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2023-05-06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准确的计量, 因此计量检测行业是我国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传统计量检测行业存在可延续性差、沟通能力弱的特点, 因此高集成化、自动化的计量检测行业电子政务软件的开发应用在当前这个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背景, 本文将提出一种创新型的电子政务软件, 即计量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该平台应用跨区域跨部门的动态工作流技术, 不仅将计量检测行业中的大量复杂数据收集在一起, 而且通过创新的工作流技术使得计量检测行业业务流转更加方便快捷。

一、计量检测行业现状分析

(一) 传统计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计量检测行业是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前沿科学, 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它也是现代工业能够稳步发展的三大支柱行业之一。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 传统的计量行业逐步显现出以下几个发展不足:

可延续性差。因为传统计量工作中的历史记录相对较少, 且大部分的工作经验都需要依靠人工进行传递, 所以当新老工作者更替时会因为可延续性差的原因出现较大的工作差错。

沟通能力弱。因为计量工作的特殊性, 导致了计量部门平级之间、上下级之间及跨部门各层级之间因缺乏交流平台及大量实际的数据支撑而难以进行有效的立体式沟通。

数据片面。因为传统计量行业对传统数据的强烈依赖, 导致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疏于对市场进行全面科学的调查, 导致数据过于片面。

创新性差。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行业与世界的接轨, 同时也促进了各行业内的激烈竞争, 所以计量检测行业改变墨守成规的传统思维, 进行信息化创新是现阶段的出路。

而计量工作中, 有效的历史延续性是部门工作发展的前提, 高效的网络沟通是部门工作发展的动力, 全面科学的数据是部门工作发展的基础, 而持久不变的创新则是部门工作发展的源泉。因此, 只有实现高集成化和自动化的计量信息平台, 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计量工作的效率, 从而实现国内计量检测行业的高水平信息化。

(二) 电子政务的应用分析

1. 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 国内的电子政务经历了无纸化办公、网络化办公、政府上网等多个阶段, 而近些年,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 智慧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经之路。针对这样的现状, 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 将“互联网+”的概念深入落实到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政务管理体系中。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电子政务的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2017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达到2722亿元, 同比增长16.2%。2008-2017年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6%, 预计2018年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会突破3000亿元。

2.各地区建设蓬勃发展

云南省政府发布《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之后, 以玉溪市为重点城市, 逐步建立了cms管理平台、信息开放平台等基础性电子政务网站。

青岛市政府制定了统一的标准, 并依照该标准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网上便民服务大厅, 对诸多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整合。截至目前, 该网站共发布55个市级部门及10个区县辖万余条数据, 信息公开量超140万条。预计2018年全年网站数据交换量可以达到4.6亿条以上, 基本实现了基础数据公开共享、公众办事透明便捷, 成为国内电子政务地方发展的亮点之一。

江苏省依照“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的相关部署, 于2017年初将“江苏12345”服务管理平台投入运营。该平台融合线上服务系统及智慧管理系统两部分, 汇集省市县三级单位服务数据, 通过平台的不断完善, 促进智慧管理政府服务体系的建成。

3. 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政策带动下, 电子政务虽在国内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但依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体制性障碍依旧存在。运行机制和管理部门的权限控制等内容设置存在不明确不完善的内容。

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尚未完善。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站多为单一地区或单一部门的线上服务平台, 难以将全省乃至全国的多家单位的基础数据融合在一起, 导致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出现断层。

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 公众应用率过低。目前投入运营的电子政务网站虽建设较为完善, 但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及用户接受率参差不齐, 导致了线上服务平台向社会公众推广的难度较大。

标准化工作滞后, 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

二、系统设计

基于上述对传统计量行业状况的分析以及目前国内电子政务的应用优势, 本文针对计量检测行业信息平台的发展现状, 设计开发了计量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本平台通过融合国家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要求, 将传统计量检测行业的纸质数据整理及人工线下业务受理的工作模式, 转变为在线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减少了人工及纸质材料成本的投入, 提高了业务处理流程的进展速度, 同时也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上文所提出的传统计量检测行业的可延续性差、沟通能力差、数据片面及创新性差等难题。

(一) 设计思路

因为计量检测行业具有部门分散、设备总体发展较慢的特点, 因此本文旨在搭建一个以Web开发为基础的B/S架构的互联网应用平台。通过本平台, 让行业的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在线填写电子表格及提交相关数据, 完成跨部门的计量电子数据整合、申请审核及信息查询等内容, 实现了计量检测行业业务流程在线委托受理环节的高效管理。设计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

(二) 数据表设计

本平台的对于工作流引擎的创新首先是对数据模型的创新, 因此本节针对创新的工作流数据模型绘制了E-R图, 将平台所用到的区域、部门、岗位、用户、节点等要素及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用数据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图3所示。

(三) 主要功能设计

1. 用户的新建及信息完善

平台在设计的过程中, 考虑到赤峰市计量部门提出的跨区域跨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站使用需求, 通过对district、district_type、department、department_type等相关字段的控制, 实现平台内生产企业、器具用户 (即企事业单位) 、管理部门、技术机构等4种用户的登录。为保证计量单位的工作保密性, 防止恶意注册, 本平台仅设置一个默认用户, 即省级系统管理员用户。上线后, 省级系统管理员根据各市区县提出的注册申请, 对新用户进行注册添加。省级系统管理员用户进行新用户注册添加后, 新用户可以登录平台对本部门所需的基础信息进行添加。流程图如图4所示。

2. 器具备案及器具检定

平台的设计除对各个部门所拥有的计量器具、标准器具、人员等内容进行录入和查询外, 主要针对于计量行业的器具备案和器具检定过程进行网上业务流转。主要流程如图5所示。

(1) 器具备案过程

企事业单位提出对本单位新进入或已有的计量器具进行备案的申请, 系统根据该企事业单位所在的区域district及区域类型district_type对数据库进行查找, 自动匹配到该企事业单位所在区域的管理部门, 并提交该申请。管理部门用户收到申请之后, 根据相关工作规范判断该器具“予以备案”或“退回器具”, 并出具相关意见。此时系统通过双向链表的设计查找到该工作流节点的上一节点即发起申请的企事业单位, 并将该意见返回给它。

(2) 器具送检过程

企事业单位收到“予以备案”的意见之后, 提交器具检定申请。该申请内容中包含器具类别、器具二级类别、精确度、测量范围、规格型号等参数。本平台收到器具检定申请之后, 根据提出申请的企事业单位区域信息district_id、district_type和申请内容自动匹配相关的技术机构或管理部门进行检定, 检定结束之后, 由系统将检定信息反馈给提出检定申请的企事业单位。

三、创新优势分析

(一) 跨区域跨部门的设计思想

电子政务的改进完善主要在于对于核心的完善, 即工作流引擎的完善。市场上现有的开源工作流引擎多种多样, JBPM5面向开发人员同时可以通过内容仓库对流程可视化提供支持、Activiti5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以及更为简洁健壮的接口、Osworkflow则在轻量级工作流引擎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些使用率广泛的开源工作流引擎都可以对业务流转进行很好的处理, 但由于国内业务要求与国外存在区域及部门上的差异, 因此, 这些工作流引擎都难以适应国内业务跨区域跨部门流转的需求。而本平台的工作流引擎在此处进行了创新, 用以适应国内的业务流转需求。

传统的工作流引擎设计中, 对下一审核人的查找是依据部门内的不同岗位信息进行查询的。而在本工作流引擎对工作流节点表的设计中, 将区域类型、部门类型作为属性加入, 当申请人提交申请后, 按照算法查找到下一审核人, 根据该工作流节点中包含的区域、部门类型、部门类型-岗位类型信息, 可以找到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另一机构。这样即使审核人是A地区的a部门, 也可以由系统找到B地区b部门的审核人来进行审核。

(二) 部门自动匹配

国内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站多为指定节点的业务送审, 在系统设计之初就已经将工作流引擎设定为硬代码从而实现任务按照固定的节点进行流转, 但是对于本平台的器具送审需求而言, 器具所发往的审核机构不是固定的, 是需要依据器具的属性分别发往不同的审核机构的, 因此在本平台的工作流引擎设计中, 下一审核部门改由系统进行自动匹配。

此创新点的关键在于, 对申请内容中的器具二级类别instrument_type、测量范围measure_scale、规格型号specification、精确度accuracy提取出来进行比对, 判断符合哪大大增加了时间和空间成本。

为满足计量备案及送检工作对工作流节点上下自由移动的要求, 本平台对工作流节点采用双向链表的存储模式, 如图7 (b) 所示。在平台的备案、送检等流程中, 因无法匹配到合适的部门而需要将器具退回给上一工作流节点时, 双向链表的设计可以让工作流节点在查找到自己指针域中所存储的上一节点指针之后, 直接移动到上一节点指针的位置上进行操作, 即返回上一工作流节点。这样可以节省单向链表遍历的时间和空间, 保证平台使用的流畅性和运行所占内存。对于日后更为复杂的工作流程, 也能更好地进行任务的上下移动。

一个技术机构的授权检定内容, 然后由系统直接分配给有检定能力的部门进行器具检定。流程如图6所示。

(三) 工作流节点创新

传统电子政务网站的工作流节点多采用单向链表的存储模式, 如图7 (a) 所示。虽然单向链表具有操作简单且占用内存小的特点, 但是任务难以在工作流进行简单的上下移动, 即使在遇到任务取回、任务回退时也只有进行链表遍历才可以完成,

四、结语

计量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的开发, 是以对计量业务流程进行深入了解为社会基础, 以对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站为技术基础, 旨在处理好实际计量检测行业中人员、器具、信息、审批等管理环节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传统的计量检测行业中存在的不足及电子政务网站的应用优势的基础上, 依托网络平台对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站进行了跨区域跨部门、自动匹配、双向节点创新等技术层面的改进, 最终开发实现了计量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并且通过在赤峰市的实践应用, 达到了本课题的预期效果, 有利于计量检测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持续发展及改进。

摘要: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总要求, 通过对传统计量检测行业和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本文设计了一个Web端的计量信息平台, 结合行业现状及需求, 从设计思路、数据表设计及主要功能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并提出本平台的跨区域跨部门、部门自动匹配、双向链表节点等创新优势。经赤峰市实践证明, 本文提出的对电子政务核心即工作流引擎的创新性设计具有灵活性及可复用性, 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电子政务网站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计量检测行业,电子政务,工作流引擎

参考文献

[1] 林志强.电子计量技术的创新缺陷及其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26) :300.

[2] 翟云.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问题及其症结分析--以2014年电子政务省部调研数据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 2015 (8) :99-102.

[3] 张丽丽.新常态下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研究--以浙江省政务服务网为例[J].浙江学刊, 2016 (5) :65-68.

[4] 李洪波, 李伟, 张泽光等.“互联网+”时代的计量产业平台[J]计测技术, 2015 (5) :1-9.

[5] 张千鑫, 殷润, 郎润男.基于工作流引擎下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8 (16) :63-65.

[6] 张俭.基于工作流引擎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 2017.

[7] 杨明顺, 韩周鹏, 余婷等.一种轻型工作流引擎的设计与实现[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13, 29 (1) :20-26.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一、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概述

互联网+, 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 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特色小镇同样适用新兴产业植入。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是满足当前旅游者各项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它主要是由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向旅游相关人员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总称。例如, 信息资料的发放、信息咨询等。因此,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逐渐成为旅游者获取相关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一般来说,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旅游咨询, 另一部分是旅游公共信息网。同时,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 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是衡量旅游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互联网+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公共信息服务的构建

(一) 构建旅游公共信息系统平台

在互联网+视角下, 对旅游特色小镇公共信息服务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为其构建创造良好的环境[1]。“互联网+”小镇与其他以行政区划分的单元和产业园区不同, 互联网+主要特点就是以互联网科技为产业发展做依托开展“互联网+”特色应用, 对小镇产业进行明确定位、为小镇企业发展提供具有互联网应用基础的网络平台。国内游客的出游方式多呈现为自主型, 游客在出行前及出行中都会收集目的地相关信息, 规划旅游行程以及预定各种类的票务。因此, 基于互联网产业的各类旅游门户网站、旅游企业网站、电子商务平台、论坛以及贴吧顺势而生。这些平台或网站提供了及时、全面、权威的旅游信息, 使得信息资源得以整合, 资源共享与市场联动的有利局势逐渐形成。虽然现阶段, 大多数特色小镇提供旅游公共信息的路径比较多, 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主要是这些信息不够全面、具体, 而且还出现了公共信息不统一的下现象, 不仅难以提高服务质量,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 必须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将先进的网络技术融入到旅游特色小镇公共信息服务构建中, 在这一基础上建立旅游公共信息系统平台, 将APP、官网、旅游企业等网站的信息有机整合。搭建先进的信息系统平台, 不仅能够保证信息的全面性, 而且还能确保所提供的信息是统一的, 同时运用该平台可以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另外, 网络技术具有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为一体的优势, 所以还能丰富信息内容, 为游客提供不同形式信息, 通过图文并茂的信息可以有效吸引游客的眼球, 激发其对相关旅游产品的兴趣, 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信息的吸引力。

(二) 建立并完善旅游解说服务体系

每个旅游小镇都是独一无二, 为了给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使其能够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小镇的特色, 还需要建立并完善旅游解说服务体系。一般来说, 该体系应该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特色小镇解说服务, 另一部分是核心景区内部解说服务, 这样既能让游客了解小镇的全貌和特点, 而且通过对核心景区的重点解说, 还能加深其对小镇的印象, 提高小镇的影响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要对旅游特色小镇电子旅游解说服务系统进行完善和健全, 以便为其解说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例如, 完善特色小镇电子导游系统、科学建设电子公交站牌、健全小镇电子地图系统等。这样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极大的便利性, 而且还体现小镇的人性化建设特点, 对旅游解说服务体系的健全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 为了彰显自身的特色, 不仅要形成统一的旅游特色小镇标识系统, 而且还需对旅游解说风格进行合理的设计, 最好采用属于小镇独有的风格进行解说, 进而可让游客更好的感受小镇的特色, 体会小镇的独特魅力, 进而使其真正的喜欢上小镇, 为其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打造旅游信息咨询系统

在旅游特色小镇公共服务构建过程中, 旅游信息咨询系统是不可少的部分, 同时也是基础性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 需要对其服务形式进行创新, 不仅要采用纸质宣传册、集散中心人工服务方式, 而且还要大力推行现代网络服务形式, 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例如, 使用智能导航基于游客位置的资讯信息等[2]。再如, 基于管官网的食住行信息等。通过对旅游信息咨询系统的完善, 可以为游客提供极大的便利性, 而且现代网络性服务还为游客增加了咨询渠道。传统服务和现代网络性服务的有机结合, 可以在整体上提高特色小镇公共信息服务质量, 在实际旅游中, 游客可以以网络信息为主, 以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为辅, 进而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同时, 还有利于确保旅游特色小镇信息咨询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 第一时间帮助游客解决难题, 使其旅游保持愉快的心情, 进而给他们留下好的印象。

三、结论

总而言之,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旅游特色小镇应该与时俱进, 科学构建并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因此, 不仅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旅游公共信息系统平台, 而且还要打造旅游信息咨询系统, 完善旅游解说服务体系, 进而可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游客满意度, 为其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

摘要:通过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现状研究, 明确了构建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性, 提出建立旅游特色小镇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旅游信息咨询和旅游解说服务体系的构建对策, 以便确保公共信息服务的及时性、统一性、全面性, 为关注这一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视角,旅游特色小镇,公共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文慧, 郑菲菲.“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镇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以南京市桠溪镇为例[J].江苏商论, 2018 (12) :39-42.

[2] 乔海燕.互联网+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公共信息服务的构建与提升研究[J].轻工科技, 2016 (9) :124-125.

[3] 成希.解密天河“互联网+”小镇[N].南方日报, 2016-06-23 (AA2) .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摘要]政府组织传播是政府组织信息在其系统网络结构中的流动过程,本质上是政府组织信息的传递与共享。移动互联网与传统的固定互联网相比,突出特点是具有移动性,将打破用户对固定终端设备的依赖,能对政府组织传播模式产生变革性影响:能提高政府组织传播的广度和便捷性;能提高政府组织传播的实时性和效率;能增强政府组织传播的个性化和互动性。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府组织传播模式,可从两结点间的信息传递模式、结点自身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和所有结点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等三个层面进行描述。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政府组织;传播模式

一、政府组织传播概述

政府组织传播的概念由组织传播衍生而来。赫伯特·西蒙是组织传播早期研究的管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传播是一个组织成员向另一个组织成员传输决策前提的过程。没有传播显然就没有组织,因为没有传播,群体不可能影响个人的行为。传播对组织来说绝对必要,组织中的传播通常是双向过程”。组织传播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组织成员在共享编码和解码中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组织实施战略控制以实现多重组织目标的过程,更是不断调解个人创造性与组织体制约束之间矛盾的平衡过程。

政府组织传播就是政府组织信息在其系统网络结构中的流动过程,本质是政府组织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政府组织信息传播网络就是在政府组织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行政活动中,参与者之间在相互交流和相互交换信息过程中形成的复杂传播关系模式。若把政府组织传播系统中的每个要素称作结点,把结点间的信息传播联接称作线,则政府组织信息传播网络的概念模型包括两组信息:一组为结点N:(n1,n2,n3,nN),N为结点数,记为V(G);一组为线L=(l1,l2,l3,……lN,L为边数,记为E(G)。由于政府组织成员不管在哪个部门的哪个职位,他必须建立各种信息传播的连接,才能完成自身工作。因此,政府组织的运行过程就是信息在各个组织系统结点间的传播过程。政府组织传播的形态主要包括政府组织系统中每个网络结点自身的信息资源管理、任意两结点间的信息资源传递、所有结点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等三个方面。这里主要强调了政府组织传播的内容是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动中产生的信息或数据的统称,是一种有使用价值的信息。

二、移动互联网对政府组织传播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型的融合型网络,在该环境下,用户可以用手机、PDA或者其他手执(车载)终端通过移动网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享用公众互联网上的服务。移动互联网对互联网体系架构的发展、终端的便携性以及网络的广覆盖,将使其成为继宽带之后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代互联网,是第三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的固定互联网相比,突出特点是具有移动性,将打破用户对固定终端设备的依赖,将对政府组织传播模式产生变革性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能提高政府组织传播的广度和便捷性。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互联网的应用类型,改变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和方式,改变互联网的用户群,改变人们对互联网的理解和使用,并将极大地改变互联网的社会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无线通讯及移动计算技术在社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逐步普及。用户通过智能手机、PDA、Wi—Fi终端、蓝牙、无线网络等技术,能突破地域的限制,能实现随地互相传播信息,能有效提高政府组织传播的广度和便捷性。

一是移动互联网能极大地提高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便捷性。固定互联网上的政府门户网站能提供政务公开、在线办事和互动参与等强大功能。但是,这些信息的获取受到诸多限制:其一是用户必须在办公室或家里能上网的情况下,才能浏览政府门户网站,用户的地理位置直接制约着信息服务的可获取性。其二是在线办事和互动参与等服务的使用,需要系统和用户多次交互才能完成,耗时耗力,一旦发生断电等意外情况,信息传播即可中断。下一次再使用时,多数情况下用户都需要重新开始,重复输入上次提交的表单。其三是大部分的功能设计都是“以政府为中心”,用户只有主动地浏览和查阅才能获知重要信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理论上能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传播,能有效克服传统环境下的各种不足:首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公民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等移动终端将能随时随地接收政府信息。用户可以在下班的路上,继续浏览先前没有阅读完的政府信息页面;其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政府可以利用移动技术,将信息主动发送到公众的移动终端上,使得公众无需通过有线网络终端,就可以及时接收自己需要的最新信息;最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模式,用户无需时不时地主动关注自己的申请是否已经通过审批,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会将审批的“中间状态信息”和“最终结果信息”主动告知“顾客”。

二是移动互联网能有效扩大上网用户的覆盖面,能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接收政府信息资源,能真正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基于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府与企业间的电子政务G2B系统和政府与居民间的电子政务G2C系统是政府面向企业和公民进行政府组织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2010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25亿,占整体网民的27.3%,同比增长16.9%。城乡互联网差距继续拉大,广大农村地区的用户较难接收到政府网站传播的信息。据中国日报网2010年4月29日题为《手机用户数量5月预超9亿,通信业遇网络扩容困局》的文章显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手机用户数量超9亿的国家。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潜在用户群体非常庞大,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能有效扩展政府组织信息传播的广度和到达率,可有效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如据《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推动农村政务信息化侧记》报道,湛江市村务e路通信息公开平台——“村务e路通”,综合应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双向发送、手机WAP网站等技术,将全市行政村党务、村务、财务和强农惠农信息等29项内容向群众进行全方位公开,完整覆盖国家规定的农村信息公开的内容。据报道,湛江市村务e路通信息公开平台自2008年7月正式启用以来,已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1503个行政村,实现所有行政村党务、村务、财务情况基本进入信息公开平台,现有各类信息1.5万多条,访问量超过2万次。

(二)移动互联网能提高政府组织传播的实时性和效率。信息论告诉我们,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的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状态的形式、

含义和效用”。事物的运动永远不会停止,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作为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信息也在不停地变化更新,动态性和时效性是信息的基本性质。政府组织本身可看作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及外部环境信息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政府组织传播的核心目标是将适当的信息在恰当的时间传给需要这些信息的那些“结点”。这里的“结点”是政府组织传播系统中的某个要素,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样信息设备或某个信息系统。因此,时效性和及时性是评价政府组织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但在传统的固定互联环境下,政府公务人员、公民、企业一旦离开办公场所,便无法获取和处理政府组织产生的实时信息。如政府领导在出差的途中,就无法登录审批系统,及时处理一些紧急的审批业务,导致所有后续工作无法继续推进。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情景下,事件动态信息的实时传播就显得更加必不可少,轻则延误决策,重则错过解决问题的难得机遇,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移动互联网将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实现公务员之间、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实时信息传播。依据西蒙“传播是一个组织成员向另一个组织成员传输决策前提的过程”的思想,一项重要的决策信息若无法及时传播给决策者,决策者要么束手无策,无法开展任何行动,要么只能“盲目”行动。在理想状态下,移动互联网在政府组织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如在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中,重大的应急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动态信息能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地以可视化的方式将现场情景直播给决策者,决策者也可以将最新的决策信息及时传达给现场。行政审批中产生的中间状态信息和异常信息都可以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发送给申请人,以便该申请者及时采取下一步行动。这种实时的信息传播模式,将极大地提高信息的到达率和传播效率。

如何有效和及时地采集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信息,是城市管理面临的首要难题。如哪里的路灯坏了,哪里的井盖没了,哪里的地下管道破裂了,哪里出了车祸,哪里起火了等问题,在传统信息传播环境下政府无法及时获知。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城市管理信息可实现实时传播。据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网介绍,该区应用移动互联网构建的万米单元网络城市管理新模式,能在第一时间内详实准确地提供关于城市管理的现场资料,能为城市管理部门的快速响应和科学决策奠定基础。该区通过遍布全区126个社区的城市管理监督员手中的移动设备“城管通”,能实现对城市部件、事件所发生问题的各种现场信息,通过电话、表单、现场照片、录音和地理信息快速定位等多种采集手段,经无线网络将所采集到的多媒体信息实时传送到受理平台,各有关职能部门依据此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置和应对。系统本身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在90%以上,而过去只有30%左右;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问题办理结案平均时间仅为7.5小时,而过去则要一周左右;案卷处置结案率为97.3%,平均每月处置问题2000件左右,而过去每年只能处置部件问题五六百件,事件问题4000件左右;现在处理问题件数是过去的5.4倍。

(三)移动互联网能增强政府组织传播的个性化和互动性。移动互联网相比于固定互联网最大特点是移动性(随时随地)和充分个性化:移动性主要表现在移动用户可随时随地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通信能力,通过移动性管理,可获得相关用户的精确定位和移动性信息;个性化表现为终端、网络和内容应用的个性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组织传播是一种边界模糊、双向互动、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系统。

第一,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应用笔记本、上网本、PDA、手机等个性化的设备,定制各类信息,能实现一种定时、定向的个性化传播。如公务员可以选择移动办公与事务提醒、公文发布与查询、会议活动通知等传播方式。公众可以点播产品供需信息、科技信息、社会保障、就业信息、旅游信息,可以在线查询住宿服务信息、餐饮服务信息、休闲娱乐信息、交通线路信息等。也即,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通过定制手段,可随时随地接收自己想及时了解或定期需要的动态信息。一方面,用户无需花大量时间通过搜索和大量阅读才能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用户无需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某事件是否产生新信息,一旦有最新信息,系统会自动发送给用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信息传播的个性化需求,能有效提高政府组织信息传播的效率。

第二,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可以实现实时的、可视化的互动交流,多媒体形式的传达信息和反馈信息可以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几乎零时差地多次往返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噪音。在传统互联网环境下,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其门户网站上设置的“网上意见征集”等信息频道,采集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建议等反馈信息。但是,这种互动和反馈都不是即时的,是相对滞后的。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政府可以实现即时的信息反馈和实时的互动交流。

第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府门户网站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按照UMTS组织的分类,移动门户主要有移动内部网、外部网门户、客户信息门户、多媒体信息服务门户、移动因特网门户网站、基于位置服务的门户等五种类型。特别是当基于位置服务应用于移动政务门户时,将能为用户提供各种特色服务。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府组织传播模式

(一)“系统结构模型”。“系统结构模型”是从宏观层面描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政府组织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的总体描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府组织传播的“系统结构模型”图见图1。其中I表示政府组织系统的内部结点,0表示政府组织系统外部环境中的结点,DC表示政府组织系统内部可共享的数据中心。政府组织这个大系统中的每一位信息人、每一样信息设备、每一个信息系统、每一个信息网络都是一个信息传播的网络节点,每一个节点既是信源,也是信宿,每一个节点同时是传播者和接收者。理想状态下,每个结点可以是移动的,也可以是固定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都可以互联互通,都可以相互传递信息,都可以相互影响。

由图1可见,“系统结构模型”总体上由三大块组成:政府组织系统内部结点形成的“全连通”网络,政府组织系统外部环境结点形成的“全连通”网络,以及政府组织内外部结点相互连接形成的“部分连通”网络。政府组织系统内部结点形成的“全连通”网络主要是基于政府内部的移动政务平台连接而成的传播网络。政府组织系统内部结点又同时与“数据中心”连通,形成“一对多”的中心辐射型传播网络。政府组织系统外部环境结点形成的“全连通”网络由诸多“紧密群体网络”和“松散群体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紧密群体网络”一般由同一组织单位的结点相互连接而成,政府组织信息能在这种“紧密群体网络”中快速传播。“松散群体网络”是在特定情境下,由于

某种临时性的事件相互连接而成的传播网络,如某产品的消费者为某次维权行动通过移动互联网集结而成的群体网络就属于此类。政府组织内外部结点相互连接形成的“部分连通”网络是一种业务申请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在“点对点”的移动式的交互服务进程中形成的传播网络。

(二)两结点间的信息传递模式。信息传递是组织信息时空转移的基本形态。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政府组织信息传递模式包括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M2M信息传递模式,以及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的M2F信息传递模式。当然,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固定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的F2F信息传递模式同样存在,属于传统固定互联网的传播模式。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M2M信息传递模式的示意图见图2,途中的结点1和结点2是一个抽象概念,这里主要是指某信息人,他们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

由图2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M2M信息传递模式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结点1与结点2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包括结点1与其手持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结点2与其手持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结点1手持移动终端与结点2手持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这三个信息传递过程必须同时完整发生,才能完成整个信息传播过程。

第二,结点1与结点2的位置数据作为附加信息传播内容,一般都会与目标传播内容相伴传播。这是M2M信息传递模式与传统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递模式的最大不同。也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是一种基于位置的信息传递模式。这种模式,能让政府组织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实现面向特定目标群体的定向信息传播,也能通过实时跟踪目标对象的位置变化信息,为其提供与当前位置相关的特殊信息服务。

第三,结点1与结点2的注意状态能决定信息传递是即时的还是滞后的,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即时传播,实质上是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即时传播,移动互联网只能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即时传播提供技术保障。结点1、结点2与移动终端的关系状态(如移动终端是否被结点随身携带等),自身的活动状态(如睡觉、开会等)能直接决定信息能否实时传递。另外,移动终端的关机、静音等状态也会直接影响信息传递能否即时完成。

第四,移动运营商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结点1与结点2之间的信息传播内容受到移动运营商的过滤和监控。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之间的M2F信息传递模式与图2类似,只是一端为固定终端,在此不再赘述。

(三)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和共享模式。基于Pc计算的传统互联网环境下,政府组织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政府组织信息传播系统要面对永无止境的硬件升级、软件更新、复杂的维护、高昂的IT投资和信息传播成本等诸多问题;二是海量信息传播中形成的复杂网络已超越组织人员处理信息能力的极限;三是当前政府组织信息传播平台(电子政务系统)中,存在大量闲置的计算设备和存储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移动办公、移动审批等移动政务系统将成为政府组织传播的新平台。如果简单地将传统的电子政务系统照搬到移动互联网上,上述传统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种弊端就将被延续和保留。同时,终端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不足将严重制约移动政务高级应用的开发与推广。但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诞生,能全面解放“移动终端”,能构建全新的移动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和共享模式,详见图3。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互联网上某些节点强大的信息资源,以服务的方式,变为动态的、可伸缩的虚拟资源,为广大用户共享和使用,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和服务器形成一种超强的计算能力,为全球各地的个人和组织服务。

由图3可以看出,当“结点”为政府组织成员时,其可通过智能手机、PAD和上网本等移动终端,可访问被授权的政务数据,处理各种业务。当结点为职能部门等“子系统”要素时,“结点”自身无需配备高级的存储设备和计算设备单独建设“数据中心”,只需将大量的数据放在“云数据库服务器”,将各类应用系统部署在“云计算中心”,通过Pc机等简易终端可实现对自身信息资源的管理。这样,各“子系统”的数据资源统一部署在“云计算中心”,能自然地实现这些数据资源的共享。政府与政府间的G2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政府与政府雇员间的G2E(Government to Employee),政府与企业间的G2B(Government to Business)和政府与公民间的G2C(Government to Citizen)等电子政务的基本业务系统都可部署在云计算中心。另外,政府组织通过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统一采集、加工、存储一批具有全局性的“公共数据库”部署在“云计算中心”,可供所有“结点”共享这些信息资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能深刻影响政府组织传播的模式,能为政府组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搭建起一个立体式、全方位的高效传播平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组织信息传递模式具有移动性、便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等鲜明特征。在未来,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将全面融合,能深刻影响政府组织信息化的方式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将逐步构建起新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和共享模式。

参考文献:

[1]赫伯特A.西蒙,著.詹正茂,译.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埃里克M.埃森伯格,小H L.古尔多,著.白春生,等译.组织传播一一平衡创造性和约束[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李卫东.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原理和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8,(1)

[4]卢赫.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09,(7)

[5]何宝宏.移动互联网是第三代互联网[J].中兴通讯技术,2009,(8)

[责任编辑:李小玉]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企业财务管理是维护企业日常稳定运营的重要工作内容, 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可稳定企业发展状态, 降低企业风险损失。企业将重点建设财务管理工作, 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优化工作质量、强化工作氛围。当前, 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质量较高, 国内多个大型企业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完善改良。近几年内, 国内中小型企业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但建设质量有待提升。

二、“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一) 企业财务管理将与互联网结合

常规意义上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作为开展工作的核心。企业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 如若产生资金上的交流行为, 需要依赖银行, 通过转账打款等方式完成交易。理论上这种方式相对安全, 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耗时较长, 对于一些以效率为先的企业来说, 并不能达到预期内的速度。而当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后, 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 将以计算机作为基础, 将互联网作为依托。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 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官方账户, 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网络融资或打款。打款效率将高于银行打款, 满足企业日常处理业务的效率要求。同时, 当企业需要开展融资类活动时, 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宣发, 令更多企业能够接收信息。

(二) 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将多元化

传统模式中,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相对固定。即对企业内外部产生的财务行为进行判定和记录, 以及为企业的评估与决策工作提供真实可用的财务信息。但在“互联网+”背景下, 国内多个企业已经开通互联网交流途径, 并将互联网作为开展日常管理业务的重要工具和推手。因此, 国内企业若要谋求长期发展, 应重视自身所处的行业节点。企业不但要成为可为整个行业稳定供给的发展型企业, 更要成为供需链中的重要角色。例如,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既要结合以往的经济管理制度, 调和当前的工作。更要随时紧盯国家发布的网络财务管理相关信息, 及时优化和改良企业内财务相关业务的评判标准。

(三) 企业财务管理办公模式灵活化

企业财务管理日常的办公模式, 可以决定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在传统模式中, 财务管理人员需要输出大量的人力物力, 才能完成规模较大的财务管理工作。而当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建设后, 传统工作模式将被改良。日常信息录入工作可由计算机代为整理, 各个部门需要在固定时间内提交重要的办公信息。财务管理人员直接将电子信息核查和整理后, 录入管理系统中。财务管理人员下达指令或查阅信息时, 可接收来自各个部门实时传输的文件。这种管理模式能够简化不必要的活动环节, 令管理者们有更多的精力处理企业财务活动。而无需浪费时间处理巨量信息, 日常办公工作的开展效率可提升一倍以上。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现存问题分析

(一) 财务管理工作并未实现信息化

部分企业在优化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仅完善财务管理部门的基础工作模式, 采购一些全新的计算机设备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并不在于企业内是否具有专业的计算机设备。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系统以及软件, 软件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强, 即可提升财务管理整体工作质量。而当企业忽视软件和系统建设时, 将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流于表面, 无法起到真正的信息化作用。

(二) 财务管理缺少信息化人才

当前多数企业内, 以吸收运营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企业内信息化人才的现存状态分为两种模式。其一, 企业内部信息化人才数量较少。部分企业日常运营业务以经营或生产为主, 企业不会吸收过多的计算机人才, 当企业需要维护日常运营时, 计算机管理人员面对的工作量巨大, 难以快速完成设备维护工作。其二, 企业内不存在专业的计算机人才。部分企业会招收具有计算机处理技术的专业人才, 当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出现问题后, 财务管理人员将凭借自身的计算机基础进行修理。非专业人才往往无法精准找出系统的漏洞, 更加无法进行修补。因此, 多数情况下企业仍然需要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人员进行维护, 反而需要输出更多的资金资源。

(三) 财务管理难以与信息化管理模式融合

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的重点在于, 财务管理日常工作需要糅合至信息化管理模式中。换言之, 财务管理工作务必要与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软件结合应用, 日常工作尽量以信息化设备为主。但实际观察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模式可知, 少数财务管理工作者并未将日常工作与信息化设备结合。多数情况下, 他们仍然凭借人力开展工作, 并未将信息化设备的优势加以应用。

四、“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

(一) 优化管理意识, 建立互联网理念

企业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 需要建立在企业具有信息化建设意识的基础上。针对此, 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财务管理团队相关人员, 必须要建立正确的信息化工作意识。管理层需要先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日常模式进行判定, 确认管理工作日常需要的技术性功能。完成判定后, 管理层一方面要立即联系专业人员, 选购市场中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工作处理软件。或直接增加建设成本, 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特色为主, 构建属于企业的管理软件。另一方面, 管理层人员需要对财务管理层级人员进行教育, 直至确认每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 都能够建立信息化财管意识, 掌握财管信息化工作方法。这样一来,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内, 可以建立完善的互联网理念, 管理意识也将直接升级。

(二) 增加专业人才, 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质量

企业应尽量吸收一些计算机专业人才, 以维护企业计算机的日常运营。同时, 处于聘任成本的角度进行考虑, 企业也可吸收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或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帮助财管人员掌握高阶计算机维护以及修整技能。这样一来, 财务管理日常工作才能不断开展, 开展质量也能够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三) 财管目标创新, 结合企业发展需要

“互联网+”背景下, 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也需要更新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 做好常规的财务工作。更要结合企业未来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需要, 开通互联网发展渠道。例如, 日常的债权人以及经营者管理工作, 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开展。而日常的经济往来, 也可以使用电子支付软件来完成。改良财管的发展性目标, 能够令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至最优, 直至实现目标利益最大化。

五、结语

综上, 文章以“互联网+”为背景, 对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了简单分析。研究表示, 企业可从优化管理意识、增加专业人才以及目标创新这三个角度入手, 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 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质量。当前, 多数传统行业均与“互联网+”概念融合, 构建全新的发展模式。希望各个企业财务管理团队, 能够在查阅本文后, 对财务信息化管理产生全新的印象, 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作用。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 国内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信息化建设。本文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首先, 文章简述“互联网+”背景下, 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其次, 文章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最后, 文章以“互联网+”概念为主, 对具体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展开论述。望文中内容, 可为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研究者, 提供一些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财务,财务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高春会.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策略分析[J].商, 2015 (20) :141+128.

[2] 杨春阁.企业财务信息化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 (1) :86+85.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2015年3月5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 国务院已经制定“互联网+”计划,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共享经济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融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引导互联网部队开拓全球市场。会计信息化经过了2.0时代进入到协同交互的3.0时代、即将跨入共享发展的4.0时代、工业4.0时代的到来, 部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下, 管理会计信息化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方向与机遇。

2“互联网+”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

2.1 使管理会计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管理会计需要信息化的支撑, 发展部队信息管理系统可为管理会计实践提供合适的平台支撑, 依据此平台进行数据处理与管理。部队建立和实施管理会计, 所需要的成本可简单地分为:内部设施的投入、内部日常运营性投入和外部信息的取得成本。在“互联网+”时代下, 部队可以在以云为基础的在线平台上, 无须进行大量资本投资就能够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所需的结果, 经过分析, 为己所用, 较大的降低了外部信息取得成本。如:同行业信息分析, 部分大部队作为行业龙头对信息进行公开, 利用大数据可获得较多的公开信息。因此, 部队较容易低成本的获取高价值的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商业信息更加对称, 部队在物资采购过程中, 能根据自己了解的信息选出性价比最好的物品, 满足部队生产的需要, 降低采购的成本。进一步, “互联网+”在业绩评估、评定等方面的比较应用, 内部运营性投入的效益将逐步地体现。

2.2 业务与财务对接、融合, 为管理会计应用提供保障

管理会计是价值创造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是部队内部为降低制造成本的关键, 通过管理会人员日盘存、月盘存, 对原辅材料消耗的变化进行分析, 计算出成本构成;“互联网+”使管理会计“财务业务一体化”及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合为一体成为真正的可能。部队加速互联网业务的实施, 加快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财务人员可以了解行业各生产运营流程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联及反映出的部队业务、管理、内控、财会、统计等数据之间的关系, 为管理财会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通过数据分析, 也为部队高层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3 使部队战略规划更加游刃有余

部队进行战略规划, 必须对外部信息, 同行业信息和内部资源进行深度的分析。应用管理会计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统筹分析。“互联网+”技术, 使内外部数据的获取、内外部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建立起桥梁作用, 为部队战略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2.4 让运营决策更加及时精准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管理“去中心化”, 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向倒金字塔式转变, 改变传统的中央集权模式, 部门自成一体, 数据综合分析, 共享, 以客户为中心的自主决策成为主流。必须要求利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内部报告的内涵和价值, 并能够提供多角色数据, 支撑全员的决策和实时决策。

2.5 对控制监督更加有力度

“互联网+”时代下, 部队将信息孤岛逐步清除, 实现有效的数据管理与整合, 为部队管控提供信息对称的可能。价值流在互联网的作用下, 得到了较大的体现, 加快乐价值的流动速度, 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流动管理比利润增长更为关键。而传统的资金管理重在集中结算, 关键是部队内部的财务管理, 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应用, 使得流动性管理从部队内部扩展到供应商, 客户, 使上下游物流、价值流更加顺畅, 同时, 实时监控资金流动情况, 并制定预警机制, 加强度资金周转周期及回款周期的管理与优化, 进一步对供应商进行评定, 根据大数据综合分析, 确定优质供应商及优质客户。

2.6 对评价考核更加精确

“互联网+”时代下, 随时、随地接收信息, 并对信息作出判断、决策, 已经成为大众的生活、工作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 也使部队的内部流程进行简化, 实现快速有效的跨组织、跨地域、跨业务、跨流程整合部队内外部的动态信息, 为部队精确的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未来大数据竞争过程中, 人们会更专注于开发能够捕捉那些其他人不能够看到的信息的复杂分析技术。依托数据而生存和发展的管理会计, 在“互联网+”时代下, 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将转变人员的工作方式, 最大限度的解放思想, 实现创新。

3“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 价值链条的流动性管理, 财务效益评定, 依托大数据及决策辨别、分析的内容报告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南京审计大学的许老师等认为, 我国制造部队管理会计数据获取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制造业集体部队及供需链各部队间的管理会计系统融合难度较大。

4“互联网+”时代下, 管理会计还需改进的不足

4.1 部队内部对管理会计缺乏必要的重视

在“互联网+”时代下, 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 直接影响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发展及实践, 部队主要负责人缺乏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视和应用, 财务会计主要偏向于外部的融资;管理会计主要偏向于内部管理成本压缩提供数据支持, 分析, 并提供运营规划。部队经理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直接影响管理会计在部队内部的应用和发展。由于部队决策人员认知的不足, 将直接影响财务整体部门效率低下;同时, 财务人员自身缺乏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视, 管理会计被简单地认为记账, 对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新事物应运而生, 向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 采取便捷的方式, 解决部队支付问题, 由于缺乏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知, 将不能为新业务提供便捷的服务, 不能有效的解决财务问题。

4.2 从业人员计算机水平较低, 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

在制造业财务从业人员, 大多数存在计算机水平偏低的现象, 在互联网强势发展下,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市场上形成的运营数据变得容积较大, 数据繁杂, 同时部队财务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难度加大, 部分小部队在财务数据处理过程中仍旧采用最低效最原始的人工核对账本和输入数据的方式, 明显拖了部队财务管理的后腿, 也造成财务管理费用的提升, 我国会计人才真正具备高端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偏少。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培训、培养和锻造财务团队懂财务也懂具体业务流程, 是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必然措施。

4.3 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不能与“互联网+”思维结合

管理会计在国内发展起步较晚, 造成管理会计在实际业务中缺乏必要的理论引导, 财务人员学习管理会计知识的途径受限, 管理会计人员知识浅薄。在现阶段, 部分财务人员并没有真正了解“互联网+”的模式, 人云亦云, 没有主见, 不能树立互联网和大数据概念, 不具备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庞杂数据处理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下, 管理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会计的相关业务知识, 更要具备部队会计管理工作的素质。

5 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发展迅速, 得到了推广普及,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也改变了部队的运营模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 让会计信息化更快地融入信息社会。管理会计信息化正朝着智能化、规范化、社会化的方向前进, 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的信息质量与效率。部队内部管理逐渐重视高层次的财务人员的引进与培养, 为部队在外部信息整合, 内部信息分析过程中, 为运营决策者提供理论数据支持, 为部队的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管理会计信息化与互联网结合,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部队升级转型的关键。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 依托互联网模式与传统的行业融合, 优化, 整合资源,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给传统的部队管理会计来了较大的冲击, 当然, 也提升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怎么有效的利用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 更进一步的融合部队内部、外部管理与战略开拓, 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内容, 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信息化转型, 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因此, 基于“互联网+”背景技术, 探讨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及如何适应“互联网+”的模式, 进一步提升部队的整体效率, 同时, 对“互联网+”形势下, 如何培养适应的管理财务会计人才, 也进行了讨论, 为部队的长足发展提供的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会计信息化,融合,发展,保障

参考文献

[1] 任丽瑛.互联网+时代部队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财会学习, 2016 (8) .

[2] 张秀珍.王建伟.“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发展趋势和变化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20) .

[3] 孙正妮.“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变革[J].中国总会计师, 2015 (8) .

上一篇: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下一篇: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