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2023-03-19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全产业链化发展是创意农业的产业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空间区位与经济水平、配套资源与关联产业、客源市场与需求结构、政策体系与相关制度等。从全产业链视角,统筹考虑不同区域各构成要素的实际情况,对辽宁省创意农业进行空间布局,划分为五个板块。确定各个板块的空间范围、客源市场、发展方向和主要业态形式。

关键词:创意农业;全产业链;构成要素;空间布局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Whole Industry Chain

Shan Fubin, Li X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rade,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

创意农业是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实现。通过创新性思维,将科技、人文、生态等要素有效地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农业生产过程、方法、工具和产品形式发生改变,让传统农业发展成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创意农业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对接,不仅拓展了农业的传统功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创造了新的产业效益来源、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1-3]。

空间布局是区域创意农业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內容。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区域内各类创意农业形式的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消费需求。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模式主要以农业区位理论、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游憩带理论等为支撑[4,5]。这些理论对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创意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而形成的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其空间布局除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外,还要考虑农业发展基础、客源市场、集聚效应等。基于全产业链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模式正是对各种要素的统筹考虑。

1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的构成要素及其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等相互关联的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用创新性的思想和理念,将农耕活动、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文化活动、乡村生活、田园景观进行对接和融合,使产业的绩效不仅有特色、优质的农副产品和美食,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产品,让消费者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获得一定深度的文化与精神享受。全产业链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结构限制,带来产业融合而成的乘数效益。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如下。

1.1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

区域内农业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基础。农业生产作为创意农业全产业链条的第一环节,对产业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6]。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科技、设施、政策制度、配套服务、发展规划等因素则影响着区域农业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区域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各地农业的产业结构、主导农业的发展水平、特色农业的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业结构优化方向等,以保证创意农业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空间区位与经济水平

空间区位与经济水平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外部条件。空间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状况、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等[7],即是一个地区创意农业开发和生产的支撑条件,也对区域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提供了外部约束条件,直接影响着创意农业发展的水平和效应。因此,在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时,必须深刻认识各地区空间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来确定如何布置创意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

1.3配套资源与关联产业

配套资源与关联产业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外部支撑。创意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利用创新性的思维和发展理念,植入科技、文化、生态、娱乐、历史、村落等要素[8,9],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进行创新,从而拓展农业功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创意农业全产业链化发展需要设计、文化、演艺、包装、金融、旅游、饭店、宾馆、交通等第二、三产业提供配套。因此,区域内各种配套资源要素和关联产业状况,也就成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所必须考虑的外部因素。

1.4客源市场与需求结构

客源市场与需求结构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导向。创意农业是第一、二、三相互融合的产业,具有农业生产、创意创新、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消费者对创意农业的需求不仅包括各种农副产品、加工品,还有观光体验等各类休闲旅游产品,这就要求在空间布局上要统筹考虑客源市场范围和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客源市场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客源市场的需求层级、需求结构等[10,11],都直接影响着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规模、结构和业态选择。

1.5政策体系与相关制度

政策体系与相关制度是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的保障。创意农业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这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尤为重要。地区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是对创意农业发展的计划性干预,可以起到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作用[12]。因此,在创意农业空间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相关政策和制度,使布局更好地符合当地创意农业的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方向。

2基于全产业链的辽宁省创意农业整体空间布局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既要考虑当地农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又要注重当地条件和各类资源的利用;既要考虑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注重客源市场内各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既要考虑创意农业核心产业的发展,又要注重配套和关联产业的发展[13,14]。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区域创意农业进行空间布局,可有效兼顾各类主体的需求,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结合辽宁省农业区域布局情况[14-16],将辽宁省创意农业区域布局划分为辽河平原农业区、滨海农业带、东部山地农业区、西部丘陵农业区和辽西北农牧结合区等几个板块。结合各板块的农业现状、相关资源、地理特征、交通区位和客源市场等全产业化发展构成要素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板块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发展方向和业态形式[17-19]。

辽河平原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以区域内城镇居民为主,发展方向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业观光、娱乐运动和健康养生,业态形式为体验园区、休闲农庄、特色村镇、特色农业观光区等。滨海农业带区分为辽南和辽西两部分,客源市场以省内城镇居民和省外旅游者为主,发展方向为高端精品农业生产、特色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度假、渔业文化体验,业态形式为精品果蔬采摘园、农业科普园、花卉观赏园、海洋渔家乐、海岛生态休闲农庄等。东部山地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以省内高端消费者为主,发展方向为优质林产品生产、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业态形式为休闲农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高端农产品创意加工厂、休闲庄园、民族村落等。西部丘陵农业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为省内外对乡村文化和农业文化感兴趣的消费人群,發展方向为民族文化体验、乡村民俗体验、农业文化体验、高新农业技术教育等,业态形式为农业遗产体验园、民族村镇、农业技术科普园、农业观光园区等。辽西北农牧结合区内创意农业的客源市场为省内及周边省市对沙漠农业感兴趣的消费者,发展方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生产体验、特色农业运动、科普等,业态形式为沙漠农业观光和体验园区、沙漠运动基地、农业科普园、生态林休闲基地等。

3辽宁省各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3.1辽河平原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沈阳市的新民县东部、康平县南部、法库县大部、辽中县和市郊区平原,铁岭市的西部平原,鞍山市、营口市、辽阳市西部平原,以及盘锦市所辖各县区和锦州东南部平原。该地区耕地多、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素有“粮仓”之称;城镇密集、人口众多,交通、通讯、科技条件突出,是辽宁省经济发展重要地区之一。

基于该地区自然条件、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类资源要素状况,适宜围绕以养生、娱乐、科普为主导功能的科技型、娱乐型创意农业全产链发展。该地区创意农业的空间布局如下:沈阳市以城区为中心,构建“三带四线”的格局,即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和沈阳周边一小时经济圈内的东部生态观光、南部休闲采摘、西部科普展示、北部创意体验为主导的格局;在盘锦、鞍山、 营口、辽阳的平原地区,以当地特色农业、生态资源和地域文化为依托,设置以休闲、体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创意农业园区、庄园、村落,并形成差异化的创意农业体验带;鞍山市、营口市适宜依托林果种植业,设置林果产品生产、副产品创意加工和农业景观观光园区;铁岭平原地区适宜以沈阳、铁岭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为定位,依托当地油菜花田、葵花田、荷花池等各类花卉种植基地,布局以农业景观为主导的观光休闲型创意农业基地。

3.2滨海农业带地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滨海农业带在空间划分为辽南滨海农业带和辽西滨海农业带两部分,辽南包括丹东东港市、大连市、营口鲅鱼圈和盖州市,辽西包括锦州凌海市、葫芦岛兴城市和绥中县。滨海农业带的陆域农业、海域农业均较发达,是辽宁省水产、水果、花卉、特色蔬菜的主要产区。

辽南滨海农业带的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成效显著,主要以水产养殖、优质水果、特色蔬菜、花卉等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业发达,客源市场除省内居民外,还有来自其它地区和国外的游客,适宜建设高端创意农业庄园、特色海洋文化体验基地等。该地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如下:在大连市现代农业发展聚集区内建设高端科技型创意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创意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以庄河、旅顺、金州等地区为主,依托区域内高端水果和花卉生产基地,充分挖掘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构建以特色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高端创意农业休闲园区;在大连长海县、丹东东港市、营口鲅鱼圈等沿海地区,推动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基地、渔村人文资源以及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等渔业要素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休闲活动的有机结合,构建辽宁省南部海洋渔业休闲带。

辽西滨海农业带地处辽西地区,是东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的联结点,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辽南滨海农业带。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土壤肥力低;陆地农业以玉米种植为主,海域农业以海洋捕捞为主。该地区创意农业的布局,适宜以京津冀和内蒙古地区的客源市场为主,依托当地海岸旅游业,发展以娱乐和休闲为主的北方特色渔家乐集聚区。

3.3东部山地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抚顺市和本溪市所属县区,丹东市的凤城、岫岩、宽甸三县,以及铁岭市的西丰县。这一地区北靠吉林省、西临辽宁省中部平原、西南接辽东半岛丘陵地区。该地区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是辽宁省主要林区。东部山地农业区主要以中草药、食用菌、山野菜、鹿茸等山区特色农业为主。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该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则为该地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关联产业支撑。

基于东部山地农业区的生态环境、林业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状况,适宜发展以休闲、度假、养生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创意农业度假区。该地区创意农业空间布局如下:以本溪的本溪县、桓仁县和铁岭西丰县为核心,利用地区内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优势,将特色林产业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景观进行融合,高标准打造融林业生产体验与生态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型农业休闲养生基地;在丹东市的宽甸、凤城等沿鸭绿江地区,依托江水景观、农作物生产、朝鲜族文化、民居村落等特色资源,重点建设民族文化体验和特色田园为主的主题型休闲村镇聚集区。

3.4西部丘陵农业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朝阳市所辖各县区、阜新市的阜新县和清河门区、葫芦岛的建昌县、锦州市的义县和北镇与凌海的西北部。该地区北与内蒙古接壤、西与河北相邻,日照充足、日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属半干旱气候;农业主要以旱作物种植、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林果种植为主。该地区距离大中城市较远、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本地居民消费能力有限。此外,该地区拥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各类特色资源。

西部丘陵农业区适宜以省内和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大中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建设特色农业文化和乡村文化体验为主的创意村落聚集区、高新技术型创意农业生产和加工聚集区。该地区空间布局如下:在朝阳县、喀左县、绥中县等传统村落,以创意乡村生活为核心,发展以传统乡村文化、蒙古族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的文化体验村镇;在朝阳市、阜新市和葫芦岛市的设施农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高端农业观光、农业技术科普、农业生产体验为核心功能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

3.5辽西北农牧结合区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

该地区主要包括铁岭市昌图县招苏台河以西、阜新市彰武县及沈阳市康平县北部、法库县秀水河以西和新民县辽河以西地区。该区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为科尔沁沙地延伸部分,气候干旱、风沙地较多、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辽西北农牧结合区的农业以玉米种植、畜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较少,距离大中城市较远。该地区沙漠农业和生态林建设特色明显,适宜围绕沙漠特色农业和生态林构建特色景观观赏和体验型创意农业全产业链。

在该地区构建沙漠农业和生态林特色观光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如下:依托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基础,结合当地蒙古族文化,重点开发沙漠农业观光、沙漠运动、民族节庆和农业节庆等项目,打造以沙漠体验、民族文化体验为核心功能的运动型、娛乐型农业体验基地;利用区域内各类畜牧养殖基地,建设畜牧养殖观光、科技体验、儿童教育等功能为主导的畜牧业体验农场。

参考文献:

[1]林超群.创意农业发展路径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5(9):51-54.

[2]林炳坤,吕庆华.创意农业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177-184.

[3]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

[4]王馨.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农业发展过程当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尤其是能够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科学化的信息管理手段能够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该种措施就是农业信息化。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机械化手段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化。

2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对人才的培养开始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即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农业信息化发展为一些地区的农民提供获取农业信息和技术的渠道,优化了其了解信息的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热情。

2.2   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农业科技的普及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不断进步,也为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从当前农业信息发展过程来看,其已经渗透到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此外,农业信息化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农民不用到市场上就能实现对农产品情况的了解和农产品的销售,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3   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农业信息化的科学利用能够实现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同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农民能够享受到一些优质的服务。

2.4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信息化技术能够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农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农业信息化能为农民提供农业发展方面的信息,使农民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解决农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   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基层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

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其经济发展比较差,整体素质比较低,而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一旦信息化意识淡薄和技术低下,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农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受到影响。在信息化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农民是重要的主体,其对农业化信息技术的接受水平直接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3.2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看,基础落后是一个共性问题。随着我国对农业信息发展重视程度的提升,仍旧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应该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金的投入,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同时农业信息需要服务的对象比较多,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农业信息服务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应该不断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实现基础设施的优化。现阶段,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农业信息数量有限等,同时一些信息的内容也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健康发展。

4   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   强化基层农民群众的信息化意识

在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的过程当中,基层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很重要。对此,相关工作部门需要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目的是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信息技术,为實现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助力。此外,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强其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形成完整的网络资源库,促进信息的交流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4.2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条件,为此,相关的工作部门应该及时了解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情况。在建立示范基地的基础上,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好地促进农民掌握新技术,并且不断扩展获取农业信息化的渠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4.3   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该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建立内部体制的基础之上,加大农村网络的覆盖面,促进农业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此外,相关的工作部门还应该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加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能够科学地分析信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4.4   促进传统媒体与网络的协调配合

信息化网络技术存在很明显的优点,不仅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同时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农业信息化的出现使农业的发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而,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计算机普及率低的情况,一些农民获取农业发展信息的渠道比较少,只有电视和广播等。因此,在进行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将传统媒介和网络技术相结合,为实现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5   规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传统的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信息传递滞后等,直接影响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农民在生产的过程当中经常出现产品过剩滞销的情况,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因此相关的工作部门应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地将农业信息传递给农户。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尤其能够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收稿日期:2019-09-17)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意义】通过探究台湾精致农业的成功经验,为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提供借鉴。【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明确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理念及特点。根据实地调查,探讨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中在积蓄科技与人才力量、贯彻落实环保理念、融合农业与休闲产业、构建特色品牌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台湾精致农业做法,提出对策建议。【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存在农业科技与人才欠缺、有机农业覆盖面不高、休闲农业发展受限、农产品牌影响力小等问题,对此应当坚持科技与人才的引领、贯彻环保理念发展有机农业、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本土特色打造优质农产品牌。

关键词:台湾农业;精致农业;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

Enlightenment of the Quality Agriculture in Taiwa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Wangzuo Town,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WANG Y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100074, 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e in Taiwan; quality agriculture; Wangzuo Town;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1984年,我國台湾地区提出精致农业(Quality Agriculture)的概念。20世纪末,学术界针对精致农业的内涵展开研究,张颂安[1]认为精致农业是综合性的农业体系,涵盖了5方面内容,即设施、观光、农产加工、农产品质、新品开发;何文彪[2]将精致农业界定为科技含量、农产质量高,具有市场潜力且能维护生态环境的农业;王前忠[3]认为精致农业具有技术与资金密集的特点,强调提升农产品品质、挖掘农产品市场、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张军[4]指出精致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限制,采用的是现代生产技术,实现了工厂化的生产,收益远超于传统农业。21世纪初,台湾精致农业发展初具成效,学术界开始探讨台湾精致农业的成功之处,为大陆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经验。刘芳[5]以两岸农业合作为重点,认为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建设有助于大陆农业发展,提出改善大陆农业投资环境的具体对策,旨在开拓大陆地区农业创新与扩展之路;戴友峰[6]基于台湾精致农业的细致化特点,提出大陆农业发展可以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强品牌建设;李锦华[7]研究发现台湾有机农业提升品质与效益,品牌农业源自核心竞争力,休闲农业依靠产业特色,这是大陆地区农业发展的可行之道;林锦辉[8]以漳州市精致农业发展为例,明确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2009年5月7日,台湾通过“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将精致农业作为台湾省重点推进的新兴产业之一,围绕“卓越农业”“健康农业”“乐活农业”3方面展开,同时融入台湾特色文化创意资源,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综上,台湾精致农业已发展成为以高效生产高质农产品为目标,依托先进科学技术、深刻践行环保理念、强调多元产业融合、挖掘本土品牌优势的综合性农业体系。

王佐镇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该区农业人口占比最大的一个乡镇,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完成了6个景区和10个农业生态园的建设。但是受到科技、人才、土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且目前对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很少。因此,本文结合台湾精致农业的成功经验,植根于王佐镇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探索适合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可行路径,提出如何创新构建具有示范作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理念

台湾农业发展历经“恢复、发展、停滞、转型”4个主要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农业逐渐恢复,迎来了农业发展的“黃金时代”[9]。20世纪60年代,台湾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向以工商业为主,导致农业发展速度放缓,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工商业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台湾农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跌至40%,农村劳动力减少,耕地废耕问题严重,农业发展进入停滞阶段。1984年,为了解决农村生产与生活的困难,应对农村经济萧条、土地废耕等危机,促进农业转型与升级,台湾开创性地提出要“发展精致农业”,对此制定精致农业的具体计划与实施方案,明确要支持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1991年,在“照顾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方针的引导下,台湾确定了包含“生产、生活、生态”在内的“三生农业”发展理念。2009年,精致农业被纳入台湾当局重点推进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与技术、观光、绿能、健康、文创协同助推台湾产业融合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台湾精致农业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其依托精致农业发展理念,突破传统农业片面追求农业产量的限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业高效、环保、协同、特色发展的道路[10]。

2台湾精致农业的成功经验

2.1以科学技术为力量发展卓越农业

卓越农业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研发优势,结合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以先进的农业技术与充足的人才保障,促进农、林、牧、渔、副转型与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11]。台湾当局认为没有卓越就难有直面市场竞争的实力,因此聚焦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卓越作为精致农业的发展追求,着力打造卓越农业科技岛。一方面,台湾提倡科技创新与发展,将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农业科技投入占省内生产总值的10%;进入21世纪以后,台湾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超过60%[12]。尤其在台湾不断改良农业品种、提高农产加工技术、专注科学技术研究的背景下,精致农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际上,台湾的精致农业始于农田厨房作业,即对农耕用地的精准配方、施肥、施药,但是相对于露天且分散化的耕地而言,难以做到完全精准的配方。对此,台湾转变农业发展思路,注重“西学东用”,主动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设施和种植技术,并迅速结合台湾当地特点进行适用性调整,出现了园艺业、畜牧业和渔业繁荣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台湾提倡“产、学、研”的融合,以人才为力量提高卓越农业的核心能力。1973年,台湾建立了“亚蔬中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研究精英汇聚于此,群策群力共同推进育种研发。同时,政府出资建立农业改良基地、农业科技研究院,联合众多不同级别的农学研究院,致力于对台湾地区蔬菜、水果、水产、花卉等农产品的改良与推广[13]。现如今,得益于持续性的科技研发与推广,台湾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农业人才培训体系,在使得台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基层农户的农业种植与生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加快了台湾农业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步伐,这是台湾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2.2以绿色理念为根基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以有机肥、饲料代替人工合成肥、农药、牲畜饲料添加剂等,在满足农作物和畜禽营养需求的同时,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业[11]。以绿色理念为指导的有机农业是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在无污染的生产环境下,以科学生产方式协调生产与生态发展,让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能够进入每家每户。一方面,台湾农业发展严格践行绿色理念。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台湾农业也曾陷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困境。20世纪70年代,原本耕地面积较少的台湾又面临农产价格高涨、农民对化肥与农药使用不当、耕地污染严峻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发展;80年代后期,台湾农产不合格率甚至超过30%。对此台湾积极制定并实施“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吉园圃安全蔬果、“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优良农产品等计划,严格把控好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每一关。同时,台湾农业合作社与众多民间组织协同开展“三减一省”活动。通过“减农业用水、减农业化肥、减农药”,达到节省有效资源的目的,有利于缓解农民生产活动中滥用化肥与农药导致耕地污染的问题,减少了农地用肥总量,逐渐迈向有机农业轨道。另一方面,台湾积极举办有机产品展会,加深有机农业的渗透,并推进有机农业的相关规章制定工作。2019年5月,台湾正式施行所谓的“有机农业促进法”,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相应规章保障。同时,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建立试验农场,组织农耕技术专业服务团队,指导农户开展有机农场育种、栽培生产活动,并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贷款、有机肥等补助。如果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符合有机检验标准,还可依据土地面积获得相应的奖金,增加了台湾有机农业种植户的数量,扩大了台湾当地有机田的面积。在2020年5月10-13日所举办的台北有机产品博览会上,花莲县的西瓜、咖啡等无毒初级农产品、山苦瓜茶等深加工产品;云林县协同8家有机农场共同搭建的地瓜、鲜菜摊位;宜兰县的特色有机绿茶、有机竹笋等,都是台湾有机农业的优秀发展成果。来自台湾多个县市的农户积极展示有机生产方式,在“植物工厂”展区内,参会者能够清楚看到青菜如何在水和光照的共同作用下无污染生长。

2.3以产业融合为方向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兼具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生态保护在内,汇集饮食、出行、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11]。台湾休闲农业的重点并非硬件设施建设,而是以特色休闲项目、游客农耕体验作为着力点。一方面,台湾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相比于大陆地区0.09 hm2的人均耕地面积,台湾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27 hm2,但是台湾农民收入却远远高于大陆地区的农民平均收入[7]。耕地面积小并没有限制台湾农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台湾坚持的是精致农业道路,才能做到“小而精”。台湾现已建立了乡村花园、观光农园、休闲农场等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基地,如南投县清境创建了观光发展促进会,通过联盟经营方式,合理分配当地民俗资源,开展休闲农产的宣传与推广活动;台北金瓜石依托自然风景,推陈出新,重新规划冶金矿区土地,形成独特的旅游景观。作为典型的小农经济代表,台湾“以小取胜”,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大农场制度的现代农业之路。另一方面,台湾大力促进产业融合,助推农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1980年,台湾苗栗大湖最早开始经营观光果园,后来观光花园、菜园、茶园、瓜园等各式各样的休闲农园相继出现,任何季节都可以体验休闲田园之乐。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的台一、永龄、桃米生态村等已成为海内外闻名的休闲农场,兼备休闲娱乐、农业生产功能;阿里山在特色茶园的运营中,积极引入福建乌龙茶项目,形成了集观光休闲与产品经营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为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产品与服务,这些都是台湾农旅产业融合的标杆。截至2020年底,台湾休闲农业基地超过2000家,其建设与运营实现了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在精致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下,促使农业发展延伸至第三产业。

2.4以本土资源为优势发展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是指农业经营者通过农产品的营销与推广,获得一定的市场认知度,创造品牌价值的同时获取一定经济效益的农业[11]。品牌农业是农业市场发展、产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农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是农业转型与升级的必然选择。台湾积极树立优质农产品牌,不断扩大农产市场占有率,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其精致农业发展的风向标。一方面,台湾以传统文化嫁接营销,展示品牌特质。台湾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使用繁体字本身就是坚守并传承传统文化的体现。从台湾农产品的营销实践中可以感受到,诸多极具创意的农产品都附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并根据农产品特点进行巧妙的结合。比如台湾摩天岭的特色脆甜柿,宣传语“柿业发达”“好柿将至”取自“事业发达”“好事将至”;芳容米厂紧握当地原生态资源,以古早味的传统风华奠定企业文化根基,围绕农产品服务的优化与升级,走宽了米厂合作之路[15]。在展示农产品品牌特质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营销。另一方面,台湾以传统故事打动人心,提升品牌价值。台湾注重对传统故事深层次的挖掘,聚焦本土文化与现代农业的结合,以讲故事的方式挖掘独特看点。如台湾合欢山赛德克高山茶系列,以传统赛德克族抗日民族英雄故事为背景,巧用传统故事“包装”现代茶业,仿佛让人们看到过往赛德克族人民英勇斗争的身影,品味悠远飘香的高山茶[16]。台湾的品牌农业是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创意产业,其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品牌农业之路,在现代农产品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孕育了众多享誉国内外的优秀农企。

3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实践3.1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王佐镇是北京市丰台区下辖镇,紧邻北京西六环,地处丰台区西南生态发展地带。截至2020年底,王佐镇辖区东西、南北最大距离分别为20 km、14 km,下辖南宫雅苑、南宫景苑、山语城、翡翠山4个社区及西庄店、沙锅、怪村、魏各庄等8个行政村,总面积为63.62 km2。王佐镇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种类多,同时依托千灵山、青龙湖等自然景点优势,其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利于旅游观光与农耕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王佐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台湾的精致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为力量的卓越农业、以绿色理念为根基的有机农业、以产业融合为方向的休闲农业、以本土资源为优势的品牌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体系。因此,为借鉴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经验,本文结合王佐镇实际情况,依次从科技人才、环保理念、休闲产业、品牌特色4个方面,对王佐镇的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剖析现阶段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

3.2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2.1农业科技与人才现状农业发展需要有不断注入的科技与人才,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7月13日,丰台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全面合作[17]。此次合作惠及丰台区下辖王佐镇,有利于王佐镇发挥农业高等院校技术与人才优势、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为王佐镇的农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2019年10月25日,丰台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落户王佐镇,与北京市十多家院校达成农业科普教育的实践合作,占地面积超过20 hm2,涵盖智能化温室、品种展示区、户外种植区等多种功能区,致力打造学农结合的北京市农业科普教育示范性基地[18]。

虽然王佐镇重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但是王佐镇位于丰台河西地区,由于永定河的阻隔,经济总量、产业优势、基础设施建设等明显落后于丰台河东地区[19]。王佐镇的农业经营模式既有公司、集体组织、合作社也有个人认种认养等各种形式,整体呈现全面但零散的偏低端局面,科技与人才活力不足。且王佐镇农业人口众多,外来人口聚集,极易激发复杂的社会矛盾,制约了其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虽然王佐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但其普及度并不高,小农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并未得到明显的缓解,现代农业发展亟须转型与升级。

3.2.2环保理念的贯彻现状王佐镇与丰台区健康农业“三品一证”认证保持高度一致,高度重视农产品的绿色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积极开展执法检查,开展农户服务指导,多措并举从源头上保障绿色生产。同时,王佐镇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如成立于2004年的庄户绿山谷芽菜种植基地,总占地面积6.7 hm2,是全国唯一一家从事有机芽菜种植、加工、配送的企业,在17年的发展中先后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食品生产、有机产品生产与加工、标准化合格单位、北京市菜篮子工程优质基地等认证,业务覆盖育种、研发、实用技术推广等[20];如青龙湖旁的怪草园有机农业园,占地面积10 hm2,长期遵循生态健康、绿色循环的生产模式,建有22個阳光暖棚,种植各种有机蔬菜、水果等,坚持施农家肥、采取物理防虫,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满足人们对优质蔬菜、水果的需求。

环境的破坏会污染土壤、水源、空气,而这些自然因素都是有机农业发展的保障,因此环境污染会阻碍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2017年8月,王佐镇米粮屯村西部的某石厂持续多日加工砂石料,产生大量粉尘,严重污染环境,对有机农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2019年3月,王佐镇屡次出现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2021年9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通报9月上旬全市范围内大气粗颗粒物浓度排名,丰台区王佐镇为倒数第八[21]。空气污染不仅影响着王佐镇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危害到有机农产品的质量。

3.2.3休闲产业的融合现状王佐镇是丰台区农业资源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出打造“国际化花园旅游小镇”的目标,现已建立多家农业生产园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王佐镇积极构建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以休闲观赏、旅游体验为主,重点开发农业公园、观赏基地等休闲农业。2021年上半年,王佐镇沙锅村丰阔农业采摘园协同丰台区南苑乡南苑村、卢沟桥乡郭庄等,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107.92万,同比增加97.40%;与此同时,采摘产量达到新高24310 kg,增速为186.12%;收入规模增加2664.62万元,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51.61%[22]。此外,西王佐村在牤牛河畔创建了科普农业文化体验园,园内设有河畔休闲区、市民体验区等,是开展农耕教育、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基地;金岗农业种植园开拓了“一分地”菜园,游客可以体验农耕乐趣;西庄店村依托千灵山风景资源,形成了休闲健身、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青龙湖畔的魏各庄村,紧靠青龙湖畔,在农业发展中提倡养生理念。

王佐镇位于北京西六环线上,属于北京近郊地带,京石高速、京广铁路、京原铁路都途径镇域。横纵交错的交通道路,以及地下所铺设的供水、供暖、供气管道,造成了王佐镇农用耕地的分散。集体土地应用效率不高,农村土地碎片化严重都是限制王佐镇发展休闲农业的问题。在农田和林地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停滞的后果。如何借北京近郊乡村旅游的“春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促进王佐镇休闲农业发展的必要考量。

3.2.4特色品牌的构建现状王佐镇聚焦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现有怪村油菜花海、中心村洛平精品果园等基地,以线下蔬菜、水果的采摘活动为主。同时,王佐镇以开放态度吸引优质品牌的入驻。2021年4月7日,王佐镇人民政府与丰台区商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共同举办“品质赋能发展”活动,吸引了包括中粮集团、北京华联、龙湖天街、盒马生鲜等知名品牌走进王佐镇,推动丰台河西地区农业创新与进步,助力王佐镇现代农业的发展。

王佐镇的农业发展具有以农养农的特点,与其他省市地区的果品采摘活动相差不大,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受到投资规模的限制,区域内中小企业内生增长潜力有限,对于市场预测和把控的能力不高,内源融资面临困难;而农村中小企业通过债券、股票等方式进行直接外部融资的可行度也并不高。故而,王佐镇品牌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金不足的桎梏,其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此外,王佐镇整体是以村为单位进行品牌建设,各村之间的主导产业并未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各村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王佐镇的集体企业多集中在镇中心区域,产业用地集中在庄户村、怪村、沙锅村3个工业园内,造成镇内各个村域之间沟通不畅,农业生产合作活动难以开展,尚未形成强大的凝聚力[23]。王佐镇大部分乡村原本属于经济薄弱村,虽然近年来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主导产业,但缺乏稳定的根基,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并不突出,产业发展仍然大部分处于“输血”阶段。如果王佐镇不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改造,很难进一步推进困难村的转型与升级。

4台湾精致农业对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4.1坚持科技引领,注入专业人才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台湾精致农业以科技为发展动力、以人才为发展支撑。位于丰台河西地区的王佐镇,受到永定河的阻隔,现代农业发展偏低端,科技与人才活力不足。借鉴台湾精致农业中的卓越农业发展理念:(1)王佐镇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为现代化的农业提供强有力的力量。可以通过与京内、京外众多农业高校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以及农业科技平台的搭建,促进先进农业科研成果在王佐镇的落地。王佐镇可以借鉴台湾高雄永龄有机农场的“智”造工厂模式,通过农业微生物技术的运用、人工智能播种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管理系统的优化,以精准化的控制、自动化的播种、高效化的管理打造智慧农业。(2)王佐镇要广泛吸引人才,无论是应用技术人才、还是经济管理人才,都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坚固力量。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王佐镇要充分落实人才培养和人才下乡政策,引进各类高层次农业人才,鼓励农业企业采取“柔性”的方式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农业专家到一线进行技术指导。此外,王佐镇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当地外出乡贤回乡发展,充实乡村治理与乡村管理人才。

4.2贯彻环保理念,扩大有机农业广度

台湾精致农业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作为生产重任,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有机农业是台湾精致农业的重要指标,以健康绿色产品的种植、生产为导向,强调在无污染的环境下,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24]。王佐镇空气污染问题严峻,有机农业普及度不高,极易滋生食品安全隐患。借鉴台湾精致农业中的有机农业发展理念:(1)王佐镇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动摇的坚守,王佐镇紧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龙湖畔,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良好生态基础。台湾当局出台的所谓的“食品卫生管理法”“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等相关规定从法律层面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有利于有机农产品的培育和生产。对于王佐镇而言,面对近年来北京雾霾的不良影响以及耕地污染问题,要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绿色农业发展体系,控制农药、化肥、饲料的滥用,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农业资源的养护工作,打赢农业污染攻坚战。(2)王佐镇要积极推广有机种植,加快有机农业的普及,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将食品安全放在农业生产的重要位置,做好有机产品的安全监管工作。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农产品的高品质与安全监管工作密不可分。王佐镇要积极打造农产品检测中心,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质量支撑。在全镇范围内普及有机农业的生产知识,通过全面技术培训与专业科普教育,引导更多农户投身于有机产品的培育与生产中。与此同时,要加强有机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控制好各个关键点,把好有机农产的产地质量关。

4.3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农旅产业融合

将农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资源最大价值,构建“农业+旅游”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王佐镇农耕用地分散,土地利用率不高,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借鉴台湾精致农业的三产融合经验:(1)农耕用地碎片化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加以缓解。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王佐镇应充分利用有限的农田和林地资源,合理优化空间布局,避免农用耕地的过度分散,以达成统筹联合的集体土地应用效果。台湾人均耕地面积虽小,但并不刻意追求农耕面积、规模,也不强制种植多少作物、收获多高产量,而是着力建设生态农庄,通过做精做透、提质增效,节约了自然资源、实现了持续发展[25]。王佐镇要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在不同村域之間开展统筹规划,依据交通主干线建设生态景观走廊,打造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力争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2)王佐镇当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紧靠国家森林公园、南宫温泉、千灵山、青龙湖等景点,可以依托现有自然景观、乡土文化等资源,以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农耕体验等为着力点,布局建设具有文化、历史、民族特色的农庄、民宿等[26];借北京近郊乡村旅游的“春风”,积极拟定休闲农业相关发展计划,促进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方案的落实,开拓自驾、露营、烧烤等户外运动项目,推出各种各样吸引人的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及服务,在开创新项目的同时,丰富现有的农村体验活动项目,实现业态开发与商业运营相结合,促进产业共融。

4.4挖掘本土特色,打造优质农产品牌

台湾精致农业以传统文化嫁接营销,以品牌故事打动人心,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牌。品牌是吸引投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更是提升自身影响力、打造优质农产品牌的关键所在。王佐镇现代农业发展以农养农、本土特色不突出,同时各村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借鉴台湾精致农业中打造品牌农业的经验(1)王佐镇要讲好自身的村庄故事。关于王佐镇的名字由来,在《丰台地方志》中有“手扶东西王佐,脚踩南北两宫”的记载,意为辅佐帝王;再追溯何为“王佐”,源于《岳飞传》中“王佐断臂”的故事。王佐镇亦有“泥锅造饭斗量柴”“龙凤争祥”等民间故事的传说,因此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民间故事,以讲述民间故事的方式,在发挥独特民间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打造农业品牌特色。此外,王佐镇怪村太平鼓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农业发展中结合历史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农业品牌的高附加值,扩大优质农产品牌的影响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优势。(2)强化各村龙头企业在打造特色品牌农业中的作用,如位于王佐镇魏各庄中心村的洛平精品果园以种植樱桃等果品为主;南宫恒欣园以立体种植、特色水产养殖为主,强化他们的优势主导产业作用,能够凝聚不同力量共同推进全镇农产升级。在加大龙头农产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多方资源的整合,如政府要发挥调控职能,规范民间资本融资市场,并且在发挥民间金融积极作用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台湾精致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其农业合作组织密不可分。目前台湾当地农会超过300个,通过统筹组织不同村域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产品的整个产销过程进行高效管理,产生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农户的经济获利也得以增加。王佐镇要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发挥合作社的分工细、规模大的优势,不断汇集地方特色优势,延伸产业链,打开特色农产品的销路,形成区域品牌优势。

参考文献:

[1]张颂安. 台湾精致农业剪影[J]. 台湾农业情况,1987(3):18-19,42.

[2]何文彪. 台湾省发展精致农业概况[J]. 广东农业科学,1989(5):4-5.

[3]王前忠. 台湾省的“精致农业”[J]. 世界农业,1993(6):53-54.

[4]张军. “精致农业”与“休闲农业”──台湾农业的发展动向[J]. 世界农业,1995(12):8-9.

[5]刘芳. 入世后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发展[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02(3):14-15.

[6]戴友峰. 借鉴台湾“精致农业”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7):57-58.

[7]李锦华. 台湾精致农业探行[J]. 农村工作通讯,2017(10):21-24.

[8]林锦辉. 漳州发展精致农业的若干思考[J]. 福建热作科技,2020,45(1):65-67.

[9]叶春近,司嵬. 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 世界农业,2017(10):216-220,225.

[10]湛礼珠. 台湾精致农业发展政策演变、成效及经验[J]. 世界农业,2019(6):39-45.

[11]秦中春. 台湾的精致农业之路[J]. 发展研究,2019(4):4-8.

[12]高云才. 農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 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N]. 人民日报,2021-01-07(01).

[13]王俊. 台湾创意农业的发展历程、政策特征及其启示[J]. 台海研究,2018(2):69-76,68.

[14]杨绪红,薛樵风,周寅康. 过去300年台湾省耕地面积时空变化重建[J].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8):2163-2178.

[15]翟媛,倪海波. 台湾乡村文创成功因素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 山西农经,2021(6):64-69.

[16]SAIDEKTEA. 茶品泡法與簡介-台湾赛德克高山茶坊系列茶品[EB/OL]. (2019-01-09)[2021-09-30].https://www.meipian.cn/1uq3zmuv.

[17]丁晓松.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J]. 北京农业,2012(23):27.

[18]田杰雄. 丰台区农业科普实践教育基地落户王佐[N/OL]. 新京报,(2019-10-27)[2021-09-30].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7215090414070.html.

[19]孙莉.丰台河西地区产业布局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1):212-213,225.

[20]马继武,王怀楠. 北京市丰台区农机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建设[J]. 农业工程,2019,9(11):123-125.

[21]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通报9月1日-9月15日街道(乡镇)大气粗颗粒物浓度排名[EB/OL]. (2021-09-24)[2021-09-30]. http://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109/t20210924_2500820.html.

[22]丰台区统计局.2021年上半年丰台区农业经济形势[EB/OL]. (2021-07-27)[2021-09-30]. http://www.bjft.gov.cn/ftq/fxbg/202107/3e19a9471fd24d908447284d9f1a2649.shtml.

[23]刘烁,段然. 北京市丰台区河西地区经济薄弱村发展情况调研[J]. 当代农村财经,2015(12):27-30.

[24]吴文炎. 台湾精致农业经验对家庭农场的启示以福建省上杭县为例[J]. 当代县域经济,2020(11):58-60.

[25]一诺. 台湾“农+旅”精致休闲农业巡礼[J]. 农家之友,2015(4):14-15.

[26]郑霞. 乡村振兴背景下台湾精致农业发展对福建省“圆梦村”建设的启示[J]. 武夷学院学报,2021,40(2):70-74.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21世纪初,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衰退,经济效益下降,各地国有林场纷纷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针政策的提出,对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东北三省近年来林业经济发展现状为主要着手点,进一步阐释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东北地区;林业经济;林下经济

0前 言

自20世纪中期我国林业实行国有化管理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进入登峰造极阶段,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初,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衰退,经济效益下降,各地国有林场纷纷改革,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可持續发展战略等方针政策的提出, 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

一、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概况

(一)林区简介

东北林区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天然性经济林区,它覆盖了整个东北三省绝大部分地区,占地面积巨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森林区、天然林区,同时更是我国唯一的大面积落叶松林区。东北林业主要包含红松、水曲柳、胡桃楸等1500余种高等植物,其中经济植物占比达到了50%以上。林区整体面积约为7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7%。木材蓄积量多达32亿立方米,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是我国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林业经济效益的发展直接对东北地区的总体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模式1.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木材输出为主的采伐经济,各林业部门根据安排进行采伐加工的产业型、资源型的经济活动。主要依托其原有的天然林基础上,通过抚育更新的方式取得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从而发挥出森林的经济作用。传统林业经济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例如市场需求、产品质量、种类、社会经济效益等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巨大影响。20世纪初期东北地区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大力发展采伐经济,忽略了森林的抚育与保护。随着开采的加剧20世纪后期国有林出现可采森林资源的紧缺危机,相关部门认识到单一的经营模式具有极大的弊端和限制。进而推出了例如“抚育更新”、“退耕还林”等发展战略,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单一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林业资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新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国有林场改革序幕的拉开,传统的集体林权制成为了历史,我国开启了国有林地承包到户,合理科学经营的发展模式。农民将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充分的运用所拥有的资源及其林阴优势,经营林下种植、旅游等绿色增长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方式。基于林下经济投资少、见利快、潜景阔、操作简便,短期内获益高,对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实现了林业人“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的愿望。

二、东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一) 林下种植

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土地资源以及林阴优势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开发林菌、林药等模式。

1.     林菌模式:指在林中用树木枯枝落叶来培育菌种,种植可食用菌,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可食用菌,如林下木耳产业。

2.     林药模式:指通过在林下种植如灵芝、人参等矮状中草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据当地的条件种植名贵中草药,提高经济收入,如长白山林下参。

(二)林下养殖

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1.林禽模式:在林中放养禽类,例如鸡、鸭、鹅等。由于活动空间大,在林下饲养的动物肉质细嫩、绿色健康,是消费者倾向的选择。

2.林畜模式:在林中一定的活动区域散养猪、羊、牛等牲畜,在带来高收益的基础上既节约了动物粪便处理的成本也保障了林地的营养供应。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旅游和养老度假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良好、天然氧吧的优势,配以天然景观和林下特产,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疗养康复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相关地区开展农家乐、养生谷建设,使创收与基建两全其美。

三、当前林下经济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资金投入

林下经济方面,此类产业的发展虽然前景广阔,但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知名度低等问题, 导致难以引入巨大的资金投入,这造成林业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再加上技术落后,单一的采伐业创收能力衰落无法为林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条件。

(二)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的新型林业经济建设尚在探索开发中,生产理论、技术不完善。国内缺少顶尖的相关专家及研究院所,人才资源极度匮乏。农民没有专门培训机构对其进行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指导,无法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对林下产品进行深加工,导致产业链无法延伸,严重影响林下经济开展的整体质量。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且地形复杂多变,区内山川纵横、气候多变且林下经济多开展于人口相对稀少的林区。由于林区缺乏水电、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与外界信息交流闭塞,无法准确及时的获取所需物资与信息,使林业产业的生产过程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林下经济的发展效果并不理想。

(四)自然灾害的加剧

随着近年来环境的恶化,全球温室效应加剧以及气候大幅变化,致使我国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增加,间接导致林下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雷电事件、森林火灾、泥石流、松毛虫、微红梢斑螟、日本松干蚧等都威胁着林区健康的长期稳健发展。

四、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结合当前形势,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宣传林下经济的优势以及带来的良好效益,采取一定减免、补助措施,成立开发区、合作社。加大招商引资,吸引深加工企业入驻辖区,建立专门的林产品交易市场,让农民产有所销。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只有让农民尝到甜头,才能够使广大人群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加大科研力度

由于林业经济自身的经营管理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所以必须加大科研力度进行支持。相关部门应对市场需求进行考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成立技术服务组织对农民进行相关理论技术的学习。邀请有关专家对当地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剖析,形成具有长远性的指导规划。使当地林下经济能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突破和创新,避免由于科研成果应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导致林下经济发展技术进入瓶颈,这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产业链不断延长。

(三)完善基础设施

要致富先修路,基建水平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健全配套的设施,保证布局科学合理。加强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林区与外界的沟通,让生产与市场接轨,市场缺什么我们有计划的种植什么,做到供求合理,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合理的运用林下优势,才能够保证林业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在发展中所遇到壁垒进行分析,初步的提出解决措施及方法,意在合理有效地促进东北地区林业经济水平的稳健提升,改善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综合以上所述,我国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 企业及政府必须要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的搞发展,在短期内促进林业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善光. 浅谈东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J]. 花卉,2019(6):198-199.

[2]    张敏. 浅谈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的措施 [J]. 山西农经,2019,245(05):118.

[3]    杨睿.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的经济分析[D]. 北京林业大学,2011.

[4]    王焕芬. 产业结构变动下我国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增長所受影响的分析[J]. 世界家苑,2012(11).

通讯作者:高凤祯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宁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南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创新政府对会展经济的宏观管理策略;加强会展经济区域合作策略;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策略;促进会展品牌化方向发展策略以及建立组织体系,加强行业管理策略。

关键词:南宁;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经济,泛指一切涉及博览、会议、展览、展销、展示的相关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内的经济活动。[1]近几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推进,南宁被推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南宁会展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并带动城市经济及其周边城市及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一、南宁发展会展经济的有利因素

2004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表明南宁具有承办大型、高规格、国际化会展活动的能力,标志南宁会展业崭新的开始。南宁的会展业能发展到今天的会展经济,必有其有利条件。

(一)以快速发展的经济为依托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超过25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以上,比全区增速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高4.5个百分点,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同时,第三产业也迅速健康发展并极大地促进了商贸活动的增加,各类展览会,博览会频繁出现。

(二)优越区位条件愈显现

南宁东邻粤港澳,西接东南亚,南临北部湾,西靠云贵川,是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沿海经济圈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中心。近年来南宁又迎来“泛北部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经济建设浪潮的推动,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自由贸易市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这无疑更凸显南宁的区位优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会展经济也必将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

(三)美丽的自然风貌

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许多时候会展的举办都是冲着举办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好的风光而来的。南宁地属喀斯特地貌,有较突出的南亚热带自然风光特色的山水资源优势,加上四季温暖宜人,以及边陲的民族风情和边塞的文物古迹,构成多彩多姿的旅游资源。此外,南宁还是泛北部湾旅游圈和大桂林旅游圈中重要一环。

(四)不断完善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是举办会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资基础,许多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和完善的接待条件。截止2012年,南宁市有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西展览馆、广西博物馆、广西科技馆4个可供展览的专业场馆,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其中,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6.5亿元,占地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122平方米,包含9个不同规模的展厅,可搭建2000个标准展位和200个非标准展位。

二、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南宁会展经济在近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和我国上海、广州等其他会展发展城市相比,在软件和硬件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南宁虽有会展企业100多家,但与其他各城市所承办的会展重复性过高,缺乏跨地区、互利合作的会展中介公司、会展咨询服务企业,且出现地方保护壁垒较严重,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还影响到整个广西的会展行业的发展。

(二)会展经济运行缺乏行业内部和行业间的分工

南宁乃至全国展览从业人员的技能管理水平与国内外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展览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其他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都很欠缺。在很多时候,展览组织者,即充当展览管理者,又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展览组织者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

(三)缺乏国际品牌效应

从会展经济的国际运行来看,一个城市知名的会展品牌,是该城市会展经济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南宁会展总体规模、档次仍然较低,会展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仍不明确,缺乏品牌会展。此外,会展形式较为单调,层次不高,缺乏闪光点,影响力和效果十分有限。

(四)缺乏完善的硬件设施、配套服务设施

首先,展馆单体面积小,不能满足大型国际会展的要求。其次,展馆功能单一,设施配套技术水平较低且综合配套功能不齐全。南宁市现有的5个会展场馆中,只有国际会展中心是按照大型会展场所建造的。因此2011年南宁市一共举办了95场展览,有80%的展览是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使得国际会展中心超负荷运转,且已无法满足大型国际会展的要求。

(五)缺乏规范的会场经济运行秩序

由于南宁会展业起步晚,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会展市场秩序和展览资源目前还存在混乱。根据南宁市调查队对会展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南宁会展服务的企业80%为私营企业,他们大多处于创业积累阶段,在办展办会中以单纯的营利为目的,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的企业占52.1%,认为有相关市场法律不健全的企业占39.1%,认为参展商品检验不到位的企业占30.4%,认为贷款拖欠严重的企业占13%。同时存在重复办展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缺乏宏观调控,地方壁垒滋长

首先由于政府缺乏对会展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缺少一部对会展经济管理的条例。其次在经济区域内部之间缺乏合作,地方性的壁垒限制了展览业的市场化运行。如桂林、北海、钦州等地各有其特有的会展资源,但却难以形成会展产业群,各地都希望当地获得各类会展的举办权,因而忽略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分配,使得区域间的会展合作有限。

(二)专业化人才匮乏

国家缺少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根据2006年教育部统计数字,全国高等院校共1867所,但为会展业专门开设的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的高等院校不及全国大学总数的1%,相关的从业人员也都是半路出家亦或是毕业后进入会展行业后才开始从头学起,他们缺乏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此外,南宁会展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三)新会展品牌,缺乏规划与宣传

一方面南宁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属于新一代的新秀,品牌树立仍需时间。另外,过度竞争使得许多的公司和机构把大部分资金和精力都放在了拉展和拉参展商的事情上,而无暇顾及对展览专业观众的组织和对参展客商的服务,导致展览效果大打折扣。

(四)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以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会展业需求

首先,南宁展览场馆面积小,展会规模小。专业展会的规模大多在2万平方米以下,且展览面积大多在2—3万平方米左右,且建筑年代久远,布局分散,已不足以满足现在会展业的发展需求,展馆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其次,土地限制及政府资金紧张,客观上也限制、滞后了基础设施建设。

(五)会展业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

南宁展览业起步较晚、规模小、水平低,但市场需求大,容易导致盲目的发展,会展市场缺乏游戏规则,缺乏对办展主体的资格、参展商及参展行业标准、会展场馆资质认证、会展场馆管理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会展主办者在会展立项和市场调研方面缺乏严肃的科学态度,大多数是临时决定办展,或随大流,不顾会展的长远发展。

四、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南宁的会展发展策略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培育具有特色的会展品牌专业会展项目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动力,以提升南宁会展综合实力为核心,以“政府主导,企业联合”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手段。具体的策略如下:

(一)创新政府对会展经济的宏观管理

1、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会展业的发展方向,使政府对会展经济的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的规划管理。统筹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统筹工商、税务、海关、公安、交通、城管、会办等相关部门,增强会展意识,确定它们各自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职能分工,协同发展会展产业。

2、制定会展法律法规,制定引导和扶持会展产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给予会展业发展资金扶持,加大对本土会展业品牌的扶持;实行积极的奖励措施,对获认证的品牌会议实行一次性奖励;给予会展业税收政策扶持,鼓励区域内会展企业做大做强,对会展场馆经营企业免征自用房产部分的房产税和自用土地部分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二)加强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加强会展经济区域合作,首先加快南宁会展业与区内周边城市展开协作区域与联合,具体形式有:1、联合促销,合作组织客源。2、合作进行会展规划,协调开发会展资源。3、跨区域互相代理,最终达到扩大会展经济的发展空间、增加收入的目的。

其次培育、激活会展企业,实现会展企业集团化经营。会展经济区域合作最终要以会展企业的合作来体现。重点培育会展龙头企业,以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合作为纽带,实现会展企业集团化经营,以拉动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三)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与广西的各大高校甚至全国重点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培养人才。如共同磋商设立会展本科专业,开设会展实践基地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次确立更明确的人才培育计划,建立会展经济的人才储备库,定期向上海、广州甚至国外等会展发达地区输送本土人才,进行中短期的培训、学习。同时,会展企业可以和会展协会联合,举办职业培训,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研究专家,举办高、中、初级培训班,以应急需,并为专业人才充电,形成一个行业交流的专业性强的平台;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此外,南宁会展经济要与国际接轨,还应引进正规的PCO、DMC人员的资格认证考核制度,从制度开始注重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培养一支能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促进会展经济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在如今开发和竞争的市场中,品牌成为竞争的焦点。南宁会展经济的品牌化方向发展应实施三步走战略:

首先明确目标,构建特色品牌。南宁发展会展产业应利用承办博览会的机遇,依靠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经营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会展品牌,在其会展产业市场的基础上纵深发展为以博览会为核心,大力发展面向世界的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主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展旅游。同时依托广西的优势文化产业和优势经济产业对南宁会展品牌进行专业定位,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会展,培养一批精品会展。

第二加大宣传,进行品牌推广。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加大市场化运作和宣传力度,通过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的服务来提升会展的品牌。同时关注网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多形式、多元化共同发展

第三走出国门,打造国际会展都市。以政府搭桥,企业联合,加大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按照国际品牌会展要求,提供专业的会展服务。

(五)建立组织体系,加强行业管理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成立中国展览业协会,作为全国各展览场馆、展览公司、展覽从业人员利益的代表,根据国家政策,协调办展活动,避免恶性竞争,制订行业规范,规范办展行为,促进各地区展览业协调发展,帮助国内展览业从业单位参与国际竞争。并为会展举办单位、参加者以及为会展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提供计划信息。(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吴信菊.会展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60-162

[2]黄庆.南宁市作为区域性国际会展旅游中心的定位[J].市场论坛,2006(1):36-39

[3]郭峦.论南宁市会展旅游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

[4]曾武佳.《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四川大学.2006年.255-256

[5]甄明霞、欧阳斌.会展经济—城市经济的助推器[J].南方经济,2001(7)

[6]程宏.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及借鉴[J]经济纵横,2001(9)

上一篇:农业生产技术论文下一篇:农业大学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