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人际关系论文范文

2023-03-24

和谐人际关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加强沟通 促进和谐 医院 医务人员

近年来,医患纠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医患矛盾作为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焦点备受关注。全国各地多家医院频繁发生轰动社会的医疗纠纷和医闹事件,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一项数据调查显示,全国有73.33%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及其家属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医患矛盾激化有诸多因素,其中,长期以来医患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是重要因素之一。

儿童医院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随着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全面推行,独生子女对于社会和每一个家庭来说,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对儿童的健康、保健的意识逐渐增强,对患儿在医院所应享有的诊疗服务期望值也就越来越高。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童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中,有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因此,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沟通技巧,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是摆在医院和医务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

笔者所在的昆明市儿童医院是云南省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有着90余年的历史。90余年来,承载着几代儿医人爱心、奉献、团结、创新的儿医精神,儿童医院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地发展壮大。然而,近几年来,医院医疗纠纷频发,医疗投诉屡见不鲜。连续几年来,医院在昆明市万人民主评议行风满意度测评调查中,因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医患沟通不够而收到的群众意见或投诉很多。在众多的医疗纠纷案件处理中,有接近80%的是因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解释不到位造成的。患者家属集中反映的意见大多是因为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好,解释不够耐心,患者家属不清楚孩子病情、不知道检查结果、不知道用药情况等等。归结起来,患者家属与医务人员缺乏沟通,医患沟通不畅是首要原因。正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正常交流与沟通机制,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属选择信访或投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要处理好医患关系,首先要找到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笔者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医护人员和患者方面的原因,还跟我们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有关。

一、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1)政府补偿机制方面的问题。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理应以各级政府拨款为主要补偿渠道,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公益性和社会福利性。但事实上,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在发达国家,政府医疗卫生事业支出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平均在5%~10%,而我国仅只占到5.1%。

昆明市儿童医院是国家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政府财政部门对医院的经费投入非常有限,根据医院的性质和级别,按照政府部门下达的编制人数,每年仅给予划拨少量的财政补助人员经费,大概只有1万元/人左右。而医院的大部分开支均需要自己筹集资金来解决。如支付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购置新设备并进行维护,医院水、电、气的开支,医院的改、扩建工程以及医院的管理费用等。为了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医院在政府无偿划拨了113亩土地的条件下,自筹资金在昆明的南市区新建一所儿童医院。而对于建院的投资、装修、搬迁、购置设备、配备人员等所有支出政府均没有任何投入,都得靠医院通过向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医院每年须向银行还本付息,使得财务负担过于沉重。为了生存和发展,医院只有给医生下达任务指标,增加门诊、住院人数,才能保持医院的正常运营。在繁重的工作中,医务人员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家属交流。(2)医疗体制改革尚需完善,医疗保险体制还不健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体制也发生变化,国家通过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但是,对于儿童医院的患者而言,儿童医保报销比例偏低,大部分的药物和治疗费用均由患者家属承担。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家属需要承担高额的诊疗费用,心理承受能力逐渐下降,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上升,如果期望得不到满足,有可能将怨气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医务人员俨然成了他们的“出气筒”。(3)新闻媒体不实的、负面的宣传报道,使得社会舆论“一边倒”。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媒体为维持和增加自身的受众群体,竞相推出大众感兴趣的热点新闻,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作为潜在患者的记者媒体,一部分记者为了赢取新闻的看点和喙头,每当在医疗机构发生医患纠纷时,在没有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经过的情况下,总是选择站在患者一方,千方百计地对医疗事件采取夸大事实、刻意渲染等手段进行炒作,使得社会舆论“一边倒”,直接影响社会各界对医院的客观评判,助长了一些本就对医院有偏见的患者不良情绪,致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2.医务人员方面的原因。(1)医院服务不到位,个别医务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偏低,服务态度差。随着现代医学从原来的生理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医学模式之上。但是,在医院,一部分医务人员的服务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人性化服务理念。个别医务人员意志薄弱,医德观念不强,认为患者来医院就诊是有求于他,没有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服务态度差,出现生、冷、硬的行为。(2)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由于要应对更多的患者,在与患者诊疗的过程中,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由于儿童医院的服务对象均为0~14周岁以下的儿童,患儿基本上不会自己表述病情,通常需要靠患者家属来描述,或者依据医生的经验和检查来诊断。因此,儿科也俗称“哑科”。故对儿童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要求也就越高。

一部分医务人员往往习惯性的认为,患者不懂医学,无需知道自己的病情,只要医务人员依据患者情况开据医嘱就行了。每当患者家属询问孩子病情时,要么三言两语,要么选择避而不谈的态度。让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产生怀疑,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3.患者方面的原因。(1)患者对儿童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正如前面所述,对于中国式的家庭,独生子女意味着家庭的全部。家庭的重心都是围绕孩子来进行,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家属认为,自己的孩子患病来到儿童医院就诊,只要自己花了钱,医院就有义务治好孩子的病,而不是告诉自己这种病有多大的风险,有多少可能性会失败。然而绝大部分患者家属对医学知识并不掌握或知之半解。对医学行业的风险和医学的可及性认识不足。这种思想直接导致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望值过高,稍有不如意,就会把负面的情绪渲泄在医务人员身上。(2)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法制观念淡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在不断进步,患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有些患者对医生过度戒备,往往先顺其自然,在对医务人员诊治效果不满时,即持怀疑甚至对立的态度,发生纠纷时,往往不依法办事,总是靠吵闹,甚至打人、砸物等手段来胁迫医院解决问题,给医务人员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3)部分患者家属素质较低,歧视医务人员。部分患者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认为医务人员所从事的都是侍侯人的工作,加之受到社会偏见的误导,总抱着与医务人员敌对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对医务人员没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其实,医务人员与患者本应是合作伙伴,是一种相互依靠、相互共存的关系。患者是医院得以生存的土壤,医院没有病人,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而患者生病时,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也得借助于医务人员为其诊疗,去除病痛。当患者从踏入医院大门的那一刻起,医患关系就已形成。医患关系不仅涉及到医患双方,还涉及到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公众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要着力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必须多管齐下,需要政府—医院—患者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二、对策与措施

1.政府层面。应加大对儿童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儿童医疗保险制度,使医疗卫生服务回归社会公益本位。

国家应加大对儿童医院的财政投入比例,加大设立儿科教育、培训研究的专项经费和项目资助,改善工作场地、基本建设、设备更新、日常运营和人头经费等基础设施和就诊条件,减少医院建设发展中的经济压力,酌情提高儿科服务收费标准或提高财政拨款力度,使医院收支结余能更多用于改善儿科医务人员的待遇,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健全和完善儿童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儿童疾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减轻患者家属支付的负担。切实解决普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国家立法机构应加快医疗卫生立法工作的步伐,理顺卫生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调整修订、补充或废止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制定与形势适应的有关医疗纠纷处理、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保障、医疗场所的医疗秩序维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卫生法制。

2.医院层面。加强全体员工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一切为了儿童健康”的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

首先,医院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员工持续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如岗位培训、“三基”训练、服务礼仪培训等,适时选送人员经常到国、内外先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医院进行进修、交流和学习,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其次,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儿童健康”的服务理念,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和医德医风教育,转变医患关系模式。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做到尊重患者所享有的知情权、隐私权和选择权等权利,熟练掌握各种交流沟通技巧,在与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和治疗方案时,要做到耐心、细致、真诚,学会换位思考,尽可能地用患者听得懂的语言去和他们解释、交流,切忌使用过多的医学术语。在对患儿进行检查治疗时,动作轻柔,要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注重细节,给患儿更多地超越父母的关爱。

最后,医院还要不断地优化就诊服务流程,合理布局便民利民设施,设置各种温馨提示,开展各种形式的优质服务行动。如在门诊建立患者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义务咨询、导医服务;设立门诊服务台,给患者提供诸如物品寄存柜、针线盒、手机充电、24小时饮用水服务,并设置母婴哺乳间和更衣室等,门诊药房为患者家属提供免费儿童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咨询服务;对住院患者提供患者就医指南,对出院患者在24小时以内回访等等。在医院开设健康教育大讲堂,定期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儿童健康科普知识。同时,医院应严格执行省、市物价部门审核的物价收费标准,杜绝“乱收费、大处方”,推行“一日清单制”电脑查询,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患者层面。改变就医观念,树立法制意识,增强自身道德修养,遵守医院制度,尊重医务人员。

作为患者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了解一些医学常识,要理解医疗行为的技术性和高风险性。尤其对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要有充分认识。在诊疗时合理使用知情权和选择权,并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全面了解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作出慎重选择。

患者家属还应树立法制意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在遇到医患纠纷不能调解时,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和程序来解决问题。应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尊严和劳动成果,充分信任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嘱,全力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

除上述之外,为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医院还在近年主动与当地《都市时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联系,举办了一次患者→媒体→医院职工的角色互换体验活动,通过三方角色互换交流,使医务人员亲身体验到患者就医过程的艰辛,让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同时,也让媒体真实地记录和报道了儿童医院的工作状态。通过此次活动扩大了医院的宣传和影响力,使医患双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融洽了医患关系。

三、结语

总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服务高质量的基础,而有效的医患沟通则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在医患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和谐医患关系是实现人民共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用爱心、耐心、细心真诚地与患者沟通,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马涛.医患关系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15卷,2008(1):46-48

[2] 朱广芩.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15卷,2008(3):48-49

[3] 李奇,祝益民,盛小奇,肖政辉,李爱勤.儿童医疗服务体系现况分析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第32卷,2012(6):23-24

[4] 时吉庆.医患沟通技巧与和谐医患关系[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40

(作者简介:宋志华,昆明市儿童医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人力资源管理高级经济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现在南开大学与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医院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云南昆明 650000)

(责编:若佳)

和谐人际关系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针对一个寝室矛盾的典型案例,分析大学生寝室矛盾冲突的成因,并浅议改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寝室人际关系 不和谐 冲突矛盾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99

笔者作为一名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已有五年多了,深切体会到做学生工作不难,做好学生工作不易,尤其对学生寝室管理需要更多的关注、关心和细心。为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时间逐渐减少,自行安排的时间逐渐增多,寝室成为大学生在校滞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寝室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造成寝室成员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造成极端事件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实现自身价值。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针对所带学生曾发生的一起典型的寝室矛盾事件,浅析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成因。

1 大学生寝室矛盾现实案例呈现

A同学与B同学同为“90后”,A同学家住某省省会市,家庭环境优越,独子,父母亲戚溺爱,有很强的优越感。B同学家住同省农村,家庭贫闲,独子,父母辛劳耕作。A与B同分在一个寝室(六人间)内,大一一年相安无事,A在平日里与同学聊天时话语的优越感很强,所使用的个人物品价格不菲,而在B看来,A是在有意无意的“挤兑”、“瞧不起”他,在他面前“显摆”有钱,比他强。因此,两人在寝室或其他同学面前聊天时,总会有一些言语的冲突,甚至两人有一段时间相互间都不说话。矛盾激化爆发在大二上学期,B这一天上课回到寝室发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外漆处有一道划痕,不深,但能看出来,而这个笔记本电脑是本来生活拮据的父母勉强买给他的,B很心疼,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A趁他不在时划的,他并未找A核实求证,也未和同寝其他同学淡及此事,便在A不在寝室时,在A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划了一道。在A返回后,看到此划痕,同样就认为此行为为B所为,便同样也在B的电脑屏幕上划了一道。此行为彻底地激怒了B,于是在两日后早晨,趁同寝室其他同学洗漱,均不在寝的时候,将A价值近五千元的手机从上铺床位摔下,将手机屏幕摔碎,无法使用后,又将手机放回床上,扬长离去。后同寝其他同学返回后,看见手机的状况,寝室长和本寝室的学生干部及时将情况向笔者汇报,后经笔者调查、调解、处理,将矛盾顺利化解,及时遏制矛盾激化下去。

2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成因

2.1 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多为“说一不二”,过于骄纵。进人大学后,过上寝室集体生活,多为“四人间”、“六人间”、“八人间”,极少还有“两人间”,寝室成员也都转变为平等的同学关系,一些学生没有适应角色的转变,作风依旧霸道,不顾及同学感受,这样就会导致寝室同学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2.2 生活习惯不同

大学同学大都来自全国各地,同寝室的同学也大都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室友间的生活习惯,风俗各有不同。如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人爱干净,有人不注意卫生;有人喜欢安静学习,有人喜欢吵闹游戏;有人对某事物有忌讳,有人满不在乎等等,这些情况若相互之间无法包容谦让,便会导致寝室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2.3 贫富差距大

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使用的物品、穿着、配饰等多为名牌,价格不菲,常外出旅行,增长见识等;家庭环境贫困的学生使用的物品、穿着多为经济型的,时常勤工助学,勤工俭学,帮父母劳作,补贴家用等。由此两方面同学的金钱观、价值观会有所不同,同时一些面对家境比自己优越很多的同学,会有一些自卑感,情绪疏导不畅,便造成性格的扭曲,引发寝室同学间的矛盾冲突。

2.4 心理不平衡

由于同寢室同学个人能力的差异,会造成寝室同学个人发展的不同,如学生干部竞选成功与失败,奖助学金获得与未获得,入党与未入党,学习成绩好与差,与班级其他同学人际关系相处好与差,得到老师的重视赞扬与未得到等等,会使一些同学产生嫉妒心、自卑感、心理不平衡,慢慢产生厌恶感,逐渐激起寝室的矛盾冲突。

2.5 沟通不畅

一些大学生面对室友与自己间产生的误会,不同的生活习惯产生的矛盾,性格外向的学生往往会选择积极沟通或直接挑明问题,问题容易解决;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选择忍让或者沉默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与对方没有进行有效的直面沟通,而对方或许还未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已给别人带来困扰或伤害,还继续行为。误会、矛盾便会慢慢积累,最终会导致寝室同学间更大的矛盾冲突。

2.6 “小团体”效应

高校一般实行“多人制”寝室,在同寝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会有某两个或几个同学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关系亲密一些,慢慢地会形成小团体,当小团体中的一员和另外一位室友出现矛盾,小团体中的成员即使冲突没有波及自身,天平也会向关系密切的一方倾斜,造成矛盾冲突的扩大化。

2.7 寝室随机分配

目前,高校宿舍管理分配是在学生入学前随机进行分配,学生无权利选择自己想住的宿舍,和谁住一个宿舍,因此可能会将性格不和,生活习惯难以调和的同学分到一个宿舍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寝室矛盾冲突的发生几率。

3 改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有效途径

3.1 换位思考,体谅他人

集体生活需要所有成员都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尝试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学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审视自己的行为,多看别人的优点,并努力向其学习,多包容别人的缺点,自己也要尽量避免,用真减的心去对待室友,创造一个和谐的寝室氛围。

3.2 提升人际交往技巧,讲究语言艺术

学校可邀请专业人际关系指导老师开展课余辅导,提高学生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语言艺术,提高语言沟通能力,维护寝室人际关系和谐氛围。

3.3 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职和兼职心理咨询员,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缓解情绪,减轻压力,调节状态,提供专业辅导,拓宽诉求途径,并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促使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解决,从而尽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4 寝室成员协商制定寝室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寝室所有成员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针对于寝室的集体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互包容妥协,制定出包含寝室常规活动的底线,即寝室规则,大家严格遵守,互相包容,加强自我约束,“不越雷池一步”,营造一个和谐的寝室环境。

3.5 多以寝室为单位开展活动,增进感情

学校或班级可以时常围绕时政热点、读书、旅游、聚会、体育锻炼、素质培养等主题,定期开展寝室文化活动,提供寝室同学多交流的机会,减少寝室同学间的隔阂,增进情感,提高寝室同学团结协作的意识,营造温暖、和谐的寝室“家园”。

3.6 充分发挥寝室长,学生干部的调节作用

学生干部、寝室长是辅导员开展寝室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连接老师和同学的桥梁,他们既是信息监察员,也是矛盾调节员,寝室生活中出现矛盾冲突时时时关注,并及时劝阻,及时上报,这样有利于辅导员及时掌握寝室矛盾的动态信息,及时舒缓矛盾,控制矛盾冲突的蔓延或极端发展。

3.7 针对特殊寝室情况,寝室成员进行调整

若遇到寝室成员间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时,征求当事人意愿,果断进行寝室个别成员的调整,使矛盾双方分开居住,使矛盾化解存在时间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矛盾会逐渐冷淡下来,从而控制矛盾的恶化升级。

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氛围是需要大家共同营造的,这种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身心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一个和谐的寝室氛围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自我,为大学生活添彩。

和谐人际关系论文范文第3篇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分析了新时期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医患关系;理性反思;合理构建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医患关系非但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而逐渐和谐稳定,反而有矛盾激化趋势,综合分析现代医患关系相对于当今时代背景,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医患关系研究的逻辑起点

著名的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说过:“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更是使人调整以适应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每一个医学行为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他认为医患关系是整个医学实践中最本质的东西。实际上,我们通常所指的的“医”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他们共同协作,完成医学研究、救死扶伤、预防保健的使命。本文探讨的医患关系中的医生是以有固定角色的、取得行医资格的医生为主体而展开研究的。患者或病人的概念是一个社会概念,包括3个要素:生理的疾病、他人的判断和评价、自我及他人对疾病的认识和采取的行动。

医患关系(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是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特殊人际关系,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患者关系的一个专门术语;广义的医患关系中的“医”,不仅包括医生,还包括护士、医技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在内,甚至可以认为与“医”有一定行业关系的政府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都包括在“医”这一方。这里的“患”,不仅包括患者,还包括关心患者疾病的亲属、患者的监护人、患者的工作单位在内,尤其对失去或不具备行为判断力的特殊患者(如昏迷休克的患者、婴儿等),与患者有关的人群往往直接代表患者。因此,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的群体(医疗者一方)与以患者为主的群体(就医者一方)在诊疗疾病和预防保健康复中所建立的一种相互关系。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学道德的一部分。医学道德尽管有其发生、发展的独立性,但始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影响,并随着科学文化和医学科学自身的发展而变化。

2 医患关系存在问题的理性反思

2.1 医患关系与开放系统还有相当距离

医患关系系统的实际开放情况具体体现在医务人员或患者的开放情况。医患双方两个系统的开放状态,决定了整个医患关系系统的开放状态。在医患关系中,作为医方应以开放的姿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了解外界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现状,接受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技术,接受相关的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吸取医疗事件的经验、教训,并将其转化为制度自觉执行;同时,要把自己的东西交换出去,如向社会大众宣传自己的优势、特长、医疗法律、规范及规章,也就是把医疗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如果医务人员长期不接受外界信息,也不向外界传播自己的情况,其结果必然是医方系统的崩溃。作为患者要接受医疗知识,了解医疗的特殊性、风险性、复杂性、双重性,了解医疗法律、规范、规章。如果患方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是纯粹的医盲、法盲,可能发生对医疗后果的不理解,甚至走向非理性的极端,其后果是损害医患双方的利益,甚至更多的是损害患方的利益,也不利于医患关系形成动态有序的状态。由于医疗的特殊性,要使医患关系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医方处于主动状态,患方更多的处于被动状态。因为患者医疗知识的相对弱势,信息的不对称性,必须由医方帮助其保持开放状态,这需要医患双方同时开放。

2.2 影响医患关系质量的医患信息交流仍有不足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化最大的挑战来自能否充分利用合作。由于医患双方医疗知识信息的不对等,医患关系的良好与否,受制于双方在信息上的合作共享水平,甚至也受医患双方内部医疗信息的合作共享水平所制约。这种信息交流实质上是医患关系中的交际个体呈现一种开放姿态,使交际呈现出动态结构,在交换中使人际关系由一种无序状态不断建立新的次序。主要表现有:患方作为医疗知识的弱势群体,了解的医疗知识是一知半解的、片面的,甚至是失真的,对医疗后果的认识就会发生严重偏差,而对后果不能理解。如果患方主要家属具有相关的医学知识,或者入院时医方向患方作了相关医疗知识的详细告知,得到了患方的充分理解,或者患方家属中有医学专业人员,在发生后果后及时在家属内部进行医疗知识的传递,其结果无疑是可以继续保证医患关系的动态有序发展的。

2.3 忽视环节质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对医方而言,由于患者是流动的,一位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出院,完成了医患关系从无序到有序的构建过程,并且这种医患关系的状态将随着患者的人际关系继续延伸。新的患者进入医院,又将重新开始医患关系有序化的构建过程,在患者的进进出出中,医患关系呈现出动态变化。患者离开医院时与医院形成的医患关系状态,将通过其人际关系传播,如果是良好有序状态,将产生无形的广告宣传作用,有利于医院构建整体有序的医患关系;反之,则不利于医院构建整体有序的医患关系,甚至是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件。

总之,现代医患关系在双方所形成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的自由流通性、医疗活动环节的互动性及医患关系的动态平衡性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是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必经途径。

3 新时期医患关系的合理重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不仅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也是调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根本准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迫切要求。践行高尚的医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紧抓实。

3.1 深入学习和落实医德医风规范

“关爱病人,钻研技术,合理诊疗,精心施治,诚信守法,德技双馨”的新时期医德医风规范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和从业守则。医德是从医人员的职业道德,医风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风尚。通过学习和落实医德规范,可促使医务工作者正确认识医疗机构,树立职业理想、职业信念,坚持从自身做起,自觉将社会效益和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社会满意度作为衡量服务的标尺,努力为病人办好事、办实事,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改善好医患关系。

3.2 认真做好四个结合

①要与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在广大医务人员中深入开展“遵守医德医风规范,我该如何做”的主题大讨论,使新时期“医德医风规范”真正入脑、入心,并使之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成为医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从业守则;②要与开展正面典型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宣传自觉遵守“医德医风规范”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和引导广大医务人员,不断增强“医德医风规范”宣传教育的说服力和渗透力;③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不断提高“医德医风规范”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④要与医院管理年、创建“人民满意医院”、廉政文化进医院、创建无红包医院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医德医风规范”有形化、具体化,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防止流于形式,止于说教。

3.3 实行制度化考核

为切实保证医德医风的落实可建立医德医风档案,人手一册,医院、科室有专人负责统计、记载,切实把医德医风建设的成效与干部的任用、职称晋升、评先选优挂钩,形成促进医德医风建设的激励机制。平时要善于发现正反两方的典型,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激励职工,反面典型则要严肃查处,以儆效尤。患者的理解和包容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医患关系和谐与否,涉及医患双方,单靠医护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患者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医生这一职业,应该在相信科学的前提下,相信医疗人员均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有作为医疗工作者的高尚情操。作为医患关系中另一个重要构成——患方,要提高自身素质,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给予医务人员充分信任,不能把医患双方的责任单方面地推向医方,也同样要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出努力。患者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事求是,理性就医,增强对医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接受健康宣教。理解医务人员,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诊治,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患者应具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甚至超出了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就会和医生产生矛盾,导致医疗纠纷。只有社会对医护职业的艰辛、繁重和高风险性能够给予充分理解,只有医患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依存,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华.寻找健康-医学人类学调查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杨景飞.医务人员服务规范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冯泽永.医学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卢祖询.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姜付平)

和谐人际关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对护患和谐关系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基层护理工作中导致医患矛盾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对如何有效的解决医患矛盾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护理工作;医患矛盾

引言

当前医患矛盾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差以及患者对于医疗护理工作的高要求以及当前医疗护理工作水平及医疗资源分配无法全面满足其需要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的解决医患矛盾是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当前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护患和谐关系的主要内容

1.1 尊重与平等 尊重与平等是和谐护患关系建立的最重要的基础。从护理人员角度来说,其应当做到尊重患者、不因患者的个人条件、疾病病情进行区别对待,重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反馈,认真听取患者意见和建议,并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从患者角度来说,其应当尊重护理人员的劳动,不应将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提出不合理要求,遇到事情或疑问应当在打破正常护理秩序的基础上平等、平和的进行交流沟通。

1.2 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和谐护患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共情能力又被称为同理心、同感、投情,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情感、思维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应当换位思考。护患双方良好的共情能力表现在护理人员能够感受或体会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对患者表示同情,患者则能够内了解护理人员的压力和努力,在一定范围进行体谅、谅解。

1.3 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是和谐护患关系建立的重要方法。只有护患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够促进双方交互各自的想法、意见,进行共同讨论分析,形成双方思想、观念上的统一,预防矛盾产生并顺利解决问题。

2 当前基层护理工作中医患矛盾的成因

2.1 护理人员因素

2.1.1 部分护理人员对待患者时缺乏良好的态度,存在着对患者病情漠不关心、对待患者语气生硬,对患者问题不及时认真解答等现象[1],非常容易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与反感。

2.1.2 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责任心不强或专业素质较差,导致其在护理工作中出现不规范操作或护理失误的情况,给患者带来了疾病以外的不必要痛苦,再加上事后推卸责任等现象,极易引发护患纠纷。

2.1.3 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技巧,导致其与患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再加上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造成双方之间的误解,而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差又会导致这一误解进一步加深,进而造成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2.2 患者因素 由于不同患者在成长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2],有多种因素可能造成护患纠纷的发生。例如,多数患者对于医学、护理工作了解较少,从而导致其对于部分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不了解、不理解或者基于自身有限认知盲目自信,认为医院在过度医疗,导致其拒绝护理工作或造成纠纷;部分患者或家属在疾病的困扰下情绪往往紧张、易激动,非常容易导致冲突的发生;还有部分患者为了获取补偿、降低医疗费用或其他不正当诉求存在着故意引发纠纷的情况。

2.3 医院管理因素 由于卫生院在管理运行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给患者带来的不满也可能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例如,患者检查排队时间过长、住院患者等不到床位、病历资料管理不当、医疗保险处理缓慢等。由于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与护理人员接触密切,因此往往会将不满发泄在护理人员身上,导致发生矛盾或纠纷。

3 基层护理工作中医患矛盾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临床护理服务水平 要想预防基层卫生院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水平的提升是卫生院方面能够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卫生院要积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具体包括:(1)护理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岗位责任感等方面的思想教育;(2)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操作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3)共情能力、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法律常识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培训。通过上述培训内容使护理人员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尊重、平等对待患者,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完成相关工作,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并且能够在发生矛盾纠纷时以稳定的情绪和心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处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3.2 完善医患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加快护患纠纷处理速度 基层卫生院要建立起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的相关机制。在纠纷预防上,卫生院要完善护患沟通机制,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意见反馈渠道,例如,可以在科室中选择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护理人员作为专门的交流咨询人员,及时解决患者问题和疑问,减少误解的产生;又如做好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护理排班,减少护理人员压力,避免其出现疲惫、紧张等不良状态和情绪。

在纠纷处理上,要建立起明确的处理流程,对纠纷中各方意见、证据进行全面收集并组织卫生院管理层和科室相关人员、纠纷双方进行讨论调解,明确纠纷中双方责任,最大程度上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同时相关流程的建立还要能够加快护患纠纷处理速度,以减少相关事件给医院、公众带来的不良影响和负面舆论。

3.3 做好纠纷中护理人员保障工作,稳定护理人员情绪 卫生院在护患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护理人员的保障工作。例如,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其受到二次伤害;对其出现的损失进行适当的弥补、关怀和慰问;通过心理疏导、领导谈话等方面稳定其情绪,避免其出现悲观、紧张、不安等消极情绪,促进纠纷快速、有效解决,并保证后续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4 健全病案管理工作,为纠纷取证解决提供保障 在医患纠纷的解决中,病案资料是最重要的证据材料之一。因此,卫生院要积极加强对病案管理工作的强化,提高对病案材料以及相关档案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对病案的收集、记录、封存、管理以及等病案的借阅、复印等工作流程制定明确制度,加快推动病案信息化管理,保证病案资料的有效性、真实性、证据性,为医患纠纷的取证和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基层护理工作中,为了更好的预防和解决医患矛盾,医疗机构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教育、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做好保障工作、取证工作,从而为护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和正常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姜爱娟. 基层护理工作中护患矛盾的成因及对策[J]. 大家健康:现代医学研究, 2016(12):292-293.

[2] 段曉丽. 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 养生保健指南, 2016(22):248-248.

和谐人际关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人与人心灵的交流。我进行心灵的交流,做一名亦师亦友的好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思考。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效率

中国古代传统的教师思想主义认为,教师和课堂的学生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社会参与者和主体,是对课堂的管理者和主宰、是对教师的领导者和权威,学生在复杂的课堂中往往只能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课堂的知识,师生关系必然深刻地直接体现着\"师道尊严\".但是传统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中放不下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架子,认为教师的学生和课堂的教师总是因为思想和素质都要高于其他教师和课堂的学生,导致了课堂师生之间思想的相互隔阂、关系紧张.而我国高等学校对于新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更多地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于充分培养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各种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培养善于充分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各种综合知识和智力。

一、转变了传统的小学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管理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小学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管理机制。

这就是进一步地突出和提升了小学学生的教师社会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的前提。轻松、民主、愉快的小学学校课堂活动和氛围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地形成和建立在一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和谐平等、相互合作的良好和谐师生关系上才能形成的。活跃的小学学校课堂气氛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刻地牢记以学校的教师和小学学生自己为课堂这个社会的主体,把自己的社会活动课堂交给了教师和小学学生,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师和小学学生的这个社会活动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自主开展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让社会更多的学生真正地了解和参与到自己的社会活动课堂中去,真正地树立和做到了学校的教师只是一个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师和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推动者和主人。师生关系综合管理是社会关系和管理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社会关系管理体系,它在其本质上包含有一种以教师为指导学生如何达到正确的学科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完成正确的教学目标和其任务的一种关于教与学的社会关系,也在本质上包含有对学生的一种情感影响关系和对学生行为的一种心理影响关系等因素。

其次,提升教师素养,增强教师亲和力

教师的亲和力是学生喜欢和爱戴老师的情感基础。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他一定受到学生的追捧。笔者在威宁县六桥街道草海小学六年级两个班,100余名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95%的学生喜欢说话和蔼,具有亲和力的老师,5%的学生喜欢老师严格一点。75%的学生喜欢温柔型的老师,2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小学生喜欢的老师总是笑容可掬,态度温和的。学生在喜欢老师的情况下,就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爱屋及乌,或者说,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养,努力转变自己的态度,成为一个和蔼可亲,能够和学生以心换心,做朋友的老师。一位有亲和力的老师,一定是富有爱心的老师,一个富有爱心的老师,一定会被受学生尊重。老师的亲和力表现在语言,动作神态等等细节之处。在课堂中,我们对学生的一个微笑,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够表现出我们良好的亲和力,都是拉近我们和学生距离的关键。

三、多与学生沟通,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但是师生间的距离不但产生不了美,反而会产生隔阂。因此我们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小代沟,才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跨越师生之间的年龄代沟呢?这需要我们老师放下身段,走入学生和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多倾听,多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灵动向,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捕捉学生学习的动机,做到真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样学生一定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亲切,课堂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得到了建立。平时,师生之间由于身份地位不同,学生不愿意和老师多沟通。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总是喜欢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愿意流露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心中的不快,心中的快乐都会和老师一起分享。师生的交流就畅通了,师生了解的渠道有力的在代沟前架起沟通的桥梁。

总之,新的课程对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合作互动、共同促进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不仅应该作为新型的教学课程和和谐学校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和谐人际关系,它同样应该作为贯穿整个对教学课程的一个整体科学教育和对课堂教学的全整个教学过程.这一类的人际互动关系全整个过程如何处理得的顺畅和效果好坏直接的影响使整个师生关系直接性的影响关系到教学课程的一个整体科学教育和对课堂教学的过程整体教育重要性和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新型的和谐学校教育环境和谐师生关系在整个课程的教学本质上我们应该指所體现的也就是与学生论文范文平等、互相彼此尊重的一种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应在课程本质上我们应该指的是彼此互相尊重与共同理解、互相彼此尊重与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一种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应在课程本质上我们应该指的是通过师生关系双方的共同合作参与互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成长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上一篇:劳动关系管理论文下一篇:劳动争议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