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术范文

2023-12-27

媒体艺术范文第1篇

数字媒体艺术, 自诞生以来, 便没有明确定义, 不同的人对其的了解也是大为不同, 许鹏认为,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多媒体艺术的基础上演变的, 换句话说, 他认为多媒体艺术是数字媒体艺术的重点, 他认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最大亮点之处在于艺术, 是一种新型的创新艺术形态;而李四达则认为数字媒体艺术是人类思维与科学技术的集合体, 在他看来, 所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及相关作品都可以划归于艺术范畴, 诸如服装设计、电脑制图, 都算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而笔者认为, 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分为即数字、媒体、艺术, 三者各自分工明确而又互补的学科。将自己的艺术灵感、艺术思维, 运用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辅助技术制作出来, 然后通过媒介的审美加以评定、展现。综上所述, 虽然至今数字媒体艺术依然定义不够明朗,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的体现, 它是全面性、多方位的, 展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是艺术与科技互补互惠的产物。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是将数字技术、艺术、媒体有机的整合到一起, 因此, 要寻求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必须从“数字技术”、“媒体”、“艺术”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以此可以看出, 数字媒体艺术是集众多学科优势于一身的新型学科, 其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多元化、大众化、高效化, 除此之外, 还包括奇观性、可变性、交互性、虚拟性、融合性等特征。

奇观性: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将作者夸张、抽象的创作思维, 以视频、图像等形式呈现出来, 例如一些著名的影视作品《阿凡达》、《侏罗纪公园》的诞生, 它将原本就不存在的或已经消失的事物展现出来。

可变性:由于数字技术的介入, 使得艺术拥有了可变性特点, 这一特点可以更好的优化作品, 将作品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实施编辑, 从而使影视作品更容易吸引住人们的眼球, 画面效果更具审美性。

交互性:体现数字媒体艺术交互性特点的当属时下最为流行的弹幕, 在几乎所有的网络直播平台中, 我们都会看到流动性弹幕评论, 其中包括文字与图案两种, 观众在欣赏视频作品的同时, 还可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与众人分享、交流。

虚拟性:展现数字媒体艺术虚拟性特征的代表性事件如影视特效, 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 我们都会看到很多本不存在的特技, 而这些都是运用数字编码实现的, 只是在屏幕上, 这些数字编码, 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而已。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1、缺乏创新意识, 思想观念落后

数字媒体艺术是需要有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而很多的创作人员却缺乏这些。很多资历较老的艺术家不愿接受这种新的创作手段, 仍然坚持着传统的创作思维、理念、手法, 这对于其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是极其不利的, 久而久之, 所产生的作品必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当然也有一些接受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者, 但却在创新意识上相对缺乏, 这也导致了市场上的大多流通性作品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 而精品则少之又少。

2、缺乏文化底蕴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文化底蕴是相当丰厚的,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 市面上的绝大多数数字媒体艺术作品都缺乏文化底蕴色彩, 都是在效仿西方作品创作特点, 这对于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长此以往, 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将被边缘化, 无法立足于世界舞台。

3、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手段

老一辈难以接受数字媒体艺术, 而年轻一代则过度依赖。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 方便了创作, 让创作更为简单, 让创作空间更为宽广, 但却因此, 也让很多年轻人对其产生了过度的依赖, 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作品缺乏神韵、精神、人文等元素。

四、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1、作品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虽然现阶段我国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没有太多精品, 但是在艺术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在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在作品中不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从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 未来, 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前途必将一片光明。

2、将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入

未来的数字媒体艺术, 必将融合更多的学科知识, 而其界限也将越来越变得模糊, 而这种融合, 也必将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不同团队之间也会跨学科、跨领域进行合作, 使其呈现多样化发展势态。

3、带给人们更好的艺术体验

随着科技与艺术的不断融合, 艺术的表现方式必将多种多样, 而人们欣赏艺术的方式也必将从眼观耳闻走向虚拟仿真, 例如现在正在迅速崛起的电影、游戏的3D技术、VR技术, 将带给人们更为真实的感官体验。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具有多元化、新鲜性、又充满创造性和发展潜力的领域, 它是艺术与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互相融合、互惠互补的产物, 是对美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而未来的我国, 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 也必将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 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新兴的一门学科, 它涵盖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个学科, 是一个综合性学科领域, 在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它一出现, 就被运用到建筑设计、影视制作、动漫制作等多个行业, 迅速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本文将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特征、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 对其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解读, 希望以此能够让更多的人们加深对其的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 使得影视制作的画面看起来更为真切, 也让动漫制作变的轻松愉快, 而这些都离不开其强大的综合性功能, 作为一个交叉科学, 它涵盖了艺术设计、造型设计、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图形、数字图像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其作用, 尤其在这个“数字时代”背景下, 加深对其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特征,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 黄秀渝.浅谈数字媒体艺术[J].剑南文学 (经典阅读) , 2013 (4) :181.

媒体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特征;影响

随着数字化信息的快速发展,传统单一的媒体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当今只有充分将数字化技术手段与艺术设计相结合,才能更加够有效地发挥数字化技术手段在数字媒体设计的作用。通过对数字媒体设计的特征的研究,分析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推进传统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使其融入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步法中。

1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

数字媒体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施媒体艺术设计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式,为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提供了新型造型语言以及语句表达方式,从而丰富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与模式。因此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认识十分重要,下面对数字媒体艺术的部分设计特征进行概述。

1.1交互性与高效性

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设计特征之一交互性设计,主要体现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计算机是一个大型的数字化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终端和网络等设备,设计师能够从大量的数字化数据中随意选取游泳的设计素材,为媒体艺术的制作提供有效资源。其次,数字化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线上和线下的交互式、多元化的信息交流,不仅能够充分展现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特征,还能够使设计师从交互式的信息中获取创作灵感,以便设计出特色的数字媒体设计[1]。最后,数字媒体设计具有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以及独特的数字化形象,并能够将传统单向的设计过程转变为双向的设计过程,实现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等。

高效性,高效性是数字媒体艺术制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计算机数字化信息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较多便利数字媒体艺术制作素材,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数字媒体艺术制作的高效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易传播与易制作的特点,提高制作的速度,使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够快速出现在屏幕上,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数字媒体技术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复制粘贴功能,实现群体复制扩展,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将传统个体创造扩展为全体复制,节省相同个体绘画制作过程,用数字化代替传统繁琐精细的制作,减少设计制作过程中的重复劳动,此举不仅能够降低设计师设计制作的工作强度,还能提高设计的时效性,从而激发设计师的工作热情。

1.2综合性与虚拟性

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夸张、渐变、光怪陆离的画面设计,将平面设计转化为立体设计,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虚拟手段,准确表达出设计师真实的设计意图[2]。创造出传统媒介形式难以表现出的设计作品,丰富设计元素,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扩大设计师的创作思维空间,提高设计师的创作能力。

综合性,数字媒体艺术的综合性较好理解,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综合设计文字、动画、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表现手段,将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生动形象,多方位,多角度的表现出来,达到图文并茂的设计效果,丰富设计形式,增加传统媒介无法展示的新型设元素,增添新型设计功能,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艺术创作形式。

2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

2.1丰富设计内容

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之一是设计制作内容的多样性,数字媒体艺术内容更新快,包括新颖的艺术形式,新鲜的表现手法,新奇的艺术构思等,通过新鲜元素的冲击,能够开拓设计师的视野,从而转变陈旧的单一的设计观念,进一步拓展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设计内容[3]。受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丰富传统媒体艺术设计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传播形式与载体多样化,为传统媒体艺术造成了冲击,突破了传统载体展示的僵化思维,从而丰富了设计内容一设计制作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途径发生了较大转变,网络,互动媒体,交互游戏等都能够成为信息传播途径,通过多种传播途径能够开拓设计师视野,使设计师接受新鲜事物,打破设计师的僵化思维,提高设计师创新设计能力,从而丰富设计内容。二,数字媒体设计具有时代先进性,能够促进传统艺术设计发展,为设计内容增添时代特色。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化时代发展下的产物,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其表现形式多样化,信息容量大,科学技术性较强,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特征深入的认识,能够促进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新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丰富其设计制作内容。

2.2延伸设计思维能力

数字媒体艺术的延伸设计思维能力也非常重要,设计的精髓就在于构思,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的认识,能够为设计师增添新的创作灵感,延伸设计师的设计创作思维能力。在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况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代替设计师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对设计的工作方法,设计效率,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带来了崭新面貌,从而也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延伸式的设计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现代化数字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数字科技载体产品层出不穷,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产生较大冲击,促使传统媒体艺术设计需不断吸纳新鲜视觉元素,延伸其设计思维能力。由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接受到新的设计形式,表现手法以及组织方式,如此,在很大程度上为传统媒体艺术设计增添了新的艺术创作构思,扩展了设计师的思维,延伸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能力。二,数字化技术是一种便捷先进的工具,为延伸设计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数字化技术具有现代信息元素,能够使设计的产品具有智能化特点,使产品设计更加具有人情味,从而为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使设计思路更加广泛。

2.3提升设计手段

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还表现在对设计制作的手段提升上,受到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启发,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手段得到较大提升,不仅提升了传统媒体艺术设计技术手段,还降低了传统媒体艺术设计制作手段的局限性。当今数字媒体艺术的提升设计手段主要体现在提升了产品设计、构思、制造、使用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使传统产品更加人性化[4]。传统媒体艺术设计主要依靠设计师手工绘制设计方案与设计图纸,在设计完成后,在根据动态图设计功效,最后依据使用者的反馈结果了解设计成效,如此一来,设计者的设计制造是缺乏连续性。而新型数字化媒体艺术设计运用了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手段,不仅修改容易,设计效果也较为稳定,能够更加有效提高设计制作的贯性。

综上所述,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阐述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特征,研究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能够更加有效地将当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媒体艺术设计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提高设计能力,丰富设计内容,以便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彦.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发展及展望[J]. 现代电信科技. 2015(Z1)

[2]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3]潘驰宇.信息社会计算机对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影响[J]. 艺术教育. 2014(03)

[4]胡刚.数字媒体艺术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模式探析——以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为例[J]. 大众文艺. 2013(14)

媒体艺术范文第3篇

1.1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

20世纪末, 数字化成为时代的显著代表, 而人类也进入数字化时代的鼎盛时期。数字媒体的诞生波及且推动了艺术发展, 使人类的审美活动, 与艺术创作接受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数字媒体形成了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家不再以传统的材料为展示媒介, 而是利用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处理设备, 通过构建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的创作平台, 对自己的创作灵感进行表现与实现, 最后完成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作品。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不但成为当代艺术的新宠, 也会成为未来艺术的主要趋势。按照其形态它可以分为几类, 一是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产品, 这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初始阶段;二是借助数字技术创作艺术品;三是网络媒体艺术作品, 比如网络动画等;四是宽带交互式多媒体艺术作品, 如网络视频游戏等。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内容产业, 已经成为本世纪产业核心。

1.2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成熟是依赖于人和电脑的整合, 它并不是因为技术的自然发展而形成的结果。数字媒体艺术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审美、创作流程和价值观念是开放的。文化理念的开放, 通常可以形成艺术形态出现的背景, 不同的文化理念背景也将导致不同的艺术形态。数字技术的开放性, 表现为时空关系、人际关系, 可以是绘画、音乐、戏剧、雕塑等, 在这种开放理念下的数字媒体艺术, 必然是多元文化整合的结果, 数字艺术只有在多种不同的元素结合下才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态。审美的开放是指数字技术所支撑的艺术创作及其审美是开放的。比如电影电视比任何一种艺术带给人们的影响都直接, 因为核心技术的可复制性使艺术成本降低, 数字技术所能开拓的空间更为广泛, 从而降低了艺术的审美成本, 使审美空间不断扩增。创作流程的开放指数字媒体作品的可修改性、参与行、完善性。当一件作品在网上发布以后, 其允许修改的版本可以被再度创作。而这种无限创造的能力是数字媒体艺术创造流程开放性的体现。

因此, 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变化、多元化、虚拟性、交互性。数字艺术的作品展现是观众和创作者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 在数字艺术形态下, 观众可以参与其中创作或者修改, 因此可将作品再创造。

2 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

2.1 新媒体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出现, 新媒体艺术行业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第一, 丰富了创作形态,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创造者可以利用计算机, 创作出特殊的效果, 赋予更多的元素。第二, 扩展了内容表现空间。传统艺术创作通常会受到时间、地点、材料等载体的限制, 而计算机扩展了艺术创作的表现空间, 不管是表现过去还是未来, 宏观的还是微观的, 都可以真实展现当时的景象, 从而节约了资金。第三, 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的应用, 大幅度缩短了艺术呈现时间, 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但是,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忽略其消极的一面: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将艺术作品更快更有效的创作、发布出来。这对于快速传达给群众来说, 是很有利的。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 运用快捷的工具对艺术品进行大批的生产, 把艺术这种神圣灵感的创作, 变为理性且机械的生产活动, 把艺术品与商品相混, 对艺术创作是不利的。如果长时间的商业化、模式化的生产, 必然会减少艺术性和创作成分。

2.2 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扩展到我们的生活的很多部分, 电影、电视、手机、游戏、杂志、动画等这些都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 因此它是一个多元化的创新艺术, 且科技与艺术已经结合使用。比如, 网络游戏是数字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目标之一, 过去简单的二维画面, 到现今流行的三维空间, 网游也会继续朝着真实逼真的效果靠近。再比如, 电影可以播放出画面清晰度高, 色彩鲜艳、饱满的画面, 有些电影运用三维和虚拟现实结合的技术, 吸引眼球, 使观众仿佛置身画面之中, 那种感觉无法比拟。

结论

虽然当今社会, 艺术品的产生形式上有所变化, 它集艺术化与商品化于一体, 但是其艺术性始终占主要地位。回看历史, 许多新科技刚推出时, 都被认为是“技术”而不是“艺术”, 就像当初的埃菲尔铁塔, 建造是建筑科技发展的展示, 而现今却成为艺术的代表作品。因此商品化永远无法替代艺术性, 艺术性是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固有属性。而如何让观众感受艺术才是重要的话题。艺术希望人们去想象与思考, 而其他比如游戏或者电影与之有交集, 而部分创作者有意无意的将技术特质放入创作中, 但观众是否可以同时兼顾两者呢?如果可以, 我想能够提高对作品的认知度, 从而积累艺术人文的厚度。所以无论我们是强调他的关键性还是实验性, 数字媒体艺术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它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丰富了今天的艺术形态。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新媒体的渗透对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影响, 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和它的具体呈现形式, 探索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艺术

参考文献

[1] Beauchamp, K.G..Applications of Walsh and Related Function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84.

[2]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5.

[3] 黄鸣奋.数码艺术学.学林出版社, 2004.

[4] 百度百科.数字媒体.http://baike.caidu.com/view/237696.htm.

媒体艺术范文第4篇

[摘 要] 电子屏幕媒介突破了纸媒介的生产时间、生产耗费和视觉呈现等方面的局限。融合了字、声、图的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促使新文学类型出现,使文学中的文学形象更加直观具体、类型化;促使文学产品以文学形象为轴心向影视艺术产品转换;改变了文学出版物的形态。电子屏幕媒介求真求美的发展,促使文学出版物的审美不断变化。

[关键词] 屏幕媒介 文学出版 传播 审美

Screen Media and Literary Publishing

Yan Huailan

(School of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o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524088)

[Key words] Screen media Literary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Aesthetics

电子屏幕媒介诞生之初,并不是应用于文学,而是应用于影像艺术。电子屏幕媒介的优势主要在于传播图像符号,从这个角度说,屏幕是人的视觉感官的延伸。但是电子屏幕媒介和影像形象具有先天的视觉直观性,这与文学出版物中的语言文字符号和文学形象的视觉性有相通之处,而且从媒介的功能看,屏幕媒介传播有语言文字符号,屏幕实是纸媒介的变体。所以随着电子屏幕媒介的发展,它也就成为文学出版的重要传播媒介。数字出版成为主导,文学出版与电子屏幕媒介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1 电子屏幕媒介

电子屏幕媒介的出现是对出版中纸媒介局限的突破。

首先,纸媒介有出版生产时间上的局限。纸媒介出版物的生产周期(策划、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装订、发行等所需的时间)一般很长,越是严肃的内容需要的时间越长过程越繁琐,这限制了书刊的及时出版。特别是科技期刊,在国内的科技期刊上论文发表的时滞平均高达14个月,据统计表明,一般科技文献的半衰期都在10年以下,一些活跃的生长点上的科技文献,半衰期往往只有2—3年,所以,一篇有价值的科技论文发表时滞若为一年或两年,恐怕其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1]。纸媒介出版在时间上的局限需要改变。

其次,纸媒介生产耗费资源污染环境。纸媒介的材料是纸张, “中国纸和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而近年来,纸张、印刷、人力等价格一直在涨,无形中加大了图书出版的成本,最终又转嫁到购买者头上。纸质印刷读物的局限是全球性的,传统的文字传播载体具有这些不可克服的缺点,“传播时限较长,资源耗费巨大,信息数量贫乏”[3],这内在地要求出版物的载体形态发生变化。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无纸读物成为可能。纸质印刷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纸质印刷出版业成为夕阳产业。“文字传播载体的发展趋势:信息储存剧增,查阅快速方便,表达直观生动,知识资源共享,促进知识创新”[4]。文字传媒的新媒介,就是当下普及的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

再次,纸媒介中的符号以文字为主,有视觉单一性的局限。纸媒印刷术生产的大量书报刊产物进入人类的生活,纸媒和文字符号从生产、传播和接受上讲,是视觉文化。视觉性的纸媒文字传播方式,促进人们思维发展的同时,也把人类的精神交往限制在视觉的范围之内。人类与印刷在书报刊等纸质媒介上的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之间的交流变得乏味单调,相当多的非文字图画的信息被排除在交往传播之外,人类视觉感官的畸形发达违背了人类复杂多样的全息化交往方式的需求。马克思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指出:“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5]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精神交往媒介的出現。电子出版物使字、声、图紧密结合,语言与文字表达互相呼应,多样的符号和生动的形象,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趣味性需求。

电子屏幕媒介就应时而生。经过近百年的探索,人们发明了各种电子媒介,成功地记录并传播了声音、文字、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传统印刷媒介时代的载体——纸张的种种局限,被光电磁材质的各种电子媒介突破。电子屏幕媒介凭借着突出优势,迅速占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从本源上考察,广播和影视等电子媒介技术最初是作为传递军事信息、即时通讯、视觉奇观、新闻资讯等的媒介工具而在小范围内使用,但是广播中的声音和影视中的影像,对于塑造更加鲜活生动艺术性形象的得天独厚优势,很快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广播和影视也就迅速发展催生出新的文化商品和艺术类型。广播的表征媒介是声音,其本质上是声音的艺术;影视的表征媒介是影像,其本质上是影像的艺术(无声电影仍然是电影,但没有影像就不能称之为电影)。广播和影视艺术的艺术媒介是声像,现实中的声像被以电、磁、光等的介质记录、存储、输出,其所依托的物质材料媒介是电力机器。依托于电子媒介的广播和影视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其中还有语言的部分,就是广播文学、影视文学,恰如戏剧艺术之于戏剧文学,歌唱艺术之于诗歌,说唱艺术之于话本。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是机械化印刷纸质书报刊媒介的巅峰时期,也是纸媒文学出版的黄金时代。这段时期广播、电影和电视等电子媒介诞生,被称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所谓大众媒介一般是指有专职专业的编辑人员运作的、用专门的制作机器进行复制物质性文本作品或传播信息符号的传播组织机构,如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介是从媒介受众面广泛为一般社会民众的角度对机械印刷书报刊纸媒和广播电视电影电子媒介两种形态媒介的概述。相比文学以往的三种传播媒介:身体发声器官、实物、纸媒介,大众传播所用的电子屏幕媒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传播优势:几乎能表达人类所有的思想和感情,能永久记录存储人类社会所有的事件,能将信息事件传播至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空间,而且能普及到社会上几乎所有的年龄和阶层的受众。以具有这些特征的电子屏幕媒介为工具,文学出版在选题、创作、传播、接受等各个层面都必将发生新的变化,文学出版物的形态、审美也必然呈现新特征。

2 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1990年代互联网问世,互联网和通讯技术发展迅速将人们带入网络世界。电脑和网络是电子脉冲或“比特”(bit)处理信息的数字媒介,相比人类的身体媒介、纸媒介和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具有无可企及的优势:迅捷、仿真、互动,它迅速地将人类现有的印刷、广播、电影、电视、手机、摄像机、播放器等媒介形式全面数字化,将人类现有的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电视、戏剧等艺术文本纳入数字世界,21世纪进入数字媒介时代。多媒体和超媒体是21世纪数字化网络媒介的代表。就传播学的范围讲,多媒体,是指使用数字压缩技术对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进行一元化快速处理和传输,把多种电子媒介结合起来的双向信息传播系统。超媒体中,以超文本的形态链接着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和程序等各种信息文本,与传统的线性寻址的信息系统不同,人们能够随时共同输入、阐释和下载分享信息,具有非线性的灵活访问信息的方式,目前使用普遍的是万维网和流媒体。超媒介文本的动态性与交互性打破了传统纸质印刷媒介的严肃稳固,作者与读者的身份具于一体,在写、传与读的行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由此超媒介文本具有新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处于互联网状态的数字媒介中,各种形态的艺术构成要素相互渗透,艺术的形态受数字媒介影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而且出现通过网络传播的新媒介艺术形态。例如,建立在电脑和软件基础上的游戏,包含文学构成要素在内的模拟性广播和数字影视艺术,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信文学成为数字文学的主体。随着数字媒介处理文字、声像符号能力的增强,数字艺术的融合性越来越显著。例如在手机微信创作中,文字、图像、影像和声音等表征符号就处于交相融合难分伯仲的情况。

纸媒介出版中,文学活动的创作、传播和接受各环节都是抽离出来独立进行的,这种情况也存在于网络化的数字媒介环境中的文学活动。但数字化网络媒介环境中文学出版活动的特征却是,创作、传播和接受各环节不但能分开进行,还能够跨越空间同时进行。数字媒介的联网功能和即时信息传播功能,能够把作家和读者实时性地连接在一起进行即时沟通和在线互动。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的线型单向流动模式被彻底打破,形成新的“作者—作品—读者”的环型双向流动模式,多人同时创作、创作阅读同步。这种去中心的交互主体性文学活动,恰是麦克卢汉所说的人类的重新部落化。

多媒体和超媒介这样的新型数字网络屏幕媒介的出现,加速了文学出版及其要素发生巨变。在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基础上发展的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及出版物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物的文字文本形态和形象形态的影响。二是屏幕媒介毕竟主要是活动影像和连续音频的媒介,而不是语言符号为媒介的文学的媒介,屏幕媒介對文学出版的影响就还表现为影视媒介中的文学与纸媒介中的文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促使文学出版向影像产业的靠近、转化,应用广泛的就是文学的影视改编、影视同期书的出版、文学作者纷纷转向影视编剧、文学作品影视故事化等。

从第一个方面看,首先,屏幕上书报刊的阅读与传统纸本书不同,阅读者用滑动鼠标、敲击键盘或点触屏幕的行为替代了纸质书的翻页。其次,电子书刊的阅读,除了阅读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文学文本的构成要素也是阅读对象,因而屏幕阅读是包含视、听、读三重含义的、立体的、动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再次,读者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欢,设计适合自我的字体、字形、字号、字句、翻页方式以及背景音乐等,还能根据自己喜好进行复制、下载、改编、发布和再传播,读者兼具作者和传者的功能,因而是更有个人特性的阅读和传播方式。屏幕媒介的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文学的生产,网络文学是网络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是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生产”模式[6]。网络文学的作者可以是任何能上网的网民,即写即发,语言表达简单随意而杂乱,缺乏语言的表达技巧,疏于语言的修辞方法,这使网络文学在形象的细致刻画和情节、意境营造方面往往一蹴而就,失于粗率,而主要以情节曲折动人和贴近网络生活本身取胜。也就是说:“网络的特征介入了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7]所以,网络文学的屏幕媒介,使文学形象不可避免地具有感性化、可视性、粗陋化、多行为、少情感等特征,文学意蕴浅显甚至鄙俗。虽然局限仍不可避免,但电子屏幕在技术上不断朝更适合阅读的方向努力,使网络文学出版物在内容上快餐化,在版面呈现上色彩丰富、形态多变、声图具备,在形式的审美上越来越精致。

从第二个方面看,屏幕媒介中除了有传统文学以电子书的媒介形态呈现,依托于网络创作传播的网络文学,还催生了新的文学形态如广播文学、电影文学和电视剧文学,并对影视等传媒艺术产生文学化的影响,影视等传媒艺术在大众中的流行,又侵占了文学的传播领域,逼迫文学形态、文学出版做出改变。影视是艺术,也是信息媒介,是商品,文学同样如此。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相异相通,相互影响:第一,影视作为艺术,有独特的镜头话语,它用人声、乐音、物像、人像等因素构成的荧幕影像再现人物、事物、事件,从来没有其他媒介能够这样完整、立体、写实、近距离地呈现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影视把依赖于想象的文学的文字文本的幻象世界转换成视觉逼真的幻象情境。第二,影视作为商品和媒介要吸附尽量大数量的受众,就必须兼顾各阶层各年龄受众的需求,影视剧的文学剧本就必须是通俗的,大众文学和通俗文学就被培养起来。第三,影视剧本具有文学性,可以说是伴随电影电视出现的新的文学体裁,人们用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命名这新的文学文类与文学形态。第四,相当数量的影视剧改编自文学作品,这既是文学作品在影视媒介中的重生,能够引导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或再阅读,也是影视对文学作品的再生产,使一部分文学作品的创制生产有意识地向适合影视剧再生产的方向靠拢。第五,影视艺术在21世纪取代文学成为主导地位的大众化艺术,读者流变为观众,但是观众却难以转身为读者,这对文学的未来命运提出了挑战。第六,影视对人们的事物观念、生活观念产生了影响。“我们今天可以将这两点定义为电影的认识功能。一是它向我们提供了因为某些客观或主观因素,让我们无法直接感受的外在世界的鲜明影像;另外一个则是强迫我们正视我们自己和我们庸庸碌碌的存在,以期改变与自身的关系”[8]。不但人们模糊了混淆了影视中呈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而且,人们在形象盛宴的影视剧的熏染下,已经用影视中的生活衡量、引导现实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在低龄的社会成员群体中更为凸显。第七,与电影媒介相比,电视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首先,电视剧的收看是在日常家庭环境中,在时间和地域上要求低,这要求电视文学或电视剧本的创编更应兼顾日常性、家庭性、通俗性的观众需求,以及政治性、教育性的政府需求。电视剧相比电影的制作成本更低,受众面更广,电视剧的产量从时长上看,数十数百倍于电影,这就吸引了大量写作者转向电视剧本和电视文学的创作,从而赋予文学以浓烈的大众文化色彩。其次,电视剧与电影艺术类似,都是综合性视听艺术,兼有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卫星电视的上百个频道每天在家中滚动播出,新剧新播旧剧重播,观众可看可听时看时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普通受众日常消遣娱乐的需求,体现出单纯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的传播所不具备的媒介优势。再次,电视媒介播放的节目中,电视剧只占少量比重,还有新闻、广告、综艺等多种类型的节目。这些节目无一不借鉴了文学的手法,使整个电视媒介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文学化特征。所以说,电视比电影更强力地把文学从圣殿拉下,从中心挤出并使文学不断地走向俗世与边缘,文学出版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的物质生产、效益创收等各方面的地位影响都在不断地减弱减少。

总而言之,融合了字、声、图的屏幕媒介对文学和文学形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屏幕媒介促使文学形态变化,网络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手机文学等新文学类型出现,这些文学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就具有更加直观具体、类型化的特点。二是屏幕媒介促使文学向影视艺术等动态影像文本转换,以文学形象为轴心,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的互动、生产,以及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及其衍生品的关联生产,正发展成为利益圈越来越大的产业。三是屏幕中的影视艺术形象,可简称为屏幕影像形象、屏幕形象,是不同于文学形象的视听形象。屏幕形象比文学形象更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真实直观,因此吸引了几乎囊括所有在教育水平、年龄、阶层等方面差异巨大的大众,大众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就此被慢慢改变,这迫使文学形象的创造朝屏幕形象的方向转变,不但导致文学地位的式微,还改变了文学的具体形态。

3 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学出版物审美的影响

既然屏幕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文字和图像,那么屏幕的发展演变就必然以能更快、更好地传播文字和图像符号为主旨,这也是屏幕媒介的两种发展目标:一是求真,二是求美。这必然影响着以电子屏幕为媒介的文学出版物的审美变化。

从求真的方面看,屏幕媒介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在数字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传播速度越来越越快,对文字信息的传达越来越准确,对世界物象的反映越来越真切。为能求真,屏幕有向极大和极小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为了文字阅读的便携化和图像影像观看的方便,电脑屏幕逐渐缩小成了阅读器屏幕、手机屏幕,为了在屏幕中容纳更多的文字,观看更大更真切的图像,电影、电视、电脑、手机的屏幕逐渐变大。大与小的两极变化又是相对的,人们既欢迎屏幕巨大的电影放映系统IMAX、家庭投影仪、超大屏幕电视,又喜欢依托于网络技术的电脑、平板、手机等便携化电子产品。有学者提出:电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两种形态,即垂直式的竖立影像和水平式的平躺影像,前者“高耸”具有崇高的美学意义,后者“平卧”具备优美的艺术内涵,影像的“躺下”意味着平民百姓对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对于平民百姓艺术力量和自信心的肯定[9]。电子屏幕的这种巨与微的发展趋势,对以电子屏幕为媒介的文学出版物在审美上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文学出版物努力向影视艺术产品的转化,另一方面表现在文学出版物在内容上的求真求新求异之美。已经出版过纸质版的文学出版物还能以影印等方式出电子出版物,文学出版物往往会同时推出纸质版和电子版。还有更多以电子屏幕为媒介的文学出版物,最有代表性的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出版物在语言上的简单轻快,在故事结构上的简洁明快,在形象设置上的简明突出,与其依托的电子屏幕媒介所要求的轻阅读快阅读是契合的。这两年开始出现AR技术与出版的融合,方式是把纸质媒介与电子屏幕的多触点链接,电子屏幕的文学阅读加强读者的真实感觉,文学出版通过电子屏幕媒介又向求真迈出了一步。

从求美的角度看,电子屏幕媒介对文字、图像的显现效果越来越好,屏幕本身的呈现效果成为屏幕媒介传播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来源。屏幕是人类创造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媒体之一,屏幕給人类带来新的震撼的美。屏幕独特的美,源于屏幕的物质性与信息性,它的构成材料和所呈现的影像都是物质的,屏幕通往所谓的信息空间又是非物质的。屏幕的美是反光与透明、“看”与“看穿”、隐与显、静与动、空与实等的辩证统一。屏幕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与文化模式,更新了文本观与语言观。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屏幕媒介作为影像的特殊载体、媒体间性的体现、艺术的一般等价物起作用。电子屏幕媒介不断地满足着人们对动态影像越来越旺盛的需求,“电影与视频艺术、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等逐渐融合,反映了电影边界的扩展;屏幕多样化、产品海量化、生产大众化等因素导致电影定位的更新”[10]。所以,如今在自媒体、网络媒体中,传播最多最受人欢迎的乃是各种视频、动图和图片,不凭借声像形象和影像人们几乎没有勇气把文字、形象、思想、主张等呈现在屏幕媒介中。裸图无处不在,裸文鲜有可见。语言文字思维转换为图像思维,也是纸媒平面思维转换为屏幕立体思维。黄鸣奋教授提出“屏幕美学”的概念,他认为:屏幕之美、屏幕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屏幕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将是屏幕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11]。电子屏幕对文学出版物读者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标志着动态审美相对于静态审美的胜利。电子屏幕媒介的审美深刻影响着其承载的文学出版物的求美,表现为用图像、影像、声像转绎文学出版物的内容美、形象美、意蕴美,如在文学文本中链接大量的图片、动图、视频和音频,如文学故事和文学形象的影视改编和游戏改编,后者如法国的游戏《太阳五宫殿的阴谋》,日本的《数字源氏物语图》,中国陈玲的作品《西湖逍遥:超越时空之旅》,文学语言、形象和意蕴的美,和谐地融合在声像、游戏中,21世纪的数字技术使电子屏幕媒介能够融合文学、电影、电视、游戏等艺术的审美。电子屏幕媒介的审美对文学出版物审美的影响,还表现为文学出版物利用图像、影像、声像来提升形式美、版式美,并丰富其美的层次,使读者通过电子屏幕开展文学之旅的时候,不仅获得文学内敛沉静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还能获得声与色结合、静与动交错的屏幕之美。

总之,在这个数码媒体铺天盖地的媒介时代,数字网络技术神通广大的泛影像时代,电子屏幕媒介中凝集着语言、文字、视频、形象,这些都成为数字文学出版的新要素。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超过90%的国人使用联网的智能手机,通过电子屏幕媒介读文、览图、看视频,屏幕媒介中的信息和形象更加真实直观,更缩小了屏幕与读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审美距离。电子屏幕对文学出版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了。

注 释

[1]刘明寿.从“有纸”到“无纸”:出版物的演变与文化的传播[J].编辑学刊,1996(6):15

[2]周景辉.纸张结构与印刷适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

[3][4]刘明寿.文字传播的载体变化趋势[J].现代传播,2007(6):138,13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5

[6][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

[7]刘俐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5

[8]郑林.艺术圣经:巨匠眼中的缪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345

[9]刘景福,黄鸣奋.平躺的影像:新媒体语境中的电影艺术[J].厦门大学学报,2013,45(2):116-118

[10]黄鸣奋.泛电影:21世纪初的媒体与艺术[J].厦门大学学报,2010 ,42(5):91

[11]黄鸣奋.屏幕美学:从过去到未来[J].学术月刊,2012,44(7):21-24

(收稿日期:2016-10-23)

媒体艺术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现实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并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里都得到了应用。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就被广泛应用。Quick Time VR技术、Tilt Brush VR技术和Holo Studio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都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技术支撑。本文将就此探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

引言:科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艺术领域的创新,而人文艺术的进步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的革新,并优化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结构。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也大大提升。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述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理念简述

虚拟现实技术从广义的角度上讲,就是说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出一个立体的、三维的虚拟世界,给用户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其仿佛身临其境至虚幻的场景中,并能够以很高的自由度去观察虚幻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之上,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幻想中的事物和场景投射到虚拟世界之中,从而获得逼真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感知。从狭义的角度上讲,虚拟现实技术就是指用户在佩戴好一系列设备之后通过操作界面的交互以及自身动作的变化来在虚幻世界中进行自由活动以及场景的切换,同时达到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相通。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概览

虚拟现实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给人以逼近真实的虚拟场景体验,使得用户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虚幻世界,并在其中活动。在显示器、传感器和其他设备的作用下,用户将在视觉、听觉、视觉、情感和心理等多方面受到刺激并产生反应,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另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另一个显要特点是交互性强。用户可以在操作界面上进行场景选择,并通过佩戴设备做出动作而与虚拟世界中的事物产生互动交流以及一系列反应,从而实现真人与虚拟景物的交互,帮助用户实现高自由度和高还原度的虚拟世界体验。

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

(一)Qyick Time VR技术

Qyick Time VR技术在当前阶段是被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虚拟现实技术。这一项技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建构静态的和动态的图像,使其高度立体化,形成高还原度和真实感的虚拟场景,给用户以丰富的心灵感受与真切的感官体验。这一技术在編辑功能上非常强大,从而就给了用户进行艺术创作的机会。用户可以将数码相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中的相片导入到相应的插件中,然后在Qyick Time VR技术设备的作用下生成可编辑的图像,用户可以从色彩、形状等多种角度去对图像进行再创作,还可以将不同的相片联结在一起,形成更强大的视觉感受。用户在此基础之上就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情趣、审美和现象糅合并投射在立体图像中,实现艺术上的创造。在世博园的大阪馆内,就利用了Qyick Time VR技术展示了大阪市的浪花地下大溢洪道,隧道中还增添了樱花的意象,这是利用Qyick Time VR技术所进行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一个实例。

(二)Tilt Brush VR技术

Tilt Brush VR技术相比于Qyick Time VR技术而言,在绘画形式的多样性上更进了一步。在佩戴好虚拟现实手柄和显示器等设备之后,整个空间就是用户的画布。用户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笔刷,包括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笔形,然后在虚拟空间中任意选择一块区域,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想象力去进行立体的、动态化的绘画创作。正因为Tilt Brush VR技术在绘画层面上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其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的程度也很高,绘画爱好者乃至艺术家就可以在这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艺术欲望。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Tilt Brush VR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迎来了更多的高端的、科技感十足的技术革新。比方说,用户可以利用手柄设备将音源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实现声音与艺术画作的融合,为数字媒体作品增添新一层艺术感。

(三)Holo Studio技术

Holo Studio技术可以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虚拟的建筑物进行自由的编辑,为用户的艺术创作力提供技术支撑,使其能够创造出脑海中的各色风格的建筑。用户在佩戴好各个设备之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作要求来对虚拟空间中的建筑物体的材料、高度、宽度、长度和工艺等进行调节,进而创造出立体的建筑物模型,实现艺术上的创作。这种技术使得创作者可以摆脱传统的绘画艺术或者生源艺术的思维局限,在创作上可以更加自由开放,更加彰显艺术特色。在这项技术的支持下,用户不仅可以建造建筑物的外形,还可以对建筑物的内部特征进行编辑。比方说,用户在佩戴好手柄和显示器等设备之后,就可以在建筑物内创造各式各样的家具,家具的艺术风格和材质颜色等也都是由用户来进行自由选择和创作,进而达到一个完整的空间布局效果。此外,利用这项技术,还可以对城市的建筑群和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进一步延展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上的可能性,满足人们的艺术与生活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虚拟现实这一概念越来越憧憬,虚拟现实技术也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需求度的上涨而越来越成熟。在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都涌现出来,并体现出了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格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想象力、艺术以及创作需求,并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发展,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崭新的创作平台。

参考文献

[1]唐丽丽,陈桂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04(06).

[2]郑培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探究[J].艺术科技,2019,32(12).

[3]付梦远.浅谈数字媒体艺术对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J].东西南北,2020(08).

[4]杨玮亚.数字媒体艺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模式的共性研究[J].艺术品鉴,2019(20).

上一篇:设计原则下一篇:儿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