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7

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通过创设愤排情境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改变中职学校学生对德育课不学或厌学现象,促使学生主动掌握德育课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关键词】愤排情境 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发展。但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哪方面的改革,核心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从中职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思想实际、学习兴趣等出发,如何正确处理好德育课“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效性,是德育课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创设愤悱情境,唤起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

在愤悱情景下进行教学活动是大教育家孔子提倡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心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就是说,教师要极力诱导学生处于求知的欲望和兴奋状态,在他迫不及待想获取知识时,再传授知识。如何创设愤悱情景呢?

(一)教师以情施教,创设感染气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动感人的情景能增强学生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情感的认同、探索未知的兴趣。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善于沟通丰富感情方法。例如,《 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观》这一内容的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我先问全班学生:“毕业后,你们怎样实现就业?”,学生回答:“主动出击、靠家长或亲戚朋友、自己创业等方式”,接着我说:“老师有着丰富的阅历,将来也可帮助同学们。”这样学生都很高兴,有的甚至鼓掌叫好,一下拉近了师生距离,这一节课学生非常认真听讲。可见,情感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和沟通的桥梁,能使师生情感交融、心灵相通,激发起学生学习情感。

(二)变换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情境。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努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寓教于乐,以乐引思,是引导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有效途径。

(1)幽默可以激发学生乐学情绪。法国演讲家雷曼麦认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事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易让人接受”。德育课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大多是“严肃”、“正统”、“枯燥”、“抽象”的内容,教师若能有效运用幽默诙谐的方法,风趣、巧妙地表述问题,抓住生活中的有趣之处,分寸恰当的语言和动作,可以使人际关系变得亲切和谐,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思维。例如,在教学《求职礼仪》时,我向同学们出示了两副漫画,其中一幅漫画一位求职者衣冠整洁,面带微笑,彬彬有礼,求职成功。另一幅漫画中另一位求职者衣衫褴褛,头发凌乱,不懂礼节,求职失败。接着我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总结:“不学习,不讲礼仪,只能上街卖老鼠药;不讲礼仪是流氓,是无赖。”学生哄堂大笑,这两幅形似轻松实则沉重的漫画,加上幽默的语言,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从中接受了教育,从中了解本课基本内容。

(2)制造悬念可以极好地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利用学生期待学习知识的心理来设置悬而未决、曲折跌宕的矛盾或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讲授《有勇有谋,应对犯罪》时,我先用一个案例导入新课:小红放学回家路上发现一歹徒抢了一女青年挎包后逃跑,其做法是尾随跟踪后报警。小红的做法是否正确?这一案例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讨,主动学习,力求通过这一课学习,获得该案例答案。

(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创设乐学情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看一段直观生动的录像或听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等都可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本课知识。如在《展示吐露心声的文明语言》教学中,我播放了一段反映两位同学相反的文明用语的视频,其中一位同学常把“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挂嘴边,很受其他同学好评。另一位同学在下课或上学放学路上常说粗话甚至脏话,动作粗鲁,请人帮忙从不说“请”、“谢谢”等文明用语,深受其他同学厌恶。通过这段视频让学生知道养成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的重要性和语言粗俗的危害,要自觉强化文明意识。

(4)注重提问艺术,创设疑问情境。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且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无疑无思无获,小疑小思小获,大疑大思大获”。教师通过精心设问,将学生的认识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如诱导式提问,教师设计的问题,能使学生“伸手不得,跳而有得”,并当他们苦苦思索至“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给予点化,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顿悟境界,使学生在老师的置疑、解疑中油然而生萌发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另外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运用对比、反比等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5)注意竞争意识的培养,创设“激奋”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上进、企求奖励的心理需要。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一是竞赛抢答式,如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知识》时进行知识竞赛抢答,使学生在愉快、激烈的竞争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辩论式。根据教材设计辩题推荐代表正反方进行辩论。因为,有效的推理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三是演讲式。演讲不只是“讲”,而且要“演”,它要求通人的语言、姿势、情感、神态的综合运用,去打动听众,学生台上几分钟的演讲,台下几十分钟进行准备、分析、推理,形成了激烈的氛围,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优化教学结构,实施“教”、“学”易位,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能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合理配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实现主导和主体的有机统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时间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实践的时间少,因此优化教学结构已成为新改的方向。在教学中,我用“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手法,把整个教学过程分化为若干部分,由学生独自或协助老师来完成,教师主要起点拨、归纳的作用。例如在《就业形势与择业观》这一教学中,课前要求学生查找关于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资料。上课时又要求学生结合查找的材料和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当前就业形势对我们中职生有何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针对当前形势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职业?这几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有机组成部分,由学生独自来说、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改变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的现象。

其次,改变单一教育的传统,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职生易接受和采纳同龄人的意见和想法,同时也渴望自己被接纳,他们相互的交流过程,也是认识水平提高的过程。故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的好途径。为此。我们通过时政新闻评述、“现身说法”、“案例分析”、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自我教育形式,针对学生思想行为实际进行引导,真正让学生相互之间认识到某些言行的错误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这样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能促进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变,达到课堂教学不容易实现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

[4]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编者按:在于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如何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依然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温家宝总理为此明确指出:继续深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改革,努力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关键是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深化分支机构和基层改革。显然,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改革问题将成为未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拿下国有银行改革中这个久攻不下的堡垒,借鉴国际银行的经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个很值得国有商业银行推进的方式。本文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需要指出的是,文中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而与其所在单位无关。

以交、建、中、工四家银行相继成功上市为标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从目前情况看,银行改革的纵深推进的力度不够,分支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现代公司治理条件下,银行(及其他公司组织形式)内部高效运作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而矩阵式结构则代表了当前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最新趋势。借鉴国际经验,逐步构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对于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反差

近年来,交、建、中、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遵循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围绕着“财务重组——公司治理改革——资本市场上市”三步曲,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改革成效已经显现。四家改革银行通过引入政府外汇注资增强资本金实力,并充分利用市场化原则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弥补财务缺口,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银行发展的历史包袱问题。在此基础上,四家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顺利实施了机构改组,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引入了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银行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机制初步形成。

经过改革,四家改革银行的财务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按照国际通行的财务指标及测算口径,四家银行在经营绩效、资产质量和审慎经营水平等方面都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银行的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见表1)。为此,穆迪、标普等国际知名评级机构也随之调高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银行的国际声誉和市场形象大为改善。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就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陆续上市,引起了市场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在境内外经济金融界和资本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四家银行的IPO表现不断刷新内地企业和银行改制上市的新记录,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突出亮点(见表2)。

但是,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财务报表和上市表现不相称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力度不够,分支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崭新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之下,改革银行的多数分支机构还未根据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进行市场化改造,改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上热下冷”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设置仍不尽合理,没有完全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对机构网点进行合理布局,低效、无效网点仍然过多;机构扁平化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管理层级过多、职责交叉的现象;银行规模扩张的冲动仍然难以遏止,风险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没有建立起与现代商业银行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部分基层行在改革中甚至出现了矛盾和对立的现象;银行内控还存在薄弱环节,银行大案要案仍时有发生等等。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外在表现和内部推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充分反映了当前银行改革的客观状况。良好的财务指标、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架构和强劲的市场表现均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为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分支机构改革滞后也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运行机制与国际先进银行还相去甚远,银行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改革要真正取得成功还任重而道远。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加入WTO后过渡期已正式结束,国有商业银行将直面国际先进银行的竞争和挑战。在此情况下,借鉴国际先进的公司治理及管理经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分支机构改革,确保新体制、新机制的有效运行,进而真正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现代公司治理下的组织结构形式

根据现代公司理论,公司治理由于旨在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股东、高管层、员工、存款人、社会公众等)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关系,而成为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银行内部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良好公司治理的精髓集中体现在有效的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它通过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责、权、利进行科学匹配,实现银行的良好运作和科学管理,促进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现代公司治理不仅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度,同时也要求银行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确保改革自上而下向纵深推进。

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首先要求全行上下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银行所有的分支机构、部门、岗位和个人都要职责明确,并建立相应的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要实现这一要求,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总行和分支机构信息和指令的上传下达,确保上级单位的管理理念及意图能够贯彻到分支机构,下级单位有明确的报告对象和路径;二是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前、中、后台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各业务条线之间的互相补充和配合。这两个问题,均属于银行内部工作之间的传递和转移关系,本质上就是银行组织结构的设置问题。在现代银行制度下,科学的组织架构设置是维系银行高效运转的基础,是银行公司治理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纵深推进的关键切入点。

从历史上看,企业组织结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具体形式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管理的发展而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工业革命时代,业主制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组织结构表现为直线式,业主直接管理,通过授权实现垂直控制;到大工业机械化时代,出现了流水线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管理职业化的要求提高,于是在垂直管理的基础上设立了各职能部门,直线职能式结构由此产生。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适合于规模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和销售,各职能部门可以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但在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专业分工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下的公司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难度不断增加,部门利益冲突开始出现。除此之外,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组织层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不断增加,使信息传递漏损更加严重,公司对市场的反应显得迟钝。

随着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矩阵式结构开始逐步成为国际化大公司主要的组织结构模式。现代公司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主要由纵横两个纬度组成。从纵向看,采取战略事业部(SBU)制。公司按照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要素)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各事业部之间独立核算,在经营管理决策上拥有自主权,从而使组织层级减少,对市场的反应加快。战略事业部制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各事业部既是受总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责任单位和市场责任单位,每一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点。从横向看,采取流程化模式。公司对业务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整合,形成前台、中台、后台既清晰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流程线,其中前台是客户营销部门,中台是前台的控制和监督部门,后台是服务和保障部门。流程模式以客户和市场的需要为起点,前台部门通常都采用了战略事业部制,通过促进业务流程的完整、顺畅运行,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迅速响应的精细化服务。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许多国际性金融集团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趋复杂,业务机构覆盖全球,通过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的方式得到了普遍推广。不难看出,矩阵式组织结构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式架构,在充分考虑业务个性化特征的情况下,将整个银行的所有机构和业务联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一方面,事业部制提高了业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强化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并对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出响应;另一方面,流程化模式强化了银行内部运行的“生产线”意识,有利于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内部运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组织结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基本上属于直线职能型与地区事业部型的结合模式,与中国政府的组织结构极其相似:总行各职能部门相当于中央各部委,地区分行相当于各省,支行相当于县级政府。这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根源,因为国有银行最初宗旨就是为国有企业和政府服务,与政府组织结构相匹配有利于早期银行业务的开展。随着金融市场化趋势的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行业务管理部门与分行之间的存在利润冲突

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业务部门,如零售银行部、公司银行部都只是管理中心,而各分行才是利润中心。因此,管理部门会更多强调风险控制,而分行则更注重经营绩效,由此产生了经营绩效与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因为分行要实现更大利润就必须拓展业务,而管理部门要控制风险则需要对高风险的业务或项目进行压缩。另外,在各分行既相互分割又自成体系的情况下,一方面,分行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总行政策进行变通,导致总行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形成了事实上的各自为政;另一方面,分行作为综合性的经营实体,在业务发展时也难以对各项业务进行平衡,在业务拓展时针对性不足,不利于资源的统一调整和配置。

分支机构负责人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在现行组织结构下,银行各分支机构属于综合性的经营实体,实际上自成体系,近似于独立的法人。总行各部门作为管理中心,无法对分支机构的业务资源进行整合,也难以对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导致分支机构负责人集人事、财务和风险管理大权于一身,分支机构内设的监督、制衡作用无法发挥,为违法犯罪行为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案件频发即证实了这一点。

激励机制不甚合理

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下,缺乏通过市场业绩和岗位竞聘等多渠道提高收入水平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只能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升迁,由此才能提高福利待遇,而越往上走职位就越少,这使得大批人才得不到激励。另外,由于各业务条线不实行独立核算,因而也难以进行业绩考核,无法实施与各部门业务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组织结构的垂直层级过多

在基层的支行行长和客户经理与总行领导之间隔着众多层级,加之中国地域广阔进一步加长了这种信息链条。据考察,从总行行长到基层客户经理的层级约7~9层,从总行管理部门到客户经理需要经过5~7层,假设信息在各层级传递的漏损率为10%,则经过7层的信息传递质量为47.83%,即超过50%的信息被漏损。显然,在垂直层级过多的情况下,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效果还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真实性都会受到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的设想

矩阵式组织结构代表了当前国际银行业组织结构发展的最新理念,无疑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向。但是,鉴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管理水平和经营环境还不成熟,全面引入矩阵式组织结构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选择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事实上,我们目前采取的项目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客户经理制就是借鉴了矩阵式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国有商业银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可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逐步推行战略事业部制

战略事业部制是矩阵式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也是银行强化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加快各项业务发展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可先在总行内部分类设置一些事业部,如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和资金业务等(目前各行也都开始进行相关试点改革)。在此基础上,再对分支机构相应部门实施垂直化管理,切实推进机构扁平化和营运集中管理,纵向层级可以简化为事业部总经理——分行总经理——支行经理——客户经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网点撤并,优化机构布局。

有选择地进行流程化改革试点

在事业部制实施相对成熟的城市,根据业务的相关性程度调整内设部门的职责范围,进行前、中、后台的分设与衔接,进行流程化改革。流程化改革试点的关键在于中台建设,中台具体包括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职能,具体可形成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两大管理板块。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协作的科学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在部门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强化业务间的协作关系。

为全面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创造条件

构建全行统一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并非是战略事业部制和流程化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一是强大的科技信息系统,鉴于矩阵式结构管理对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银行应实现信息科技系统大集中,并建立良好的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客户管理系统和完备的账户交易信息系统;二是完备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内部转移价格,使各业务部门的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做到公平、合理、有章可循,以防范矩阵式管理可能造成的管理责任不清、业务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要建立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制度,营造科技兴行、效益兴行的先进经营文化,摒弃存款立行、市场份额的传统观念,通过风险和绩效考核在全行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以此为矩阵式结构的有效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构建全行统一的矩阵式组织架构

在条件成熟后,国有商业银行即可在全国构建统一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战略事业部制和流程化模式的网络式架构即将国有商业银行全行上下联成一个法人整体,全行每个部门、机构和岗位的责、权、利都由矩阵网络来决定。监管部门可充分运用法人监管的理念,将监管意图直接传达给总行,再由总行将具体落实意见及时传达至各业务单元,并在业务流程的支持下进行实施。在此情况下,银行可充分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平衡积分法等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对银行各业务条线进行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各部门、机构和个人的积极性,确保银行内部管理体系的高效稳健运行。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

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针对职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冷课堂现象,以桃树更新修剪技术为案例,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进程、特色与效果四个方面阐述教学改革的思路,努力破解冷课堂、焕发热效应,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实现课堂增温、学生增知。

[关    键   词]  冷课堂;教学改革;更新修剪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有效落实,体系不断完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课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主管部门和农业职业院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如举办各类教育教学大赛,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大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冷课堂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教学资源不足不均衡、学生边缘化现象严重、教学设计不尽合理、合适教育没深入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有效教学的推进,致使教学过程常常低温运行。课堂中如何采取有效的“热处理”,使冷课堂产生热效应,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演员“动”起来,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桃树更新修剪技术为例,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进程、特色与效果四个方面阐述教学改革的思路,努力破解冷课堂、焕发热效应,以期为冷课堂状态下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案例。

一、学情分析

(一)内容选择

教材选用袁卫明主编的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果树生产技术》,是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选自第七章第1节桃栽培技术中的“整形修剪”。为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本课内容,将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中的植物发育规律、养分运输规律和《果树生产技术》中的桃树枝芽特性等相关知识进行合理重组;并借助多本教学参考书和网络资源,充实本节相对简化的修剪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要点,更好地应用和服务于桃树生产。

(二)课题地位

更新修剪作为调节生长与结果的有效技术措施,在桃树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學、合理地修剪树体有助于桃树健壮生长。为此,我们将“更新修剪”列为本课学习和探讨的重要内容,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修剪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桃树生产。

(三)学生基础

教学对象为五年制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四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植物生产环境、植物与植物生理等课程以及果树生产技术基础知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果树生产等具有一定的认知,便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学生的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边做边学,这也为本课立足“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都是“00后”,对现代信息技术比较熟悉,尤其热衷于QQ、微信、智能平台等,具有一定的操作水平,对本课的蓝墨云班课教学、抢答等环节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资源

1.网传资源:推送桃品种介绍、桃树枝芽特性、桃树修剪技术、桃树栽培技术等素材、案例至云班课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2.信息化资源:通过修剪技术视频、修剪方法Flash动画、修剪反应仿真动画等,增强直观性、趣味性,并帮助学生理解修剪反应难点,突破教学重点,达到知识与技能同步提高的目的。

3.果园实训场:利用附近农户桃树生产园和学校30亩果园,进行实操练习,强化生产应用能力。

二、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围绕桃树《更新修剪技术》展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训练,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并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破解冷课堂、焕发热效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努力实现学生勤学学习和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课堂增趣、学生增知、教学增效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在方法手段上,突出“三抓四推进”。桃树更新修剪在教学手段上紧抓内容职业化、课堂实景化、教学信息化;而教学方法则积极推进对比教学、问题引领、练赛结合和自主探究。在效果达成方面,我们建立了“目标主导,评考结合”的考核机制,重点考核学生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二)教学方法

1.对比教学:针对桃树修剪中单枝更新与双枝更新、强枝回缩与弱枝回缩的对立差异性,我们在枝芽识别、修剪方法、修剪反应等环节积极推进对比教学法,通过实体比较、视频对比、仿真差异等途径,在对比总结中寻突破、促提高。

2.问题引领:在教学中突出“问题”引领教学,如枝芽特性与修剪的关联性等多处设问,合理设置教学中的路障、越野环节,引导学生在知识行径中涉水搭桥、逢山筑路,增强课堂吸引力;同时,设问需求解,依托学习之星、优差结对等进行生生间的答问解疑,而教师则是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破解难点、共性问题和关键环节等。

3.练赛结合:本课在边做边学的同时,也注重效果达成,教学中安排了赛知识、赛技能环节,适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教学。

4.自主探究:借助云班课平台和相关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修剪知识和操作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桃树生产技能提供保障。

(三)教学手段

1.内容职业化:桃树更新修剪技术与园艺行业职业标准紧密衔接,它是园艺生产中较为重要的农业栽培技术措施,其技术要求紧贴园艺生产实际,是促进桃树健壮生长和丰产增收等有效举措。

2.课堂实景化:一方面将课堂建在果园田头,方便学生做学結合;另一方面借助果园生产现场和园中桃树枝芽,以及生产中的修剪操作实景图,营造直观教学氛围。

3.教学信息化:农业专业教学与实训往往受到季节、天气、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既可减少教学耗材,降低实训成本,又可克服教学的时空局限性,方便农业专业教学的实训安排。

(1)修剪反应是熟练掌握更新修剪技术的知识基础,这一生理反应“看不见,摸不着”,内容抽象难理解。为此,我们借助动画仿真进行直观展示,形象易学,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2)修剪程度是更新修剪的关键技术,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它往往受到枝条着生状态、生长势及其用途等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学生难操控、难把握。为此,我们利用视频、Flash动画、实景图片等信息化手段,体现操作性、实用性,也避免了学生因误剪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四)教学评价

在效果达成方面,我们建立了“目标主导,评考结合”的考核机制,重点考核学生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措施上立足“一评三考”,即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出勤情况,以及赛知识、赛技能和考应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农业行业职业素养,并能掌握桃树修剪的知识、技能及其生产应用能力。

三、教学进程

四、特色与效果

(一)教学特色

1.依托媒体破难点。通过云班课平台、视频、Flash动画等信息化技术的灵活应用,帮助我们解决了桃树更新修剪教学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见效慢、难理解”的重难点。

2.赛用结合促提高。通过赛知识、赛技能等环节,营造学生勤学氛围,并借助桃园现场的芽接与修剪实践,使所学知识在生产中得到检验、巩固和提高。

(二)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以五年制高职园艺专业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冷课堂问题,通过修剪视频、仿真动画、云班课平台等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形象、直观,便于操作,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围。全力打造生态课堂、动态课堂、目标评考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方面教学内容贴近桃树生产,桃树修剪训练规范有序;另一方面借助桃园实地修剪让学生进行生产锻炼和实践应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技能水平等方面取得进步,培养良好的吃苦耐劳、学农爱农的园艺职业素养。

3.掌握桃树生产技能。通过认枝识芽、修剪模练、生产应用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动嘴、动手、动脑,促进学生对桃树更新修剪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复壮树势奠定了生产基础。

如何利用更多的方式方法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破解冷课堂、焕发热效应,实现课堂增温、学生增知、教学增效的目的,以期为冷课堂状态下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案例,仍是我们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编辑 冯永霞

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通过课程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方向,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的必要条件,教学方法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非常关键、又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兴未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培养目标的重新厘定、与新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着重阐述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才培养过程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课程的实施)。

1 确定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非常强调根据社会对人才品质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这是正确的。在过去,高校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从事某种固定职业的人,主要关注传授给学生在以后从事这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目前情况上看,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已经成为常态,学生毕业后应能从事不同的职业,高校要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职业转换的需要。如果仔细研究雇主们、就业指导机构和研究者对毕业生的建议,会发现他们期望毕业生具备以下品质:灵活性;能够并愿意革新,具有创造性:能够应付不确定性;对终身学习感兴趣并为此做准备;具备社会意识和交往技能;能与团队一起工作:愿意承担责任;能理解不同的文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做准备;掌握多种涉及不同学科的一般技能;掌握构成各种专业技巧的基础知识,比如在新技术方面。

要将毕业生应具有的品质转化为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项目进行适当的取舍、合并、分解和重新表述,以达到含义明确、表述清晰。

2 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确定了培养目标,下一个步骤是寻找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设置课程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此,要将培养目标尽可能地具体化,落实为课程目标。

首先需要全面理解课程的内涵。课程不仅包括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而且包括为实现培养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等全部内容。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对课程进行全面规划,包括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学科课程和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完成的其他课程。课程类型的选择要符合培养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交往技能、领导才能,最有效的课程形式可能不是学科课程,而是在课堂之外完成的各种活动课程。

课程编制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编制(课程设置)和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标准)。前者主要解决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课程计划),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每门课程的大纲)。两个方面都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课程目标要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3 课程的实施:教学

课程实施的途径包括教学,也包括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校园风气,但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非常正确的。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学工作是学校最重要的日常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永恒话题。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招收更优秀的学生、编制好课程、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建设良好教风和学风等方面入手。

二、教学方法改革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三个方面。厘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项改革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机会取得成功,确立的目标不正确则会偏离改革的基本方向;不将培养目标落实为课程,就缺少实现目标的途径;而课程编制不合理,也无法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但培养目标的厘定和根据课程目标编制课程,依然只是规划,教学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质量是学校最应关注的问题,我们将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显然,教学质量不是一个单纯的标量,而是一个矢量。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相对于一定培养目标而言的。就像一个矢量可以分解为大小和方向两个因素一样,我们也可以将教学质量分解为程度和方向两个因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把《论语》背得很熟,是教学质量的表现;学生牢固地掌握和深刻地理解了专业知识,是教学质量的表现;学生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也是教学质量的表现。以上三种情况,从教学质量“程度”这个因素看,都是好的,但是,显然它们指向不同的方向。我们如何比较以上三者哪一个质量高呢?当然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如果方向不对,教学质量在“程度”上做得越好,可能离人才培养目标越是遥远,所做的工作不仅白费,而且可能与正确的道路背道而驰。

一般来说,教师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努力程度和教学艺术,学校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中“程度”的主要因素。改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健全高校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中“程度”因素的主要途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应能形成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并能提高其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按照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比之下,影响教学质量中的“方向”因素,更为复杂一些。

课程是影响教学质量“方向”的首要因素。如果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制的课程就不能仅仅是背《论语》,也不能仅仅是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也有赖于编制和实施相应的课程。

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课程规定的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尽管教师教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学生学的方法,学生的学是由教师的教指导的,所以,我们主要关注教师教的方法。

教师教的方法,包括教师组织、呈现课程中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处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等。教学方法涉及教学过程所有重要环节,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等。

只有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反过来,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如果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传统思维和行为

方式的人,熟背《大学》、《论语》、《道德经》或许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如果教育目标强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课堂讲授或许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似乎并不完全适用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完全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强调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就应该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过于关注实现一些直接目标,像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的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以及学校能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等,殊不知如果实现这些直接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不恰当,在实现这些直接目标的同时,离教育的根本目标会渐行渐远。比如,大学英语教学专注于对学生四、六级考试训练,对于提高学生四、六级考试成绩,效果可能立竿见影,但却背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准备评估过程和评估过程中的一些不适当做法对学生和教师产生了不良影响,也是严重背离评估的初衷和学校的根本职责的。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实现新的培养目标,需要有与新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课程和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尤其是教师教的方法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三、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一些观念在我国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头脑中根深蒂固,比如,完成一门课程,应该使学生完整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的课堂讲授是学生完整掌握课程知识体系的最有效途径,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闭卷考试是考核学生最有效的方式,考试题目要有标准答案。这些观念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高校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考核方式单一,考试成为检查学生对教材中知识掌握程度的途径。这不仅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直接障碍,而且使课程改革困难重重。当学校试图通过减少各专业课程计划总学分和课堂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时候,往往受到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的抵制,理由是减少课程计划总学分和课堂教学学时数,将使一些课程不能列入课程计划,而列入课程计划的内容也无法完成所有课程内容的讲解。

以上观念和做法显然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不相适应,改变这些观念和做法,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工作,也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尽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甚至教育学专家,都非常强调系统知识的重要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能力和技巧也需要学习和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专注于系统知识的讲授。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寻找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把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了让学生理解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不能只向他们讲授自然科学方法论,更应该让他们亲自参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让他们完整地经历从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研究假设、搜集和处理资料、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哪怕是亲自参加一些很小、很简单的课题研究,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迁移到其他课题的研究中。学习社会科学知识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指导他们就当前的社会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成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激发和培养的,教师的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掌握:给学生充足量的课外作业,包括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堂讲授知识的练习,也包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扩展学习的作业;要求学生使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生阅读重要著作开展讨论,写出读书笔记,也可以实现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应该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第三个基本原则。让学生独立思考,就需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探索不同的做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教学中适当地采用学生讨论的方法,鼓励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尊重学生的新观点,将原来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变成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论坛;课程考核采用开放式问题,不提供标准答案:这些都是可以选择的做法。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正在发生变化。但是,相比基础教育,这种转变要慢很多,这与高校对教师学术水平的关注超过了对其教学方法的关注有关。但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非常关键、又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这就需要高校综合采用措施,包括完善教学和科研管理,改革教师考核和分配制度等,共同推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

[责任编辑:周杨]

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为促进舞蹈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认识其重要性,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舞蹈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多媒体;舞蹈教学;教学改革;校园网络;课程资源

1 前沿

多媒体技术冲击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使其发生重大改变。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更为普遍的应用。本文在指出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和局限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不足,了解舞蹈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旨在发挥多媒体技术对舞蹈教学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中学舞蹈教学的总体规模和教学质量都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舞蹈教学的发展,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 舞蹈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对舞蹈热爱程度不深,欠缺对舞蹈专业的奉献精神。目前大多数学生学习舞蹈是迫于升学考试或家庭压力,难免带有负面情绪。虽然定点定时地去进行训练,但太过勉强,只是敷衍应对[1]。

其次,教学目标不明确。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向他人展示美的艺术,素养品位高的舞者仅仅依靠几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将复杂的情感展示出来,让人心领神会。然而当下大多数舞蹈教学方式充斥着麻木、呆滞的神情,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训练,缺少情感上的抒发,虽有特技,看后却毫无精神营养可言。

最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乏味。舞蹈富有灵动性,需要不断地创新革新,撇旧出新,保持活力,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教学人员不求上进,自身发展条件不成熟,个别教师忽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沿用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单一生硬的理论讲解,无法激起学生产生积极的兴致,致使阻碍到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欣赏。

3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作用

传统的舞蹈教学一般都是以身传教式进行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舞蹈理论知识和动作的解说。理论知识主要采取插图和文字的方式,较为单一、乏味,无法让学生领悟到舞蹈的精髓。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过于强调个人作用,学生缺少自主创新的机会,阻碍舞蹈技能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技术是随着科技发展产生出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资源,逐渐运用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教学效果得到增强。多媒体式舞蹈教学能带来丰富的国内外相关教学影音资料,开阔教师学术视野,了解更多舞蹈知识,激发更多新颖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的表述方式,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极大提高了舞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活跃气氛,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减轻学习压力。通过多媒体技术及时了解舞蹈的发展方向,利用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丰富的影音资料进行反复观看、课后练习,对错误的动作及时纠正,获得指导。

3)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跟上时代潮流。依托先进技术,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发展趋势,树立国际化的教学视野。多媒体技术依托现代科技,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促进长久发展。

4 多媒体技术的技术优势

在信息时代发展迅速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大众生活领域,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2]。目前,舞蹈教育面临很高的改革创新要求。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给予很好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了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传授知识、进行动作示范来讲解,不免使课堂教学有些乏味,偶尔会使用一些网络上的课程资源来丰富学生的眼界。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很多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的有机结合,形成课件,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式、直观性,教师通过认知多媒体技术,从而促进教学思想的改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高科技的诞生,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具备很强的教学功能,但是也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只有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不断反复练习,不断地改革创新,在探索过程中正确地认知多媒体技术,让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舞蹈教学实现真正的价值,发挥最大的优势,带来最有力的保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频技术的使用。音频技术主要以电声技术为核心,具体包括很多方面。现在利用多媒体中的音频技术进行教学,取代了传统的录音机、组合音响等。在很多高难度的舞蹈课上,要想加快学生对舞蹈的认识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需要运用高科技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

2)视频技术的使用。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录像来回放教学的真实情况,可以就课堂上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教师可以通过录像观察进行指导改进。与此同时,教师应因材施教,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教学、纠正。可以从网上获得各种课程资源,加深对舞蹈的探究与热爱[3]。

3)教学课件、校园网及其他多媒体手段的使用。随着当今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很多电子设备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每天会有大量的信息、新的技术产生。舞蹈专业的学习更是离不开这些电子设备,通过联网,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来制作舞蹈教学课件,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从而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组建了校园网,可以通过校园网来建立一个舞蹈专业知识网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模式安排一些具体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师发布的作业,随时在网页上进行浏览和查阅。舞蹈具有很强的节奏性、分散性,以及各個方位需要调节的动作,而且还要将这些动作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利用网络上的课程资源,可以缩短练习时间,丰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既实现了高科技带来的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5 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舞蹈教学改革

1)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色彩斑斓、绘声绘色的世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关注度,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已然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主流方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最大限度提供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舞蹈教学所需的信息资源,为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资源保证,方便教师设立教学内容、方向,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实用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接受相关的舞蹈知识,增加认知量,富有前瞻性。

3)新课程改革下的突破口,为素质教育提供方向。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功,让其能为新课程改革带来突破,为现代课程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作用,为促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发挥推动作用,为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提供方向。

6 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今的社会状况显得格格不入,阻碍了舞蹈教学的长久发展,对其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模式,在当下的发展中,特别是在新课标提出后,显得甚为重要。

1)依托多媒体技术,让舞蹈更具观赏性。多媒体舞蹈教学的题材资料一般以图片和影音视频为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光靠教师单独去说,无法做到教学内容信息全面性的输出。因此,结合实际情况,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仅仅依靠口头讲解这单一叙述方式,还应适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设备,对所讲的教学内容给予辅助性的演示[4]。让学生观赏舞蹈视频资料,指出视频中舞蹈优秀的部分让学生进行学习创造。借用这种直接的视觉冲击感官体验,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主动汲取舞蹈中的精华,领悟舞蹈的精髓。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的利用上,不能仅仅设定于对舞蹈的观赏方面,更应重视对它的利用,促进学生在舞蹈技能上的学习和锻炼。多媒体中的一些宝贵的图片和影音视频资料可以实现长久保存,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循环播放给学生观看,针对视频资料中的舞蹈部分,做到有层次、有秩序地进行解说。对哪个是难点,哪个有待创新,哪个可以作为借鉴等问题给予学生指导,方便他们理解,降低舞蹈学习的难度,激励学生学习的信心,为促进教育发展做出努力。

7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舞蹈教学的注意事项

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更好地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由于信息含量大、传播信息快的特点,使其应用在舞蹈教学中具备一定优势,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舞蹈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加快了舞蹈教学进程。但因每个学生基础不同,过快的教学进程容易让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适应。加快了的教学节奏,使课堂信息的传播密度得以增大,更加剧了学生的这种不适应感。因此,教师在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对其应用应保持清醒認识,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多媒体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规划好教学内容和进程,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

发挥教师在舞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对舞蹈教学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教师应及时言传身教,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舞蹈理论知识,监督学生进行舞蹈训练。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更加切合学生学习舞蹈的方针策略[5]。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不应忽视教师对舞蹈教学的重要作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8 结语

改革实践表明,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应当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并结合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积极探究新的教学策略,将其推向更高效和科学化的发展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努力做到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发展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江竺颖.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5(10):157-158.

[2]刘琦琦.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5(6):256.

[3]吴春生.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4):122-123.

[4]高红娜.舞蹈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0.

[5]黄忠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J].电子测试,2013(20):172-173.

[6]唐丽钦.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9):65-66.

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该专业资格考试必考的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面较广泛、专业名词较多、概念抽象且难懂、理论性强,尤其是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要求极高,在大多数的医学专业教师和学生中均是一门较为头疼的课程。社会扩招学生相对于在校学生而言,由于授课方式和生源素质的差别,如何进行社会扩招背景下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扩招;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

自2019年实施社会扩招以来,高职院校面临着一个实际问题,即怎样能在降低入学门槛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这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带来了很大的考验,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并且要将改革后的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到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思考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高,鼓励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高校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生物化学检验的实验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只是吸纳最基本的概念性的知识,既限制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提高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扩招的学生而言,由于生物化学检验总课时的限制,实验课课时相较在校学生而言大幅的减少,社会扩招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机会大大的降低,甚至可能会导致较多学生无法熟练生物化学检验实验的基本操作。

2 高校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2.1高校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方式单一

生物化学检验是相对比较综合的一门学科,且相对更加的复杂难学。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采用分小组学习以及分工合作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性,但是,也导致有的学生在存在“投机取巧”的现象,自己不操作,完全依赖同组的其他成员完成所有实验操作。同时也存在,同组的同学过于积极,导致同组的其他同学没有操作的机会。这些“投机取巧”或没机会操作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变差,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发展,不能适应目前学生的培养模式,也更无法为社会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2.2 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不够

生物化学检验所开设的实验内容是以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化学检验理论知识为前提的,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生物化学检验相对复杂难学,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差,这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降低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部分学生会因为实验课课时少、实践动手机会不多或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不去预习实验课内容或者不去复习实验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看一步做一步,实验操作不严谨,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不重视,实验失败了也不分析失败的原因,也不重做实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也不真实,存在抄袭他人实验结果和随意更改实验数据的现象等。

3 了解生物化学检验的知识体系,掌握生物化学检验实验的学习线索和学习方法

生物化学检验主要是通过检测人体体液(主要为血液)中各种物质的含量水平,进而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理论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知识;二、临床常用代谢物检验;三、组织器官疾病的检验。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人体内各物质的代谢过程、检测方法、检测原理、参考范围、注意事项以及临床意义等。

实验内容包括:一、实验相关仪器的使用;二、标本的采集;三、临床常见代谢物的检测。在其中仪器的使用和标本的采集是实验操作的重中之重,是后期实验的前提条件,需要学生着重的学习和掌握。此部分内容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线上录制相关操作的视频,供学生反复的观看与学习,让学生对操作有直观的认识。线下通过对原理讲解,让学生对各项操作步骤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教师线下的巡回指导有利于对学生错误操作的及时纠正与规范。临床常见代谢物的检测操作比较接近,通过不断的实验,不断的操作,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各种实验仪器的熟练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不断的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降低实验误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社会扩招背景下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是课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重点之一。采取何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基本素养和适应能力,是教学改革中需要引起重视和不断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煜苗.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模式探索[J],化工管理,2021(12)

[2]王爱成.全面质控管理在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12)

[3]戚之琳,吕俊,凌烈鋒.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7(02)

[4]郝宇卉.基于临床生化检验日渐全自动化操作的手工操作实验教学改革初探——以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6(22)

[5]吴静,邱丽颖,冯磊,胡静,邬敏辰.以培养科研素质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6(03)

[6]黄川锋,张冬.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6(0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一般项目(2020jyxm1315)

上一篇:六步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当代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