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价范文

2024-04-20

经济评价范文第1篇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协调发展及江苏新一轮的沿海大开发的背景下, 盐城的发展引起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 并有可能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因此, 对于盐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 有助于盐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主体性、实用性、动态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 同时考虑到数据可靠性和获取的难易程度, 构建盐城经济评价指标体系[2], 选取11个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指标A=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 (亿元)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出口总额 (万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工业用电量 (亿千瓦时) 、规模工业企业利税总额 (亿元) 、居民人均储蓄存款 (元)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元)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元) 。

2 评价方法

此研究利用SPSS软件,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利用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主成份分析法[3]步骤为: (1)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 (2) 计算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3) 求出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 计算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提取主成分; (5) 计算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 排列等级。

3 实证分析

3.1 分析过程[4]

(1) 将相应指标数据输入SPSS软件中, 经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认为此研究的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2) 经过检验后, 求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了2个主成分, 其特征值分别为:8.616, 1.076, 各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78.324%, 9.786%, 累计贡献率达88.11%, 它们能代替原来的11个指标进行分析。

(3) 利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每个主成分是原来11个指标的线性组合, 各指标的权数为特征向量, 说明了各个指标对主成分的重要程度。从表1知, 主成分T1综合反映了11个指标的线性相互作用;主成分T2主要反映了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之间的作用结果。

(4) 用表1中的第i列向量除以第i特征根的算术平方根后, 得出第i个主成分的变量系数向量。主成分得分函数:

(5) 2个主成分的权重分别为:α1=0.89, α2=0.11。因此, 依据主成分得分系数可计算出8个市主成分因子得分, 同时由综合判断公式:T=α1×T1+α2×T2可得8个市的综合得分如表2。

3.3 结果分析

(1) 通过横向比较, 得出盐城经济水平在江苏省范围内属于欠发达地区, 同南通存在很大差距。其8项指标值远低于南通。但与其他市比较, 在某些方面还具有一定优势, 如盐城有最长的海岸线、最广阔的滩涂;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因此, 客观条件不是约束盐城发展的根本原因, 思想解放不够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源。

(2) 比较与盐城同级的淮安和连云港, 盐城经济欠发达的方面主要在T2因子, 即A4、A5、A10、A11。

(3) 通过表中地区生产总值, 并结合地区人口数, 可得出2007年盐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426美元。按照钱纳里标准模式, 工业化四个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体分为:728-1456美元、1456-2912美元、2912-5460美元和5460美元以上。由此可得盐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4 结论

总的来说, 盐城经济仍较脆弱, 总体竞争力不强, 发展相对滞后。针对以上分析, 提出相关对策:

4.1 充分挖掘滩涂资源, 进行综合开发

盐城海洋和滩涂资源十分丰富, 滩涂垦植业是充分挖掘滩涂资源潜力的主要企业, 应加大投入, 尽快将潮上带滩涂全部开垦出来, 考虑设立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农林牧场;海水养殖是充分挖掘潮间带滩涂和辐射沙洲生物资源潜力的主要产业。同时力争在延伸加工层次和增加附加值上有所突破, 尽快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海洋食品、海洋药物和海洋生化制品企业。以及把眼光转向世界, 远洋捕捞业是参与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产业, 是实现全省渔业以近海捕捞为主向远洋捕捞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4.2 坚持工业发展的第一方略

目前, 盐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直接效果使得盐城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第一产业下降, 第二和第三产业上升。因此, 在发展策略上要重视对工业中支柱产业的培育和扶持, 可优先发展能源、纺织、粮油加工产业, 同时做大现有汽车产业。

4.3 加大招商力度, 促进对外贸易

改善投资环境、引资政策, 在第二产业大量引资的基础上, 通过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 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外资输入,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近几十年来, 韩资企业已成为盐城涉外经济税源的最大增长点, 利用韩资也是盐城利用外资的重点和亮点。韩资企业的落户为盐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所以得聚集韩资企业, 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4.4 注重同其它区域合作协调发展

沿海三市, 南通起点高, 依江临海, 背靠大上海;连云港先天条件好, 具有深水大港和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南通与上海地缘相近、文缘相承、商缘相连, 接轨上海推动了南通经济社会的发展。盐城要以南通为纽带接轨上海, 并借助连云港的区位优势, 再凭着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沿海三市在加快各自内部服务业的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 要通过优势互补进一步实现产业合作的进程, 促进各自发展, 促进江苏沿海经济发展。

摘要:本文构建衡量盐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选取11项适宜指标, 8个参试市,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求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针对盐城与其它市的差异进行分析, 提出了盐城经济发展要充分挖掘滩涂资源, 坚持工业发展第一方略, 加大招商引资, 与其他区域协作发展等建议。

关键词:盐城经济,主成份分析,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华兵, 徐小芬.盐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07:94-95.

[2] 顾晓波, 赵潇.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1) :42-45.

[3] 李明耀.江苏旅游景区竞争力综合评价[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 (10) :53-56.

经济评价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势头较为迅猛,得到世界范围内各行各业的关注及重视,但是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区域贫富悬殊差距越拉越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理论指导作用,就提出具体的经济管理措施进行深入探究,力求为人民谋福祉、协调区域经济矛盾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提高经济管理有效性。

关键词:质量评价理论;区域经济;管理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重量轻质”趋势,促使现有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造成我国区域经济管理相互错位出现一系列区域经济问题,而如何增强区域经济管理水平,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管理批评性吸收相关经济理论,以质量为根本目标实现科学化管理,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管理措施。同时,为了弥补区域经济原有管理模式的不足,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形成公正公平评价协调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公平性评价、协调性评价及居民满意度评价三位一体共存,并且全面分析区域经济管理现状及不足,得出城市演变与经济收益间规律,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能力。鉴于此,本文针对以质量评价理论為指导河南区域经济管理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管理现状

从现状来看,河南区域经济管理尚且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问题的存在未能得到及时解决的情况下,会大大影响经济管理的效益。因此,有必要对其现状问题加以剖析。总结起来,现状下主要的问题包括:

1.忽略经济管理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全新的发展挑战,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普遍为内在经济基础建设不完善及外在世界经济阻碍等。从国内经济基础设施阻碍角度来看,区域经济质量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区域经济发展忽略质量评价理论现状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层面尚未提出相应的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无法形成相应的指标体系,造成区域经济管理工作不到位,反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此外,区域经济长期发展进程中累积大量管理层面问题,导致管理质量无法快速提高,意味着区域经济水平高低直接决定总体经济发展好坏,是衡量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成果的主要指标。

2.产业协调性差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无法脱离区域内各个产业推动作用,意味着区域经济管理质量越高则区域内产业进步及升级速度越快。目前我国区域经济产业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协调问题,客观上阻碍区域经济全面发展。我国地广人稀地域辽阔,各个区域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人口状况及地理条件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性,直接决定各个区域产业结构不尽相同,造成部分区域经济管理产业协调难度等问题。同时,一旦区域经济管理尚未完全掌握区域发展阶段、区域自身优势及区域经济特征时盲目进行经济生产活动则无法落实其具体管理流程造成产业发展协调程度较差。例如:以我国亚麻产业为例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无法扭转当前局面,一旦发生经济管理问题直接削弱其发展势头。总之,现状下河南区域经济管理存在产业协调性差的问题,这一问题会影响整体经济水平,因此有必要充分重视起来。

3.管理机制不全

区域经济发展及进步作为提高我国经济水平的基础,是增强我国国际地位的主要途径。我国各个区域经济管理质量评价结果参差不齐,其结果参差不齐的原因与区域经济管理机制尚未健全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难以实现秩序化管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管理质量。针对经济管理质量评价结果较低的区域,其区域内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区域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及不负责等问题,客观上降低经济活动效率,对于区域经济效益提高产生不利及深远影响。此外,受自身责任机制不明确的影响,加剧区域经济管理难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管理效率阻碍区域经济长远发展。总而言之,区域作为国家生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开展区域性综合有效管理,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提高其质量评价结果。

二、以质量评价理论为指导河南区域经济管理措施

由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以不断提高全省居民生活水平及以人为本为主要目标,促使全省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差距间逐步缩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了实现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促使经济落后区域得到快速增长及提升经济总量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必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做好经济落后区域重点整治工作,以保证公共产品公平性为前提条件实现各个区域平衡发展,缩小各个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角度来看,部分公共产品供给无法脱离政府支持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换而言之机会是公平的象征。河南区域经济管理尚未使用平均主义方法,侧重于均等分配机会,保证发展起点平等性。

由此可见,机会均等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以保证区域内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处于基础之上为前提条件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及机会均等,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同时,综合考虑河南省资源稀缺现状,灵活应用政府调控手段,以区域经济差异性为出发点进行合理调控,妥善处理区域与区域间战略发展间关系,将省域经济纳入国家经济协调发展领域,积极跳出自身局限,特别是河南省自身经济相对落后,必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组织与其他经济发展快速区域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自身与长三角间经济融合速度,成为长三角领域的重要资源支持。

从省域经济调控角度来看,调控方法与调控手段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及地位,与国家调控手段完全不同,必须制定可行性强的省域经济调控方针及调控政策,妥善处理河南省内不同类型经济区域间关系,以达到争取更多经济效益的目标,强化各个区域经济交往,合理配置区域资源做好区域分工,实现区域经济专业化,促使区域间商品需求与发展间由相互依赖关系迈向相互发展阶段,构建二者间经济联系实现共同发展,例如:合理划分省内沿江经济区域充分发挥各个区域间核心作用,利用产业整体规划及产业关联实现产业化及规模化经营,强化农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水平。

由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可视为系统工程无法脱离劳动力及资本流动,而了解人力资本分布层面差异性分析各个区域间市场化程度差异性正确认识农村工业化程度,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客观上要求区域经济狠抓发展重点内容,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促使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经济困难区域。同时,结合现有的城镇格局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经济增长势头快的“点”周围经济发展,以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目标,切忌牺牲部分地区经济带动总体经济发展。

三、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伴随区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个区域间经济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得到多维度及全方位体现,侧重于将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环境生态及科技教育等方面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理论的指导作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区域,切实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为提供高质量管理措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笔者认为,还有必要结合河南区域实际情况,完善管理体系,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刘国歌.出口产品质量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来自广东出口消费品质量调查的证据[J].宏观质量研究,2017,5(03):17-26.

[2]袁晓玲,景行军,赵志华,徐凤敏.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陕西省1998-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06):42-47.

[3]王晓丹.基于质量评价的区域经济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1):269.

[4]刘莉.基于AHP的临空经济区发展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构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18(02):37-42.

作者简介:赵勇(1974.11- ),男,汉族,河南新乡人,本科学历,新乡市城市管理支队大队长,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经济评价范文第3篇

摘要:建筑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以及绿色经济的落实和发展都是十分关键的工作。各个企业应该在深入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积极进行绿色技术和绿色材料的升级和发展工作,从而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升级和转型。绿色建筑是以节能、环保为宗旨的一种新型建筑模式,通过建造低环境负荷下的人、环境、建筑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对于我国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经济;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引言

绿色经济理念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旨在造福每一位社会大众,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各界均应当提高思想认识,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宣传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优势及其对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意义,以此打造多方主体一同建设的绿色建筑经济环境。

1建筑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缺陷

1.1经济市场体系不完善

以往发展历程中,我国较为注重推动经济发展,对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关注度有待提升。所以导致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经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期发展时期。同时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规范,且人民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也不断加强,但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建筑经济环境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这一情况对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系列阻碍[1]。

1.2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

为实现绿色经济理念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政府及社会的有力支持与关注。就建筑企业而言,其不仅是建筑行业必须的一部分,还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参与者、实施主体,只有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绿色经济原则,才可以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环保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经济理念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2.1更新建筑经济管理理念

加强对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重视,与时俱进的更新建筑经济管理理念,改正在建筑经济管理期间出现的各类问题,以保障建筑企业未来的良好发展。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社会各个行业当中了,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效果。这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也并不例外。在建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BIN技术等等加强对建筑经济绿色应用,同时利用一些全民性的网络软件或手机APP对企业员工进行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加强员工对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理解,以此来实现企业未来良好的发展。

2.2政府职能部门重视宏观调控

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作用,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快速完善法律法規建设,制定建筑行业规范,统筹管理工作细节,对必要的流程做好指导。相关部门要做好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工作,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正确理解。对建筑市场进行有效的监测,做好绿色技术管理,制定明确的节能环保目标,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推进绿色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为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2]。

2.3提高绿色建筑的认可度

绿色经济理念下,开展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要明确绿色建筑并不是昂贵的建筑,不能将绿色建筑等同于高科技建筑,或者超低能耗建筑,要通过科学报道等方式,让人们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其次,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最后,做好消费者服务工作。绿色建筑市场能否打开关键在于消费者是否买账,若消费者不接受,那么绿色建筑再好,也很难实现规模化建设。

2.4加大先进技术应用力度

(1)施工材料的选择要绿色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企业要重视绿色施工技术,如优化和研发施工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基础材料,提高材料各方面性能包括强度、质量和安全性等,以此提升材料使用性。如在对建筑物进行门窗结构施工时,选择聚硫橡胶类材料,代替传统的水泥砂浆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弹性和密封性,使门窗的密闭和保温效果得到提高,同时还能节能环保。

(2)对绿色技术不断研发和优化

现在国外已经提出不少环保的技术和节能方法,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技术并不适合,还对我国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筑企业在引进国外的先进绿色技术时要注意,要把我国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结合起来,对这些技术进行优化和创新后才可以应用实际需要中。

(3)采用可再生能源

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同时,企业要重视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大对这方面的研发和循环,促使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更环保、更绿色和可持续性。

2.5加强国际战略合作

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外资的引入,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都需要不断进行应用和有效的提升。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在现代建筑领域上获得了技术方面的高速发展和有效的提升,也在环境保护技术的相关工作方面进行了更多的探究。当前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发展程度是非常高的,应该进行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的相互交流与探究的相关工作,从技术交流和合作创新等一系列工作方面加以部署和全方位的提升,也就更好地完成相关的建设工作。

2.6完善现代化工业体系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要明确工业经济所包含的内容,加工制造业、服务行业等等;要明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与重点是什么,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在建设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的过程中科学的规划金融资源与人力资源,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逐步完善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体系,从而为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7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尽快构建并完善实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管理标准。事实上,不仅中央政府在政策上大力鼓励绿色建筑,各级地方政府也逐渐在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开始逐步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激励和监督政策。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好严格的审查管理工作,结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科学的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按照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现状组建具有专业资质的人才团队,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我国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要求,使建筑工程施工管控水平得到提高,从而解决传统管理模式的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

2.8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在建筑企业的运行中,建筑企业应该充分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能力,对高素质高水平的建筑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大范围招录或引进。在实际录用经济管理人员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规章制度进行考核,根据人才的实际水平进行择优录用。在对企业的建筑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因为员工之间由于个人差异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企业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制定差异性的培训制度,让每一位经济管理人员都能获得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培训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建设需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表象探究其本质,找出适合建筑经济发展的解决方式,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增玉.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20(14):32-33.

[2]聂克.基于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纳税,2019,13(33):190,192.

经济评价范文第4篇

一、经济效益审计范围与评价标准化的分析

按照必要的审计对象性质进行分类分析, 明确效益审计的标准。按照国家效益的审计过程, 明确企业效益的审计内容。依照我国经济效益的实际发展情况, 开展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分析, 重点分析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

(一) 明确投资审计的经济效益标准

按照投资领域的经济效益审计过程, 重视投资决策形式, 投资标准, 资金使用, 投资效果等各项环节。准确的分析审计监督管理的相关部分内容, 明确决策的不科学、不合理情况, 重点分析建设资金提高整体政策管理的工程内容。依照具体的形式, 加强建筑建设领域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管理, 及时处理监督滞后、损失浪费的情况。按照有效的经济指标进行科学测算分析, 及时调整工程工期的长短情况, 调整成本高低不足, 汇报不足的情况, 明确质量和综合效益处理好坏的情况。

(二) 专项资金经济效益的送审计划分析

按照市场经济效益体制的实际发展情况, 准确的分析部门、公共资金的实际分配标准。按照实际财政资金有效运用的标准形式, 准确的判断财政支出的比例, 明确资金数量大额操作标准。依照资金的主体脉络, 明确项目立项操作标准, 配套资金项目的管理形式。按照深化的追踪分析过程, 重点进行揭示化不当问题的分析。及时调整资金拨付迟缓、不落实的问题。依照违规行为等一系列资金使用的效益问题情况, 加强必要的评价专项资金管控效益分析, 提高专项资金经济效益的必要送审。

(三) 明确企业审计开展经济效益的审计操作过程

按照企业经济效益的实际审计操作标准, 合理的判断资产的完整性。依照经营活动的实际合理性, 资料的真实性, 利润的完整性水平进行分析。及时维护国家经济财政纪律、评价企业管理的水平, 加强对资产增值化的管理, 不断促进企业综合化的改进, 落实生产技术的改革和提升, 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分析, 增强整体有效的竞争发展实力。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分析过程中, 需要准确的衡量审计对象的效益、经济、效果等标准。按照实际需求明确项目的不同衡量标准, 分析结论可能导致的不同情况。审计类型不同、送审数目不同, 重点不同。国家审计是按照有效的建筑项目送审标准, 准确的判断国家投资的实际经济建设水平, 明确实际经济的有效性, 重点分析资金挪用可能出现的违章违法行为。通过内部审计的要素分析, 明确企业目标建设的具体情况, 分析可能存在的失误问题, 分析可能出现的审计损失情况。通过社会效益的审计分析,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 对不同的审计目标进行判断, 建立不同的送审评价标准。

二、经济效益评价标准级指标体系的分析

依照评价标准和体系的不同情况, 明确效益审计标准和方法, 通过与财务分析情况的区别判断, 重点积累, 准确的判断其有效性和真实性。重视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和相关因素的程度分析, 依照评价指标进行应用工具的判断, 做好指标体系的分析, 明确具体限定的结果和规范。财务审计操作评价过程中, 需要明确会计审计的准则, 准确的判断财务审计的准则, 确定财经送审的法律法规标准, 明确要素内容, 加强评价标准的明确分析, 提高送审标准的规范性。

效益送审评价标准分析过程中, 是依照实际情况, 准确的判断具体指标, 做好差异分析, 准确的判断实际情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按照效益审计的标准, 准确的核实具体指标, 明确计划差异, 确保送审经济、效益、效果的合理有效性。

三、经济效益审计评估标准的确立

按照经济效益送审评价的评价形式, 准确的判断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的具体情况。其中定性标准是至依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形式, 准确的判断法律法规的实际形式。经济效益送审过程中, 需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形式, 明确实际政策法规标准, 按照具体的需求准确的衡量相关经济效益, 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具体要求分析, 分析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化发展。遵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发证标准要求, 分析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形式, 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活动判断, 遵照地方法律规定, 落实遵循国家规定的法律规定, 及时处理各方面矛盾问题, 坚决处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

定量标准是按照有效的评价控制分析标准, 准确的判断预先设定的标准情况。按照相关评价实际效益水平, 开展符合实际经济效益的审计方式, 明确审计单位的实施过程。按照相关实施技术标准进行计划分析, 明确具体的预算。按照标注分析、评价水平进行判断, 不断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管控。按照标准计量进行审计单位的分析, 准确的判断实际情况制定表尊, 强化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水平。国家操作标准状态下, 需要根据计划、指标、主管定义的制订计划要求, 准确的分析具体的预算、成本制定形式。按照详细的预算进行定额、定量分析。通过经济效益的准确审计, 及时处理跨经济的不同时期各类客观标准要求, 提高物价变动管控。依照单位业绩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及时调整新产品、新工艺的基本要求, 及时处理各类行业各类指标, 做好评价审计经济效益的分析, 提高科学技术的操作测定管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经济效益审计操作过程中, 准确的判断评价标准水平, 制定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分析, 确定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符合实际标准要求。

摘要:经济审计评价分析业务管理过程中, 需要明确经济效益的审计操作模式, 依照有效的监督处理办法, 重点分析内容中存在的各类丰富情况, 明确现代审计信息的标志情况。依照经济效益的审计操作, 加强必要的促进与提升, 完善审计单位的整体规范管理, 明确审计标准的基本内涵。按照有效平衡形式加强经济活动的有效分析, 提高审计要素的准确判断, 落实审计经济效益的评价过程, 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和审批方式, 不断提升审计标准和证据的准确审判。本文将针对经济审计评价的相关研究过程和标准进行分析, 加强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的判断, 运用有效的方式提升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标准化。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析

参考文献

[1] 郝黎坤.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6) .

[2] 王冉.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6) .

经济评价范文第5篇

摘要:从对河北省近14年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以及包括河北省在内的十省市经济发展质量比较分析来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最终需求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薄弱、资源消耗大、民生改善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河北省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居民消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完善社保体系等方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河北省;区域经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为实现经济的高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沉重的。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河北省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形成以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河北省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质量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不仅指经济总量的增加、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而且还表现在其质的方面,即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过程。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比较全面科学的概括经济发展的含义应有如下几点:第一,在一个连续的观察期内,人均GDP以及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表现出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第二,福利社会的建设完善,即居民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公用设施,以及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等方面的改进。第三,优化的经济结构,主要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和产品结构等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的变化过程。第四,社会结构的不断完善,收入差距的减小,分配的合理化、公正化。第五,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增长相协调,在三者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①

关于经济发展质量,不能不提到经济增长质量,二者密切相关。传统的经济增长质量通常被定义为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卡马耶夫认为:“在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中,不仅应该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生产量的增长,而且也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提高”②,其度量指标一般是全要素生产率。而经济发展质量则是指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除上面内容外,还包括生态环境、能源消耗、社会公平等诸多内涵。巴罗认为,经济发展的质量维度指的是健康、人口出生率、收入分配、政治制度、犯罪和宗教③。Ramón López, Vinod Thomas和Yan Wang沿着Vinod Thomas等的思路,认为发展质量指的是降低极端贫困、缩小结构性的不平等、保护环境,以及使增长过程持续的经济增长类型④。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经济发展质量是和民生的改善、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直接相关联的,经济发展质量的题中之义含有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二、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结合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情况,笔者构建了评价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表1为本文所构造的指标体系,其中包含6个一级指标,即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结构、社会总需求、科技进步、资源环境、民生改善。一级指标下面共涵盖30个二级指标。

三、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

(一)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分析

下面我们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的各项指标在考察期内(1996—2009)的情况作描述性分析(如图1~6所示)。

1.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考察期内河北省的经济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小,基本维持在正负2%之间(见图1),同期我国的经济波动率也基本保持在这个区间内。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GDP平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未出现过经济总量的大幅波动,而是处在“高位——平缓波动”,属于增长型波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河北省经济增长波动略大,为-2.39%。

一般认为,通货膨胀率大于3%即为通货膨胀,大于5%为严重通货膨胀,河北省通货膨胀率稳中渐升,2008年达到4.04%,基本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短期看来,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河北省在2004年以前失业人数表现为逐年增加趋势,并且增幅较大;2004年以后河北省失业率基本保持在3.9%左右,但是2008年又增至最高点,之后略有下降;由于我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后情况更加严重。持续高位的失业率影响了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2. 经济结构(见图2)

河北省城镇化率提高较快,到2009年底达到43.74%⑤,接近全国城镇化水平46.59%⑥。最近几年,特别是“三年大变样”以来,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提高较快。然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并非绝对有利,河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应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实力相匹配。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降幅稍大,其余年份比较平稳;第二产业占比呈逐年增长态势,略有波动,2008年以后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在2004年以前缓慢增长,其后出现下降趋势直至2008年后增长明显,但也未达到2002年水平。自1996年以来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一直处于30%~35%之间,增长相对缓慢。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河北省经济健康发展,过多依赖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是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掣肘之处,并且第二产业的主导态势也是导致河北省资源消耗严重、环境状况恶化的主因。

3. 社会总需求(见图3)

2003年以前净出口率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近些年的最大值14.9%。在这以后,持续下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2008年以后,出口继续下滑,我省出口也受到严重影响。1996—2005年投资率有升有降,基本在40%以上波动,但是2005年以后,河北省投资率连年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2009年投资率达到53.75%,已超过我国平均投资率近20%,比世界平均投资率的2倍还要高。但是投资率过高又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较低的收益率,并且投资中大部分资金又往往是来源于银行,如果效益不高,则会造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增加,风险增大。

另外,消费率增长缓慢,2002年后甚至出现下降趋势,消费不振一直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难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国家和河北省采取各项措施促进消费的增长,但消费率下降的趋势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发展过多依赖投资这驾“马车”,造成经济增长的不协调,这是影响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科技进步

河北省研发经费支出增长缓慢,到2009年达到0.78%,始终低于1%。对比发达国家中的数值,研发经费支出在美国和日本占GDP比值超过2%,世界平均水平也保持在1.6%左右⑧。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看来,R&D的经费支出在GDP中的比值若小于1%⑨,则表明该国家或地区仍然处于科技的引进阶段。自1999年以后,河北省在科技投入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还比较小,而且财政科技支出不但比重有呈下降态势。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基本处在零增长态势,一直接近或低于70%。高科技人才的短缺造成创新能力的薄弱,对河北省科技进步的影响较大。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连年增长,但依然缓慢,并且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出水平较低,可以转化成有效生产力的专利数量较少。技术市场成交额这一指标在河北省来看规模还较小,增长缓慢。对比全国来看,2009年河北省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2.15%,排名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99%,处在中等偏下位置。⑩

整体来看,河北省的科技投入力度偏小,高技术人才的质量低,技术改造和引进机制尚未完善,地区创新能力较弱,这些因素制约了河北省的科技进步水平,从而间接影响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5. 资源环境

造成环境污染、降低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工业“三废”{11}。河北省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在考察期内都比较高,而且排放量连年加大,不利于河北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其中工业固体废弃物近些年的排放量有所减少但不稳定,个别年份有回升趋势;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则连年大幅增长,“臭水沟”“阴霾天”现象严重,工业脱硫措施实施较好,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较小,但是2009年仍然远远高于60.2万吨的全国平均水平。

从1996—2009年,河北省的资源消耗逐年降低,万元GDP水资源消耗以及亿元GDP建设用地量有大幅下降;万元GDP能源消耗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后下降较快,但是均大于1.6吨标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美国、日本的数字分别是0.38吨标准煤和0.14吨标准煤。河北省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的“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在此得以充分体现。

6. 民生改善

河北省居民人均收入整体虽有增长,但是波动较大,特别是1999—2003年、2007年以后,增幅较低,并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缓慢,远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水平,城乡人均收入比值逐年扩大,2009年达到2.86,收入差距逐年加大。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大幅提高,略高于其他各省份,但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增长缓慢。

河北省万人拥有医生数和万人拥有病床数各年变化不大,医疗水平以及医疗配套设施仍需进一步改善。河北省的养老保险参保情况逐年好转,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到2009年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占总人口比重达到9.69%,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社保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社保制度仍需完善,社保水平仍待提高。民生问题中社保问题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河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善民生的最主要任务。

(二)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1. 评价方法的选择

本文采用熵值法的评价理论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与此同时,为了更加细致全面认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的现状,本文将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及其他九省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在研究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随着时间变化情况的同时,又比较了其与其他省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差距。

本文在指标的主观选取确定后,通过运用熵值法可以很好地反映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进而求出综合评价得分,体现了主客观相结合的思想,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因子分析法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推广,主要是运用降维的思想,由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进而求出因子得分,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方法在处理指标高度相关和权重设定上的缺陷,使得综合评价结果唯一,而且比较客观合理。

2. 评价结果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指标的权重值如表2:

可以看出,1996—2009年河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以及民生改善三方面对于河北省经济的发展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三方面的权重之和接近70%;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总需求这三项指标的权重分别在10%左右,在考察期内对于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根据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我们可以计算出考察期内历年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得分(见表3),并且绘制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的走势(见图7)。

1996—2009年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整体向上攀升,前期出现小幅波动,表明了经过一系列发展探索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996—2000年,综合得分上下波动,说明这一时期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徘徊不前。2000年以后,综合得分趋于平稳上升,表明这一时期河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明显进展,经济发展质量稳步上升,其中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民生改善取得的成绩相对突出,是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3. 河北省与其他九省市经济发展质量评估比较

(1)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标。从表4中各省市因子得分比较来看,河北省的得分最低为-0.933 1,北京市的得分最高为1.287 7,表明河北省在2009年的经济稳定性较差,虽然通胀率和失业率基本处在中下位置,但是经济波动情况较大,对于河北省经济整体稳定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2)经济结构指标。如表5所示,河北省经济结构因子得分为-0.479 0,仅高于河南省的-1.114 4以及山东省的-0.515 3。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河北省的经济结构水平在所考察省份中处于中下水平,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

(3)社会总需求指标。如表6所示,从因子得分来看,河北省社会总需求得分为0.505 8,低于山东省的因子得分0.639 8。可见,河北省2009年的需求结构中投资比例仍然很高,大大高于消费所占份额,尤其是与北京、上海比较,需求结构仍然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性。

(4)科技进步指标。如表7所示,从科技进步因子得分来看,河北省的得分为-0.460 7,处在后三位里面,与其他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为保持更加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势头,河北省的科技进步水平亟待提高。

(5)资源环境指标。如表8所示,资源环境指标为逆指标,即所得值越大表明其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大,所得值越小表明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小。河北省资源环境因子得分为0.879 5,而北京市得分为-0.987 4,除山西省外均大于所考察的其他省份,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近。这表明河北省资源总体消耗量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经济增长主要还是借助于现有自然资源的大力度开发。

(6)民生改善指标。如表9所示,河北省民生改善指标综合得分为-0.386 7,在十个省市中排在第七位,北京市的综合得分为0.915 8处在第一位。从表9中可以看出,河北省的民生改善情况与其他省份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

如表10及图8所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得分在所考察的省份里面排在第七位,仅仅高于陕西、内蒙古以及河南三省份,与北京、天津、上海等东部发达省份差距较大;略低于山东省,与山西省较接近;在其所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七省份中位列第六位,经济发展质量仅高于内蒙古自治区。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从对河北省近14年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以及包括河北省在内的十省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比较分析来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呈逐步提高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产业总体素质较差:一是经济发展的粗放度较高,传统行业(如钢铁、纺织、化工等)仍是河北省的支柱行业,为较强的资源偏重型结构。二是工业整体水平较低,结构矛盾突出,如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企业规模小而散、集约化程度低等。三是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且结构不合理。

第二,最终需求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是消费需求不振,经济发展过多依赖投资这驾“马车”,造成经济增长的不协调。一方面,投资率居高不下,2009年河北省年投资率达到53.75%,已超过我国平均投资率近两成。另一方面,消费率呈下降态势,2009年河北省最终消费率降至41.9%,而同年全国平均水平为48%。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薄弱,附加值偏低,创新能力不足。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在8.4%~15.6%。2009年全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的比重仅为6.8%,而全国平均为15.7%。创新能力弱主要源于研发投入不足,2009年河北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0.7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2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22位。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没有研发机构。

第四,河北省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河北省的能源消耗量以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计算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0%。与对照的九省市相比,也仅仅高于山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接近。

第五,民生改善仍需进一步加强。尽管近年来河北省在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同其他发达省份比较,河北省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河北省社会保障投入水平偏低,覆盖面较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差距较大;医疗设施相对落后以及教育投入不足等。

(二)政策建议

第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和发展第一产业,调整和提升第二产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从当前来说,要着眼于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行业发展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抓好调整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等工作。

第二,努力扩大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居民消费的前提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逐渐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形态结构。此外,还应改善供给结构,创造消费品的多样化,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消费选择权。同时,还要改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第三,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鼓励建立研发中心。二是加强重大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牵头承担。三是促进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完善企业主导、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四,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河北省资源环境容量约束的日益强化,高密度的重工业布局,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循环经济的新路。曹妃甸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处在全国领先行列,现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海洋化工五大产业链构成了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骨架,废渣、废水百分之百利用,废气回收率达到96%,彻底颠覆了重化工业“黑色经济”的形象。要以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为样本,大力进行企业层面和产业链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变黑色工业为绿色工业。

第五,完善社保体系,全面改善民生。提高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改善民生是落脚点,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改善民生,就要保障全体人民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和分配状况均有所该改善,不断提高人民的满意程度。全面改善民生,完善社保体系是重中之重。政府财政要加大保障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新农合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和财政补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注释:

①周天勇主编:《新发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②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③Barro, R. J.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年第98期,第103-125页。

④Vinod Thomas,Ramón López, Yan Wang:《增长的质量》,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153页。

⑤数据来源于《河北省统计年鉴》(2010)。

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2010)。

⑦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未被纳入本文指标体系,此处仍然给出其数据,以便更加直观地分析河北省的经济结构情况。

⑧数据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2010。

⑨数据来源于杨汭:《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河北经济结构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⑩数据来源于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科技统计报告》,2010年3月11日。

{11}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统称工业“三废”。

参考文献:

[1]陶蕴芳,尚涛.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1,(6).

[2]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46.

[3]Barro, R. J.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103-125.

[4]Vinod Thomas,Ramón López, Yan Wang.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47-153.

[5]刘伟,蔡志伟.中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新历史性转折[J].求是学刊,2011,(1):11-20.

[6]朱顺全.我国城镇居民小康水平评价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35-37.

[7]王大虎,李建磊,金浩.主成分分析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721-725.

[8]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27-35.

[9]高帆.中国各省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同步性:一个实证研究——兼论地区经济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差距的关联性[J].管理世界,2007,(9):27-36.

[10]单薇.基于熵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10).

[11]赵秀恒,马鹏程.制约河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论坛,2009,(8):70-72.

[12]陈光潮,邓维.经济增长分析范式扩展解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3]袁文斌,等.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 Hebei Province

Xu Yongbing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Hebei Economic and Trade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 region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index system;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上一篇:综合设计下一篇: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