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技术论文范文

2024-01-19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的:了解恩施地区市售硒食品中重金属铅(Pb)、镉(Cd)、汞(Hg)、砷(As)的污染情况,开展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恩施地区采集本地产硒食品包括谷物类、食用菌类、豆类、肉类、蛋类和茶叶类,采用相应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Pb、Cd、Hg、As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美国环保署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本地居民经此6类食品摄入Pb、Cd、Hg、As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描述。结果:恩施地区市售6类硒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但重金属的超标率不高,不同种类的食品受重金属污染程度也不一样;6类食品的多种重金属复合风险值均小于1。结论:恩施地区市售6类硒食品不同程度上受到了Pb、Cd、Hg、As的污染,但总体污染程度较低,经膳食途径摄入6类硒食品重金属整体上是安全的,不存在膳食摄入风险或风险较低。

关键词:硒食品;恩施;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elenium Food in Enshi Area

LI Li1,2, LEI Shengjiao1*, XUE Hua2, LIAO Meilin2

(1.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s Sciences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China; 2.Enshi Public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Enshi 445000, China)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硒元素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必需组成部分在人体中发挥着保护细胞膜、抗癌、延缓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缺硒会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引发各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及免疫力缺陷病等40多种疾病[1-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識的增强,硒食品被人们当作膳食补硒的主要来源[3]。富硒土壤可能伴生部分重金属富集现象,因此对富硒地区的硒食品开展重金属污染评价很有必要[4]。近年来,恩施州坚持把硒产业的发展作为富民强州的主要产业,并将硒食品精深加工纳入了恩施州“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为了了解恩施地区市售硒食品的重金属污染水平,通过对恩施地区市售硒食品中铅(Pb)、镉(Cd)、汞(Hg)和砷(As)4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分析,并采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建立的非致癌污染物风险评估方法,评估硒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对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采集的样品主要是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恩施州内超市、农贸市场在售硒食品,共采集谷物类样品30份,食用菌类样品14份,豆类样品7份,肉类样品10份,蛋类样品14份,茶叶类样品18份。

1.2 检验方法与评价标准

1.2.1 Se含量的检测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硒的测定》(GB 5009.93—2017)[5]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总硒含量,经测本实验所有样品均有Se检出。

1.2.2 Pb、Cd、Hg、As含量的检测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GB 5009.268—2016)[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Pb、Cd、As的含量,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 5009.17—2014)[7]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测定Hg的含量。

1.2.3 污染物限量评价

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8]中规定的Pb、Cd、Hg和As的限量值进行评价,按照GB 2762—2017的要求,限量指标对制品有要求的情况下,干制品的污染物限量应该以相应新鲜食用菌中污染物限量结合其脱水率或浓缩率折算。本研究中干食用菌的脱水率由生产商提供。

本研究中国家标准未规定的限量值参照行业标准,豆类中的Hg和As的限量值依据《粮食(含谷物、豆类、薯类)及制品中铅、铬、镉、汞、硒、砷、铜、锌等八种元素限量》(NY 861—2004)[9]进行评价,茶叶中的Cd、Hg和As的限量值依据《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NY 659—2003)[10]进行评价。各类食品中Pb、Cd、Hg和As的限量值见表1。

1.3 质量控制

实验室检验通过质控样、空白值、平行样和加标回收率等手段进行质量控制。此外,实验室通过参加国家和省级组织的能力验证以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1.4 数据统计

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统计。

1.5 健康风险分析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建立的非致癌污染物风险评估方法目标危害系数法(Target Hazard Quotient,THQ)进行健康风险分析[11],THQ法可同时评价单一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和多种重金属复合暴露的健康风险。该方法假定污染物吸收剂量等于摄入剂量,以人体摄入污染物剂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作为评价标准。单一重金属风险计算公式为:

(1)

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般是由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用TTHQ值表示多种重金属复合风险,多种重金属复合风险计算公式为:

(2)

式中各參数含义及数值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类食品中Pb含量分析

采集93份各类食品中,茶叶类的Pb检出率最高,为100.0%,6类食品中Pb的总均值为0.222 mg/kg,总检出率为47.7%,均未有超标情况,见表3。

2.2 各类食品中Cd含量情况

采集93份各类食品中,食用菌类、豆类和茶叶类的Cd检出率最高,均为100.0%,食用菌类有超标情况,超标率为7.1%,其余5类食品没有超标情况,6类食品中Cd的总均值为0.316 mg/kg,总检出率为67.8%,总超标率为1.2%,见表4。

2.3 各类食品中Hg含量情况

采集93份各类食品中,食用菌类和茶叶类的Hg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7.1%和41.2%,6类食品中Hg的总均值为0.007 mg/kg,总检出率为18.1%,均未有超标情况,见表5。

2.4 各类食品中As含量情况

采集93份各类食品中,食用菌类和茶叶类的As检出率最高,均为100.0%,6类食品中As的总均值为0.072 mg/kg,总检出率为74.9%,国家和行业部门暂未出台蛋类As的限量标准,其余5类食品均未有超标情况,见表6。

2.5 各类食品风险评估结果

由公式(1)和(2)计算得到的6类恩施地区市售硒食品4种重金属的THQ及TTHQ值如表7所示。6类硒食品的单一重金属THQ值均<1,其中谷物类、豆类、蛋类中Hg和蛋类中Cd的THQ值均为0。相比较而言,谷物类中Cd的THQ值略高,为0.155。6类硒食品的多种重金属复合风险TTHQ值均<1,相比较而言,谷物类的TTHQ值略高,为0.243。

3 结论与讨论

从整体来看,恩施地区市售硒食品中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较低,基本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关于污染物限量的要求。6类硒食品中仅食用菌类有Cd超标情况,在检出率方面谷物类Cd和As的检出率较高;食用菌类Pb、As的检出率较高;豆类Cd的检出率较高;肉类As的检出率较高;蛋类As的检出率较高;茶叶类Pb、Cd、Hg、As检出率均比较高。查阅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显示,食用菌类Cd超标情况较为常见,基本为干制食用菌,谷物类Cd和As的含量均值分别为0.014~0.121 mg/kg、0.015~0.100 mg/kg;食用菌类Pd和As的含量均值分别为0.022~0.260 mg/kg、0.027~0.125 mg/kg;豆类Cd的含量均值为0.001~0.091 mg/kg;肉类As的含量均值为0~0.018 mg/kg;蛋类As的含量均值为0.019~0.049 mg/kg;茶叶类Pb、Cd、Hg、As的含量均值分别为0.640~1.090 mg/kg、0.039~0.336 mg/kg、0.013~0.044 mg/kg、0.054~0.210 mg/kg[13,17-26]。对比其他地区结果来看,恩施地区硒食品中食用菌类Cd超标种类同为干制食用菌且超标率较低,与其他地区结果有相似之处;谷物类Cd和As的含量均值处于其他地区的中间水平;食用菌类Pd的含量均值处于其他地区的中间水平,As的含量均值高于其他地区;豆类Cd的含量均值处于其他地区的中间水平;肉类和蛋类As的含量均值处于其他地区的中间水平;茶叶类的Pb、Cd、Hg、As的含量均值均处于其他地区的中间水平。

同时,本研究参照美国环保署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恩施地区市售硒食品的Pb、Cd、Hg、As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无论从单一重金属风险还是多种重金属复合风险来看,经膳食途径摄入6类硒食品重金属整体上是安全的,不存在膳食摄入风险或风险较低,其中茶叶类在食用过程中主要饮用浸泡液,Pb、Cd、Hg、As的溶出率都比较低,因此通过饮茶摄入重金属元素的量远低于测定值,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本研究中的食物消费量数据主要来源于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未针对本次评估进行专项膳食消费量调查,不能精确地代表恩施本地居民消费水平,风险大小重要因素是膳食摄入量,膳食摄入量的缺失是当前制约硒食品风险评估和风险程度判定的主要问题,也是今后需要开展的研究。目前恩施地区的硒食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采集的样本量相对较少,是对恩施地区硒食品重金属污染情况的初探,可以科学引导人们安全消费,还为硒食品产业的发展和后续开展精准评估及时掌握硒食品中重金属污染情况以及对人群健康影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SMITHKN.Reliable sources;the role of selenium?[J].Environmental Nutrition,2020,43(6):2.

[2]TANJ A,ZHU W Y,WANG W Y,et al.Selenium in soil and endemic diseases in China[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2,284(1/3):227-235.

[3]杨旭,董文宾.富硒食品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6):2091-2097.

[4]任海利,高军波,龙杰,等.贵州开阳地区富硒地层及风化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与环境,2012,40(2):161-170.

[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硒的测定:GB 5009.93—201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6]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

GB 5009.268—2016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7]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 5009.17—201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8]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粮食(含谷物、豆类、薯类)及制品中铅、铬、镉、汞、硒、砷、铜、锌等八种元素限量:NY 861—2004[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NY 659—2003 [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张小红,赵青,路兴乐.滨州市谷物及蔬菜中铅、镉、总砷暴露量及风险评估[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7):877-879.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EB/OL].(2021-11-28)[2022-01-03].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1/indexch.htm.

[13]龚艳,彭立军,王明锐,等.基于背景值研究的湖北省香菇重金屬风险评估[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7(2):33-38.

[14]夏珍珍,彭茂民,郑丹,等.湖北省茶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污染概况及健康风险评估[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1(4):23-29.

[15]程加迁,王俊平.蔬菜水果重金属膳食暴露评估中风险权重的确定方法[J].食品科学,2018,39(1):47-52.

[16]吴佳佳.《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N].经济日报,2020-12-24(4).

[17]王彩霞,郭蓉,程国霞,等.陕西省谷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估[J].卫生研究,2016,45(1):35-38.

[18]张永发,邝继云,谢茵,等.海南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评价与特征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8(5):169-176.

[19]杨洋,操基玉,陈栋,等.安徽省六安市2013—2016年各类食品中重金属铅镉暴露量及风险评估[J].中国热带医学,2019,19(7):671-674.

[20]付鹏钰,张书芳,周昇昇,等.2010年河南省部分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4,26(4):391-393.

[21]周鸿,王艳敏,陈建华,等.2010年江西省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4):896-898.

[22]李流川,李德华,常虹,等.2014—2015年达州市食品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45-50.

[23]聂晓玲,程国霞,王敏娟,等.2014年陕西省市售食品中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6,28(2):240-243.

[24]蒋玉艳,马宁,蒙浩洋,等.广西居民重金属镉膳食摄入水平及其健康风险评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1,33(2):191-195.

[25]李秋月,许皓,方惠千,等.桐乡市2015年-2018年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的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7):892-895.

[26]赵晓亮,许欢,张克俭,等.2015年宝鸡市市售食品中砷的污染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6,32(13):1786-1788.

作者简介:李俐(1994—),女,湖北恩施人,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

通信作者:雷生姣(1975—),女,湖北仙桃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生物化学。E-mail:leishengjiao@163.com。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评估;体育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1.风险评估的起源

“风险”一词的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以打鱼捕搜为生的渔民们,每次出海前都要祈祷,祈求神灵保佑自己能够平安归来,其中主要的祈祷内容就是让神灵保佑自己在出海时能够风平浪静、满载而归;他们在长期的捕搜实践中认识到,在出海捕捞打鱼的生活中,“风”即意味着“险”,因此有了“风险”一词的由来。通俗地讲,风险就是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而另一种据说经过多位学者论证的“风险”一词的“源出说”称,风险(一词是舶来品,有人认为来自阿拉伯语,也有人认为来源于西班牙语或拉丁语,但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来源于意大利语。无论如何定义风险一词的由来,其基本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也有人进一步定义为“个人和群体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与认知”。

2.国内研究现状

2.1风险评估理论及应用的相关研究

鲍文胜在《软件项目风险评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了包括关于风险评估的经典理论、基于问卷调查的风险评估法以及基于成本估算的风险评估法,提出了新的风险评估模型,融合模糊理论、风险权重和专家信任度等概念,对软件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尹占娥在《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文中分析了典型城市自然灾害系统的主要特征,探讨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理论,构建了城市自然灾害系统、灾害风险系统及灾害风险评估之间的关系模型,提出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多尺度体系,为城市进行减灾、降险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阮欣在《桥梁工程风险评估体系及关键问題研究》一文中对桥梁事故的统计分析、桥梁风险损失、桥梁风险概率、桥梁风险评价和决策方法、桥梁工程保险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建立了统一的桥梁风险损失概念模型,提出损失幅度模型、事故价值转换函数、损失时间价值模型三个基本模型组成的桥梁风险损失测量的通用方法。

2.2对体育领域风险评估研究的梳理

我国关于体育风险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是从关注体育保险领域开始的。而后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后,有关体育领域风险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内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理论研究、体育风险评估框架建设,以及体育风险评估意义与作用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立足于对体育风险管理总体的认知,对体育风险评估操作方法的涉及甚少,缺乏技术支持与实践意义。第二阶段是风险评估方法引入后,加之对体育领域风险评估的总体把握,大体上将体育风险横向划分为学校体育风险、群众体育风险、竞技体育风险与体育产业风险,随之出现这四个领域的风险评估研究与方法的科学运用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范围广,涉及的风险因素多,对于研究领域的风险评估较为笼统。

2.2.1体育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易嵐在《体育场馆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其防火对策》—文中,在对广东奥体匹克中心体育场火灾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体育场馆类建筑火灾风险大、人员疏散困难等特点,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对体育场馆的主要危险部位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降低体育场馆火灾风险的对策措施,为体育场馆在亚运会期间的消防安保工作提供参考。

刘河旺、梁凤亭在《高校体育场馆的风险管理》文中结合国内外对体育场馆风险管理的研究以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所发生过的安全事故,分析总结出高校体育场馆存在的主要风险分类,阐述了高校体育场馆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包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发展体育保险等。

罗腾香、王曼、张晓霞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风险分析与规避》一文中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利用情况的调查,总结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场馆的开放现状、开放的主要形式和经营模式以及场馆的利用率等情况,分析了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提出了合理的风险规避与策略规划。

2.2.2体育风险评估研究

石岩、吴慧攀(2009)提出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有情绪风险、动机风险、注意力风险、自信心风险与协调能力风险,并编制了《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检查表》和《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评估表》。安俊英、黄海燕(2011)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第11届全运会进行风险评估,得出突发事件、场馆内交通拥堵属于高风险级,运动员食物中毒、受伤及极端行为风险等级稍低。苏荣海(2017)从大型赛事特性、安全事故风险因子和事故风险抵消因子,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风险评估,构建了大型体育赛事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模型.采用风险指数评价法,阐明了大型体育赛事安全事故风险程度与赛事性质、赛事规模、场所类别、赛事周期、人群流通、人群类型、火灾风险、人群聚集、场所空间、安全疏散、活动管理以及应急管控12个评价指标的关联计算方法,据此对大型体育赛事安全事故风险进行分级,并进行了可行性与合理性验证。

3.国外研究现状

3.1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自世纪年代以来,各个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发表关于风险管理的报告。例如,1998年,德国全球变化咨询理事会发布《转型中的世界——全球环境风险管理战略》报告。

2001年7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成立“战略小组”,以风险和不确定性为该小组研究的主要内容。

2002年,英国内阁办公室发布《风险:提高政府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提出政府风险管理的范围和总体方法。

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题为《世纪面临的风险:一项行动议程》的报告,强调风险具有持续变化的动态特征,该报告以一些重要系统在未来变得更加脆弱的可能性为重点,分析了世纪可能显现的风险。

2004年,联合国发布了《与风险共存:全球减灾情况回顾》和《减少灾害风险:发展面临的挑战》两项报告,强调要将风险管理战略全面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流规划之中。

3.2体育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体育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并且已经形成较为全面和稳定的体育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和实践运作模式,涉及体育领域的各方面,包括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休闲娱乐以及各级体育组织的风险管理等。

国外的体育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包括:体育风险管理的相关内涵与外延、体育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体育风险的分类、决定实施体育风险管理的依据、体育风险管理的目标、体育风险管理涉及的主要问题以及体育风险管理的步骤过程等。

国外体育不同领域的风险管理及运作模式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的界定、主要风险类型、主要运动项目、相关职责、风险应对模式、风险评估清单等,涉及竞技体育领域、学校体育领域、体育休闲与娱乐业、国家级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体育赛事以及大型体育设施等。

参考文献:

[1]鲍文胜.软件项目风险评估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

[2]尹占娥.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阮欣.桥梁工程风险评估体系及关键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6.

[4]肖珉.我国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与信用风险评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 风险评估 保障体系

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十分重要,主要目的是在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发挥防御作用,保障信息安全和档案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多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相同,具有保密性、安全性、可控性等特点,安全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工作的特征,明确不同环节的流程。目前国内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管理和监督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缺陷,档案信息系统存在潜在的危险,因此必须应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安全保障体系概述

目前,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方法日渐多元化,国家相关部门也对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提出了“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指导方针,管理单位必须在重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同时,进一步分析网络和信息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威胁,充分考虑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明确信息系统的涉密程度和管理风险,及时完善安全等级建设。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将安全风险评估作为基本依据,以可靠的防御手段实现信息保护,所以说档案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是所有信息管理的基础。结合信息安全管理,所有的信息系统都可能存在风险,很多风险也难以被发现,为了提高风险预知能力,必须正确认识风险。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需要遵守综合方案的要求,完善技术和管理标准,以此为基础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含三项主要内容,即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安全法规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

二、风险评估基础上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1.分析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档案信息系统分析过程中,以实际档案的安全等级进行风险评估,明确档案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等级,并制定详细的书面文件。明确等级的过程中以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为基础,判断信息系统出现故障后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系统服务的安全和档案业务信息的安全,确定保护等级需要结合两者等级中的较高者。档案信息系统一般受到攻击或者出现自身故障后,对国家和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影响。针对那些设计到国家安全的档案信息系统而言,一般定三级以上,所以目前国内档案管理过程中将档案信息系统分为三个安全等级,根据不同等级内档案信息的特征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对管理中的技术需求和管理需求进行确定。必须做好档案信息系统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以档案信息特点为重要依据,明确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可以不必对档案信息资产和信息的脆弱性进行判断,分析过程的重要,目的是要充分结合信息系统的应用环境、应用对象和业务发展状况等,对安全威胁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出已有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能否抵御风险的产生。如果不能抵御风险的产生,必须及时对安全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2.设计过程的风险评估。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档案信息系统的设计阶段十分重要,在这个环节中风险评估的重点工作集中在系统本身和外部,与档案信息系统的分析阶段有着较大的差异。从具体工作上看,技术设计和管理设计是设计过程的重点,通常情况下,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被分为五个不同的层面,即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应用安全和备份恢复,开展档案信息系统设计,必须围绕这五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另外,扎起档案信息系统管理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将重点工作放在安全管理制度制度、管理机构完善、人员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等方面。只有进一步完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设计,才能保证构件成完整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为标准,先对整体技术方案和管理方案进行评估,之后对整体安全方案进行综合评审,评价方案中应用的所有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分析收到的实际效果,如果发现安全方案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必须及时再次进行安全系統设计和风险评估工作。

3.实现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在档案信息系统的实现阶段,需要将设计过程中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管理系统,以档案信息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及时测试和验证出系统工作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同时对设计方案的安全技术和管理的实现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能够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评价结果中发现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必须及时重新对档案信息系统进行设计,同时做好后期的风险评估工作,保证整体系统的安全风险在要求的范围之内,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为重要依据,以三级等级保护确定出完善的安全目标。在验证安全风险的过程中,一般结合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将常见的风险分析应用到系统中,及时记录出安全方案抵御风险的能力,在通过风险验证的情况下说明安全方案设计满足设计需求,如果方案设计不能满足风险抵御的要求,说明系统安全设计过程中存在问题,通常情况下,必须在系统项目验收或者试运行过程中完成系统的风险评估,必须保证系统通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之后才能将其应用到档案信息管理中。

4.运行过程的风险评估。档案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时,内部的运行环境会出现不可预见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系统设计无法去正确反映出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安全威胁,系统自身和运行环境出现变化的同时,也会为档案信息系统带来较大的安全威胁,因此必须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应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多种安全问题进行解决。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评估而言,一般被分为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工作过程中需要将自我评估和检查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将对档案信息系统的评估作为重点,主要借助自身经验进行,单位技术人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委托风险评估机构进行。专业的风险评估机构具有较强的技术评估能力,也能实现多方面的评估设计,最后得出客观的评估结果,这一方法成为系统实现自我评估的主要方向。检查评估过程中的主体是安全主管机构,以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法规和标准为依据,判断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情况是否在相应的标准规定内,将对系统运行条件的监督作为主要目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系统运行过程中,将自我评估和检查评估结合起来作为风险评估的重点。系统实际应用的同时,一般需要定期开展自我评估,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满足设计标准。

5.淘汰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档案信息系统的应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对档案信息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应用软件技术对实现系统升级的过程中,也无法避免系统被淘汰。系统淘汰阶段也必须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将档案信息的前移、原有数据信息的处理作为重点,在开展评估工作的过程中,科学处理原有系统中的软硬件设备,加强对档案资产的管理,避免信息载体中残留一部分信息,引发严重的泄露风险。档案信息系统的淘汰阶段需要对新的风险威胁和已有的安全漏洞进行科学的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制定详细的淘汰方案,参与系统淘汰的工作人员及时参与技术培训和安全管理培训,加强系统淘汰过程的监督,避免出现档案信息风险,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如果制定的淘汰方案存在缺陷和风险,必须及时改进,指导方案满足最低风险标准。

三、结语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档案管理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必须在明确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从分析过程、设计过程、实现过程、运行过程和淘汰过程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依据,发挥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项文新.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16(2):68.

[2]曲娜.浅析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策略[J].兰台世界,2013,26(8):73.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风险导向设计;成本;知识结构

1 审计风险模型研究

1.1 审计风险模型的概念

审计风险指的是因财务报表中含有重大错误,而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后所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而审计风险模型则是对于审计风险的一种数字表达形式,它对审计风险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进行反映。

1.2 审计风险模型应用局限性

(1)具有较高的审计成本。风险导向审计中对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需要在审计之前,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此外,还需要具有较高审计水平的高级审计人员和合伙人的参与,这就形成了相对较高的技术成本。在审计程序当中,风险的观念是贯穿始终的,在审计过程中如出现了问题,就要对于既定程序进行重新的评估。也正因为如此,如果企业没有做好自身的经营管理,对于内部的监督控制不利的情况下,必然会引起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时间的延长,这都将会使审计成本加大。

(2)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当前,我国企业中不乏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则了解的不够,缺乏对于数据的积累。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对客户的环境和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这无疑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审计和会计知识,还应当对薪酬管理、业绩评估、战略管理的现代管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审计人员在应用审计风险模型时,才能对重大错误报错风险加以识别,这亦是对风险导向审计引进的最大桎梏。

(3)对于审计软件的开发欠缺。对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于整体的客户经营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针对客户的不同风险,来为其进行个性化审计程序的设置。然而,现实是我国对于审计软件的开发存在滞后性,这不仅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也使得评估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4)信息资源缺乏共享性。要想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导作用,就应当具体单位和单位环境进行清楚的了解,其目的是为了评估和识别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风险。但是实际中,存在着很多信息都不能共享,例如,外部环境报表和统计数据等。从而导致重复性工作,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

1.3 风险审计模型应用

(1)对于期望审计风险的设定。不同的审计实务往往会由于政策、审计人员、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偏好、审计对象及能量水平的不同,而对期望审计风险的水平进行不同的设定。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单位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就可设定一个主管的、试探性的初步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进而再对期望审计风险的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2)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对于重大风险错报的评估应当按照三个审计程序进行实施,包括:对于审计单位及单位环境的了解;对于重大错误风险定理地进行分析;进行风险评价集的建立。当审计风险水平一定时,重大错报风险同检查风险水平呈现出反比的关系,错报风险越高,检查风险越低,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

2 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2.1 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指的是以审计风险评价为出发点,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降低检查风险,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此外,风险导向审计也通过对审计成本的节约,来起到提高审计效率的作用,进而促进审计行业的不断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属于一种多维的、新型的审计模式范畴,随着审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

2.2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风险审计导向同其他基础审计制度相比,显示出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立体观察理论的应用,来对审计风险进行动态全面的分析评估;第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会应用到审计风险模型;第三,风险导向审计被运用到整个内部控制当中;第四,对于风险的检查与分析具有综合性;第五,能够起到有效提高审计效果与审计效率的作用。

2.3 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基本步骤

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分为准备、实施及报告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第一,对程序进行分析,通过了解、调查、评估、分析等方法来对重要标准进行确定,进而对审计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价,并对重要审计范围和审计计划进行确认和编制;第二,对于重要的资料来源进行了解和评估,其目的在于对控制弱点的查找和确定,通过对企业、行业的预备研究,作出分析性的检查,进而对相关控制进行确认和评估;第三,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查了解,并作出初步性的评价。先是对于固有风险的考虑,从这一基础出发,进而作出对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第四,对于审计计划的拟定和执行,进而获取审计相关证据,综合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来确定评估结果和风险水平;第五,对工作底稿进行汇总,通过对审计结论的全面评估,来做成书面文件,进而进行对于审计报告的拟定。

2.4 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首先应当对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目标进行确认,之后对目标产生的影响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风险水平,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建议,最后再通过后续审计的形式,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防范进行测定。在审计的过程当中,审计人员应将审计重点放在是否能够得到适当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这样的风险审计应用,可以针对于直接的企业问题和风险,并在事前和事中对风险评价进行反馈和延伸。审计人员将企业目标同风险直接联系在一起,其审计服务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和治理层都是相当有价值的,从而确保了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重要地位。

3 小 结

通过对于审计风险模型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风险导向的审计应当以审计风险模型为突破口。审计风险模型同风险导向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改变,一个是对于审计风险要素、种类及关系的研究,一个是对于从过程、多角度地对审计中审计风险的作用进行分析。审计风险模型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组成,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采用已经是趋势所在,但是在实际的事务审计当中,还缺乏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实践基础,在不断的学习与借鉴当中,逐渐积累审计经验,提升自己,以最终实现风险导向审计合理、有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辛旭,刘佳.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12):57-61.

[2]嵇涛,严敏,张瑗.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应用问题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0):65-66.

风险评估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抗雷击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风险评估体系设计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雷击风险评估体系设计的内容,分析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中的应注意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研究了高层建筑雷击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雷击;风险评估;体系;设计

一、前言

作为高层建筑面臨的一项常见问题之一,对雷击的风险评估在近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高层建筑雷击风险评估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高层建筑面对雷击威胁时的可靠性。

二、雷击风险评估体系设计的内容

1.雷击损害风险评估

常常将损害原有的雷击服务的设施还有其附件和雷击的建筑物及其附近。按照不同的保护的对象的特性,雷击能够会引起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还有服务设施以及用途和内存物的受损,同时在建筑物中的损失类型主要是包括:L1:人员生命受到的损失;L2:公众服务受到损失;L3:文化遗产受到损失;L4:经济受到损失(建筑物及其内存物的损失)。雷击的基本的损害类型还有:D1:生物上带来的伤害;D2:物理的损害;D3:电气和电子系统的失效。附近的雷击所引起的建筑物的风险分量服务设施中的损失类型包含:L2:公众服务的损失;L4:经济的损失。

2.雷电灾害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物质的燃烧条件以及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去确定燃烧的危害的范围。同时参照有关的计算的方法,去选择合理的参数,对雷击爆炸的危害范围去进行界定——得到工厂外部的建筑物的安全设防的标准,然后作出相关的推理,并且得到一个安全的距离。

3.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

一个区域内的雷灾害的损害的程度和雷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的数量是非常的有关系的,可以理解为损失量越是突出,容易受到损坏的程度就越大。第一点,在一种类型的灾害的容易受到损失的指标之下,要先将这个类型的指标的总值的百分比进行换算,然后在去按照这种总值的百分比的多少去进行二次的划分,所划分出来的这一类型的指标从高到极低分为5个等级间的界定值,然后再算出这个地区的这一类型指标的受到雷灾时的易损的等级,然后其它所在的等级的等级值去代替类型指标值,并且累加各个区域雷电灾害易损指标等级值取其平均值得到评价区域的整体的易损度。

4.大气雷电环境评价

(一)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按照项目所处的地区的有关的历史还有气象的资料,惊喜其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还有雷电主导方向以及次主导方向的确定等。

(二)雷电流散流分布特征。按照项目所在的地形还有土壤的状况以及气候背景等分析雷电流散流分布的特征。

(三)年预计雷击次数。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及建筑物本身的情况,计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三、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中的应注意问题

1.确定风险评定的标准

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有一定技术标准,第一便是要确定评估所依据的标准。总的来说,每一个标准对雷击的风险的评定都是有着一致性的。现在,IEC62305的运用其实是比较广泛的,而GB/T21714作为我国初试和国际接轨的防雷标准之一,在未来的运用上面可能会变得更加的广泛。所以,在防雷的风险的评定中,不管是按照哪一种防雷的标准,在雷击灾害的风险计算中都是要关系到局地的雷电参数还有地形特征的。这些参数的科数作为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是更为准确的。

2.要明确雷击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指因雷电造成的年平均可能损失(人和物)与需保护对象(人和物)的总价值之比。在雷击风险评估中,需要对建筑物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损失,计算出其相对应的风险。建筑物中如果要进行估算的风险主要有人身伤亡的损失风险还有公众的服务的损失风险和文化的遗产的损失风险及经济的损失风险。对各种损失的风险进行估算的时候,是允许损害的原因或者是损害的类型去确定构成风险的风险的分量,然后计再算出每个风险的分量最后求出和然后得出相关的损失风险。

3.要明确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的内容及流程

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计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确定建筑的防雷分类;爆炸物质与危险环境的划分;建筑内部雷击风险与防护分级。建筑内部雷击风险与防护分级也是防雷风险评估的内容。建筑物内部的雷击风险评估主要考虑其内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

四、高层建筑雷击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

建设一套完整的高层的建筑防雷击的风险评定的体系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去减少雷电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还能促进社会的安全稳定的向前发展。风险评估体系,首先是需要建全一套完整的系统,关于高层建筑物雷击评定风险的模型,然后去建设基本的雷击风险的评估的方法,最后根据实际的情况去处理雷击的风险的方法。

1.建立完整正确的风险评估体系

高层建筑的雷击风险评定的体系的建设属于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体系中的关键的问题。在设计并且建立有关的高层建筑物的雷击的风险评估体系的时候需要注重科学性的原则,还有全民性的原则,评价的指标可量化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高层建筑物雷击风险评定的体系是属于一个多因素的并且是多层次的一种复杂的体系,在体系中每个组成的部分都是很复杂的,同时相互之间又有着关联。通过对高层建筑的雷击风险的相关的来源进行分析让建立完善的系统的高层建筑的雷击的风险评定的体系。

2.正确对待高层建筑物的雷击风险评估

因为高层建筑的高度是十分的突出的,并且内部的电子的设备也是人员也比较集中所以致使高层的建筑物,如果要遭受雷击后所产生的损失要大于普通的建筑物,也可以说,对于高层建筑去进行雷击的风险评定要选择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到雷电风险评定的重要性,并且还要使用正确的雷击的风险评定的方法去计算雷电风险,重要的是相应的做好防范措施,安装有效的防雷装置,争取把雷电可能带来的灾害降到最低,可以说降低雷电灾害对人类的生产还有生活以及经济等方面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3,正确建立雷电风险的评估体系

应该怎么样设计高层建筑中的雷电的风险评估来说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准确的预测雷电的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假如发生了不能避免的雷电灾害,那么对于建筑物本身还有建筑物中的电子设备来说可能造成的破坏和伤害就会很大,对于马上面临的风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分析的基础上雷击风险量化处理工作是风险评估的过程中的重点,按照IEC62305-2中所提到的雷击的风险评估公式去进行计算,从雷击风险还有年雷击风险次数以及雷击风险损失,这三方面来定量计算各种损失的风险值。雷电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降低雷击风险,使其小于或等于雷击风险允许值。

五、结束语

结合以上对高层建筑的雷击风险的评估体系设计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对多项影响环节与因素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高层建筑应对雷击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风险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洪峰,刘敏.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问题的探讨[J].浙江气象.2010(03):38-40.

[2] 朱峰,迟良勤,林明志,等.浅谈雷灾害风险评估[J].吉林气象.2012(01):38-41.

[3] 尹娜,肖稳安.区域雷灾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J].热带气象学报.2012(04):a441-448.

上一篇: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评估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