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2023-09-19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第1篇

全县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交流材料--坚定以工兴镇战略造强跨越发展主体

十五期间,我们**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工兴镇不动摇,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业经济长足进步,来自工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419万元,占总量的34.9,比“九五”末增长了320,年平均

增幅达到23.8,各类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4个发展到45个,并实现了亿元投入项目和外资项目的的新突破,年工业销售收入由“九五”末的4000多万元,增长到5.2亿元,工业用电量达到750万千万瓦时,工业入库税收达到95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2.9,初步确立了工业在全镇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事实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到,没有项目就没有一切,项目是发展的最大动力,因此,在实现小康宏伟目标最关健的“十一五”中,我们**镇将继续坚持以工兴镇战略,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确保在十一五末,实现注册外资、自营出口总额一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销售收入二年翻一番;规模工业增加值、工业税收三年翻一番,工业GDP四年翻一番的“1234”目标。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夯基之年,我们将在新一届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创新思维,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优服务,科学运筹,超常推进,努力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合同引资3亿元,其中引进固定资产投入达1000万元的项目1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1个,外资项目1个,进县两个集中区项目4个,实现工业GDP1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21,工业技改投入达到2.2亿元,比上年增长29.4,销售收入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工业税收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36.8,占财政总收入65.9。工业用电量达到90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扎实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文章-http:///找范文,到]

一、坚定“招商引资”战略,确保工业投入高增长。

以招商引资为主动力,扩大投入规模,坚持“项目优先”,进一步喊响“没有项目就没有一切”的口号,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大投入、造强主体的关键性措施。一方面努力拓展招商引资的内涵和外延,在致力引进化工、针纺、制造等工业项目的同时。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力求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三产项目上取得大突破,力争引进5个农产品深加工和三产项目,以工业大发展,实现财政的大增长,带动农民收入的大提高。另一方面,突出主要领导招商、引资招商;加强专业招商、驻点招商;注重以商引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中介招商。立足长三角、举足珠三角,插足“好望角”,确保引进一个亿元大项目,一个海外“洋”项目。固定资产投入总量达到2.2亿元。再一方面,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坚定“以实绩论英雄”不动摇。做到“三挂钩”:一是奖惩挂钩。把招商引资和兴办私营企业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标准。二是与干部的选拨任用挂钩。将工业实绩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工业率先,提拔任用优先。三是报酬挂钩,将干部的报酬与发展工业实绩直接挂钩,重奖重罚。

二、掀起全民创业新高潮,努力扩张工业经济总量。

结合“凤还巢”工程,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让创业者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效益、群众中有威望。支持和鼓励、吸引更多的能人回乡、更多的企业回家、更多的资金回流。结合“双强型”干部队伍建设,在全镇建立不抓工业、不带头上项目就不是好干部、就不可能大有作为的用人导向。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兴办企业,组织农村富裕户合作合股办企业,从小老板做起,从小厂长干起,不管项目大小,但求铺天盖地,不论项目类型,但求前程似锦,力争在今年使村村都有工业企业,组组都有农产品加工项目。

三、加强工业小区建设,提升项目承载能力。

按照县委“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集群化发展,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积极抢抓省委振兴苏北,苏南部分企业将向苏北转移,我镇工业集中小区可利用土地资源较大等有利机遇,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快小区建设速度,完善小区功能,改善配套环境,增强承载能力。重点发展针织、五金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环保型工业项目,确保今年有三个投入达千万元的企业落户镇工业小区。

四、坚持零缺陷服务,加快企业投产达效。

一是进一步完善班子成员挂钩联系企业制度,主要领导联系重点企业,突出加强对宇翔、科华、恒盛等大项目的服务。做到一周一联系,一月一拜访,为企业服务,帮企业解忧,层层强化工作责任,凡因服务不

周到使企业不能按时开工,准时投产达效的,一律严肃追究联系人责任,决不对客商说不,也不让客商说不,确保谈成的项目早开工,开工的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二是严格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打造诚信品牌,促进光华、鼎龙、华天等分批投入的企业,尽快新上二期工程。三是加强同客商、同**在外工作知名人士、创业有成老板的密切联系,通过走访、慰问、帮助

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让客商成为**招商的大使,让**在外人员成为家乡招商的主人,确保我镇工业经济在新的一年里实现新的突破。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第2篇

中国经历了30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型”。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东这块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把“焦点”对准东莞。 “东莞制造”曾是“中国制造”的领跑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莞外贸出口仅位居深圳、上海之后,排名全国第三。这对一个地级市来说,成绩彰显辉煌。然而,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东莞制造”上了生动的一课:一方面警醒东莞——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鞭策东莞——以迎难而上的雄心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大潮流里,谋划一次华丽转身,再为中国许多地级市提供一条可借鉴的变革之路。

东莞北接广州、南临深圳。借改革开放、广东先行一步之“天时”,凭毗邻港澳之“地利”,东莞诞生了首家对外来料加工企业,创新出“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创新,让“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外向型发展模式一度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东莞因此也率先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从一个无名的农业小县,一举跃升为颇具影响力的新兴城市和国际闻名的制造业加工基地,全世界需要的多种初级消费品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有统计显示,全国五分之一的服装由东莞制造;世界每10双运动鞋就有1双产自东莞,超过30%的玩具在东莞生产,每5部电脑就有1部来自东莞。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由“出口”拉动前进的东莞,开始受制于发展惯性与路径依赖,在创造“东莞发展模式”这个奇迹的同时,也暗藏着由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劳力紧张等问题组合而成的风险与考验。

2007年1月召开的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确定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即推动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变,把东莞打造成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东莞由此开始了以“转

型”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启动了一个谋求真正“脱胎换骨”的科学发展时代,开始在政策调控与市场力量之间寻找发展平衡点与未来空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推进“双转型”的过程中,国际金融危机于2008年突袭而来,东莞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弊端和风险表露无遗,东莞镇村级经济与出口企业更是首当其冲。30年来持续两位数增长的东莞GDP于2009年一季度史无前例地负增长2.3%,对外出口下降了25.9%。

在关键时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提出“四个忍得住”: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确立结构调整优于速度增长的发展理念,化“危”为“机”,全力闯关经济社会“双转型”。2009年底,东莞经济最终冲出了重围,获得了稳步的复苏,GDP同比增长5.3%。2010年,东莞经济全面复苏,多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GDP突破4000亿元,增速重返两位数。与此同时,三产结构、引资结构、企业结构、创新结构以及布局结构都借“机”得到了有效的优化。

经济社会双转型是在东莞经济社会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提出的,是高瞻远瞩与未雨绸缪的决策,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会对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实施这一战略将会改变公共资源配置、公共产品与服务投入方式等,将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将对所有市民、企业、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产生影响。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境。

在经济社会双转型过程中,政府无法创造有竞争力的产业,只有企业自己才能办得到。政府的适当角色是催化剂与挑战者;它应该鼓励或促使企业提升想象力,迈向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即使这个过程先天就具有痛苦和困难。政府政策能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创造一个企业能从中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而非政府直接介入整个过程。企业,永远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东莞的产业升级转型,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经济社会双转型是一场主动引导的变革。被动转变是一种无奈适应,而主动变革是一种积极引领。相对被动转变而言,主动变革遇到的阻力更大。这场变革将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变革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各方利益相关者会产生不同的压力,都需要政府的强势领导,利用公共资源的配置手段,扮演好社会领导者这一角色,进行高效管理,才能全面系统地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应对变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是保证双转型顺利推进的系统方法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方面,政府大有作为,而且必须作为。相应的制度政策应该由治标过渡到标本兼治,即由过去的优惠扶持等减低企业成本的政策为主转变为鼓励企业创新提高附加值攫取能力从而提高收益的政策为主。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温州地区民间借贷活动的基本特征与利率现状,探究了民间借贷利率的影响因素和价格形成机制,并对合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定价以及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间借贷;利率;认定标准;市场化改革

一、民间借贷的界定

(一)借贷主体方面

民间借贷是一个与金融市场借贷相对应的概念。由于银行借贷与民间借贷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将这两个借贷领域区分开来是必要的。

民间借贷和银行借贷主要存在以下差别:第一,借贷主体不同:民间借贷中,借贷双方都为民事主体,而商业银行借贷中多为商主体;第二,两者所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民间借贷适用的法律规范较为宽松,多由民法调整,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商业银行借贷的法律规制较为严格,因为其对社会经济的总体影响更大,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规制是公私兼具的经济法层面。

(二)借贷方式方面

民间借贷是典型的合同关系,借贷双方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订立借款合同来约定金额、利息率和还款期限等相关问题,这与金融机构的借贷,主要是银行借贷存在很大的区别。在银行借贷中,存款人与贷款人两者分别与银行发生存贷关系,从而实现资金流转,有效地将社会闲余资金集中并投入到需要资金进行发展的领域中去,以实现资金的最大效益。与之相比,民间借贷形成的是资金所有者和资金使用者之间的直接法律关系,借贷方式更加直接,法律关系更加明确。

(三)借贷对象方面

在当今社会,虽然民间借贷中,仍然存在以货币以外的种类物为借贷物的情况,但是其影响和数量都无法与以货币为借贷物的借贷相提并论。鉴于此,民间借贷的范围限定在通常所说的货币借贷上。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对民间借贷的直接官方定义,只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对民间借贷做了界定:“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应作为借贷案件受理。”

二、温州民间借贷活动现状

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活动历史悠久,是民间融资的重要渠道,也是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监测,2011 年6月温州地区有89%的家庭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借贷规模约为1100 亿元,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0%,民间借贷综合利率高达24.4%,为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72 倍。自 2003 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一直在10%到25%区间内波动,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波动区间为5%至7%,民间借贷利率严重偏离了银行贷款利率。①温州民间借贷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用于短期的借贷,如短期垫资、拆借周转等,也有用于长期的借贷,如项目投资等,参与借贷的主体大致可分为民间互助性借贷、企业间直接借贷、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社会中介机构贷款等。不同主体的借贷其利率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民间互助性借贷

互助性借贷是温州最常见的民间借贷形式,一般发生在家族内部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基于血缘、地缘、亲缘的关系而进行的借款,用于弥补子女上学、求医治病等生活消费支出。借贷大多是口头协议,一般也不规定还款期限。现金利息为零。

(二)企业间直接借贷

企业间直接借贷通常发生在较为熟悉、业务往来密切的企业之间,主要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对温州 400 户民间借贷监测点的监测结果显示:每月民间借贷的发生额中约有 80%用于生产经营。这种借贷的利率一般以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为基础,以借贷主体、担保方式、借贷期限等多因素来确定。据监测,温州民间借贷的单笔借款金额快速扩大,从几十万元发展到上千万元,2012 年 4 月温州企业间直接借贷利率为 17.75%。

(三)小额贷款公司贷款

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资金支持。目前温州有小额贷款公司20家,注册资金39.2亿元,它们以初创企业、个私企业为主要对象,提供周转性贷款。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利率水平并非处于完全自然水平。据监测,2012 年 4 月温州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为 21.08%,高于企业间直接借贷利率。②

(四)社会中介机构贷款

我国总体上实行低利率政策,民间借贷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这促使了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寄售行等众多中介机构参与民间借贷活动。目前,温州已有各类融资性中介机构 1000 余家,它们热衷于民间借贷活动,已成为近年来温州发展最快的民间借贷市场。据监测,2012 年 4 月温州社会中介机构贷款利率为 30%。

三、民间借贷利率定价的影响因素

在分析民间借贷利率的影响因素时,除考虑交易成本、机会成本和垄断利润等因素外,还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发展的地区实际情况,重新审视民间借贷利率定价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实行的货币政策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受到央行数次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温州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减少了约 100 亿元,银行信贷市场产生了巨大的资金缺口,这迫使企业转向资本更加丰厚的民间借贷市场,民间借贷需求的增加导致其利率上升,月平均利率达到 11.98‰;到 2009 年,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温州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总量比 2008 年明显增加,民间借贷的需求减弱,导致民间借贷月平均利率下降至 10.84‰。自2010 年 9 月以来,央行连续上调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率,造成银行信贷市场流动性偏紧,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受到约束,贷款额度受限。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倾向于规模大、风险小的大项目,压缩了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规模;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部门严格了中小企业贷款审查以及放款和用款的手续,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和难度。此时,中小企业纷纷转向民间借贷市场,从而导致民间借贷利率不断上扬。

(二)民间借贷的用途

民间借贷利率的高低与借贷目的、借款资金的用途有较大关系。2010 年 9 月监测数据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资金用于生活消费、生产经营的借贷利率为11.7%,而用于投资的借贷利率为 21.34%,远远高于生产经营的资金利率。目前,温州民间借贷资金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约占 35%,用于房地产投资的约占 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约为 40%。近年来,大量民间资金转向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成为民间资金的投资热点。通过企业上市或直接投资高风险资产追求少则几倍,多则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短期投资回报。

(三)民间借贷的交易成本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温州民间借贷逐渐转变为合同关系和生产经营性借贷。在发生民间借贷时,借贷双方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需支付高额的信息成本。虽然民间借贷合约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连带责任制度和特别的合约执行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该问题,但是道德风险仍不可避免。因此,民间借贷放款人为了减少贷款风险,需要对借款人进行调查和甄别,贷款成本的提高推高了民间借贷利率。

(四)社会中介机构的经营成本

温州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资金主要来自个人家庭、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的闲置资金。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利率双轨制形成了较大的套利空间。一方面,中介机构支付的资金成本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另一方面,部分社会个人和企业将银行贷款进行转贷,获取高额利息。这势必抬高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成本,从而导致民间借贷利率走高。

四、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对策建议

随着民间借贷的普及化和借贷总数的扩大化,规范民间借贷活动刻不容缓。相关规范也正在起草过程过,负责规范起草的李有星教授认为,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总体的原则是“轻审批、重服务、强监管”。笔者认为,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区别考量不同需求下利率定价问题

民间借贷在民营经济中较为活跃,其融资规模、融资方式随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所以,对民间借贷活动进行监管,首先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下利率的确定。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四倍以上,此规定过于死板,不能满足不同情况下借贷利率定价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不同情况下考虑利率的定价问题:

1.因生活必需产生的借贷:此种情况下,借贷人多因突发的变故使生活陷入困境,此时的借贷是用于生活必要的开支,作为较低的生活保障。因此,应实行较低的利率。

2.因扩大再生产产生的借贷:银行借贷的高额利率、手续的繁琐,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阻碍。因此许多企业转向手续简单、办理周期较短的民间借贷。对于此种需求的借贷,也应当采取相对低的利率,以促进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更加具备竞争力。此时利率介于因生活必需产生的借贷的利率与银行同期利率两倍之间为宜。

3.因投机性活动产生的借贷:投机性活动并不产生实际的GDP,对社会经济不产生实质性贡献,反而还会导致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相关产业的动乱,不值得提倡。因此,对投机性活动产生的借贷,应当实行较高的利率,可高于生产性借贷的利率,但应低于银行同期利率5倍以下,以起到抑制投机性活动的作用,维护市场的稳定。

(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利率管制,让银行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逐步并轨。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最主要的是做到使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对此,一方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限制,由银行根据信贷产品特点、客户价值、风险程度以及目标利润进行贷款自主定价,增加银行的盈利压力,迫使银行将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加强对民间借贷市场研究,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放开银行存款利率限制,尤其需要放开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提高民间资金的收益率,缩小民间借贷市场上的套利空间,让民间借贷利率回归自然。③

(三)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针对民间借贷主体多元化,民间借贷用途多样化。一方面,加大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开展面向“三农”的融资业务,开辟小微企业的债券市场以及建立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等,通过制度安排化解当前小微企业及“三农”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让隐蔽的民间借贷机构和借贷人自愿走向合法化,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的门槛,完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中介机构的金融服务,建立起真正的民间互助性、合作性金融组织,满足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注释]

①周春喜,姜露:《我国民间借贷利率定价问题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第66页.

②《浙江在线》.http://www.bankrate.com.cn/a_2012_1022_82874.html,

2012-10-11.

③周春喜:《我国民间借贷利率定价问题研究》,财经市场,2010.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贷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12-10.

[2]吴经邦.经济行为与制度[M].商务印书馆,2004.

[3]吴国联.对当前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调查[J].浙江金融,2011,(8).

[4]曹冬媛.民间借贷利息的法律问题[J].河北法学,2012,(12).

[作者简介]鲁妮(1991—),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吴晓峰(1991—)男,湖北广水人,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国家级A类项目,项目标题: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指导老师:石先钰教授)。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第4篇

况,探求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县委政研室、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农调队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据抽样调查推算,我县2004年农村劳动力达42万人,转移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6.7%,其中县内转移15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53.6%,县外转移13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46.4%,二者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35.7%和31.0%。进行转移的劳动力从性别上看,男劳动力比例高于女劳动力,占总量比分别为57%、43%;从各年龄组构成来看,以青壮年为主体,90%以上的劳动力在16-48岁之间,其中30-39岁的比重最高,占39.4%,其次是20-29岁的占28%,40-49岁的占21.3%,19岁以下及50岁以上的占11.3%。县内转移以自发转移为主要方式,主要转向我县的建材、竹木加工、建筑等第二产业和进城镇从事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县外转移的形式主要有四种:

1、由劳动等有关部门和机构直接组织输出;

2、通过劳务市场获取信息外出;

3、依靠乡友和亲属联系外出;

4、纯粹的自发转移。具体有以下特点:

(一)转移的流向以省外为重点。多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向省外转移高于省内转移,省内转移只占县外转移总量的8.7%。省外以广州、深圳、珠海、浙江等沿海地区及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为劳动力转移的热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的劳动力占87%,转向西部地区的只占4.3%。如泗里河乡在东莞市厚街镇务工的劳动力就达4000余人。

(二)转移的行业以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体。具体分5个层次:一是集中在广东地区的工业普工,主要从事于工业企业的生产;二是广州、深圳、珠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三星级以上宾馆、导游等服务业;三是河南、安徽一带的饼干、制糖等熟食加工业;四是广东、北京等地的建筑业,主要在一些国家重点工程如人民大会堂防漏工程、奥运场馆建设等工地从事泥木工;五是在广州、北京等地开办招待所。

(三)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自发性转移是我县农村劳动力跨县转移的主要方式,大部分是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亲属带领、亲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动、自行外出闯荡等方式进行转移。据对8个劳务输出重点乡镇的调查,通过劳动等部门或机构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平均值仅为5%。组织者主要以劳动部门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每年组织向县外输出劳动力在2000人左右。2004年我县组织劳动力输出情况单位输出人数输出地域县劳动局跨省就业办、劳动技工学校142沿海地区县劳动局就业服务中心113沿海地区县职业中专195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通达电脑学校350深圳、广州等沿海地区各乡镇劳动管理站877沿海地区及北京

(四)转移的兼业性不太明显。尽管转移的劳动力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但农业粗放经营的效益低下,加上来回往返费用高,所以即使在农忙季节,外出劳动力也一般很少回乡投入第一产业的生产,转移的兼业性不太明显。劳动力一旦外出,在外务工的时间就较长,据抽样调查推算,外出劳动力的年均务工时间为8.6个月。

(五)参与转移的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总体来看,我县北部地区转移劳动力比南部地区多。其中马迹塘、泗里河、武潭、大栗港、乌旗山等乡镇是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泗里河乡外出劳动力占该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武潭、马迹塘、乌旗山等乡镇外出务工者均达到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8%;灰山港、河溪水、石牛江等乡镇的一些偏僻村也有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县城周边乡镇出县务工者相对较少。

(六)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素质以初中及相当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我县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部分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有初中文化的占59.2%,高中文化的占18.4%,大中专或中等职业技术以上文化的占7.1%,小学文化的占15.3%。我县劳动力转移情况(据县农调队对100户农户抽样调查推算)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投资少,见效快,是一种隐形经济。农民外出劳务不仅给自身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我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第5篇

调研报告

淮滨县试验办 李炜

——关于淮滨县工业园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

淮滨县紧紧围绕“当好中原崛起生力军,建设魅力淮滨”的奋斗目标,从实际出发,以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努力构建工业发展新平台,走出了一条园区兴工、工业兴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了淮滨工业由弱到强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县域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现将最近几天对我县工业园区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工业园区紧紧围绕“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指导思想,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使园区充分发挥全方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纳培育新兴产业和壮大本地传统产业的集聚效应。截至2009年底,园区建成面积已达4.3平方公里,入住企业(单位)57家;其中工业企业37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4.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1亿元,完成税收4374万元,解决就业1.2万人。2010年3月2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来我县视察县工业集聚区,视察结束后,郭省长对我县产业聚集区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对园区内工业今后的发展寄予了希望;5月31日全市县域经济考察团莅临淮滨,参观团领导对我县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做法及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园区建成以来,先后多次接待省、市经济考察团调研、考察我县产业聚集区发展情况。2010年5月,淮滨县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省50个“2009发展又好又快的产业集聚区”之一被表彰奖励(豫政办〔2010〕51号)。随着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高,对我县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较强的带动作用,使县域经济由全省108位,上升到目前68位。

二、措施与成效

我县坚持以“工业强县”为目标,积极打造产业聚集区,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强化产业合理布局,努力构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城乡产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实现公共资源低成本共享的总体思路,聘请具有国家A级资质的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将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科学划分为轻工纺织、酿酒食品、药品药械、装备制造、木材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群,同时兼顾生态、人文等景观建设,使之成为淮滨高新技术的前沿阵地、对外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非公经济的重要聚集地。逐步调整和完善园区规划,力争形成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设施完善的新城区、环境优美的新景区和拆迁群众的安臵区。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8亿元,园区面积已建成4.3平方公里,标准厂房4.06万平方米,完善集聚区道路10.15公里,配套雨水管道24.7公里、污水管道18公里,同时配套了供水、供电、宽带、电信等设施,形成了“三横四纵”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六通一平”。抓紧抓好失地群众的安臵是集聚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桂花安臵服务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围墙建设,建成的小区可安臵居民2300户、9000多人,将集中安臵桂花村拆迁群众和酒厂、毛纺厂、麻纺厂等企业职工;立城安臵服务区正在规划设计中。

(二)构筑服务平台,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先后制订定了《淮滨县鼓励客商投资的若干优惠政策》、《淮滨县鼓励客商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若干优惠政策》和《淮滨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投资办企业的客商提供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低价土地、黄淮地区优惠电价等优惠政策。明确规定了项目服务细则、入驻项目工作流程图等,对入驻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部门、一个小组、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招商、对接、落地、投资建设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县四大班子领导每周都深入园区督察项目建设情况,召开工作例会,现场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集聚区发展能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实施意见》,正在积极筹建“淮滨县和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农村改革发展创业提供融资平台。县职能部门坚持为入驻企业提供“一对一”式的贴身服务,已为12家企业代办或帮助办理了各项手续,帮助10余家企业解决问题近200个,无一例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事件发生。

(三)以项目促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县委、县政府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省、市、县关于大招商工作的安排部署,采取“项目招商、专职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的招商引资形式,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内陆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明显的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目标区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时,积极顺应国家政策,全力跑项争资,争取到上级扩内需项目资金1.33亿元。今年上半年共接待企业来淮考察30多批次,外出考察项目10多批次,成功签约项目7个,签约金额5.22亿元。其中加佳利粮油、仁鸿门业、安康肉业三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还有10多个项目正在洽谈中。2010年上半年新建、续建项目累计达1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0.8亿元,工业项目投资2亿元,实现工业产值5.11亿元,实现税收3020万元。县制定出台了《关于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锻炼和招商引资的意见》,截止2010年上半年已外派三批100多名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分赴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效果显著。首批外派的56名干部,成功引进项目10个,协议投资1.2亿元,已落地固定资产投入2162万元;7个投资项目协议,协议投资金额3.9亿元。

(四)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为切实增强工业园区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工业园区筹备组自2007年筹建以来,先后制定完善了财务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等多项工作制度,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从一开始就按照规范化、制度化要求推进。围绕“优化环境,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思想,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成了“雨污分排”和管网对接的环保控制体系。为认真落实信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坚持“五禁止”、“十不准”规定,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服务承诺制、限时结办制、全程代理服务制、企业25天宁静工作日制等,从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大力倡导并开展园区“四通”精神,即办事“畅通”,遇事“沟通”,化解矛盾积极“疏通”,破解难题灵活“变通”,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分工负责制”,形成了协作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同时,为规范企业的生产建设,工业园区与各入园企业分别签订了消防、治安、安全生产、卫生管理等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不但预防了各类事故的发生,还提升了企业形象。

三、存在问题

(一)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大型企业数量不多,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多数民营企业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人才结构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致使企业在战略规划、生产制造、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诸方面都受到影响,发展的拉动力明显不足,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大多数企业创新经营管理体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局限于传统式经营和家族式管理。这与现代企业科学民主的管理理念相差甚远,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开拓市场能力疲软、活力不足,应对市场竞争能力有限。

(四)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县的民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可抵押资产较少且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因此普遍存在资金紧张,贷款难的问题,且受目前银行信贷权限的上收、企业担保条件和商业银行资本准备金的提高等因素的限制,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四、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招商选商,构建集聚效益。首先是把园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加快引进一批有产业聚集效益的大项目。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强劲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民营经济增长质量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扩张能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对GDP和财政的贡献率。其次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入园关,对资源浪费严重、污染大,技术工艺落后,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禁进入园区。把高成长、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项目引进园区,提高园区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抓全民创业,营造发展氛围。一是加大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力度,为企业创办人士提供有力后勤保障;二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设民营经济专题、专栏,系统的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三是支持鼓励农村能人离土创业、下岗职工自主创业、人才带动创业、民营企业家勇创大业、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来迅速扩张民营经济总量规模。三是依托县委党校、县职业中专、农广校等培训基地,聘请相关专家对我县中小企业、重点工商户和有创业意识的群体,以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辅导活动。

(三)抓科技研发,增强创新能力。实行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并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突出抓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强化跟踪协调服务,促进企业早投产。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第6篇

(1)个人化阶段。个人化阶段是指公司处于初创期,人员较少,由公司的大头行使管理和指挥权,其他员工都是执行层。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老板会为了公司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各种事情大包大揽,集权十分明显,在管理人员培养上极为欠缺。即便如此,大头可能也制定了许多的制度,但是执行起来会因为大头的多变而泡汤。

(2)分片化阶段。如果企业挺过个人化阶段,那么企业在规模、产品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此时,老板会把公司分成几片(不同的车间),委托最亲近的人去管理,极大地放权使大头拜托了零碎事情的烦恼,抽身出来处理例外事情、重要的事情。这时,工作的重任都落在了各片的管理者,其相当于个人化阶段的老板角色,每个人领导一个事业部,大事小事都得管。这种局面最后会产生互相的竞争,比个三六九等,他们之间的关系会逐渐变得不好起来。

(3)职能化阶段。分片化导致片区管理者的权利过分膨胀,又由于他们的能力差异明显,最终表现为各个经营单位效益不同,或者同类产品在不同片的质量、效率等存在明显区别。内部管理、标准也不统一,对整个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十分不利的。当老板看到这个问题时,必然会想到建立部门,权利上提,统一标准,加强部门管理,弱化片区领导的管理权利,也有利条线专业化发展。此时的矛盾就在于如何收权,如何放权,如何理顺流程,这些是大头比较头疼的问题,如果能够妥善解决,则必然会加强管理的规范化,企业就会形成正规军,也便于扩张和壮大。当然,管理是需要成本的,这个成本是以牺牲效率为前提的,以前,人少,大头可以直接管到片区,但是现在人多了,增加了职能部室,就必然增加了沟通环节,降低了效率。如果再回到以效率为先的作坊模式进行经营,那么企业就不会做大;要做大,就必然会出现职能部室的专业化发展。

上一篇:环保领导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入党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