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范文

2024-04-19

民族院校范文第1篇

【摘要】近几年高校法学教育改革中多数学者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对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特殊性,要使案例教学法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明确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与普通院校法学教育的差异,构建适合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案例集合,培养高水平民族院校法学教育教师队伍,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其他学科的引入,以此来推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学教育;民族院校

判例教学法由美国哈弗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戈伦姆布斯·兰德尔于1870年创立,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是采用苏格拉底式讨论的方式来学习法律知识,采用的教材也以判例为主要内容。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舶来品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法学教育之中。时至今日,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案例教学法仍不是法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多数法学教育仍然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模式。

虽然近几年在我国的高校法学教育改革中多数学者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在民族院校的法学教育中。

一、我国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特征

我国民族高校,特别是民族地方的民族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性法律人才。以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为例,学院以建设“区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法学专业品牌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法学专业基础、熟练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和民族干部为己任,不断改革培养模式,突显特色办学优势,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专业人才支撑,为“依法治国”、服务“广西新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民族院校的法学教育与普通院校法学教育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学生构成的特殊性

与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以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为例,2013年录取的227名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有92人,2014年录取的228名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有138人,汉族学生为90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到总人数的60%,民族构成除汉族外,还包括壮族、回族、瑶族、苗族、么佬族、白族、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15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的学生都有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及信仰等民族文化传统,不同民族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对民族院校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应注意其民族性。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要求,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为应用性法律人才,人才输送地主要为民族地区,特别是基层。

1.培养基层法律人才。民族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面向基层培养一批吃苦耐劳,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以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为例,2014届175名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中有160人选择在广西区内就业。

2.熟悉当地民风习俗的法律人才。法律与风俗习惯都是社会调控的两种基本手段,尽管法律与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二者也具有深层的联系。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以广西“三月三”为例,自2014年开始,“三月三”成为广西的公众假日。在北方,三月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对于壮族而言,“三月三”则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又被称为“民歌节”、“歌圩节”,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对山歌,在歌圩场上赛歌、赏歌,有些地方还会举行斗乌、斗鸡、斗狗、斗牛比赛;对于布依族而言,“三月三”则是以祭祀社神和给自己祖先扫墓的节日,家家都做五色糯米饭,通过“扫墓挂青”来感恩自然、祖先和社会。因此,要想在基层做好法制工作,就需要了解当地的民俗习惯。

3.通晓当地及周边地区民族语言的法律人才。此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就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可能面临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如果法官、诉讼参与人等相互之间语言不通,必定会影响到纠纷的顺利解决,执法、司法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民族院校的法学教育需要培养一批既精通法律又熟悉当地风俗习惯、通晓当地语言的法律人才。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位于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特殊的地缘优势促使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确立“以国家法教学与研究为基础,以东盟法、民族法研究为特色”的发展思路,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东盟国家案例,增设东盟国家语言学习课程,为“中国一东盟自贸区”不断完善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持。

二、案例教学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的现状

(一)案例选择不够准确,缺乏系统性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首要优点就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成为进行案例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法学案例非常丰富,如何选择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老师喜欢采用法学经典案例,特别是在某一领域引起广发关注和讨论的案例,如“恶法非法之争”、“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赵作海案”,采用经典案例可以较为明确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可以扩大学生知识点的涉猎范围,但缺点是已经有大量分析资料的存在,容易使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而不再进行自我思考;也有一部分老师会选择学生在生活中有所耳闻的或是当下比较轰动的案例进行分析,采用此种类型的案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缺点是这类案件往往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定论,教师在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时仅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际操作距离较远。

另外,一些法学教师选择案例的途径较为单一,多是从法学案例辅导书中选择,对于网络等新兴信息传播方式利用率不高。

虽然多数老师都会在讲授不同部门法律学科,如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时,都会选择与本法律部门相关的案例,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选择的案例往往局限于某一知识点,学完整部法律,虽然学生学到了很多案例,但都是零散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此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中

(二)案例设置不够合理

案例教学的重点是要将案例合理地与所讲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其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有较好的互动,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选择合适的案例后,教师如何进行组织和引导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这样一种情形: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把案例引入当成讲故事,但却不把问题的实质或关键传达给学生;或把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如在讲授法律解释作用时,谈到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上的差别,也由于人们利益与动机的差别,因此会对同一法律规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法律规定中的一些专门术语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有人持枪抢劫,但事后发现所持枪支是一把假抢,关于“假枪是不是刑法规定的持枪抢劫的枪”的时候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法律解释来确定“枪”的范围是否包括假枪。显然,这种方法虽然能使学生意识到法律解释的必要性,但是该老师的这一设置并不能被称为案例教学,只能被认为是举例教学法。

还有些教师虽然引入了案例,但是自己做“甩手掌柜”,对学生不引导、不总结,只是把案例传达给学生,任凭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

(三)缺乏显著的民族性

基于民族院校法学学生培养目的的特殊性,教学也应有其显著的特征,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法学教育的时候也应体现其民族性。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民族院校法学学生的专门教材(仅有吴大华主编全国民族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材《法律基础》),也没有专门的案例教材,民族院校的法学教材都采用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教材,案例教材也是一样。

三、如何完善我国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案例教学法

(一)明确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与普通院校法学教育的差异

在法学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有目共睹,其所发挥的积极意义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我们也应承认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民族院校的法学教育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法学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时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考虑民族院校与普通院校在法学教育上的不同。卓越法律人才的提出,对各类高校人才培养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民族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为民族地区别特是基层地区输送应用性法律人才。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特殊性在前文已经论述,此处不再赘述。只有明确了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特征,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才能够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构建适合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案例集合

民族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迫切需要建立适合民族院校的案例库。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且传播速度很快,相较于编写一套适合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案例教材,构建适合民族院校法学教育的案例库要容易得多,且构建的案例库并不局限于文字形式,可以增加庭审视频或是相关法律影视作品。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已经和南宁市西乡塘区人民法院合作,实现庭审直播,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现场庭审观摩。

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因此在构建案例库时要考虑到各民族特点,比如在婚姻法中有关结婚年龄方面,计划生育方面,或是在物权中的林权保护问题等。在法律与道德、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的关系上也要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因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民族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

构筑适合民族院校的案例库将有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置时不再是大海捞针般自己去收集案例,而是可以直接从案例库中选择,不仅可以节约搜索资料的时间,还可以大大提高案例选择的准确性。

(三)培养高水平民族院校法学教育教师队伍

案例教学法虽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离不开一个高水平的老师。不论案例选择多么精确,如果教师不是很好的教学组织者,也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的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法学理论和实务能力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民族院校,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虽然国家对民族院校的教师在培训方面有很多优惠政策,但由于经济条件和地域限制,很多教师在能力提高之后会选择离开,造成了人才流失。因此,一方面要给民族院校的法学老师更多能力提升的平台,如鼓励教师到律师事务所学习或是做兼职律对教师,增加老师的实践经验;进行案例教学法系统培训,使教师在课堂上明确教学目的,周密安排教学活动,恰当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并及时进行引导和总结。另一方面提高民族院校教师待遇,使教师在能力提升之后还能够安心留下来,保持民族院校法学教师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广西民族大学近些年来非常重视法学教师的发展,引入高水平法律人才,鼓励教师攻读博士,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提升培训,有力地促进了高水平法学教师队伍的建立。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其他学科的引入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各专业之间有一定的封闭性,但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特别是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其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对法律的把握和熟练运用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现实的支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因此,建议在民族院校的法学教育中除了现有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外,增设民族学、地方史课程,加强学生对民族自治和民族法制建设的认识,增多社会实践课学时,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除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外,还开设了民族法学、越南语、东盟国家司法制度等特色课程,为民族地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为“依法治国”、服务“广西新发展”贡献力量。

民族院校范文第2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背景

民族院校学生偏远地区生源比例大,离异、单亲、孤儿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重组家庭导致亲子关系失和多,留守、寄养经历学生多缺乏关爱,性格内向、偏激学生较多。综上所述,民族院校生源结构特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民族院校学生培养方案必修课程极为必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改革方面,王磊等设计了适合民族院校文化特征的心理健康课程[1];于见伟分析了目前民族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并就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了对策[2];欧晓霞等提出了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进对策[3]。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探究和实践,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模式改革探究,开展了课堂实施模式改革与实践,并开展了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与实践。

二、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校充分意识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并已将其明确列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目前已开展2018和2019两个年级课程教学,经分析课程实施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认识不足;

2)多数学生对该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不足,课堂敷衍应付问题突出;

3)学生不能主动融入课程、参与课堂教学环节;

4)课程资源单一,亟需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建设;

5)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综上所述,目前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模式改革探究

针对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开展课程改革方案探究,制定了改革方案如图1所示,该方案主要包括课堂实施模式改革、第二课堂模式探究与实践。

四、课堂实施模式改革与实践

1.课堂实施环节改革

教学过程以互动体验式为主,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分组,后续课程以活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适当建立奖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2.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为有效推动案例式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实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1)平时成绩考核(20%)

考核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参与情况,课堂考勤10%,课堂表现5%,作业5%。

2)线上学习成绩(30%)

考核学生线上课程学习完成情况,考核内容包括:视频学习和章节测试等。

3)期末笔试考核(30%)

考核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4)课后实践活动成绩考核(20%)。

根据学生课后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阅读、浏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和影视资料后撰写心得体会等情况评分。

4、教学质量提升效果分析

较2018级学生相比,2019级课堂出现了明显变化,学生上课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上课听课率、到课率有了明显改善,后排学生开始前移。

五、第二课堂模式探究与实践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帮扶体系

新生入学组织统一使用教育部心理健康测试系统参与心理健康测试,以便全面系统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访谈,班导师、辅导员等所有学生工作者参与访谈工作,对存在心理健康危机的学生建立宿舍心理使者-班导师-辅导员-院领导四级帮扶体系,要求帮扶老师定期通过当面疏导或侧面打听等方式全面掌握其状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精准帮扶对策。

2.制定重点对象精准教育方案

1)针对危急学生实施周报制度,对这类学生每周从学习、生活、情绪、人际交往、是否有刺激性事件等多方面进行评估研判,排除风险点;

2)对高风险关注对象启动家校联动机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由监护人带回治疗,待平稳符合复学条件评估风险降低但依然存在的采取远程教学或者签署相关协议及责任书确保家长陪护监督用药;

3)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关注对象,通过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以及从学生工作经费中为其发放一定补助等方式为其解除经济困扰;

4)对关注对象中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导生制,为其安排一对一帮扶对象,安排同年级,同专业尽量同班且同宿舍学习成绩优异且各方面表现积极向上的同学,对其开展学业帮扶及谈心疏导活动。

六、结论

针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问题开展研究,分析了我校大学生健康问题现状,总结了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实施现状,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程改革模式探究,制定了课程改革方案。针对第一课堂,开展了课堂实施环节改革、考核评价方法改革、教学质量提升效果分析;针对第二课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帮扶体系构建、制定重点对象精准教育方案。本文研究内容为提升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二课堂机制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磊,邢诗怡.一体三翼: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关键[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6(05):67-73.

[2]于见伟.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24(01):86-90.

[3]欧晓霞,王崇,乌云娜,董玉瑛.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01):203-204.

(作者单位:赵丽,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夏佳琦,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伊力扎提江·依马木,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民族院校范文第3篇

注:本文为大连民族学院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科研立项,编号为:C10

[摘 要]大学生理财观是其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因而进行理财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理财观的现状,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解析民族院校大学生理财观现状的原因,最后结合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理财观教育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民族高等院校 理财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大学梦”,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一个庞大而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没有经济收入、经济承受能力普遍较低, 家庭经济状况不一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民族高等院校尤为突出。民族院校具有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贫困生多等特殊性,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各民族学子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差异明显,所以针对民族院校的大学生理财观的研究,正确指导民族院校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理财观,对有效地开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 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理财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学生理财观的内涵

理财观是指个人财务管理方面的观念, 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大学生理财观是大学生对钱财使用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对其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其价值观、金钱观、劳动观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他们的理财观念直接决定了家庭、社会的理财导向,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而我国百姓的理财观仍处于启蒙期,如何使理财行为成为国民的习惯性行为,加强大学生的理财观教育势在必行。

(2)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理财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上仍然继承其阶级性的特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此基础上,民族高等院校更加肩负着培养政治可靠、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建设人才的重任。因此,民族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紧紧围绕“维护民族团结、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立校之本,更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具有统一性和融合性,通过二者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满足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 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理财观现状及原因分析

(1)民族院校大学生理财观的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学生经济来源单一。根据我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中家庭供给占92.32%,国家的奖助贷占5.64%,勤工俭学占10.41%,后几种经济来源途径与家庭供给相互交叉,总体上看,学生的经济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家庭的供给,“开源”的途径较少。

第二,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更加多元化。据调查,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中生活消费(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品等)仍占较大比重,约为60%-80%,人情消费(包括朋友聚会、谈恋爱等)比重有所增加,约占20%-40%,更有甚者达到60%以上,除此之外,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用于从业、技能考试的费用在逐渐增加,但是在书籍等传统学习用品方面的消费却在逐渐减少。

第三,大学生消费缺乏理性,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消费缺乏理性,盲目追求时尚和潮流,在高科技产品、服饰、化妆品等方面存在攀比消费和浪费消费的现象,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容易形成冲动消费,导致大多数学生每月花费基本没有节余成为“月光族”。

第四,大学生理财观念淡薄,理财知识匮乏。在我校的调查中,只有不到10%的学生会将每笔花销记录在账本上,争取每个月有一定的结余,但当问及如何理解“理财”,却少有人能回答,由此可见,大学生理财知识严重匮乏,理财观念淡薄。

(2)深入探析造成民族院校大学生理财观现状的原因

第一,社会因素。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大学生正处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大,社会上不良的消费观以及价值观,都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形成了大学生扭曲的消费心理。同时,在现行社会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缺乏独立理财的环境。实际上,在大学里打工的学生比例还是比较少的,这种大环境下,学生很难独立理财,更难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第二,家庭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本着“自己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宠溺观念,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家庭竭尽所能,削减其他开支也要尽量保证孩子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支出。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占家庭年收入的40%至60%之间,而来自边远民族地区的学生家庭供孩子上大学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更大了,达到80%以上。而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大学生分担,因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家长更没有在理财方面给孩子必要的教育和引导,致使大学生大脑里没有理财的概念。

第三,学校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高校放松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的教育。在日常管理方面,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学生花的是自己的钱,对学生一些浪费消费问题放任自流。同时,由于学校对大学生的理财观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理财观的专题教育没有充分开展,而且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大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与引导。

第四,个人因素。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90”后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到西方价值观的极大冲击,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当他们远离父母,在大学校园里开始独立生活学习,虽然他们的经济来源依赖于家庭,但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但是大学生的思想还没完全成熟,缺乏科学的理财教育,进而出现了入不敷出的不良现象。

三、 结合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理财观教育的合理建议

(1)依托主渠道课堂教育,深化理论教育

1.丰富“两课”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单一,授课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大学校园内的理财观教育严重缺位,因此建议学校以此为切入点,在日常管理方面,理论联系实践,将民族院校的大学生理财观的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中,展开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大学生理财观教育的研究,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实际理财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两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加强的消费心理指导和咨询工作

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消费心理不成熟,不少大学生视勤俭为寒酸,视浪费为慷慨,视奢侈为高雅,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影响下,部分家庭贫寒的学生开始自卑、自闭,而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却陷入盲目最求高消费的享受物质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完善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同时设立大学生消费及理财相关方面的咨询室,对大学生的消费及理财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

3.可适当开设一些投资理财的相关课程,增加专业教育。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道大学生是否需要开设专业化的理财课程时,高达58.31%的同学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因此,大学里应该适当开设一些投资理财的课程,通过课堂的专业教育,掌握一些必要的理财常识,为自己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消费习惯,严控自己的消费上限,自己的每笔资金去向有一个详尽的记录,并养成定期储蓄的好习惯,逐渐学会独立生活、独立理财。

(2)构筑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明确教育目标

1.变更大学生管理制度

传统的管理制度是以学生被动管理为主,忽略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指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等进行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其中,理财观是自我管理的重要体现方面之一,加强理财观教育,对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

2.改革大学生评价体制

传统的大学生的评价体系是以成绩评价为主,忽略了大学生的德育方面的评价,这就导致了智育与德育的脱节,理财观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一部分,关系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的形成,因此完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打破传统成绩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德育评价系统,综合智育与德育评价体系,进而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

3.结合民族院校特点,将贫困生认定与理财观教育相结合

民族院校的具有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贫困生多等特点,因此民族院校应该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制度,并与理财观教育有机结合,鼓励贫困大学生勤俭自强,在保证日常学习的前提下,依靠兼职、自主创业等方面,增加经济收入,学校在这些方面可以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扶持,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金钱来之不易,进而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3)开拓多种教育阵地,灵活教育方式

1.健康向上校园文化阵地

校园文化建设是课堂之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培育大学生先进的“三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健康向上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对树立正确的理财观的有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2.社会实践阵地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靠家庭资助,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所以花钱无计划、无节制,因此应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社会百态中认知财富的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3.家庭阵地

理财观教育应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与家长建立起共同联盟。学校应该重视与家庭的互动教育,充分利用家庭教育阵地,共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4.传媒阵地

传媒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理财观教育应该抢占传媒阵地,以相关的纪录片、电影、报道为载体,利用校园内德广播、报刊、、LED大屏幕直播等途径,进行理财观教育。另外,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利用班级博客、QQ群、飞信群等网络工具,开展大学生理财观教育,会取得传统教育媒介所不能及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总之,由于民族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针对民族院校的大学生理财观的研究,有利于控制大学生的财务安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对有效地开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静娴 校园文化建设视野中的大学生消费观念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

[2]曹素芳,彭兴富 加强大学生理财观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03)

[3]刘芳,曹冬梅 教育消费观念的申辩 关于教育消费的两点辩析和两个趋势[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2)

[4]董炳凤,尹跃进 加强大学生理财观教育的思考[J] 民营科技 2009(8)

民族院校范文第4篇

如何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缩短教材与现实中数学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是单独开设数学实验课程或在数学课程的讲授中穿插数学实验的相关内容, 将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在数学实验中得以充分运用, 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动手分析问题, 开放的独立思考, 尝试不同的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1 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设

众所周知,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是高校很多专业的基础课, 那么开设数学实验就必须要包含这三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了保证理论课程的完整性我校单独开设了数学实验课程, 每两周两课时, 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础部分, 这部分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 围绕三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及数学软件的数值计算功能和图形功能展示基本概念与结论, 发现、总结并应用数学定理。第二部分是高级部分, 主要以开放实验为主, 以三门数学基础课程为中心向边缘科学发散, 一般可以涉及数值方法、统计、优化、分形等。

在我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数学类课程理论学习的补充和深化;二是从直观、实验的角度去验证数学理论的正确性;三是在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用数学实验去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学习数学理论和数学实验课程, 理解数学的知识和方法, 掌握了必要的技巧和工具, 提高将数学有效地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种种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并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 为日后运用数学思想和工具来解决自己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关键问题而奠定基础。在这方面, 要求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关键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要求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并要求将二者结合起来。

3 数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

在基础部分中, 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实验内容: (1) Mathematica系统概述; (2) 函数图形、极限与导数; (3) 导数应用; (4) 定积分; (5) 行列式与矩阵计算; (6) 逆矩阵、矩阵的秩; (7) 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 (8) 微分方程。

在高级部分中, 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开放性实验内容: (1) 最小二乘法与数据拟合; (2) 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3) 人口问题; (4) 圆周率的计算; (5) 分形; (6) 风险与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实验课程设计中不用过分强调系统性和连续性, 每个实验基本上是独立的, 后面的实验并不需要依赖于前面所学实验的内容, 并且在安排上只要把握住先易后难的原则就可以了。实验尽量突出问题和独立性操作,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 数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安排

教师在讲授中应先简单的讲解一下实验所需的理论和方法, 然后主要侧重于该实验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和解决并独立完成实验, 观察实验, 分析实验结果, 最后在抽象出此类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在实验中, 教师讲解一个课时, 对于基础部分的实验, 侧重数学理论如何在计算机软件中得以实验, 并提出一些进阶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练习。而对于高级部分的实验, 教师主要提出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介绍问题产生的背景, 并讲解问题的方法和原理, 将大部分时间交于学生, 让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解决, 再通过问题的结论抽象出此类问题的本质。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师一般只以启发、提示为主, 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学生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时, 教师才进行辅导讲解。

在开展数学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只能扮演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绝不能作为理论的传声筒。必须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在课下思考问题。决不能以讲授了多少知识点, 多少类问题为教学目标, 必须以学生独立的尝试和体验为主, 通过实验体会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并理解数学理论的应用。

5 数学实验教学结果

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从问题出发, 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 独立设计和操作并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验中学习、探索和发现问题, 从而得出实验结果和实验规律, 并揭示新的观点和方法。所以必须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和实验完成情况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 实验目的、方法和策略, 包括问题的提出和如何实验及实现目的; (2)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数据, 有效的利用图形、表格来展示实验数据; (3) 分析数据, 对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 并以已有数据为基础, 对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数据做出猜测; (4) 验证猜测, 在有余力的情况下, 对猜测的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计算, 并抽象出此类问题的本质, 进而和数学理论建立起更深入的联系。

6 结语

教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高等学校中的重要责任。为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贡献力量。而数学实验是高校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数学理论提供了一个开放而广阔的平台。在实验中必须结合各个院校自身的特点, 设置与本校相应的实验教学模式, 并在教学中逐步修改和完善, 才能确保数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才能确保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摘要:数学实验是高校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数学理论提供了一个开放而广阔的平台。通过对数学实验的内容、课程的安排, 构建了数学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实验过程, 为进一步领悟数学理论, 培养学生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数学软件

参考文献

[1] 杨喜桃, 江献书.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J].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4, 4 (20) :116~118.

[2] 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讨—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J].大学数学, 2005 (12) :2879~288.

[3] 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数学, 2006 (1) :9~11.

[4] 邱学绍, 李刚, 黄松奇.开设大学数学实验课的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 2006 (4) :18~21.

民族院校范文第5篇

一、民族院校网络通识课程建设现状

通识教育作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九世纪就已经由著名学院的教师提出, 并在不断的付诸于实践。通识教育和传统的专业教育相比其主张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强调了非专业和非职业的教育, 更加重视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满足精神的需要, 提高见识通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二十世纪中后期, 通识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其课程成了西方国家甚至全球高等教育体系当中重要的基础。在二十世纪末, 通识教育被我国教育部门引入并将其设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点方法[1]。

以民族大学为例, 西南民族大学在2004年就开始使用学分法,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选修课程的规划。从整体上来看西南民大学有的公共选修课程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满意度上来看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不高, 对其支撑的人数比例仅为35%。从数量上来看选修的课程资源在较大的班额当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2]。从内容上来看虽然西南民族大学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数量较多, 大体上也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因此合理的引入网络通识课程, 是对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一种补充。将网络和通识课相结合能够补充教师不足的难题, 网络的覆盖非常广也具有高效性, 通过网络能够将各地区的知名教师聚集起来, 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同时, 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上较为单一, 网络课程覆盖的范围特别广泛与灵活, 网络教学还可以提供海量的复习和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选择, 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自主交流, 针对难题可以相互探讨讲解、互帮互组合。总的来说网络通识课堂的引入, 为我国民族院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二、民族院校通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通识课程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开创网络通识课程是我国在教育领域的新的尝试, 在带来了多种优势和便利的同时也为民族院校的教师和工作者带来了新的问题[3]。

(一) 教学组织形式转换带来的教学过程管理问题

传统的课堂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采用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在一个教室中, 教师将知识讲述给学生, 并通过问答、留作业等形式加深学生的影响。网络课堂相比来讲就显得更加自由与无拘无束。缺少了教师的约束对于一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学生更加容易出现松懈。网络通识课程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一些不善于把握好学习资源的学生不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 受到传统课堂的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整体的形式上来看, 一些网络课程只是单纯的更换了教学的地点, 从传统面对面的教学转移到了依托于网络进行教学。学生没有被作为教学的主体的情况依旧无法取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拉近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 更加有助于团结意识的培养, 这是网络课堂所起不到的效果[4]。

(二) 学习效果无法保障

网络课堂的自主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自制力。和传统的课程相比网络课程不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而学生正是需要气氛来提高积极性。现阶段许多网络课程都是使用视频教学的方法, 也有利于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和难点掌握程度。但是使用网络教学方式就意味着学生需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缺少自主能力同时缺少人员的看管, 对学习的效果和进度影响非常大, 所以如何减少网络教学的影响是今后教育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5]。

(三) 课堂教学的虚拟化和教学过程的网络化带来的评价问题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 从目的上来看, 其发展和出现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制能力和社会的责任感荣誉观, 为社会和国家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内容上通识教育的范围非常广泛, 所以通识课程的开展应当主要彰显“完善的人格”进行。不仅仅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通过通识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当前网络通识课程进行的检测方式主要以从数据库中选择题目考察学生, 或者在课后学生可以自主观看视频复习预习等等。但是这种考核方式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提高学习评价的效果[6]。

三、加强网络通识课程建设与管理思考

(一) 提高认识, 更新网络通识课程的观念

网络通识课程是将高品质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系统二者相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开设网络通识选修课程, 加强其建设, 带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是要引入著名教师加入网络教学当中, 丰富课程资源的内容, 提高整体水平, 学生们都能够借助于网络获取高品质的教学资源。其次通过网络教学, 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有利于对时间的掌控, 其形式上更加便利。再次, 网络课程建设加入了名师答疑的环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的寻求解答, 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 配备高素质的课程辅导教师

网络通识课程的辅导教师主要工作是辅导学生正确高效的学习, 并针对问题及时的解决和定期发放学习公告以及对于学生课程的安排和成绩公布、导入等等。其包括了多个方面, 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学校在对辅导教师选择的过程中要重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辅导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 能够善于抓住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督促学生进行学习, 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其次, 能够熟练的使用多种软件和电脑, 制作表格PPT等。最后, 要对通识课程全面的了解,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同时教育理念[7]。

(三) 进一步完善学习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主要是依托于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借助于当前评价方法对教学期间和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教学评价是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认识自身问题并有效改正、促进学习的动力等作用。所以在制定网络通识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时需要总体的考虑并综合判断。考核的内容需要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完成作业情况、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提问和回答情况等等综合考虑。同时还可以将学分加入到网络通识课程当中, 针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学生奖励学分, 其奖励依据会在教务处中得到证实。

四、结语

世界各地的信息化发展为我国教育领域的转型和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民族院校的通识课程的变革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和人才的情况, 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促进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必然前提。虽然当前的网络化通识课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是相信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突破。

摘要:民族院校在开展通识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优秀的教师和高质量课程资源。通识课的数量和质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内容复杂、机构混乱、质量不高、地位低下”已经成了我国民族院校的通识课的共同问题。通识课选修的学分不足, 受到了必修课的挤压导致越来越不被人们所重视, 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也更加有限, 学生没有将其摆放在正确的位置, 教师也不愿意花时间去教学, 通识课难以实现教育目标。通过使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的进行创新, 结合网络课程的应用开展新型的网络化通识课程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解决方向。

关键词:网络化,通识课,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科, 李永.对高校网络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 (上旬) , 2014, 8 (9) :125.

[2] 王爽.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院校外国文学通识课程建设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 2013, 11 (5) :196-197.

[3] 白宁, 孟歆云.地域民族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通识课程建设探略——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7 (22) :111-112.

[4] 卢玉, 周力军.地方民族高校民族文化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初探[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6 (6) :254.

[5] 李崇新.大学通识课程教学资源与方法的整合运用浅析——以“中国历史变迁:疆域、民族与文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7, 58 (10) :52.

[6] 哈达.“一带一路”建设中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7, 2 (09) :34-37.

上一篇:知识经济时代下一篇:音乐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