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知识管理分析论文范文

2024-01-26

图书馆知识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分析国内“前智慧图书馆”时期研究领域的主题演化趋势,以期为新形态图书馆的研究及发展提供较为客观的理论依据。结合词频统计软件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相关期刊论文发文量、作者及关键词进行统计和分析,重点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领域的主题演化趋势,归纳总结“前智慧图书馆”时期的研究主题演化总趋势。研究认为,在“前智慧图书馆”时期主题研究趋势主要有从“Web2.0”向“物联网”、从“开放理念”向“版权保护”、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从“学科馆员”向“智慧馆员”几方面的研究转变。

关键词:前智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演化趋势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0.0055

1 引言

科技的进步引领社会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也经历了从“重馆藏”的传统图书馆,到“重数字”的数字图书馆,并正向“重数据”的智慧图书馆变迁。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使人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不受時空限制地畅游图书馆,访问图书馆资源。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高级发展形态[1],能够“主动”地服务于用户,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

1996年,黄晓斌[2]分析了美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计划对于我国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借鉴意义,开启了国内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1998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图书馆正式朝着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3-4]。而真正引起国内图书馆学界关注的,则是2002年的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会议对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试点工作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深入研究讨论了中文信息化等热点问题。

2019年7月,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晨在“2019年科学数据管理、仓储和应用实践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前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他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向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过渡阶段,还未真正进入智慧图书馆时期,用“前智慧图书馆”来概括现在这个特殊时代的图书馆形态更为合适。因此,本文借用了这个概念,把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向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过渡阶段表述为“前智慧图书馆”时期,把该段时期的“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统称为“前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相关领域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智慧图书馆”的发展需求,并在“前智慧图书馆”时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前智慧图书馆”时期,“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及融合领域的研究演化趋势进行分析,为新形态图书馆的研究及发展提供较为客观的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与样本获取

本文以CNKI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分别以“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为检索词,在“篇名或关键词”中进行限定检索。通过初步检索,发现从2010年“数字图书馆”领域相关论文发文量开始逐年降低,而“智慧图书馆”领域发文量也正是从2010年开始出现并逐年上升,因此我们选择2010-2019年作为本文“前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区间。通过上述检索途径,共检索到“数字图书馆”相关期刊论文9 373篇,“智慧图书馆”相关期刊论文1 034篇(检索日期为2019年10月5日)。经过进一步筛选,剔除篇名和关键词中都未出现检索词的文献以及征稿启事、会议纪要等,最后筛选出“数字图书馆”有效文献7 341篇,“智慧图书馆”有效文献972篇。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文献计量的词频统计及可视化方法。通过对相关研究领域的高频作者和高频关键词进行筛选分析,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其知识图谱,揭示“前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的主题研究演化趋势及其特点。

3 文献计量分析

3.1 发文量分析

2010-2019年间,“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领域的期刊论文发文量如图1所示。“数字图书馆”领域文献发文量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直至2017年趋于相对平稳,从2010年的1 088篇下降至2019年的258篇。不难发现,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产出越来越少,正说明在“前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其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正在转变,“数字图书馆”不再是图书馆界的重点研究热点。

  “智慧图书馆”领域文献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是该领域的研究元年,发文量只有1篇,2011-2014年都以每年翻倍的量在增长,可以看出这4年间,该领域研究从萌芽期进入急速上升期。虽然2015-2019年上升速度不及前4年,但发文量亦显著增长,从2011年的8篇,增长到2019年的222篇,增长了近30倍。可见,该领域的发文量还将持续攀升。

以上的发文数据表明,从2010年开始,国内“前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慢慢从“数字图书馆”研究向“智慧图书馆”研究转变。直至2019年,两个领域发文量趋于接近,但“智慧图书馆”领域的发文量相对于其他领域还非常少,表明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刚起步,黄晨馆长的“前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的提出非常贴切,相关学者需要立足现实,提高探索意识,继续深入该领域的研究。

3.2 作者分析

通过对“前智慧图书馆”时期作者发文量情况分析,可以了解相关领域内发文较多、影响力较大的作者情况,掌握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也可以了解该时期,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领域,作者持续研究的情况。统计结果表明,该时期“数字图书馆”领域共有7 213位作者发表过相关论文,“智慧图书馆”领域共有1 221位作者发表过相关论文,通过作者总量与文献总量的对比可以发现,“智慧图书馆”领域的作者合作机会更多。

3.2.1 作者发文量及影响力

通过对“前智慧图书馆”时期两个研究领域的高频作者发文量、总被引量及篇均被引量的统计(见表1),我们可以发现:

(1)在“数字图书馆”领域,陈臣、马晓亭、毕强、郑建明、李洁、刘燕权等作者的发文量较多。其中, 陈臣、马晓亭、毕强年均发文都超过3篇,可以认为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对作者总被引频次的分析发现,陈臣、马晓亭、毕强、郑建明、李洁的总被引频次均超过100次,张兴旺、黄晓斌的篇均被引频次超过10次,对“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是强而有力的作者群体。

(2)“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才10年,但相关作者的论文产出量亦不低,如邵波、王世伟、黄辉、曾子明、周玲元等都是该领域的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为国内智慧图书馆领域研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王世伟、邵波、曾子明、刘炜的总被引频次均超过100次,王世伟、曾子明、刘炜、沈奎林、邵波的篇均被引频次超过10次。尤其是王世伟,他于2011年和2012年发表的篇名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和《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两篇文献的被引频次分别为361次和340次,对于“智慧图书馆”这一新研究领域来说,王世伟无疑是高影响力作者,是国内“智慧图书馆”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3.2.2 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持续创新研究作者分析

“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都是“前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少作者在这些领域都有交叉研究或持续创新研究,如陈臣、郑建明、张兴旺等“数字图书馆”的高频作者都有对“智慧图书馆”进行持续创新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图书馆”前14位高频作者中,有12位都是跨领域持续创新研究的代表性作者,其中最突出的是黄辉、刘炜和沈奎林,这些作者对“前智慧图书馆”领域研究的忠诚度和连贯性都很高。从数据来看,“智慧图书馆”研究正吸引着大批图书馆界其他领域研究学者的加入。

3.3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分析大量文献的关键词可归纳出该领域研究主题及其演化趋势。本文对文献关键词做了合并同义词、去除低频词等简单的清洗工作,如合并RFID、RFID技术与射频识别技术、互联网+与“互联网+”、5G与5G技术等,最终“数字图书馆”7 341篇文献共涉及7 624个关键词,“智慧图书馆”972篇文献共涉及1 221个关键词。对以上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各提取前20个高频关键词,并从高到低排序,如表2所示。

同时,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为“前智慧图书馆”时期的相关研究绘制了关键词时区视图(见图2、图3),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得到的关注越大,反之则相反;时间跨度表示该关键词受关注的持续时间段。通过时区视图既能从时间维度上研究主题的演化趋势,又可直观地了解关键词在不同时间分区的布局特征,进而从整体上了解“前智慧图书馆”领域主题研究的动态分布[5]。

根据统计结果,结合表2和图2、图3发现:

(1)2010-2019年间,“数字图书馆”领域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不多,研究关注度慢慢弱化。从前5年的高频关键词来看,云计算、信息服务、知识产权、高校图书馆等关键词频次较高;后5年,大数据、知识服务、资源整合等主题颇受关注。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数字图书馆也迎来了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到数字图书馆推广、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从资源整合到资源共享研究的演化。

(2)“智慧图书馆”研究前5年,物联网、智慧服务、RFID、智慧城市等词都是高频关键词;后5年,研究范围较广,涌现出了大批如人工智能、图书馆建设等新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给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十年间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方向也发生了从理论研究到建设研究、从RFID技术到人工智能技术、从硬智慧到软智慧研究的转变。

(3)“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两领域,出现了不少共同的高频关键词,如云计算、大数据、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等。说明在“前智慧图书馆”这个融合时期,学者们高度重视技术应用,关注的共同重点都在构建图书馆的技术和服务模式上;而高校图书馆是国内“前智慧图书馆”领域研究和建设的先驱,是主要的应用对象,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

4 研究主题演化趋势分析

综合发文量,对“前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主题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该时期研究的核心和热点。本文对“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两个研究领域在“前智慧图书馆”时期的研究主题和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为新形态图書馆的发展提供参考。

4.1 “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主题演化趋势

4.1.1 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到“数字图书馆推广”研究

2012年以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字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上。白广思[6-7]针对目前众多的数字图书馆开发利用平台,提出了开发平台的选择依据和选择策略;张煜[8]认为当前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重点,应从技术实现和资源内容服务两方面来深入研究。

2013年及以后,关于数字图书馆推广的研究逐渐兴盛。胡凤萍[9]认为,如何重新构建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服务,是图书馆界需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张强[10]以天津图书馆为例,用IPsec VPN技术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异地共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应用,为数字图书馆的推广提供技术保障和资源支撑;孙一钢[11]等利用“国图公开课”推广数字图书馆资源,推进新媒体阅读,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全民共享。

4.1.2 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研究

数字图书馆通过不断创新原有服务,已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逐渐升级。2015年前不少学者都专注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研究,如赵配影[12]等着力研究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用以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技术、服务效果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估;熊拥军[13]等利用推荐技术,提出数字图书馆资源推荐模型,解决当下信息资源服务推荐难的问题。

2016年邵慧丽[14]探讨了知识发现支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认为图书馆知识服务趋向移动化及协同化;而后,史枚翎[15]认为知识服务对数字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并提出用创新知识管理、知识服务来实现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4.1.3 从“资源整合”到“资源共享”研究

资源整合是数字图书馆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如王春玲[16]认为资源整合是解决“信息孤岛”和“信息超载”问题的一种方法,可以实现异质资源共享,提高检索效率;严安[17]提出基于语义Web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架构,并结合多种不同的功能组件进行相关分析。

2014年后,学者对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文献产出量极少,相应地被读者迫切需求的资源共享取而代之成为研究热点。如李育嫦[18]针对当前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困境,提出了加强政策法律建设、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人才激励机制等策略;王小立[19]汲取百度“知道”的成功经验对数字图书馆资源贡献服务提出建议;徐龙顺[20]等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运用数学中的复制动态方程,来探讨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共享风险系数。

4.2 “智慧图书馆”领域研究主题演化趋势

4.2.1 从“智慧图书馆理论”到“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2012年以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性这些理论研究上。如2010年严栋[4]把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智慧图书馆中,认为物联网是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核心;董晓霞[21]等基于感知领域,认为智慧图书馆是集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为一体的产物。

2013年后,相关研究都聚焦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方面,无论是整体框架研究、具体的模块设计还是相应图书馆方案设计都有相关的研究。如崔海兰[22]等设计了一套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沈奎林、邵波[23]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建设、服务和应用建设几个方面,搭建了智慧图书馆的应用体系,实现了智慧图书馆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刘倩[24]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大数据分析技术、建设平台选择和功能模块三个方面提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方案。

4.2.2 从“RFID技术”到“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多种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在技术应用研究中,尤其以解决简单的门禁系统、自助借还书设备的RFID技术研究和用来设计智能机器人、提高图书馆员工作效率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较为突出。智慧图书馆前期RFID技术研究盛行,如钱理峰[25]认为RFID技术催生了智慧图书馆,研究并设计了RFID标签阅读器;王苑[26]等分析了RFID文献智能管理构架,详细全面地设计了图书馆管理系统,为读者提供智慧化服务。

2017年,陸婷婷[27]首次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图书馆建设中,认为人工智能是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刘深璟[28]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是图书馆硬件智慧化、图书馆转型发展和图书馆服务提升的必要条件;陈臣[29]认为能否为读者精准定制和推送个性化服务,是衡量智慧服务的重要指标,应把大数据深度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图书馆建设中。

4.2.3 从“硬智慧” 到“软智慧” 研究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技术、资源、设备、空间这些硬智慧,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王世伟[30]指出现在的图书馆设备精良,实现了一体化服务,让读者可以更自由、自助、方便地利用图书馆;刘宝瑞[31]从哲学和技术两个层面剖析了智慧图书馆,模拟了智慧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和空间建设。

随着图书馆形态的不断变化,图书馆员所承担的工作和对他们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2015年后“智慧馆员”进入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视线。王婷婷[32]认为智慧馆员是智慧服务的重中之重,是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提升的关键,应承担起实现智慧化服务的重任;田燕芳[33]认为图书馆员面临着服务的智能化、多元化、专业化,需要定期培训和明确的激励机制来强化;孙利芳[34]等认为智慧馆员应该是具备多种专业能力的,拥有多元化工作能力的智者。

4.3 “前智慧图书馆”时期研究主题演化总趋势

综合上述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本文认为,在“前智慧图书馆”时期相关主题研究总趋势呈现出如下特征:

4.3.1 从“Web2.0”向“物联网”研究转变

自2004年Web2.0的概念提出后,Web2.0被广泛应用到图书馆中,2007-2014年是Web2.0在图书馆界的研究高峰期。如肖峥[35]认为Web2.0不仅仅是种技术,更是种态度,是以用户对信息获取和应用为目标的“创新、以人为本、开放、实用、易用”的Web2.0;黄辉[36]认为在Web2.0技术的支撑下,图书馆要开创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与技术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物联网的产生,图书馆界也从以人为主的开放、共享的图书馆拓展到所有物品都联网,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控制物品的图书馆。

物联网概念是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提出,21世纪初物联网真正在国内普及,2013年前后越来越多图书馆把物联网技术融入到建设机制中。如陆婷婷[27]认为物联网的出现与运用,推出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智能机器人等服务,推动着现代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发展;赵配影[12]认为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广泛运用的同时,仍需关注物联网的安全性,做好用户隐私保护工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4.3.2 从“开放理念”向“版权保护”研究转变

“开放”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开放资源、开放设施、开放服务都是图书馆开放理念的核心。如沈嵘[6]认为要把“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融入到图书馆发展建设中,构建以开放为特征的创新体系,引领图书馆发展;孙一钢[11]等认为随着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图书馆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借助网络环境,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开放式的服务。

开放服务推崇版权转让、保留部分版权等理念,但由于开放资源本身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势必与版权保护理念发生冲突。如徐龙顺[20]等认为图书馆资源共享环境下,版权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关键,提出了两者如何达成均衡的研究策略;秦珂[37]认为国内图书馆界应认识到区块链技术对版权保护的意义,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版权管理系统,构建完善的版权技术管理政策。

4.3.3 从“信息服务”向“智慧服务”研究转变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牵引着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提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图书馆APP等信息服务手段层出不穷。如张煜[8]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必然趋势,其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包括信息库建设、数字信息环境平台建设等;赵配影[12]等通过对信息、信息服务概念的理解,认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应具备够硬的技术设备、专业的服务技能等特征。

在整个“前智慧图书馆”时期,图书馆通过不断传承和创新原有的服务,正从信息服务向智慧服务逐渐升级。如董晓霞[21]认为应利用智能手机、ZigBee等无线通信技术,建立感知和定位功能,为读者提供智能服务;刘倩[24]认为智能技术和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关键要素,利用可用资源结合智能技术,改善用户体验,实现智慧服务。

4.3.4 从“学科馆员”向“智慧馆员”研究转变

2016年以前,“学科馆员”研究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研究热点。刘迎春[38]认为在知识服务背景下,学科馆员是知识的组织者、传播者和创新者,是图书馆与学院联系的纽带,是知识服务的主力军;张蒂[39]通过对985高校中的学科馆员实践案例的调查和分析,建立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三原则”制度。

2016年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方向从“学科馆员”研究向“智慧馆员”研究转变,認为智慧馆员是“前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一种全新的、创新的馆员形式。如刘倩[24]认为智慧图书馆=智慧设备+智慧馆员,是馆员智慧与机器智慧的融合;王婷婷[32]认为“智慧”是就图书馆员的素质而言的,图书馆员是智慧图书馆的贴心服务者,是知识导航员,也是信息传递者。

5 结语

“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研究都是“前智慧图书馆”时期图书馆界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数字图书馆是智慧图书发展的基础,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提升与转化,两者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智慧图书馆是应读者需求而产生的图书馆新形式。

本文通过对2010-2019年间“前智慧图书馆”时期相关研究文献的筛选、统计、整合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的文献量虽较多,研究主题范围较广,专注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也不在少数,但总的来说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表面研究居多,缺乏深入研究。以智慧图书馆为例,对于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已扩散到智能技术、智慧服务、智慧馆员等层面,不少研究都浮于表面,深度不够,对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缺乏指导性建议;

(2)喊口号居多,缺乏真实践。当前不少图书馆建设中存在喊口号、买硬件、创环境、扩空间等误区。本文认为不论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其任务都任重而道远,需一步一步做实做好,不仅仅是资源和硬件的升级,更要做到人与知识的真正融合,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

(3)独立建设居多,缺乏合作意识。“前智慧图书馆”时期,投入建设使用的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都不在少数,但真正做到多馆间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共享与服务共享的却极少。

国内“前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需要更多学者持续关注、研究,合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拓宽研究范围,创造出更多研究成果,做到深研究、真实践、重合作,为新形态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 杨红云,雷体南.智慧教育:物联网之教育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119-120.

[2] 黄晓斌. 美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J].图书馆建设,1996(11):74-75.

[3]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智慧城市与智慧图书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144.

[4]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5] 姜尚峰.高考研究20年:话题演进与前沿探讨——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91-95,108.

[6] 沈嵘.技术联盟: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新方向——以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3):71-74.

[7] 白光思.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4):105-105.

[8] 张煜.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1(12):47-48.

[9] 胡凤萍.浅谈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推广[J].兰台世界,2013(7):129-130.

[10] 张强.IPsec VPN技术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以天津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1):41-44.

[11] 孙一钢,张炜,谢强,等.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阅读服务与推广[J].图书馆杂志,2016(10):4-8.

[12] 赵配影,熊军洁,王雅娟.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及其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5):45-47.

[13] 熊拥军,袁小一,崔永.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中资源推荐策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4):72-76.

[14] 邵慧丽,张帆.基于知识发现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馆,2016(2):70-73.

[15] 史枚翎.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下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创新[J].山西档案,2017(3):107-109.

[16] 王春玲.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探讨[J].中国报业,2011(10):81-82.

[17] 严安.基于语义Web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0):19-22,75.

[18] 李育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及保障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3):75-77,40.

[19] 王小立.百度“知道”知识传播对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启示——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J].图书馆,2016(2):83-87.

[20] 徐龙顺,李婵. 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风险演化博弈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7(12):56-62.

[21] 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22] 崔海兰,郭金子,谭光德.基于RFID的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102-104.

[23] 沈奎林,邵波.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5(7):24-28.

[24] 刘倩,付方方.智慧时代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规划探析——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资讯,2019(2):191-192.

[25] 钱理峰.智慧图书馆嵌入式RFID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808-810.

[26] 王苑,王岚.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和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3(12):98-100.

[27] 陆婷婷.从智慧图书馆到智能图书馆: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转向[J].图书与情报,2017(3):98-101,140.

[28] 刘深璟.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传媒论坛,2019(7):126-127.

[29] 陈臣.基于读者个性化阅读相关大数据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研究[J].图书馆,2018(10):64-70.

[30] 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1):22-28.

[31] 刘宝瑞,马院利.基于智慧理念的智慧图书馆空间样貌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6):26-29.

[32] 王婷婷.智慧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者[J].科技视界,2013(10):164,167.

[33] 田燕芳.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员职业素养建设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8):131.

[34] 孙利芳,乌恩,刘伊敏.再论智慧图书馆定义[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17-19,68.

[35] 肖峥.基于Web2.0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93-94.

[36] 黄辉.基于Web 2.0的数字图书馆应用探索[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7):118-121.

[37] 秦珂.区块链技术视野下的图书馆数字版权管理:作用机制、创新价值和建议[J].图书馆论坛, 2020,40(4):113-122,133.

[38] 刘迎春.面向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养模式[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11):86-88.

[39] 张蒂.学科馆员服务从联络到嵌入的转变——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5(7):90-97.

作者简介:林彦汝(1987-),女,硕士,浙江树人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

(收稿日期:2020-04-01 责任编辑:孙 炜)

图书馆知识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知识管理的概述

知识管理是在这个知识时代里形成的一种管理理念, 其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于质化的知识系统, 让组织中的咨讯与知识能够在组织内部实现共享、创新、整合等过程, 从而将新产生的知识回馈到组织内部, 为组织的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实现组织内部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 馆员作为图书馆管理的直接负责人, 馆员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图书馆管理效率。就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来看, 专业的管理人才比较匮乏, 馆员大多偏向于档案管理业务方面, 而对于计算机的操作不熟练, 以至于高校图书馆管理综合系统中的管理模块与实际管理工作出现差错, 当师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时,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找。

(二) 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管理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偏向于分类这一块, 传统的管理方式效率低, 管理工作与实际脱轨。再加上管理制度不完善, 使得图书馆馆员在实际工作中懒散, 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进而影响到了图书馆功能的发挥, 不利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信息化水平低。

就目前来看, 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统计方法, 对图书馆馆内的各专业信息的归类不明确, 学生在查找相关信息的时候费时费劲。另外, 我国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虽然配备了一些电脑设备, 但是这些电脑设备大都比较陈旧, 有电脑却没有使用管理软件, 进而影响到了图书馆功能的发挥, 不利于广大师生的学习。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策略

图书馆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书馆存放了大量的读刊、专业知识, 在图书馆内, 师生可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 学到课堂上不能学到的东西,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在图书馆中, 由于信息量大, 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刊物需要图书馆管理员进行分类管理, 图书馆管理员只有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才能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

(一)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人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谁拥有了专业的技术人才, 谁就能在这个社会中发展得更好。为此,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高校就必须加强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 普及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管理理念, 利用知识管理理念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及管理技能的教育,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只有合格、全面的人才才能有效地保障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 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制度是图书馆一些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 是图书馆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在知识管理环境下, 高校应当认识到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起规范的图书馆管理制度, 并在实际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员可以配合知识管理部门制定知识资源整体规划, 利用计算机技术, 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 对图书馆管理工作实行分类管理,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 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修订完善图书馆、阅览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借阅制度。将图书馆内存放的各专业资料、信息分门别类地管理好, 进而为学生借阅提供便利, 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其次, 按照配备要求配齐管理员。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档次, 进而为院校师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便利。

(三) 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级设备, 使得管理员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师生要查看文献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此, 面对知识管理模式,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管理工作中,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 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 并分类规划, 读者在查找资源的时候, 只需要在计算机上进行点击就可以知道文献的收集地,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 还要引进先进的设备, 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加强这些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确保这些设备在生命周期内能够正常使用, 进而为广大师生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

四、结语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 高校图书馆有着重大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大师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了高校的发展。面对当代社会发展形势, 为了更好地为我国当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在知识管理环境下, 将知识管理理念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 进而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专业的知识服务。

摘要: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 知识管理模式也随之诞生, 将知识管理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同时也有利于增强高校图书馆的适应力和创新力, 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专业的知识服务。本文就知识管理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瑞荣, 沈治宏.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研究[J].现代情报, 2006 (01) :121-123.

[2] 徐原青.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J].现代情报, 2008 (11) :102-104.

[3] 覃凤兰.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 2007 (05) :118-120.

图书馆知识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解决对策

摘要:文章对现阶段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进行提炼总结,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1現阶段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分析

1.1图书馆员自身文化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图书馆在进人条件上没有学历与专业要求,入职门槛较低。被安排进来的人员基本分两类:低学历人员和安置型人员(领导家属、复退军人,还有部分其他系统调入人员等)。人员结构复杂,且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总体偏低,这种职业状况在我国中小城市公共图书馆中极为普遍。这种现状造成了从业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事实,成为当下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的关键。

1.2图书馆员“隐性素质”不高

所谓“隐性素质”,是相对于馆员学历、专业等显露于外的“显性素质”而言的,是一个人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修养、意志品质、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及认识方法的深刻领悟等,偏重于道德、意识方面的素质。一直以来,在人们眼中图书馆职员不受重视,社会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低,没有职业荣誉感,大部分馆员本职工作懈怠,没有责任心及事业心,服务读者的敬业精神缺失;与读者引发矛盾时,馆员克服内心的自制力和克服外部环境困难的坚韧性缺失;馆员之间团结协作精神不足,服务不到位。推动一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而图书馆职业的特殊性使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等“隐性素质”更加重要。图书馆员“隐性素质”低下制约和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1.3没有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图书馆行业对从业者准入控制的凭证,是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律师、医生、教师等行业已经实行职业资格制度,但图书馆行业却一直没有推行,致使图书馆员没有从业标准和入职条件要求,图书馆进人较为随意,这是我国图书馆员专业水平低、业务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国外图书馆成熟经验表明,只有建立正规的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才能保证图书馆员合理的学历结构层次和专业知识的特殊要求,确保图书馆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素质。从2001年起,中国图书馆学会就已经组织业内专家开展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的研究工作,时至今日已有15个年头了,虽然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针对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问题积极研究讨论并出台相关标准和政策,但至今依旧没能实施。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短期内在图书馆行业推广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阻碍了整个图书馆行业的良性发展与运转。

1.4专业馆员与非专业馆员界限不清

在国外,图书馆从业人员分专业人员和支持人员两种,专业人员即指图书馆员(技术技能型),主要从事幕后的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递、情报研究等专业性工作。支持人员称图书馆助理(服务型),主要从事前台的阅览室管理、流通服务等事务性工作。我国图书馆界在人事安排上比较随意,馆员只有编制(专技、工勤和管理)区分,没有岗位区分,工作谁都能干,业务部门、行政部门、窗口部门人员可以互调,造成了专业馆员没发挥作用,非专业馆员(管理及工勤人员)发挥不了作用的局面,造成信息研发、参考咨询等服务浅层化、低层次。图书馆员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人员极度匮乏,专业服务不到位;专业知识与技能匮乏,导致开展活动单一、互动性不强、吸引力不大。这也是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缺失带来的必然后果。

1.5图书馆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缺失

发达国家图书馆非常重视在职馆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然而我国公共图书馆在职馆员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其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很不正规。据笔者了解,业界内开展的培训,一般是每年馆内邀请业界专家作一两场报告或讲座,或某一部门不定期参加上级学会组织的业务培训,全体馆员的继续再教育培训则由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完全流于形式,与本职工作不搭边。究其原因,第一,没有法律保障,培训经费缺失。第二,在组织和管理上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第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呆板,与学员互动性差,致使实际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第四,基层领导不重视,较少为职工提供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或条件。第五,培训没有常态化、普及化、制度化。

白芳: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素质提升障碍分析及解决对策1.6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机制落后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被人们视作铁饭碗、大锅饭,尤其像图书馆这样的事业单位就是养老的地方。图书馆自身没有行政自主权和进人权,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没有进取心,工作因循守旧,习惯于满足现状。落后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使大部分馆员没有紧迫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导致部分图书馆服务模式落后、被动,馆员主动服务、创新服务精神缺失,导致图书馆不能很好发挥应有的作用。

2现阶段提升公共图书馆员职业素质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发布,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即将推行,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作为图书馆员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事业单位“吃大锅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要转变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增强危机意识,增强紧迫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创新能力,适应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需要,力争不被时代淘汰。

2.2自设准入门槛,保证馆员职业素质

当前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社会招考制度使图书馆员文化素质有了重要保证,但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无法保证。建议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招考时,对考入人员增加一道门槛,即通过图书馆的考试、考核和试用,待各方面合格后再录用。对于那些国家政策性安置人员也不例外,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对新馆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两方面。通过岗前培训让入职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等图书馆员必备的素质根植在他们心中。

2.3开展分级分类培训,提升馆员专业水平

现有情况下,要求馆员全面熟悉图书馆员所有工作环节,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公共图书馆应根据不同岗位工作职责要求,制订馆员培训计划,对在職馆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通过分级分类岗位培训,使每一位馆员的思想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从而达到工作专业化。

2.4创新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与模式

在没有确定中国图书馆学会承担全国性行业学会职业培训任务的当前,笔者建议:第一,省、市图书馆学会效仿中国图书馆学会,暂时承担下一级图书馆员的业务培训任务。馆员培训结业证书分成若干等级,作为本人晋升各级职称的必备条件。第二,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例如:中国图书馆学会2015年关于图书馆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可借助发达畅通的网络,通过中国网络文化电视互动终端接收现场培训信号,让无法到场的全国各地基层馆的在职馆员都能够同步参加培训。第三,加强职工隐性素质教育培养。在职馆员的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内容不能只限于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还应重视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培养馆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加强馆员内在美教育,提升馆员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教育,使馆员道德修养、坚韧不拔的品质、适应能力、抗挫能力等隐性素质得到提升。

2.5改革岗位设置与管理,实行岗位工资

目前,公共图书馆岗位设置是参照2006年出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执行的,但通过实际运行来看,存在一定弊端。尽管设置了管理岗位、专技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且这三类岗位都有各自独立完整的晋升序列,但由于不同岗位晋升通道,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差距以及人事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因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2.5.1存在的问题。第一,管理岗位人员职级设置受单位行政级别限制,人员晋升空间狭窄,薪酬待遇偏低,导致管理人员不专心于管理工作,出现身在管理岗位却挤占专技岗位现象。第二,人事安排随人不随岗。第三,专技职称评聘与实际工作脱节,造成职称变动与工作业绩“两张皮”现象。这些问题影响到馆员的积极性、馆员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2.5.2细化岗位等级,严格岗位管理。图书馆是以专技岗位为主的事业单位,因此,专技岗位设置应进一步细化。①根据本馆实际按需设岗,对设置的岗位等级化。②严格岗位管理,岗人对应,即普通管理岗对应普通管理人员(“双肩挑”除外),专技岗对应专技人员,工勤岗位对应工勤人员,实行合同管理。③建议普通管理人员职务职级晋升改革效仿专技人员职称晋升办法,摆脱单位行政级别束缚,使管理人员安心在本职岗位上工作。④任职资格条件上,不同岗位对人员学历、专业等都有不同要求。⑤岗位人员出现空缺时,按岗聘用,随着人员流动到不同的岗位,其工资待遇将随之而改变,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岗变薪变”。

2.5.3建立考核与奖励机制。公共图书馆依据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任务,对在岗馆员表现进行全面考核,考核重点应在工作绩效上,从出勤率、业务量、用户满意度及科研成果等多个指标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优秀者给予一定奖励。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年度考核结果作为调整馆员岗位、工资依据,聘期考核结果是馆员续订聘用合同的依据。

3结语

当前,事业单位改革正在积极推进中,通过以上改革措施达到馆员知识专业化、工作专职化、管理合同化目的,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馆员队伍就会逐步建立起来,为将来实施职业资格制度打好基础。但在目前我国现实国情和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实现上述措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改革进程中还要面对诸多困难和阻力,但改革大势已不可逆转。图书馆人只有积极顺应这一潮流,从我做起,增强忧患危机意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人人争做行业中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王娜.隐性素质: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潜动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81-82.

[2]王青云.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图书资料系列职称制度之比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27-28.

[3]宋晓莉.我国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3(1):75-77.

[4]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工作[EB/OL].[2006-04-08].http://www.lsc.org.cn/c/cn/news.

[5]《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列入全国人大2015年立法日程[EB/OL].[2015-04-08].http://www.ce.cn/culture/gd.

[6]金志峰.事业单位职员制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7]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EB/OL].[2015-12-10].http://www.law114.com.cn/pufa_x.php?l=6&id=15246&pid=6.

(编校:马怀云)

图书馆知识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信息数据虽然给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带来了便捷,但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搜集有效信息的负担。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社区知识共享中心,想要在信息社会实现服务及社会价值,就必须整合资源优势,开拓文化服务手段,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需求。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社区的意义,阐述了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并在资源视角下提出完善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资源优势;社区服务

引言

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及信息工程的发展,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及国家标准化委员化共同发布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规范》正式施行,推动了社区知识共享服务体系的发展。然而,面对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趋势,以社区为中心的公共图书馆成为重要的知识服务场所,但出于资源管理不足、技术管理落后等方面的限制,以至于社区公共图书馆难以满足社区文明建设的需要,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問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资源优势,有效实现社区服务职能,这对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社区的意义

(一)服务社区是实现自身发展及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在上世纪60年的美国,早期的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理念开始逐渐兴起。随着美英等国家的社区公共图书馆运动不断发展,也为我国开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社区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相关的经验借鉴。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型设施,其职能不仅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和图书阅览服务,也要保证居民享有获取公众信息的权利。与此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电子计算机应用普及的当前时期,公共图书馆更应该实现互联网信息化,扩大现有书籍和报刊资源,在不断提高自身服务功能的同时,为社区读者准确提供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进而履行公益性和人文教育的社会责任。

(二)切实推动社区文化事业建设

精神生活服务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空心化现象逐渐出现。因此,如何满足老年群体及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公共图书馆凭借信息共享的互动模式以及较为专业的配套文化设施,推动了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社区居民开办书画比赛、网络培训等文化活动,既能给部分社区居民提供了再就业机会,也改变了原有公共图书馆服务不健全的状态,进而成为集信息资源共享、艺术活动、学习交流于一体的社区文化中心。

(三)有利于开展路线教育,构建学习型社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决策之一。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承担着传播主流信息及宣传党政路线的职能,因此,在发挥公共图书馆资源优势的同时,还能调动基层党员干部参与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优秀党员座谈会、群众路线教育、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既能在社区营造出读书学习环境,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同时还有助于宣传党的教育,为根治封建迷信陋习以及建设学习型社区奠定精神支柱。

二、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的现状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

1.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以商业房地产开发和老城区为标志的住房制度改革,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工作单位居住模式,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开端。当前,社区内部的公共图书馆主要由上级部门承建,并下拨图书资料和相关设备,包括书刊架、阅读展台、一定数量的电子阅览器材等,充当基层教育、交流及文娱中心。

2.社区居民阅读及文化需求

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读者仍保留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虽然电子阅览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但社区读者的年龄普遍处于青少年和老年阶段,因此,受视力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影响,较难以接受电子阅读的方式,反而趋于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不仅如此,在文化需求方面,文学小说、医学等较为贴近生活的书籍广受追捧。

(二)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1.公共图书馆缺少政策扶植和建设资金

公共图书馆是社区居民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也具备居民参与社会交际及自主学习的附加功能。当前,虽然公共图书馆均以“服务社区”为主要工作目标,但在实际过程中,某些公共图书馆由于缺少相关政策规划,并没有将社区作为实际的服务对象,而是仅当做日常工作的内容,以至于无法发挥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作用。另外,除一些发达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以外,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把公共图书馆建设列入工作计划,导致公共图书馆因缺乏资金投入,始终处于半开放的状态,即使有个别公共图书馆向社区开发,也存在馆内人员、管理制度混乱、馆藏图书长期不更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文化发展的进度。

2.公共图书馆资源分配不均衡

尽管随着《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落实,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基本法律保障,但对于某些社区公共图书馆,还存在无法可依的困境。根据相关规定,公共图书馆的维护与管理由基层政府承担,出于地方性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缘故,许多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较差,无法满足居民的阅读需求。同时,我国公共图书馆覆盖范围较广,但实际布局却十分不科学,即使在北上广等城市,也存在“五十万人共享一个图书馆”的现状。

3.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群众参与性不足

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公共图书馆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但从目前来看,许多公共图书馆在服务社区时,存在群众参与度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区不断投入经费组织图书阅览活动,居民兴趣不高,甚至还有免费送书却屡遭拒绝的现象发生。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城镇社区居民阅读习惯下降,但究其原因,暴露出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员素质较差、并不能适应工作需求的现状,最终也导致了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效果强差人意。

三、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资源优势的对策

(一)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公共图书馆想要根植于社区并向外拓展业务,就必须要以居民为服务中心,时刻关注城市文化发展需要。不仅如此,地方政府部门还应当提高对社区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政策。

首先,坚持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中心的原则,这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出发点,还应该是当前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制定服务理念的过程中,还应该意识到信息服务主体的重要性,并且明确图书馆服务对象,进而提高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

其次,传统公共图书馆的信息采集、组织和加工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使得其服务范围十分有限,文献信息的功能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及封闭、单一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并联合社区、科研单位和院校等作为主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从而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组织、选择、控制和传播信息方式的更新来保证服务系统的开放性,合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

(二)加强用人及经费制度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在发挥公益性服务的同时,适当地开展长期的有偿文化服务,以用于图书馆的维护及图書更新。同时,还要制定关于服务资金的财务预算,合理利用经费资金,用于购置专业的阅读设备和专业器材。在用人制度方面,当前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都是采用“政府出资、劳务形式”的用人方式,人员监管为社区负责。建议公共图书馆制定内部规范制度,决不能过度依靠社区的业务培训形式,此外,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还可以聘请专业的外包公司,帮助公共图书馆开展专业服务。

(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吸引社区居民参与

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的前提便是要以居民为中心,将社区居民参与度作为根本。利用群众基础优势,在社区内定期开办流动板报、生活技能讲座、读书会等文化活动。不仅如此,公共图书馆还应该注重与其他社区的合作,构建图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各种捐书等公益活动,既有效解决图书更新困难等情况,还可以强化居民的公共责任感,形成较强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的社区服务也应当重视社区特色,结合社区实际需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化服务,在适应社区居民深层次信息需求的同时,利用在图书馆主页中设置读者查询、网络疏导等菜单来给读者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借助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来节省广大读者的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四、结语

现代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发展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广大居民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平台,但社区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不同社区居民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也给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的多样化及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确保服务理念多元化、集成社区服务内容和做好服务方式的重组等措施,保证自身服务向社区的有效延伸,从而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吕略.关于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

[2]韩玮.基于信息化时代公共图书馆社区延伸服务体系优化对策研究[J/OL].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

[3]郑直,张欣.基于公共服务理念的社区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OL].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

图书馆知识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一、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订购观念落后

在期刊阅览室中藏有大量信息资源, 师生也正是被这些资源吸引过来, 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就会引进一次新期刊, 其中涵盖了很多最新的研究理论与知识, 能够为师生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有价值参考。然而, 通过对当前高校图书馆期刊的研究可以发现, 期刊采购人员自身观念较差, 所订购的期刊多以中文为主, 且形式为纸质, 尽管此类期刊不可缺少, 但英文与电子期刊也是师生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 使得很多师生无法了解国外相关学术研究情况, 并不利于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1]。

2、经费不足

对于高校期刊阅览室管理来说, 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必要的经费支持, 但很多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在管理中都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 虽然每年学校都会将一定比例的资金划给期刊阅览室, 然而受通货膨胀与期刊采购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 经费短缺的情况依然十分显著, 多数高校只能压缩管理经费, 这样一来便影响了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这也是师生对学校期刊阅览室管理并不满意的原因所在[2]。

3、服务意识差

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的管理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即在师生需要帮助的时候, 工作人员应主动为其提供帮助, 但多数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却缺乏服务意识, 只是对借看期刊的师生提出相对苛刻的要求, 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让师生感到不自在, 也会降低管理质量。同时, 在研究中还发现, 很多管理人员自身能力有限, 并不了解在电子期刊管理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更没有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意识, 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中常见问题。

二、做好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的措施

1、创新订购与管理观念

期刊阅览室的主要工作是为师生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所以, 在期刊订购期间, 不仅要注重中文文献的订购, 还要注重外文期刊的订购, 还要适当的引进电子期刊。为进一步做好期刊订购与管理, 还需要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 在订购期刊以前, 工作人员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调查, 了解师生对期刊类型或样式的期待意向, 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期刊采购, 这样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期刊材料, 还能提高管理质量。在管理阅览室期间,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期刊摆放规则等张贴在阅览室门口, 在师生遇到难题时, 工作人员应耐心解答, 切忌急躁, 同时还要拥有以人为本理念, 做到想师生之所以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期刊阅览室管理工作, 进而提高师生对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满意度。

2、提高经费比重

提高经费比重是做好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延长, 学校期刊数量会逐渐增多, 尤其是在纸质期刊增多以后,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定期清洁, 避免期刊在储藏期间出现损坏等情况, 而电子期刊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适当的时候做备份, 无论是纸质期刊管理还是电子期刊管理都会需要一定的资金, 所以, 高校应适当加大期刊阅览室经费比重, 且多安排一些管理人员, 讲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 保证每个工作人员的分工合理,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还能为师生提供最全面的期刊材料, 帮助师生做好学术研究等。

3、创新服务

优质的服务也是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读室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服务能力较差的问题, 学校应每隔一段时间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必要的业务培训, 让他们正确认识本职工作, 并形成主动帮助师生查找期刊的意识, 在新期刊到来以后, 相关工作人员应在期刊阅览室门口张贴布告, 这样一来师生便可了解自己想要查找的期刊是否存在其中。同时, 管理人员也要主动为师生介绍电子期刊的检索方法等。作为期刊阅览室管理人员还需要优化借阅环境, 阅览室借阅环境如何关系到师生对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的评价, 所以, 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借阅环境优化, 务必做到借阅室干净, 各个角落不存在任何杂物或灰尘, 且引导读者怎样查找与归还期刊, 在重要位置张贴有利于教导师生的名言警句, 这样不仅可以为师生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还能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3]。此外, 为做好期刊阅览室管理工作, 还需要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在电子期刊增多以后, 相关工作人员应掌握如何管理电子期刊,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期刊阅览室管理工作, 进而满足广大师生对期刊阅览室的要求。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 在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严重影响了阅览室管理能力的提升, 因此, 文章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能力的措施, 认为创新订购与管理观念、提高经费比重、创新服务是关键, 只有将这些措施联系实际落到实处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摘要:对于高校期刊阅览室来说, 它是学校图书馆的一部分, 主要为师生提供期刊, 便于学术交流, 然而, 当前不少高校期刊阅览室在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影响了期刊阅览室应有作用的发挥, 基于此, 文章将先找出这些问题, 并联系实际提出有效管理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

参考文献

[1] 钱兴彦.现代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管理研究[J].科技视界, 2016, 01:30-31.

[2] 邱丽.探讨知识生态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的管理和服务分析[J].科技展望, 2016, 11:246-247.

图书馆知识管理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1 图书馆统计数据的种类及主要特征

图书馆统计数据按照统计内容可以分为馆藏统计数据、读者统计数据、服务统计数据、内业工作统计数据。

馆藏统计数据。包括馆藏文献信息的类型、品种、数量、质量及金额等。

读者统计数据。包括本馆读者的数量及其构成。

服务统计数据。包括馆藏文献流通数量、阅览数量以及各种专项服务数量, 如检索咨询数量、科技查新数量、专题服务数量、图书馆局域服务数量等。

内业工作统计数据。包括采访工作数量、编目工作数量、业务经费数量及其使用情况、设备的数量、能力及利用情况等。

按照统计范围划分, 又可分为总量统计数据与分量统计数据。总量统计数据反映的是统计对象总体情况, 如馆藏总数, 读者总数, 文献流通量总数等等。分量统计数据反映的是某一统计对象中不同类型、类别的情况。如馆藏中不同类型文献的数量, 同一类型文献中不同类别文献的数量, 读者中不同层次读者群的数量结构等等。

图书馆统计数据是在图书馆日常活动中产生的, 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它往往同时反映着藏书、读者、馆员等多方面的关系。如图书流通量, 既能够反映出馆藏被利用的情况, 也能够反映读者对图书的需求特点, 还能够反映出馆员的工作数量。因此相关性、动态性是图书馆统计数据的主要特征。而真实性、准确性则是对图书馆统计数据的基本要求。

2 目前图书馆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采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进行管理。虽然各图书馆使用的自动化系统不尽相同, 但都或多或少的提供了统计功能, 从而使大量繁琐、纷杂的数据统计变得简单、快捷, 图书馆的统计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尽管如此, 在图书馆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许多图书馆领导不重视统计工作, 所收集到的数据只是作为年终总结和给上级部门填写报表的依据, 对所获取的统计数据很少进行综合性、动态性分析, 甚至有些数据失真。

(2) 目前绝大部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都是采用“列举法”设计统计功能的, 往往预先设置的数据统计在事后只能满足部分业务的需要, 在数据的处理上仍处于简单的积累, 即只具有将各时段统计数据收集建库的功能, 并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缺少可扩展任意指令统计以及报表、图示等功能, 不能形成对图书馆业务发展和决策所需的分析性统计结果。

(3) 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能熟练应用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在图书馆规章中要求建立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报告制度的很少。

针对目前图书馆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除了图书馆领导应重视加强统计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统计功能外, 掌握图书馆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对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统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对图书馆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针对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推断统计是通过数据样本特征推论出总体特征, 并做出预测、检验假设。在此, 仅对应用描述统计对图书馆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归纳如下。

3.1 列表

列表法是汇总各种统计数据的一种基本的直观方法。根据统计表产生的时间, 可分为调查统计表和计算分析统计表。前者一般用来填写与记录原始统计资料;后者则多为对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的分析计算用表。

按照统计表的内容特征, 可分为普通表、分组表和组合表三种。

普通统计表是从数量上说明总体内各个单元特征的一张清单, 主要用于原始数据的记录、统计资料的整理和作为数据转化为和运算的记录表格。

分组表是按某一特征对总体单位进行分组而编制的分组数据记录表。如图书馆馆藏分类统计表, 不同类型读者图书借阅数量统计表等等。

组合表是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对总体单位进行分组而编制的分组记录表格。它既可用作运算表, 也可以表示统计资料整理的结果。如不同类型读者借阅不同类别图书统计表,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情况统计表等等。

3.2 图示

对图书馆数据处理用图示的方法, 可以使有些统计数据更为直观。常用的图示方法有柱形图、分布多边型图、累计分布曲线图、饼形图。运用计算机作图, 只要掌握方法, 将有关数据输入, 就可极为简便准确地做出根据需要所选择的图形。

3.3 计量指标体系

为了说明图书馆工作中发生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及过程, 图书馆统计工作中常常需要拟订以计划指标体系为基础的相互关联的数量化统计指标体系, 以便通过指标体系的数量方面来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如藏书利用率、书刊流通率、藏书保障率、读者到馆率等等。一个完整的量化指标一般包括名称、目的、范围、定义、计算方法、解释、出处等。不同的量化指标按照其对象又可组成不同的指标体系, 如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指标体系、读者服务指标体系、自动化建设指标体系等。根据图书馆计量统计指标体系要求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与分析是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也是评价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本方法。

3.4 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根据统计结果撰写分析报告是对图书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无论是按照列表、图示的方法, 还是按照一定的计量指标体系的要求对图书馆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的往往只是表象, 更为深层的结论只能通过分析才能得出。

图书馆统计数据分析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总的介绍:说明本次数据分析报告的对象、范围、目的、意义; (2) 数据说明:解释数据的来源、获取的程序和方法; (3) 数据处理:按照一定的要求用列表或图示的方法把数据表达出来, 按照有关指标对数据进行计算; (4) 数据分析:对统计数据处理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对显现或隐含的问题进行讨论; (5) 结论:总结研究、讨论、分析后形成的结果; (6) 意见或建议:根据结论对提高或改进图书馆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

总之, 只要我们掌握方法, 及时对图书馆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就能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在改进和提高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

摘要:简述了图书馆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包括:列表、图示、计量指标、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关键词:图书馆,统计,数据处理,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环境评估与金融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