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里教育论文范文

2023-04-15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乔晓光多年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研究与美术教育,提出了﹃少年非遗﹄等多个重要理念,在儿童美育、非遗保护、艺术教学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

Q“少年非遗”是您反复提到的一个理念,是什么样的机缘促使您提出了这个理念?

A 1986年,我第一次对黄河流域的文化进行考察。经西安、兰州、西宁,到敦煌、格尔木、天水,过六盘山、宝鸡,最终到达陕北。我意外地发现黄河是朴素的、平静的。不过,就是这份朴素,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黄河的“水”是人,而不是河水。

在陕北,我结识了许多黄河流域优秀的剪花娘子。通过多年来和乡村老一辈剪纸艺人实际接触后,我发现了传统生活中非遗传习的“童子功”现象:许多非遗的传习实践都是在七八岁至十六七岁这个年龄段完成的,而這个年龄恰好是少年期。在乡村过去的生活习俗中,少年期是接受民间文化启蒙和技艺实践的最佳时期。少年时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知实践,会影响其一生的文化选择与文化气质。

与20世纪相比,如今古老的文化记忆处在断裂的关口。与老一辈传承人相比,青年传承人的文化记忆在衰退,少年已经不再传习社区的非遗传统。但不同民族社区的许多非遗传统仍在,仍然是活态的文化。因此,“少年非遗”理念的提出就有了实效的文化意义。

Q 多年来您也一直身体力行地参与到“蒲公英行动”中,这个项目给您带来了哪些体会?它在乡村地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A 目前,在国内开展“少年非遗”相关项目的有教育部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项目。这个项目在国内几十个民族乡村地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实践,其中有许多内容是当地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实践。许多小学在本地非遗类型的传习上,已经形成自己比较有效的艺术传习周期,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技艺基础,最主要的是把民族社区的非遗传统和社区小学的文化传承联系起来了。

这些乡村社区的“少年非遗”传承实践,把社区的非遗传统与学校的传习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了良性互动、开放式的社会教育生态,使民族社区的原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播与传承,真正发挥了文化的启蒙作用,“少年非遗”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区文化遗产价值观。

“蒲公英行动”旨在帮助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及特殊儿童进行美术学习,使儿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与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项目让我特别感动,我也是从头到尾一直参与其中。“少年非遗”这一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就包含了“蒲公英行动”志愿者项目的经验理念。

“蒲公英行动”是站在乡村孩子的角度,发现教育的不公平。当教科书要求农村孩子用易拉罐和废弃的城市消费品做手工的时候,他们没有这些东西,他们只有稻草和身边的泥土。“蒲公英行动”发现了这样的不公平,并尝试解决这种不公平。

项目首先启发孩子用身边的材料做艺术,随后又把乡村社区的民间艺术和非遗传统引入社区小学的课堂。它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示是:要实现教育平等,不仅要对不同民族地区偏远乡村的学校进行公平的补偿与扶持,同时也要把教育的艺术补偿与身边社区中的非遗传统连接到一起。

Q 除了乡村地区的儿童,那么城市里的青少年又该接受怎样的艺术教育呢?您认为“非遗进校园”这类活动还可以通过怎样的形式做得更好?

A 从整个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来讲,城市的孩子不知道多民族乡村活态的民族艺术传统,许多民族艺术在教科书上没有,教育体系中没有中国民族艺术史的课程,城市孩子不了解民族艺术与民族美育,这也是一种文化认知上的贫困。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当中特别强调“非遗进校园”,这是我们进行非遗传承,尤其是教育传承、社区传承的一个发展方向。

除了关注儿童的艺术教育,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大学如何在国家非遗保护事业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社会作用。因为大学代表着主流文化的知识体系,也代表了一个国家在相关领域上的研究与创造能力。尤其大学作为青年群体的集聚地,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以及在非遗相关知识方面的基础研究与专业实践能力,也代表着国家非遗事业发展的未来。

“非遗进校园”的理念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孩子们对技艺的水平和传习的时间与标准不会有严格的规定,重在培养儿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兴趣,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教育要把非遗作为地域性文化与艺术资源,以适合的方式在学校开展认知实践和启蒙教育,同时注意非遗传习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非遗进校园”要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有自己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注重对学生情感、伦理上的文化启蒙,让孩子们熟悉、尊重并热爱自己的文化,继承家乡的文化记忆,增强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Q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它们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载体——青少年。您认为当青少年成年之后,他们在童年时期接收到美育训练还会发挥作用吗?

A 目前,社会上对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群比较重视,国家正在通过高校相关专业学科参与传承人群培训的方式,推动非遗传统进入当代生活。但社会对“少年非遗”的文化传承还有待于关注和普及。

我在云南景洪乡村参加“蒲公英行动”调研时发现,这些边境地区的小学校离内地很远,但离国际区域很近,比如一些民族关联着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圈。因此,在这些国门小学的民族文化教育实践也具有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与教育探索意义。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少年非遗”教育传承观包含的社会历史意义是多元而又深远的。

多年的田野调查和对不同民族传承人的研究,让我发现了一个更加有人生整体参照价值的艺术现象:艺术的非逻辑思维是伴随每个人终生的,儿童们以艺术的方式通过语言、行为、涂鸦去发展成长,等他们长大成人,艺术的思维情感方式并没有离开他们。艺术仍然隐含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生存情感中,艺术依旧在每个人的心里陪伴着他们。

民间艺术是为生存的艺术。艺术和生存关联,使艺术成为日常生活里的一种生存情感,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就有诸多艺术的因子。非逻辑思维不仅是儿童与原始艺术的思维特点,也是民间艺术的思维特征。艺术从来没有离开我们每个人的身心,艺术的“儿童”一直住在我们心里。或许唤醒成人内心里艺术的“儿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与儿童美术教育同样重要。

Q“美育”无疑是近年来青少年教育领域里的热门话题。那么您如何看待“美育”在当下所扮演的角色?它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A 其实今天把美育放在教育的重中之重,首先是站在文明的高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究竟該给儿童提供一个什么样的适合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我们又应该用什么样适合于孩子们的、面对未来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去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

我参与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美术与艺术课程的改革当中。从整体上看,目前美术课程、艺术课程的发展趋势,首先应该体现在它倡导回到青少年身心素质发展的整体塑造上。

另外,课程模式中也保留了原来分科式基础教育的一些教学优势和经验,在分科式教育的基础上再增强综合性,拓展和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性不仅强调艺术对孩子们的情感启蒙意义,也通过艺术的视阈与身心实践,增强他们与社会、大自然,以及当今人文内容的关联。

另一个突出的变化,体现在无论是美术课程还是艺术课程,都增加了文化理解。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上,就是许多类型的非遗。文化不是孤立的,它的背后有地域性文明的支撑。非遗即一种活态的文化传统,它是文明传承到今天的社会表现,所以文化背后又是文明。

今天,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时代,提出美育这样一个时代命题,这就回到文明的高度,可以进一步地探讨与建立中国本土文化精神教育价值体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提倡的民族美育就是生活的美育、生存的美育。

Q 但在应试教育氛围仍然浓厚的中国,强调综合性、人文性的美育想必在也会面临不少现实问题。您比较担心的是哪一点?

A 我想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伦理问题。无论是校内或校外,还是社区或个体培训班的儿童艺术教育,现在都存在一个过度教育与过度追求功利化的问题。

儿童成长期是短暂的,过度教育及功利化训练,都是对儿童天性的伤害。我们应当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前提下,提倡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伦理。在九年义务教育当中,唯有美术与艺术教育是差异性教育。艺术不是均衡地接受知识,更不能用成人的美术专业标准约束孩子。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或个性中也许在某些方面有不足的地方,但在艺术实践中这或许就是他们的特点和优势。

所以,我觉得艺术教育的伦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现在忽视和回避了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对待儿童的艺术教育价值观过分功利化了。尊重儿童,尊重孩子们情感方式,尊重社区的生活传统和生活方式,这一切都是需要建立起社会化的教育伦理价值观。

Q 多年来您不仅亲身参与到中国剪纸艺术的考察研究中,您自己也是一名杰出的剪纸艺术家。单就剪纸这个门类而言,您认为它会为儿童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启发?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你想要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你会选择用浆糊?胶水?双面贴?还是透明胶呢?不管你会选择用哪一种方式,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当你把纸撕下来要换新内容的时候,不管你多小心,不是墙上会留下印痕,就是纸上会撕下疤痕!而当你为孩子的性格、行为、处事的态度贴上小标签的时候,会给孩子的性格、行事的行为和处事的态度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什么贴上标签会发生如此大的效应?一般认为如下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一是标签的以点概面作用。一般来说,原来个体的许多特征都散落于整体之中,某一特征很难为人特别关注,只有当它成为知觉对象时,它才会被人注意,被人认知。

二是标签的类化作用。一般来说,某一特征被标签后,人们就会按照所贴的标签去理解,去反映这一特征所代表的个体。

三是标签的暗示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即使没有标签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由于标签的使用,常常会暗示自己必须与标签内容相一致,否则自我认知就会失调,心理就会不一致,从而产生自我印象管理,产生积极的标签效应。

四是标签的指向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他往往会认为,我即使再努力,也很难摆脱这一标签的消极作用,因此就会错误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放弃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转向于标签所定的方向,从而更像标签所具有的特征,成为名副其实的标签人。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大学上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的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这些既是我班心理委员开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深深的触动了我们,让我们对心理健康问题不敢再小视。

为了让我们足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委员举例说: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他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了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大学生是怎么了?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说,目前的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态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原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能力共同努力。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安全有序的生存环境,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就业和贫困生救助的社会保障自制以及专业化的心理咨询。精神卫生机构等。家长既要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及时指导子女在校的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还要经常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自主的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涯。高校努力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2013—2014秋学期

一、活动内容:调整心态,把握成功

(一)调整心态,把握成功

二、活动目的:

1.八年级的学习激烈紧张,学生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才可以更好的适应八年级的学习生活。这次活动,就是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适应八年级紧张而忙碌的学习,渡过人生第一个艰难时刻。

2.通过主题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同学们积极健康的心理,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情绪,使其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

3.让家长更了解学生的压力,理解学生的心理,能与学生真情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很好相结合。 三.过程与方法:

在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精神,从而达到以上的活动目的。

四、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崇拜的名人名言,名人事例,目的是想让学生用名人的事例来激励鼓舞自己。

五、活动口号:“关爱心灵,拥抱阳光,从现在开始”。 六:活动过程:

(一):学生齐背班训:我自信我快乐,我拼搏我成功。

(二):打开心窗,说说心理话:

听了同学们的心声,老师深刻的理解大家,求学的路真是苦呀。有些同学,天天这样的想法,你们不痛苦吗?大家知道吗?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老师把你们的心理归纳了一下。

1.压力或焦虑心理。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心理。这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3、人际冲突心理。包括与老师、家长、同学的冲突,生活在一起不和谐、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中 主要表现:(1)曲解老师、心理不平衡

(2)不主动理解人,却渴望理解万岁

(3)不能悦纳父母,家庭关系紧张

(三)讲故事,明道理。 大家先看一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略)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是他的心态,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的,乐观的面对人生,乐观的接受挑战和应付困难,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大家说一下,积极的心态有哪些?:让学生明白要想成功,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乐观.热情.大度.奉献.进取.自信.必胜.勇敢、坚强,有意志力,有强烈成就感等

2.林肯的失败、成功史:(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让林肯成功。让学生明白,成功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在失败挫折面前,我们要更勇敢、更坚强,更有意志力,才会赢来成功

(四):自我调节。

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环境无法改变,学会自我调节。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境。大家说一下,你这些不良的思想,用哪些办法解决? 归纳方法:

1.坚定理想,用名人名言,名人事例鼓励自己 2.自我调整,写心理日记宣泄。 3.自我积极的暗示。

4.找老师说心理话,或找知心朋友说心事 5.听音乐,

6.运动如足球、篮球等

二年级(2)班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不讲卫生的危害性,从而懂得讲卫生的重要性,并把自己学到的卫生常识传达给周围的人们,做一个卫生教育的小小宣传员。

二、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好! 二(2)班“人人讲卫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男主持: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女主持: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 男主持: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长大。

女主持: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 男主持: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快乐幸福。 女主持:是啊,幸福是多么快乐!

男主持: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严重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那要怎样预防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人讲卫生。

女主持:可见,平时讲究卫生是有多么重要呀!

男主持:我们是新世纪的小雏鹰,更应该懂得讲卫生的重要性。 女主持:然而,现实中的情况会是怎样? 生:……

师:而且,在生活中若不懂得一些卫生常识,就会带来各种疾病。 1.油炸食品热量高,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经常进食易导致肥胖。在油炸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油条、炸薯片薯条、街头烧烤)

2.方便面属于高盐、高脂、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一类食物。含有防腐剂和香精,可能对肝脏等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3.冷冻甜点包括冰淇淋、雪糕等。这类食品有三大问题:因含有较高的奶油,易导致肥胖;因高糖,可降低食欲;还可能因为温度低而刺激胃肠道。

4、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5、不喝生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而学校老师们一再叮嘱不要随便买东西吃,可是情况到底怎样? 生……

“卫生小博士”教大家卫生小知识: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要做到三勤: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

3、及时剪指甲;

4、要注意读写卫生:眼离书本一尺远,身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5、随时随地勤洗手;

6、注意用眼卫生:不要在强光下看书,不要在行驶的车上看书,不要躺着看书,不用脏手揉眼睛;

7、不吃没有卫生保障的食品,不吃没有清洗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

8、早晚洗脸,用流水洗脸,不与别人共用毛巾、脸盆等物品;

9、早晚刷牙,食后漱口;

10、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充沛的精力。

“卫生小博士”:你们不仅自己要做到,还要把这些健康常识告诉其他人,做一个卫生教育的小小宣传员。

三、活动总结:

师: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一些卫生常识,每个人只有重视讲卫生,懂得一些如何自我预防的知识,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拥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人格更美”活动设

一、 目的意义: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通过这次班会,使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意义。

二、活动程序:

1、 引人: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2、心理健康问题分类

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1)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①.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②.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③.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2)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

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

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②.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③.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①.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②.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③.早恋。中学生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3、健康人格原则

①、自我认可原则

所谓自我认可,是指健康人格对自己有着较为明确的了解,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或限制因素。自我认可的原则是指,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潜力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缺点和不足,则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教育,也能努力去避免、改正和克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与作用,努力献身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现实的社会理想。

②、适应原则

所谓适应原则,是指一个人能使自己,亦能使他人与现实相适应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使一个人在和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以完好地保持自己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的统一性与达到自己的目的。

适应原则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一种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总是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旅途有着较强的自信心,能够清醒、明智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接受、正确地解释自己所经历的种种不顺心的事而焦虑、不安、忧郁和挫折感相反却能使自己保持一种坦然、满意、享受人生的态度以及平静的心绪。因此,遵循适应原则的人,虽然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所不同,却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心理、行为的障碍,心理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能取得一定的成效,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些心境反过来又促进其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以获得乐趣。

③、平衡原则

所谓平衡原则,就是指对人的关系和事件要保持平衡、灵活和全面的看法。它要求一个人要有预见人生挫折、威胁和冲突的能力,善于平衡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与社会良好的接触,客观地分析、评价社会的得失,保持与社会良好的接触,客观地分析、评价社会的得失,使自己的思想、信息、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符合。若发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常能修正或放弃自己不切实际的计划,以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辞。而不是行为反应程度大大地超过刺激程度,情绪反应大大地超过行为反应。

平衡原则不表现在要求个体在遇到挫折、威胁、冲突时能保持人格要素——自我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行为风格方面保持一致性。平衡原则则进一步要求,人在遇到挫折、威胁、冲突的时候,也能够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维、目标和行为同作为人格核心的自我观念统一起来。而不是私欲和良心相冲突、欲望背弃了信念、行动和思想互相矛盾,主体意识不统一而形成两重或多重互相对立的分裂型人格。

④、智慧原则

所谓智慧原则,是指对人类知识的基本肯定态度和一种向往、追求知识的心理倾向。人格对于社会人体的展示,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此,健康人格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文盲不可能成为健康人格者。

人格健康的人,怀有远大的、现实的奋斗目标,酷爱学习,追求知识,并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成就。

⑤、团体原则

所谓团体原则,是指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总是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对他人持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诚挚、谦让、善良等)总是多于持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欺骗、骄傲、敌对等),对其所属的团体或群体有一种体戚相关、安危与共同情感,与人和睦相处,把自己置身于同他人之间关心的、真实的、信任的关系之中。

三、 小结

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将是下一个世纪的主人。而21世纪的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现在必须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这样,才能成为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健康、更幸福、更和谐的新时代的新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一直是小学班会教学的重点。它能很好地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身心教育。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形式:情境表演

通过情境表演《跳皮筋》,接着同学踊跃发言,老师小结同学说得很对,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不要嘲笑同学的缺点。要学会尊重别人,不侮辱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原则。

第二个情境表演《上课铃响了》。通过拍手歌更加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会友好,不嘲笑缺点。学会尊重,不欺小凌弱。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学会理解,不撒娇任性。

然后,通过“说句心里话”环节升华学生的思想意境,列出三种情况请学生分析。最后通过视频来展示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师总结。

反思:通过此次班队会,学生认识到了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并决心学习相关知识,同学之间互相宽容,互相团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扬起你的笑脸》活动方案

形式:心理剧表演、舞蹈、三句半、辩论、环保时装秀等

时间:2011年5月26日

地点:五年三班教室

一、 活动目的:人生道路上人人都会遇到令人心烦的事,从而使得人的情烦躁。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心理转型期。如果他们懂得有勇气的扬起笑脸去寻找解决烦心事的最佳方式,就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交友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二、 活动内容:

本次班会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由主持人引出主题。辩论“发泄作用的好与坏”

第二部分:短剧——“贺卡风波”。让同学们面对现实生活;

第三部分:短剧《勇气》,敢于向父母表白。

第四部分:短剧《美丽的心事》,不自卑,全班是共同的朋友。

第五部分:环保时装秀表演,扬起笑脸,做个低碳达人。

为了活跃气氛,每一部分插播舞蹈。

四、 活动准备:

1、提前一周召开全班会议,确定主持人(男:张天浩 女生:秦璐莹);

2、提前一周排练短剧《贺卡风波》、《勇气》、《美丽的心事》

3、提前一周各组排练舞蹈《YOU》、《芭蕾舞》、《春天的故事》

4、提前一周学生准备环保服装,班长组织走秀表演辩论准备:正反方各四人,辩词事先准备好;

5、会场布置:教室前排空出足够大的地方供主持人、 舞蹈、短剧和辩论赛使用。黑板美化,书写主题,稍加装饰。

6、录制铃声、音乐;准备外放机一台。

荷花池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3月26日,荷花池小学中高年级各班分别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光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入学的心理适应问题,厌学的问题,人际交往的问题,过度信赖的问题,小学生意志障碍的问题,人格障碍的问题等。 各班班会活动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准备和组织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大标题下,各班根据本班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有的以演讲形式展开,有的以讨论形式开展,有的以小品形式进行。有的班级由教师来主持,有的班级则全部由学生来主持。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 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心里障碍

教育的对象是人, 这就决定了教育实习是一项复杂、难度较大的工作, 相应的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也是比较复杂的, 教育实习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焦虑紧张

焦虑紧张是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陌生感、角色认同等原因, 初上讲台的人一般都会有紧张感, 程度不同而已。天生羞怯自卑、不善交际的学生更容易发生这种障碍, 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心跳加快、声音发颤、语速过快、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表情尴尬、不知所措等, 这一切常常使他们精心做好的一切准备化为乌有, 从而严重挫伤教育实习的积极性。

1.2 急于求成

在教育实习中, 表现出急于求成心理状态的学生, 一般在校专业学习成绩较好, 活动能力较强。他们对参加教育实习充满信心, 积极主动, 希望在教育实习中大身手。但对教育实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 一旦遭遇失败, 就可能影响热情, 甚至对教育实习工作失望, 失去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心。

1.3 轻视自傲

表现为对实习的难度估计过低或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 从而对即将来临的实习掉以轻心、不以为然, 认为以自己大学生的资历与学识上好中学课程不成问题。这类学生比较自我, 不容易接受不同意见, 取得一点成绩时沾沾自喜;当工作出现失误时容易原谅自己的过错;用已之长比人之短, 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且名利思想较严重, 特别看重实习成绩。

1.4 过分松弛

表现为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敷衍了事, 对自己要求不严, 得过且过。体现在课堂上则是讲课平淡、随意, 不太注意仪表。这类学生在师范院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他们不愿从事教育事业, 打算毕业后改行。

2 师范生教育实习心理障碍的调控与预防

产生以上心理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不清、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狭窄、个人性格等。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的心理品质, 从眼前看, 直接影响着实习锻炼的效果和实习工作的成败, 从长远看, 它将影响师范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教师的发展状况, 所以必须重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并进行必要的科学的调控与辅导, 不仅要关心化解他们当前的障碍, 而且要防患于未然, 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

2.1 对症下药, 合理疏导

调控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出现的不同的心理障碍需采用不同的方法, 即要对症下药, 合理疏导。缓解焦虑紧张的方法很多。对于这一类学生要多给予关心、鼓励、帮助和肯定, 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必胜信心;可以通过谈话、交流, 帮他们分析原因, 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在此基础上, 还要鼓励学生主动接近实习学校的师生, 试着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 熟悉环境、熟悉学生, 在熟悉的氛围中紧张感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此外, 做好教学的充分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即使是富有经验的教师也不会在不准备的情况下登台讲课, 何况是未出茅庐的实习生呢?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反复熟悉教案并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 心中有底, 就不会觉得那么可怕与紧张了。这些学生一旦消除了紧张、自卑心理状态, 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过分松弛现象, 主要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 一是性格;一是态度。化解此心理障碍, 首先需提高其对教育实习的认识、端正实习态度, 然后采取师生课后评议、效果及时反馈等方法适当地给予挫折和打击, 让本人反思其教学过程, 最终从中吸取教训。对于轻视自傲的心理, 应该提前给予一定的提醒, 引导轻视者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并让他们多听课, 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认识自己的不足, 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或者, 将其实习活动安排在稍后一点, 使其有机会从别人的挫折与失败中吸取教训。对教育实习热情高、积极主动者, 应引导他们扎扎实实地投入到教育实习工作中去。在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并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和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其遭遇失败后, 应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 振作精神继续努力。实习是学习的检验与经验的积累, 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是必然的, 正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困难的克服,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师范生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2.2 营造良好的实习人际心理环境

实习把师范生带进了一个相比大学生活更为复杂的活动场景, 他们不仅要与自己的同学相处, 还要与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的学生打交道。在实习过程中, 留意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的行为与感受, 摸索与人交往的艺术, 积极营造与建立良好的实习人际心理环境, 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地化解师范生的心理障碍。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时首先面对的是指导老师, 包括本校的带队教师和实习学校指派的指导教师。实习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指导和保护实习生, 用对职业的热爱, 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言传身教地指导他们教书育人, 提高他们作为教师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素质,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教师。这是指导教师应该起到的的作用, 也是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实习生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与接受指导教师的要求和意见, 许多误解将能避免。如果有与老师不一致的想法, 可以提出, 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总之, 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 尽可能把事情做得得体而周到, 从而与指导教师建立起“导师+同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实习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生与实习学校学生之间的关系。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实习与班主任工作实习, 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班级心理环境成为协调师范生心理障碍非常关键的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班级心理环境应该具有和谐民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求知欲望高、自信心与进取心强等特征。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 所以, 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班级心理环境尤其需要教师方面的努力。在实习过程中, 师范生首先要有高度民主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 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理解学生, 认真教书育人;其次要注意把握对学生的态度,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人格, 如果个性太强, 作风专横, 对学生动辄批评甚至挖苦嘲讽, 就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师生关系一旦出现紧张对抗, 实习工作就很难开展;但也不能过于宽松与“民主”, 该管不管, 尤其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交往关系。作为教师, 既要依靠、信任和培养班级学生干部, 又要注意和一般同学保持接触和交往;既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 也要过问“尖子生”的过失, 否则学生的心理就会不平衡, 就会失去对教师的应有信任, 甚至还会“欺负”教师, 实习教师就无威信可言。另外还要善于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和自信的需要。

实习是一次集体作业, 应该充满着合作与友爱的气氛。实习生同学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朝夕相处, 难免有矛盾与摩擦, 大家应该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识大体, 顾大局, 同甘共苦, 求同存异, 实习组良好的心理氛围就不难建立起来。

2.3 提高专业技能,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教育实习时师范生面对的学生是好奇敏感、求知欲强而心理特征不稳定的青少年, 这就需要师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培养活动、组织和教学等各方面的能力, 既要掌握一般的教育方法, 又要不拘泥于固有的模式, 要富有创造性和敢于创新。此外, 还应该注意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很多的调查结果反映不少师范生感到最自卑的因素之一是“兴趣太窄”、“无特长”。因此, 需要通过增加选修课、活动课的比重, 培养师范生多方面的兴趣、才能与特长。如果师范生具备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 在实习中与学生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不仅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 而且有利于师范生树立教师威信, 增强从教的信心与能力。

2.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和成才关系重大, 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和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 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教育实习的角度来看, 加强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既是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也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培养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之必需。所以, 应该重视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针对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可能存在与出现的心理问题, 适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帮助实习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提高自我心理的调适能力, 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因环境与身份的变化出现焦虑紧张、急于求成、轻视自傲、过分松弛等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合理疏导, 营造良好的实习人际心理环境, 提高专业技能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调控与预防。

关键词:教育实习,心理障碍,调控

参考文献

[1] 易小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7.

[2] 巢宗祺.中学语文教育实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3] 蔡首生, 刘初生.师范毕业生教师素质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7.

上一篇:管理学案例分析论文下一篇:中学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