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2024-02-14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校学风、校风的體现,也是全体师生精神意志的表达。而校园媒体在全方位的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生活,尤其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校园媒体更大程度上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的研究,结合笔者所在的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校园媒体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论证校园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校园媒体;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的课外文化活动、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人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同时, 文化也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旗帜, 高校校园文化应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方向, 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 确立一种价值目标体系、生活方式, 形成一种文化精神和文化氛围, 对大学生起着引导作用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1]

笔者所在的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全媒体中心(以下简称:全媒体中心)是学校的官方校园媒体,“鄂小鹰”是其于2017年提出的校园媒体品牌,后发展为学校官方校园文化品牌。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鄂小鹰”则在学校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三年来,全媒体中心通过所运营的渠道大力推广“鄂小鹰”品牌,通过这一品牌力求多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全媒体中心在前期的工作中获得较好成绩,学生们加强了母校的认同感,每一位学生都是“鄂小鹰”。突出了受众的主体地位, 让师生传播校园文化从被动走向主动。

现以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为例,下面本文将从传统文化、榜样文化、特色文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证校园媒体如何在校园文化中发挥作用。

一、通过校园媒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的重要使命。除了在日常课程与活动融入此类教育外,高校校园媒体作为连接学校与学生的重要平台,自然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高校中大大小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校园媒体的身影。全媒体中心既是校园活动的报道者,也往往是校园活动的设计者。努力在校园活动中或在新闻报道中注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创新形式,以通过大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全媒体中心还通过所拥有的校内媒体渠道中设计传统文化相关的栏目与内容。2017年起,全媒体中心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精心推出了“书香鄂院”栏目,内容推送主打弘扬传统文化。该栏目的内容包括师生好书推荐与读后感展示、传统节日习俗科普、古代文化知识科普、优秀传统诗词解读等传统文化内容。起初,学校师生对传统文化关注较少,但通过这一栏目让他们无形中增长了诸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增加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栏目逐渐发展成为学校新媒体的一项品牌栏目。

二、校园媒体要致力于营造榜样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榜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与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宣传榜样,就能引领校园文化。高校榜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引领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不断砥砺奋斗。

校园榜样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校园中凸显出来的师生榜样是这个特定的文化区间内涌现出来的正面典型, 集中地反映出师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行为方式。他们既是校园精神的生动体现, 又是校园文化的形象教材, 所产生的“共生效应”和“魅力效应”, 是推动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建设好校园榜样文化, 对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弘扬正气, 优化校风, 培育校园精神等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2]

全媒体中心通过媒体渠道对革命领袖、时代楷模等榜样人物进行报道,对学生中在勤学上进、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见义勇为等方面的典型进行报道,对教师中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学突出、学科竞赛、教研成果、扶贫助困等方面的典型进行报道。全媒体中心在全校各二级系部都拥有通讯员,充分挖掘校园内发生的大小事,以此挖掘榜样典型。

三、校园媒体是新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符合时代特征和彰显学校自身特色的高品质校园文化,有效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激励和凝聚功能, 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专业特色和文化氛围, 又反映出学校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因此, 高校要善于挖掘自身文化建设资源, 积极构建具有高质感和生命力的特色校园文化。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丰富, 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需要全员参与, 整体推进, 形成合力。[3]

拿笔者所在的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来说,该校于2015年4月28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本科院校,是内蒙古最年轻的一所本科高校。对于一所新建院校,想要建立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进行挖掘和积淀。“应用技术”作为该校的一个主要标签,初期开始校园文化的建立自然以此展开,前面提到的校园媒体品牌“鄂小鹰”正是由此应允产生。

校园媒体的报道不仅向校内进行传播,还吸引了校外各界人士与媒体的关注。内蒙古首个智能制造实验实训中心、国内第一家大飞机学院等特色办学成果就吸引了社会媒体广泛关注。2019年上半年,国内第一家大飞机学院落地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在这一“大动作”敲定后,校内的大多数师生只是听说此事,但对这件事并无过多了解,这时校园媒体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全媒体中心进行精心策划系列稿件,主打“鄂小鹰飞上了蓝天”这一主题,通过校园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在校内引起轰动的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媒体的关注。新闻被中国青年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青团中央等全国新闻50余家媒体报道,其中不少报道中还提到了学校的应用技术办学特色,对一所新成立不久的高校来说获得全国的关注这是非常不易的。航空学院在很多高校中都有设立,所以其本身其实并无较大新意,但全媒体中心在其中挖掘了其特色的宣传点最终获得了成功。

目前来说,多数高校校园媒体的作用更多的局限于传递校园资讯这一职能,并没有意识到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高校对新媒体没有达到足够重视。在笔者及团队三年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校园媒体可以在校园传统文化、榜样文化、特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对建设校园文化发挥积极作用,但这需要校园媒体的不断思考与实践。在融媒体时代的今天,校园媒体也要重视媒体融合,将各媒体渠道进行整合,集中发力,在学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仍需我们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滋养 [J]. 王哲 张蓓蕾.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01)

[2]浅谈校园榜样文化的培育 [J]. 李辉容.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5(03)

[3]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探析 [J]. 郑予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0)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分析了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和特点,并结合实例探讨了需求层次理论在研究生中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的应用。

关键词: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需求层次理论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术活动、科技竞赛活动、文体活动、实践活动及志愿服务活动等内容,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研究生德育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实现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1]。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中也提出,要把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作为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可见,高质量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研究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开展高质量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的全面健康成长,还关系到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1.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意见指出,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研究生群体是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群体所组织、参与、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影响着全体在校生,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2]。

2.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作为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改革,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也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愈加突出和重要。可见,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3.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是大学校园里的重要群体,他们具有年龄跨度大、知识层次高、自我意识强、个性化明显等特点。很多高校普遍关注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成果,忽视了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对研究生的影响。近年来,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业压力等问题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3]。因此,开展高质量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现状[4]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有其自身特征:研究生以科学研究为主业,属于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大、生源组成多样;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个性化明显、集体观念相对淡薄。此外,研究生管理体制上属于导师负责制,以科研团队和实验室为中心。这些特征要求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要有其自身的特点。当前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如下。

1.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较少。校园文化活动涵盖学术类、文体类、生活类以及实践志愿服务类等活动。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分校级、院级、班级活动,虽然活动繁多,但是精品活动较少,缺少传承性的品牌活动。根据华南理工大学杨琨[4]等调查显示,43.65%的学生认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数量虽多但平淡乏味。很多活动本身缺少吸引力,未能真正考虑研究生群体的实际需求。这些使得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较少。

2.研究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性偏低。研究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性偏低。根据北京大学韩流[5]的研究显示,36%的北大研究生长期或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51%的研究生偶尔参加,其余13%几乎不参加。张延港[3]也在文章中指出,研究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低。首先,因为研究生科研学习压力大,可自由支配时间少;其次,研究生管理体制上属于导师负责制,班级概念较弱,很多研究生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形式仅限于实验室、科研团队,不太注重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3.未能很好融合不同专业、年级和科研团队研究生。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和参与者多集中在硕士低年级群体,高年级群体仅有少部分人作为管理者参与活动,硕士三年级和博士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数屈指可数。目前,很多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受众面窄,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活动仅限于某个班级或某个年级的部分同学,未能很好地发挥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科研团队优势。

三、以需求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以研究生行业软件培训系列活动为例

马斯洛于1943年发表于《心理学评》上的《人类动机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需求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在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从实现研究生自我需求入手,根据需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学院开展的“研究生行业软件培训系列活动”为例,通过调研学生对于行业软件技能的需求,结合各专业和实验室资源优势,开展软件系列培训活动,满足了研究生对行业软件技能掌握的需求,充分發挥了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

1.校園文化活动因需开展。经过前期调研发现,工科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时,对行业相关软件需求很多。行业软件种类繁多,专业性强,花钱学习软件费用很高;其次,从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发现,很多招聘企业都对毕业生掌握的软件技能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要求,掌握某种专业软件成为求职成功的加分项。因此,很多研究生在校期间都有学习相关专业软件的需求。

2.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开展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研究生为本,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身作用,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与“三自”教育相融合。在开展软件系列培训活动时,要以研究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不同实验室、不同专业研究生特长,促进研究生群体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

3.立足长效,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目标是满足研究生需求。“行业软件培训活动”通过交流促进研究生掌握行业软件技能,培养行业专业素质,提升学术科研能力,为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活动从研究生需求出发,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同时融入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了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育人功能。

总之,在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应根据研究生群体的自身特点,从需求出发,深入分析研究生的关注点和兴趣,了解研究生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的诉求,并结合需求开展高质量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激发研究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研究生德育工作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珏.校园文化培养研究生创新品质的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05).

[2]段丹.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3):84-87.

[3]张延港.推进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9,23(3):84-87.

[4]杨琨,杨曦,关春兰.理工科高校研究生对校园文化活动需求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111-116.

[5]韩流.研究生与校园文化:“时代”未至问题犹存[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07-109.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等教育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借鉴生态文化理念,实现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要改变教育观念,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构建大学校园文化;要把创建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校园生态文化列入大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关键词:生态文化;校园文化;教育

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今天,生态文化早已突破单纯的环境科学而扩展到了人类学、社会学以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它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全新的生态化社会正在形成,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然也存在自身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新趋向,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借鉴生态文化理念,致力于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必将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生态化的观念与思维将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潮流。但也应看到,目前许多教师的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注人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因而缺乏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只是停留在一种孤立的肤浅的层面上,尤其是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存在种种认识上的差异和误区。

一、大学生态文化教育不只是追求视觉上的生态性,更重要的是意识、观念、行为等方面的生态性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它改变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本位思想,指人在特定环境中具有主动受动的生态互动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发展是协调持续的。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充满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高校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它造就了文化的繁荣和充满朝气。二是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大学应建立生态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人际环境,造就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南开大学老校长母国光曾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如果一所大学历久积淀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时空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这种校园生态氛围无疑将潜移默化地起到促进大学生成长的作用。然而大学的文化氛围不是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一定时期的校园文化,总是以借鉴历史和现实社会大系统的各种成果为前提,从社会文化变革中吸收新的因素的。可以说,为大学提供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的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是一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1]98。又指出:“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争取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1]84在新世纪,大学将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面对历史的呼唤,大学校园文化应致力于校园生态的探究与建设,注重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让生态意识、观念、行为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使其充分认识教育的生态功能。生态文化理念将给大学校园带来更广的发展空间,因为大学校园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大学不仅决定了学校当前的运行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现有的教育生态学表明:学校所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所推崇的价值观念、所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学习情境,它们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在特定情景下所采取的特定行动,又改变着现实的情境,影响自身和其他个体的身心发展。因而,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的生态因子,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对教育的生态学分析,不仅应具有视觉的眼光.而且要注重人——教育——环境的浑然一体的氛围关系,这是未来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走向。

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观是在长期传统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科学注重基础性和应用性,表现出理性思维的抽象性和语言逻辑的形态,这些教育观念和目标注重现实功用性,因而偏于狭窄;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性,在人才培养上是以语言逻辑的理性因素为主体的教育,处处反映了浓厚的功利色彩。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2]校园文化也受这种传统文化观的影响,从科学的决定论立场出发去探索万事万物的符合严格因果规律的联系,在传统科学文化观的背后隐藏着硬梆梆的规则,而缺少开阔与奔放的文化胸襟。因而传统科学文化观不适应人类与环境的平衡发展,不能胜任人和环境共同走向现代化的教育目标,文化观应吸收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改造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硬性规则,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去探索大学校园文化的柔性思维模式。生态文化教育注重未来、注重综合平衡、注重信息资源,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阶段,生态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在各方面都应接受生态文化观的思维模式,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指导校园文化发展,以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校园生态文化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校园生态文化构建需要学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需要决策者(学校主管部门)、组织者(学校工作者)、参与者(教育承受者)的生态意识,需要形成自觉参与的良好机制,明确责任和目标,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监督手段,确保行为效果,是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在高校校园中,能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构建的行为主要是学校行为和个体行为。首先说学校行为。每个学校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建设良好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宣传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改善学校的生态管理,加强生态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突出教学改革的生态化进程,形成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多样化、教学手段合理化、思维方式多元化、学科建设最优化的生态教学改革格局,同时还应结合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办学精神和文化传统创建学校的生态品牌,形成良好的生态育人环境。再说个体行为。在校师生是个体行为的直接责任者,是校园生态文化构建的生力军。师生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养护,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制订相关的生态建设活动实施计划,结合各种文体竞赛、教学活动、学术讲座和日常行为,把持续和谐的生态观念传播到每一个行为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生态建设活动中的教育、宣传、激励和监督作用,大力普及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行为,使之成为社会生态行为的表率。

校园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要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为“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产物”[3]。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纯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人们对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并不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发现的,在此以前,一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学术的问题来处理,按照纯科学的思维方式做出一些补救工作。这样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摆脱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建设生态校园不能只在简单扩大物质利益层面上谋求发展,而应同时在文化层面上开辟新思路。当然,具体操作上离不开物质层面,但必须在人文理性的思维方式引导下,把物质层面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层面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形成生态效益的新的思维方式。

其次,是价值观的转变。由于工业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物质财富激增,形成了某种“供过于求”的虚假现象,使人们滋生了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受主义的价值观。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使人们看不到或不愿看到日渐逼近的生态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们转变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为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世合理和谐发展,以人类长远利益为崇高目标的价值观。

再次,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人是生态文化的创造者。生态文化要求人们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它集中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因而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

三、生态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我国专家曾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也论及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将之界定为以下三条:(1)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过健康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维持其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3)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如何使未来的公民规范生态道德行为,教育负有重要的责任,而生态德育更是关键所在。正如原苏联生态伦理学者佩德里茨金提出的,“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4]。所以,把生态教育纳入高校德育工作,是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进化的结果,也是道德教育本质要求。生态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

从国外生态教育的发展历史看,20世纪70年代是生态教育的形成时期,西方国家一些大学建立环境科学系,如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设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世纪80年代,环境教育观念发生转变,认识到环境问题不单是技术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心理学家弗洛姆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5]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在会议形成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针,要增进公众认识,促进培训。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一些高校就开始探讨高等教育中生态教育问题,他们规定,非环境类专业的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有责任的环境行为。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加强大学生生态教育建设,注重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道德观的引导,是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吴玉福.谈天人合一[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8).

[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E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M].1955.

〔责任编辑:闫长生〕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篮球 高校 校园 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娱乐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是社会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校园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已经具有了一些相对稳定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其文化内涵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入展开,不断得以丰富和加强。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相关概念的阐述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环境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娱乐、健身、运动竞赛等其他体育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高校是青年人才聚集的场所,体育运动是展现青年人健康活力的舞台,高校体育文化反映的是青年人所表现体育群体意识,它具有先进性、纯洁性、高品位性的特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包括了高校校园的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表象内容,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体育理想信念、体育思维特征、体育行为习惯等多面素质。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学校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细胞,不能脱离民族的、时代的文化背景而存在的,与其他亚文化形态一样,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也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既受到社会文化特征的制约,又有其自身的独特表现。

(一)客观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它在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尽管不排除人为的主观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是客观的、独立的。

(二)连续性和继承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同样也具有历史延续性。一般认为,传统多指纵向性的继承,风气更多指的是横向性的传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如何,主要看学校体育传统和体育风气。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时代性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其内容与形式都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的制约,受到时代特征的影响,就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

(四)动态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天生好动、追求时尚、与时俱进,不习惯于沉默与安静。在学习之余所钟情的是既能调剂生活,又能获得各种瞬息万变、充满强烈动感的体育活动。在紧张的学习闲暇,能调节学习生活节奏、和谐心灵、陶冶情操、积极休息的便是校园体育活动,也使校园充满动态的感觉。

三、篮球运动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关系

(一)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

篮球运动通过以个人或集体锻炼以及各种规模的比赛、表演等形式,达到丰富校园内文体生活。推动大学校园内篮球的发展,必须加大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同时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与篮球比赛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比赛模式,让更多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参与进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班级、校级比赛,组建俱乐部等形式来开展此运动,通过提升影响并带动全校师生的“篮球热”。

(二)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篮球运动既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娱乐性、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示范性、显示出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会被它激烈的比赛氛围所吸引,不仅可以激发自身的热情,又可以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使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运动习惯。这样就使高校体育人口增加,并且参与篮球运动的主动性也随之增长,因篮球运动的自身特点和表现形式,所以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提升体育风尚、改善师资教学质量、促进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四、结论

通过篮球运动大学生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体育行为风尚,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拼搏、竞争、协作等体育精神,体现出自己的集体主义品质、公平竞争原则、责任感、组织纪律性等体育道德。积极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是通过具体的体育活动得以培养和展现的,篮球运动恰恰为培养、展现健康体育精神提供了高校校园大舞台。

参考文献:

[1] 刘博.对我国高校开展篮球运动的研究与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

[2] 甄凯.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影响的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余贤虎,谢晓默.论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和功能[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4] 付强.宋晴大学生运动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探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从探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出发,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合理路径,对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培育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校企融合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使人才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适应,实现校企供求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用企业文化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把企业文化的优秀因子植入到校园文化来,使学生在职前就能了解企业文化并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适应企业需求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这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深度校企融和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高校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实现环境育人的有效载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员工普遍认可的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是企业员工精神风貌、归宿感、凝聚力的体现,是企业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具有许多相同的内涵和外延。就本质而言,两者都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一种隐性的潜在力量对本质区域个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的。然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仍然存在着很多差异,校园文化更类似于一种事业单位文化,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生产单位文化。学校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关系,个人追求高学历和高理论水平。在企业里面,往往更关注业绩,业绩是一个人收入、晋升的重要依据,弱化学历、职称,强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并不乐观,有试图模仿普通高校校园文化模式的趋势。实践证明,脱离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色,根本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必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个性的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情操的塑造,而这一切都是课堂教育无法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经过渗透、吸收、融合、更新而逐渐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来完成,这对于高职毕业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职业性、区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文化特征,与企业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存在很多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首先,两种文化都是以打造合格的职业技能人才为基点,员工和学生同为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和组织中心;其次,两种文化所起的作用大致相同,在企业和学校内部具有规范、凝聚和导向作用。第三,两种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在职业院校接受的校园文化教育是将来步入社会的必备条件,是进入企业的前提基础。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再提高,从而实现企业目标。两种文化的相融是企业文化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的强大助推器。因此,两者的互动与融合是可行的,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应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企业文化渗入教学环节还表现在师资培养上,争取优秀企业的智力支持,或聘请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到学校兼职、开讲座,或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一线生产、研发等,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有针对性,使职业院校教师更加具有职业意识、企业意识。

(二)在实践教学中体验企业文化。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学生)去参与企业生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领悟企业文化的直观有效的途径。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优秀企业给了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创造了一个浓郁、完全的职场氛围。通过在这种模式下的锻炼,学生返校后有意识的将校企文化环境进行对比总结,把他感知并吸收了的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正。

(三)在校园硬件环境中植入企业文化。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层面,主要指师生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环境。它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学校建筑、形象标志、艺术景点、文化走廊等。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信心倍增。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学校可以将本校职业化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融入校园布局和设计中,创建浓厚的企业氛围,比如冠名班教室布置遵照企业标志性识别系统等的规范设计,加强校园建筑物、道路、景观等的专业化命名,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处处彰显出职业特色、行业特色,努力为师生构建职场化的生活和教学环境。

(四)在社团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优秀的工程师或技师到学校来做专题报告,将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带入学校,使班级企业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另外,还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里或邀请企业到学校开展企业文化活动,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等。

(五)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引入优秀企业制度。制度对于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强制约束力,天长日久,最后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心理契约,形成一种制度文化。那么,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除了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学生行为规范、教职员工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外,可以借鉴企业的做法,将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运用于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构建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高职院校要有选择性地吸收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等,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习惯以及善于与他人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发仁,傅新民.“校企结合”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6(6).

[2] 冯萍.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J].江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上一篇:高中英语文化论文下一篇:能源化学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