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职业教育范文

2023-04-18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摘 要] 西方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社会效率主义和实用主义两种范式转换阶段。通过中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比 较,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范式;关键能力

一、职业教育范式转换②及其启示

(一)社会效率主义——职业教育的传统范式

早期资本主义崇尚社会效率,把效率视为一个经济组织和社会的首要价值标准,西方职业教育发展也深受这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传统范式——社会效率主义,即认为职业教育是独立于基础教育之外的、以满足工商业发展以及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的、为特定工作做准备的技能训练。

1984年,美国颁布《卡尔·帕金森职业教育法案》,成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该法案在提出全民职业教育的同时,强调职业教育应同时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两大需要。此后,该法案历经多次修订,在前述两大主题之外,又强调了职业教育第三大主题,即“普通性”,这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重心发生转移,并进入深刻的范式转换阶段。

(二)世界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范式转换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世界经济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如从追求规模最大化转变为提高产品附加值,新的管理理论层出不穷,由此导致机构精简、岗位逐渐融合,管理运营效率大幅提高,这些都对新时期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重效率而轻视人的发展的社会效率主义已无法适应这种新变化。

(三)实用主义——职业教育范式转换的哲学基础

社会经济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新的哲学基础,产生了新的的主流思潮,这就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理念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更关注受教育者能否获得思想开放和终身发展,通过有效途径帮助他们成为适应职业变化和社会变革、能有效解决问题、渴望自我实现的新时期知识公民。

(四)职业教育新范式的基本特点

1.以人为出发点。职业教育是为了让劳动者进一步适应民主社会生活,同时满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为经济发展服务。

2.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且需多方联动。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受教育者应包括各种社会群体,既要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也要重视校企合作,工作与学习的界限不再明显。

3.课程内容凸显普通性。职业教育应重视批判思维、创新意识等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和思维技能培养,而不仅局限于特定工作技能训练。

4.提倡工作情境教学。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工作情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帮助积累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

(五)职业教育范式转换的启示——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转变

社会效率主义向实用主义范式的转换标志着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当今职业教育发展有积极意义,为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价值取向指明了路径。学习型社会下,学习者个体的综合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日益重要,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更加综合全面。适用于不同工作岗位、可迁移性强的“关键能力”更有利于实现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其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

二、“关键能力”的提出

德国最先提出了“关键能力”这一定义,指那些不与特定專业直接相关的、能适应不同岗位、工作场合以及职责变化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有关“关键能力”的概念表述和所使用的名称,世界各地各不相同③,对其内涵的理解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关键能力”不仅包含一般智能结构,更重视个体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品质,由单纯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帮助个体适应职业流动性,从容面对未知事物、顺利解决未知问题,是“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能力”概念一经提出,在世界各国反响剧烈,在职教领域迅速得到推广。当劳动者转移到新的劳动组织或职业岗位时,其原有知识和技能逐渐老化,而具备可迁移能力的劳动者则可很快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需求。“关键能力”——这种新的能力培养取向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的标志之一。

三、我国职教领域“关键能力”研究与培养现状

国内学者对“关键能力”的研究始于90年代末,姜大源先生率先提出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概念。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我国职教界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同步推进,并突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激发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劳动效率为办学目标,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1998年,“核心能力”概念首次出现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2003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明确了对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又再次提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7年,制定并颁布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明确了七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三级测评标准,开始了测评实验并在全国组织推广。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体系”概念首次被提出,成为教育热门关键词之一。由此可见,国内对“关键能力”培养也已经逐步形成共识,并被国家政府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四、范式转换视野下对“关键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也开始面临新旧两种范式的矛盾交替:一方面,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通过课程改革、强化技能训练与顶岗实习,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受西方发达国家新理念影响及国内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职业教育更应重视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服务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这种目标取向也受到广泛认可。我国职业教育到底该何去何从?我们需要进行理性和深刻的思考,才能走出范式转换的矛盾低谷,找到职业教育改革的正确路径和方向。

(一)必须对“能力本位”进行重新审视与全面把握

新范式下,职业教育更加强调能力发展的可迁移性和普适性,因而能力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简单累加和拓展,否则其将失去充满人文关怀和理性思维的本质,而沦为低级的职业工具。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应体现双重价值取向,既提高职业综合素养,又崇尚个性张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能力培养取向不应盲从而应以现实条件为基础

实用主义范式成功的前提是开放的经济运行机制、充分的社会保障、现代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而当今国内企业生产大部分还是低水平重复劳动和流水作业,劳动者还在为生计而奔波不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尚不完善,实用主义范式无疑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效率主义仍有根深蒂固的土壤,“就业是民生之本”,突出职业性成为职业教育不容忽视的重点。如果一味强调职业教育应服务于个体终身发展,无疑有些过于理想化。只有通过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才能为职业教育向更高级范式转换奠定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三)“关键能力”培养必须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无论是附加方式或一体化方式,关鍵能力的培养都应深化校企合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积极开发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课程一般包括工作任务分解、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化和学习情景设计四步骤,内容编排应符合典型职业工作顺序和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针对每一工作过程环节传授相关知识技能,知识构建和实践行动相融合。

(四)科学的“关键能力”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当前,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还不明确,也未建立一套科学可行且有效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大多来自高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的机械模仿,大部分仍采取简单量化评价和书面理论测验,评价标准较为单一,不能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出科学测评,也无法反映行业企业现实的职岗需求,各地广泛开展的“关键能力”认证测评标准信度尚不高,效度也有待进一步检验。尽管如此,有些观点已形成共识,即“关键能力”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由学校、教师担任评价主体,还应参考行业企业标准,同时吸收被评价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整个评价过程应该在典型、完整的工作案例中完成。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发展传统范式有可取之处,但这种工具主义思维不免显得僵化狭隘,终将被新范式所取代。新范式的出现使职业教育有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折射出一种包容与整合的新思维。只有怀着接纳、开放的心态投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理性思考、多方联动,才可能内生出新的特色,迎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1]刘京辉,唐以志.关键能力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0(3):16-19.

[2]李薇.14-19岁青少年教育:21世纪初英国教育战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3]何向彤.关键能力培养及评估:澳大利亚的认识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80-83.

[4]蒋乃平.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九[J].职业技术教育,2008(4):45-49.

[5]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8(7):50-54.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农业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生产者的素质与技能,农业职业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人才与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与技能的使命,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农业特点,调整专业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积极与政府和企业合作,举办短期培训,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人才;培训

作者简介:何跃飞(1965-),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职业教育;刘羽平(1968-),湖南长沙人,研究生,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开始,七个中央一号文件贯穿一个主题: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七个中央一号文件瞄准一个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及其特征

农业现代化,简单来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本质内涵随着知识的积累升华、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结合当前我国“三农”政策和具体国情,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智能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农村社会城镇化、农业标准化、农业生产高科技化、经营循环市场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八个方面。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起决定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故劳动者智能化是最为根本的因素,它决定了其它几个方面能否实现。

劳动者智能化。即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人,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现代化的农业是高度集约经营的农业,是广泛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农业,用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形式管理的农业,要求科技含量高,产出率和综合效益高。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

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同时也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经济发达的关键因素不完全是物质资本,科学技术和人的智力开发同样重要。一些人多地少和资源紧缺的国家,如日本、荷兰、丹麦、以色列等国的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农村经济兴旺发达就是见证。中国除需要加强农业科研投入、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农业科研推广工作外,一定要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教育,不仅要普及和加强正规化教育,更需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现状,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资源成为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瓶径之一。农民是接受和运用农业新技术、把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农民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管理才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农业人才和提高农民素质为“三农”服务的重任,在改革和加强农业高等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造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在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和技能方面理应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和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社会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得到了有效利用和开发,促进了农村社会快速发展。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激活了长期被困在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资源,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2)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转变了农民观念。主要表现为:①受新文化的熏陶,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②部分务工青年积累了资金,掌握了技术,熟悉了市场,成为返乡后办企业搞开发的示范户或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以粮食等实物为主,来自农业的现金收入极少。农村家庭生产生活资料消费、就医和子女人学等现金支出主要来自外出务工收人。农民通过外出务工挣钱,使家里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4)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转。在部分地方,农村劳动力已相对不足,对湖南宁乡几个村的调查,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农业男性劳动力中,89%年龄在50岁以上,有35%的家庭没有经营土地,土地无偿或以很低的代价(每亩土地收50公斤稻谷)给别人进行种植。土地已具备流转条件。土地流转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发展空间,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1)职业教育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改变就业结构。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做准备的一种手段。职业教育和培训因其培训面广、针对性强、培养目标明确,可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取参与流动的条件和机会,改变原来就业狭窄范围和较低的层次。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素质,可促进其有效进行转移。

(2)职业教育为产业结构的优化输送人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良性转移。由于协调、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职增加了难度,职业教育使农村劳动力提高思想觉悟和相应的文化技能,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产业优化和转移也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机遇。职业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产业调整输送所需人才,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可相应的产生更多的职业岗位。由此一来。就走上了一条

解决农村人口转移问题的良性发展道路: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H。

由上可知,职业教育是直接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的,它能够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使之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农业专门人才

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农村振兴和发展的驱动力所在。这些人员的职业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管理水平、知识视野和决策水平等等,决定着农村基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步伐。然而传统农业一向被认为是弱质产业或弱势产业,“轻农”理念以及长期的投入不足使“弱质产业”更加“弱质”。导致整个农业领域被人们、特别是科技人才视之为“危地”、不屑一顾的“落后”领域,造成农业领域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大量的农业专业人才流失。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大专院校培养了近200万毕业生,但由于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工作条件太差,农业技术人员地位低,目前只有10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仅有40万人,约有一半跳出了“农门”转到行政或其他部门,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新农村的建设失去了主力,应该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的专门人才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使命,因此高职农业院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和促进课程改革,为农业现代化培养生产应用型、技术推广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各类农业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应从农业专业教育自身考虑,及时准确把握农业发展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或改革专业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农业类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农业特点,密切结合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特别是应当重视高等农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鼓励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办学形式。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在创业之余的适当时机回校继续学习,使学习与创业穿插进行,也可以允许从业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校脱产学习或函授学习,这样能加快农业人才培养速度。

(三)提升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农村劳动力只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掌握新的农业种养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意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自主创业,发展地方农村经济。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农业类高职院校要与政府各部门和企业联合,举办各种培训,为农村培养各种人才。目前各种培训主要是以政府部门委托高职院校进行培训。这种培训的针对性比较强。以湖南为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培训:

1.带有扶贫性质的培训。主要面对农村专业户、农业新技术带头人、农民种养技术能手、农村党员技术骨干:

2.以新技推广为目的培训。主要面向农村专业养猪户、农业新技术带头人: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主办的“湖南省草食动物高级品改培训班”,主要面向各基层防疫站、配种站工作人员、农村养殖大户。

3.以提高农村基层农技人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的培训。面向县、乡及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骨干人和专家

4.以创业为目的的培训。主要是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村组干部、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以上的几种培训经费一般都是由政府部门承担。但目前情况下。政府财力有限,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面向农村的人才培训需要建立新的培训机制,开辟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渠道。农业高职院校面向农村的培训,应该要以新型的、见效快的实用技术为主,培训的效果要让农民增加收入,政府投入的效果要能产生示范效应,吸引农民自觉参加培训和愿意支付培训费用。培训地点除到学校培训外,高职院校还要与企业、县镇一级政府合作,在有条件的地方举办培训班,减轻农民负担,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

农业高职院校应努力贯彻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的思想,根据区域农业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各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农业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科技服务力度。

1.建立健全调动教师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2.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与企业和地方政府联合,共建优质良种示范场或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3.建立共享的农业信息平台,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最新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指导。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得到普及,为加在对农业现代化的服务,农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更多的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服务,

总之,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使命。农业高职院校应构建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手。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职教集团能有效整合行业企业的职教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之中来,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职业院校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平台与路径,为职业人才培养构建立交桥提供渠道与机制,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载体,因此,建设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西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是2007年经广西商务厅批准、2008年正式成立的广西第一家以行业为背景的职业教育集团。我们按照“行企校联动,内外贸融通,产学研结合,中高职衔接,国内外合作”的思路谋划集团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广西商务职业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行企校联动

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组成的非经营性非法人组织。在集团中,行业、企业、学校不仅要发挥各自的作用,而且要形成“行校企联动”的运行机制,通过构建指导关系、供求关系、支持关系、服务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网络,以系统性的思维解决职教集团运行的难题,保证职教集团运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职教集团中,行业为学校提供职业标准、教学建设与改革建议,学校为行业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持;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为企业提供职业工作者。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集团参加了广西国际贸易学会、广西外经贸会计学会等18个行业协会,并在其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通过行业协会与学校的互动,建立起“行企校联动”机制。一是共同组织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出台相关制度,规范行业发展;二是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调研、学术研究;三是承办行业协会的各种活动;四是组织师生参加行业的职业资格培训考证,是18个职业资格证的培训点或考点;五是组织学生参加行指委举办的各种职业技能比赛。

校企合作要实现互利共赢,必须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我们的态度是“以服务谋合作,以共享求支持,以帮扶图发展”,充分利用双方的各种资源,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一是人才培养互动,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实施订单培养;学校为企业培训在岗员工,帮助企业提升员工能力与素质。二是资源共享,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培训课程;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项目、信息等资源。三是指导发展,一方面,成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另一方面,学校也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指导。

集团内的院校要加强联系沟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共享、科研项目共研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结成帮扶对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例如,我院与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结成对口支援院校,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双方领导带队互访,保持密切联系;联合举办新教师培训班;派出专家到广西右江商校开设讲座;接收右江商校教师到我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进修学习;帮助右江商校申报示范专业及通过教学评估。

二、内外贸融通

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聚集的是同一行业的院校及企业,因此集团内的院校是以专业为纽带进行联动的。但是,由此可能带来专业重复建设、相互竞争的问题。广西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强调内外贸融通,是对职教集团的整体定位,要覆盖内贸和外贸两大范畴,形成商务领域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有利于统筹管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我们对专业设置布点进行分工布局,集团内的院校虽然都设置经贸类专业,但中职学校主要培养内贸方向,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外贸方向,并且各院校都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重发展不同的专业,培养各种职业岗位的人才,满足内外贸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产学研结合

在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同时,我们注重教研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服务社会”。一是成立东盟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联合会,开展区域经济研究;二是通过教改立项,指导专业建设与改革,“十一五”期间,发表论文1060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三是科研立项,多项科研成果服务广西的外经贸行业发展,参与制订《广西烟草产业发展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来宾市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及物流拓展研究》、《河池市黔桂经济走廊发展研究》、《河池市红水河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等,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中高职衔接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提出:“力争十年内建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而建设职教集团正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必由之路。职教集团应该充分利用所有资源,构建起涵盖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业学士、硕士、博士)等层次并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一是联合招收“2+3”、“3+2”五年一贯制学生,为中职升高职提供渠道,目前我院与集团内的中职学校已联合招收五年一贯制学生600多人;二是设立函授点,开通自学考试专科、函授专科与中等职业教育的通道,我院开设了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计算机及应用四个试点专业,与各中职学校合作共建;三是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探索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专业学士)——专业硕士”职教立交桥,尝试“3(中职)+2(高职)+2(本科)”、“3(高职)+1(本科)”、“3(中职)+2(高职)+2(本科)+2(硕士)”、“3(高职)+1(本科)+2(硕士)”等形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五、国内外合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广西的职业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要凸显我们的办学特色,就必须走国际化办学的路子,通过国内外合作,拓展办学空间,培养外向型应用人才。

一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为培养外向型人才提供支持。与国外相关院校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互派教师,引进专业课程、师资人才,利用国外院校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条件。

二是深入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扩大办学空间。通过与国外院校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组织学生国外就业,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及社会吸引力。

三是灵活建立国内、国外两条途径,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通过“2+0.5+0.5”模式(即2年国内+半年国外+半年国内)、“2+1”模式(即2年国内+1年国外),分段培养,双轨育人;另一方面,与国外院校建立专升本、本硕连读的通道,通过“3+1”、“2+2”、“3+2”等形式,满足学生追求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目前我院与英国桑德兰大学已建立了专升本、本硕连读的通道。

四是积极培育国内、国外两种文化,营造外向型应用人才的育人环境。建立国际交流论坛,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和专家到校讲学;国际院校间师生互访,设计集语言学习、文化体验、教育交流、参观游览等于一体的交流项目;与合作院校、国外专家进行学术沟通交流,开展课题合作;学校组织开展具有涉外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具有国际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将国内、国外两种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为学生涉外素质的养成提供保障。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摘 要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应具有当前世界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共性特征,又体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的个性特征。其具体体现在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上,体现在教育行为对学习者、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适切上,体现在职业教育人民满意、社会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上。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实质是职业教育的适切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性;适切性;可持续性

收稿日期:2013-11-14

作者简介:陈智行(1969- ),男,江西永新人,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科研处副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十八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把教育放在社会建设的首位,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那么,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明确这些问题,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实现加快发展的基础。

一、相关基本概念的分析

要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必须先剖析“现代”、“教育”、“职业教育”等基本概念的含义。

(一)“现代”及“现代性”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现代”的解释为:现在这个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现在这个时期。这将“现代”看作一个时间概念,解释的是“现代”的本义。时至今日,“现代”的含义除其本义之外,还明显含有扬弃“前现代”而成的“先进”之义,如“现代农业”等词语中的“现代”就既含“现时代”之义,更含“先进”之义。含有“先进”意义的现代事物必有其相应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是现代事物的现代性。事物的现代性外显于人们的行为方式及其发展状态,内隐于决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等思维方式。现代事物的现代性,表现为影响事物发展的人的思想及其行为的先进性,以及在此行为作用下事物发展状态的先进性。当然,事物的现代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事物的现代性是绝对的,是指现代事物必定包含“现代性”的一般特征;事物的现代性是相对的,是指事物的现代性从纵向上看处于动态之中。

(二)“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含义

今日之“教育”包含多种含义[1][2],本文认为教育包括以下两种基本含义,即作为“活动”形态的教育和作为“制度”形态的教育。因教育现象和人类认识的复杂性,教育学界对教育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有从广义、狭义等不同层面来定义的,有从社会、个体等不同角度来定义的。不少学者将“教育”定义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实践活动”[3],这是一个综合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的定义。纵观文献中“教育”的定义,主要反映的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开展的“活动”形态的教育,即微观层面的教育。今日之“教育”不仅包括“活动”形态的教育,还包括“制度”形态的教育。“制度”形态的教育是宏观层面的教育,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4]。“制度”形态的教育从其工作上看是一种“同教育相关的工作”[5],属于教育的管理层面,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政策、学制、规模、结构、体系、布局的确立和调整等。教育培养人的任务正是通过微观层面的教育活动和宏观层面的教育管理共同完成的。

多年来,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含义一直争执不休,就连对这一类型教育的称谓都难以统一,先后出现过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多种提法。现在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大职教观,这里所使用的“职业教育”这一称谓,其真正含义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6],其是指职前、职后为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各级各类职业和技术教育以及普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总称。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

现代职业教育是存在于现时代的具有现代性的职业教育,其现代性表现在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状态等方面,反映在职业教育的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现代职业教育应是基于现代社会背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引下,在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行为方式和效果上胜于前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型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十八大提出的现代职业教育,应是既具有当前世界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共性特征,又体现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体现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教育行为的适切性和行为效果的良好性。

(一)理念的先进性

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首先体现为理念的现代性。当前教育领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性尤其应体现在理念内容的以人为本性、面向社会性、可持续发展性等三个方面。现代是一个含有“先进”之义的相对概念,如果与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比,前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未树立或未真正树立的话,那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就是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真正树立。

1.以人为本性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性首先体现为以人为本。其一,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乃至现代社会的共同要求。如果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难以呈现出世界性的“现代”气息。其二,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尤其是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做法和提法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果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难以呈现出国家性的“现代”气息。其三,以人为本是扬弃当前我国前现代教育理念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还存在教育(工作)者人本理念不清晰、不稳定、不真实的状况,还存在一些工具主义的前现代教育理念,如果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难以呈现出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性的“现代”气息。其四,以人为本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它的树立与否、清晰程度、真假状况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主体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等其他理念的树立与变化。

2.面向社会性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是指职业教育发展要紧密服务社会、依靠社会。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性要体现为面向社会性。其一,面向社会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突出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还要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社会的联系比普通教育更紧密,尤其是现代社会新产业、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为现代社会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与社会深度融合,使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层次、结构等方面更好地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得到来自于社会和产业方面的支持。其二,面向社会也是扬弃我国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理念还未广泛树立。如果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忽视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理念,就会导致职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与社会、产业关系不够融洽的传统阶段,也就难以呈现出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性的“现代”气息。其三,面向社会的理念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影响着教育开放化、教育多样化、教育终身化等其他理念的树立与变化。

3.可持续发展性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性还要体现为可持续发展性。其一,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功能持续发挥的内在要求。我国职业教育要实现持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健康发展。其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扬弃当前我国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实要求。近十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清醒看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偏重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提升,校际之间同质发展、恶性竞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不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不畅等不利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如果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忽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会导致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停留在不够科学的传统阶段,同样也难以呈现出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性的“现代”气息。其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它的树立与否影响着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等其他理念的树立与变化。

(二)行为的适切性

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不仅应体现在职业教育的理念上,更应体现于现代理念指引下的教育行为上。因为理念的现代性还只是潜在的现代性,只有现代性的行动才能将事物潜在的现代性转化成现实的现代性。根据前文分析,现代职业教育行为的现代性应体现为:现代职业教育行为在微观教育和宏观教育两个层面都比前现代职业教育更具科学性。

从微观层面来看,更具科学性的行为体现在教育者运用教育影响学习者,促成学习者职业化和职业个性化的教育活动中。由此可知,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不主要体现在现时代学习者的广泛性、复杂性(学习者的身份、年龄、素质、需求不一)上,也不直接体现在教育者理念的先进性、师德的高尚性、业务的精湛性(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驾驭现代教育手段能力)上,而是集中体现在教育者更加科学地运用教育影响学习者的教育行为上。具体来说,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者能够始终选择适切于相应层次学习者的先进内容上,能够灵活运用适切于具体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和包括现代教育手段在内的各种教育手段上。其行为的科学性取决于行为的适切性,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在微观层面充分体现在教育行为对学习者需求、发展的更加适切性上。

从宏观层面来看,更具科学性的行为体现在职业教育的管理活动中。职业教育管理行为的科学性不主要体现在促成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教育体系的完整上,而是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加科学地确立或调整职业教育的制度、政策、规模、体系、结构等行为上。具体来说,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体现在职业教育工作者确立的职业教育制度、政策、规模、体系、结构等方面更加适切于经济社会的需求、发展和水平上,更加适切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上,更加适切于人的需求和发展上。其行为的科学性也取决于行为的适切性,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在宏观层面充分体现在管理行为对经济社会、职业教育和人的需求、发展的更加适切上。

(三)效果的良好性

职业教育的现代性还应体现在职业教育的效果上,没有效果的现代性,是不完整的现代性。职业教育效果的现代性体现在教育行为效果的良好性上。职业教育效果的良好性表现为通过实施适切性教育行为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理念,即人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人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社会因此得到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自身更加健康,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1.人民满意性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我国教育又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在效果上理应表现为人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人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实现,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满意程度得到提高。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接受职业教育的近期价值(即教育及其质量对学习者当前需求的满足情况)和长远价值(即教育及其质量对学习者将来发展的满足情况)的高低,取决于接受职业教育的便利程度(即教育对象的全民性、过程的公平性、选择的多样性等情况)。具体来说,更高质量、更易获得、给人以更强发展潜力的职业教育是能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职业教育,是人民更加满意的职业教育。因此,同前现代职业教育相比,更高质量、更易获得、给人以更强发展潜力,是职业教育效果现代性在人民满意方面的具体体现。

2.社会满足性

面向社会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我国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形势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在效果上理应表现为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满足程度取决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状况。人才培养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进而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是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因此,同前现代职业教育相比,人才培养质量更高、数量更充足、结构更合理是职业教育效果现代性在社会满足方面的具体体现。

3.教育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样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并为其持续输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在效果上还应表现为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自身教育质量、适应社会需求上,还取决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性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性。注重质量、适应需求、内部协调的职业教育是健康的职业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因此,同前现代职业教育相比,更注重质量、更适应需求、内部更协调是职业教育自身建设效果现代性的具体体现。

总体来看,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实质是教育的适切性和可持续性,因为这两个方面反映了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性,涵盖了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又兼顾了职业教育的当前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3][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4.94.

[2]金一鸣.教育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8-9.

[5]陈桂生.略论“教育”概念演变的轨迹[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l):87-91.

[6]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5-67.

Analysis on the Modernity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Zhi-hang

(Ji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200, China)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ty; suitability; sustainability

论文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分析目前会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会计职业教育学徒式工学结合的六种策略:校内实训室企业化开展会计专业的学徒式工学结合、建设校内代理记账机构开展学徒式工学结合与一体化教学、让生产企业进驻学校拓宽学徒式工学结合途径、依托注协拓展校外学徒式工学结合实训基地。为会计职业教育学徒式工学结合的发展及其实践教学创新平台。

【关键词】会计职业教育  学徒式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然而会计职业、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会计专业有限的实践岗位与庞大的学生人数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面对这巨大的岗位缺口,如何以更好的形式实现工学结合,推动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各地会计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各地各学校顶岗实习、校企合作、阶段培养模式等工学结合方式也因此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在实践探索中凸显出的诸多问题,使得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以工学结合呈零碎化、虚设状、缺乏实质性合作、流于形式的状态,企业参与积极性低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结合目前会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现状提出个人解决办法——开展学徒式工学结合。

一、目前会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得不到合理补偿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参与者,它以实现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为使命,其参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来源于其经营使命、源于活动是否对企业持续发展有益。目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拒绝参与工学结合,将参与工学结合视为直接或间接的负担。一方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需要安排师傅带徒,安排学生吃住,安排学生管理,这些都要付出人工与费用,需要增加工作量,最终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益减少。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对工学结合学生疏于管理,学生在工学学习中自由散漫,在此期间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相应的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这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风险成本。尤为重要的是企业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中的付出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对参与工学结合发生的费用得不到合理补偿,企业在工学合作中难以实现投入与产出的利益回报等。此外,从理论上说,工学结合可以让企业优先录取学校优秀学生,充实人才储备,实现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让企业在产品研发和科研创新中获得学校的技术支持与智力服务,达成互惠共利,实现双赢。但从实践上看,企业的目标难以实现,究其原因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科研力量相当滞后,薄弱的科研能力及落后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企业单方面的不赢,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这必将造成制约工学结合在各地广泛、深入发展的结果。

(二)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工学结合呈虚设态、零碎化状态

虽然有些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开展了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一部分学生工学结合的需求,但由于多数为小规模企业,加上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企业需求量少等因素,决定了其不能安排大批量学生到企业开展工学结合学习,致使工学结合呈零碎化发展。大规模企业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拒绝学生到企业开展工学结合学习,他们视其在某种程度上为企业的累赘或负担,增加了企业的费用和成本支出。这些大规模企业往往不欢迎校企合作,不愿意接收会计学生到企业工学学习。同时由于岗位的特殊性,企业需求会计岗位上的人员寥寥无几,且要相对稳定有责任心的人。学生到企业工学学习往往只是一段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半载,而且还经常轮换人员或岗位,造成企业工作上、管理上的负担,因此,企业拒绝接收会计专业学生进厂工学实习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同时企业接收学生工学结合实习,一方面忧心学生会计业务不熟,工作容易出现错漏和瑕疵,影响企业财务工作效率,造成违约或罚款,增加了企业负担;另一方面也担心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素养不高,泄露企业财务数据或商业秘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样无形中又减少了学生到企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岗位。一般而言,愿意接收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开展工学结合学习的企业,其一个财会岗位也只能接收二三个学生,企业能容纳的学生数量很有限,因此会计专业的工学结合出现零星性、碎片化发展状态,不利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三)国家政策的缺位使得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尽管国家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指导性政策和方针,但由于运行机制不畅,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激励措施,政府出面统筹协调工学结合的作用缺位,加上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大多数工学结合的做法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难以深入、有层次地广泛推广。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探索、职业标准制订方面又缺乏整合,使得难以形成规范化发展,造成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似“瞎子摸象”的现象发生,因而更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此外大多数工学结合学习的学生被企业当作无酬劳动力,作“勤杂工”式的员工使用,学生也就无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可言了,就算开始了工学结合,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浅层次的,诸如整理资料、装订凭证等方面的业务操作,内容肤浅片面,远远达不到工学结合学习的要求。愿意深入合作的企业少之又少,这样使得会计专业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学习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无法做到深入、有实质性的工学结合进行学习,各地校外实训、工学结合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政策措施相当滞后,各地尚未出台相应的制度和规章,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未能真正建立。地方政府在指导区域人才发展规划方面的作用缺位,不能及时、按期公布行业所需会计技能人才信息,不能发挥指导性的作用,致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会计职业教育中缺乏高度整合,流于形式。大多工学结合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勤杂工”式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训探索、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合作。

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工学结合的开展,阻滞了会计职业教育前进的步伐,为了更好、更有实质性地开展工学结合,使工学结合发挥出其学做结合、学研一体的作用。

二、开展会计职业教育学徒式工学结合的策略

(一)校内实训室企业化是实现会计职业教育学徒式工学结合的基本方式

由于会计专业、会计岗位自身的特点,会计专业学生批量进行校外企业工学学习很难深入、广泛开展,学校可以依托企业建立校企共用、合作管理的工学结合一体化实训基地,生产教学同时进行。由企业提供工学指导、师傅人员和技术条件;工学场地、设备则列入国家职业教育建设规划,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投入,按照企业生产规范建设工学结合实训基地,使单纯的实训基地转变成具有企业性质的工学结合工场,使校内实训室企业化。基地以企业管理为主,按照企业制度将其纳入现实的生产运营当中,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学结合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负责,共同设计学生的工学课程、课时,将学生批量分岗到企业化基地开展工学学习。将会计业务从资金的筹集到材料的采购、从费用的分担到成本的核算、从工资的计算到成本的控制,让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经营的所有会计核算环节,实现全面、深层次的工学结合学习,开展实质性的工学结合学习方式,实现专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的零对接。可见,校内实训室企业化是实现会计职业教育学徒式工学结合的基本方式。

(二)校内代理记账机构是实现学徒式工学结合与教学一体化的一种模式

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校内代理记账机构、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可以解决教学与工学学习场所一体化的问题。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咨询公司办公场所设在学校,事务所提供专家带徒及技术指导,会计专业教学可随时以实际业务为例开展工学结合,学校分批分岗轮换学生参与记账公司、会计咨询公司的业务核算,整个过程接受事务所专家的实时指导和随时监督。与事务所合作建立校内代理记账机构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业务能力。会计专业教师到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实时掌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业务动态,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分批分岗统筹安排学生到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咨询服务公司进行工学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安排不同内容的工学实践活动,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真材实料地进行全方位工学结合训练,并得到专家、教师的指导。这样做,既避免了校外零星实习管理难的问题,也锻炼了教师,更重要的是真正实现了有意义的学徒式工学结合学习的目的。

(三)生产企业进驻学校是拓宽学徒式工学结合方式的途径

职业教育学校创造有利条件,招商引来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照规范生产要求建设标准的工学生产一体化车间,学校按照要求提供符合生产条件的场地、设备,二者合力共建校内工学实习基地。基地由企业提供生产材料和技术指导,安排师傅带徒,学校负责为基地争取各种校办企业的优惠政策。企业负责基地的经营管理,负责指导师生的生产核算、费用摊销、成本控制、库存管理、会计实践等工学实习实训,并帮助学校完善校内实训体系。同时,按照工学结合要求,将学生的实训课程纳入整个生产体系中,接收学生到基地进行工学结合实习,在工学过程中安排师傅带领徒弟。学校派教师到基地实践,企业派专家指导师生,并可以优先录用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生产企业进驻学校的模式帮助学校解决没有真实工学场地的困难,解决了职业教育学校师生真实参加生产经营和实地参与会计核算的双重问题,实现双方互惠互利。

(四)依托注协是拓展学徒式工学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

学校可以依托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地方注协作为切入点,把注协所辖的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为会计专业学徒式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各地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在每年1到5月份业务最繁忙,人手极其紧缺,每年这时都需要临时雇用大量人员从事会计核算、资料整理等一般性财务工作。在社会上聘用一批为期三至五个月的临时性财务人员需要支付一笔数目不菲的报酬。如果能批量接收会计专业工学结合阶段实习生,每月只需支付极少的报酬甚至是零报酬,就可以解决临时用人问题。有时企业还可能额外收获一定数额的学徒费。相比之下,这些事务所从职业学校接收学徒式工学结合学生,是解决事务所繁忙时期人手紧缺问题最实惠的办法。学校应满足事务所工作之需输送工学结合实习生,开展让专家带徒弟,让徒弟帮工的合作方式。因此学校可努力拓展会计师事务所为校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甚至可以以交纳一定学徒费为交换条件,想方设法与其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把事务所纳为会计专业的校外学徒式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合作期间力邀事务所会计专家、注会等相关人士作为指导老师,专业指导、带领徒弟。通过阶段学徒式工学结合学习让学生参与事务所会计工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得到会计专家、注册会计师的指导和教授,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会计业务知识,提高会计技能。此外会计师事务所面对的企业多、类型全、业务核算全面,学生在工学学习中可轮换不同的岗位进行全流程工学结合学习,深入接触会计资料,满足了会计专业学徒式工学结合完整性学习的要求。

(五)创建产学研用一体企业共筑学徒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

职业学校可以利用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和先进的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建集产学研用及会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体,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利用经济杠杆形成经济利益相连的共同体,建立学徒式工学结合长效合作机制。企业根据自身的产学研用情况和人员条件,提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需求,学徒式工学结合学习内容等。合作双方共同制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学学习计划,将企业管理、生产核算、账务处理、纳税实务等引入学徒式工学结合学习内容。学校完成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学生的工学实践和技能操作训练。学校师生共同投入到合作体的资金筹集、材料采购、产品生产、成品销售、库存管理等环节,全程参与共同体的所有核算过程,为企业提供财务工作人员,企业为学校创造学徒式工学结合的实践基地。学校与产学研用一体企业共筑学徒式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为广泛、深入开展学徒式工学结合创造条件,促进会计职业教育发展。

(六)培养理论与实践相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学徒式工学结合的保障

要大力发展学徒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师傅的角色。师傅带徒弟,自身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业务核算上的优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会计职业教育学徒式工学结合的师傅的角色。工学结合教师既要有扎实、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全面的企业实战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兼顾。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企业化的实训基地、代理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产学研共同体等,拓宽教师实践锻炼和对外交流的途径,让教师在不耽误教学工作的情况下有机会到企业实践,不断提高业务操作能力。如为会计教师搭建会计账务处理实践平台,假期安排教师到大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业务锻炼,从合作企业引进专家型会计人才,聘请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士任教等,多方面、全方位丰富学徒式工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现学徒式工学结合提供人力上的根本保障。

在现代工学结合的大热潮下,会计职业教育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因地制宜把学徒式工学结合的实践平台搭建好,让专业教师成为会计行家,让更多企业的会计“师傅”参与到教学中,师傅带徒式地指导会计“学徒”完成会计专业学习,实现学习和工作的零对接,让学生成长为现代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秀霞.关于高职院校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深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5)

[2]孙清娟,李永川.基于工学结合的五化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

【作者简介】马彩金(1971- )女,壮族,籍贯广西武鸣,广西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财会教学与业务研究。

(责编    卢建龙)

上一篇:年会董事长总结发言下一篇:全国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