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和园林绿化范文

2023-09-18

风景园林和园林绿化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于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风景园林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而且还满足了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并对我国绿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众所周知,风景园林都是人工建造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形、植物、水体等因素,使得风景园林建筑能够与大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对此,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将地形、植物、水体科学合理的运用到风景园林建筑中的措施,以期为我国的园林事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地形;植物;水体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同时再加上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风景园林建筑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建筑行业中的重要工程。风景园林建筑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大自然追求的向往,从而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将地形、植物、水体等因素科学合理的运用其中,使其与城市景观、自然风景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的运用

(一)地形的概念

所谓的地形主要是指地表形态。我国的地形主要分为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和山岭这五种地形,不同的地形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風俗习惯、生活特点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需要根据其地形作为依据,使之设计出来的风景能够与地形看起来十分和谐,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的具体运用

首先,应该对当地的地形条件进行充分地利用。在一个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地形进行仔细的勘察,并对环境气候等特点也有所掌握,考虑到其中能够对地形产生影响的因素,随后再根据所勘察的地形特点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保障设计出来的风景园林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如果有些地形的表面不平,起伏比较大的时候,不能采用人工进行平整,因为这样不仅无法体现出当地的地形特点,而且还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特点,例如可以在这种地形的地势比较高的位置设计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楼阁或者是亭台,从而使得地理环境与园林建筑相互融合;其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应该与当地地形相互结合。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地形,而且还需要与地形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地形的缺点通过设计成为优点,并与整个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相互衬托。风景园林建筑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视觉感官,将园林建筑根据地形而进行建造,并根据地形元素,突出风景园林的特点和风格,这就像多种不同颜色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只有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调试,才能保障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满足观赏者的视觉要求。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植物的运用

(一)植物的概念

植物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其主要是指具有生命特点和形态的事物,种类复杂繁多,常见的植物类型有苔藓植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等。植物的生长主要是依靠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而维持地,并利用光合作用,将光能变成糖分,同时释放氧气,并给自身的成长和呼吸补充养分。植物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空气质量的净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风景园林建筑中,植物是主要元素之一,不仅能够为风景园林的景色添加一种环保的功能,而且还能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植物的具体运用

首先,将植物与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配置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风景园林建筑中,对于景观配置的第一步骤是充分保护植物的完整性,不能轻易覆盖新搬植物或者是动工翻新,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绿化的面积,而且还能影响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局限思考空间。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原有的植物景观的基础之上搭配一些与之和谐的植物品种,经过合理的配置,尽量将新的植物品种与原有的植物自然的结合再一起,从而增添风景园林建筑的和谐之美;其次,利用植物的配置提高风景园林建筑的整体美感。在风景园林件建筑中,植物是人们视觉接触的直接事物之一,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可以增添植物的种类,让风景园林在一年四季中有着不同的景观。因此,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在园林的室外还是室内,都应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合理的植物进行搭配。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地方配置不同种类的植物,使之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季节内为观赏者提供不同的景观。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层次种植法,这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觉感受,而且还能提高风景园林建筑的整体美感。

三、风景园林建筑中水体的运用

(一)水体的概念

水体是水的集合总称,是自然环境中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淡水和咸水这两大类型,其中淡水只占有2.5%左右的比例,剩下的全部是咸水。在一个风景园林建筑中,如果没有水体,就如同失去了生命力和灵性,从而使得风景园林建筑看起来比较沉闷和生硬,因此水体在风景园林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水体的具体运用

首先,是开阔视野,构建空间。众所周知,水是人体日常所需的重要物质之一,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很多人在园林建筑中也喜欢与水相接触。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入水体,使之与风景园林建筑中的景观和建筑自然的融为一体,在建筑的外部引入水体,不仅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而且还能扩宽空间。此外,还需要对当地的地下水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保护,根据原有的水体条件,缩小建筑的范围,使得风景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国模能够与水体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其次,将建筑与水文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传统文化的观念中,水是文化的源头,具有文化性的特点。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将设计出来的水体充分反映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构成与之相适应的园林建筑形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园林建筑的欣赏功能,而且还充分发挥出了文化的传播作用,从而使得风景园林建筑充满了人文气息。

结束语:

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植物和水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这三者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得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毕迎春,张骏,王未等.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23-21126,21130.

[2]夏唐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的应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4,(22):205-205.

[3]朱文元.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的应用探析[J].科技展望,2014,(18):11-11,13.

[4]姚亚英.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相关运用研究[J].中国农资,2014,(12):105-105.

[5]高宗翔.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33):64-64.

风景园林和园林绿化范文第2篇

收稿日期:2012-12-19

作者简介:林广思(1977-),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博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史研究,(E-mail)asilin@126.com。

摘要: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学经验较少。以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讨论了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学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需要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选取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植物识别目标数量,传授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设计相应的作业要求,辅以形象记忆手段,配置合适的师生比。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教育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学科。植物是风景园林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因此,认知植物不仅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更是培育热爱自然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教学目标的确立还应考虑课程的学时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院系所在区域特征等。

首先,华南理工大学的园林植物学课程只有32学时,相对于农林院系来说,是非常少的。比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基础必修课程有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园林花卉学B(32学时)、园林花卉学B实习(0.2周),总学时为96学时,实践学时为1.8周。选修课程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习(1周)。其次,农林院校一般都把植物学课程作为全校必修通识课程,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过去也是如此,现在则以“园林植物基础A”代替。因此,华工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要求是植物基础知识介绍和园林树木识别,基本不讲授花卉学的相关内容。

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华南理工大学所在地广州,地处南亚热带,高等植物物种极为丰富,城市园林绿化常用植物也较多,比如,广州园林绿地植物应用已超过1 000种,其中乔木近400种,灌木240多种[1],这显然与北方地区如北京市有很大差异。因此,学生还必须认识相当数量植物并了解其习性。但是,识别的植物数量又与学生能够记忆的数量和课程学时密切相关,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因此,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了解植物的功能、生态关系、自然系统分类以及拉丁学名书写格式,掌握植物识别方法,至少掌握150种常见园林植物”。这个目标是基于上述的各种现实条件,并从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可能需要的植物学知识总结而来。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与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32学时)相衔接,但远远没有达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计划与内容

上述分析可见,华工园林植物学相当于用32学时讲授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等课程,学时较少。因此,高效的教学计划非常必要。

从表1可见,笔者制定的教学计划融合了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该计划一共是13次课程,其中3次是两周合上即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为两周共4学时。其他为室外植物识别实习、课上植物比较识别,以及学生总结性研讨和课程总复习等。

首先,风景园林需要了解植物的功能。具体而言,包括生态(防护)功能、美学欣赏功能、空间建造功能、生产功能等。这些知识只需要了解,但对于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

其次,课程介绍了植物及其环境生态关系。有些教科书也会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种植设计课程中讲授,但由于教学计划中融入了室外植物观察和识别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生境”角度综合培养学生认知植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即简明介绍气候(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地形地势,生物,人类活动等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考虑到风景园林师主要工作区域在城市,还重点说明了这些生态因子在城市中的特性。

然后,植物分类基础知识章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自我鉴定未知物种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单位、植物拉丁学名、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等。植物分类系统介绍国内常用分类系统,如恩格勒(Engler)系统(种子植物)、哈钦森(Hutchinson)系统(被子植物)、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被子植物)、郑万钧系统(裸子植物)。在植物分类单位中,课程主要介绍了高等植物、维管植物、模式标本、居群、科、属,以及种、亚种、变种、变型、栽培品种(园艺变种或品种)、杂交种、杂种、群(栽培品种群)的拉丁文缩写形式、概念和特征等。植物拉丁学名部分主要是其基本构成和书写方式,即正体和斜体。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小节重点介绍了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

在理论讲授中,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最多,也是训练植物识别技能的基础性知识。应该说,园林植物学的识别基础依然是植物分类学,而掌握植物形态特征或植物的形态术语,是植物分类的基础[2]。但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目的侧重于植物的栽植应用,囿于课时所限,并不像植物学等专业对各种植物器官进行微观分析。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记住常用园林植物的名称,到野外鉴定植物的机会极少。因此,在植物识别上,应以宏观鉴定为主。

陈月华等认为,园林植物识别的步骤是:(1)掌握树木的形体大小、形态、分枝及生境;(2)看叶的单叶、复叶及着生状态(对生或互生)、叶的大小、叶的颜色及附属物,有花、果时再看其特征;(3)用手摸,揉碎后嗅;4)借助于检索表[3]。

庄雪影等认为,园林植物野外识别的步骤是:(1)观察植物的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体形以及生长环境;(2)仔细观察植物的细部形态,如花、果实、种子和叶等;(3)观察植物的附属结构特征;(4)运用植物检索[4]。

同时,汪劲武先生认为,许多树木只要掌握一两个到几个主要的外部形态特征,就可以把它们和其他树木明显地区分[5]。陈月华也认为,园林植物识别时要掌握一种最有代表性、独有的特征,以个人各自的方式认识即可[3]。正如庄雪影所言,在植物的识别中,类比的方法非常重要,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4]。

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并借鉴上述富有经验的植物学分类专家的方法,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包括:生活型,树冠形态(乔灌木),茎和枝(质地、生长习性、树皮、树根、树枝),叶(叶形、叶色、叶感),花(花色、花形、花序),果(果形、果色),其他附属物,以及裸子植物识别、蕨类植物识别、竹类植物识别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依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排序,以肉眼能辨析的特征为主,基本不涉及需借助解剖才能观察到的形态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通过叶子识别某种植物,就不需要借助花和果实器官来识别。

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是枯燥难记的,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植物观察,学习植物形态术语,即在辨认植物的实践中逐渐掌握植物形态术语。在室外植物识别教学后,回到课堂,以照片形式复习所有室外已识别的植物,概括识别要点。接着,可选择城市公园识别植物,主要是辨认植物名称和观察其生态环境。然后,再回到课堂上,介绍如何通过植物志的检索表比较分析,发现各科、属、种间植物的最显著特征。

最后1周,以复习的形式把一学期所讲授的内容再串讲一次,加深学生印象,备战期末考试。表1 华南理工大学园林植物学教学计划表(2012年春季学期)

三、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植物识别并不是知识的传达,而是技能的掌握;因此,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作业和研讨等方式,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吸收,并将植物识别知识内化为对植物的情感。为此,课程设置了3类作业:植物图记、植物识别报告、园林植物应用分类。

植物图记是刘明欣所创,即每人选取2种植物,每2周定期观察一次,以照片、钢笔或白描速写的形式以及文字纪录植物的生长,学期末整理图片、排版、提交。这2种植物需要持续观察一年,下学期种植设计课程结束时还需要提交一次作业。该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1个生长季内植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在长期观察中对植物的情感。

植物识别报告是笔者借鉴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讲授的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室外实习要求,但细化了很多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室外植物识别时,以专业术语记录教师告知的所有植物种类名称,观察其生物特性、生态习性,总结识别要点。课后,整理植物识别纪录,每种植物应包括学名、中文名称、科属名称(中文)、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至少1/3的植物种类应以钢笔速写或白描描绘某一“突出特征”(如树形、分枝、树皮、叶形、花朵、果实等)。易混淆的植物种类,应制作检索表。可见,植物识别报告基本涵盖了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通过植物识别报告,学生有效地将植物识别的基本知识转化为个人技能。在植物识别报告中,要求学生以钢笔速写或白描的形式描绘植物的“突出特征”,这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特色。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与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并有一定的素描基础。因此,笔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形象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的识别印象,使植物识别教学不至于变为繁琐的植物形态术语讲授。强调“突出特征”和识别要点,正是对汪劲武和陈月华等专家经验的回应。

室外植物的识别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植物之间缺乏联系,难以记忆。为此,教师设计了“园林植物应用分类”作业环节,预先设定20多个植物主题,如常用行道树、常用绿篱植物、常用抗风树木、常用秋季开花植物、秋色叶植物、香花植物等,要求学生2人一组,选取某一主题,列举能够在广州城区正常生长的植物,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汇报,内容必须包括种类学名、科属、植物形态、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系统加强植物特性认识,以及园林使用特性,同时为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作基础性准备。

四、结语

笔者尽管提前了半年时间准备,研读多种园林植物分类教材,旁听农林院系同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室外实习等,但是在教学中依然遇到不少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是课堂理论讲授学时安排过于紧张。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应安排两周(4学时)讲授,结合植物实物或标本,最恰当的方法是课堂讲授1节,室外对照植物再复述相关植物形态术语。另一方面,植物检索表非常重要,将植物标本采集和学生翻阅工具书自学相结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方便学生在室外实习过程中记录植物名称,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预先制定了1份广东常见露地园林植物名录,620余种(品种),表格包括学名、中文名、科名、属名,相应的教材页码,苗圃供应状况,基本特征等信息。在室外现场教学中,6周次(18学时)共识别了300余种植物。据学生反馈,他们每次普遍只能掌握不超过30种植物,过之则记忆不深,即学生有效识别的植物种类最大为180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在园林植物学课堂上讲授的种类为185种,包括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共60学时,实践1周。也有富有经验的园林设计师认为,华南地区常用植物种类(含花卉)约200种。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150种”应该是比较恰当的。但是,这150种植物并没有被有效筛选,即教学效率不高,因此课前制定的620种植物名录表需要适当删减。当然,这也与学校缺乏园林植物标本园有关。

最后,笔者寄予厚望的以钢笔速写或白描形象记忆植物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养成在现场识别时速写记忆的习惯,普遍是在植物识别报告打印之后再根据图片草草勾勒,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接受。除了学生认识程度不高的问题,可能也与教师在植物识别时没有预留足够的观察时间相关。因此,每次室外实习时间应控制在3学时之内,植物识别数量控制在30种左右。教师如能同时示范速写,效果会有较大改进。此外,室外植物识别师生比应适当,最好是1:15左右。目前,30多名学生跟随1位教师,视听效果有限。

总的来说,与办学历史较长、课时较多的农林院系相比,建筑院系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具有较多差异。园林植物教学探索,依然需要诸多方面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广州市建设节约型园林情况介绍[J].广东园林,2007(S):20-25.

[2]汪劲武.植物的识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月华,王晓红.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东南、中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庄雪影.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华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汪劲武.常见树木1:北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Planting design teaching in architectural school

LIN Guangs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编辑 周 沫)

风景园林和园林绿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艺术;美育;教改

《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也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较早的一门专业课,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多种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点,并深入学习与拓展,为今后的就业做铺垫。如今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社会调研结果显示,无论大型或小型企事业单位,对“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都求贤若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要求。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美育”[1]。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2]。美育是一种关乎如何促使人们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态[3]。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设计、创造和建设美丽环境的专业,只有学生心中有美,才能创造出美。因此,加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美育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极为重要。大学生美育不应只局限于思想政治或艺术类相关课程,而应与专业课充分融合,让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风景园林艺术》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入门课程,肩负着让学生“正确客观认识专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使命。为此,笔者根据《风景园林艺术》课程特点,从美育角度出发,探索风景园林专业学子“继承美育传统,发扬新时代美育精神”的新途径。

1 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美育的重要性

1.1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是敢于创新、会做事做人、能独立思辨的综合性人才[5]。美育通过有形的艺术作品来感化和愉悦学生身心。美育对学生来说,不仅能提高审美能力、健全审美观,还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有助于开发其智力和创造力、想象力[6]。美育不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也是通过具体形象认识世界的途径;不仅促进了身心和谐发展、健全人格,也丰富和愉悦人的精神。因此,可以说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

1.2 是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风景园林行业的宗旨是为人民创造美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如果连美和丑都分辨不清,如何创造美、建造美、维护美?因此,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养护管理,都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能够鉴别美和创造美,才能让人民感受美。加强审美教育,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至关重要。

1.3 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根本保障 美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求真、务实、觅美、从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应用者。只有加强美育,才能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促使青年大学生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而实现全民美育,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美育实践的方法

2.1 增强教师的美育意识,提高审美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课堂的管理者,只有教师足够重视美育,才能统筹全局,从备课、授课全方面渗透美育,使美育有所成效。因此,首先应增强教师美育意识,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美学素养。只有形成正确的美育教育观念,才能推动美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2 明确目标,突出主题,彰显特色 《风景园林艺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风景园林艺术、美、园林美等相关基本概念,风景园林要素、园林布局、园林构图、园林造景和园林意境是什么和如何赏析等。因此,将课程内容分为8大章节,每个章节根据内容设立相应美育主题(见表1),从而让教师围绕主题授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3 紧扣主题,精心策划,协同育人 授课的重点仍是传授专业知识,为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做到协同育人,可借助雨课堂或学习通等授课平台,借鉴培训技巧,精心策划每次课程的导入和授课过程。首先,加大平时考核比例,与学生立课程公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其次,采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导入课堂,如某一场地內有一坟墓影响建设,如何利用造园要素进行美化处理?又如,某高校要营造一个室外开放学习空间,如何利用造园要素进行处理?或利用心理测试、互动小游戏导入课堂。再次,利用学习通平台,开展主题讨论,选人或抢答,雨课堂开展弹幕讨论和发红包等增加授课过程中的互动。最后,借助思维对对碰、世界咖啡馆、接龙等互动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4 巧点主题,大胆创新,能力迁移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例如,在第1讲的风景园林艺术概述中,为使学生认识本专业,利用漫画补充讲解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和将来就业方向,告诉学生虽然从事本行业比较辛苦,但是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做贡献,希望学生能树立“做绿水青山建设者”的远大职业理想。又如,第2讲的美与园林美,通过讲解中西方美学历程,引入案例,让学生认识美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其次,授课后进行美育小结。结合园林要素本身的特点,进行美育教育。例如学习假山置石要素,希望同学们能学习石的坚韧,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山石的朴实无华,面对信息爆炸和各种诱惑的当代社会,能够不浮躁与虚华,能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事。又如,植物有较多的文化寓意,通过讲解植物寓意,让学生学习植物不屈不挠精神的同时,学会用“园艺疗法”陶冶情操,也有意识将我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景观设计之中,提升设计作品内涵。最后,注重专业知识与美育的运用。如利用慕课进行第8讲园林艺术赏析课程的翻转,提前分享学习资料,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然后结合学校或周边的景观,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美学鉴赏。又如,引导学生围绕弘扬美育文化精神主题,为学校设计园林建筑小品等;让学生能力迁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通过设立美育主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和美育授课,将美育充分渗透于《风景园林艺术》课程之中。让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从身边的景观中体验审美趣味和挖掘美的内涵,将来设计景观作品不仅形式美且有较高的意境文化美,为继承美育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新时代美育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刚.关于高校美育建设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18):116,118.

[2]安波,贾浩洋.试论新时代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必然逻辑及实现路径[J].艺术视角,2018,24:196-197.

[3]栗睿.浅论美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J].艺术视角,2018,22:145-146.

[4]陆祉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模式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1(04):80-82.

[5]徐晓凤.谈谈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学习江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2-55.

[6]何炳章.历史性的贡献——学习《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119-122.

(责编:张宏民)

风景园林和园林绿化范文第4篇

简言之,风景园林主要从事于户外环境的营建、使用和管理,是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幸福安康的基础。园林绿地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了解人的行为和审美需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要求一年级期间通过寒暑假等节假日和日常体验、实测和观察分析,了解基本的人的行为特点和活动需求,培养空间和尺度感,提高对环境的敏锐反应程度,为后期学习打下基础。

1. 道路交通

1)步行空间与环境Pedestrian Experience

实测不同类型的步行道、台阶、坡道、座椅、座凳(Seatwalls/Benches)、扶手(Handrailings)、标识牌(Signage)及其环境,并从功能和美学等方面分析影响步行舒适度的主要因素。

2)停车场

实测不同类型的停车场及其环境,从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影响停车场设计的主要因素,停车场设计应如何做到从生态、美学和功能等方面与园林环境相协调?

3)城市道路

实测3个不同断面类型的城市道路,从交通和绿化功能、美化街景以及街景的特质以及绿化与街景的协调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2. 运动与游憩

1) 实测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场地,了解场地要求

2)实测不同类型的游泳池(比赛/游憩,规则与自由式形式)了解泳池的基本组分,分析其环境要求。

3)实测3个儿童活动场地,观察使用状况与儿童行为特点,分析园林环境设计,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4)实测3个晨练场地,了解不同晨练活动方式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观察行为特征,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5)实测1个野营或野餐场地,分析场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观察分析使用状况,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3. 植物

1)实测能反映植物的生物学、美学、空间和文化特征的地带性植物(常绿针叶乔木3种、常绿阔叶乔木5种、落叶针叶乔木3种、落叶阔叶乔木10种),记录其规格(胸径、分枝点、树冠、树高、树龄等)及生长环境(立地条件)和生长势,配以平、立面和素描写生。

2)实测5个由多种植物组成的群落,从功能、空间、美学和文化、生态等方面予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4.典型园林环境

实测一个含有山(地形)、水、树、石、路和建筑等风景园林要素的园林环境,观察并记录其利用情况以及游人行为,从立意、功能、空间(布局)、美学、生态和文化等方面予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实测成图要求总体1:200,建筑或其他局部可1:100,1:50)

5.实测工作应独立完成,均应包含平立剖面图和环境平面图、效果图或鸟瞰图,要求注明具体实测地点和时间。

风景园林和园林绿化范文第5篇

摘要:以应用型名校工程建设为契机,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及专业设置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技术条件和建设条件,补充不足尤其是必备的实验设备,并考虑实验室长久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实验室建设和规划中将实用性、时代性及可持续性相结合。

关键词: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规划

一、概况

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青岛农业大学入选为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确定了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应用型大学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开拓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1]这些要求对于青岛农大2011年成立的建筑学专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专业也因此获得了学科建设发展的好机会。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之一,其建设发展非常重要。在多方调研了兄弟建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后,农大综合考虑了自身的实验室基础、经费以及建筑学的建设阶段等因素,经过研究将实验室发展方向定位如下: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实用性为基础,结合时代需求,并考虑以后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及变化的要求。

二、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条件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城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科研管理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专业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学院于2006年进行了建筑工程与设计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2008年进行了装饰工程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加上较早的土木力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工程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课程实验基础。基于此,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将通过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整合现有的建筑技术基础条件资源,实行先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和重组,组建运行高效、体系完备的建筑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平台,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将当前发展和长远规划结合,将加速形成并逐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推动实现我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建筑业对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规划首先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要求,并形成辐射作用,面向学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一个完善的实验研究基地,为相关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筑学实验室发展需要、存在问题

1.发展需要。由于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中需要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所学课程既有工学类课程,又有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对于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如果缺乏实验教学环节,可以说课程根本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对实验室的需求迫在眉睫。

通过建立建筑物理实验室,能够满足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实验室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和设备测试环境的能力,认识物理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情况,从而提高对该课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为建筑设计这门贯穿学生五年学习的专业主课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设计的综合能力。随着当前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物理课程和实验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对于热工、声学、光学的掌握和深刻认识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必要前提。此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部分课程也需要进行热工、声学和光学的实验,将两学科实验设备进行整合设计,资源共享,就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建筑学中的建筑初步、建筑设计、模型制作与造型、城市规划等课程,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园林建筑和设计等课程均需进行模型制作的实训和日常辅助教学的模型制作,通过模型实训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形体,而良好的形体造型能力又为以上专业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因此,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十分必要。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和应用必将为良好的教学和培养具有动手动脑能力的学生提供必要和优越的条件,而现代性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的发展使学生从单一的教学环节走进一个现代化、多元化教学环境,对结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存在问题。建筑学专业是我校2011年新上专业,目前建筑工程学院仅有一个装饰专业的小模型制作室,但设备少且陈旧,完全不能满足建筑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对模型制作的教学要求。学校尚无独立的建筑物理实验室,只可共享部分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设备,建筑物理实验设备缺乏。

四、建筑学实验室发展思路

建筑学实验室建成后,将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个层次。硬件平台实现大设备共用,小设备人员化,实验效果最佳化的思路,建造以“建筑物理实验”中的热、工、光学的实验环境和以“建筑模型”的实践环境为一体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实验室运行制度与机制的设计。

1.总体思路。自名校工程建设以来,学校从各个方面加以提高,也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2012年,学校拨款建设新上专业实验室,考虑在依托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学必须的实验设备,将其整合为建筑造型类实验室和建筑技术类实验室。

对于建筑技术类实验室,依托土木工程的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建环专业的部分环境检测设备,建设建筑学建筑物理实验室,包括建筑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三方面,因设备用房有限,暂且放置在一个大实验室内。对于建筑声学实验室的消声室和混响室,因对用房有特殊要求,没有条件建设,将在未来新建的建筑中进行设计预留用房。

对于建筑造型类实验室,由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竞赛等各阶段均涉及到模型制作,为此,这次建设将模型实验室列在了建设之中,引进了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模型切割机、特殊材料和常用的泡沫切割机,基本满足了初建阶段的需要。此外,原本需要部分费用来建设展板展示室,最后经过斟酌,限于经费和展示厅所限,最后决定展板类借助于学校教学楼道进行展示,只购买部分展具,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可以将这种展示扩大到整个校园。

2014年,学院成功申请了建筑学实验室建设的专项课题。2015年,考虑到依托土木专业的CAD实验室不足以满足建筑学对于计算机使用的需求,投资20万元用于CAD室建设,另投资部分费用用于建构模型工具的购买。近些年来,山东省开展了很多木构竞赛等活动,因此希望通过这些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模型制作和构造等的学习。

在此期间,还建设了建筑学图书资料室,购买了投影仪、照相机、模型工作台等配套设备。至此,建筑学实验室发展已初具规模,能保证完成本科教学工作,然而在某些实验开设方面尚不具备条件,与对专业教学的创新性要求,以及与其他高校的建筑学实验室相比,综合实力还稍显薄弱,特色不足,在建筑学的学科发展和科研支撑及促进作用方面还有所欠缺。

因此,对学科发展和将来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及规划是必要的,要做到当前有所需,规划有所依,发展可持续。未来,学院还将在建筑技术类实验室方面发展相应的建筑构造实验室、绿色建筑实验室、建筑信息技术实验室、完善建筑声学实验室等,逐步向科研实验室迈进。[2]在建筑造型类实验室方面将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建筑造型能力和综合造型技巧。只有不断前进才能向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迈进。

2.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土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汇合领域。[3]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我校开办的建筑学专业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优势,融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综合教育。除了应用本学院这些专业已有的结构、力学、材料、环境等实验室资源条件外,还将不断挖掘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园林与林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的实验室资源条件,将资源做到物尽其用。积极开展与规划设计单位的办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研究实验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保证实验室的开放性,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供条件。实验室建设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运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实验室管理档案,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4]为将来发展优良的教学型实验室和科研型实验室奠定基础。

4.建成后的实验室将发挥如下效益。①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及其他学院中4个专业、10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可以满足以上专业的学生在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模型实训等方面的实验实践教学需要。②作为建筑学本科主要的技术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和实训基地。③作为建筑学、园林、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和辅助教学基地。④配合建筑相关学科进行建筑设计创新、形体研究以及造型展示。⑤作为青年教师积累知识、实践锻炼、技术创新进而提高教学水平的硬件平台。⑥面向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五、结语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建设任重道远,而实验室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无论对于应用型学生的培养,还是当前社会对于环境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而对学生建筑技术能力要求的相应提高方面,都对学校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专业的实验设备和名校工程提供的契机,实现实验室建设效益的最优化,并能结合时代需求做到不落实、不跟风,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是这里思考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宝笃.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3,(16):38-43.

[2]刘瑽,周德环.浅谈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9-10.

[3]郑先友,葛志煜.3D营造实验室——建筑学科新型实验室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113-114,117.

[4]钱城.以评促建,加快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3):131-133.

风景园林和园林绿化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将结合我国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对其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风景园林施工

管理的发展提升,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进步。

【关键词】城市建设;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处理措施

Discussion on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Yao Yu-cheng,Mo Feng

(Zhejiang Southeas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 LtdHuzhouZhejiang313000)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Key words】Urban construction;Landscape architecture;Construction management;Problems;Treatment measures

随着城市建设日益发展提升,生态建设和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作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其建设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建设与管理的效果,并且对于城市建设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也成为风景园林建设发展中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保证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对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1. 我国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现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现状分析。

风景园林施工建设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城市建设中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而且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方面也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建设提升的背景条件下,城市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数量以及规模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导致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的管理内容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现阶

段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对于风景园林建设的关注不断提升,成为国内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突出现状和特征。

1.2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分析。

结合上述我国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现状,由于施工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增长,导致施工管理难度也进一步增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之凸显,下文将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常见的几种问题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在今后的管理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1.3通常情况下,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主要包括对风景园林的施工准备管理以及施工现场管理、施工后期管理,其中,以施工现场管理为整个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最重要环节,主要是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工艺环节以及质量、施工人员等的管理为主,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关键管理环节,容易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

(1)对土壤预处理的管理不当是较为常见的施工管理问题。通常情况下,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土壤预处理是其施工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土壤预处理的施工管理,对于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当前风景园林施工中土壤预处理的实际情况,一些工程施工建设中并没有对土壤属性以及孔隙度等土壤肥力参数进行有效分析,因此导致土壤预处理不完善,影响风景园林苗木的生长,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效果产生极大影响。

(2)定点放线管理问题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较突出的问题。在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定点放线是为了保障风景园林施工中苗木移栽的位置准确,因此,一旦定点放线施工及其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对于苗木移栽效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与效果。尤其是在人行道旁实施的苗木移栽定点放线处理,一旦定点放线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到风景园林施工建设效果,而且还会对于城市地下管线布设产生相应的影响。

(3)栽植苗木的质量问题及栽植导致的质量问题,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苗木质量问题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施工中进行栽种的苗木一旦存在质量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栽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苗木养护工作。如果栽植苗木的质量不合格,不仅会影响到苗木栽植成活率,并且在后期的苗木维护管理中工作难度也会相应增大,因此苗木质量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栽种苗木的质量得到保障的情況下,进行苗木种植的工艺方法或者是技术质量不合格,同样也会影响到苗术栽植成活率,增加后期苗木维护管理的工作难度,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1.4还有,在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中,还存在有其他一系列突出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进行风景园林施工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施工人员素质较低等,都会导致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出现问题,从而影响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

2.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避免对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及效果产生影响,促进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

(1)首先,应注意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时,建立相关的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监督机制。针对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以及管理中出现的土壤预处理管理问题和苗木质量问题,对于土壤预处理和苗木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把握,避免导致风景园林管理问题的发生。比如,在进行土壤预处理管理中,可以通过土壤预处理抽检制度的建设,对于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土壤以及苗木质量情况进行掌握了解,通过针对性的改善与控制管理,避免土壤问题影响风景园林苗木的成活生长质量。

(2)其次,应注意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保证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苗木移栽与定点放线工作质量。通常情况下,在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其施工开展的顺利性以及施工建设质量效果,和施工人员管理以及移栽苗木的选择使用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加强对于风景园林施工队伍的建设管理,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切实保障风景园林施工及管理质量。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强化对风景园林施工队伍的建设,园林施工管理者需要和施工人员经常进行沟通,管理纪律严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施工的质量。二是要做好全面而详细技术交底工作,一个设计图纸交到施工人员手里,应同时进行技术交底,设计人员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设计意图,以及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使施工人员在施工放线前对整个绿化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三是苗木要确保健康,苗木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包括是否健壮、有无病虫害、根系是否相对完整、有没有根系腐烂情况,以保证风景园林施工中移栽苗木的成活率。举个实例:某风景园林施工中,在苗木移栽种植时由于对移栽苗木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疏漏,导致移栽选择的绿化苗木中出现了少数的根系腐烂情况,再加上移栽施工人员的误栽,导致出现整行死亡的情况,幸好及时发现、及时补苗。因此,在风景园林施工中,应注意对苗木的选用进行严格把关,保证选用苗木的品种质量,以确保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和效果。

(3)再次,应注意加大对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养护管理,实现对風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效果的保障。一般情况下,在进行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养护管理中,主要是以风景园林项目的杂草处理、植被修剪、卫生清洁、植被养护等为主,此外,对于一些建筑项目附属的风景园林施工建设来讲,还需要在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前进行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验收,以避免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完成后忽视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以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效果。

(4)还有,在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工作中,针对前期准备不够充分以及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不高、施工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在实际施工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施工现场以及施工过程的控制管理,同时应用科学发展观念意识进行施工管理指导,以避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的发生,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其中,加强对风景园林施工现场以及施工过程的控制管理,就是要在对风景园林施工程序环节进行简化规范的基础上,加大施工管理的力度,以保证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比如,在进行小型风景园林施工工程的施工建设管理中,可以通过“直线式”的管理模式,建立从上至下的垂直领导与管理指挥组织机构,实现其施工建设的管理和控制;而在进行一些较大规模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则可以通过矩阵式管理组织形式,设置建立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管理部门,组织专业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开展,以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对其施工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对策进行科学的分析,有利于提升风景管理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其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这对于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

上一篇:企业防疫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电脑运营主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