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传播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2023-12-16

产业传播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根据贵州省经济现状提出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矛盾问题,采用可拓方法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总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并建立可拓模型,对可拓模型进行可拓分析,把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不相容问题转化为相容问题,为实现大健康背景下贵州省旅游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思路。

关键词:旅游产业;大健康;可拓分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人们对自身身体及精神健康的追求,旅游产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针对旅游产业与健康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贵州省省委、省政府也适时发布《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等文件,积极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并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但贵州省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及发展障碍,即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等。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大健康相关产业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

可拓学是我国学者创立的以形式化、智能化模型探讨事物拓展的可能性以及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新兴学科。肖会敏运用可拓创新方法研究了二次创新即模仿创新,并以石油机械行业中的振动筛产品为例,探讨了获得新产品、提高新兴技术利用率的途径方法。李艾丹等运用可拓方法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可拓模型,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知识、成本等问题。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当地政府注重支持大健康产业。本文采用可拓分析方法研究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拓展产业发展思路,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智能化、系统化管理,而且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人们收入,对实施贵州省“大扶贫、大健康”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和较好的理论意义。

二、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的基元表示

在可拓学中,可拓学的逻辑细胞是基元B(包括物元M、事元A和关系元R)。基元采用一个有序的三元组B=(N,c,v)表述,其中N表示相应的描述对象(物体、动作或关系),c表示对象N的特征,v=c(N)表示N关于特征c的量值,则B=(N,c,v)称为一维基元。当对象N有多个特征c1、c2、…、cn,以及各特征的相应量值v1、v2、…、vn时,可以定义多维基元如下:

B=N, c1 v1 c2 v2 cn vn=(N,C,V),或B=N c1 … cn v1 … cn,

则B是n维基元。本文只采用物元形式。

大健康背景下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可拓设计的研究思路为: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贵州省“十三五”规划及旅游产业发展计划的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制定大健康背景下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即整合旅游产业资源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通过优化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和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能力,促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贵州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国家和贵州省有关大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建立总目标物元B0和条件物元l0如下:

B=旅游产业N, 融合产业数c1, v1 资源开发程度c2, v2 产业从业人数c3, v3

=B01B02B03和l0=地区D, GDPd1, e1 地理位置d2, e2 交通条件d3, e3 服务水平d4, e4 政策导向d5, e5=l01l02l03l04l05,

其中B01=(N,c1,v1)、B02=(N,c2,v2)、B03=(N,c3,v3)是B0的分物元;v1=n,表示旅游产业预计需要融合的产业数;v2=完善,表示当地需要较充分利用开发旅游资源;v3=m,表示当地期望的就业人数;e1=k,表示当地目前的GDP产值;e2=较好、e3=较差、e4=较低,分别表示了当地的现有情况和当前条件;e5=支持,表明当地政府的对旅游产业的关注现状;l01=(D,d1,e1)、l02=(D,d2,e2)、l03=(D,d3,e3)、l04=(D,d4,e4)和l05=(D,d5,e5)为l0的分物元。

在条件物元l0之下实现总目标物元B0,当地政府需要进行产业融合设计。本文根据可拓学解决矛盾问题的思路,假定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存在矛盾,即在条件物元l0下不能实现目标物元B0,则产业融合可拓设计的目的,就是化不相容问题为相容问题,把总目标物元分解为若干个分目标物元并变换条件物元,最终达到总目标物元的目的。下文将阐述实现B0的设计过程。

三、物元的可拓分析过程

可拓分析主要是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进行发散分析、相关分析、共轭分析和蕴含分析等。

(一)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发散分析

“一物多征、一征多值、一值多物、同物同征、同征同值、一特征元多物”说的就是事物的发散特性,如对总目标物元B01、B02、B03进行“一特征元多物”发散(-|表示发散)可得

B01-|{B11、B21…Bn1},B02-|{B12、B22…Bn2},B03-|{B13、B23…Bn3},

其中Bi1=(Ni,c1,vi1)、Bi2=(Ni,c2,vi2)、Bi3=(Ni,c3,vi3),Ni表示編号为本地已有的、发展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部门,如贵阳花溪青岩、十里河滩等具体的旅游景点,vi1为本地已有的或适合发展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的产业数,如文化产业、医药产业等,vi2∈{完善,一般,差}(i=1,2,…,n)(特征的取值可以进行细分,以下同)。

以上發散所获得各物元的量值均根据统计时所取得初值来确定。

同理可对条件物元l01、l02、l03、l04、l05进行“一特征元多物”进行发散得:

l01-|{l11、l21…lm1},l02-|{l12、l22…lm2},l03-|{l13、l23…lm3},l04-|{l14、l24…lm4},l05-|{l15、l25…lm5},其中,li1=(Mi,d1,ei1)、li2=(Mi,d2,ei2)、li3=(Mi,d3,ei3)、li4=(Mi,d4,ei4)和li5=(Mi,d5,ei5),Mi表示编号为j的具体某个地区,如贵阳市、黔东南地区等(j=1,2,…,m),ei1、ei2、ei3、ei4和ei5由统计时贵州省各地区具体情况而得。

(二)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式化的方法厘清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总目标物元与条件物元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发散分析可得,Bi2与Bi3具有相关关系,产业人数的增加能够促进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Bi2与li1也具有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产业人数的增加与资源的开发,所以,Bi2、Bi3与li1具有相关关系。其次,Bi1与Bi3具有相关关系。Ni的融合产业数与旅游产业的规模有密切关系,而规模又与该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vi3有关,而就业人数的增加能够促进资源的开发,所以Bil、Bi2、Bi3和Ni的规模c4有重要关系,取值为c4∈{大型,中型,小型}(特征的取值可以进行细分,下同),产业规模的扩大为产业融合深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分别对每一个Ni的具体部门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可产生新的产业部门记为Ni的c5,取值为若干部门产业集,即vi5∈{Ni|1≤j≤s,j≠i},其中s≥n是因为产生了新的产业部门。另外,各产业部门与地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为产业部门的分布作初步的规划,得到条件物元li6=(Mi,d6,ei6)(1≤j≤m),其中d6为分布产业,ei6为若干个产业部门集,促进产业与地区的协调发展,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三)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共轭分析

共轭性分析可从虚实、软硬、潜显和负正四对共扼对立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结构,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这就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全方位的思路。

从虚部考虑,旅游产业具体产业部门的知名度与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够对产业融合起到影响作用。Ni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知名度c6,取值为vi6∈{高,中,低};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c7,取值为vi7∈{高,中,低};该产业对本地区的经济影响力c8,取值为vi8∈{高,中,低};从Mi的虚部分析该地区的政策、经济、文化、服务等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影响,为Ni是否适合在Mi发展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依据。从软部考虑,Ni的组成部分之间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及其融合之后产生新的产业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之间的相互发展性;Mi的软部主要体现在交通条件,交通的通达性影响产业、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影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深度,也是影响Ni具体与Mi地区哪个产业进行产业融合的因素之一。从潜部考虑,分析Ni的发展前景,即盈利能力c9,取值为vi9∈{高,中,低},分析各地区的发展潜力,也是影响Ni与Mi地区发展产业融合的因素之一。从负部考虑,主要是Ni的发展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接纳更多的游客,促进产业融合及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游客数量过多,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管理。

(四)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蕴含分析

物元的蕴含性是指在当前条件下无法实现目标时,通过考虑实现另外一个目的达到实现原有目的的一种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健康旅游产业的总目标物元进行蕴含分析,转化成实现另一个目标,以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消费需求的提高,消费者对当地的服务、基础设施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刺激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满足消费者的高消费需求,因此蕴含性分析得出Ni的消费需求c10,取值为vi10∈{高,中,低},由此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如提高在食、住、行、游、购等方面的消费能力,积极改善接待设施的质量,提供优质的服务,开发特色产品,如此不仅刺激了消费,同时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对Mi进行蕴含性分析,地区可以选择旅游产业融合的投资方式d7,取值为ei7∈{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政企合资}(1≤j≤m)。

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化决策过程

根据所有产业部门和地区的可拓分析,得出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的形式化过程如下:

1. 根据近几年贵州省统计资料和当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服务水平等,列出贵州省目前所有的产业部门Ni(i=1,2,…,n)和地区Mj(j=1,2,…,m),并制定贵州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物元B0和条件物元l0。

2. 对B0和l0按照上面的可拓分析步骤,找出各产业部门Ni的特征值c1至c10和相应的量值vi1至vi10,以及各地区Mj的特征d1至d7和相应的量值ej1至ej7(取值如上节所述)。

3.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产业目标物元Bi和地区的条件物元lj如下:

Bi=Ni c1 c2 … c9 c10 vi1 vi2 … vi9 vi10,lj=Mj d1 … d7 ej1 … ej7。其中,1≤i≤s,1≤j≤m,s≥n是产业融合后开拓了新的产业部门。

对以上物元进行可拓变换和评价后,产生新的物元(分别称为期望目标物元和期望条件物元,并用原符号表示)Bi(i=1,2,…,m)和()满足蕴含关系:

{B1,B2,…,Bs}→l0→B0,從而总目标实现。

五、结语

本文通过可拓分析方法,为贵州省发展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一条形式化思路。为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即当地的具体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当地的资源总量和生态状况,注重环境保护。同时要为当地居民谋福利,要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者的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通过可拓分析,可以得到更宽更广的思路,全面考虑问题,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發展,提高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智能化、系统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春燕,蔡文.可拓学[M].科学出版社,2014.

[2]肖会敏.基于基元方法的创造性模仿创新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5(05).

[3]李艾丹,朱东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可拓服务模型[J].科学学研究,2016(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大健康产业的布局机制研究”(71663011);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学生项目“贵州省健康服务产业集群的融合创新策略研究”(Karst2016S14)。

(作者单位:李桥兴,贵州大学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赵红艳,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产业传播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以及文化产品作为基础。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体育自身发展规律和体育体制改革后的客观结果。从中国体育自身的规律来看,全国运动会、奥运会和其他各种国际性赛事的趋势都是大投入、大生产和高产出,这就要求体育文化产业按照产业化的模式进来庞大的运作生产。本文从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入手,对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提出了融合发展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体育产业 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是开展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没有文化产业帮助,体育产品的发展影响就不能壮大,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会失去有效的引导,不能树立成熟的品牌。与之相反的是,体育产业如果不充实,文化产业可能失去极具潜力的价值素材。所以,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相互依存,并且相辅相成的。

一、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体育产业概念界定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以及精神产品,包括提供体育服务各行业总和。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其他产业具有相同的共性,非常注重市场效益并且讲求经济效益,又存在着和其他产业部门不同的特性。体育产业主要有三部分:第一,体育的主体产业是指在发挥自身价值,被体育部门管理,并且以提供公众体育产业活动的经营性活动。例如,体育彩票、体育竞技、群众体育产业等。第二,是和体育相关的其他经营性产业。第三,是以补助体育事业和创收为主要目的的体育产业之外的产业活动。体育产业的本质是体育运动中潜藏的经济价值,只有运用市场手段,才可能挖掘当代体育经济,实现真正的体育产业发展。特别是在体育产业化程度还比较落后情况下,界定体育事业以及体育产业的区别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产业中,是只有具有经济价值的并且可盈利的那部分体育事业。

(二)文化产业概念界定

我国文化产业的范围界定是:印刷、广播影视制作、广告、新闻服务、出版发行与版权、演艺及其他文化艺术服务等传统行业、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文化创意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其中新闻服务和出版发行,决定着文化产业趋势以及水平。体育文化,总的来说,指体育运动本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开展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体育文化,是对一个国家软实力评价体系的衡量。在发展中国家,是评价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软实力的提高,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化文明社会进步中,也将起到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研究体育和文化产业开展融合发展重要策略,可以不断推动体育文化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体育综合实力方面的“金标准”。

(三)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早在2004年,我国出台《文化和相关产业分类》的时候,就计划将体育产业的分类归属到文化产业开展统计,但是最后,统计局课题组认为,体育产业已构成自己完整体系以及分类,如果加入文化产业,便削弱整体分类中的文化特征,所以没有未将其列入文化产业的范围内。虽然,从广义文化角度来讲,体育是一种社会性质的文化活动,但是把体育产业纳入到大文化产业中确实有一定道理,在实践工作的角度中,从国家相关权威文件来讲,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界定,并不是涵盖所有和文化关联的行业所形成的一个大文化产业,于是其界定其为和体育、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研究并列的一个狭义文化产业。

二、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方式

(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对体育产业融合中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有着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也就是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必将出现体育产业在中心模式下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产业实践和理论经验的增长,为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于是产生了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一个新的概念:体育产业和旅游和信息等产业边缘的逐步消失,充分发挥各不同产业价值链中延伸和重组作用。这时候体育场馆服务业就变成了体育竞技和体育娱乐休闲的基础。实现以体育产业资源作为依托,将相关产业发展要素成为载体,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中,进一步实现融合,将体育本体作为重要核心,扩大相关产业特性,扩大在新型体育业态中的发展比例。体育产业具体来说就是体育本体产业,是在政府主管部门中和学界公认竞赛性的体育表演业和健身体育休闲事业。

(二)内涵特征。

1.产业的关联性是开展产业融合基础

只有产业间有关联系,才能实现产业的融合,产业的融合一定要在产业的密切联系间进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和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较强。强的关联性,可以实现体育运动器材和体育服装等的发展,提高体育产业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例如,通过申办旅游赛事,带动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实现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加快商贸服务水平的提高。如表1所示。

2.产业融合核心是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中,体育产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是简单载体和平台角色,是一种体育健身休闲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融合。在娱乐休闲以及体育的表演中,体育健身依靠体育场馆的平台,成为了相关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3.体育产业融合本质

在体育产业创新方面,与其他相关的产业一起融合实现了体育产业整个价值链的逐步形成,与其他产业关联的时候,主要使用延伸、渗透以及重组,来增进体育产业的整体创新中,达到体育产业不断扩张性的创新目的。总的来说,体育产业同相关产业不断的融合,本质来说就是体育产业创新。

三、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品牌

体育产业中,自主品牌匮乏需要通过文化产业来搭建。在体育产业方面,自主品牌发展中的创新与发展显特别重要。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自主体育文化品牌中的开发出现了严重的不足。CBA是我国体育产业重要的核心品牌,在我国中享誉全国。但是,这个品牌的发展,让人联想到NBA,在与NBA比较的时候,我国的篮球联赛在文化内涵中还没有还充分挖掘。主要是因为职业赛事水平限制。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环境[1],没有具体的规范,职业联赛发展中没有高效管理,最终出现了在竞争力方面的不足,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受到了影响。

(二)体育文化产业的人才缺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重要表现就是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没有完善的一支既懂得文化在体育的专业化人才又擅长的队伍。特别是那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以及产业融合的策划人才,出现了严重缺乏的情况。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是主要瓶颈之一[2]。体育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的动力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引入的概念,探索道路崎岖不平充满艰辛。不少理论专家以及学者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都指明了方向。

(三)联平台资源缺乏

文化的传承以及推广,不能离开媒体推波助澜。体育产业中,每个赛事的过程以及结果必须在有效、可靠的信息渠道中传播给大众[3]。这就需要强调信息平台在整个赛事的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得比赛新闻传播不但可以让大众第一时间了解赛事状态,并且加快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使得观众可以享受赛时体验。当前,我国体育赛事中的转播权,大部分是在央视体育频道中,地方体育台因为技术手段和资金以及甚至体制限制,不能实现赛事的实时转播。于是造成了很多需要扩大影响力的体育产品没有一个健全的优质的传播平台。除此之外,少量的传播平台使得稀缺资源在整个品牌塑造的过程中,艰难实现共赢。如果长久进行下去。地方的大众在了解与获取体育产品信息重要渠道方面,就变得非常封闭,出现体育品牌的推广受到限制的情况。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障碍。

四、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的途径

(一)充实体育文化内容资源。

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如果可持续发展,一定离不开自身竞争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不但是融合发展关系,并且需要依靠文化来开展丰富体育产业具体内容的充实。可以实现体育产业内容多样化的发展。在效创的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在体育产业方面的不断充实。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还可以满足文化产品中的多样性,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前提下[4],创造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娱乐性。我国不少城市的发展戴起来了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不少创新化的项目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滑雪、滑冰和瑜伽可以释放压力,实现回归自然。这种城市运动实现了体育用品在生产以及创新上的发展。体育产业需要开发新内容,实现新形式的创新。需要大力提高文化市场的扩展能力,推进体育产业文化积淀逐步形成。

(二)文化发展良性环境构造。

从市场经济与产业融合,需要建立体育产业雨季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中,促进双方共赢的发展。体育以及文化部门再次审视,当前规范制度与政策,针对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开展适应性调整。建立一个有效的并且双赢的,还具有前瞻性以及科学性的制度。实相互协调和资源共享的发展。还需要加快立法建设,不断出台刺激产业融合的新的政策,对未知领域空间开展积极的探索。所以,我们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一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实现,积极创造和维护职业联赛发展环境的创造,把失去的大众吸眼光再次吸引到电视机前。促进职业联赛环境的营造,促进职业联赛长足进步。

(三)文化合作平台

体育产业在和文化产业的成熟发展情况,充分说明二者的背后存在明显优势和特色。文化产业一方面有足够强大的平台以及资源优势[5],可以发挥平台优势,实现扶持帮建的政策,采用主流平台宣传以及推广实现,可以为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实现帮助。同时推动文艺艺术和媒体出版事业,创造特殊化文化产品。使得体育产业中心层的发展,带动整个体育产业不断的繁荣,最终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增供丰富资源。

(四)创新人才的发掘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关键软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队伍在高素质化、高标准化方面,对人才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体育产业是一个特殊新产业,必须有大量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才人,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则是对文化可以深入了解的专业人才。理论层面上,二者没有交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掘相关专业人才,在体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中,积聚力量。发掘人才的同时,注意对人才的不断培养。为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培养专业的综合性人才。

五、结语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正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并且加快体育产业实现跨越成长的关键阶段。由此看来,加快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目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效性,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加快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需要在相关科学理论下逐步推进,才能实现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余守文,金秀英.体育产业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16-19.

[2] 詹新寰,孙忠利,王先亮.产业融合机制下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1-4.

[3] 王艳,刘金生.体育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4] 杨强.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思考:突破与不足——基于《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解读[J].体育科学.2010.30(9).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R].2010.

[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R].2011.

产业传播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处于从要素积聚向爆发增长过渡阶段的南京市建邺区,正努力培育壮大文化企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建邺区培育发展文化企业

的基础条件与有利机遇

建邺区培育和发展文化企业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发展定位明确,产业空间布局清晰。立足“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定位,区委区政府重点打造以广告创意、动漫游戏为主导的新城科技园板块,以文博会展、数字传媒为主导的中央商务区板块,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为主导的江东商贸区板块,以创意智慧、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生态科技岛板块,以创新科技研发为主导的南部生态智慧城板块等五大文化载体,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开放灵动的文化产业空间新格局,强化了对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载体支撑与规划引领。

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和现代资源并存。建邺作为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空间,既有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更有潮流文化的时代内涵,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独特的地方文化形态,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禀赋,充满张力和活力的现代气息,使其拥有了发展文化产业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对具有前瞻意识的文化产业投资者将产生极大吸引力。

区位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增势强劲。建邺区作为南京主城区之一,东倚主城,西临长江,与老城仅一河之隔,与江北隔江相望,畅通的主次干道、便捷的地铁专线,沟通天堑的跨江大桥和过江隧道,构成了建邺环网相连、综合交错、水陆并蓄、辐射周边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近几年来,建邺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高度重视,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河西新城作为南京现阶段及未来倾心打造的新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程度、推进强度、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务实、有序、规范的管理机制,公开、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日益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为吸引更多的文化企业与文化项目发挥了良好的集聚、辐射作用,营造了文化企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建邺区培育发展文化企业更面临有利机遇:

产业发展的市场机遇。建邺区文化产业发展后发优势和潜力十分明显,无论是从近期青奥的筹办还是从城市新中心长期发展来看,其文化产业市场都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消费能力和巨大商机。

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1+5+1”文化政策体系为契机,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现代文化强区、推动建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强力推进了全区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的人才机遇。近年来,建邺区着力打造人才高地,汇聚了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商业精英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为建邺文化企业培育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产业发展的青奥机遇。2014年青奥会落户南京。青奥会的举办必将形成推动建邺区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现实优势。

二、建邺区文化企业整体发展态势喜忧并存

近年来,建邺区以“文化南京”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突出园区先行,强化文化产业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加速文化企业、文化项目集聚,辖区内文化企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成长过程,文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贡献率逐年提升、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08年全区文化企业共有290家,截至2012年10月,增加到560家,一大批有发展前景、产业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文化企业经济贡献率日趋提升。建邺区文化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2.50%逐渐增加到2012年的3.91%,文化企业在建邺区的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对整个建邺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日益增强。

文化企业涉及领域持续拓宽。2008年全区文化企业主要分布在7个行业,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业形态。至2012年,分布行业扩展到13个,而且具有文化产业特色的新兴文化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广告传媒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建邺区文化产业类企业最多的新兴行业。

重点文化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逐渐显现。2008年全区年营业额4000万以上的文化企业只有23家,占整个文化企业数的8%,2012年已经达到56家,占整个文化企业的份额已提高到10%。大型文化企业数量的增多,产生了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引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走上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快车道。

但是,建邺区培育壮大文化企业过程中仍然存在明显不足。

龙头骨干企业偏少,引领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全区2012年文化企业总数是560家,其中4000万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为56家,只占10%;2012年全区资产过亿的文化企业数量只有26家,仅占整个文化企业数量的5%,而资产超过10亿的文化企业仅有5家,只占整个文化企业数量的0.9%。龙头骨干文化企业的偏少已成为全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制约。

园区软环境不“软”,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区尽管正在建设或相继建成国家广告产业园、第壹区文化街区、青奥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然而西祠街区等一些文化产业功能园区已经废弃。较多的产业园区还处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相应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服務理念、科学管理、科学调配、人文环境的建设和打造方面比较滞后,与全区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态势难以匹配与适应。

文化企业科技含量不高,文化创意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辖区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文化企业很少。在2012年规模以上的56家企业中,从事技术研发设计性的文化企业仅有7家,而在规模以下中小文化企业中,从事技术研发设计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文化企业人才紧缺,人才制约瓶颈有待进一步破除。高端原创人才匮乏,创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效率与优势难以有效发挥,文化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着人才瓶颈制约。

三、发达国家培育发展文化企业的成功经验

当前,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培育发展文化企业,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欧美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一些创新举措:

文化自由贸易原则的推行为文化企业的全球經营铺路。在全球化背景下,欧美尤其是美国倡导的自由经济、自由贸易为文化企业的输出疏通了道路,一大批的文化产品在全球化经济流通过程中输入到世界其他国家。

繁荣完善的资本市场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欧美国家拥有一个庞大而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使文化企业发展获得巨大资金支持。比如,美国的文化企业发展得益于国家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如通过基金会、个人赞助等方式,但更多的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于资本市场,来源于文化企业自身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

发挥行业协会在文化企业发展中的指引协调作用。政府力量在市场上的弱化,更多的管理职能被赋予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有效地承担起了政府赋予的职能,维护了各个文化企业和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秩序和健康发展。

日韩是亚洲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两个国家,在文化企业发展培育方面的经验做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减少对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规制。比如日本的动漫与游戏企业不像其他国家有太多的规制,除了个别专门面向儿童的文化产品外,大多数在内容方面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制约。

发挥相关文化企业之间的互动效应。例如日本的内容产业中各个企业之间,无论是电影、漫画、游戏或是音乐的生产设计企业,都是相互联系的,媒体的综合性和多元化更进一步推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相关文化企业的发展与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

加强文化企业发展与城市特色的融合。日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和城市文化特色发展相结合,在日本的东京、神户以及名古屋等主要城市,当地政府引进、培育了一批文化特色企业,例如仙台只引进培育电影企业,提出了要依靠电影产业的特色搞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加大政府对文化企业的援助支持。韩国文化企业的培育最主要的举措就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如游戏产业中,网络游戏公司起步门槛较低,主要得益于政府实行的援助计划,援助计划的实施促进了网络游戏产业的大力发展,可以说,韩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

四、建邺区培育壮大文化企业的路径思考

坚持量质并举,着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建邺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走向、产业布局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文化产业既缺乏规模雄厚的大型文化企业,也缺少专、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在文化企业的引进与培育方面,要着力培育发展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通过推动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倾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骨干文化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又要积极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依托项目带动,着力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要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制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和奖励办法,编制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完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储备、培育和扶持机制,全力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工程项目建设。要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各类重点项目,建设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快推进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新纬壹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南京报业传媒大厦、云锦坊、第壹区文化街区等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强化青奥产业园、欢喜城、港华文化产业园、网商产业园以及知海教育、应天智汇、西祠街区、建筑师公社等特色文化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加大对新与力传媒、原力动画、舜禹科技、魔盒信息科技、学府翻译、养墨堂等重点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形成具有规模集聚效应的金融、广告、会展、商贸等主导产业品牌,不断增强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规模品质、市场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突出人才建设,着力强化文化企业发展人才支撑。一是要加快文化领军人才集聚。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深入推进落实“321”人才计划,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推动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快文化创业人才集聚。以主导产业为引领,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要求,重点培育和引进各类文化产业人才,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聚集一批人才”的链式效应;三是要加快文化领导人才集聚。要把懂文化、爱文化的专业人才放到党政领导岗位上去,推动文化产业专业化、融合化、创新化发展;四是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依托南京“1+8”和“科技九条”等创新创业政策,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深入挖掘高校院所科技文化创新人才,形成企业、科技、教育协同推进的合力;五是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构建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人才政策体系,培育尊重知识产权、尊重文化创新、尊重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创造促进文化人才、文化企业脱颖而出的城市文化沃土。

优化服务体系,着力完善文化企业发展政策环境。一是加强文化与金融融合。要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对接合作,加大有效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积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行基金投资或上市融资,重点支持中小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投资开发文化项目。二是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相关部门和园区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适合建邺区文化企业需要的公共技术服务载体,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企业、大项目,建立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要通过科技计划对文化产业中的共性技术研发进行直接干预,促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跨越式突破,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激发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三是不断搭建新平台、打造新载体。努力打造品质较高、规模适度、特色明显、效益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转变,推动科技资源的共享与文化创意的转化,促进文化企业集群化、产业技术专业化。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建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黄 杰

产业传播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为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契机。该文针对我国体育专业翻译人才出现严重紧缺的现状,分析我国体育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探讨体育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该文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分析如何依托该省该校优势体育教学资源,构建体育翻译实践的培养平台。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 体育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内容依托式教学

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产业已成为进入全球经济的国际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使体育竞赛的国际竞争性增强,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更加面向国际市场。北京奥运会成功主办以来,尤其是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存在大量缺口,体育领域翻译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1 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现状

体育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体育产业的积极补充,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和辐射性。当前,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为体育院校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2007年发布的《中国译员状况调查报告》表明,体育专业外语翻译人才仅占译员总数的1.29%,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瓶颈。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翻译产值超过了7000万元,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将推动冬奥产业的国际化,冬季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服务更加面向国际市场,预计2022年冬奥会主办过程中所需的冬季运动项目翻译人才将更加匮乏。

体育产业国际化迅猛发展背景下,体育院校体育英语教学亟需构建将语言发展和体育知识学习相结合的策略。当前体育院校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实践都没有真正融入体育学科和体育文化中,研究如何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寻找体育学科内涵的方法并使其成为体育产业的有力竞争者是一个重要课题。

2 体育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体育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为目标,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体育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具有学科复合性和职业导向性。体育英语的教学应以体育内容为依托,以体育信息和体育赛事为载体,体育英语人才的培养不是两个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使学生能将两个学科知识和思维融会贯通。

2.1 体育院校构建以体育为载体的英语教学理念

根据高教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意见》,作为一种技能和载体,外语应当与某一专业或学科相结合。从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来讲,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英语语言知识与体育专业知识的复合以及体育文化思维的培养,体育为载体的英语教学理念应贯穿体育院校的英语教学过程。

体育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ESP教学直指学生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ESP具有3个特点:ESP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ESP教学建立在学习者的不同专业或职业需求之上;ESP教学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ESP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在未来目标职业情景下的语言要求进行分析,因此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为指导体育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2 采用体育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

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指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将语言教学构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因此,内容依托式教学是专门用途英语最理想的教学模式。体育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体育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注重以体育信息、体育情报、体育科技和体育赛事为主题的学习,將体育专业知识引入语言专业的学习并强化专业能力,同时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社会需要、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者三者价值和需求的统一。

体育学院英语在特色化教学方面应实践“体育与英语协同教学”,即两个专业的老师互相协作,彼此配合,以体育信息、体育情报、体育科技和体育赛事的翻译材料作为语料载体,采用案例教学法,设计体育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达到促进学生语言与学科知识共同进步。体育英语课堂应模拟真实的现场体育赛事解说或翻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注重临场经验和应变能力等实践素质的训练,比如模拟NBA或斯诺克赛事解说翻译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训练学生的体育翻译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

3 依托体育教学资源,构建体育翻译实践的培养平台——以国际冰联为例

体育学院英语教学应依托该省该校优势体育项目构建科学的国际化培养平台,突出英语与体育学科及其产业的联系与融合。国际冰联哈尔滨教育发展中心于2010年在哈尔滨体育学院成立。借助该学院冰雪特色这一平台,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得到了体育英语方向的锻炼和实践机会。

国际冰联哈尔滨教育发展中心每年都会选拔既热爱冰雪体育项目又热爱英语的学生,这部分被选拔上来的学生也被称为国际冰联的体育英语方向学生,他们要学习与冰球相关的中英文术语,特别是各种犯规术语。国际冰联通过采用在实战比赛中观摩学习的方法让这些学生了解冰球比赛规则,例如国际冰联的体育英语方向学生赴齐齐哈尔在全国女子冰球联赛比赛中观摩学习电子记录和助理工作。同时这些学生参加了2013国际冰联裁判员的培训班,因为场外裁判员用的系统是英文的,因此这些体育英语方向学生有机会在国际性冰球比赛中担任场外裁判员。国际冰联的相关文件和邮件是由体育英语方向学生翻译,部分优秀的英语专业学员也承担了接待口译工作,在外国冰球队到来时负责接洽工作,同时国际冰联亚洲区的外事交流活动都是由体育英语方向的学生担任陪同翻译。据访谈调研,在国际和国内体育项目的赛事中和外事活动中,国际冰联体育英语方向学生的体育英语笔译和口译能力很强,并得到广泛的好评。

4 结语

该论文研究如何培养满足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这一大背景的体育英语翻译人才需求,为当前缺乏体育英语翻译人才的被动局面提出良好的应对策略。该研究有利于实现体育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市场需求,为体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1-28.

[2] 陈珊.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31.

[3] 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3-4.

[4] 李在辉.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7):87-90.

[5] 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59-64.

产业传播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海洋文化产业是广西省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但由于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存在海洋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海洋文化资源没有高效利用、海洋文化产业品牌仍未打响、海洋文化产业集群还未形成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构建为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因此,依托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省应积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文化创新战略、品牌定位战略、集群发展战略,从而促进其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文化产业是当前最富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学理论在海洋经济领域实际应用的产物,除了包括那些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海洋文化产品或服务外,根据日本学者日下公人的观点,还包括那些在其产品中注入海洋文化元素、利用海洋文化资源为一般商品提供文化附加值、创造经济效益的涉海产品。2012年11月30日,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自治区海洋局组织专家在南宁评审并通过了《广西海洋文化及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策划》,同意广西将海洋文化产业作为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这更加有利于推动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尽管如此,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相对于其他沿海地区而言,仍然发展缓慢。因此,为加快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就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环北部湾经济圈背景,提出适合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从而促进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广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海洋资源和人文历史海洋资源,其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洋特色文化元素明显。近年来,随着广西省政府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视,广西的海洋文化产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一)海洋文化产业产值不断攀升

2012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693亿元,比上年现价增长15.9%,占2012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5.3%。约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地区生产总值的16.0%。而2014年4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发布了《2013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超过2012年15.9%的增速。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1%、41.9%、41.0%。数据表明,广西省海洋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使得广西省的海洋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海洋文化产业产值也得到不断攀升。

(二)海洋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随着环北海湾经济圈的构成,广西省借助海洋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沿海地区兴建了一批海洋文化产业,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如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产业、节庆、演艺产业、旅游纪念品产业为代表的重点海洋文化产业,还兴建了包括以影视文化产业、特色手工艺产业、健康饮食文化产业为代表的重点培育海洋文化产业。这些海洋文化产业项目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这些海洋文化产业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已慢慢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成为了广西海洋文化产业中的亮点。

(三)海洋文化产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随着广西省政府近年来开始重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为主,包括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体育业、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工艺品业、海洋文学艺术业等内容较为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门类。完整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有利于提高整个海洋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但是,这些海洋文化产业目前发展还不成熟,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比较小。

二、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西省拥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内涵丰富,且也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大力支持,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广西省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其海洋文化产业并没有预期发展得那么快,还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

(一)海洋意识淡薄,海洋文化人才严重缺乏

广西省拥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是我国重要的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如广西桂林市就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因此,当地人们一直钟情于发展“山水文化”。但是,由于广西省海洋意识淡薄,造成其对于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并没有山地文化资源那么强。而广西省海洋意识之所以如此淡薄,最根本的原因是其海洋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一方面政府部门及社会大众媒体未能积极加强关于海洋信息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广西省各大高校也没有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来为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据调查得知,广西省现有23所具有招生资格的本科高校,仅有2010年成立的钦州学院开设海洋学院,这才结束了广西省没有从事海洋科学高等教育机构的历史。

(二)创新能力不足,海洋文化资源低效利用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也开始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是海洋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它有助于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进行重新整合和高效利用,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但目前广西海洋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海洋文化产业只是将一些海洋类手工艺品进行简单的陈列,并没有真正地将海洋文化与其他相关的产业进行很好地链接,形成海洋文化产业群。

(三)品牌认知不强,海洋文化品牌仍未打响

品牌建设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都需要依靠品牌的建设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广西省除了桂林山水文化品牌比较著名之外,其他能耳熟能详的海洋文化类的品牌很少。虽然,广西省拥有以京族为代表的民族特色和以南珠文化为代表的南疆特色海洋文化,但真正能够作为整体特色品牌来代表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海洋文化品牌仍未真正打响。究其根源,在于广西海洋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海洋文化内涵还不能进行深度挖掘,品牌认知不强。他们没有认识到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重要性,从而未能打造出独具北部湾特色的海洋文化产品的品牌。

(四)区域协调不够,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广西省沿海城市,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虽处于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核心地理位置上,也有着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但其海洋文化产业的整体区域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海洋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品牌认知不强之外,一方面是由于广西省政府没有对整个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产品进行统一的区域规划,使得各区域之间的海洋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和市场竞争无序,从而导致整个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沿海各区域之间,市场相互封闭、缺乏协同合作,从而使得区域协调性不够,造成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难以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依托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北部湾经济圈已慢慢成为中国继“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之后的“第四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是一个临海经济圈,它是指中国南部环绕北部湾的地区,它的总范围是简称 “两国四方”。两国即中国和越南,而四方是指北部湾东部的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省,西部的越南北部沿海地区,即海防、下龙、河内等主要城市,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等。

(一)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强化海洋文化人才的专业性

在环北部湾经济圈背景下,为提高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需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强化其海洋文化人才的专业性。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人才资源永远都是第一资源。随着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构建和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不断深入,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构建,为广西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引进大批优秀的人才来进行开发。尤其海洋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中,广西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和培养海洋文化专业人才。应该加强海洋文化的宣传,提高全民海洋意识,从而重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增强海洋文化产品的新颖性

在环北部湾经济圈背景下,为拓展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度,需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增强其海洋文化产品的新颖性。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规划与建设后,广西成为了对东盟开发的前沿和窗口,北部湾经济区可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环北湾经济圈内,各种海洋文化产品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广西省沿海地区的一些海洋文化企业要想在圈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要使海洋文化企业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产品,增强海洋文化产品的新颖性。光靠那种展示海洋文化资源和简单加工的海洋文化纪念品的方式,无法深度挖掘海洋资源的文化内涵,也无法拓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度。因此,我们需提高海洋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实施品牌定位战略,扩大海洋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以环北部湾经济圈为依托,为拓宽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需实施品牌定位战略,扩大其海洋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规划与建设必然促进经济圈内对海洋文化需求的旺盛。而要想满足市场的需求,广西省必须要突出重点,打造一批有广西省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首先,重点打造特有的南珠文化、京族文化、海豚文化等特色品牌,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品牌项目特色,即独具北海湾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其次,打造区域品牌特色,即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三个主要的北海湾海洋文化城市,树立各自的城市文化品牌,如钦州市重点打造好海豚文化和三娘湾等山水文化品牌。

(四)实施集群发展战略,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以环北部湾经济圈为依托,扩大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确定集群发展战略,提高其海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海洋文化产业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发展,“环北部湾经济圈”已慢慢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广西省应充分把握好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高其在经济圈内的竞争力。而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区域内的文化产业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在文化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首先,利用沿海地区位于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圈这一地理优势,对该地区进行统一的规划与指导,合理规划各区域的海洋文化产业。其次,借助其政策支持的优势,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快广西省海洋文化资源的整合,建设地方特色海洋文化产业。最后,广西省政府应推动生产要素在各区域的海洋文化产业中流动、重组和融合,从而扩大广西省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范作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2]广西在全国率先对海洋文化及产业发展作出策划[DB/OL].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21203/newg

x50bbd88b-6523032.shtml,2012-12-03.

[3]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2012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http://www.gxoa.gov.cn/NewsView.aspx?id=5411,2013-7-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3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http://www.mlr.gov.cn/xwdt/hyxw/201405/t201

40506_1315895.htm,2014-05-16.

[5]张君.论广西在环北部湾经济圈中的机遇[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8).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产业传播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助力音乐文化产业,共筑音乐生活方式——2018国际音乐生活展在京举行

第四届国际音乐生活展于2018年7月6日至7月8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

国际音乐生活展紧跟文化市场风向标,以音乐为核心,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理念,甄选各类乐器、音乐文化及生活跨界类精选品牌,通过跨领域文化产品的展示,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体验与互动,为行业及消费终端引入全新的音乐生活生态圈和现代音乐生活方式指南。在十九大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下,国际音乐生活展站在文化市场前沿,为助力音乐文化产业、共筑音乐生活方式焕发出蓬勃生机与巨大潜力。

展会规模再创新高,总展示面积达三万平方米,匯集三百多个乐器、音乐及生活优选品牌参展。展会打破了传统的乐器展览形式,精心策划“国风、西韵、跨乐、乐学”四大音乐主题展馆,以中西乐器、音乐周边、文化产品、音乐教育为主要展示载体,结合生活场景设计和文化体验活动,在音乐融合生活的人文场景展区中分别呈现了国乐经典、西式美学、电子音乐及音乐教育,为展会观众展现了最新的音乐生活方式。

为顺应不断增长的音乐教育市场需求,展会更联合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协会、全国音乐教育服务合作联盟重磅推出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云集国内外教育大咖,聚焦当今音教市场热点趋势,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度挖掘市场潜力,打造与行业领袖畅聊的国际化窗口,在海内外音教市场掀起一场权威与智慧碰撞的头脑风暴。
中国乐器特色产业基地、音乐教育示范基地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8年7月6日,中国乐器特色产业基地、音乐教育示范基地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乐器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曾泽民介绍了中国乐器行业产业基地(示范基地)整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乐器特色产业集群工商注册企业超过一千余家,占所有乐器企业总数的22%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占比20%,就业人数约十八万人。乐器特色产业基地和音教示范基地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名片。

乐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入特色化、园区化和跨界融合快速通道。政府高度重视,骨干企业带头,乐器产业基地转型升级成果显著。抱团经营,打造区域乐器文化品牌,各个产业基地和音乐教育示范基地高度重视企业和区域品牌建设。政府支持、协会抱团参展,组织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区域知名度。坚持科技创新,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应用,不少特色产业基地指导和协助企业综合治理,短期内大见成效。探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乐器制造与音乐教育、音乐生活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加强音乐文化普及,打造出一批乐器博物馆、体验中心和工业及文化旅游项目,聚集了一大批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机构,从单纯制造业集群向文化产业特色基地转化,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中国乐器特色产业基地近二十年成果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乐器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好时机,今后还要不断大力发展,注重产业链延伸升级,最终要把乐器特色产业基地做实做强。


播音乐教育火种,点燃全民音乐热情——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在京召开

2018年7月6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全国音乐教育服务合作联盟共同主办的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正式召开。

大会以“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以“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为宗旨,旨在助推音教事业发展、助推音乐人口扩大、助力全面小康建设、助力全民艺术素质提高,共同唱响“音乐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曲,实现“乐器是家庭的标配、音乐是生活的刚需”的奋斗目标。

本届国民音乐教育大会发挥“会与展、展与演”结合,学校和社会音乐教育互动,乐器展销与音乐教育及音乐生活跨界融合的优势,着力体现“会展搭台,音乐教育唱戏”的专业化鲜明特征,搭建一个艺术教育、乐器制造、社会培训、音乐生活跨界交流融合的国际化平台,为喜爱音乐、研究教育、乐玩乐器的朋友们呈现一场高端大气、好听好看的音乐盛宴。

大会汇聚音乐教育界海内外大咖,针对音乐教育焦点问题,打造基础与专业纵横的内容体系。九场主旨主题发言、三场圆桌论坛、九十余场工作坊(包括大师课),业界领袖发布行业第一手资讯,分享教育案例实操经验,把握未来教育市场动向,讨论音乐理论、创作、教学中的热点、焦点,涵盖教育工作者、琴行经销商、演释演奏人士等音乐人群所需,搭建体制内外交流平台,贯通优秀社会教育资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打造与行业权威畅聊时代热点的国际化平台。

音乐无国界,教育亦无国界。大会尤其追求国际化,特邀美、欧、日等国同行加盟,以期交流借鉴。国际音乐教育专家安妮·芬奈尔主讲“音乐教育如何激发儿童创造力”,澳大利亚音乐心理学家简·戴维森带领听众“体验乐器学习魅力,保持器乐学习持续性”,“音乐未来”国际教学主任肯·欧文与国际讲师安娜·戈沃尔引入“非正式音乐教学法”,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乌尔里克·祖希校长和格莱戈尔·魏德霍姆教授站在全球视角解析“世界音乐教育趋势”,泰国吞武里大学音乐学院博士舒飞群着重介绍“东盟国家音乐教育”的状况。此外,捷克钢琴家、欧盟钢琴教育学会主席米兰·弗兰克等国际专家也加入了本次大会。
男中音歌唱家汪昌博获俄罗斯艺术歌曲奖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三世纪古典艺术歌曲大赛(Three Centuries of Classic Romance)上,中国青年旅德男中音歌唱家汪昌博从近百名来自世界各国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三名。这也是此项赛事举办了三十二年来首次获奖的中国抒情男中音歌唱家。

此赛事共分三轮,持续一周,在三个不同的音乐厅举行,参赛选手必须演唱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语种的艺术歌曲共十二首,其中包括:一首意大利文艺术歌曲,两首法文艺术歌曲,三首不同时期的德文艺术歌曲,四首不同时期的俄文艺术歌曲以及现代艺术歌曲等。这是对每一位参赛选手演唱技巧、语言能力以及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理解能力的极大挑战。经过两轮角逐,汪昌博成功闯入决赛并最终荣获第三名。美国大都会男中音歌唱家弗拉迪米尔·切尔诺夫(Vladimir Chernov)评价他道:“情感真挚、技巧细腻的抒情男中音,不可多得。”

今年三十一岁的汪昌博,目前是德国柏林音乐学院(Hochschule fuer Musik Hanns-Eisler Berlin)声乐系的在读博士,并于2016年担任柏林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学校(Schostakowitsch Musikschule Berlin)的声乐教师,2017年作为助教留任柏林音乐学院声乐系。


柏斯音乐集团再获《镜报》“杰出企业社会责任奖”

2018年7月18日,由《镜报》主办的第七届“杰出企业社会责任奖”颁奖典礼盛大举行。本届评选中,共有两位企业家、十五家大企业和十一家中小企业荣获奖项。柏斯音乐集团凭借各方面展现出的良好企业责任,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荣获本届“杰出企业社会责任奖”。颁奖典礼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担任主礼并致辞,中联办副主任陈冬、中联办部门领导李蓟贻、香港教育局局长杨润雄等来自各地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各界贤达逾五百人出席。

柏斯音乐集团作为连续多届获此殊荣的企业,以音乐回馈社会,秉承“推广音乐文化,培育音乐人才”的企业宗旨,致力发展影响全球各地的音乐文化事业,业务涵盖顶级精良的乐器制造、完善的销售网络、音乐文化教育,再到深入广大民众的音乐文化推广。未来,柏斯音乐集团将继续以音乐造福民众、服务社会,为中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第七届“杰出企业社会责任奖”颁奖典礼的举行,也同步宣告“一带一路”华商社会责任评选活动的启动。作为知名乐器企业,柏斯音乐集团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同样积极实践,走在前端。2018年,柏斯音乐集团旗下“柏斯琴行澳洲旗舰店”荣誉入选“文化部2018年‘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相信“国际开拓”与“社会责任”双效并重的柏斯音乐集团,一定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和谐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遇见未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2018/19演出季开幕

2018年,上海東方艺术中心迎来第十三个剧院演出季。6月30日下午,东艺演出季发布会以全新面貌打造“遇见未来”主题,公布一百一十八台一百五十八场全年豪华演出阵容。五大板块“大片时代”“乐坛翘楚”“致敬经典”“舞光十色”“跨界潮流”将融合交响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观众带来多方位艺术体验。

在新的演出季中,东艺星光璀璨。举世闻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将轮番奏响名家名作,里卡多·穆蒂、索菲·穆特、尼尔森斯、郎朗等世界级音乐家也将倾情加盟。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马拉霍夫、云门舞集将奉上世界顶级的舞蹈盛宴。明星演员蒋雯丽、刘钧、孔维,戏曲名家梁谷音、茅善玉、张军,著名主持人周涛等艺术家也将先后登台。

此次新演出的发布,“创新”是关键词。东艺首次用时尚方式营造独具一格的科技感现场,将演出季发布会整体从单日延展到多日,每日邀请观众参与体验太空舱游戏区互动,引领传统剧院演出季发布会开创新的形式,引导更多人走进剧场。新演出季发布会现场邀请钢琴家张昊辰、昆曲王子张军、中央芭蕾舞团《敦煌》导演费波、SMG金话筒主持人李欣等业内权威嘉宾助阵,开启未来与艺术的探讨,和台下一百五十名观众共同“遇见未来”。
“梦想,不止舞台”——上海大剧院公布2018-19演出季



上海大剧院二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再度吸睛,以“梦想,不止舞台”为主题2018-19演出季正式发布,歌剧、芭蕾、交响、戏剧、戏曲等一百四十九台近三百场艺术盛宴将陆续登场,“致敬经典”“歌剧典赏”“发现最美”“艺聚当代”四大主题基于又不止于艺术门类精心策划,纵横展现不同表演艺术形式的舞台魅力,而再度推出的“不容错过TOP10”涵盖从传统艺术门类歌剧、交响、芭蕾,到国际流行的跨界形式音乐戏剧,均是不可多得的大热之作,足可一窥当今表演艺术的经典传承与创新多元。

就在新演出季发布之前,2018“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刚于申城闭幕,八家世界级表演艺术中心共同签署的《上海宣言》凝聚了“激发城市多元创新活力,共享人类文化艺术成果”等在内的关于“未来剧院”发展方向的一系列共识。作为论坛的发起者,上海大剧院将基于《上海宣言》的号召,在扶植本土文化、科技融合艺术、助推新生人才以及持续推进艺术普及、打造区域创意核心等方面与各方共享资源、携手推进,以上明确体现在了2018-19演出季“梦想,不止舞台”主题策划之中,从而为上海大剧院下一个璀璨十年开启了充满希望的起点。

上一篇:小学语文精神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安全软件防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