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管理范文

2024-05-04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而财政科技资金作为政府支持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的发展在经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国家的科技实力、在国际间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升。但是,现在也存在着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的分散、重复、低效、封闭等现象,使得其不能完全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南京市财政科技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财政资金 科技投入

一、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1.相关概念的界定。财政资金是指以国家财政为中心,它既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也包括与国家财政相关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货币收支。财政资金是纳税人上交给政府的公共性资金,主要应当用于公共开支、公共服务、公共领域,以惠民为主要目的,决不能成为少数人的盛宴。科技活动是指在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农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相关领域中,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全部的、系统的、有组织的科技活动。科技投入是指支持进行科技活动的投入。科技投入是增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投入、战略性投入、长期性投入,它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根基。当今科学技术系统内部各分支具备一种相互交织又层次分明、物各有度而又自置其中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2.国内外研究综述。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创新是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以美国为例的主要发达国家在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面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各国财政科技资金投入量的绝对值不断增加,但是占全国研发资金投入的比重却有所下降;政府财政科技资金投入量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基本呈现出下降趋势;资金主要流向基础研究,投入相关技术开发活动的经费不断减少。我国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在相关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财政科技资金没有进行统一管理,各部门按照自己设定的计划对资金进行分配,导致了科技计划碎片化、项目重复申报、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等现象,从而降低了经费投入的效益,使得资源闲置和浪费;科研单位和经费使用人员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相关人员因为管理疏忽带来的违纪行为、极少数人弄虚作假等严重违法行为导致了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监管体系中监督主体分工不合理,导致了各主体间职责交叉重复、监督权限不明确、监督范围模糊等现象,最终使得监督的重叠和监督的遗漏。

二、南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1.南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现状。(1)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正在每年稳步增加,从而有力的支持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的新跨越。南京市20个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处于建设阶段,大部分特区规划建设、招才引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科技人员数量不断增多,研发人员不断增加。从2010-2015年数据研究可以看出,南京市的人员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且研发人员比例也随着上升。2012年1月19日,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省科技厅、教育厅正式印发“科技九条”,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该系列政策减少了科技创业者的身份之忧、解决了科技创业企业的创业瓶颈、提高了科技人员与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从而破解了科技创业的难题、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鼓励科技人员加入南京科技创业的热潮。(3)科技创新产出稳步提高。据统计,2015年南京市全年申请专利56108件,同比增长1.84%。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6857件,增长12.06%;发明专利28050件,增长24.77%;外观设计专利11201件,下降36.25%。2014年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686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801376万元,比上年增长6.07%。(4)新产品产值大体保持增长态势,出口额持续增长。2010-201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超过14%,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达21.48%。2015年南京市新产品实现产值184269404千元,比2010年增长69553039千元,增长率为60.63%。

2.南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1)科技转化效益低。技术合同是指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服务订立的确定相互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合同。技术合同分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四类合同。技术开发合同占南京市的技术合同签订比例最大,为55%;其次为技术咨询合同与技术服务合同,分别占技术合同签订总量的28%和15%;技术转让合同占南京市的技术合同签订总量的比例最小,为2%。我们可以看出,南京市科技创新的研发能力比较强,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却较低。(2)专利申请的质量相对较差。2015年南京市专利申请量为56108件,专利授权量为22844件,专利授权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例为40.71%;2015年苏州市专利授权量(54709件)占专利申请量(103249件)的比例为52.99%;2015年无锡市专利授权量(27937件)占专利申请量(54519件)的比例为51.24%;2015年常州市专利授权量(18152件)占专利申请量(37833件)的比例为47.98%;2015年南通市专利授权量(12391件)占专利申请量(27692件)的比例为44.75%。可见,南京市与江苏其他一些市相比,专利授权量占专利申请量的比例较低,专利申请的质量相对较差。

三、改进南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近年来成为了各行各业中重要的经济管理方式。绩效管理工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的矛盾,以效益的最大化来实现损失浪费的最小化,从而弥补财政支出的有限和不足。南京市应该吸收相关发达国家的做法,并联系本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备的绩效评价数据库、设计出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加绩效评估结果的公开程度,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绩效评价机制。在推进绩效管理过程中,应该把培养部门单位的绩效观念放在首位,调动部门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我国应加快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绩效管理的立法,当前通过试行的条例来发挥对其的法律约束,在试行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和调整,最终形成符合实际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绩效评价法律,为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

2.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质量。南京市地方政府应该明确国家当今所扶持的科技产业,再結合本市的情况,确定出年度内应该投入资金的重点科技领域。各部门设计计划时应该对资金统一分配,避免科技项目的重复申报,导致一个项目有很多科技计划支持,而有些项目却得不到科技计划的支持,从而最终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政府应该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防止公款吃喝、报销个人消费、用假票据套取资金、假合同转移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除了提高财政科技资金财力投入的质量,人力投入质量的提高也不可忽视。科技人才对于科技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南京科教资源禀赋一流,70多所高校星罗棋布,科教成为南京市的第一比较优势。高校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向高校投入更多的资金,建立科技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出更多的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和人才结合的紧密度,服务于南京市的科技发展。

3.增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产出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指把科技成果利用在生产环节,最终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相关科技工作部门应该研究市场,同时研究国内外科技的进展与动向,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研发当前或者将来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并确保新技术成果能够最终形成现实生产力并转化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政府部门应该鼓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要缩小科研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收入差异,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踏实工作、潜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壮大研发队伍,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保证科研成果的不断产生、转化,最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高校的师生档案管理问题一直是高校比较重视的问题,而且随着各大高校生源扩招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档案问题越来越复杂,高校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已经不适应高校的发展需求。而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为高校的档案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为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新方向。

一、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档案服务的技术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现代高校档案资源整合赖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和设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体。一方面,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成为必然。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和高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技术老化、信息资源落后以及效率等问题。高校将运用现代化的设备,积极建设和使用档案信息资源库,并努力推进档案管理和服务的新型技术化发展。另一方面,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数字化使得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具有更高的共享性,为高校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力量之间共享档案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各个单位之间联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2.增强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的需求迫切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其实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这种商品的独特特征使得它的价值难以评价,它的价值决定于决策者如何看待它和利用它。当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具有深刻的价值认识时,那么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性就会提升。高校是人才和智慧的聚集地,高校有丰富的文化成果,有深厚的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对社会各方面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拥有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应当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应用。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出入,它要求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录入和输出,还要求对信息的整理、分析、鉴别、选择等等,当这一系列的信息工作完成后,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而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发挥了其对社会的重要价值。

3.信息化背景的必然选择

大数据时代,科技信息的安全性更为重要,对于高校的科技档案信息来说,如果信息丢失或者损坏将会导致该院校受到严重的利益损失。所以,信息化背景对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正规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条件下,高校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会有利于提升高校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高校在进行资源整合后,将会更加严苛地挑选档案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識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此外,高校为了保证科技档案信息不被泄露或者篡改,还会采用更为严格的统一档案整理和验收方式,对每个环节的档案工作都加以严格把控。例如,档案的借阅、打印、复印等等。这些严格的管理程序使得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更符合严肃性、正规性、保密性特点,符合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对信息安全性严格把控的要求。

二、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

1.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整合

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档案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便利,从而促进了高校科技档案的信息化整合。当前高校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形成了以下发展现状: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档案整合的重心由丰富馆藏向提高档案信息的服务能力转变,同时为相关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促进高校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借助档案资源的整合和为高校师生提供不同类型的科技档案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模式,从而提高高校档案的信息化整合。

2.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

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校的档案管理形成了以下的发展格局:一方面,通过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于是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意识,创新档案管理方式,从而促进高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了档案用户反馈系统。通过用户对相关管理服务的评价,建立合理化的科技档案建设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也督促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加规范。

3.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共享

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共享是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对高校科技档案资源予以共享。当前高校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共享主要有以下的发展状况:一方面,高校科技档案资源共享服务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明确高校科技档案资源共享的目标,从而尽可能确保高校科技档案资源共享化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高校为教师和学生建立科技档案资源共享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专门化的信息服务,根据师生不同的档案转接状况,为师生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共享。

三、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存在的不足

1.高校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落后

数字档案资源作为高校档案建设的核心技术,对档案的管理和规整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落后,从而影响了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步伐。首先,一些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档案没有建立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所以在查找档案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造成了时间和人力的浪费。其次,很多高校更注重纸质档案的存放和管理,并没有认识到电子档案存放和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转接档案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纸质档案已经在学校内部存放但是电子档案还在生源地的情况,从而造成档案存放的乱象。最后,学校忽略了采集数据信息资源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为师生建立数字信息档案,从而阻碍了高校科技档案的信息化。

2.高校档案软件系统的功能单一

高校档案软件系统的功能对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信息化发展的现代社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功能对档案进行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的一大进步。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档案软件系统功能单一,影响了高校档案的管理。一方面,高校的档案管理模式还停留在纸质存放或者纸质和计算机相结合的模式中,即便使用软件管理也只是利用软件进行一些简单的查询,并没有实现档案的在线归档和在线查询。另一方面,为高校档案提供软件服务的都是一些软件开发人员,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整合并没有很深的认知,所以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软件功能和档案管理需求不符的现象,从而使相关软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管理,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形成了阻碍。

3.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档案管理越来越规范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很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一方面,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以兼职的形式进行工作,但是兼职人员毕竟还有另一份工作,所以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难以保证工作效率。另外,对兼职人员进行考核比较困难,从而影响了档案管理和整合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虽然有些高校设置了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但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这也对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产生了影响。一些专职的工作人员对现代化的软件技术和信息技术完全不了解,档案管理知识缺乏,导致高校的档案管理只能停留于纸质管理的时代,影响了高校科技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4.高校的档案管理没有鲜明的特色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之外,档案管理没有特色也是影响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因素。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档案整合情况,所以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寻找档案信息的整合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方面,一些高校喜欢照搬其他高校的档案管理模式,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自身发展的因素,所以档案管理缺少可以反映本校办学特色、学校文化以及学科特色的特征,导致档案管理的形式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另一方面,高校目前的档案管理形式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对师生纸质档案的管理,没有结合电子形式、数字形式对档案进行存放,而且缺乏录像、光盘以及磁盘等形式的档案,因此没有形成多元化的高校档案存放形式。

四、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解决方案

1.高校要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整合

高校的档案管理和其他企业以及社会档案管理不同,高校的档案管理主要以学生和教师群体为主,而且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寻求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加快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进程。一方面,高校要与其他高校多交流,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档案管理和经验,并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将管理经验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时,高校要加大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从根本上为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注入动力。另一方面,高校的档案管理要关注到学校的各个群体,增强档案管理的广泛性。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以师生的档案管理为主,而忽略了后勤等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所以,高校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注重档案管理的广泛性,照顾到学校的各个群体。

2.各大高校之间要建立档案信息集成系统

要想实现高校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就必须要在各大高校之间建立档案信息集成系统。高校之间的档案集成系统是高校档案实现科技共享的基本条件,各大高校可以通过档案信息集成系统获取自身需要的技术和信息,所以高校要重视档案信息集成系统的建立。一方面,高校要针对各自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交流和整合,探索相关的融合信息系统并加以加工和利用,从而为各大高校提供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平台,促进各大高校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各大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要实现兼容。每个高校的软件管理系统都不一样,所以要想建立各大高校的档案信息集成系统,就要注重高校之间档案相关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兼并与融合,从而为高校档案信息集成系统的建立提供硬件支持。

3.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对高校的档案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首先,高校要设置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管理,毕竟兼职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术业有专攻,专职的工作人员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高校要对专业水平不高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学习平台,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和软件信息技术等知识进行系统培训,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促进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信息化进程。最后,高校要制订相关的考核体系,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促进他们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4.促进高校档案管理的特色化发展

高校档案特色化是影响高校办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重视科技档案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特色化建设,而不是对其他高校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千篇一律的抄袭和照搬。一方面,高校科技档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需要将高校的办学特色、学科特点以及学校文化体现出来。具体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院的师生特点进行档案资源整合,如将理工类专业和文史类专业分开存放,每个学院都设置一个档案管理系统等,从而促进高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高校档案管理要采取多元化的形式存放,除了纸质档案之外,也可以选择录像、磁盘等形式进行档案存放,以克服纸质档案容易破损的问题,从而促进高校档案科学化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将高校科技档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措施。高校要重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形成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体系,注重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合,同时要注意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王 雏.浅谈高校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J].兰台世界,2008

[2]吴贺珍.加强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3]程 铷.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与职业,2009

[4]朱青梅.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的建构[J].兰台世界,2012

[5]游成梅.高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J].城建档案,2017

[6]高 俊.试谈高校档案信息如何为管理决策服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7]张新刚,李 伟.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8]杜传荣.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管理人員应具备的业务素质[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8

[9]张予宏,田山林.郑州大学合并后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情况调查[J].档案管理,2006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 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合规性、系统性、全程性、差异性和效益性等原则。通过建立“一三六”模式的监管体系,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由以科技部门下设的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中心为核心的六个监管主体,对财政科技投入所涉及的经费分配、经费使用和项目验收及成果转化三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

【关键词】 财政科技投入监管; 财政监管; 广西财政科技投入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一直以来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科学技术发展已经成为了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财政科技投入是各国或地区科技投入的主要来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财政科技投入的质量及其监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在财政科技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对财政科技投入的有效控制和监督能确保将有限的科技资源用于最符合国家或地区利益的科技项目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促进相关科技成果的生成和运用,从而推动当地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一、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现状

(一)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的基本情况

广西的财政科技投入的整个流程是建立在“准零基预算”基础上的,主要由人大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或财政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的科技经费预算进行审批;项目下达后,由财政部门按照科技主管部门的项目进度和用款申请,通过国库或专户进行资金划拨;项目完成后,科技主管部门根据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结题报告,组织专家对项目展开情况进行评审或验收。对于财政科技投入整个流程,广西建立了包含五个层级在内的监管制度(具体见图1),第一层,项目承担单位对财政科技投入的资金进行日常管理;第二层,科技主管部门按进度对财政科技投入的资金进行监管;第三层,财政部门对财政科技投入的资金进行监控;第四层,国家审计机关对财政科技投入的资金进行审计;第五层,拥有立法权的人大对财政科技投入的资金进行监督。相应的监管方式主要有项目承担单位自查自纠、科技主管部门的定期检查以及财政、审计或人大常设机构的检查等。其中,最常用的监管方式是项目承担单位自查自纠和科技主管部门的定期检查。监管的内容囊括了立项前调研、备选项目库、项目审批、资金使用、项目评审或验收等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环节。

(二)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监管存在的问题

广西财政科技投入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管经费不足,导致监管方式和监管效果受到约束,聘请中介或组建专家团进行监管均比较困难;2.没有对科技经费进行统一规划,各个部门各自管理本部门的科技经费,执行本部门的制度,接受本部门的监督,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及合作,这使得对项目审批、经费使用等的监管效率受到影响,也降低了经费的使用效率;3.对项目后期管理的监管比较薄弱,使得科技项目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科研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没有很好地联系起来;4.惩治违规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屡查屡犯,而且对这些行为的纠错也较难执行,监管的威慑力较弱。这些问题直接造成了违规使用资金或资金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屡屡出现,从而削弱了财政科技经费运用的效率和效果。而目前广西的财政科技资金相对有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又迫使我们必须提高广西的科技实力以增强广西在自贸区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因此,必须尽快对当前的财政科技投入监管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起有效的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

二、国内外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经验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相对比较高,管理经验也比较丰富,其中美国的监管机构设置和违规行为管理、德国的项目审批和管理、日本的预算编制和信用评价等方面能为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的构建提供积极的借鉴。此外,我国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在财政科技投入监管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国外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经验

1.美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经验

美国联邦政府对于财政科技经费主要采用分散化监督管理。由国会、联邦总审计署以及各部门内设的监督机构(总监察长办公室,简称OIG)共同组成政府科技经费监督体系。其中,国会负责对预算进行审查和批准,联邦总审计署从宏观上监督美国科技经费的支出及使用情况,两者与社会公众监督一起形成财政科技经费的外部监督。各职能部门的OIG是财政科技经费的主要监督管理者,其人员的任命和经费的获取都相对独立于该部门,直接向本部门首长和国会负责。这一模式既便于其在部门内部对科技经费进行全过程监督,又保证了其工作的独立性,从而提高联邦经费监督的效益和效率。美国对财政科技投入实行全过程监督,包括对科研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的调查和监督。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相关部门会进行严格处理,例如暂停拨款、取消获得任何联邦经费资助的资格、追回滥用的相关经费等。在监督实施的依据上,美国对科技经费投入的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比较健全,从监督机构的设置、监督的实施到审计标准和规范的执行都有法可依。

2.德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经验

德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采用集中协调型的科技投入管理体制,即一部主管,多部门合作的方式。由德国联邦教研部负责制定德国的科技政策、协调联邦各部门及各州的科研活动。联邦教研部将专业领域的计划及项目的管理主要委托给专门设立的“项目协调管理单位”完成,在联邦教研部直接领导下,行使计划及项目管理职能,确定优先领域、遴选并审核项目、监督项目的执行。德国政府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项目审批制度,审批期间大量的工作由中介机构来负责,这些中介机构为非营利性组织,对政府和公众负责。在对科研机构进行评估时,相关工作主要由外部独立机构负责,为了使科学评估更加公正、合理,更具国际性,有时还会吸收外国专家参与评估。这一系列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技项目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独立,从而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有效使用。

3.日本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经验

日本采取的是集中协调的科技管理体制。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是其最高科技审议机构,负责制定重大科技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划,文部科学省则负责科技政策和科技投入的宏观管理。日本政府在科技投入管理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科技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和管理,编制过程严谨和细致。首先由政府制定一系列国家有关科研的大政方针,规定今后若干年科技的研究方向及其预算目标额度,然后由各省厅根据其相关方向制定年度的经费预算。在政府预算实施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项目预算管理评价机制和预算监督机制。对科研单位的信用评价是日本科技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到该科研单位未来年度的资助额度。为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日本文部科学省还根据每年修订的面向研究人员及研究机构发布的《科研经费手册》,对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二)国内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经验

上海市在近几年科技部公布的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及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等多项指标的排序均位于全国前列,其财政科技投入的监管方式上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依据相关规范,上海市政府建立了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财政科技经费监督体系,以及对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制度。为加强科研成果的管理,上海市级科研单位建立了监事会制度,实行了监事持证上岗制度。同时上海市成功探索了科技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制定了《上海市科委科学事业费投入绩效评价整体推进方案》,为全面建立科研课题投入的绩效评价制度打下了基础。此外,政府还建立了科研诚信体系,如发现有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使用科研经费,除将已拨付的科研经费全额收回上缴,还会将其不良记录记入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情节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除上海市以外,其他省份的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经验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山东省建立健全经费监督管理信息数据库,全面记录省级财政科技经费监督计划、组织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结果以及整改落实情况等。

(三)启示

从以上对国内外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经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第一,要建立有效的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首先要有制度的保障,即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对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规范和约束;第二,负责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的部门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保障其监督的有效性,在监管过程中适当引入独立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中介机构有助于提高监督的有效程度;第三,对于财政科技投入应进行全过程监管,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监管方式;第四,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严厉惩处,以保证监督效果和监督工作的权威性;第五,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制度,为充分发挥经费的效益奠定基础,也为下一轮的财政科技投入预算提供相关信息;第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监管信息进行记录,条件适宜时可以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充分运用公众监督。

三、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的构建原则

以上的分析表明,广西要构建有效的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监管水平,就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合规性原则

有效的财政科技投入监管应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无论是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经费的管理还是对违规行为的惩罚等都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执行,只有坚持法治科学,才能确保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科技资源的最大效益,同时构建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

(二)系统性原则

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的构建应注意系统性,不仅要重视如何监管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而且还要重视整个体系中监管事权的分配和协调。在对项目有效性进行评价时也要对监管事权有效性进行评价。

(三)全程性原则

有效的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应覆盖财政科技投入的全过程,包括从财政科技资金预算、项目审批等到资金使用、项目验收、成果转化等所有环节。相应的也要建立一套覆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包括预算形成、预算执行和执行结果等都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四)差异性原则

财政科技经费所涉及的科技活动很多,有些差异性很大,即使是同一个科技项目,其在知识生成、技术创造、技术转移扩散、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战略产业形成等各个阶段科技活动的规律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监管方式和手段等也应按照科技活动的不同规律来进行分阶段、分类型的设计。

(五)效益性原则

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监管体系的构建也应遵循效益性原则,尽可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好的监管效果,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财政科技资金的效益性。

四、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初步构建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2)。该框架可以概况为“一三六”模式。所谓“一三六”模式是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三个监管环节和六个监管主体。其中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是指财政科技投入监管有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作为保障,三个监管环节是指财政科技投入的监管涉及经费分配、经费使用和项目验收及成果转化三个环节,六个监管主体是指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主体涉及项目承担单位、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国家审计机关、区人大和社会公众等六个部门。科技部门承担的监管由其下设的独立的科技经费监管中心来负责,该中心是监管的核心机构。此外,为确保资金分配的合理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由区人大负责聘用相关专家成立财政科技投入决策咨询小组,主要负责协调财政科技资金的分配,但不承担监管职责。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或财政有关职能部门按照科技发展战略以及本部门情况等拟定本部门预算,汇总后由该小组进行审核,经过严格的调查分析和反复论证,初步确定财政科技投入的金额和方向,然后再提交区人大进行审批。也就是说,“一三六”模式的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是指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由以科技部门下设的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中心为核心的六个监管主体,对财政科技投入所涉及的经费分配、经费使用和项目验收及成果转化三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具体来说,该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完善的制度保障

财政科技投入监管要满足合规性,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作为制度依据和制度保障。因为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相对科学和完善,基于法治视角的监管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从而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效益。对于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而言,完善的制度保障不仅包括各专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办法,还包括宏观的、统一的指导监督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办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以及一些配套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应构成一个内容和谐统一,符合实际管理需要,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财政科技经费监管规范系统。广西目前已出台《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暂行办法》、《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一些与专项资金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因此,未来应在现有基础上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改革和完善,推动统一的科技经费管理基本原则以及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办法等的制定。

(二)经费分配、经费使用和项目验收及成果转化三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

财政科技投入的监管应覆盖经费分配、经费使用和项目验收及成果转化三个环节。完善预算评估评审等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制度,加强对经费分配的监管,增强经费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对财政科技经费监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经费分配的监管主要包括对财政科技投入决策咨询小组成员以及相关专家遴选制度和遴选程序的监管、对预算评估和评审过程的监管以及对科研项目立项过程的监管。监管过程中可以使用公示制度、备案制度等监管方式。对经费使用的监管是财政科技投入监管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的监管、对预算执行的监管、对资金使用效益的事中监管等。监管过程中可以使用审计、检查、调查、报告、绩效评估等监管方式,并注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通过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信息系统来辅助监管。对于重大项目以及风险投资项目应结合风险预警体系进行重点监督。在经费使用的监管过程中,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应加强服务意识,包括有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和普及,政策适用性的优化和相应的政策辅导等。项目验收及成果转化的监管包括对项目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对科技投入成果的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等。对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惩处,并将其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保证监管效果和监管工作的权威性。监管过程中可以采用聘请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和财务审计等方式。

(三)以科技经费管理中心为核心的六个监管主体

在公共财政下,财政科技经费实质上来源于公民,也就是说,公民将资金权力让渡给了国家或地方政府,进而让渡给科技部门,最后让渡给资金使用部门。资金权力的层层让渡也就意味着多层监督的产生。因此,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区人大、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公众等均拥有对财政科技经费监督的权力,而项目承担单位作为资金使用部门则必须履行对本单位资金使用监管的义务。多个监管主体的存在势必要求明确相关主体的监管职责、监督程序和方式等,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衡机制,协调各监督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提高监管的效率,保证监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广西可以在科技厅下设置一个独立的科技经费监管中心,中心负责人由区人大任免。科技经费监管中心直接负责对财政科技经费进行全过程监管,并定期将监督结果向区人大和社会公众公布。科技经费监管中心的直接监管是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的核心。各科技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对本单位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规章制度,必要时可参考上海在科研单位建立监事会制度。财政部门和区人大作为财政科技投入的宏观管理部门,可以定期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以及验收进行评估或审计,从宏观上对财政科技经费使用进行管理。国家审计机关根据需要对重大项目或风险投资项目的财政科技经费进行审计。除涉及国家机密外,财政部门、区人大、国家审计机关等的监督结果应实现信息共享,并向社会公众公开。社会公众等主要通过相关部门公布的监管信息以及各部门建立的公众沟通机制对财政科技经费的全过程进行外部监督。

五、结束语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修改、制定以及监管主体职责划分与协调等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的构建需要拟定一个整体计划,采用分步实施的方式来实现。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监管体系的成功建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广西财政科技投入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促进财政科技投入效益的提高,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提升广西在全国以及东盟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程如烟,徐峰,盖红波,杜红亮,黄宁燕.美英法德日韩六国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11(8).

[2] 戴国庆.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6(1).

[3] 戴国庆.我国科技经费监督管理体系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6(2).

[4] 房汉廷.科技经费监管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科技财富,2009(9).

[5] 胡兴旺.河南省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6] 刘和东.财政科技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其治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

[7] 章新蓉.政府科技投入监管机制的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1).

[8] 胡兴旺.区域性财政科技投入及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21).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中国科技统计起步较晚,虽然现今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努力向国际接轨,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体制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所以我国在科技统计上一开始就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的国际统计规范有很大差异。本文在介绍科技统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主要阐述国内外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通过在指标体系上的国际对比,为我国科技统计进一步趋向国际规范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国际规范化

一、引言

现今,如何准确评价我国综合实力和科技统计在科技经济活动的作用,对于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制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尚未成熟,各地区的统计口径和指标界定不尽相同,没有规范和统一的科技指标,但在科技技术领域可靠又可比的统计数据和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来科学的决策,有效的制定和实施这一领域的发展战略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研究目的

研究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

(1)可以全面、客观、科学的描述和评价我国的科技技术在国际上的综合实力。

(2)可以规范和统一不同地区的科技指标体系,以使我国不同地区或者是各个行业,乃至企业的科技体系得以完善,具有可比性。

(二)科技统计指标相关定义和范围界定

科技统计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制定正确的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必不可少的测度工具,把有限科技资源在各类科技活动中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

科技统计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含义,从广义来讲,是用统计的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定量的测定。具体来讲,科技统计是指常规科技统计,是用一套可以有效测度国家科技系统复杂机制的指标,对一国范围内科技活动的规模、结构及功能进行连续的年度数量测定,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与评价提供准确、系统的年度科技统计数据及统计分析报告。

其中科技统计指标是科技活动数量特征的一种反映,是进行科技管理和研究的基本依据之一。科技统计指标具有可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等特点,主要有三种要素构成: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指标按其统计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按其统计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

国际上,科技指标体系大多采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的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即以“投入——活动——产出与影响”为主线的结构模式。

其中,科技投入包括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科研经费和物质基础,是开展科技活动的基本条件:科技活动包括R&D活动、教育与培训、科技服务与科技交流,是科技活动的表现方式;科技产出与影响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技成果和技术贸易,反映了科技活动的成果和价值。

科技活动系统环境描述指标体系主要由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国际环境和其他环境指标组成,反映了一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发展的依存性,开放性及不平衡性。科技活动系统描述指标体系是由科技投入、科技活动、科技产出及影响、科技效益和科技进步的指标构成,反映了科技活动过程和社会经济功能。所以科技统计指标体系也可以描述为是沿着“科技环境——投入——活动——产出和影响”这一模式展开的。这是整个科技活动指标体系中最基本的体系,本文将在这个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

二、国际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所采用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这都是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欧共体成员国40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一)OECD和UNESCO建立规范科技统计指标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科技指标,经过后续的发展和修订,到1963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意大利召开了成员国R&D统计专家会议,首个版本《研究与实验发展调查实施标准》正式发行。刚开始的科技指标主要围绕的是R&D资源投入指标的测度,但是,通过主要科技统计组织对科技指标的不断探索和努力,逐步由刚开始的局限在科技系统内的体系发展为在科技,经济,社会这一大环境中发展的体系。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系列”可以清楚了解到這一变化。

以投入为主体的指标主要反映有关R&D活动的经费和人员状况,长期以来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还不足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具有局限性的。OECD开始探索其他科技指标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技术创新统计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了R&D统计的纵向延伸。

1960年,经合组织(OECD),欧共体成员国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围绕以科技研究与发展(R&D)为中心的指标体系,即R&D投入科研活动的费用和人力资源的测量指标。虽然这些指标以标准化,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也有很多缺陷,例如:分类必须定期更新,国家体系的不同会导致部门覆盖不同,多项科技活动模糊不清难以分离,各项科技活动中的时间难以估量。

1970年,引进了出版物的指标,即对论文和文献引用的测量指标,信息主要通过非政府机构采集,是知识生产的主要产出物。但是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手册,对各个国家和语种的覆盖不全,只反映了科技影响,不能反映科技质量。

2003年3月,经合组织和国界科技指标专家组召开了关于“技术创新调查手册——奥斯陆手册的修改”和“科技人力资源指标”。会议的议题在创新费用的测度方面,建议奥斯陆手册不再考虑企业全部的创新费用,而是考虑企业创新费用占销售额的大致比例;在创新产出的测度方面,建议指标不能只局限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方面,在调查时直接询问企业有关企业的组织和战略变化带来的产出的影响。

(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统计指标

科技统计工作起源于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中国可以加以了解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统计情况,吸取有益的方法和经验,克服不足之处,本文就以美国,意大利等一些科技统计工作领先的发达国家为例,总结他们现有的主要的科技统计指标。

三、中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的科技统计工作起步晚,在20世纪70年代末此开始就科技统计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基础相对较弱,1978年组织的全国科学技术工作标志着我国的科技统计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我国的科技统计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中,科技统计指标体系也从无到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虽然借鉴了国际科技统计经验,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统计体系还是有相當多的不完善之处。以下就以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做一阐述。

(一)我国科技指标体系的发展概况

1985年,由国家科委,国家统计局、国家教委等部门共同实施了“全国科技普查”,这次普查为科技统计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是首次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科学技术统计工作手册》引入我国,根据手册将科技统计指标进行指标定义和标准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统计目标,初步构建了一套科技统计指标体系。通过科技普查基本掌握了全国科技活动状况的总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政府科研机构、普通高等学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三个独立系统的科技统计年报制度。

1991年,国家统计局建立了全国科技综合年报制度,综合反映了我国科技统计的情况,并在同年第一次公布了我国研究与发展(R&D)数据。科技综合统计报表制度的建立,使我国科技统计基本的总量指标得到规范,特别是能够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国际比较,并成为我国科技管理和宏观决策的重要工具。

2006年,国家统计局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大指标,分别是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同年建立了“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指标查询系统。

2013年底,为配合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建设,计划司与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创新的基本概念与案例》,以《奥斯陆手册》为依据,对创新和创新活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并以案例的形式对创新的四种类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分别进行了具体说明,旨在为创新活动统计和创新监测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科技统计才有了适合我国体制和国情并且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科技指标体系。该体系在逐步修正中沿用到至今。

(二)我国目前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通过借鉴国外科技统计的指标设定,中国的科技统计努力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了科技统计,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相关的数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大体上采用了国际上“投入——活动——产出与影响”的模式,能较系统全面的描述我国科技统计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在R&D活动方面,通过简要分析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投入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这一指标在统计公报中得以体现,可以将其在国际上进行比较。同时,统计指标主要体现在R&D经费上,也以此作为国内各省市科技状况对比的依据。

总体来说,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还不够成熟,指标体系还过于繁杂,报表内容繁多,平衡关系式错综复杂,统计口径和指标界定难以把握,指标定义理解还是存在难度,例如R&D指标的界定。所以进一步完善精简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指标体系迫在眉睫。

四、国内外科技统计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综合前文国际上和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目前些基本情况的阐述,笔者就具体通过以下几方面做出较为具体的国际对比。

(一)科技活动分类

国际上,根据OECD《弗拉斯卡蒂手册》的标准,科技技术活动(STA)包括研究与发展活动,教育与培训,科技服务,而我国目前的科技活动分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与实验发展成果应用和生产性活动。

我国的科技活动分类中与国际对比中多了“研究与实验发展成果应用和生产性活动”,由此造成了一些科技指标口径与国际上的标准不一致,例如:科技成果转化一直都是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一般用科技成果转化率来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而国际上没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国际上一般通过综合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绩效。

我国技术市场管理30年来一直致力于统计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技术交易方面的统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统计评价没有系统的考虑,与国外相比,一些国际通行的其他指标却没有展开调查,也就无法进行相应的国际比较。而且我国引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引用时并没有相关说明,不能正确反映出我国科技成果的情况。

(二)R&D活动与非R&D活动的比较

由于我国科技活动分类中存在“R&D活动成果”应用这一项,对此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持中性态度,例如2000年马世晓的“关于改进我国科技统计工作的若干建议”中认为主要还是如何改进具体指标的问题。因为这一分类与国际标准的差异,使得区分实验发展与R&D成果应用成为我国划分R&D活动与非R&D活动的关键。而在国际上,区分实验发展与非实验发展才是划分两者的关键。

(三)科技活动的产出统计指标

通过查看近期我国国家科技部和部分省市科技局公布的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我国科技活动的指标在逐渐趋向成熟,但是在科技统计公报上显示指标主要集中在科技投入方面,尤其是R&D经费投入,针对描述科技产出的指标还很少,仅有论文,成果,专利和技术贸易等几个指标的统计,而国外是利用专利,出版物,劳动生产率,科技产出和技术贸易,投资效益等综合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效果。具体通过以下三方面指标反映科技产出和影响:

(1)科技知识的产出指标:专利授权量,科技文献发表数量。

(2)物质形态产出:工业企业工艺,产品创新,重大技术装备研制。

总体来说,中国的科技统计在逐渐发展中调整和精简了一些指标,但是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仍是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争取尽快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科技统计的概念与功能.http://www.sts.org.cn/

[2]孙学范.科技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

[3]国家统计局.国家科学技术统计指标体系[Z].1991.8.

[4]邓庆平.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之国际比较研究[D].2007.11.

[5]http://www.sts.org.cn/nwdt/gndt/document/2006/0607141.htm.国家统计局提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4大指标.2006.6

[6]http://www.most.gov.cn/cxdc/cxdcgzdt/201401/t20140124_111682.htm.创新的基本概念与案例[R]2014.1

[7]OECD.研究与实验发展调查实施标准[M].第6版,2010.1

[8]袁卫等.中国R&D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Benchmarking Knowledge-based Economics,1999.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统计指标:展望和挑战[R].2003.

科技资源管理范文第5篇

[ 摘 要] 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农业科技管理;现状与成因;新体系

[

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1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

2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2.1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

2.3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

2.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2.5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2]叶兴庆.未来中国农业政策走向分析 [EB].http://w hinado.Cn/ReadNews.8 sp?NewsID=270

上一篇:中学教育专业下一篇:牲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