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2023-03-05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是我国为促使全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而做出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与辅助下,使我国偏远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突破了地理距离的限制,实现了社会资源与尖端人才的共享,在原有产业链的基础上不断扩增壮大,使其更加富有经济活力。文章从介绍“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概述入手,分析了在当前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以此为依据结合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讨论其持续繁荣发展的策略,为我国区域经济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4.021

随着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使其逐渐在更大的领域和层面发挥着作用:首先,在社会应有领域,互联网技术已基本实现对各行各业的覆盖;其次,在经济建设领域,互联网技术对经济信息的捕捉与分析能力已能很好地帮助从业者预判其未来的走势,降低风险;最后,在国家建设与技术发展方面,互联网技术既是其他各项技术的基础,又反向促进自身的发展,为国家建设供能。

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1.1 “互联网+”背景内涵

(1)内涵:“互联网+”是“互联网+X”的简称,指的是将互联网技术资源与传统或实体行业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发展态势,“X”代表着各种传统与实体行业。[1]这种技术与行业的“相加”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叠加,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传统行业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渗透到行业的生产、运营与发展等各环节和方面中,提高从业者的效率,在同等时间、劳力付出及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收获更多效益。

(2)“互联网+”背景的主要特点[2]可总结为:其一,开放性强,可实现跨界融合。互联网技术具有较高的包容性,无论是发展百年的传统行业,还是新出现的新型产业都能借助该技术得到发展。该包容性具体体现在,通过互联网技术人员与产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协作,不断拓宽技术在行业中运用的新方面,重塑产业结构和模式,达到提高产能和效率的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群体智能得到了彰显,使研发到生产的路径越发垂直;其二,创新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发展产业的思路、参与人员的身份转变及技术上。在发展产业的思路上,产业掌舵者逐渐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企业的发展,求变求革新;从参与人员的身份转变来看,客户与投资者、产业建设者的身份界限已逐渐淡化,借助互联网技术逐渐参与到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中。在生产技术的变革上,互联网技术使生产变得更为“智慧”,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工;其三,重塑性。互联网技术不仅是表面上的技术融和,更是深层次的结构重塑,在产业发展方面打破了地域、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限制,实现了交易往来的自由。举例来说,即是由A地产的商品可以不局限于当地的销售,而是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辐射周边地区、全国乃至国外,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的表现即是增大了民众的话语权和创新了政府管理市场的模式;其四,共通性。在互联网与不同产业、文化、国家融合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相同的技术特性和发展思路,使其在保留特异性的同时向着同一方向前进,如不同国家在设立虚拟网络管理法律时保有原则上的一致性。

1.2 区域经济内涵

(1)内涵:区域经济指按照地域特点划分经济发展范围,以当地经济特征为基础结合全国经济发展趋势形成具有特异性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3]区域经济优劣易受当地文化、地理资源、风俗人情等内在地域特征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呈现差异性。如我国西北地区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开发程度低、人才资源较少,区域经济较为落后。

(2)区域经济的特点:[4]其一,长期性。区域经济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对当地条件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衔接过去和未来,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是一种长期性的发展模式;其二,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区域发展要顺应全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借助环境的力量和内在的地区优势发展而来,因此具有一致性;其三,稳定性。地域经济具有复杂性,想要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必须按照计划稳步实施和前行。

2 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2.1 “互联网+”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1)速度上,西快东慢。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进口贸易,当前由于国际整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使得东部地区相应受到了影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之下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5]对国际经济的依赖较小,加之开发力度小、物资丰富和国家推行的优惠政策如“西部大开发”等,使得该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由此,我国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呈“西快东慢”的特征,在未来一段时间也将保持不变。

(2)布局上,国家新区有计划地分布建立。现阶段,我国共设立了18个新区,7个在东部、2个在中部、6个在西部、3个在东北。[6]这种以区域特征与全国總体形势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体现,既能发挥地区地理人文优势,又使全国整体经济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避免了管理与发展的僵化。据数据显示,新区成立发展后,其CDP值得到了显著提高。

(3)发展上,第一,新兴产业受到重视和发展。新兴产业是相较于传统产业而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依靠现代技术和研究成果立业的社会部门和行业,如新能源、信息、新材料、电子等,需要新进的技术和人才作为支撑,具有一定的包容性。[7]在自身不断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能够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使其也得到了发展。如纺织材料的研发与推广,带动了传统服装制造业的繁荣,又如电子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创新了教育、银行等行业的模式,使其向着更为高效的方向发展。第二,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被凸显出现。要扭转我国“劳力密集型”的发展形式,必须坚持创新和研发本国核心技术,利用技术带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互联网+”发展模式的背后,迫切需要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不少区域对高校重点人才在落户、购房等方面实现了政策的倾斜,俗称“抢人”策略,已充分彰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正由“劳力”向“智力”转变,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征。

2.2 “互联网+”背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总结为:①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出现转变。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靠新兴产业的带动和传统产业的稳定护航才能实现良好的进步。“互联网+”背景下两种产业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如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借助互联网信息提高其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降低经济损失;传统产业为其提供发展经验和物资支持,为其成长供能;②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互联网技术的通信功能,使贸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产地商品扩展了其消耗的范围,不再只依靠当地人们的消费能力,促使其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这为区域建设吸纳了更多人才,创造了更多商机;③区域间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互联网技术拓宽了区域发展空间,增加了不同区域间经济贸易的往来,完善了各地贸易反馈与调节机制,加上“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资源的分配得到了优化,缩小经济差异。

3 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先进的技术需要有人才驾驭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加之“互联网+”背景本身就是基于现代化技术构建而成,因此为了使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就必须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复合型人才是联通新旧产业的桥梁,其能将掌握的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技术相结合,直接根据现实生产的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创新,避免了沟通上的障碍,提高了创新速度;其次,复合型人才能够促使传统行业的更快转型,如掌握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技能的人才,能够利用该技术对过往企业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处理,分析出该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需作出的调整,使其内部管理更为现代化,由内而外带动企业转型;最后,复合型人才能够明确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使其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盲目开发而造成的浪费,提升研发的速率。

3.2 使信息更加透明

“互联网+”促使社会信息更加透明,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弄虚作假”的可能,也有助于本区域人员更好地了解其他区域的发展情况,汲取经验。首先,互联网技术可使在区域范围内出现的各种经济活动留有痕迹,方便当地政府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审查和收税,避免“偷税漏税”的可能;其次,信息透明有助于区域加强对企业和当地市场的监管,降低经济犯罪事件的发生概率,及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政策上的调整和刺激;最后,信息透明有助于各区域企业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方便向其他区域同类型企业借鉴和学习。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通信设施和先进设备的支持,[8]因此用技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支持设施建设:其一,政府需要对区域内部进行规划。将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区域建设发展的重要部分,将区域前沿技术人员从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两个角度制订基础设备建设发展计划,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未来建设留有余地;其二,加大基础设备的研发和创新,提升其工作运行的速率,维持稳定发展;其三,定期对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设施进行维护,延长使用寿命;其四,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在互联网上的各项经济活动,当出现经济犯罪时能根据具体条例对其进行审判和处罚。

4 结论

区域经济发展是内部动力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背景下,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区域经济谋求发展的关键,既可在内部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又能在外部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视互联网技术在传统行业的深度渗透及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HJ0.9mm〗

参考文献:

[1]陈端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16):26-27.

[2]刘康.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9(19):460.

[3]宋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特征及推動策略探讨[J].知识经济,2019(27):42-43.

[4]胡霞.互联网背景下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集聚的影响及溢出效应——以海岸带城市群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9(16):157-160.

[5]解再兴.“互联网+”特色经济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19(12):21-22.

[6] 何汝群,高幸.基于“互联网+特色经济”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路径探索[J].智富时代,2018(8):50.

[7]欧琳.“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途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19(11):101-102.

[8]陈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研究[J].纳税,2018,12(35):221.

[作者简介]武超龙,男,汉族, 河北邢台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查阅相关资料,就高效科研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报道作一简单阐述。

【关键词】 高校;区域经济;科技合作

一、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技能的不断掌握,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增长,劳动密集型企业需求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需要的科学技术的渗透力却在飞速增加。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寻找能帮助企业快速发展的科研力量。这种科研成果的取得主要有三种来源:

(1)企业通过自身的建设和完善,成立专门的科研部门来负责企业科研成果的研发。很多从事高科技产业技术成果开发和电子产品的国际集团都有自己实力强劲的研发部门,其科研实力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

(2)通过政府技术支持。对于很多对区域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企业来讲,地方政府对于这类企业都有很好的政策扶持和技术帮助。

(3)企业通过自身渠道寻求技术合作,购买科研成果。

二、高校需要资金支持来继续成果研发

随着我国高校体制的改革,很多地方政府在财政状况不济的情况下,对于高校的财政拨款并未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大幅度提升,作为学校来讲,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通过自身努力来争取到更到的资金支持,通过与企业合作出售科研成果就成为很多学校的选择。高校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储备的人才资源是其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科研需要硬件设备上的支持和大笔的科研经费,这些又是学校无法提供的,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转化科研成果,使其成为学校经济的重要来源。

三、高校科研与企业的合作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剂良药

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今天,高校科研实力强劲、企业资金雄厚,往往都分布在一些省会大城市,如果这些企业在得到高校科研成果的支持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技术转化为效益,投向市场,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取得长足的发展,会进一步增加对合作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那么高校的设备就可以得到更新,人力就能配备齐全,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讲,都形成了良性循环。

对于那些科研实力相对较弱,又处在中小城市的高校来讲,由于缺乏大型企业的支持和政府的扶持,很难在高科技领域有突破性发展。那么对于这些地区高校的发展,需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与特色项目合作。如在很多地区,都有从事农业技术研究的大中专院校,这些在一线从事农业研究或者矿山研究的人员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对于当地政府或者国有企业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那些处在中小城市的企业和学校来讲,应结合自身的专长,发挥技术优势一样,在农业研究或者资源、能源研究领域等相关领域取得长久的发展。

四、高校科研和企业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失业率的增加,很多企业在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的同时,对企业员工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些具有高学历、承担过大型科研课题的人员更受企业的青睐,这些人员的加入势必加强了企业自身研发的实力,并且企业也大大地降低了投入的成本,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一道屏障。

其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使得很多企业在资金投入方面变得越来越谨慎。

再次,学校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需要首先完成的是教学工作任务,那么科研设备和精力的投入相对就会较少,有些研究项目需要的周期较长(比如农业),这也造成了很多学校科研很难出成果。

五、建议和意见

高校在大力发展自身科研的同时,应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和科研团队,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成员搞科研、出成果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毕业生进入科研结构从事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对于企业来讲,企业和这些同样是企业性质的科研结构联合研发和取得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使合作更加简单和快捷。

总而言之,高校大力发展科研,可以帮助区域企业加快自身发展,同时也能为自身发展求得资金扶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在校学生的毕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学校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讲,各结合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既是求得自身发展,也为地方做出了很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恒,王小绪.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J].创新.2008

[2]诸为,王洪礼.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1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的一大特点是国际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东中西部应抓住机遇,发挥不同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发挥优势;区域经济发展

文獻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2—16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而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战略导向,二者是一对高度相关的共同体。广西作为西部多民族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随着广西“两区一带”经济区的发展,对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广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对此,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广西区域产业的特点和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方向,重塑办学观念,突出区域办学特色,以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  广西  职业教育  产业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谭璐(1973- ),女,广东台山人,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区域经济视角下广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15C393)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1.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人才支持。教育的过程就是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职业教育作为面向社会需求所开设的目的性较强的教育门类,其核心作用就是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人力资本,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的核心环节,其重点是提升劳动力的综合质量,职业教育通过增加区域人力资本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持,保证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转型。

2.职业教育承担着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和传承工作。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层次类型不同的劳动力群体,各行各业职业技术型人才聚集在一个区域,通过智力、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关联支持,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式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时代已经来临,科技占据了社会发展的主角,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职业教育在科技进步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承担着为区域发展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还担负着产学研的重任,通过新的技术研发,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体系,创造出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工艺,参与到物质生产过程,为区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需求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实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保证。职业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必须以国家雄厚的财力为支撑才能实现快速发展,而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地方政府。我国各个区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经济发展差距,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但由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内的弱势地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未能得到显著提升。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力和财力支持,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苗素莲指出,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办学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将提高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不仅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驱使政府或企业提高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投入,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①教育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具备雄厚的物力支持和旺盛的社会需求这两大条件,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而教育持续发展的两大条件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

4.区域经济水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社会物质发展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娄成武指出,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之所以受制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力的数量。②社会剩余劳动力的多寡直接制约着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进而影响到学校的软硬件设备等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结构和水平各异,进而在人才需求的层次、种类与规模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前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产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产业,对社会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单一型的体力劳动者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要求承担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职业院校适时调整学科专业与层次结构,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职业院校的规模、速度与结构的发展。

二、广西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广西作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位于我国西南部,是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国际通道,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与东盟既有海陆共接的省区,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明显。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自贸区落户广西,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也成为我国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将广西科学划分为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三大区域③,明确了广西通过实施“两区一带”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实现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其中,北部湾经济区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组成;桂西资源富集区主要包括百色、河池、崇左3市;西江经济带主要由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贺州、来宾7市组成。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为该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年来该区域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十二五”时期,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总之,以“两区一带”为首的广西区域格局已经形成,三大区域之间优势互补、特色鲜明、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从广西整体经济的发展概况来看,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702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78亿元,六年之内国民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速达到15.41%。但是,从全国来看,广西经济发展依然比较靠后,2013年在全国31个省区排名中仅列18位,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从区内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20.71%下降到2013年的16.30%;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得到提升,2013年达到47.73%,表现出比重大、增速快、贡献大的特点;而第三产业近年来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徘徊不前,2008年至2013年一直在35%左右,说明以现代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对全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未能发挥出服务经济应有的效用。总体来看,广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等为首的现代服务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广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还要不断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质增效。

2.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逐渐扩大,广西职业教育也获得了较快发展。从当前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来看,自2008年以来,广西全区普通职业学校的数量有一定的减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实行撤减合并改制,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广西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却逐年递增。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学校数量由2008年的480所减少到2013年的357所;毕业生人数由2008年的15.74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9.96万人,以每年13.74%的速度增长;职业院校每万人在校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由2004年的71人增加到2013年的196.3人。在师资方面,截止到2013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达到26764人,较2008年增加了2525人,以年均2%的速度增加,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成效较为显著,但是生师比依然过高,2013年高达34.61︰1,与我国对职业学校生师比20︰1的基本要求差距较大。因此,提升广西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需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注重量的提高,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三、广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区域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服务,同时这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区域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需求,做到对口培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才使用效益和效率。从当前广西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专业集中度”(具体指某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分布情况,某一种专业如果在较少的学校开设,说明专业特色鲜明,专业集中度就较高)和“专业聚集度”(具体指同一所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尽量集中在一两个专业大类上,专业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便于建立共用性的实训基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都相对较低。以2013年广西中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前五位的专业情况为例,护理专业仅有34所学校开设,专业集中度较高,而其余专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专业缺乏特色,专业同质化较为严重,通过专业类别的对比也可以看出只有医药卫生类的专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与此同时,专业聚集度较低也是目前多数广西职业学校面临的现实状况。较低比率的专业集中度和专业聚集度直接影响广西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供给水平,制约了职业教育人才在不同区域间的优化配置。尽管大多数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之前进行了相应的评估,但对于区域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匹配性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再加上各个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从而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或过量问题的产生。这样一来,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得不到满足,而部分专业人才供给过剩,造成教育投资和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

当前,广西以“两区一带”的经济发展作为全区的战略主线,也是广西区域经济腾飞的重要抓手,然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广西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不高是职业教育在适应区域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以海洋经济为主打的北部湾经济区,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工程等专业人才需求较为强烈,然而调查发现仅有很少的职业学校在该区域内开设此类相关专业,广西全区也就只有1个海洋观测专业布点和1个船体建造与修理专业布点,导致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2.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非均衡现象突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发展需求的教育形态,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④从当前广西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实际来看,二者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程度较为严重。从广西2013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重来看,第二产业占全区GDP的比重高达47.73%,然而职业院校第二产业专业布点数的比重仅为33.21%,第二产业专业在校生人数所占比重更低,仅为总在校生人数的25%,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需求。2013年广西第三产业对全区GDP的贡献率为35.97%,而职业学校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和在校生人数比例却分别高达61.64%、67.58%,职业教育在第三产业中供大于求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第一产业在全区GDP中的比重为16.30%,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在校生人数仅为6.87%,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广西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急需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却偏离了这一现实需求。

3.职业教育对“两区一带”经济发展的回应性较弱。“两区一带”作为广西发展的战略主线,直接关系着全区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广西职业教育作为推动“两区一带”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人才动力源,由于缺乏良好的互动机制,目前对“两区一带”经济发展的回应性相对较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两区一带”的主导优势产业未能进行有效回应。从“两区一带”的优势产业布局来看,北部湾经济区以石油化工、钢铁、修造船、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导,然而职业教育与该区域主导产业相支撑的仅有钢铁冶炼、金属热加工、化学工艺、化学纤维等专业。缺乏较为完备的专业群,专业覆盖面较窄,是当前广西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制约北部湾经济区打造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的重要因素。桂西地区矿产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然而围绕这两大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十分欠缺,人才供给难以满足本地区的发展需要,也是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重要原因。西江经济带的发展主要围绕蔗糖加工、汽车制造、化工机械、冶金工程等产业开展,而从该区域职业学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的构成来看,并未能与该区域的产业优势形成良好的互动,尤其在蔗糖加工方面,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还处于空白。

另一方面,对“两区一带”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缺乏有效支撑。广西作为中草药资源的生产和开发的大省,近几年制药工业日兴勃发,逐渐成为广西的重要名片。在“两区一带”这三个经济区域的发展规划中都不约而同地将制药工业作为本地区的特色和主导产业来打造,然而从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布局来看,仅仅只有1个生物制药专业与制药工业相关联的专业点,在医药产业的基层人才方面社会需求缺口较大,而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无法为满足广西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同时,以海洋渔业类、海洋工程类产业为首的新兴产业,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广西职业教育专业中仅设有1个船舶建造与修理专业和1个海洋观测专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相比专业十分匮乏。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国家将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为重要国际战略推向世界的背景下,海洋产业必将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广西职业教育急需解决对新兴产业支撑度较低的现实问题。

四、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1.重塑办学观念,切实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作为职业院校办学的第一要务,要主动承担起服务地方的重任,特别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动手能力强、技能本领过硬的应用人才。广西作为我国连接东盟的桥头堡,战略地位显著,习近平同志2013年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广西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广西职业学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切实面向地方办学,及时调整办学定位。例如,北部湾经济区要以海洋经济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为广西海洋经济培养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并且为区域内涉海企业员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供培训服务。只有树立这样的办学定位,职业院校才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的区域特色,使职业教育释放更多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更新专业设置,与广西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加快推动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对接,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应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⑤区域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产业特点和产业优势来界定的,而与产业对接被看作区域职业教育形成的标志⑥。广西职业院校要想实现发展,必须做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着力抓好专业建设,根据广西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动态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

一方面,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从过去的“学科本位”走向“社会本位”。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就业,以达到服务地方的目的,因此,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找准与产业对接的契合点,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对产业发展进行前瞻性预测的基础上开设新专业。当前,广西着力打造“14+4”产业集群项目,具体包括汽车制造、冶金工程、机械加工、电力、冶金技术、建材、有色金属、医药研发、造纸与木材加工、生物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纺织服装与皮革、食品、船舶制造及海洋工程装备生产与加工等14个千亿元产业链,同时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与环保、海洋科技等4个新兴产业群。为了实现广西的产业发展目标,职业院校要紧密围绕广西“14+4”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更好地与产业发展对接。

另一方面,在围绕产业结构设置专业的同时,职业院校还要建设既有自身优势又有广阔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根据当前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实际,广西职业教育要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重点扶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和一些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最前沿、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3.构建国际化合作平台,促进广西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办学。广西历史悠远,自古以来与东南亚国家联系较为紧密,也是我国面向东盟各国的重要通道,其所在的区位优势以及与东南亚的合作与交流基础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广西职业院校要想发展,必须办出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广西与东盟各民族的同源关系,加快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合作平台,实现人才联合培养。广西与东盟各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在教育领域长期以来保持着互换生的合作关系。广西职业院校要切实把握住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优势,积极引进东盟各国的优势职业教育项目和资源,拓宽职业教育合作范围,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做到资源“引进来”和毕业生“走出去”。这样一来,不仅为广西—东盟自贸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也为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为推动广西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

根据广西区域经济发展走向,职业教育要紧紧把握住社会人才需求,加快拓展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着力创新广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实现广西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及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首先,要根据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设立并适时更新职业教育专业和人才培养课程,拓宽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领域,加大对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广西职业院校适应市场需求的自主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其次,为了更好地推广国际合作办学,需要着力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中心,进一步加强广西与东盟各国职业教育学生的交流和互换,促进广西职业院校与东盟地区职业院校的沟通和互信。最后,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广西职业院校可以试行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将学分制与证书制进行有机结合,实行灵活而又弹性的学制,不仅可以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使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范围更广,增加就业适应性并充分发展个人潜能。

4.调整办学方向,适应广西区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办学方向要以广西区域经济的战略需求为导向,针对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科学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及时对职业教育教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以适应地方产业调整升级的要求。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职业性,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和时间安排,并且以生产实践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创建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特色化的地方品牌专业,根据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需求合理开设专业,重点发展东盟贸易区紧缺的机电技术、数控应用、汽车维修与制造、电子信息技术、食品工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商贸物流业以及现代农业等现代化标志性专业。以就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导向,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使广西职业教育真正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注释]

①苗素莲.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关系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0.

②娄成武.教育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

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Z].2009-12-07.

④罗哲,万朝丽,刘维威.成渝经济区产业经济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分析[J].职教论坛,2014(6):22.

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⑥李尚群.国家主义职业教育及其区域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4(2):82.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2009年9月2日,第五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北亚博览会)将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

东北亚博览会执委会副主任、吉林省副省长陈伟根告诉《经济》:“在经济形势愈发严峻的时刻,筹办好第五届东北亚博览会就更加显得任务紧迫、责任重大。我们将努力为东北亚各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走出危机,实现经济复苏创造发展机遇。”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东北亚博览会已逐渐成为东北亚区域发展相互贸易、深化投资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东北亚区域政府与政府间,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各国人民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从2004年末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提出申办东北亚博览会至今,东北亚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请您简单地介绍一下它的发展历程。

陈伟根: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中、日、韩政府首脑会晤中,提出了“扩大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倡议,得到了有关国家的积极回应。在此背景下,2004年末,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提出申办东北亚博览会。

2005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每年的9月2日至6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东北亚博览会。四年来,东北亚博览会顺应东北亚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现实需要,集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国际会议和文体交流于一体,积极构建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渠道,对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加速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是展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国内外参展参会客商总数由第一届的3万人增加到第四届的5万人,国外企业展位数量稳步增加,第四届特装比例已达到61%。二是贸易成交总额平稳上升。东北亚博览会贸易累计成交额从第一届的2.92亿美元增长到第四届的4.75亿美元。三是引进域外资金效果越来越好。第一届东北亚博览会共吸引外来投资750多亿元人民币,第四届东北亚博览会达到1008亿元人民币。四是国际会议及活动影响日益深远,东北亚各国高层交流对话日益密切。

《经济》:您刚才简单提到了四届东北亚博览会取得的一些成绩,那么这个东北亚区域的博览盛会给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变化?

陈伟根:这要从三个方面谈起。首先,东北亚博览会已成为推进中国东北“四基地一区”建设的重要平台。

国务院颁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东北地区建设成四个基地和一个保障区域的设想,东北亚博览会对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对“四基地一区”建设更新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北亚博览会每年都举办系列国际专题会议,邀请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界的高层,他们身处经济运行第一线,带来了很多、很新鲜的信息,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解放思想、放宽视野的最大受益者;二是为“四基地一区”搭建交流和贸易平台。东北亚博览会为东北地区提供了一个展示形象、推介产业、寻求合作的良好平台,吸引世界各国在这里投资兴业,实现互补双赢;三是东北亚博览会是“四基地一区”建设引进资金的有效载体。举办东北亚博览会四年来,引进了国内外大量资金,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这一东北振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其次,东北亚博览会是推动大图们江区域开发的积极力量。

由国家制定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即将出台,这是继《北部湾规划》之后又一部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整体开发规划。这个十八年前也就是1991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倡导的区域国际合作项目,于2005年9月,在第一届东北亚博览会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落实。联合国副秘书长金学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常驻中国代表马和励以及来自中国、朝鲜、蒙古、韩国等国的政府高级官员,分别在东北亚经济合作暨大图们江区域投资发展论坛、UNDP图们江区域开发项目第八次政府间协商协调会议上就东北亚区域合作发表主旨演讲,并在会议上签署了“大图们江行动计划”。在第四届东北亚博览会期间,联合国和中、韩、日、蒙等东北亚国家的高级官员共同商讨推进大图们江区域开发向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发展。

最后,东北亚博览会是推动东北亚区域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东北亚博览会积极推动东北亚区域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各国政要、经贸高官、企业精英齐聚一堂,进行双方、多方交流,寻求发展合作的新渠道。东北亚博览会对促进世界了解东北亚、东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东北亚博览会积极推动东北亚区域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只有东北亚博览会能够邀请到东北亚六国政府的经贸高官聚会长春,就区域内经济合作进行磋商,探讨区域一体化的建设,并对通道建设、科教合作、文化交流、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了积极协同的原则意见。

东北亚博览会积极推动东北亚区域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东北亚博览会期间举办的俄罗斯商务周,韩、朝、蒙等国商务日以及中日企业经济贸易合作交流会,为企业提供了对接洽谈、开展贸易合作的平台。东北亚博览会提供的贸易配对服务,使参展参会客商获得商机、找到伙伴、得到实惠。

创造经济复苏新机遇

《经济》:目前全世界都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在此背景下举办第五届东北亚博览会有何特殊的意义和独特作用?

陈伟根:金融危机的确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东北亚各国相继出现经济增长滑落,贸易额锐减,部分企业倒闭、裁员,购买力信心不同程度受到打击等状况。如何尽快摆脱危机影响,找寻新的发展机遇是当前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东北亚博览会执委会积极研究的课题。

东北亚博览会执委会积极调整战略,广泛征求业内专家、学者意见,为办会注入新的理念。第五届东北亚博览会将努力为东北亚各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走出危机,实现经济复苏创造发展机遇。

《经济》:请您介绍一下第五届东北亚博览会有何新的特点将会涉及哪些具体的内容?

陈伟根:第五届东北亚博览会首先将会按照区域进行布展,重点展示东北亚各国、各地区的整体形象、主要资源、经贸政策、投资信息和产业发展情况。将东北亚各国的精华浓缩于东北亚博览会,这将成为本届博览会极具吸引力的亮点之一。

此次博览会客商邀请目标比以往四届有所突破,将继续全力邀请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区副总裁以上),国内外知名金融、投资机构,国内外知名采购商,国际知名商、协会,央企和国内500强企业(副总裁以上)。

本届博览会将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合作,搭建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合作的新桥梁,这是我国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企业全面深化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积极开发新的合作领域的举措。利用东北亚博览会这个平台向东北亚区域国家乃至世界各地展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形象和实力,积极促进我国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走出去”。共同创造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合作的新商机,通过经济互补性强的优势寻求更加务实的合作,共同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为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振兴找到新的突破口。

随着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部分台资企业已将目光聚焦在资源丰富、经济互补性强、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北亚区域。为推动台湾企业与东北亚的合作,本届博览会首次为台湾单独设馆,分设台湾形象展、精品形象展和台湾企业展。届时,台北世贸中心董事长王志刚将组织部分工协会会长及台湾重要企业负责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博览会,并将举办两岸经贸研讨会等专题会议。

第五届东北亚博览会将打造东北亚区域合作最为务实的国际对话新平台。全球金融危机对东北亚区域各国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影响仍未见底,如何通过加强各国间、各国企业间、各领域间的合作,积极应对危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届博览会举办的专业国际会议将以此为出发点,重点举办第三届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第五届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第五届亚太总裁与省市长国际合作大会以及世界华商高峰会,共同探讨如何走出危机,寻求东北亚各国经济增长点等问题,努力构建繁荣、和谐、共赢的东北亚。

上一篇:区域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