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2024-02-04

课堂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设计适合的、可操作、可测量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常规。本文列举了作者在教学调研过程中发现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对广大一线教师备课时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目标设计 问题 对策

教学目标是指“预期的结果”,即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预期变化。具体可划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也称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中最基本的单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课堂教学目标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过程所做的详细描述,是对一堂课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变化的预期。制定具体的、可打操、能检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最基本的教学常规。然而,作为地理教研员,笔者在对区内各校地理教学调研、地理备课本翻阅中发现一些地理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时存在不少问题,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一、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区教研室在2010年编制完成了《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作为实施“教学新常规”的基本依据,其中第5条为: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单元、课时教学目标设计能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真正体现三维性和适切性。教学目标的陈述对象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表述力求明确、具体,便于观测、测量、评价。笔者在平时教学常规调研中发现,教学目标制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

1.无目标。

翻阅教师备课本时,经常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备课本中其他栏目教师都写得很完整,但是教学目标设计一栏却空着;有些备课本其他栏目各个课时设计用笔、字体颜色往往不一样,有时用蓝色,有时用黑色,有时还用红色等,写字速度有所差异,有的课时写字快,字体比较潦草,有的课时写字慢,字体比较工整等。但在教学目标一栏中却字体颜色、写字速度看起来惊人得一致。这两种情况其实都反映出教师设计教学时没有设计教学目标,要不空着,到学校要检查时教师一次性地从教参书等上面抄来补齐。

产生这种情况,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普遍认为“教学目标是多余的,对教学实施起不了多大作用,只是为应付检查才不得不完成这一环节”,原因是: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即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展开与落实、课后的检测与评价都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没有进行目标制订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2.大而空。

所谓“大而空”,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表述太泛泛而谈,与教育目的、课程目標相混。教师在表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时常采用“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爱我中华的意识”等“放之四海皆准”的描述,看上去非常正确,但实际毫无作用,有人戏称为“正确的废话”。

【案例1】关于《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教学调研A老师):

知识与技能:①大气的垂直分层;②大气削弱作用的表现;③大气的保温作用;④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通过案例1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不仅是学习地理课程学生应实现的目标,还是学习所有课程都应实现的目标;不仅是初中学生应实现的目标,还是高中学生应实现的目标,甚至是人一生都应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目标通过一节课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它已不是教学目标,而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课程、单元、课时等多个层次。教学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多个层次。课程目标是指某门课程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所要促成学生的身心变化。课时目标是对每个课时的具体要求,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因此,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与教学目的、整个课程目标区分开来,制定出符合某一课时的具体的、能落实的、能检测的教学目标。

3.不可测。

不可测量是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最常见的错误,没有对课堂教学目标做学习行为和学习程度上的界定,只是几个知识点的罗列,如案例1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把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另外,有些教师把教学目标的可测性误认为学生能回答几个问题就行,于是出现了问题式的教学目标,如:

【案例2】关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教学调研B老师):

①自然灾害的概念是什么?可以分为哪几类?②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是什么?③对于洪涝灾害,有哪些措施?

案例2其实是几个知识点的罗列,只是把知识点转化成了简单的问题,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书上都有,学生只要在书上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代表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了吗?学生真正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了吗?学生真正会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了吗?学生对于不同的情境真正能提出解决或减轻洪涝灾害的措施了吗?显然还不能,所以这个目标其实是不可测量或者要求过低的,与教学的课堂落实、评价要求是不一致的,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目标。

4.错主体。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发生期望的变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如果没有促使学生发生变化都是无效的。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说:“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很多遍了,你怎么还不会!”实际上,教学目标是学生要实现的目标,而非教师要实现的目标。教师讲很多遍,学生没有发生期望的变化,这种教学就是无效的。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对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认识有误。

【案例3】关于《人口合理容量》(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教学调研C老师):

①使学生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②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③使学生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④使学生理解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案例3中的陈述,两个“使学生了解”与两个“使学生理解”主体是谁?显然是教师,如果依这样的目标表述,就把课堂教学的主体变成了教师,课堂就变成了“灌输式”教学,这显然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是相违背的。

5.难操作。

难操作是指教师设计的目标选择的行为动词过于抽象。在教学调研中,笔者发现老师备课本上的教学目标大多用“了解”“掌握”“理解”“应用”等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可是这些词很难操作,也很难检测,如案例3中“两个了解”、“两个理解”就是如此。

6.不全面。

不全面是指表述的目标没有真正体现目标的“三维性”。新课程将地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这“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走向了两个极端:有的是“不全面”,没有体现教学目标的三维性,如前面的案例2与案例3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没有设计其他二维目标;有的是人为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如案例1这样人为地把三维目标分开表述,笔者以为是对三维目标理解的“不全面”。要知道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维目标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其中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要求与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分析正是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目标对整个课堂学习行为的导向与引领作用而缺乏目标意识,导致备课“无目标”;由于没有真正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含义而与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相混淆,导致描述的目标“大而空”;由于没有目标分类学等相关理论素养及教学目标表述的实践技能,导致设计的目标“不可测”、“错主体”、“难操作”;由于不能理解三维目标的真正含义,导致描述的目标“不全面”等。一句话,没有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及教学评价的引领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较差。改变这种现状,研究设计的目标与课堂学习行为的落实、课堂教学评价相一致的策略,筆者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设计的具体要求与策略(见下图)。

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即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实现的预期目标与标准,简单一句话即学生在一堂课结束时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教学目标的作用,才能避免设计课时“忘记”教学目标。具体而言,设置教学目标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有利于教学评价和测验”都有重要作用。

首先,设置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一堂课教学中或以教师讲授为主,或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许多学生往往不知道哪些是重要的信息,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关键信息。另外向学生呈现指向性、操作性强的课堂学习目标,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堂学习。

其次,设置教学目标能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理论上讲一个好的教学目标不仅明确了学生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且应该使学生知道将通过什么途径、方法产生这种变化(过程与方法),使课堂展开时课堂教学行为与师生交流朝向目标前进,不仅使预期的变化更容易达到,而且会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最后,设置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评价与测验。每堂课时或课后,教师都会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或测验,以检查学生学得如何。那么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呢?其实是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如果教师设置并事先向学生展示了教学目标,学生就知道了课堂学习标准,其学习将会变得更为容易、效率更高;而对于教师,准备评价与测验就变得简单,并能很容易地依据测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变化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一句话,教师要认识到设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树立目标意识,就不会备课“无目标”设计了。

2.研究课程标准,理解三维内涵。

新课程将地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可是现实是教师制定目标时只有知识的罗列或者将三维目标人为割裂表述目标,这都是没有全面准确理解三维目标导致的,那么什么是三维目标呢?其实我国新课程三维目标源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系统,他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种类型: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在实际学习活动中,这三个方面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例如,学生在写字(动作技能目标)时,正在进行记忆与推理(认知目标),同时他们对这个任务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情感目标)。同理,我国制订的三维目标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教师不应该人为地把其割裂开来,新课程地理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大致含义如下: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所谓知识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地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的知识(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经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地理知识);

所谓技能目标主要包括:①基本技能,即地理课堂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算、绘图等技能;②智力技能,即对地理现象的感知、地理事实的记忆、地理问题解决的想象与思维等技能;③自我认知技能,即对地理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的监控技能,如会自己制订地理学习计划,会自己正确看待地理学习成绩,会自己检查地理学习方法是否合理等。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所谓过程目标主要指地理学科科学的学习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与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的过程、引导整合地理思维的过程、尝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培养地理观察能力的过程、参与地理调查研究的过程等。

方法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即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否满足时产生的态度体验。所谓态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3.学习目标理论,把握设计依据。

首先要把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区分开以避免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过空、过大。

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取得长远的预期结果,而目标则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的带有强制性。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制定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操作性。教学目标则较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目的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不容许随意变更,而教学目标则是一种策略,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其次,学习相关目标表述的方法论,使得自己设计的目标具有可测性、操作性。

其中比较典型的目标表述方法论有梅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即教学目标三部分表述系统(描述了意想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必须做什么;列出了行为发生的条件——这种行为如何被识别和测验;给出了在测验中可接受的一个标准);格兰伦德的联合系统表述法;还有前面提到的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系统的6层次认知目标、6层次动作技能目标、5层次的情感目标表述系统。这三个表述方法中笔者以为尤以卢姆的目标分类系统参考价值最大因为该系统详细列出了各层次目标表述的行为动词(一般教育心理学教材中都有详细介绍)。为我们表述目标选择行为动词提供了方法上的依据。

4.使用“五化”方法,有效陈述目标。

(1)行为主体学生化。

即在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前面案例3可以改成:

【案例4】关于《人口合理容量》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案例3改编):

①能用数据说明人口爆炸的事实。

②能说出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③会分析、归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④能正确判别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这样一改编后原来陈述的主体就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了。

(2)行为动词准确化。

即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学生行为动词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如“让学生了解……”“让学生理解……”要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如知识性目标动词:列出、说出、说明、证明;技能性目标动词:模仿、运用、使用;情感性目标动词:体验、关注、拒绝、建立、具有等。应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反映地理课时教学目标,使得地理课时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具有可评估性、可操作性。

如案例3改编成案例4后的《人口合理容量》一课教学目标用“说明”、“说出”、“分析”、“归纳”“判别”等动词替代了原来的“了解”、“理解”,这样教学目标就更具操作性,也更容易檢测了。

(3)行为条件清晰化。

即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要把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范围与限制条件、教师通过何种方法或者途径让学生实现预期目标叙述清楚。如:

【案例5】关于《宇宙的起源》(浙教版《科学》第六册第1节“宇宙的起源”)一课笔者曾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①查阅相关书籍或互联网,列举宇宙起源的传说,至少两种,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②用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文字与插图),知道宇宙是由不同层次星系构成的,是无边的、膨胀的。

③观看“气球充气”实验,阐述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基本观点。

案例5中“查阅相关书籍或互联网”、“用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观看气球充气实验”等文字表述就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条件的清晰表示。其中“查阅相关书籍或互联网”、“阅读教材”、“观看气球充气实验”等是对学习提供信息与提示;“用5分钟时间”则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条件进行时间上的限制。

(4)行为标准明确化。

行为标准是指学生對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于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在地理教学课时目标中要使用明确的数据反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度,即学生学习行为标准要明确,如案例5中的“至少两种”就是目标表述的行为标准。

(5)目标表述公式化。

一个完整地理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就是“谁去做、怎样做、什么条件、做的程度”,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即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如

【案例6】关于《行政区划》一课教学目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可如下设计:

学生能说出自己家乡所在的三级行政区划名称,培养热爱家乡之情;

①学生能借助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通过分组竞赛学习形式,说出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政府所在地,培养竞争合作意识;

②学生能借助中国行政区划图,说出至少三个与浙江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

案例6目标①中学生(行为主体)能借助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行为条件,也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分组竞赛学习形式(行为条件,也是过程方法目标),说出(行为动词,也是技能目标)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政府所在地(知识目标),养成竞争合作意识(情感目标);

目标②中学生(行为主体)借助中国政区图(行为条件,也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说出(行为动词,也是技能目标)至少三个(行为标准)与浙江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知识目标)。

用这个公式陈述目标不仅完整清晰地表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行为条件有哪些,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要达到什么行为标准。同时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另外看到这样的目标表述可以清晰地知道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展开落实,课后如何进行检测评价,真正做到教学目标“表述——落实——评价”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盛群力,马兰,褚献华.界定三维教学目标之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0(02).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曹列文.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的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8(12).

[5]吴金财.例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6).

课堂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课程开设侧重艺术设计教学是近些年来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针对幼师美术课程引入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幼教美术课程中加强最能体现创造意识的各种艺术设计类课程,在注重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艺术设计意识、创新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 幼师美术

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已走到了一个转型时期。众多的学生开始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德国在20世纪初由教育总监穆特修斯提议,在中小学美术课本中增加了设计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公民普遍的设计意识和欣赏水平,是十分成功的经验。在幼师美术课程中加强最能体现创造意识的艺术设计课程,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注重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审美经验的获得。这既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幼师学生专业的需求,是一举两得之举。

一、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赋予了幼师专业美术课程新的内涵

虽然现代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创新、审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幼师美术教学改革却仍然波澜不惊,因为原有的幼师学校都是中专学校,由于教学体制的改革,这些学校有的合并,有的改制,有的撤消,因此教学的改革都各自为政,没有相互交流教改的经验,教学改革没有形成气候。以致幼师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未能构建出一种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素质教育思想的美术教学新体系。

正是由于幼师美术教学改革的缺失,使得各校使用美术教材不规范,有的沿袭旧的美术课程内容,有的学校只重视美术课程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我校现使用的幼师美术教材是199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教材一共分为六大单元,第一单元以素描为主,第二单元以色彩绘画为主,第三单元是图案、美术字、黑板报设计、手工,第四单元是幼儿装饰画和手工,第五单元是中国画、教学挂图、手工,第六单元是幼儿美术作品欣赏、幼儿园环境美化。每一单元的课时,例表格如下:

尽管该教材在当时做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如:图案、美术字设计、黑板报设计加入了教材中,注意教学和幼师实践相联系,增加了一些应用课程,如幼儿园环境美化等。但从课程百分比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中等幼师专业美术课程中绘画类课程占到了一半之多,而设计、制作、应用课程比例相对较少。艺术设计课程和绘画课程没有有机的联系为一个整体。该教材表现出的不足,很显然已不能满足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下师生的需求。

(二)艺术设计教学的拓展和强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幼师专业要求美术师资既要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具备一定的美术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创作、创编、教学的综合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笔者以为,在幼师美术课程中加强最能体现创造意识的艺术设计课程,在设计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造能力,并将艺术设计运用到毕业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幼师美术课中增加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为美术老师在素质教育指导下实施创新型美术教育,扩大学生视野、增加现代艺术设计意识,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既然艺术设计教育在幼师美术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如此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进一步完善幼师美术教学改革。

(三)满足了学生在新形势下的需求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不一定都具备良好的绘画表现力,有些学生甚至对美术技能训练学习有畏难情绪,更难以产生兴趣。但比较喜欢制作性较强的构成课(相对于绘画课而言),只要花一点时间与精力,构成作业对于学生来说,能轻易地驾驭,完成的作业也比较具有一定的水准。完成的作业产生的视觉效果超出学生自己的预料,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继而发生浓厚兴趣。因此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导下引入的艺术设计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由感兴趣转变为一种爱好,甚至是终生职业。

2.有利于学生设计思维素质的培养

对于艺术设计来说,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设计思维能力、审美教育、设计方法十分重要,不仅能够提高设计能力,还能提高美的感受能力。艺术设计教育把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培养的最有效的手段。艺术设计教学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学习,鼓励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互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将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幼师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和艺术才能。如果我们现在还在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美术教育,忽略学生美术创造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美术素质势必与时代格格不入。

3.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般来说幼师学生通过一年的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素描的学习,已获得了运用铅笔作画的一定技巧。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进一步进行艺术设计的学习,是学生手和眼的最好训练环节之一,它能发展手和眼的协作能力,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各种技能学习中是极其需要的。在幼师美术教学中将艺术设计教学与原有的美术教学内容相联系重新整合成新的适应中职幼师生的美术教学内容,对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加现代意识、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有所成,毕业后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担任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工作,组织完成幼儿美术活动的任务,适应当代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引入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与原来教学内容的整合

(一)根据教学大纲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确立新的美术教学大纲

新的中职幼师美术教学大纲应即不同于高职幼师专业和幼儿师范专业的美术教学大纲,也不能等同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大纲。应具有中职幼师生的特色,能反映中职幼师学生的特点,适用于中职幼师专业美术教学。幼师专业新的美术教学大纲应是美术欣赏、绘画、艺术设计、手工制作等四大内容。

(二)在幼师美术课中增加相关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并进行整合

新的美术教学内容应是在接受一定的美术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视并加强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的教育,同时接受绘画技法、手工技法的传授,把美术知识的共性和幼师职业教育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幼师美术教学中加强艺术设计教学并将艺术设计的内容和原来的美术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整体。

1.美术欣赏。在美术欣赏中应减少课本里原有的中国工艺美术、中外雕塑、中外建筑欣赏,有选择性的增加设计欣赏课,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插画设计、舞台美术等等。在欣赏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了解设计作品将造型元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的对象的过程。

2.平面构成设计。将平面构成的教学内容和绘画基础知识相结合,比如在素描的学习中增加结构素描或是设计素描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用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基本形式,点、线、面来指导动物画,人物画等绘画的创编。加强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图案的学习,对中国传统古典图案有所创新,也可以运用进绘画中,比如儿童画的创作。在形式美的法则指导下,吸取传统图案的精华,为儿童画的创作增加新的元素。

3.立体构成设计。通过将立体构成的学习和手工紧密联系,使手工拓展为幼儿园实用手工的学习。立体设计是发展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感觉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材料能力的途径之一。幼师专业的立体设计教学可着重放在立体造型设计草图的训练和手工上。教学应分两步进行,首先要教给学生写生草图的画法,其次应教会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方法。此外还应更重视手工教学的拓展和强化训练。

4.色彩构成设计。色彩构成的学习要学习色彩的心理联想,色彩、肌理在儿童画中的应用等。

三、加强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学方法

中职幼师专业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设计师,所以整个艺术设计课程应以“高起点、低难度”为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一)欣赏与制作相结合,动手体验制作过程。

艺术设计的学习,能发展学生手和眼的合作能力,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各学科学习和各种工作中是极其需要的。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学中做,使美术活动教、学、做合一。

(二)加强应用课程力度

突出学用相结合与专业特色,加强应用课程力度。图案、纸工和泥工等其它画种和工艺的教学,同样也都应该按着创造性的教学途径发展,逐步由写生往美化变形设计提高。比如纸艺设计教学先做多数学生会做的折纸,等学生了解熟悉了纸材的特性、技法后,让学生做复杂的创作,折纸、剪纸、构成等,而且都要尽量上成创造性的制作课。手工的学习应拓展开发新的创作手工的工具与材料,引发学习兴趣,从材料的使用中,获得审美愉悦。

(三)探索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观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美术活动的具体设计、实施乃至评价等,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支配和调节美术课的开展。美术课首要的就是要强调并突出美术的活动性。“以活动促发展”是探究性美术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切入点。从一开始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无论是在前面表现的同学还是在下面创作的同学都热情高涨,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之中,都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审美情感上的愉悦,喜欢美术活动,觉得轻松自如。比如在上纸艺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可以是幼儿美术中的卡通拟人动物、人物、风景装饰画、花卉等等。在合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开思路,去探究纸艺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在美术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中等职业幼师专业美术教学中加强艺术设计教学内容都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了这种新的幼师专业美术课程观,并自始至终用来指导幼师美术教学,这无疑将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顺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亦勤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桂木 《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多纳德·赫伯霍兹、芭芭拉·赫伯霍兹 《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长兴教师进修学院 浙江湖州)

课堂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授课方式的体现,记录了教师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优秀的课堂设计应该包含课内教学、课外延伸、人文素质以及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这对教师的个人素养以及教学经验都有严格要求。基于此,本文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阐述其作用并结合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现状,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

从素质的性质上看,其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人的一生成长中,若想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人,具备各项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素养无疑是教学必备因素。教师应该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设计水平,这样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中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及精神思维。同时,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有助于语文教师打造高效语文教学课堂,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不足

(一)片面性与单层性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大多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与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课堂设计不够全面,具有片面性。此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体系也比较零散,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习惯对语文课文逐一讲解,但是这样的做法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仅仅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各单元中的课文相互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也不能够将知识进行贯通,不能将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学生不能搭建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他们理解知识点就不够全面,遇到不懂的时候也只能死记硬背,這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极大降低。

除此以外,许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并没有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也存在单层性的特点。因此,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够获得进步和发展,他们的个性也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这会限制今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抽象化与非生活化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抽象化特点。以往的教学课堂,大多数是教师在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讲得越深、越细、越多,学生学得更累、更苦、更烦,学生无法在生活中使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学生会对自己所学知识产生一种无用感,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小时候就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乐趣,也不能通过生活实践增长知识。

语文课程应当在现实中根植,除技能、知识以外,还有很多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宝贵财富均构成了课程素材,在生活和课程、学校和社会间能够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并非额外负担,而是生活需要。如此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具有生活化特点。然而,当前统编版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并非生活化,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并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当前时代的小学生特点进行更新,仍然还在使用灌输式教学,语文教学课堂丧失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且学生无法与实际生活有效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参与感较弱。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一)提升教师修养,引导核心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想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作为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具备回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给学生一定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这节内容主要对红军长征的辛苦进行描述,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惧环境恶劣顽强斗争的精神。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毛主席的另一首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向学生展现出来。使学生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七律长征》的情感更加丰富,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具有气魄。通过教师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丰富,这个过程也能提高学生视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的培养。

(二)借助微课,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网络教育迅速普及。作为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微课具有精而短的特征,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微课视频制作,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微课的制作,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微课制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制作时间进行控制,从而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更好地学习。同时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味地去讲解知识,而是可以借助微课选择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教学,这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微课,教师可以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叙述,这样有效节约了课堂的时间,同时借助微课也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三)基于核心素养,更新教育理念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小学语文教师要逐渐将课堂交给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任何事情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只有有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因此,当前较为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无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应该注意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找到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共同之处,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话剧,将故事从书本搬到讲台上。让学生参与其中,了解故事走向,进而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教学《牛郎织女(二)》一文时,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动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场景,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浪漫。

(四)基于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语言构建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包括对好词好句的熟记和积累丰富的语言运用经验等。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词汇量的关注,丰富学生的句型,增加学生的语言运用经验。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优美语句进行朗读背诵。通过语文实践,让学生对积累的语言知识进行运用和升华,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说和写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的主动性,注重通过启发性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求知和探索的兴趣,充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思维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比如在学习《草原》一文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要求学生写出他们心目中草原的样子,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短视频向学生展示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場景,以及草原上特有的风俗文化。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悟,对文章的思想进行总结。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形成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比如在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通过对文章优美语言的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反复阅读,对文章表达的美丽场景进行想象,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要对教学文章的深刻内涵进行发掘,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强大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对文化进行传承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层次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高标准体现。借助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树立起一定的文化传承意识,这样才能使我国优秀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有利于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促进自身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不要仅限于语文教材,也可以以生活为基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收集,这能够拓宽语文教学的范围。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文知识和文化,并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这能使学生树立起文化传承的意识,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综合文化素养。

(六)基于核心素养,全面使用教学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要体现对学生人性化的关怀,在心底时刻将学生放在首位。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体验和感受;教师要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敢于提出自己观点的学生进行表扬。教师可以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同学和家长,为学生提供知错能改的机会,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辩驳。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充分尊重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评价素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评价。

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启蒙时期,语文由于其自身的基础性和延展性更是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核心素养下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还可以带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可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盛行,音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对音乐课堂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优化

《隆里格隆》是苏少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本单元的单元要素为:千音万响,当数人声最奇妙;传情达意,把音乐描摹得惟妙惟肖。也就是本单元主要探索的是人声在音乐中的神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感受戏曲的魅力。

一、设立三维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新课标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并通过三维立体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例如,在《隆格利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定以下三维目标,并借助三维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唱出《隆里格隆》这首歌曲,将歌曲中的轮唱、合唱完整地演绎出來。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体会到京剧的艺术魅力,能够欣赏、模仿和表演本节课中的音乐活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京剧。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将歌曲中的轮唱、合唱完整地演绎出来。

难点:两个声部的配合演唱。

二、优化导入过程,抓住学生兴趣

课程导入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知,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优质的课程导入,完成课程的开篇,例如,在《隆格利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京剧中含有本课音乐的片段。

师:大家听出来我刚刚为大家播放的是什么了吗?

师:在京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片段,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通过这样的形式能使学生在一上课就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设计视听欣赏,促进审美发展

音乐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会欣赏美妙乐曲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悟,这样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例如,在《隆格利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播放出相应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借助视频内容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为学生奠定情感的基础。并且,通过学生的观看和倾听,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谱有什么特点,使学生能够对这种“新形势”的音乐特点进行感悟,然后再为学生总结:像这种歌词没有实际意义的歌曲,在京剧中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习惯用词,一般穿插在实际表演的中间,起到的是过渡作用。另外,这首歌曲是一首分男女生演唱的二声部歌曲,是因为在京剧中分“生角”和“旦角”,其中生角唱的就是男声,旦角唱的就是女声。

教师为学生展示生角和旦角的脸谱,并分别播放生角和旦角演唱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不同。

四、设计智慧学唱,活跃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智慧化的课堂设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隆格利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模仿游戏。在电子白板上有一个4×5的平面魔方,其中第一竖列和第三竖列的五个方格都是“隆”,最后一竖列中按照歌词顺序填写“咚”,第二竖列中的内容为“里格儿”。每个格子都有对应的播放键,每行也有对应的播放键。当教师按到每一行对应的播放键时,播放出本行的歌唱内容,学生跟随播放内容进行歌唱练习。在有休止符的地方,教师进行重点按键,引导学生进行单独聆听,让学生关注休止符的存在。

五、设计角色扮演,促进深度感悟

《隆格利隆》京剧音乐作品,在京剧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歌曲的唱腔,还要把握歌曲中的各种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出旦角和生角的动作部分,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是扮演旦角还是生角,从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角色在京剧中的不同之处。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优化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还要从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开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细致和多元化的优化。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从情境导入、音乐欣赏、作品学习及音乐感悟等多个角度,环环相扣地进行优化,从而使学生在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叶萍.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J].教育界,2020(15):63-64.

[2]黄佳慧.新课标下如何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J].戏剧之家,2020(06):159.

课堂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鉴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佳的情况,立足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佳,进而探究解决对策,希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问题对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足,致使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佳。对此,应当以新课程标准为背景,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课堂学效果不佳,即未能良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进一步分析,确定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未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因以下问题的存在:

1.教材的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实,小学生的思维通常是需要用语言表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灵活的运用数学教材上的语言形式,丰富课堂教学语言,让学生深受语言的影响,多角度的思考数学知识及问题,如此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良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通过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持续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未能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要,直接照搬数学教材,套用数学教材上的语言形式,平铺直叙的讲述数学知识,加之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致使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有效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学生容易受到教材语言形式的印象,导致思维模式固化,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教材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小学数学教材知识内容的结构和特点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跳跃性和知识排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小学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率差。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来简化教材内容,如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才能很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循序渐进地思考与学习数学知识,有效的利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最终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很多数学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与经验来规划教学活动,致使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应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比较吃力,致使其数学知识学习兴趣降低,那么学生自然不能积极主动思考数学知识或问题,致使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佳,不利于小学生未来良好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教材的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样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效果。

3.小学数学教学的复杂性增加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难度

小学阶段,小学生需要学习12册数学教材,这期间教材内容容易出现复杂、重复、晦涩的现象。并且教材并不是根据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顺序进行设计的而是内在的隐性有机联系。此种情况下,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收集与数学教材相关的资料,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料来简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比较适合学生,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真思考与学习数学知识,如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但实际情况则不然。目前,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未真正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理解能力,直接将逻辑性、复杂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搬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致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一知半解,不能有效思考,如此势必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较多,如若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纠正、调整,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良的成长与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经验总结,提出的建议是:

1.设置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强、贪玩、心智不成熟等特点,要想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良好的学习与思考数学知识,势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参与课堂教学,参与数学知识学习、思考,以便学生能够收获知识和思维能力。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教学情境。也就是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进而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或生活场景来创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参与知识学习与思考,良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思维过程的展示,帮助学生逐渐内化思维过程

为了能够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地将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能够“看到”或者“听到”思维这个过程。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在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预算法则的思维过程予以了解,教师先借助教具来分解运算法则,如利用不同的小动物来代表某个数值,在黑板上呈现出加法、减法、乘法、减法的思维过程,组织寻找以上四种运算方法的思维规律,然后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直到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这其中还包括一个用数字表示的计算过程的阶段。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维培养效果

为了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收获数学知识,还能强化自身的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调整数学课堂教学,使之能够贴近学生,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那么,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呢?应当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进而探究能够提高学生主体性,带动學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如分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实践法等,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这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持续推行的情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展开不仅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良好成长与发展。而通过对近些年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导致语言形式未能贴合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结构未能贴合学生知识结构、教学复杂程度未能考虑学生理解能力,致使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佳。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应当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注重思维过程的展示,帮助学生逐渐内化思维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维培养效果等措施来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以便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有效教授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59-61.

[2]曲彦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184.

[3]张雪.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84.

[4]李军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3,(06):121.

[5]梁油油.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41.

上一篇:教育学课程论文下一篇:泌尿外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