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现状论文范文

2023-03-08

农业发展现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由此,汽车物流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汽车物流,即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物流配送,它能使汽车产业的各个供应链得以平滑衔接。例如让钢铁厂与汽车厂之间、整车厂与配件厂之间、汽车生产厂与渠道商之间达到无缝对接。本文通过相关参考数据分析我国汽车物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汽车物流 解决对策

一、中国汽车物流发展现状描述

(一)中国汽车物流市场增长态势 2007年,中国汽车业趁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收获颇多。最显著的标志莫过于汽车出口的迅猛增长。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10个月,中国共出口汽车46.9万辆,同比增长77.6%;出口金额达54.7亿美元,同比增长120.8%。而且汽车平均出口单价增长24.3%,其中轿车出口单价增长11.5%。此外,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132.5亿元,同比增长30%。

这种惊人且持续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国汽车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巨大的市场吸引着无数物流企业,无论是随着汽车行业成长起来的物流新锐,还是国内外物流巨头都纷纷登场,欲在中国汽车物流大舞台上进行角逐。

中国现代汽车物流发展的过程已进入从整车物流为主、向零部件入厂物流以及零部件售后物流方向延伸,形成了一主两重(以整车物流为主,以零部件入厂/售后物流为重)的现代汽车物流的新格局。

(二)汽车物流市场主体变化 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管理给中国汽车物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随着外部竞争压力的加剧,汽车厂商对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视,物流企业自身内部对现代物流运作的渴望与迫切,这一切的一切均使得目前中国的汽车物流企业无论从物流运作的规模化、网络化还是服务功能和范围、综合实力上都得到了质的提升。随着中国汽车物流市场这块大蛋糕的迅速膨胀,一些传统实力较强的非汽车物流企业也开始酝酿进入。虽然企业体制及性质相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理念的认识在加深,在完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尤其是那些仅依靠自身的物流管理经验,通过管理物流储运企业为厂商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管理型汽车物流企业和以自身拥有的物流储运资源为厂商提供物流服务的实力型企业通过市场的磨练,已从众多的汽车物流企业中脱颖而出,占据了中国汽车物流业务的半壁江山。

二、汽车物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汽车物流供应链流程长 导致中国汽车物流供应链流程长、库存高的原因是国产件供应商过于分散。中国幅员辽阔,供应商分布在全国各地,沿海城市几乎都有汽车零部件制造厂,从海南到东北,汽车物流供应链战线长达数千公里,这给汽车物流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由于干线运输的可靠性差,各个整车生产厂附近常常都会设立较高的安全库存,以保证生产线上的供应。这不仅增加了流程时间和物流成本,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柔性,如果库存管理不够完善,有时甚至会出现零件的积压和报废。

2.汽车物流信息技术匮乏 在信息数据处理方面,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够完善,库存管理成本升高。目前许多生产厂的库房仍采用人工信息管理的方式,这不仅意味着较高的人工成本,同时由于信息的实时性差、供应链流程时间长而导致的急件空运,也是中国汽车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3.物流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 目前,汽车物流标准化工作滞后于整个汽车工业的生产总量的增长及汽车物流的发展。物流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及运输工具均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当整个供应链环节出现问题时,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在物流行业一致呼吁标准化的同时,标准化工作的推行势在必行。

4.市场环境不统一,地方保护严重 地方保护应该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对于汽车物流来说,却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市场环境的不统一,导致物流“快”不起来。由于国内不同省市之间政策规定不同而引起的条块分割,给物流商为客户提供跨省服务时带来了障碍。例如在运输方面,单是省与省之间过路费的不同、缺乏标准,就阻碍了大网络的形成。而在欧洲,不同的国家法规被统一的欧盟法规所取代,国家经济界限的淡化为经营跨境业务的物流公司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三、中国汽车物流发展战略思考

我国的汽车物流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它潜力巨大,并且正在快速成长。但是,在发展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发展的良机,破解成长的烦恼。

(一)合理规划汽车生产网络 建立合理的汽车生产工业园是优化汽车生产结构、降低汽车物流成本的好办法。在汽车厂附近将汽车生产所需要的主要供应商集结在这个工业园区内,将重要工序放在工业园区以JIT、JIS的形式供货,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成本以实现与总库厂同步生产,真正实现供应链拉式生产减低运输成本。汽车的销售网络和配送网络也需要进行科学的优化。

(二)加强供应链信息化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汽车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汽车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汽车制造业应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连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汽车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以此来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浪费,以信息来取代库存。同时也要加快汽车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一方面,汽車物流要为电子商务服务,另一方面,汽车物流业要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实现电子化的汽车物流。

(三)推广汽车物流标准化建设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汽车物流应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汽车物流作业中的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物料容器具的标准化和编码的标准化。应考虑的因素有:汽车零配件的包装和运输要求;国内运输车辆的容积尺寸;对物料容器具自身的尺寸匹配性;便于机械化搬运和堆码等等。编码和标准化是整个中国汽车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前提,物料编码的统一和标准化便于同一个物料的编号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传递和识别,缩短供应链流程时间。

(四)努力发展有附加值的服务 汽车物流业中许多值得关注的又附加值的服务组合项目包括:就汽车的重新装修,特种车辆的改装,还有市场售后服务;在汽车物流服务菜单上还有汽车交运之前的现场检验、车身修建、车辆改装、车内装饰、汽车备件储存管理、备件配送服务等。

四、中国汽车物流前景预测

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加入WTO,并没有使原处于绝对弱势的国内汽车工业被汹涌而入的国外汽车巨头冲倒,反而呈现出迅速壮大的可喜局面。全球最大的汽车物流服务供应商之一的TNT集团,首席执行官彼得·贝克也曾表示,在TNT中国最新的5年计划中,物流、汽车都被确定为重要的发展行业领域。

参考文献

[1]吴琼,上海证券报

[2]龙少良,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3]郑迪,中国汽车界

农业发展现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推动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提升其职业素养与专业化水平,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是建设好财经商贸大类各专业的前提,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加强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年教师;发展困境;职业成长

一、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困境

第一,低工资长期存在,师资流动率偏高。民办职业院校运营资金需要自筹,缺乏财政资金支持,可用资金总量相对不足,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为在校生学费收入,学院在分配既定经费比例时,虽然有意识加大投入量,配比向教师工资福利体系倾斜,但增加的幅度不显著。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财政对公立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民办院校教师与公立院校教师在薪资水平上有明显差距,这给财政自给自足的民办高职院校带来压力。青年教师群体中,硕士研究生占比高,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和职场素养,在工作选择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性,而民办高职院校与同行业其他院校相比,工资缺乏竞争力,成长的平台有限,直接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部分优秀的青年教师流失,流向企事业单位、公立院校。

第二,招生工作任务繁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来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统招渠道,每年6月参加高考,成绩公布后学生填报;二是职业院校每年4月自行组织单招考试,提前录取。由于民办职院经费主要为学生学费收入,为此,招生工作成为每个民办职院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目前,已有部分民办职院建立专业的招生团队统筹招生事宜,专任教师不需要参与招生工作,其工作重心和时间投入均放在教学和科研上。然而,仍有大部分民办职院尚未组建专业招生团队,专任教师除教学和科研外,还需负责区域招生工作。招生工作不等同于简单的院校推广与宣传,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点,招生渠道网络的建立難以在短期内完成,而这决定着招生工作的成败,且招生完成情况直接与工作绩效相关联。青年教师大部分刚从学校毕业或入职时间不长,面对招生工作,经验缺乏,多数束手无策,甚至具有排斥心理,这项考核指标间接刺激了部分青年教师的离职,对于继续留任的青年教师而言,仍是无法回避的职业发展瓶颈。

第三,专业发展宽泛与深入之间存在矛盾。财经商贸类专业招生人数难以形成规模是多数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部分专业只有1—2个班,专业多人数少课程多成为“专业办学一大特色”,教师每学期教学任务分配成为难题。一般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规定的基本周课时量在12—16课时之间,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完成基本任务量需要完成2—3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且所受课程与自身研究方向存在不吻合性。为此,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备课面临很大的压力,时间被备课工作占领成为常态,这使得教师难以腾出更多时间去进行课题研究,自身专业发展受到阻碍,偏离原定轨道。民办高职院校一专多能的教师技能要求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聚焦性间的冲突,客观上促使了部分青年教师选择离职。

第四,职业成就感不强。民办职业院校生源层次普遍偏低。高考是一次人才的选拔与分类,从教育本质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等教育提供的是适合的教育,社会分工多种多样,对人才的需求亦不是千篇一律。不同的学生,兴趣点不同,目标不同,人生理想不同,自我定位不同,根据自我差异性选择相匹配层次的院校与专业,将有助于其成长与成才。但从社会评价与教育现状来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被动的被选择,这类学生多数日常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没有构建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积累不足,基础较为薄弱。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风貌、言行举止的负面反馈,使得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无法满足期待,对学生的良性引导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这直接导致了青年教师职业成就感不高。

二、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管理策略

(一)调整与重构薪酬制度

1.加大薪资体系基础性保障作用。民办院校青年教师工资一般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每月固定不变,绩效工资则根据绩效考评结果确定。通常,每月绩效考量指标主要为考勤类和教学秩序类。目前职业院校几乎都已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商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均为青年教师购买,从社会保障项目构成情况来看,比较齐全。但究其实质,结果不甚满意,由于缴费工资基数不高,最终社保保障力度有限,尤其是住房公积金,购缴比例过低,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甚至达不到公办学校的1/3。此外,在处理寒暑假工资时,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只发基本工资,无法足额足月发放,这加剧了学校与教师间的矛盾。一个人安心工作始于有基础性保障做支撑,生活无后顾之忧,工作才能全情投入。提高薪资体系基础性保障作用,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有助于稳定青年教师队伍,构建合理的青年师资梯队。

2.项目性奖励构建薪资级差。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民办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励分配机制,体现优劳优酬原则,在基础性保障前提下,加大对个人贡献的奖励力度,抵制平均化、普遍化的奖金发放形式,通过项目性奖励打破同岗同酬工资的整齐划一,提升有志青年教师薪酬的竞争力。在民办职业院校内部,应持续建立以绩效为导向,并向高绩效、高贡献人员倾斜的奖励政策,通过少数青年教师的优先、优速发展,通过物质性奖励的刺激,吸引和稳住优质青年教师,同时刺激和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民办高职院校除了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外,更多的还需开发和设置教学、技能成果类奖项,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两条腿”,但教学与科研的权重应符合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从科研质量与教学技能成果看,民办高职院校工作重心仍然在日常教学,加大教学、技能成果的奖励力度,有助于人才培养,有助于教师成长。

(二)构建全面的培训体系

1.培训需求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进行青年教师需求分析,在满足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平衡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培训内容应多样化,除了宏观教育理念知识的培训,如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群建设、产教融合等,微观层次上的培训也不容忽视,如制作微课、教学方法、教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等。培训内容,除了帮助青年教师构建教育视野,还要关注日常教学实用性技能的培训。

2.开发校内外培训项目,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承担着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培养的质量。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是提升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目前,民办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引进的教师多数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在专业理论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从专业实践能力来考量,青年教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民办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化教育,开发校内外培训项目,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动、脱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培育“双师型”教师,强化青年师资队伍。众所周知,教师有寒暑假,职业院校合理地利用此时机安排培训,既可以解决日常教学师资紧缺的矛盾,又可以提升教师因远离行业企业而缺乏实践能力的不足。

(三)营造外松内紧的自主激勵软文化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外松内紧的文化氛围。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起点。民办职业院校应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作风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觉悟。青年教师应把“思想言行的戒尺”放在心中,争取通过内在约束力指导自身言行举止,而非学校行政与教务力量进行管理,自觉遵守和维持学校的各项纪律,严于律己,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自觉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通过道德、修养、情怀、奋进等内文化因素作为推动进步的抓手,看似管理松散,却有严格的自律,为外松内紧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行性保障。

2.构建上下沟通的自主激励文化氛围。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独创性和自主性,需要主动去思考问题及探索求解,需要有牵引其不断奋斗,不断推陈出新与付诸实践的勇气。职业的特点决定高校教师需要拥有自主激励的软文化环境,需要学校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在国外众多高校中,这也是被推崇和实践运用的。民办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自上而下的宣导和自下而上的沟通,将学校发展与青年教师的发展联系起来,尊重青年教师,给青年教师话语权,鼓励青年教师有效参与学校管理,营造自主激励的软文化,让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三、结语

青年教师,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群体,作为知识型人才,在职业发展初期,会关注物质方面的激励,而在事业的成长成熟期,通常更关注个体的成长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环环相扣,构建了需求的体系。民办高职院校在推动财经商贸类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时,要从青年教师的立场出发,保障与激励相结合,探寻与创造成长的机会,构建张弛适度和自主激励的校园文化,尊重青年教师,有效地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激情、责任心和奉献感。

参考文献:

[1]  徐雄伟,张国平.民办高校教师从教积极机制的效应模型研究——基于上海市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抽样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7,(3):8-16.

[2]  王义宁,徐学绥.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研究——基于广东省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8,(1):99-105.

[3]  唐立波.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5,(3):82-85.

[责任编辑 吴 迪]

农业发展现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花椒是贵州省重要的特色经济树种,具有悠久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为促进花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深入调查省外及贵州省内花椒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贵州省花椒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成效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强支撑”为主线的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建议。

一、我省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花椒种植资源现状。我省是全国花椒重要的产区省份之一,花椒在全省范围内均有人工栽培或野生分布,“顶坛花椒”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截止2021年全省花椒种植面积171万亩,其中规模较大的市州有遵义市、铜仁市、黔西南州、毕节市、安顺市。花椒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的县有德江、桐梓、习水、务川、道真。种植品种以红花椒、顶坛花椒、九叶青花椒三类为主,其中红花椒主要分布在务川、德江、威宁;顶坛花椒主要分布在贞丰、关岭;九叶青花椒主要分布在德江、务川、贞丰。

(二)加工和销售现状。2021年我省共有花椒种植合作社和加工企业281家,主要分布在思南、桐梓、贞丰、关岭等县,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全省花椒年加工量9.8万吨,年销售额6.26亿元,花椒产品主要为鲜花椒、干花椒、花椒油、花椒粉、花椒精油、油树脂及复配产品等,主要销往省内和省外西南、西北地区。我省顶坛花椒和红花椒市场价格较好,顶坛花椒(鲜椒)的价格基本稳定在15元/斤左右,红花椒鲜椒价格达到20元/斤,高于全国多数省份。

(三)存在的问题

1.种植分散,盲目发展,良种缺乏。一是种植分散。虽然我省花椒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71万亩,但规模化不够,超过10万亩的仅有德江、桐梓、习水、务川、道真5县。种植分散是贵州花椒规模化不高、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二是盲目发展。花椒不同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差异大,部分地区在决策前没有進行细致甄别和科学论证,盲目引进外地品种,对种苗质量把控不严,导致种植失败。如花溪区和威宁县前几年种植的九叶青花椒,已出现冻死和灼伤。三是良种缺乏。我省主要种植的花椒品种,红花椒尚无良种,苗木来源主要为采集本地种子育苗和从外省购买种子和苗木;顶坛花椒于2018年培育出第一批良种“黔椒1-4号”,现正在建设繁育基地,以往种植的顶坛花椒苗木来源主要为采集种子自行繁育;九叶青花椒苗木主要来源于重庆江津,由于江津种苗市场比较混乱,种苗来源不清,调入的苗木有些并不是真正的良种正规的育苗公司生产的,而是一些空壳公司从云南等其他地区弄来的,质量差,品种不纯,使一些地方种植的花椒不挂果或产量较低,打击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2.管理粗放,技术不强,产量偏低。一是技术把控不严,造林成活率低。有的因选择品种不当造成成活率(保存率)低,如九叶青花椒不适宜在温度较低的区域种植;有的错过造林季节种植,如红花椒在萌芽后栽种、顶坛花椒错过雨季栽种,都会较大地降低成活率。二是“重新建,轻管护”问题突出。由于经费和认识不足,大部分地区在新造林期间投入大量成本,而第二年及以后管护资金严重不足,加之缺乏技术指导,管理粗放,我省花椒单产远低于重庆、四川等花椒产业发达地区水平。

3.加工能力弱,竞争力不强。一是从事花椒精深加工企业少,规模小。省内仅有玄德生物科技公司一家企业有一定规模的花椒精油加工能力,且与国内领先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亟待产能扩容和技术升级。同时由于加工企业规模小、产能小、储存设备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花椒芳香油等物质挥发流失,造成品质和竞争力下降。二是花椒综合利用率低。花椒全身是宝,花椒籽占花椒果实重量的50%以上,可提取食用油、植物蛋白等,中医上也有应用。目前陕西凤县等地已开始对花椒籽进行研究利用。而我省只用花椒皮而将花椒籽丢掉,对花椒籽的利用技术研究较少,也尚未用于生产。三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花椒果皮提取花椒精油后剩余糟粕主要是植物蛋白,可作为保健口服液、动物饲料、生物有机肥等原料。目前国内企业已达到全成分利用,但我省企业受技术和生产设备限制,利用水平较低。

4. 缺乏专业市场和交易平台。我省目前尚无专业的花椒交易市场,花椒交易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目前已规模种植的贞丰、关岭等地的顶坛花椒和德江等地的九叶青花椒,主要靠外地商贩上门收购。二是分散种植的农户就近到集市销售。三是靠近云南昭通、重庆江津的地区,运到昭通、江津等地的花椒市场进行销售。没有专业的交易市场造成我省花椒销售定价被动,难以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我省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花椒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目前除东北地区和西藏外,其余省份均有栽培,以四川、云南、重庆、陕西、甘肃、贵州等省份栽培规模较大。我国栽培花椒大致可分为红花椒和青花椒两大类。大体上红花椒分布在温度较低的地区。据《2017年中国林业产业与林产品年鉴》,我国花椒种植面积已超过675万亩,2017年全国产花椒43.8万吨,年产值约120亿元。据《中国藤椒(油)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统计,目前国内每年对花(藤)椒的需求量在60万吨左右,中国调味品工业协会预计花椒的消费每年将以 5%~10%的速度增加,花椒加工制品的需求将以20%的速度逐年递增。花椒已经不仅仅作为传统调味品,其在医药化工行业的需求也每年递增,花椒产品深加工已拓展到杀虫剂、香精香料甚至药品等领域,预计年新增花椒需求在 10 万吨以上。在国际市场上,东南亚和日本的家庭消费市场,年需求的70%以上是从我国进口,国内和出口总需求量在8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花椒总产量为45万吨左右,市场需求缺口大,未来我国花椒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一)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科学选择发展良种。当前我省花椒呈现红花椒、顶坛花椒、九叶青花椒三大品系共同发展的特点,其中红花椒冬季落叶休眠,抗寒性较好,对光照要求较高;顶坛花椒为常绿树种,冬季持续生长,对冬季低温抗性较差,但抗旱性非常好;九叶青花椒为常绿树种,冬季不休眠,对冬季低温抗性较差,抗旱性也较差。针对各花椒品种特性,综合考虑我省各县(市、区)现有基础、发展潜力和其它产业发展规划,学习重庆、四川先进种植技术,全省统筹规划布局花椒种植品种,划定主要发展区域集中规模化发展。一是在海拨1400米以上,光照在1400小时/年以上的区域,建立以威宁为核心,辐射赫章县、水城县的红花椒发展区。二是在石漠化区域,建立以贞丰为核心,辐射关岭县、册亨县、望谟县的顶坛花椒发展区,既有利水土保持又有利于农民增收。三是北部海拔低于800米湿热地区,建立以德江县为核心,辐射思南、务川的九叶青花椒发展区。四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力度,抓紧完成红花椒优良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加快良种测定和繁育基地的建设,加快顶坛花椒黔油系列良种扩繁和推广示范,尽快建立品质纯正九叶青花椒的采种基地,实现苗木自给自足。

(二)科学制定种植标准,打造高质高产基地。加大花椒基地标准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逐年递增新造花椒基地管护费用,改变我省花椒产业“重新建,轻管护”的现状,引进花椒产业发达地区先进管护技术。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技术支撑,提高种植和管理的技术水平,提高单产。一是完善栽培技术体系。制定贵州花椒培育、加工等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并推广应用。每年投入固定专项经费,用于花椒新品种选育培育、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加大对乡镇农技人员和花椒种植大户、花椒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培训力度,起到以点带面、引领示范、提质增效的作用。二是建立花椒营养监测体系,在摸透花椒基本营养需求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花椒最佳营养需肥指标标准,以此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用量,实现化肥农药“双减”和产量品质的“双增”。联合科研院所加大对花椒新品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轻简管护、烘烤储藏加工等方面的科技投入,着力打造贵州花椒绿色品质。三是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努力扩大花椒种植面积、产量、质量。在威宁、赫章、水城、贞丰、关岭、册亨、望谟、德江、思南、务川、道真、桐梓、习水等县布局花椒产业带。支持在全省花椒集聚区建设花椒产业园区和产业综合体,把贵州建成国内重要的花椒产地。

(三)强化科技精深加工,支持全产业链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选择我省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支持其拓展花椒加工项目,推进花椒精深加工,开发花椒系列产品。一是对遵义、铜仁等已大面积种植九叶青花椒的区域,进行品质提升改造,通过品种选育、管护、采摘、烘烤等模式的调整,提高其品质(增加麻素和芳香物质),达到延伸加工产业链的目的。支持种植面积较大的务川、德江、贞丰等县引资引技开展花椒精深加工,彻底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二是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扩大产能、技术创新,强化产品研发。支持开展花椒在康养保健、生物医药、日化原料、生物农药等方面的功能开发和应用研究,强力推进花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花椒产业链,提高花椒产品附加值。三是在花椒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中推行试用多功能花椒采摘机、花椒精选机和花椒烘干等机械,并将其纳入农机补贴范围,解决花椒采摘难、烘烤难和精选难等问题。四是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扶持和奖励,鼓励加工企业投入新产品研发,包括花椒种子和果皮提取后糟粕中蛋白的利用,提高产品综合利用效率。

(四)加强公共品牌建设,大力开拓销售市场。充分利用重庆、四川等花椒消费大省(市)的市场需求,开拓省外市场,打造贵州花椒品牌建设。一是着力打造“黔椒”等贵州花椒公共品牌,申请“贵州花椒”地理标志产品,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識和宣传力度,通过主流媒体和各类新媒体宣传推介“贵州花椒”,扩大“贵州花椒”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二是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林产业(花椒)和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加强与花椒消费大省(市)对接、交流,共同打造西南地区花椒经济圈。三是以红花椒、顶坛花椒、九叶青花椒三个发展区域为基础,打造集现货、期货和电商平台于一体的花椒集散中心,把季节性市场拓展为周年供应市场,为花椒行业提供市场准入、销售定价、品牌标准、出口贸易等服务。围绕交易市场,建设花椒存储冷藏库和冷冻库等基础设施,组建加工企业,形成花椒产业园区。创新销售模式,建设特色林产品(花椒)体验中心和信息发布平台,积极与淘宝、京东、盒马鲜生、抖音、拼多多等合作,大力推进线上线下产品销售。四是组建贵州花椒联盟,引导种植企业与加工企业在联盟框架体系下形成合作关系,种植企业为加工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优质原材料,加工企业给种植企业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双方建立长期固定供销关系,明确市场价格大幅变动时互相支持的契约责任,共同抵御花椒市场价格变化频繁对生产的冲击。学习借鉴江津区收益保险试点模式,在花椒种植主产县(区)积极推行花椒价格保险,财政适当给予保费补贴,扩大花椒保险规模,增强椒农抗风险能力,预防价低伤农的现象发生。

农业发展现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然而,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农业依旧属于高风险的弱质产业。由于我国地理面积广阔,自然灾害频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的风险因素,不确定的农业风险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选择政策性农业保险则能够有效降低农业风险,增加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征,系统阐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希望能够提高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农业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需求福利 政策性农业保险 可持续发展模式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不确定风险,这些不确定风险的存在很大程度了危及到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保险需求成为农业保险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农业保险需求不足,这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存在着必然联系,这也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对农业保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就主要分析下我国农业需求、福利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预算约束一般要最大化政策支持的社会福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福利与农民的保险需求有着密切联系。农业保险补贴的额度与补贴后的福利都直接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发生必然联系。而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保险需求明显不足,具体分析主要有一下原因:

首先,对于农业保险费率的规定比较高,这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明显不符,很多农民承受不起高额的保险费。对于保险费率的规定,高成灾率以及农业风险较为复杂的地区,如西北一带,山西、陕西等地的保险费率通常比一般地区高;其次,农业保险的险种设置不科学,不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户的有效需求,较为单一的险种设置使得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降低;再次,有部分农户抱有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农业保险可买可不买,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极为淡薄;最后,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不高,即使购买了农业保险,农民对这种补偿收入的预期也非常小。这些因素使得农业的保险需求不强。

二、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的主要因素

1.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我国农业发展中缺少完善的财政补贴政策与补贴机制,目前采用的财政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财政补贴模式、区域性补贴政策以及差异性补贴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费的构成部分由中央、省、市和县四级财政共同出资,对于财力欠缺的地、县要负担这部分保费有些难度,所以,不少实力不充足的地区不愿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此外,贫困的农户也没有承担保费的能力,缺少投保扶持机制使得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发展缺少合力。

2.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许多地方缺少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长效机制。自从我国选取部分省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政府开始对参保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然而,这种补贴政策的实施给地方的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而中央的扶持政策并不明朗,灾难性补贴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并没有形成,当发生自然灾害,地方财政却不能够妥善处理,出现赔付不起的窘境,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户参保的热情与积极性。

3.财政补贴落实不到位也影响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

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财政收入也是相差悬殊,尤其是农业县,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使得财政补贴很难落实到位。尽管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有利于国家和农民的好事,但是要真正的落实到位,就需要做好相关的资金配套项目,如果地、县级财政没有能力支撑,最终会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因此,受到财政力量的制约,很多基层政府没有将财政补贴落实到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前进步伐。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

1.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更进一步明确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政策支持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对此,中央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的预算力度,扩大补贴的比例,根据实际需要构建具有区域性、独特性的保费补贴模式,如要加大林业保险、经济作物保险和渔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此外,要建立保费扶持机制,对贫困农户和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投保实行扶持和激励政策。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信息渠道来源相对有限,对农业保险更是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农民群众的保险意识比较薄弱,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通过农民喜闻乐见方式和渠道对相关政策和条文进行宣传,逐步培养农民的保险意识,使农民能够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在稳定和恢复农业生产、保障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提高农民参保自主性与积极性的同时,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参保率的不断提高,例如,各保险公司要对基层服务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只有做到了深入基层,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才能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3.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与作用,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现现状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明确自身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地位和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首先,由于全面性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建立,为了明确农业保险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地方政府要制定农业保险的地方法规,并对实施条例进行完善,明确农业保险的经营规则和运行机制,避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过度起伏。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发展模式进行引导,提高农民和经营机构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需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和福利补贴的客观需要,对农业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和发展,通过农户支付能力的提高和风险意识的增强来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与作用,引导农户之间多加强合作,提高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的程度,降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这对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娜加.广东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前沿,2011(17).

[2]伍艳.论农业互助保险制度的构建:以广东为视角[J]南方金融,2011(3).

[3]罗向明.农业保险的模式变迁:从商业保险到政策性保险—以广东农业保险发展为例[J],2011(2).

[4]周佰成,臼雪,辛佐智.部分国家发展农业巨灾保险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2(3).

[5]魏华林,吴韧强.天气指数保险与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J].财贸经济,2010(3).

[6]满秀,苗齐,邢鹏,钟甫宁.关于农户对农业保险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6).

农业发展现状论文范文第5篇

1 全省石化行业取得的成绩

(1)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全省石化行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余人;锂系聚合物、己内酰胺、环氧树脂、环己酮,醋酸仲丁酯、双氧水、白炭黑和部分农药中间体等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其中锂系聚合物产能全球最大,白炭黑产能亚洲最大,环氧树脂产能全国最大。原油年加工能力由2010年的600万吨增加到1000万吨。与汽车、轨道交通和工程装备配套的涂料和减振降噪、轻量化橡胶制品也发展迅速。2014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5亿,工业增加值890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15位。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省石化行业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企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步伐加快。湖南化工研究院《辟蚜雾的绿色合成》等一批科技项目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抗蚜威合成研究》等一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验收,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工业大学《高速铁路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耐磨复合材料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等一批科技成果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炼油催化剂、高铁用化工新材料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全省石化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研发平台达到了40余家。

(3)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省化工企业逐步向化工园区集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园区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依托巴陵石化和长岭炼化两家中石化在湘企业,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做长做强产业链,截止2014年,引进企业2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改造试点园区,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化工园区。湖南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长沙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郴州氟化工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化、差异化园区也发展迅速,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突出亮点。

2 存在的问题

(1)产业布局有待优化。全省多数化工企业集中在湘江流域,企业规模较小,分布较散,入园率较低,污染的集中治理程度较低,环境风险较大。伴随城市不断拓展,多数化工企业逐渐与城区融为一体,安全防护距离达不到要求,企业就地改造空间较小,产业转型升级受到限制。

(2)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全省石化产业结构不优,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基础化工比重较高,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比重偏小。产品加工深度不足,产业链条短、低端,上下游的有机整合程度低,产业价值链关键环节缺失。

(3)安环水平有待提高。全省多数化工企业建成年代较早,工艺落后、设备老化,安全环保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环保设施建设落后,人员配置不健全,安全环保意识薄弱,部分园区安全环保管理水平不高,行业污染防治和安全监管水平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3 措施建议

为推进全省石化产业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建议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1)规范园区建设。科学选址,结合“一带一路”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战略规划,规范园区设立,优化园区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编制与城乡总体发展和产业发展等规划相适应的园区发展规划。优化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配套,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绿色发展,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卫生和节能环保制度,提升本质安全和环境保护水平。

(2)推进存量优化。逐步推进现有化工企业尤其是人口密集区化工企业迁入到化工园区。通过搬迁转移,带动关停一批落后企业、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合理布局、结构调整,最终达到企业再生、产业重构、环境重塑、民生改善的目的。

(3)加强增量引导。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化工园区。建立入园项目评估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实施园区规划,依据产业链引进项目,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逐步形成与环境承载和资源保障相适应、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实现全省石化产业的绿色发展、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化工园区化发展将是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合理布局园区、科学规划园区、规范建设园区,推进已有化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新建化工企业向园区集聚,是促进全省石化产业合理布局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全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摘要:本文概述了湖南石化产业在行业规模、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安全环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石化产业园区化发展的建议。

上一篇:社会保障毕业论文下一篇:农业发展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