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论文范文

2024-05-17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无法适应计算机发展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极速发展的时代, 计算机硬件正在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断地采用新的教学模板, 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计算机维护和组装知识。实际教学中, 很多中职院校依然应用几年前的教学内容, 教授的计算机知识都是几年前的版本, 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慢, 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实际。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当中, 有很多用计算机设备列举的例子, 假如教材没有及时更新, 那例子就变成了被淘汰掉的设备型号, 没有一点实际的教学价值, 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面对新一代的计算机, 那这门课程将不会对学生起到实际的帮助作用。因此, 学校应该及时的了解最新的计算机技术, 与社会的发展接轨, 让学生接触到计算机行业的新理念、新技巧, 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用, 教学成果才得以真正凸显。

(二) 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应该是一门实际操作课程, 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中等职业院校对该课程的考察停留于理论层面, 没有与实践相结合, 考核方式不够科学。比如, 一所中等职业院校将该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分为笔试和实践两个部分, 笔试分数占据了60%以上, 实践能力变成了辅助性的考核内容, 这是非常不符合这门学科性质的。正因如此, 学生只重视课本中的理论内容, 对一些知识性的概念生搬硬套, 以成绩达标为最终目的, 忽略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三) 教学设施有待提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比如独立完成计算机设备的组装、调试计算机等, 当计算机出现了一些问题时, 要能够及时的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 然后做出正确的解决策略,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课程的实践需要依靠设备进行辅助, 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但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教学思想落后、资金有限等, 实践课程占比非常小, 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经过实地调查, 一些中职院校的实践设备非常陈旧, 大部分都是市场上淘汰下来的旧设备, 这不但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效果, 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策略

(一) 实现“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指的是以工作内容为导向的教学, 我国的中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技术人员, 学校方面要明确这一点, 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规划。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来说, 教学内容要以岗位需求为核心, 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准,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 要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 让教学环境适应学生以后的工作环境, 考察学生对知识真正的把握情况。

(二) 以实践内容为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课程本身出发, 切勿偏离课程的教学重点,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属于实践课,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最终都要体现在实践上。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内的应用, 组装与维护已经成为重要的应用内容, 因此, 教学过程要考虑实际, 考虑到学生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市场上的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 这就更加不能用已经淘汰的产品给学生做实践, 计算机设备越新, 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越复杂, 组装过程的技术含量就越高。学校应该及时地更新教材、更新实践设备, 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 完善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 学校规定的考核方式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学生会为了完成学校的要求而努力。在以往, 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 这是导致学生实践不足的重要原因。对此, 学校应该积极改变考核策略, 以实践为主, 真正考察学生的技术和能力。考核方式应该趋向于多样化, 将日常表现、出勤情况、实践课表现等加入进去, 使考察范围更广, 成绩构成更加科学, 对学生日常的激励作用也会更强。

(四)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老师要努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得积极主动, 这样学生才能发挥更多的创造力。在传统的教学中, 很多老师忽视与学生的交流, 一个学期下来, 竟然都不认识学生, 自然也不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这是非常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师对学生有一个积极的鞭策作用, 假如师生关系搞好了, 学生自然愿意和老师交流更多的想法, 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明显提升。

三、结束语

计算机正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应该进行改革。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也是必修课, 该课程应该紧随社会发展步伐进行革新, 进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本文介绍了当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相关问题, 并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

摘要:在当前这个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 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中职院校当中,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 课程内容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应用非常广, 这不但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 更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 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中职学校方面也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努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本文将分析当前中职院校在该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并结合教学现状、课程特点以及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来研究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中职,计算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宜鑫.微课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 2018 (3) :176.

[2] 谢端, 刘智妮.虚拟实验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 2016 (35) :186.

[3] 赵娜.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方法探讨[J].学周刊, 2015 (18) :26.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 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更新换代速度快, 教材内容陈旧, 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毕业后, 学生所学的知识早就过时了。二是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 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接受, 对于学生来说既空洞又深奥, 很快就变得了然无趣, 甚至第一次课就开始厌学起来。三是由于没有足够规模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 或原有的可拆卸的计算机经过多年的实验已不能胜任目前的教学实验需求, 或学生多, 设备少, 没有专门实验老师, 实验缺乏监督和管理等多种原因, 导致了实践环节薄弱。四是现在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仅限于理论考试或实作考试, 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就必须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探索一种能够适应现代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新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 精选教材, 合理裁剪,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 为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选择教材时, 尽量选择最新出版, 内容最前沿, 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购买的教材一般考虑到大众化需求, 内容往往面面俱到, 不能完全符合具体教学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进行合理裁剪。即使是选用最新的教材, 但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征订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这使得学生拿到教材后, 其内容已经陈旧, 不能与时代同步。这样的教材再用上几年, 这样的问题会更为突出, 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对教材进行及时更新, 增补最新的软硬件知识与组装技巧, 摒除一些陈旧的、过时的、不需用或用得很少的内容。为达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目的, 在教学之前, 可以让学生去做计算机软硬件市场调查, 以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 并作出具体的市场调查报告, 让学生在对当前计算机发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再来学习最新的软硬件知识与组装技巧。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打破原有的教材订购机制, 由课程责任教师或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如果时间上不允许, 也可编写课程讲义或资料作为简易教材。

2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 一般采用理论教学模式或实训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使课堂生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可以采用案例式、启发式与激励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比如, 第一次课开始就安排学生参观学习硬件维护实训室, 将各种机器及具体硬件按历史、种类等分类, 其中包括计算机各个时期的整机外形、输入、输出设备、主板、内存、外存、各种接口卡等, 通过参观学习, 学生从了解一个硬件到了解一台机器, 从一台机器了解到整个计算机的发展史, 辨识了各种硬件, 整个教学过程中现场参观, 现场提问, 现场回答。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 大大提高的本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硬件迅速发展, 硬件多种多样, 而计算机产生的故障原因更是可以用“千奇百怪”来形容, 如果一味的课堂讲授, 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只能局限在糊里糊涂的一知半解之中,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脱节, 特别是遇到现实中一些计算机故障的时候, 多数学生都会无从下手, 甚至做出一些错误的操作, 不但没有排除故障, 反而带来更大的硬件问题。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理论教学中, 就要充分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实物演示, 实景教学, 问题启发式教学。例如对计算机组成部件进行讲解时, 可以预先发给学生几块主板、内存、硬盘等部件,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观察:主板的作用是什么?主板上有什么?内存有什么特点?这样在上课时, 理论和实物相结合, 学生一边对照实物, 一边积极动脑思考,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 学生也牢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不过教师仅仅以讲授理论或案例的方式教学, 学生是不可能解决所遇到的计算机故障问题的, 因为计算机世界瞬息万变, 发生的问题各不相同, 即使相同的问题其引起的原因也各有差异, 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思维模式的训练, 注重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结合理论知识, 参阅最新计算机科技资料, 提出海量的探索性的计算机问题, 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充满问题的动态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将思考权、发言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体验, 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实践, 发挥和锻炼自己的才能。在探索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会有所不同,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 采用激励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激情, 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军,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直接去电子市场去了解硬件发展趋势, 例如价格、性能等等,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复杂的理论知识, 也很好地了解了当前的硬件市场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真正做到实物与实景结合, 启发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 达到学有所思, 学有所用。

3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本课程实践性非常强, 客观上要求学生有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 但由于种种原因, 特别是拆卸、组装计算机硬件的环节, 很多学校因在此环节中硬件损坏率大, 而采用教师示范多, 学生动手少的教学方式, 这些都导致了实践环节薄弱的局面。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 在有限的硬件资源的条件下, 让学生先从学校淘汰或废弃机器开始实践, 教师通过反复讲解、反复操作、及时解决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在拆卸、组装的要领基本掌握后, 可以使用新机型给学生练习。为了更好的达到和检测实验效果, 实验时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工作组, 并选出组长, 负责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任务及问题的上传下达, 小组内相互协作等。通过小组间互相竞争学习, 每次评出最佳工作组, 最佳实验机器,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实践效果。软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在安装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这一重要的实验环节中, 我们可以采用虚拟机安装系统。让学生在虚拟机上安装, 有了虚拟系统可以大胆的尝试, 错误的操作也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保证了学生练习次数, 而且不用担心学生初装系统时导致硬件损坏等问题, 为正式安装系统打下扎实基础。

4 改革常规考核模式

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中, 以往我们常常采用笔试这一常规的考核方法。常规的考核方式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重结果轻过程, 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以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 因此常规的考核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必须加以改革。比如可以采取废除期末笔试考试, 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 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所有实验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现场操作成绩等多种考试形式的总和。或者采用期末笔试考试只占期末总成绩的一小部分, 仍以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也可以通过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来确定期末成绩, 例如给定一个价格, 让学生根据当前市场行情设计一个合理的攒机方案, 并解释这样配置的理由及配置的优缺点。另外, 我们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多样的考核形式, 如参与学校机房的维修, 为其他同学提供免费计算机维修, 给电脑销售商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等来达到考核的目的。但是, 采取这些考核形式时, 也必须提交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服务内容报告。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都要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之路还任重道远, 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 不断改革, 不断完善。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并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措施。并重点论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教学改革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匡桂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改革探索, 2009, (5) .

[2] 计算机职业教育联盟.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基础教程.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 (征求意见稿) 等纲领性文件, 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等指明了方向。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人员已深刻理解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优势, 而课程项目化教学已成为教革的方向和主流。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固有特点使得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困难很多, 其中包括课堂教学和考核评价。本文立足质量和内涵两个方面, 探讨了怎样改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环境和实施考核评价的改革。

特别指出, 计算机语言课程改革必须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道路, 并融入等级考试和职业鉴定的内容。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督导和学生应共同参与教改的各项活动。

1 项目化课堂教学探索

1.1 项目化教学的过程

项目化教学是以行动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项目化教学的创造实践活动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协作、独立和交往的能力;创意、设计、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就业、竞争、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等。

项目化教学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 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项目化教学一般采用“能力本位项目化”六环节教学模式, 即情景导入, 明确任务;收集资料, 制定方案;自主协作, 具体实施;点拨引导, 过程检查;展示成果, 修正完善;评估检测, 拓展升华[1,2]。

1.2 项目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瓶颈

(1) 师生比例严重失衡

我国大专院校扩招是大势所趋, 已有多年。扩招的结果之一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目前, 一个专业的合班学生人数通常是80人左右, 这给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考评等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2) 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扩招的结果之二是教室异常拥挤, 如图1所示。

1.3 项目化课堂教学的对策及实施

(1) 合班分成小班

合班分成小班是有利于项目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也会引发学时分配、教师工作量大和教室数量是否足够等其他的问题。这需要学校的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采取措施, 消除不利影响, 使合班分成小班成为现实。

(2) 改善教学环境

国外课堂教学环境:一个教室的学生人数通常为10~20人, 并被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形成一个团队, 每个团队一般由4~5人组成。

为实施项目化教学, 某校利用市级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平台, 使用课程教改建设项目资金, 参照国外课堂布局, 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 如图2所示。

2 项目化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探索

邓小平曾强调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 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 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使它完善起来[3]。

2.1 项目化课程的特点要求改革考核方案

目前, 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仍以单节课为基础, 以课堂理论教学评价为主体;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价, 仍然沿用“实训+期末卷面”的传统评价法。

必须逐步构建一套完整和科学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机制, 准确和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 并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以促进项目化课程教改的良性和稳步发展。

2.2 教师考核方案改革探索

建议按照教学管理部门设计的考核表格, 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评价教师的各个阶段教学质量。

(1) 项目内容选取的考核

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 教师选取合适的项目化教学内容, 并与相关校企人员进行研讨和修订, 以此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一部分。

(2) 项目教学模式的考核

按照授课计划, 教研组以一个项目为单位, 组织随堂考查。考核教师的内容包括项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

(3) 项目考核方案

考核教师执行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方案情况, 并考核教师的创新性等内容[4,5]。

2.3 学生考核方案改革探索

建议采用以“多元化”为特征的课程评价体系, 即综合学生的笔试、上机操作、工作成果、互评、小组评价、工作表现和出勤率等多环节的分数, 并使用加权系数, 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和处理, 最后得出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客观和真实的成绩, 避免不同教师考核的随意性和无存档资料等问题。另外, 建议建立体现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试题库, 实现“教、考分离”。

(1) 知识能力

根据学生的资料准备的“质和量”情况, 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筛选、语言组织和编撰应用等知识与技能。

(2) 素质表现

设置固定项目和自主设计项目, 充分考核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 技能表现

编程的成果体现了学生的技能, 也是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志, 应作为考核学生的重点内容[6]。

3 结束语

几年课程教改实践证明, 本文阐述的改善计算机语言课程项目化教学环境和实施考核评价改革具有可行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 满足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质量建设和内涵发展的要求, 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针对教与学相互脱节、课堂授课模式较为单一和考核评价体系陈旧等阻滞教改进程的因素, 在总结几年来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本文探讨了改善计算机语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环境和考评的内容。

关键词:计算机语言课程,项目化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环境,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晓.C语言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3 (09) :133.

[2] 严交笋.高职院校班级组织项目化管理方式的探究[J], 当代教育论坛, 2013 (02) :55-59.

[3] 丛松日, 邱正福, 曲新英, 金淑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03) :142-145.

[4] 李华, 吴昌雨, 邹军国, 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 菏泽学院学报, 2013 (02) :105-109

[5] 王成琼.项目化教学考核方案可行性探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22) :246.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特征以及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 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特征体现

从当前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发展来看,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知识包含面比较广, 其中涉及到工作原理以及基本概念等内容, 计算机软件课程是综合性的课程, 知识比较复杂, 知识理论和实践结合, 教学中就要抓住重点来突破,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科学方法引导学生, 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 以及软件开发知识, 通过高级编程语言软件编程。

(二) 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面对新的教学发展环境, 高校的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实施就成为重中之重, 这是落实全面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的重要任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改革要遵循相应的要求, 和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相跟进,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下,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比较迅速, 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的提升, 使得社会发展中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需求比较大, 对相应的人才需求也比较大, 计算机软件的教学改革就要能以市场为导向, 跟随者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 提高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质量水平。

再者, 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 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 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加剧行业间竞争激烈化, 人才的拥有对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注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比较重要, 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改革就要能结合市场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要, 针对性培养, 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2]。与此同时, 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改革, 也要充分注重和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定位相契合, 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问题和改革的措施

(一) 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问题

从当前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现状能看到, 其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 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改变。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的现状, 没有和当前的教学改革步伐相跟进, 教学观念, 诶呦及时更新。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有着其特殊性,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教学过程中就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3]。但是从实际的课程教学现状能看到, 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过程中, 并没有从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没有鲜明呈现, 学习比较被动, 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整体的课程教学氛围比较僵化, 学生学习比较吃力, 影响了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质量。

其二, 教学形式的单调化。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 没有创新性, 这是造成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因素。计算机软件课程内容比较复杂, 学习中抽象性强, 学生在理解计算机软件知识点的时候存在困难, 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 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4]。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能看到, 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教学实验和理论知识相分离, 教课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及时的消化理论内容, 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变能力不强, 这就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低的现象。

其三, 计算机软件课程设置问题。提高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质量, 需要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保持科学性, 高校在计算机软件课程的设置中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教学的知识陈旧等,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实际教学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学生在计算机软件课程的学习中需要转变观念, 而教学的课程设置也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计算机软件的教学知识内容和市场发展需要相结合。但在具体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创新性, 知识内容和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没有紧密结合起来。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安排相对比较少, 受到资金因素的影响, 比较缺少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仪器等, 这就必然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其四, 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计算机软件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需要有专业的教师作为支持, 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发展质量。但是当前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当中, 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不足, 没有满足实际教学发展要求, 这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就会产生直接不理影响,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当中, 要充分注重改革措施的科学实施, 可从以下几点加强重视:

第一, 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 高校的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改革就要从思想观念的转变方面加强, 教学中注重课堂内容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起来, 把教学的观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相结合, 积极拓宽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效率, 加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教学重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体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5]。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 能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方式, 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要加强,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基础上来制定教学计划, 从而方便学生消化计算机软件知识。

第二, 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用。高校计算机软件教学中,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教学发展要求, 教学中要从多方面考虑, 注重创新教学的方式, 促进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计算机软件知识。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 要形成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合作教学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中科学应用, 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通过合作学习来突破学习当中的难点。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一旁对学生及时的指导和解决合作中的难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就比较有利。另外,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方式和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相结合, 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 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软件知识, 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 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

第三, 科学设置计算机软件课程。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加强重视, 课时的安排方面要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需求相结合, 增加计算机软件的实践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实践能力比较强, 通过课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结合的方式, 及时更新课程教学的内容, 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计算机软件知识学习的应用的价值,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第四, 加强教师自身教学素质。计算机软件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着手实施。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领导层需要重视的, 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 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师对的建设力度。

引进教师的时候要注重对教师考核, 符合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要求, 在理论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方面都要达到教学要求。还要定期的对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教师进行培训, 多方式的培训活动开展,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水平, 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处在信息化发展时期, 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和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教学改革的深化开展。实际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要针对性的解决, 为教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处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 加强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改革就显得比较重要, 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发展要求, 基于此, 本文先就高校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特征以及教学改革的要求加以阐述, 然后就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的问题和改革的措施详细探究, 希望能通过此次的相关理论研究, 能为实际教学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教学问题,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 伍岳.试论高校计算机软件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 (34) .

[2] 黄文晓.计算机课程中的办公软件教学探讨[J].电脑迷.2016 (09) .

[3] 宁红英.微课在软件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7 (05) .

[4] 林先念, 简雄.试论设计软件教学中多层次学情的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7 (11) .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 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基础。不同类型的学校对计算机的要求不尽相同[1]~[6], 比如理工科院校着重强调学生的编程技术, 文科院校则会突出对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而艺术院校与文科院校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 但也有所区别, 因此对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就针对于此谈谈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具体操作层面的实践, 以期共鸣。

二、教与学现状分析

教学是教与学关系的处理, 教学改革目标总是以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基本出发点, 否则改革就毫无意义。客观分析教与学的现状则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无论在内容、地位、课时等方面相比与其他类型是十分薄弱的, 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单一, 没有体现学生的实际需求, 而艺术院校的学生基本普遍较差, 同时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后续使用差别较大,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因材施教, 教不分类, 所有学生要求一致, 造成有的学生学不会而有的学生学不够。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差, 无法满足学生的继续发展, 因此需要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教与学的匹配程度。

三、教学改革

1、课程设置

开课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结合艺术院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时给予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 学生入学时的水平对课程设置影响较多,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满足, 因此可设置普适性的基础课程和单独性的提高课程, 学分一样, 要求不一样, 学期安排一样。同时除了必修课程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开设一定量的选修课程, 让学生个性化选择。

内容模块化。将基础调和提高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 产生不同的模块, 这有利于不专业的学生学习, 这些模块当中有通用的, 有与专业相关的, 通用的模块所有学生要学习, 而与专业相关的模块则根据专业选择性学习。

操作实例化。打破传统以知识为主线的组织模式, 改之将知识技能融入操作实例当中, 每个实例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练兵, 这与艺术院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特点是吻合的。当然操作实例的选择十分关键, 要具有实用性还要将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方式

混合模式。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将理论性的内容以课外网络学习形式出现, 当然也包含将在课堂进行的操作任务提前预告, 它可克服纯课堂教学单一输出知识的不足, 学生可以反复学习, 同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7]。理论性的内容安排在网络空间, 非理论性课程内容就可直接放在机房进行, 主要完成操作性内容的教与学, 这也是艺术院校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核心部分, 当然在机房教师也可完成网络学习中理论部分学习的互动, 虽然网上也可以互动, 但面对面的互动也是不可以忽略的。同时针对艺术院校学生课外专业实践多的特点, 可以将操作性内容的操作过程步骤化和视频化, 操作的步骤和视频放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 无法到课的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艺术院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上的冲突问题。

任务驱动。将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融入到实际的案例中, 容易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但其关键还需要思考呈现的形式, 而任务驱动则是大多数操作性课程的首选形式。每个任务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 让解决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高校对学生要培养的重要能力。通过任务形式的学习, 让学生知道所学的课程能解决哪些实际的问题, 对今后学生的继续学习、工作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按需学习。除了统一要求的普适性内容外, 针对艺术专业大类需要安排教学, 比如可分为美术设计大类、影视传媒大类、音乐舞蹈大类等, 不同大类专业后续学习对计算机的要求不相同, 对应安排模块、实例、任务, 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学其他专业大类的内容, 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个性需求。

3、多元评价

过程评价。将学习全过程纳入课程评价, 网上理论学习、机房任务完成、课外实践、期末上机考试等全部成为评价的内容。网上理论学习可以采取学习记录的方式进行, 要求学习的内容是否完成、对应的小作业的分数以及理论测试的成绩都有详细记录并数量化, 学生可实时看到自己已得分情况, 并且理论内容之间的连接类似游戏通关, 这种形式学生也易于接受。在机房上课以任务的形式开展, 根据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分值, 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课外实践实际上是任务完成课外化, 评价与机房任务类似。期末考试完全采取上机的形式, 仍然突出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核, 题库随机抽题, 考试系统自动评分。上述体现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能较科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灵活评价。除了基于课程的评价外, 还可以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计算机竞赛、学校自主考试作为学生课程成绩。比如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获优秀的可以免修免考, 获合格的可以免修但需要参加期末上机考试。对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要求, 并给予相应的成绩, 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这部分学生就可选择提高课程的选修课, 真正体现学以按需。

四、教学实践

分类分级。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 将课程要求融入考试中, 设定分数线, 符合要求的学生免修免考, 直接选择提高课程选修, 实现分级学习。然后根据专业大类进行分类教学, 同一专业大类的学生安排在相同的教学班, 以利于按需学习的实现, 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活用选课。要真正实现分类分级教学, 原来的行政班级就必须打破, 利用选课工具可以轻松实现。部分学生进行提高课程的学习, 同时还要将同大类专业学生放在一起, 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选课, 请注意选课并意味这门课程是选修课, 它只一种学生教学组织形式,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必修课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这种采用选课的形式组织学生还有一个好处, 那就是对于艺术院校来说行政班级人数参差不齐, 少的十几人, 多的则有近四十人, 如此一来教学班的人数可以实现较为整齐, 对于教学资源来说可以节约不少。

开放机房。将机房无课开放给学生, 可以让他们利用空闲时间来上机练习, 提前公布开放时间和指导人员, 这比学生自己在寝室练习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指导人员指导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在安排指导人员时可以考虑选择提高课程的学生, 这样不会增加上课教师过多负担。特别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五、结论

我校是一所艺术类本科院校, 经过两学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有明显的提高,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下一步将原来的基础着重加强计算机基础教材的配套和电子资源的丰富上, 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好地服务不同的艺术专业学生, 进一步满足他们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

摘要: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决定了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院校, 只有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才能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模式,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还许多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林燕华.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09:199-200+204.

[2] 郝杰.利用网站平台辅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尝试[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5:233-234.

[3] 许诗.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4] 黄晋.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9, 29:319+345.

[5] 陈明兵.西部艺术类独立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26:7298-7299.

[6] 谷岩, 宋文, 刘敏华, 吴杰, 谢舟.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08:52-54.

改革与发展计算机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在ICT发展的过程中, 数据通信技术是数据传输的重要基础技术,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 《路由与交换技术》是整个数据通信技术的核心课程,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路由与交换的原理, 常用的路由与交换协议, 并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网络拓扑的设计以及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

在教学中, 通过大量的实验, 使得学生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因此, 有效的教学与考核十分重要, 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重点。

二、课程发展过程

我校从2003年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招生,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的开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课程开设较粗放, 实验环境不足, 授课内容按照路由技术、交换技术分开开展;第二阶段, 逐步依托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CCNA课程进行授课, 将CCNA认证作为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 并引入思科的PT模拟器以及物理的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实验, 利用思科教学平台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通过E-learning进行在线学习的考核, 并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第三阶段, 近年来, 随着国内信息化的突飞猛进, 国内的网络设备厂商逐步占据了国内的主流市场, Cisco在国内的产品占有率逐步降低, 学生在工作后更多的面对国内厂商的设备, 特别是华为设备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同时, 华为也有一套完整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行业认可度较高, 因此, 我们引入华为的HCNA的路由与交换认证, 将华为的认证内容引入到教学中, 教材也选用了华为的HCNA教材, 在课程标准中, 删除了思科专有的协议内容, 如EIGRP和IGRP。结合华为的HCNA, 为了培养学生掌握路由与交换技术以及进行网络项目的能力, 从学生学习和实际工程项目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部分, 即二层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三层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网络互联与广域网架设。从工程设计角度对内容进行整合, 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

(一) 实验模拟器与设备相结合

本门课程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 并锻炼配置与管理的能力。因此, 从早期的思科的Packet tracer到现在华为的eNSP (Enterprise Network Simulation Platform) , 一直都是实训室电脑上必备的软件, 同时还会结合Wireshark等抓包分析工具来分析协议中数据的交互。教师在完成课程知识的讲解和操作演示后, 学生需要按照课堂布置的实验要求, 完成技能训练, 通过练习掌握配置命令,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 利用实验室的网络设备, 要求学生分组在真实的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网络配置, 锻炼学习调试设备的能力。

(二)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我们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通过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 建立课程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借助平台开展,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 利用平台进行课程预习、课上教学、课后考核等环节,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升, 同时, 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 考核与认证、竞赛结合, 以证促学, 以赛促教

本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紧密结合了华为的职业资格认证, 因此结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 允许学生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 如HCNA、CCNA, 进行学分置换, 同时引导更多的学生在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中, 按照中级的职业认证标准加深学习的难度, 通过认证的学习和获取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结合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如省技能竞赛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华为杯网络技能大赛, 将大赛内容引入到教学中, 并组织学生参与竞赛,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 历年来学生获得各类竞赛奖项十余项, 同时, 不少学生考取了CCIE、HCIE、HCNP、HCNA等各种认证。

(二) 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结合

本门课程重视学生的技能, 但是同时需要学生对理论知识吃透学懂, 因此考核方式的设计尤为重要。为了通过考核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熟练技能, 在考核方式的设计上, 采用了形成性考核的方式, 学生的日常考核占总成绩的40%, 包括考勤、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学平台视频的观看等环节。期末考核既有技能考核也有理论考核, 要求学生不但能进行设备的配置, 还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 在考核形式上均通过这两种形式结合来完成。

五、结束语

通过对《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提升了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需求。教学改革是不断持续和完善的过程, 技术发展始终在前进, 只有不断探索和改进, 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 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摘要:《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的技能考核是本门课程考核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技能考核的设计与组织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 对接职业资格认证, 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技能考核, 搭建考核体系, 对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确保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能考核,职业资格认证

参考文献

[1] 孟祥成.改革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 2015, (S2) :319-320.

[2] 郭坤, 张婷.试论中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构建[J].科技展望, 2016 (22) :332-333.

[3] 邱云芳.《交换路由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电脑, 2016 (9) .

[4] 唐敏, 尚勇, 林昕.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物联网技术, 2014, 4 (2) :85-87.

上一篇:我国管理经济学新体系论文范文下一篇:市场经济法制研究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