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存在范文

2023-11-19

马克思主义原理存在范文第1篇

一、原著类

1、《矛盾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65

2、《实践论》毛泽东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1页—363页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7、《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0页—697页

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二、哲学类

1、<幸福散论>(法)阿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读书与治学》,胡适,三联书店1999

3、《智慧之路》(德)雅斯贝尔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4、《智慧金块》(印度)奥修,学林出版社1996。

6、《中国人的性格》史密斯,学苑出版社1998

7、《六大观念》,阿德勒,团结出版社1998

8、<非理性的人>(美)巴雷特,商务印书馆,1995

9、《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

10、《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1、《传统与超越》,麦克林著,华夏出版社2000

12、《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17、《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8、周国平作品

19、《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21、《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

22、《论语新解》,钱穆。

2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24、《逃避自由》,[美]埃里希.弗洛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5、《社会契约论》,[法]卢梭,商务印书馆

三、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4、《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5、《地球是平的》

7、《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8、《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瑞典]缪尔达尔,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9、《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10、《美国自由的故事》,[美]埃里克.方纳,商务印书馆

11、《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今日中国出版社

12、《儒教与道教》,[徳]马克斯.韦伯。

1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谬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14、《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三联书店

15、《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文学类

0、《我有潜能》——帕特里克·亨利·休斯

1、《平凡的世界》——路遥

2、《旷野的呼唤》——杰克伦敦

3、<血色浪漫>

4、《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5、《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6、《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7、《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8、《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9、《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10、《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11、《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12、《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13、《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14、《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15、《围城》 作者:钱钟书

16、《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17、《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18、《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19、《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20、《活着》 作者:余华

21、《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22、《牛虻》 作者:伏尼契

23、《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24、《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26、《一九八四 . 动物农庄》, [英]乔治.奥威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7、《甘地自传》,[印度]甘地, 商务印书馆

28、《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意]达里奥.福,译林出版社

25、《魑魅魍魉 风雪人间——丁玲的回忆录》,丁玲,人民文学出版社

理工科大学生阅读书目:

1、中国思想史 (1)必读书目: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周易》《尚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朱子语类》(朱熹)《传习录》(王阳明)《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以上书可以先看今人译注的版本,比如南怀瑾的版本,李零译注老子《人往低处走》、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周易》是中华巨典镇国之宝,应该先看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和《易学基础教程》,然后再看其他人的书,比如刘大钧的。

《论语》可先看钱穆的《论语新解》,再看其他版本,比如于丹的版本。

《老子》《庄子》还需看王弼郭象注本。

稍有功底后看中华书局出的集解集释。所有的书不要囿于一家之言,最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集解集释研究版,一个是便于背诵的版本。

(2)参考阅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先秦学术概论》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制度史》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2、宗教类

佛教类:《坛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大乘起信论》

《中论》《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印度教:《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

基督宗教:《新旧约全书》(《圣经》)《圣经后典》

基督宗教中天主教和新教的圣经汉译本不同,国内阅读较多的是新教和合本。 伊斯兰教:《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摩门教:《摩门经》

其他:《俄耳甫斯教辑语》、《金枝》

古代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都可以看看。

一般阅读: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利玛窦中国札记》 缪勒《宗教学导论》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 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牛津基督教史》 《圣经辞典》

勒南《耶稣的一生》; 克罗桑《耶稣传》;

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董进泉:《西方文化与宗教裁判所》

3、西方哲学政治学心理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杨适《哲学的童年》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大纲》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理想国》《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范畴篇解释篇》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谈谈方法》 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 休谟《人性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历史哲学》《精神哲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道德的谱系》 克尔凯郭尔《论怀疑者》《颤栗与不安》《非此即彼》

胡塞尔《逻辑研究》《经验与判断》《纯粹现象学通论》《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尼采》《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述》《海德格尔选集》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萨特《存在与虚无》(萨特的文学作品不错,建议多多阅读) 福柯《规训与惩罚》《古典时代的疯狂史》 杜威《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

威廉.詹姆斯《彻底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赖尔《心的概念》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罗蒂《后哲学文化》《哲学和自然之镜》

哲学书翻译本有读不懂的,请读英文或者德文。

弗洛伊徳《释梦》《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勒庞《乌合之众》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 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霍布斯《利维坦》

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密尔(穆勒)《论自由》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政府片论》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4、历史文化 《左传》 司马迁《史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 邓广铭《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剑桥中国史》系列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汤因比《历史研究》

修昔底徳《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长征记》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5、古典文学类

余冠英《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 林庚《中国文学史》、《唐诗综论》 施存蛰《唐诗百话》 沈祖芬《宋词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欧洲文学名著多如牛毛,不一一例举,比如: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烟云》;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地洞》《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等等

6、其他(应该先读这些书) 髙皋 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陈桂棣《中国农民调查》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季羡林《牛棚杂忆》

朱凌《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杨绛《干校六记》

马克思主义原理存在范文第2篇

一、单项选择题

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

A.劳动者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C )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 B )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

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C)

A.地理环境B.人口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的关系问题

A.思维与存在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D )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 B )决定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思想属性D.血缘

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D )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

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

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

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

1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A)

A.重要动力B.基本动力

C.直接动力D.次要动力

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14、区分国家性质的根据是 (D)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B. 政体

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D.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1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B)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1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B.社会主义革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

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7、“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看法是(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18、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B )

A.劳动工具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产品的分配形式

19、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环境中,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这说明( A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只要发生变化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不存在的斗争是( D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2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C)

A同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2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进步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25、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激化

26、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2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属于( 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28、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2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事社会历史的主体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必然和偶然的统一D有些偶然有些必然

二、双项选择题

1、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CD)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他们是( BD)

A.历史命运的决定者B.政治斗争的组织者

C.历史规律的影响者D.时代要求和任务的体现者

3、“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两者表现的是: (AB)

A.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C.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D. 两种不成立的错误观点

4、下列各项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 (AC)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5、“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B)

A.人类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发展

C.人类社会就是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D.社会科学家可以向自然科学家一样,精确的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

6、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准是(CD)

A.社会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

B.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

C.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D.协调、可持续发展

7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是()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

8、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的成就都超过了当时的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9、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说明( CD)

A社会形态决定生产力的发展B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后不会灭亡

C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源动力D生产力的发展是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物质条件

10、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BC)

A人们不能改变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C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的发展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11、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 CD)

A可以代替生产力各个要素B 本身就是生产力

C科学技术会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巨大进步D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1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BC)

A它规定了自己经济基础的内容B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1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社会形态是( AB)

A具体的、历史的B有机统一的整体C永恒不变的D超历史的

13、“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句话表明(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4、“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马克思主义英雄史观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A历史发展没有规律的B历史发展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历史发展的作用因素多种多样D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因

16、从产生的根源看,宗教是(BC)的产物。

A无知B自然压迫C社会压迫D恐惧

17、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其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 BD) A必然性B统一性C历史选择性D多样性

三、判断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D

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因而也是决定性因素。C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D

4、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D

5、宗教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C96

6、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D100

7、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实际生产能力。C

8、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D101

9、生产力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依据。C101

10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D105

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112

12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这个轴心展开的。C116

13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116

14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D119

15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D128

马克思主义原理存在范文第3篇

一、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

的问题。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客观世界是人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自我理解:人产生的为主观,非人产生的为客观。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时代精

神的反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四、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原理存在范文第4篇

摘  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仍然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轻视教学内容的现象。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核心。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改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内容和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本科的必修课程。《〈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谈及课程内容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在高校四门政治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辨性和抽象性最强。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务虚性,不能直接带来实际的功效,不能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所以有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用;有些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为了完成学分。有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用心地思考研究,所以面对市场经济下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他们盲目地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们探索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也存在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轻视教学内容的现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改进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更为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创造性的活动,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调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关键是要处理好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内容和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是互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被列入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编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在体系严密、思想深刻、内容完整、表述严谨等方面要求非常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思想性和逻辑性。只有立足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又是有区别的。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侧重点有所不同,教材编写注重体系完整和逻辑严密,教学活动更强调引导学生,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因此教学活动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照本宣科,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地增加和取舍,重塑梳理和整合教学内容。依据教材重塑教学内容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教材的主题、贯穿教材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以知识为载体,把握教材的主题、贯穿教材的主线、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题和主线。围绕这一主题,贯穿这一主线,以范畴的逻辑演进为途径开展教学,就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教学的整体性。马克思创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观、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都是为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这一理论宗旨服务的,全部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贯穿于这条主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教材的这一主题、贯穿教材这一主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教学目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以“物质”、“实践”等范畴的逻辑演进为途径,揭示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整体性;以系统的辩证关系为观察点,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性;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效应。

(二)梳理和确定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门课的内容,原来这三门课的总学时是144学时,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仅有54学时。课时少,内容多,因而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内容必须抓住重点、难点、热点和基本点。

梳理和确定教学重点主要是依据原理或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梳理和确定教學重点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明确哪些原理和观点需要重点阐释,明确哪些原理和观点只需要简略讲解,明确哪些原理和观点学生自学就可以了。梳理和确定教学重点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它可以缓解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得到教学目的。

例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教学围绕物质范畴、实践范畴这样核心范畴展开。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实践是物质本原在人类社会这一物质世界层次上的基本表现,是人类世界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根源。实践范畴属于物质范畴,但不具有物质范畴那样最大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实践虽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但并非是世界的本原。抓住了物质范畴也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抓住了实践范畴,也就突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三)找到教学的归宿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不是具体的知识传授的课程,而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世界观的确定和方法论的培养。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方法,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实质。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在学完了每一节和每一章之后,要明确我们学习了哪些原理,这些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只有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归宿点,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目标。例如在讲到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保证实践的成功,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优化教材的教学资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学资源可以选用,但需要充实丰富;有的教学资源,只需要学生自己阅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是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例如在讲到实践范畴的时候,在讲到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时候,在讲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时候,作者都大量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帮助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

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社会科学发展成果以及哲学自身发展成果也是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教材由于受原有教材体系的限制,有时未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变化以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对教材中没有反映时代特征、没有吸收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社会科学最新成果或脱离自身发展历史的内容必须加以革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只有联系自然科学发展、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哲学自身发展的实际,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关系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存在“本质主义、科学主义和宏观主义的局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本质主义”表现为把世界看做外在于人的本质的存在,无视人的存在;“科学主义”表现为片面强调科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价值引导和信仰培养;“宏观主义”表现为从宏观上阐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缺少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不关注学生的生活现状,不能帮助学生解答人生的困惑和生活的疑问,就注定了会被学生所忽视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拒斥。这正是目前原理教学所面临的困境”。[2]要摆脱这一困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必须联系大学生实际,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变化,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才能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课堂教学要为生活服务。”[3]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明显增强,知识面广,更新知识的速度较快,视野也较开阔,创造性明显增强,但吃苦的品质,奉献精神都需要加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也很有市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从自发走向自觉,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造了条件,也为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可能。当代大学生思想也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非理性主义思潮助长了青年学生极端个人主义和偏激的情绪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泛滥导致学生思想迷茫,找不到精神家园。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思想深处的契合点,拔动他们心灵的琴弦,与他们的精神世界共鸣、共感、共振”。[4]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差异,他们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为此,针对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就应该不同。文科学生在高考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关知识进行过强化训练,他们不满足课本中既有的结论,教师就指导他们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学生在阅读经典中提高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理工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教师重点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清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典型的案例和日常生活入手,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把深奥的理论浅显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处理好教学内容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直面现实,才能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感和针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在对现实的分析、批判中反应和表达时代的特征,进而引领和塑造时代特征,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5]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深层次的重大问题,反映和表现时代特征。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它也是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兴奋点。例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教师要求同学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展开主题讨论,实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引导青年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社会现实,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教学内容必须依据教材,抓住教学重点,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选择教学内容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变化,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大学生理性素养;选择教学内容必须联系国际国内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在回答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9.

[2]于春玲,李兆友.回归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C]//李德芳,张云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探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08.

[3]张慧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探析[J].理论界,2009(11):155.

[4]杨金洲,阎占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探讨[C]//李德芳,张云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探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46.

[5]毛泽东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292.

马克思主义原理存在范文第5篇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马克思主义原理存在范文第6篇

2、

1、1面像识别技术概述

面像识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图象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技术的快速进步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高科技识别技术,如同人的指纹、掌纹、眼虹膜、DNA以及相貌等人体特征具有人体所固有的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稳定性、无法复制一样,不易失窃或被遗忘。由于每个人的这些特征都不相同,因此利用人体的这些独特的生理特征可以准确地识别每个人的身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发了指纹识别、声音识别、掌形识别、签名识别、眼纹(视网膜)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目前许多技术都己经成熟并得以应用。而面像识别技术则是生物识别技术的新秀,与其他识别技术相比较,面像识别具有简便、准确、经济及可扩展性良好等众多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安全验证、监控、出入口控制等多个方面。

面像识别技术包含面像检测、面像跟踪与面像比对等课题。面像检测是指在动态的场景与复杂的背景中判断是否存在面像并分离出面像,面像跟踪指对被检测到的面像进行动态目标跟踪,面像比对则是对被检测到的面像进行身份确认或在面像库中进行目标搜索。

面像检测分为参考模板、人脸规则、样本学习、肤色模型与特征子脸等方法。参考模板方法首先设计一个或数个标准人脸模板,然后计算测试样本与标准模板之间的匹配程度,通过阀值来判断是否存在人脸;人脸具有一定的结构分布特征,人脸规则即提取这些特征生成相应的规则以判断测试样本是否包含人脸;样本学习则采用模式识别中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对面像样本集和非面像样本集的学习产生分类器;肤色模型依据面像肤色在色彩空间中分布相对集中的规律来进行检测;特征子脸将所有面像集合视为一个面像子空间,基于检测样本与其在子空间的投影之间的距离判断是否存在面像。

上述方法在实际系统中也可综合采用。

面像跟踪一般采用基于模型的方法或基于运动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另外,肤色模型跟

踪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

面像比对从本质上讲是采样面像与库存面像的依次比对并找出最佳匹配对象。因此,

面像的描述决定了面像识别的具体方法与性能。目前主要有特征向量与面纹模板两种描述方

法,特征向量法先确定眼虹膜、鼻翼、嘴角等面像五官轮廓的大小、位置、距离、角度等等

属性,然后计算出它们的几何特征量,这些特征量形成一描述该面像的特征向量;面纹模板

法则在库中存储若干标准面像模板或面像器官模板,在比对时,采样面像所有象素与库中所

有模板采用归一化相关量度量进行匹配。另外,还有模式识别的自相关网络或特征与模板结

合的方法。

面像识别技术的最新进展是可以通过摄象机来搜索捕捉识别活动的人像,而不仅仅

识别照片。例如,最近由美国新泽西州Visionics公司开发的面像局部特征分析法识别

系统,仅用一部摄象机和一台计算机,即可在人群中识别出某个人来。

该系统利用摄象机扫描拍摄的某一区域,搜索有可能是人脸的形状。然后在存储器

中搜索已事先存入的与之类似的面部特征。为了确认扫描到的眼睛、鼻子和嘴等特征就是一

个活人而不是人体模型或图片,系统还对眨眼或其他可以提供信息的面部动作进行搜索。

然后系统对组成面部图像的像素进行分析。它将每个像素点的明暗度与相邻点进行比较,查找明暗度向周围呈放射突变的区域。在眉骨、眼睛、或者其他突起的特征,比如颧骨和鼻子等处,都会出现这种突变。系统将勾勒出每一个这种像素点的位置,这些点称为“参照点”然后在点之间连线,形成一个由三角形构成的网络。

系统将测量每个三角形的角度,生成由672个1和0组成的数来描述一张面孔。之后程

序尝试从它的数据库中找出与该数据相匹配的类似记录。这种匹配不可能绝对理想,因此软

件会将相似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软件是根据骨络结构描绘参考点的,因此胡须、化妆和眼

睛等伪装都不可能骗过它。

用于扑捉面部图像的除了为标准视频外,近来的发展趋势是热成像技术。热成像技术通

过分析由面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产生的热线来形成面部图像,与视频摄像头不同,热成像技

术并不需要在较好的光源条件下,因此即使在黑暗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并可更好地排除胡须、

头发以及化妆引起的面部变化的干扰。

2、

1、2面像识别过程

1.建立面像档案:可以从摄像头采集面像文件或取照片文件,生成面纹 (Faceprint)编码;

2.获取当前面像,可以从摄像头捕捉面像或取照片输入,生成其面纹;

3.将当前面像的面纹编码与档案中的面纹编码进行检索比对。

“面纹”编码方式是根据脸部的本质特征和开头来工作的,它可以抵抗光线、皮肤色调、面部毛发、发型、眼镜、表情和姿态的变化,具有强大的可靠性,使得它可以从百万人中精确地辨认出一个人。

上述整个过程都自动、连续、实时地完成,而且系统只需要普通的处理设备。几乎所有的生物测量过程对人们来说都是一种干扰。指纹和掌纹的测定需要人们将手放在玻璃表面。虹膜扫描需要用激光照射你的眼睛。面部识别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它的方便性, 快速性,而且是非侵扰的。面部识别无需干扰人们行为而达到识别效果,无需为是否愿意将手放在指纹采集设备上,或对着麦克风讲话,或是将他们的眼睛对准激光扫描装置而进行争辩。你只要很快从一架摄像机前走过,你就已经被快速的检验。

2、

1、3面像识别技术应用范围

面像识别技术作为生物识别技术体系的后起之秀,将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诸多领域,如出入口控制、银行金融系统、公安追辑嫌疑犯、反恐怖斗争以及互联网中等等。在我国开展的“追逃”斗争,如果能利用面像识别技术,则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对犯罪分子产生极大的威慑力量。使用面像识别系统只要在重要的车站、码头、机场、海关出入口附近架设摄像机,系统即可在无人职守的状态下,自动捕捉进、出上述场所的人员的头像,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面像特征数据传送到计算机中心数据库,自动与面像数据库中的逃犯面像比较,迅速准确地作出身份判断。一旦发现吻合的头像,可以自动报警并记录。

我国银行金融系统对安全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如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金库的安全设施、保险柜、自动柜员机的使用等。由于近年来金融诈骗、抢劫发生率有所增高,对传统安全措施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像识别技术不需要携带任何电子、机械“钥匙”,可以杜绝丢失钥匙、密码的现象,如果配合IC卡、指纹识别等技术可以使安全系数成倍增长。同时,在ATM自动取款机上应用面像识别技术,可以免除用户忘记密码的苦恼,还可以有效防止冒领、盗取的事件发生。

目前,在我国,面部识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刚刚开始,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技术已被应用在许多场所。特别是“9.11”恐怖事件之后,美国警方率先在冰岛国际机场、美国波士顿机场、美国奥克兰机场、美国亚特兰大机场、美国休斯敦机场等开始应用这一先进技术,借助闭路监视系统监控扫描人群自动搜寻警方所需要的恐怖分子目标。

蒋遂平:人脸识别技术及应用简介

1 人脸识别的分类

1.1 鉴别、验证和监控

(1) 鉴别(identification):鉴别回答"这是谁?" 将给定的人脸图象与计算机中存储的N个人的图象逐个比较,输出M幅图象,这些按与给定图象的相似度从大到小排列,再由人来确定这是谁。通常,一个人在计算机中只存储一幅正面图象。

(2) 验证(verification):验证回答"这是否为某人?" 将给定的人脸图象与与计算机中存储的某人的图象比较,回答给定的图象是否为某人的图象。通常,一个人在计算机中存储多幅不同角度的图象。

(3) 监控(watch list):监控同时具有鉴别和验证,回?quot;这是否为要找的人?"(Are you looking for me?)。将未知身份的人的图象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决定这个人是否在监控名单中,如果在,还必须确定这个人的身份。

1.2 人脸识别和人头识别

(1) 人脸识别:输入给计算机识别的人脸图象,只包括人的脸部部分,没有背景、头发、衣服等。这时,计算机在进行真正的人脸识别。

(2) 人头识别:输入给计算机识别的人脸图象,除了包括人的脸部有皮肤的部分外,还有部分背景、头发、衣服。这时,人脸的五官特征是次要的,头发、背景、人脸轮廓等是主要特征,一旦头发、背景等变化,识别率下降。

1.3 自动与半自动人脸识别

(1) 自动人脸识别:输入到计算机的图象可以是包含人脸的图象,由计算机自动检测人脸部分进行分割后,进行识别。最初人们认为人脸检测是件容易的事,后来发现人脸检测可能比人脸识别更困难(特别是在灰度图象情况下,这时没有运动信息和肤色信息可利用),人脸检测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

(2) 半自动人脸识别:采用人工确定人脸图象中两眼各自的中心位置,计算机根据这两个位置分割人脸图象,进行识别。常用于人脸鉴别。

2 人脸识别的性能

2.1主要性能指标

测量人脸识别的主要性能指标有:(1)误识率(False Accept Rate, FAR):这是将其他人误作指定人员的概率;(2)拒识率(False Reject Rate, FRR):这是将指定人员误作其它人员的概率。

计算机在判别时采用的阈值不同,这两个指标也不同。一般情况下,误识率FAR 随阈值的增大(放宽条件)而增大,拒识率FRR 随阈值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可以采用错误率(Equal Error Rate, ERR)作为性能指标,这是调节阈值,使这FAR和FRR两个指标相等时的FAR 或 FRR。

2.2 影响人脸识别性能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1) 背景和头发:消除背景和头发,只识别脸部图象部分。

(2) 人脸在图象平面内的平移、缩放、旋转:采用几何规范化,人脸图象经过旋转、平移、缩放后,最后得到的脸部图象为指定大小,两眼水平,两眼距离一定。

(3) 人脸在图象平面外的偏转和俯仰:可以建立人脸的三维模型,或进行三维融合(morphing),将人脸图象恢复为正面图象。

(4) 光源位置和强度的变化:采用直方图规范化,可以消除部分光照的影响。采用对称的从阴影恢复形状(symmteric shape from shading)技术,可以得到一个与光源位置无关的图象。

(5) 年龄的变化:建立人脸图象的老化模型。

(6) 表情的变化:提取对表情变化不敏感的特征,或者将人脸图象分割为各个器官的图象,分别识别后再综合判断。

(7) 附着物(眼镜、胡须)的影响。

(8) 照相机的变化:同一人使用不同的照相机拍摄的图象是不同的。

3 应用情况

在无数影视或新闻中出现过这样的场景:警方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住了罪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脸识别技术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美国陆军实验室在13周时间内,用270人的图象测试一个人脸识别系统,发现识别率只有 51%。这套系统在机场中进行测试时,存储了250人的图象,其中的15人在1个月内通过摄影机958次,只有455次被正确辨认,识别率只有47%。在美国一个机场开展的一项为期8周的公开测试中,使用一家公司的人脸识别系统,在4个星期出错率为53%。在另一个机场开展的一项为期90天的测试中,人脸识别系统发出的错误警报也太多。

上一篇:模板工安全知识习题范文下一篇:煤矿机电安全承诺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