有效的应对之策。衡阳是农业大市,也是产粮大市。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巩固农业大市和产粮大市地位,抵御汹涌而来的全球性粮食风险。一要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该给农民的中央支农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要一分不少,全部发放到位。二要加大农村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级财政要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采取由相关部门统一规划设计,政府组织招标,市场运作,把钱真正用到为民办实事上来。三要增强农民承包的责任意识。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只讲承包,不讲责任,承包经营户与当地政府可以签订责任状,明确规定其责任,履行责任的,政策补助资金按期发放,不履行职责的,除了不给补贴,而且应给予一定的处罚,未发放的补贴以及处罚金在银行开设专项帐户,资金用于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农村经营无序、土地抛荒的现象。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济对外依存度。资源配置行为就是通过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以尽量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尽量大的增量资源。换言之,是一种追求资本增值的行为。降低成本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资源配置尽善尽美。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如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消费市场出现动荡,价格急剧上涨,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工业、民生等重要领域,使资源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能降耗,挖潜节约,控制生产成本,增加设备投入以增加产能,降低区域经济对外资源的依赖程度。

(四)坚持扩大内需,不断刺激衡阳市场投资消费需求。衡阳属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而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衡阳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即外贸依存度)虽持续增长,但自身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在衡阳的经济增长率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贡献。因此,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投资需求,通过启动消费市场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是促进衡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举措。我们应紧紧围绕扩大内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断刺激衡阳市场对于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当前要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挖掘农村市场潜力,加大新农村建设投资,进一步发展三产服务业,提升市民消费水平。

(五)加强宏观调控管理,维护消费市场正常供应秩序。要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的同时,实行“有保有压”,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要进一步扩大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要加强银企合作,充分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政府、企业、金融部门联动,积极争取信贷额度,帮助企业破解当前资金“瓶颈”难题。要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打击行业垄断、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经济列化运行,抑制投资膨胀,熨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均衡稳定增长。

(作者系中共衡阳市委书记)

世界政治经济范文第4篇

摘 要: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到了历史罕见的巨大冲击。世界经济的各种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处于动态转换之中,表现为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孕育产业转型和升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世界多极化获得深入发展。我国应努力增强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的能力,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动态转换;扩大内需;次贷危机

作者简介:杨秀萍(1970— ),女,山东德州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马云泽(1970— ),男,山东德州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和规制经济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9JZD001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09CJY042);南开大学文科科研创新基金项目(NKC1008)

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对于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金芳认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传统世界经济大国和新兴及后起国家间的力量消长经历了较大调整,以往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体系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战后创立的多边贸易、多边金融和国际协调机制遭遇严峻挑战,由此,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sup】[1]【/sup】。纪军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是美国保持领先地位、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上升趋势、日本及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合作加强、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sup】[2]【/sup】。张海冰认为,金融危机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步伐,未来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将呈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中国是平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力量对比的关键参与者和重要平衡力量【sup】[3]【/sup】。蒙代尔认为,各国需要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全球的机制来保护世界和平,防止各种冲突的发生【sup】[4]【/sup】。笔者认为,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和经济影响强弱的一种结构性体系,对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认识和判断需要深入到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从各大经济活动的主体、环境和运动方向上对其变化特征及变化程度给予细致分析,才能有效把握主流趋势。

一、 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

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结构进入新的调整时期。西方发达国家负债消费、新兴经济体出口拉动、资源输出国依赖资源出口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被打破,全球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生产结构、贸易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处于深刻调整之中。

(一) 全球产业结构开始新一轮调整升级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球经历了二战以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把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我国成为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并跃升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第五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序幕已经拉开【sup】[5]【/sup】。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发达国家进入一轮“再工业化”过程。金融危机可能会使发达国家服务业过于超前发展、工业发展相对薄弱的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回调,发达国家在高端消费品、投资品方面的生产能力将会增强,这对发达国家改善产业“空心化”现象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在短期内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二是产业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方向发展。产品内分工是指将一体化生产过程分为若干独立生产工序,并安排在不同国家完成,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在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际产业分工将进一步细化,一国可能仅负责一道生产工序;产业转移链条将向两端延伸,从传统生产环节的转移转变为生产、流通、服务等多环节的转移。三是产业转移的服务化特征日趋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加快,目前服务业占跨国直接投资比重已超过制造业。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电信等行业的跨国并购正在成为跨国投资的主要领域,汽车、电子、医药、化工等传统制造业的转移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二) 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新的动向

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世界需求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增量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超过50%,这改写了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阶段,与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恢复缓慢形成对照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较快,进入新的需求高峰期。这不仅产生商品和服务需求,而且产生对投资和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更大需求。比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不仅具备了海外投资的外汇资金实力,而且工程建设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和优势。工程建设企业对外承包业务的发展将带动出口贸易和实体投资的同步发展,成为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贸易合作的新纽带。

(三) 全球生产供应链区位导向发生变化

金融危机后,从纠正世界经济失衡出发,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不少国家迫于就业压力,出台了一些不允许获补贴企业投资流出、要求企业承诺最低国内采购额度以及通过调整税收措施吸引本国企业投资回流和留住国际投资者的应急性投资保护政策。但跨国巨头们并未放弃全球生产网建设和全球价值链布局的整体战略。应急或暂时的收缩与回归发达地区的产业规模有限,从企业生存及赢利出发,将战略重心从传统市场转向新兴市场仍是大势所趋【sup】[6]【/sup】。危机后全球生产网络呈现三大新趋势:一是行业重组引发全球跨境产业转移加速。危机中行业领先企业的能力削减为行业整合、形成新的行业领袖提供了市场契机,在本行业内寻求合适的并购对象,借势壮大成为重要的策略。二是区域性供应链地位上升。由于碳关税、物流、法规的变化和自由贸易区谈判的盛行,一些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三是随着核心市场转移,相对于成本型供应链,目前市场导向型的供应链地位趋于上升。如随着中国本土市场的发展,更多的跨国公司意识到中国具有内销市场和出口平台的双重角色,在华投资不减反增,与其在欧美市场撤资关厂的举动形成截然相反之势。新一轮全球生产网建设不仅带动全球制造重心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更将推动从设计、研发、物流运输直到售后服务等服务业全球分工体系向新兴市场国家的加速布局。

(四) 全球贸易结构逆全球化趋势凶猛

“北方”国家转向“南方”寻求贸易出路成为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新特征。新兴市场的崛起对美、欧、日市场主导全球贸易流向的传统格局形成显著影响。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间,“金砖国家”出口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重从9.7%增长到14.5%,进口额占比从8.0%升至11.5%。2009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约占全世界出口额的10%;同时,中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进口额占全球的8%。正是在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sup】[7-8]【/sup】。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和逆全球化的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数目激增,从两个方向上改变着WTO倡导的多边自由化贸易体系。日益盛行的双边和区域贸易谈判显然对推进多哈谈判具有反向作用。一方面,这些协定各成一体,有的非常全面,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还包括服务贸易、外国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劳动权利和环境保护;有的则范围有限,甚至把一些敏感部门排除在外。另一方面,这些协定采用不同的原产地规则,直接挑战WTO规则。

二、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艰难变革

(一)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面临严峻挑战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三大多边经济协调机构的缺陷和困境愈加凸显,尤其是IMF未能有效预见和监管国际金融领域的失序与风险,WTO多哈回合谈判难达成果,令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分离呼声趋于上升。尽管发达国家仍把持全球治理主导权,却也担心传统多边协调机制因新兴大国另辟平台而被边缘化,比如新兴经济体依靠强大的外汇储备,不再向IMF求助;发展中国家之间探索出多种对外援助和捐款机制,削弱了世界银行的传统角色;一些国家转向缔结双边或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不再热衷于加入WTO。危机后,面对全球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现行国际经济协调中的非多元化倾向和发达国家主导倾向遭遇严峻挑战【sup】[9]【/sup】。

(二)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的方向

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的方向和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构建多层次世界经济治理架构和机制安排,发挥各种机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综合效用。一是全球多边层面的治理机制,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等。二是同类国家、跨地区层面的治理机制,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西方七国(八国)首脑会议、“金砖国家”等。三是区域层面的治理机制,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等。四是双边合作、协调的治理机制,如“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平台和机制。笔者认为,在多层次的世界经济治理机制中,应着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主要平台,确保其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处理好二十国集团机制同其他治理机制的关系,发挥各种机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作用。

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全球多边贸易机构,是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重要支柱之一,其框架内的多哈回合谈判即将进入密集谈判的关键期,当前应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同时,应坚定不移地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坚持平等对话协商,妥善应对和处理贸易摩擦与分歧,推动形成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全球贸易环境和全球贸易体制。

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全球经济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需要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原则,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现有国际经济组织机构,形成一个更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在对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大支柱所组成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和改革的同时,将会以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机制进行框架外协调,这也将成为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变化。

三、 科学技术创新孕育产业变革

每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新产业都有生命周期,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也往往与产业缺乏进一步的创新、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没有及时跟上有关。现在,世界经济正在恢复增长,虽然复苏较为缓慢,但正在孕育的新的科技革命必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进而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从20世纪中后期起,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新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经济增长主要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由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来决定。与此相关,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常常立即带来新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几乎与产业创新同时进行。因此,产业转型升级依赖于科技创新并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科技创新是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方向。19世纪,电磁学发展成为电气革命的知识基础,使电力、化工等工业部门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初,半导体物理和材料的发展、现代计算机理论和模型的突破等成为电子革命的知识基础,使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未来科技创新将为生产力发展打开新空间,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引领人类进入绿色、低碳、智能时代。由于新兴产业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而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有没有发展起在这个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进行战略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十分强调新能源、航空航天、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行“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期待实现“绿色技术”革命;日本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欧盟着力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水平,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四、 新兴市场国家的整体性崛起

整体性崛起壮大是发展中国家新一轮经济增长浪潮的标志性特征。所谓整体性是指新一轮浪潮涉及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覆盖了亚洲、拉美及非洲的大多数国家。新兴市场国家是一个群体,具体的数量有不同的说法。其中,特别令人瞩目的除了“金砖国家”(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还有“新钻十一国”(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土耳其、越南)以及“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sup】[10]【/sup】。

新兴市场国家的鲜明特点就是经济发展正在步入上升期。这种势头不仅表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而且在危机之前就已初露端倪。首先,近20年来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又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率先复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达到7.1%,“金砖国家”的增长更为强劲,远高于发达国家。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超过4.5%,其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达到60%左右。根据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的预测,2025年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GDP的占比将从目前的11%提高到20%,其中巴西、南非、俄罗斯和墨西哥四国的占比保持在4%左右,而中国和印度将提高到14%。205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将各占50%【sup】[11]【/sup】。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明国际经济力量正在调整和转移,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正在步入上升期,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不仅从经济总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制度结构上对于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经济要素流动和经济存量的历史格局,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注入活力【sup】[12]【/sup】。新兴市场国家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探讨如何与发达国家以及由其掌控的全球经济体系形成良性互动,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

五、 中国应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策略

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中多年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也随之更加突出。变革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外部压力,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良好契机,不断解放思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争取在未来的全球经济合作竞争中建立更大的比较优势,最终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 努力增强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的能力

发达国家在自身实力遭国际金融危机重创、深陷经济衰退泥潭不能自拔之时,一方面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希望我国拯救世界经济于水火之中,另一方面又不愿在全球事务和国际组织中给予我国更多应得之权利。在此情形下,我们要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不承担对我无益的责任,不做超出自身能力的承诺,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朝着对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在新一轮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改革中,我国必须要消除原有发展模式下积累的矛盾,既要继续发挥全球化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出现利益分配严重失衡的结果;既要继续保持国际分工带来的提高效率的正面作用,又要避免需求失衡产生的负面影响;既要发挥金融市场便利资金流通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金融市场过度波动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

(二) 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立足于扩大内需,是我国适应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长期战略方针。在扩大内需中,释放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规模具有很大空间和潜力。2010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仅占全球消费市场的11%左右,而美国和欧元区的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的75%左右。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突破4000美元,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条件日趋成熟。应加快把国内消费培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形成我国以国内市场为支撑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三)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当前,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正在酝酿,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正在进行。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世界眼光观察问题,从国情出发统筹谋划,抢抓有利时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sup】[9]【/sup】。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准备,承接发达国家在下一轮产业调整中转移而来的先进产业;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推进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金芳.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0(10):3-9.

[2]纪军.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走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4):61-66.

[3]张海冰.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动力和趋势[J].科学发展,2009(10):3-10.

[4]蒙代尔 R.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前景与挑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5-12.

[5]陈江生.试析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46-51.

[6]黄卫平,胡玫.美国次贷危机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46-51.

[7]伍茨 N.全球经济治理:强化多边制度[J].世界经济导刊,2009(3):11-24.

[8]杨洁勉.新兴大国群体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6):6-12.

[9]程极明.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J].国际经济评论,2007(1):47-49.

[10]奥尼尔 J.“金砖四国”有望提前统领世界经济风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28(06).

[11]宋玉华,方建春.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兴起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动态演变[J].国际问题研究,2007(3):56-62.

[12]徐清军.金融危机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N].中国经济时报,2010-11-16(04).

(责任编辑:杨凤春)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World Economic Structure in Post Financial Crisis YANG Xiu-ping, MA Yun-ze

世界政治经济范文第5篇

计算机视觉就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系统,实现人的视觉功能,通常是指用摄像机和计算机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等,从而实现对客观的三维世界的识别。人与其他动物一样,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的产生,首先在于进化过程中生存的需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Gibson的理论,人的视觉不管有多少用处,但主要功能可概括为适应外界环境和控制自身的运动。看到汽车冲过来,你会赶快回避;看到前面有激流,你不会冒然趟过去。“适应外界环境和控制自身的运动”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事实上,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和控制自身的运动,视觉系统需要能识别物体(可想而知,一个人连亲戚、同事、朋友都不认识,会怎样生活),能判断物体的运动以及确定物体的形状和方位(否则,无法抓取物体)。所以,物体识别、物体定位、物体三维形状恢复和运动分析,就构成了计算机视觉的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自动化水平不断的提高,机器视觉在自动化行业中应用也是越来越多,而机器视觉在我国可以说处于刚起步发展阶段,机器人视觉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学科,八十年代以来, 机器人视觉的研究已经历了从实险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发展阶段。从简单的二值图象处理到高分辨率多灰度的图象处理,从一般的二维信息处理到三维视觉机理以及模型和算法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计算机工业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人工智能、并行处理和神经元网络等学科的发展,更促进了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实用化和涉足许多复杂视觉过程的研究。

目前,机器人视觉系统正在广泛地应用于视觉检测、机器人的视觉引导和自动化装配领域中。 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之中,视觉检测往往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比如,汽车零件的外观,药品包装的正误,IC字符印刷的质量,电路板焊接的好坏等等,都需要众多的检测工人,通过肉眼或结合显微镜进行观测检验。大量的人工检测不仅影响工厂效率,而且带来不可靠的因素,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与成本。另外,许多检测的工序不仅仅要求外观的检测,同时需要准确获取检测数据,比如零件的宽度,圆孔的直径,以及基准点的坐标等等,这些工作则是很难靠人眼快速完成。 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机器视觉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机器视觉系统一般采用CCD照相机摄取检测图象并转化为数字信号,再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对图象数字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各种目标图象特征值,并由此实现模式识别,坐标计算,灰度分布图等多种功能。然后再根据其结果显示图象,输出数据,发出指令,配合执行机构完成位置调整,好坏筛选,数据统计等自动化流程。与人工视觉相比较,机器视觉具有精确,快速,可靠,和易数字化等优点。

机器视觉系统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摄像机、转鼓等,它们都把三维的影像作为输入源,即输入计算机的就是三维管观世界的二维投影。如果把三维客观世界到二维投影像看作是一种正变换的话,则机器视觉系统所要做的是从这种二维投影图像到三维客观世界的逆变换,也就是根据这种二维投影图像去重建三维的客观世界。机器视觉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图像的获取、图像的处理和分析、输出或显示。将近80%的工业视觉系统主要用在检测方面,包括用于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采集产品数据等。产品的分类和选择也集成于检测功能中。例如生产线上的单摄像机视觉系统,它的视觉系统用来检测生产线上的产品,决定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并根据结果,产生相应的信号输入上位机。图像获取设备包括光源、摄像机等;图像处理设备包括相应的软件和硬件系统;输出设备是与制造过程相连的有关系统,包括过程控制器和报警装置等。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和产品控制,若发现不合格品,则报警器告警,并将其排除出生产线。机器视觉的结果是CAQ系统的质量信息来源,也可以和CIMS其它系统集成。

由于没有通用的机器视觉照明设备,所以针对每个特定的应用实例,要选择相应的照明装置,以达到最佳效果。过去,许多工业用的机器视觉系统用可见光作为光源,这主要是因为可见光容易获得,价格低,并且便于操作。常用的几种可见光源是白帜灯、日光灯、水银灯和钠光灯。但是,这些光源的一个最大缺点是光能不能保持稳定。以日光灯为例,在使用的第一个100小时内,光能将下降15%,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光能将不断下降。因此,如何使光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稳定,是实用化过程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个方面,环境光将改变这些光源照射到物体上的总光能,使输出的图像数据存在噪声,一般采用加防护屏的方法,减少环境光的影响。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在现今的工业应用中,对于某些要求高的检测任务,常采用X射线、超声波等不可见光作为光源。但是不可见光不利于检测系统的操作,且价格较高,所以,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仍多用可见光作为光源。

机器视觉系统中,视觉信息的处理技术主要依赖于图像处理方法,它包括图像增强、数据编码和传输、平滑、边缘锐化、分割、特征抽取、图像识别与理解等内容。经过这些处理后,输出图像的质量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既改善了图像的视觉效果,又便于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和识别。图像的增强用于调整图像的对比度,突出图像中的重要细节,改善视觉质量。通常采用灰度直方图修改技术进行图像增强。图像的灰度直方图是表示一幅图像灰度分布情况的统计特性图表,与对比度紧密相连。图像的数据编码和传输,数字图像的数据量是相当庞大的,一幅512*512个像素的数字图像的数据量为256 K字节,若假设每秒传输25帧图像,则传输的信道速率为52.4M比特/秒。高信道速率意味着高投资,也意味着普及难度的增加。因此,传输过程中,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显得非常重要,数据的压缩主要通过图像数据的编码和变换压缩完成。图像边缘锐化处理主要是加强图像中的轮廓边缘和细节,形成完整的物体边界,达到将物体从图像中分离出来或将表示同一物体表面的区域检测出来的目的。图像分割是将图像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对应于某一物体表面,在进行分割时,每一部分的灰度或纹理符合某一种均匀测度度量。图像的识别过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标记过程,即利用识别算法来辨别景物中已分割好的各个物体,给这些物体赋予特定的标记,它是机器视觉系统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

在本世纪

上一篇:税费征管论文下一篇: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