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2023-04-06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关注;学校努力;家庭配合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结束后,温总理在答中外记者会上回答一名记者提问时,指出目前特别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①关注民生;②关注教育。国家经济的发展靠人才,人才靠教育。而小学教育则是我国教育的根本。身处农村,发现农村小学英语教育基础薄弱,存在很多问题。我个人认为小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因此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待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解决。针对这些现象,我提出个人简单的看法:

一、政府加强师资培养,加大资金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毕业后一直在中心小学工作,直到这个学期,我调到了一个村小上班。可以说到那我两个月都不适应。学校没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课堂上最常用的教具是粉笔和小黑板。师资方面也较弱,有1/3以上的老师是老教师,我个人觉得他们对教学的执著精神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但在教学艺术和教学用语上和青年教师还有差距。他们在上课时基本不用普通话,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也不恰当;还有些青年教师就是在县级师范就读,他们的基础较差,缺少专业训练,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发音方面存在很大的错误,对语音语调的把握也不太好;听其他老师讲,原来学校也有英语专业的老师,不过教了一年这些老师就调到中心校或市区了,可能给他们的待遇太差了。如此,导致村小的英语教育出现恶性循环,越来越差。

二、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创设积极愉快的英语教学氛围

在农村一直以来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农村的孩子要想跳出“农门”必须努力学习,考高分数。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分数的高低是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高压下,家长过分要求自己的孩子。而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过于偏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觉得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尽可能有真实感的语言环境来进行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寓英语学习于模拟生活或真实活动中,使学生敢说。因为农村的孩子大多没有见过“大世面”,叫他们回答英语问题他们会较胆怯。在教学Holidays这一单元时,由于学生对节日很感兴趣,特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等,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想说、敢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提高才怪呢!

三、运用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村小的孩子对英语的兴趣不是太浓,即使有一小部分比较好的,他们也只是考试考得稍好一点,在口语表达上往往一塌糊涂。此外,农村的英语教学最大的困难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基本上是跟着老人过,没有被很好地管教。教师在学校能够指导一下,但一放学,他们就好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只局限在课堂之内,课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巩固。学生对英语一点兴趣都没有。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敢说、愿意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家长应积极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所接受的教育,考虑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父母与学校之间要紧密联络,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农村小学的英语教育水平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只有这样,我们农村小学的英语教育才能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 )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正确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动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实践原则和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成果和重要理论成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坚持和不断丰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充分发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的认识导向、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作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1.1“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趋于自觉

实事求是思想是同党内教条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形成的正确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倾向。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在党内曾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它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造成了的巨大损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毛泽东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中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概念,论述了思想路线问题。这篇文章的发表,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标志着我党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探索。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走向成熟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使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走向成熟。1937年7、8月间,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世界观的高度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科学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含义作了唯物而辩证的阐释,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中国化表述。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真正被确立起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问题。我党正是在实事求是正确思想方法引导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局面: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创新: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取得突破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赋予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深刻内涵,由此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深度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在探索中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飞跃及理论构建。可以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能够沿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深化,都得益于实事求是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

2.1解放思想:破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认识障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包涵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解放思想,就是要扫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障碍,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的活力。解放思想遵循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原则。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反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左”的错误思想、右的错误思想,排除各种习惯势力、主观偏见、思想僵化和盲目崇拜等的干扰,敢闯敢试,勇于突破。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第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第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2.2从实际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扎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核心的就是把握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全面、准确、深刻把握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事实上,从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平方式逐步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中国特殊国情作现实依据,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作基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实践特色。

2.3与时俱进: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思想活力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色,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旺盛的生命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结语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就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反之,就遭遇挫折甚至失败;理性审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导向和科学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必须不断提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新境界,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第3篇

邢福义先生的语法研究浸润着浓厚的朴学学风,具体表现为:事实考察的全面性;思维程序的逻辑性;研究方法的实证性;所得结论的简明性;思想内涵的人文性;语言风格的朴实性;学术视野的包容性。

“朴学”一词本指上古质朴之学,初见于《汉书·儒林传》:“(倪)宽有俊才,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明清鼎革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对宋明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加以针砭,大力提倡崇实致用的新学风,认为欲经世必先通经,欲通经必先考订文字音义,于是促成了以小学为基础的考据学,又称“朴学”,研究范围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考订学等。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将朴学视为清学正统,并总结了朴学的十大学风,转引如下:

(一)凡立一义,必凭证据;(二)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三)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四)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五)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六)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七)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八)辨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九)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十)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

梁先生所总结的十条朴学学风既概括了朴学研究的方法,如(一)(二)(三)(五)(九),又说明了学术规范与道德,如(四)(六)(七)(八),还指出了朴学研究的文风,如(十)。

乾嘉时期,朴学进入全盛,19世纪后期,随着清朝的衰落以及西方新思潮的冲击,朴学渐趋式微,最终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然而,朴学学风并没有消亡,直到现在仍影响着文学、史学、哲学、医学、艺术等多学科领域,汉语语法研究也不例外。

本文结合朴学的风格特点来阐述邢福义先生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七个特性。

一.事实考察的全面性

“孤证不为定说”是朴学的学风之一,朴学语法学家也强调事实观察、描写的充分性和全面性,常常通过扩大语料的范围来不断修正规律,由此归纳提炼出的规则也较为周全可靠,黎锦熙先生(1924)曾总结过自己做研究的规则:“例不十、不立法。”在过去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研究者往往通过卡片记录整理语料,这需要扎实的专业训练和极强的语言敏感性,但当今语料库技术的发展为语料的搜获提供了便利。

邢福义先生于1990年购买了“奔腾286”电脑辅助自己的研究,2000年以后开始注重使用语料库搜集、分析语料。他在研究趋向动词“起去”一词时谈道:“要特别感谢现代科技,电脑的使用,使笔者有可能对现代和古代的作品进行大幅度的搜索。”语料库技术的应用为邢先生的大量文章提供了精当、充分的事实证据,比如《“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2002)、《“起去”的普方古检视》(2002)、《连词“为此”论说》(2007)、《“X以上”纵横谈》(2008)等等。

二.思维程序的逻辑性

朴学家在研究音韵、训诂、校勘、辨伪等学问时运用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他们认为正确的思维首先应当是始终一贯,具有内在的自洽性,凡是前后抵牾,上下相舛,则很难断定为真。赵华、胡永翔(2008)将清代朴学与实证科学的方法进行了类比,指出朴学家具备严格的逻辑推理思维,研究所得结论也有可验证性。

邢福义先生的语言研究处处渗透着逻辑学思维。早在197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邢先生的《逻辑知识及其应用》,后来,邢先生在《现代汉语复句研究》(2001)开篇便运用逻辑方法对以往的复句二分法进行了检视,并独树一帜地根据复句语义提出了复句三分法,这种分类方法对廓清复杂的复句语义有重要作用。在对于具体复句句式的研究中,邢先生也注重使用逻辑方法,比如《试论“A,否则B”句式》(1983)、《“但”类词对几种复句的转化作用》(1983)、《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1987)等大量研究复句的文章都体现出对复合命题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俄罗斯国际刊物《语言研究问题》2010年第2期译介邢先生的论文《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时,称其为“汉语逻辑语法学派奠基人”。

三.研究方法的实证性

“朴学”又称“实学”,以“注重实证”为学术特征,清代朴学是对宋明理学好谈性理、束书不观风气的纠偏,因而朴学家提倡无证不言,论必有据。朴学中的证据,就是古代文献,如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的观点,就是从《尚书》《诗经》《吕氏春秋》《周礼》等先秦古籍中征引多条例证得出的论断。

自1994年以来,邢福义先生以“事实”为题的论文有八篇之多,他在《讲实据、求实证》(2007)一文中指出:“事实胜于雄辩,不管是讨论能不能说的问题,还是讨论词类归属、结构性质和历史演变等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令人信服的求证。”在实事求是、讲求实证的学风指引下,邢先生发现了许多前人研究中的问题,并作出了更为可靠的结论。比如关于复合趋向动词的研究,差不多所有的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可以说“起来”,但不能说“起去”,邢先生考察了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中大量语料后认为“起去”的说法成立,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话语场景的条件共容、语义关系的句管控、匀整系统的总体趋同”是“起去”一词成立的条件。

四.所得结论的简明性

清代朴学“考据”的目的是对古代典籍进行校勘、辨伪、辑佚,通过文字训诂来去除宋明理学对经典的穿凿附会,从而还原经典本义,因此朴学家必须将典籍中文字的意义、词句蕴含的道理以及科学的音韵规律说明白、讲清楚。林文锜(1989)也认为朴学家“主要是靠资料说话,间下断语和己意,往往寥寥数言,画龙点睛,便能说清问题”。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继承了简明性这一优点,邢先生(2017)在谈学风和文风时提出了“文章九字诀”——“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其中“看得懂”要求文章作者心里要有读者,所写的文章要让读者读起来感到通畅易懂。为了让读者“看得懂”,邢先生十分注重提炼文章的语言及结论观点,使之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简明性。举一个语言教学的例子。朴学风格语法研究提倡的“归总性”解释就事论事,规避了语法理论的阐发,便于语言学习者接受。比如《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Ⅱ)》第5课《再平凡也可以活成一座丰碑》中有一句话:“吴庆恒老人生前都想不到的是,他去世10年后,又回到了鸟兒们的中间。”留学生对句子里的“生前”感到困惑,他们按照“死前”将“生前”误解为“出生之前”。邢先生(2003)对“生前”一词作过研究,他指出“‘生前’包括活着的所有时间,‘死前’可以只指临近死亡的极短时刻”。我们认为这一论断不仅解释了“生前”的意义,还比较了“生前”和“死前”的异同,在教学中已经足够。另外,邢先生还指出了“生前”的使用范围: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不能用于动物。如果再将这一解释告诉给学生,“生前”一词的教学就比较完满了。

五.思想内涵的人文性

朴学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首先,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其次,为了解读历史久远、内涵丰厚的经典文献,朴学家必然会推本溯源,对文字、音韵、训诂进行研究,而语音的流变、文字的理据以及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从文化角度解读汉语自然也成了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旨趣之一,学者们在探寻语言客观规律时也很重视发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对于语言现象的考察,朴学语法家一般采用“聚焦法”——语表、语里、语值齐头并进,共同指向研究对象。语表、语里的验证揭示语法规则,语值的探究则能发掘语言现象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邢福义先生(1991)在其主编的《文化语言学》的序言中说:“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结合文化来研究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特别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语言中的许多现象,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比如他曾结合前人研究对“三羊开泰”一词做了解释:“‘三羊’怎么会跟‘开泰’联系起来呢?原来,‘羊’由‘阳’演变而来。《易》中泰卦,下为三阳,表示阴消阳长,冬去春来。‘三羊开泰’本来是‘三阳开泰’,利用同音关系,把‘阳’变换为‘羊’,可以增强言辞的语用价值。年历上,贺年片上,工艺品上,三羊组画,比‘三阳’更具体,更形象,更有动感,因而更具感染力。”结合文化学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是邢先生文章的一大特点,品读先生的文章,常常会感受到其中涌动着的浓厚的文化韵味及人文关怀。

六.语言风格的朴实性

“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是朴学的学风之一,注重条理且不尚雕饰是清代朴学家所普遍共守的为文之道。林文锜(1989)曾讨论过清代朴学家的语言特色,他认为朴学学者“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实证、不尚虚论,影响到文风上,也就形成了简明有法、不尚华彩的特色……简约素凈这一特色可以说是朴学家语言风格的基调或底色。”

邢福义先生阐述问题时的“元语言”也质朴平实、深入浅出,鲜有术语的堆砌,其文风与吕叔湘先生一脉相承。邢先生认为“理论越精辟,话语越简短”,其文章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一个简短的“结束语”,用寥寥数语把整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展示出来,极见语言之功力。例如邢先生的《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1991)一文最后阐明了复句中形式和语义的关系:“在具有二重性的复句语义关系里,客观实际是基础,提供构成语义关系的素材,主观视点是指针,决定对语义关系的抉择。”这句简短的总结性话语贯穿了邢先生的整个复句研究,揭示出复句的形式、语义、逻辑、客观实际、主观判断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其复句研究的灵魂所在。像这样精辟的论断在邢先生的文章里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举例。

七.学术视野的包容性

随着西学东渐的冲击,晚晴朴学家积极引进西学,尝试用西方学术理论诠释经典,强调“会通中西”。安树斌(2005)在《晚清朴学流变研究》中指出“清末朴学家注重中西结合,但往往‘以国学囊括西学’,即以中学比附西学。而且朴学家从通经致用出发,力求贯通中西政治思想,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探索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张允熠(2007)也指出“实证的考据方法,内藏着一种跟西学会通的接应点”。

如果说晚清朴学与西学的会通是在当时社会、政治的巨大危机下被迫做出的选择,那么新时期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在面对西方理论时则显得更加主动,既包容又自信。

关于引进国外理论,邢先生(1991)明确指出:“国外理论的引进和吸收,对促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开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当然,国外理论的引进需要接受汉语事实的检验,做到理论和事实的有机结合。邢先生(1991)更倾向于这类研究:“根据自己语言的特点,不排除接受国外理论的启示,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后来,邢先生(2005)进一步阐述了“引进提高”和“自强自立”的关系,他指出“引进提高”只是一种发展途径,“自强自立”则是一种原则立场,“引进提高”和“自强自立”应相互补足,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语言学科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此外,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包容性还体现在邢先生对“学派意识”的倡导。正是由于邢先生的宽容和包容,其诸多弟子的研究视野超越了“普—方—古”大三角,在话语分析、生成语法、儿童语言学、语言翻译、中文信息处理、语言规划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邓天玉 2014 《邢福义为学路》,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邓天玉 2016 《李宇明忆恩师:我爱真理,但我更爱我的老师——邢福义先生》,《新父母在线》2016年9月11日.

[3]黄忠廉 2006 《两个三角的译评体系》,《外语学刊》第5期.

[4]李宇明 2001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邢福义选集·跋,萧国政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林文锜 1989 《清代朴学家的语言特色》,《修辞学习》第2期.

[6]眸 子 1994 《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7]邢福义 1991 《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第1期.

[8]邢福义 1991 《文化语言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9]邢福义 2003 《说“生、死”与“前”的组合》,《中国语文》第3期.

[10]邢福义 2006 《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光明日报》2006年3月21日.

[11]邢福义 2016 《“语言事实”的从众观》,《语言战略研究》第4期.

[12]邢福义 2016 《引领众多学科发展的当是朴学学风》,《人民日报》2016年7月25日.

[13]邢福义 1979 《逻辑知识及其应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4]邢福义 2002 《“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中国语文》第4期.

[15]邢福义 2008 《“X以上”纵横谈》,《光明日报》2008年9月1日.

[16]邢福义 2001 《现代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17]邢福义 1983 《试论“A,否则B”句式》,《中国语文》第6期.

[18]邢福义 1983 《“但”类词对几种复句的转化作用》,《中国语文》第3期.

[19]邢福义 1987 《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20]邢福义 2007 《讲实据、求实证》,《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21]邢福义 2002 《“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辩》,《中国语文》第4期.

[22]邢福义 2005 《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方言》第2期.

[23]邢福义 2006 《归总性数量框架与双宾语》,《语言研究》第3期.

[24]邢福义 2008 《理论的改善和事实的支撑——关于领属性偏正结构充当远宾语》,《汉语学报》第3期.

[25]邢福义 2005 《语言学科发展三互补》,《汉语学报》第2期.

[26]邢福义 2008 《漫话“有所不为”》,《光明日报》2008年1月14日.

[27]邢福义 2012 《“诞辰”古今演化辨察》,《光明日报》2012年4月16日.

[28]邢福义 2010 《“十来年”义辨》,《光明日报》2010年6月21日.

[29]邢福义 2009 《说广数》,《光明日报》2009年5月18日.

[30]邢福義 2017 《谈谈学风和文风的“九字诀”》,《光明日报》2017年11月5日.

[31]邢福义 1995 《汉语语法研究之走向成熟》,《汉语学习》第1期.

[32]黎锦熙 1924 《新著国语文法》, 商务印书馆.

[33]朱德熙 1993 《从方言和历史形态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方言》第2期.

[34]张允熠 2007 《从宋学、汉学到戴学——中国主流文化近代转型的深层学术背景探析》,《哲学研究》第8期.

[35]赵华,胡永翔 2008 《清代朴学与实证科学方法之比类研究》,《云南社会科学》第6期.

(作者介绍:王耿,青年学者,文学博士,现执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第4篇

一、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教育问题的现状及问题

1、重视党员发展程序, 忽视党员教育管理

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往往非常重视入党前的教育和考察, 而对于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管理, 就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教育考察计划和方案, 这也是学生中会存在“入党前拼命干, 入党后等着看”现象的原因之一。

2、党员教育形式多样, 特色教育不够鲜明

独立学院学生党员的教育一般包含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多种方式, 内容则多是完成上级党组织规定的学习任务, 具有阶段性、临时性的特点, 缺乏长远的、细致的规划, 学院自身的党员教育特色不够凸显, 如同散落一地的珍珠缺少一根主线把它们串起来, 鲜明的党员教育特色是独立学院党员教育取得突破的重要保障。

3、理论教育效果欠佳, 实践教育不够深入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实践能力突出, 但对传统的理论教育及传授方式缺乏兴趣, 一方面, 独立学院对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培训多是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规定开展, 难以激发学生党员的学习动力, 教育效果受到影响;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体验式、实践式的教学形式有着浓厚兴趣, 但多数独立学院的实践教育仅停留在起步阶段, 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实际深入开展, 也降低了党员教育的效果。

4、缺乏量化考评标准, 教育管理机制有待建立

独立学院对发展党员过程建立有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但是, 对于入党后的再教育及党员个人表现缺乏系统的、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党员的考核主要依靠“民主评议党员”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评价和考核, 具有一定主观性。党员量化考核指标和教育管理机制的缺乏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对于党组织的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有所懈怠。

二、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探索

1、学院层面高度重视

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是党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和直接的推动力, 从党委层面到党建工作者统一思想是党员教育活动的有效保障, 从党组织到个人都要转变“重发展, 轻教育”的理念, 把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放到与党员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把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贯穿到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过程中。

求是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工作, 将党员再教育放到学院整体工作布局的重要位置, 探索和建立了一系列党员教育的制度、办法和创新做法, 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党员教育工作机制, 深入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和实践探索, 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学院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2、打造党员教育特色品牌

党员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有品牌意识, 坚持突出特色, 这是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的必然选择。

求是学院党员教育工作着力打造党员教育特色品牌, 结合各系专业特色, 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特色活动:文传系深入推进以“阅读·体验”“四有三会”为核心的“学风建设”工程, 取得重大实效;社科系围绕党的基层建设, 铸就了经纬社科的党员教育特色;外语系以提升学生党员综合素质为中心, 通过成立“学生党员晨读纠察队”、“党员寝室学习组”和“党员考研服务队”, 实现了以党风促学风的结合机制;理学系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 注重学生党员专业素质培养, 通过提供各类专业实践平台, 夯实基础, 提升技能, 拓展视野;美术系不断拓展党建工作载体, 通过以展促教、以展促学, 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全国高校美术作品年展和全国性大型比赛;体育系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通过构建学生党员成长服务体系,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打造党员教育新平台。各系均能依据自身优势, 突出特色, 实现党员教育工作新突破。

3、理论教育贴近实际, 深入开展实践教育

理论教育的内容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学生的兴趣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 深入地开展体验式、探索式的党员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理论教育成果转化为学生党员的自律、自觉和自省意识。

求是学院积极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研究,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成效显著的活动, 通过党员挂牌诚信考试, 引领良好考风考纪;通过开展毕业生党员经验交流会、为母校建言献策、“做一件好事, 献一片真情”等毕业生文明离校活动, 促使学生党员带领全体毕业生文明离校, 站好最后一班岗;通过开展党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进一步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通过“三进一亮”、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宿舍、党员在你身边等活动, 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影响带动作用,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党员质量稳步提升, 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学院良好的党风、学风得到进一步激发。

4、制定量化考核标准, 形成长效化机制

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和长效化机制是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的保障。科学、可行的量化考核标准可以激励学生党员不断进步, 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求是学院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立方面, 一是院系结合, 全面实施。学院层面建立一套党员教育管理标准, 制定原则性、纲领性的考核标准, 各系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考核管理标准;二是全面规范, 细化内容。党员教育管理涵盖了党员教育的考核机制、教育内容和形式等要素, 保证党员教育工作有据可依, 有据可查;三是多方联动, 确保质量。学院将党员的教育考核结果与学生管理部门共享, 通过联动机制确保党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摘要:独立学院学生党员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党员的发展质量, 关系到学校的整体风貌, 本文从分析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教育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 结合求是学院学生党员教育实际, 对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论述。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昌兵.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 (1) .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普遍规律的揭示,是以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生、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并没有对各国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以及理想社会的模式提供过具体蓝图。

第二,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将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经过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

第三,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