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2023-11-15

矿产资源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有那样一个中国企业,当它1988年成立的时候,是个只有两万元注册资本、20个员工的默默无名的小公司,面对的却是高技术高风险的电信行业,市场被国际大派厂商把持,资源被国有单位占据。它一无所有,唯一的资源是人的头脑。

有那样一个中国企业,在20世纪末,向旋风一样席卷了国内市场,向狼群一样扑向竞争对手。它的名字让对手胆寒,它的《基本法》被电信业的领导争相学习。研发投入与回报间的漫长周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它一次次拼上自己的生命,在生死存亡的边缘顽强战斗,又一次次活下来,一次次变得更加强大。

有那样一个中国企业,从来都保持着低调,但在行业的冬天来临之际,他发出了警告。这个讯息迅速传遍了全国,人们警惕起来。然而,自己却没有来得及刹住,冬天的风雪扑面涌来,对这位领军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成长迅速骤减。它喘息着,但没有到下去,再次昂起头,以押上命运的决心,、把上亿资金、上前人员投入了新的项目。2002年,它拥有员工22000多人,2003年销售额达到317亿元。到今天,它是行业内的领军者,在国内市场占领了巨大的份额,并已经展开国际华发展的征程;这个时候,世界第一的思科,已经紧张地盯着,把它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您大概早已能够脱口而出这个企业的名字——华为。且不论苦苦坚持了3年的3G能否再次让华为活下来,化为的历程,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传说,一段史诗。当人们谈到华为时,往往立刻想到华为人恐怖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可思议的高薪、对企业执著的热爱。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在背后所引导着这些的华为文化,以及激励着华为人前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华为的大规模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开始于1996年。1996年1月,华为发生了一件被内部人称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市场部集体辞职。当时,华为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从市场部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所有办事处主任以上的干部都要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一份为辞职报告,采取竞聘方式进行答辩,公司根据其表现、发展潜力和企业发展需要,批准其中的一份报告。在竞聘考核中,大约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表面看来,这是华为市场部的一次重大变动,而总裁任正非的真实用意,却更加深远。

1995年,随着自主开发的CC08交换机市场地位的提升,华为的销售达到了15亿元,标志着华为结束了以代理销售为主要赢利模式的创业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创业期涌现的一批个人英雄,随着公司业务的转型,许多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成了制约公司继续发展的瓶颈。

华为当时所面临的,使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官只能越做越大,工资只能越升越高,免掉或降低职位,都意味着彻底的失败。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变革模式,尽量减少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冲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集体辞职,让大家先全部“归零”,体现了起跑位置的钧等;而竞聘上岗,则体现了竞争机会的均等,这种野火般激烈的方式背后,实际隐含着的是一种“公平”。能不能上,

真有能力的人下了还能上,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一位降职干部在大会上慷慨陈词:“我的羽毛被烧掉了,但它发出的光芒能照亮后来的人!”何等悲壮激昂的气概。

2000年1月,任正非在“集体辞职”4周年纪念讲话中,对那次历史事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对构建公司今天和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远大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如果没有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带来对华为公司文化的影响,任何先进的管理,先进的体系在华为都无法生根。”1996年,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风起云涌地开始了。

组织基础

建立一个人力资源体系,首先面临的是组织基础问题。各级人力资源部门怎样设置、怎样管理,选什么样的人做人力资源管理者?华为的HR组织基础十分独特,三个关键词是:人力资源委员会、行政与业务关系分离、懂业务的HR。

人力资源委员会华为实行委员会制,分为五级,公司层面由总裁、副总裁组成,二级委员会由业务部门主要决策层的经理们组成,如此往下,直到由事业部的主任、副主任,业务经理组成的五级委员会。委员会是决策和评价的机构,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出声音,通过集体决议来贯彻公正、公平的理念。

行政与业务关系分离华为的人力资源部门分多个层次,从功能齐全的公司层面人力资源部,到各系统的干部部。人力资源管理总部和各系统干部部的关系是“行政与业务关系分离”。各级干部部的行政隶属关系归各所属事业部或职能部门,其个人的业绩考核、工资与奖金由所属部门直接负责,而其人力资源业务管理规人力资源管理总部直接领导。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各级部门HR们在业务归属上被认为是人力资源总部自己的人,这令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人力资源总部中,从而加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否则,各部门HR们会把人力资源工作看成是“上面”的要求,工作就很难落到实处。另外一个原因是,各系统的考核指标是不同的,由本系统的干部部来定,也能更有针对性。

懂业务的HR什么样的人能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人力资源总监应该是本系统的二把手,也就是“一把手管业务,二把手管干部”。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懂业务,必须“沉”到战略决策过程中去,才能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事实上,目前流行全国的“战略伙伴”观念,在前些年彭剑峰教授为华为做咨询时就已经提出了。业务关系分离的基础上,简单地说就四个字:选育用留。没有顿号?确实没有,因为这四个只能是紧密联系的,渗透到人力资源各个部门中。他们纠缠的如此紧密,以至于难以单独把每个功能抓出来谈。比如一个“选”字,就贯穿了招聘、调配、任职资格标准、绩效考核;而一个“留”字,则从新员工培训,到职业生涯设计、薪酬、荣誉激励,实施上还要算上“掠夺毕业生”的招聘策略……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又岂是四个字了得!不过,只要您真正了解了华为人力资源部的各个机构,这四个字就很容易理解了。当各级人力资源部门真正成为战略伙伴之后,各个机构变开始发挥自己的功能。公司层面的人力资源部包括招聘配置部、薪酬考核部、任职资格管理部、员工培训部这四个支柱,此外还有荣誉部和人事处等。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因解决华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而声,为华为企业文化的落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公平与效率之源考核薪酬处

和其他很多快速成长的企业一样,最先挑战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薪酬和考核。

如何分配销售人员奖金1994年时的华为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但到年底碰到了一个奖金分配的难题。起因是这样的:两名业务员分别被派往上海和乌鲁木齐对一种电信设备进行销售。在乌鲁木齐销售得很成功,而在上海销售量只有几台。若按照以前销售越多奖金越多的分配政策,被派往乌鲁木齐的销售员可以获得20多万元的奖金,而去伤害的销售员只会获得几千元奖金。公平吗?显然不,因为两人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截然不同。这种现象将严重打击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华为认识到,销售业绩只是对销售人员考核的一个方面,而市场开拓难易度、客户满意度、人员努力程度、渠道建设等应该都是考核的重要标准。因此,在1995年,公司邀请外部咨询公司做了绩效考核的解决方案,建立了一套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业绩考核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具体包括:

■把考核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循环不断的“P(计划)D(执行)C(检查)A(纠正)”过程使得业务工作与考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工作绩效的考证侧重在绩效的改进上,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考评侧重在长期表现上;

■公司的战略目标和顾客满意度是建立绩效改进考核指标体系的两个基本出发点。在对战略目标层层分解的基础上确定公司各部门的目标,在对顾客满意度节节展开的基础上,确定流程各环节和岗位的目标;

■绩效改进考核目标必须是可度量且重点突出的。指标水平应当是递进且具有挑战性的。有了这套考核机制,奖金的分配自然有了公平的依据。华为的薪酬考核部,也就以二位一体的形式运作起来。

如何调整员工工资到了1996年,公司人员规模进一步扩张,这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员工工资如何调整?由于人数已经不是创业时的几十个人,老板不可能对每一个人的绩效都熟悉,没法在薪资单上签字。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方案势在必行。此时,公司专门成立了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工资效率小组,三个月开了十几次会,每次都吵架,每次都无所得。直到1998年,华为找到了HAY。著名国际管理咨询公司HAY为华为提供了解决方案,即以岗位价值为向导的薪酬体系,这种薪酬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坚持“人与职位分开”原则,也就是三要素评估法,即:知识能力(投入)、解决问题(做事)、应负责任(产出)。经过这样的评估后,把计算出的每个职位的分数制成职位系列表,从而得出哪些职位等级是平行的,哪些职位是重叠的,在平行职位上的就可以实行薪酬相等。在这种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价值评价体系下,工资的分配依据不再是年龄、工龄和学历等个人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而是依据个人的职务执行能力和实际贡献。对员工工资支出不再表现为简单的人工成本,而成为人力资本投资。从1996年开始,随着华为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华为的薪酬管理渐渐显得卓尔不群。高薪策略和员工持股开始了。

高薪策略源自企业家精神的高效手段在华为工作,标志着“高额收入”。只要是本科毕业,在华为的年薪起点就在10万元,这是招应届大学生的标准(从社会上特招过来的更高),至于工作一两年后达到20万元以上是很轻松的事。2002年后,内部股改为期权,新来的员工收入要少一些,但达到年薪15万元也不是难事。在华为,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以千人计;其他人,虽没有年薪10万元,绝大多数也不会少于5万元。本质上,华为的高薪来源于总裁任正非的企业精神。《华为基础法》第六十九条:“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一位评论家说:“任正非掌握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价值分想,要敢于与他人分享财富和事业的价值。”高薪体现了华为的高效率用人之道。《走出华为》主编杨东龙认为:“企业雇佣一个人,不仅是要雇身体、双手,更要雇心和脑,拿什么东西能够解决呢?就是

钱。”工作与生活金密不可分,如果员工为生活担忧的多一些,工作上用心就一定减少。给他3000元,只能发挥30%,给他5000元真的能发挥100%,甚至120%。华为的高薪,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员工成本除了支付薪水外,还有相当大的部分在于管理的投入,无论员工产出多少,管理和沟通成本都不会明显变化。高薪便成为挖掘潜力的最好方式,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华为人虽然流动性也大,但往往是出去创业,很少是被“挖”走的!

员工持股计划知本主义华位很早便实施员工内部持股计划。一个刚刚毕业,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在华为工作一两年后就能获得股权。员工收入中,除工资和奖金之外,股票分红的收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股票如何发,是综合员工的职位、季度绩效和任职资格状况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在华为看来,只是能产生巨大的增殖价值,让员工通过只是获取资本,可以极大地激励和凝聚员工,这就是“知本主义”的涵义。2001年前华为处在高速上升期,华为原薪酬结构中股票发挥了极其有效的激励作用,这段时间的华为有种1+1+1的说法,即员工的收入中,工资、奖金、股票分红的收入是相当的。其中股票是当员工进入公司一年以后,依据员工的职位、季度绩效、任职资格状况等因素按一元每股的价格派发,一般是用员工的奖金购买。如果新员工的奖金还不够派发的股票额,公司会贷款给员工,而员工也很乐意于这种贷款。员工凭什么能获得这些?凭借的是他的知识和能力,在华为,“知本”能够转化为“资本”。

绩效考核优劣分明,持续改进高薪和股权使华为的薪酬对外具有极大优势,但要保证内部的公平性,考核不可或缺,它是重要的报酬决定因素之一。在薪酬考核部,绩效考核和报酬管理二位一体,他们的一个信念是:“决不让雷锋吃亏”。华为对学雷锋的文化假设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本质就是奉献,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奉献,踏踏实实地做好了本职工作的精神,就是雷锋精神。而绩效考核与报酬分配系统要保证使这种奉献得到合理的回报。另一个信念则是:“通过5%的落后分子促进全体员工努力前进”。跑得慢的会被吃掉。华为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一条条狼。原华为副总裁兼人力资源总监张建国说:“要把一群食草动物转变成一个狼性组织,必须有狼的出现。也就是必须有被狼“吃掉”的个体!”在华为公司,考评体系的建立依据以下假设:○华为绝大多数员工是愿意负责和愿意合作的,是高度自尊和有强烈成就欲望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很明显。○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应该体现在工作绩效的改进上。○失败铺就成功,但重犯同样的错误就不应该的。○员工未能达到考评标准要求,也有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成绩就是管理者的成绩。员工和干部的考评,是按照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每个员工和干部的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例行考核与评价。工作绩效的考评侧重在绩效的改进上,宜细不宜粗;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考评侧重在长期表现上,宜粗不宜细。考核和薪酬紧密联系,并不意味着考核仅仅是为报酬服务。华为的绩效考核以绩效的改进为目标。主管要对下属进行辅导、检查,再做出评价。和下属的沟通列入了对各级主管的考评。

员工职业化能力助推器任职资格管理部任职资格管理的第一个使命,是解决秘书问题。1998年,员工职业化能力存在的问题,首先在秘书基本是大学本科毕业的,一开始进华为往往图工资高,说自己什么都能做,便做了秘书。几个月后,觉得秘书好像就是打杂,便不想做了——但他们的职业能力实际上并没有提高。后来人力资源部便开始探索秘书的任职资格:打字速度、会议通知、会议所用的文具、会议过程管理、做会议纪要的方法、办公室信息管理、各个部门的流程的连接。比如开会前半小时打电话落实一下,职业化水平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中。资格体系做好后,秘书们终于明白了自己发展的方向。后来,华为秘书的职业能力迅速提高,向电脑管理、文档管理、电话处理,别的单位得招三个人来做,在华为一人足矣。省下了工资、管理费用、办公空间,效率还更高。秘书问题解决后,人力资源部成立了两个任职资格研究小组,每组三人,开始制订其他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全国各地选出了20名优秀的销售人员,研究小组人员跑到各办事处,和这些优秀销售人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看他们怎么拜访客户,怎样谈判,最后订出一到五级的任职资格标准。后来

正式成立了任职资格管理部。为了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价值,又一个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任职资格管理部设计了管理与专业技术双重职业发展通道。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业务发展,为自己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通道,逐步实现职业发展规划。在华为,6个培训中心统统归属于任职资格管理部之下,乍看不可思议,其实顺理成章。许多企业都为之头痛的培训无效问题,往往是由于缺少任职资格体系,无法得知“现有”和“应有”的差距。而在华为,有了任职资格体系,从某一级升到上一级,需要提高的能力一目了然,培训便具有针对性。任职资格标准牵引推动,培训体系支持配合,强调开发功能,真正解决员工职业发展问题。到1999年,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架构基本成形,绩效管理体系、薪酬分配体系和任职资格评价体系互通互联,三位一体形成动态的结构。这套标准的优越性在于,华为对员工的评价、待遇和职位不一定具有必然的关联性,在摆脱利益裙带关系之后,职位只是企业中做事的一个简单标志。去除了官本位后的任职机制,员工上升通道自然打开。

人与岗位的匹配招聘调配部大量进人,大量出人是华为的特点——似乎也是很多招聘草率、留不住人的企业的特征。然而两者存在根本区别。华为进人多,是“集中优势力量压倒对手”的狼群方针的体现,具体的招聘过程非常严谨。华为在招聘和录用中,注重人的素质、潜能、品格、学历和经验。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在人才使用、培养与发展上,提供客观且对等的承诺。公司有严格的面试流程,一个应聘者经过人力资源部、业务部门的主管等四个环节的面试,以及公司人力资源部总裁审批才能正式加盟华为。为保证招聘质量,公司针对主要的岗位建立素质模型,对素质模型中的主要素质进行分级定义,统一各面试考官的考核标准,从而提高面试考核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有了标准,还得有执行标准的人才行。华为建立了“面试资格人”管理制度,对所有的面试考官进行培训,合格者才能获得面试资格。而且每年对面试考官进行资格年审,考核把关不严者将取消面试资格。人才进来后,会不断流动,能上能下,征伐四方。华为的调配和一般公司不同,往往不是把差的人调走,而是把最好的员工“发配”各地。一位华为的工程是在文章里写道:“我们开始都不理解,为什么公司派最好的人去农村、去基地……后来终于明白了任总的苦心:只有最好的人去,才能有感受,有学习,真正了解基层,回来以后才能真正改进工作。”另一位员工感言:“在华为的短短4年,我得到了难以想象的丰富经历,从研发、到市场、到服务,在其他企业是完全不可能的。”华位的人员调配致力于锻炼优秀者,搅活“沉淀层”。

狼群训练营员工培训中心实施上,华为人的心理契约,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开始逐渐形成了。员工培训中心专门做新员工培训,主要针对应毕业生。华位非常重视校园招聘,因为应届毕业生有自己天然的优势:充满活力、充满热情、容易培养,很快就能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华为1997年招聘应届毕业生700人,1998年为2000人,1999年为4000人,到2000年竟达到7000人。关于华为“圈人”的气势,业内流传了一个传说,华为到一个知名高校,便说出这样的“狂语”:“工科硕士研究生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华位的“洗脑”是出名的,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还保留着大学生桀骜个性的新员工,如何就变成了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华为人呢?新“生”入职开始接受培训,首先进入一个大队接受企业文化以及相关的制度法规教育等综合性培训。这一环节最关键的是教授大家做人。通过普通员工和高层领导多次现身说法,“让你知道华为公司的理念,华为公司的做人方式”。让员工成为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一个有大事业的人。下一步是技能培训。做市场进入培训一营,不是教授销售技巧,而是教授产品,即使是文科生都要接受产品技术培训,从通讯原理开始,直到工厂参观。光让新人知道技术还不成,还要知道客户在想什么。3个月后,华为会把新人派到“用户服务”前线去,到地方,和用户服务工程师一起干。再3个月才能调回总部。进入二营,内容转为市场和客户服务,观看胶片和VCD,一遍一遍地听老师介绍,私下彼此辅助交流,被安排到客户服务展厅去,向客户讲产品。后面还会根据不同的岗位接受不同的考验。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新人几乎一年内“白吃白喝”,就是学习。华为光这一项培训投入花费就很可观。但这一步工作帮助了华为的新

人“洗脑”。游人对这样的洗脑颇有异议,然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变得更加正直、更加积极,如果一个人的梦想和荣耀能够被重新点燃,那么,这样的洗脑有什么不好吗?

精明强干人事处华为整体人力资源部的人员编制是按照1%的比例配备的,人力资源部员工总共有200余人。合同管理、劳动保险以及办理各种证卡等工作是由认识出来负责的,也许对许多企业来说,这便是人事工作的全部了。然而在拥有20,000余名员工的华为,做这些事只用4个人!华为人的精明强干由此可见一斑。

持续的鼓励荣誉部华为的“狼文化”在业内几乎无人不晓。学雷锋、讲奉献;团队奋斗、“胜则举杯相庆,败则舍身相救”;搞研发的,板凳要做十年冷;做市场的,干部集体大辞职。讲出来,惊心动魄,对外人而言,甚至有些不可思议。这样的企业文化如何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荣誉部”,它专门做三件事情:

一、经常发荣誉奖。每个业务领域都可以申报,一张奖状,200多块钱,似乎平淡无奇。但在华为,小小奖状预兆者大家投向得奖者的钦佩眼神,200块钱则会变成大排档上一帮同事的整晚狂欢。

二、先进典型事件报道。任正非在一篇讲话中说:“什么是华为的英雄,是谁推动了华为的前进?不是

一、二个企业家创造了历史,而是70%以上的优秀员工,互动着推动了华为的前进,他们就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和我们相处,他身上就有一点值得您学习。”典型报道对象往往是普通的员工,普通的华位英雄。

三、专家辅导。请什么专家呢?业内强人?心理医生?职业指导师?非也。华为请的是老专家,来自高校或者其他单位、与IT行业不怎么搭界的老专家。来自绵阳导弹基地等地、令人肃然起敬的退休老专家,思想十分纯净,并且非常乐意和后辈交流。老人是人类的财富,他们的岁月转化成了智慧。来自老专家的咨询,总让年轻的华为人豁然开朗。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造传说

人们普遍认为,高效的薪酬激励制度和高度激发员工斗志的精神教育是华为进行员工激励的两大法宝。综观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任职资格体系疏通了职业发展道路、科学的考核方法保证了竞争的公平,荣誉部使员工的斗志可以持续的保持下去,人事处提供了高效的基础服务,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两大法宝的前提。华为公司的辉煌传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功不可没。

随着社会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行业利润率的普遍下降,使华为不可能继续在业内维持远远高出竞争对手的薪资水平,并且接班人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对精神教育能否在后任正非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产生了疑问。那么,这面让华为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大旗能否继续飘扬呢?华为仍然坚持着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努力与国际接轨,例如于2002年将员工股票转化为期权。即使旗帜被冬天的寒风压倒,只要稳固的基座还在,只要优秀的旗手能够接班,相信华为能书写新的传奇。

矿产资源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一、MOOC基本特征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一) MOOC基本特征

(1) 课程开放性强。学习者可以通过网页或app应用程序平台, 便可免费获取网络课程资源并且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 MOOC学习无门槛, 无地域限制。据CNNIC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17年12月, 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55.8%, 新增网民4074万人。随着互联网普及, 尤其在大学生和研究生群体中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MOOC平台上拥有众多优质课程资源, 研究生作为创新型人才后备军, 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获得充足的知识宝库。但正由于网络具有广大开放性, 网络平台上拥有成千上万的课程资源, 存在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的缺陷, 研究生更加需要提高辨识课程质量的能力, 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高质量课程资源。

(2) 课程人数规模大。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 在MOOC平台上进行课程学习时, 同时上线学习人数规模大, 人数无限制。学生只需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 下载一个app应用程序便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进行在线学习。

(3) 课程个性化安排。MOOC的兴起, 研究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网上听课, 如遇到不懂时, 便可以点击停止, 理解后再进行下一步学习。由于课堂课程安排冲突等问题, 研究生可以按照自己学习的需要在自己空闲时间内便可通过MOOC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取和前沿理论的吸收。

(4) 课程具有交互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选择,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 注重学生在学习论坛中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在MOOC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更具社交化。当前, 部分研究生比较喜欢独自一人, 不乐于与他人相处, 通过MOOC可以加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二) MOOC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一般传统研究生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主导, 引导着研究生思考和思维方式。通过讲授式教学, 以教为核心, 研究生围绕老师、课本、教室活动,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加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 却忽略了研究生个人学习方向和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开放化时代的到来, 传统模式下讲授式教学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效果都逐渐不能适应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 课程教学内容的滞后、脱节, 直接制约着研究生课程质量。因为课程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知识、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 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将达到290万人 (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 。但目前研究生课程内容呈现出一种与本科阶段内容重复、深度差异不大等现象, 未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传统研究生讲授式教学, 其课程内容未能瞄准当前理论前沿和现实社会经济情况, 与行业、产业的发展脱节, 前沿性理论在授课课时的比例不高, 缺乏学习吸引力。

由于上述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缺陷, 所以在信息化学习时代, 研究生可以按照自身研究方向展开学习, 通过MOOC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 更加快捷、自主的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课程, 做出符合研究生个性化的学习安排。

(1) MOOC传承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传统的讲授式课堂, 以教为核心,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MOOC的教学模式, 重新给予研究生在学习中的充分自主性, 按照自己研究方向安排学习课程。MOOC教学资源丰富、共享, 研究生可以通过MOOC学习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优质课程, 弥补学校资源不足的缺陷。

(2) MOOC提供交互式学习氛围。与本科阶段不同的是, 在学习方面研究生更加具有自主性和目的性, 通过MOOC平台, 能够认识平台社区中和自己研究方向志同道合的研究者, 大家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学习收获, 并且对难点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通过不同的模块社区, 缓解了研究生培养规模化和个性化的两难选择。

二、MOOC视角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

我国现今研究生教育呈现规模化增长的趋势, 研究生教育培养作为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的支撑, 应具有其个性化, 区分其研究生方向和研究领域。MOOC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模式, 有效缓解了这种规模化和个性化的两难, 我们应适应这种新型网络课程教育利用其优点, 推动优质研究生教育课程资源共享,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 交叉式学习

MOOC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交叉运用传统授课和MOOC模式。在两种模式的使用上, 课堂教学与MOOC教学应该具有明显差异度, 要充分利用课堂将授课模式和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优点。比如学科基础课程、学位课程使用传统讲授课模式, 在学科理论前沿方面应该适当引入MOOC, 让研究生更加深入理解前沿知识。将MOOC与传统讲授课教学相协调, 而不是单纯将MOOC作为传统将授课的简单延伸。

(二) 个性化培养

虽然我国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 但相对于本科阶段通识化、大众化教育, 研究生教育阶段应该更加深入个性化培养, 确立不同研究领域方向。目前,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 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MOOC模式下, 研究生独立自主线上选课将会改变研究生培养方案。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推动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研究生按照自身的研究方向定位自己, 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成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高层次研究人才。

(三) 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 以教为核心, 忽略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MOOC新型教学模式下, 体现了学生是中心的价值理念, 教师主要起辅助引导的作用。在MOOC新型教学模式下, 研究生可以在导师的建议下, 选择所需要上的MOOC课程, 完成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目标。与此同时研究生可以参与课堂知识点补充讲解、答疑、讨论等活动。

(四) 优质资源共享

湖南商学院作为高等财经商科类院校之一, 可以联合财经类知名高校共建优质共享课程, 推动优质研究生教育课程资源共享,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例如贸易经济学是高等财经商科院校的一门特色专业基础理论课并且是应用经济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科课, 全国共有50多所财经类高校, 并且综合类高校中, 也有贸易经济学课程。如果能够整合多所高校优质贸易经济学课程资源并且共享, 这将极大提高弱势院校研究生对于贸易经济学课程的深入理解。

三、“贸易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

《贸易经济学》是湖南商学院具有40余年深厚历史积淀的经济学特色课程, 作为我校第一门国家精品课程, 近10年累计选修《贸易经济学》的本科生、研究生达5000多人。在“互联网+流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 把握世界商贸流通发展趋势, 着眼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加大课程教学改革。

(一) 教学设计

根据专业性质差异, 设置不同的学时, 采取分类授课, 专题授课等不同授课方式, 在贸易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多层次网络教学平台, 如湖南省信息化教学应用项目“《贸易经济学》名师空间课堂等”。MOOC平台上拥有完整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各章简介、重点难点、复习参考题等。研究生课前可以通过MOOC平台上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 并且可以在线咨询课程难点。只要有网络, 研究生便可以实现随时学、随地学, 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贸易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加强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深研究生对贸易经济学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使师生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二) 交叉式学习

将传统讲授课教学和MOOC教学模式相结合, 对于教师, 可以把当前社会共识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理论及时转化成教材并上传视频至MOOC平台。针对本科和研究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 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例如将我校柳思维教授国家社科后期中有关城市商圈论的科研观点整合后, 成为我校产业经济学研究生课程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讲解和交流。在贸易经济学课程中, 老师引导研究生对于城市商圈论进行思考。课后布置课堂作业, 例如:研究生制作PPT, 同学之间对城市商圈前沿理论进行相互讨论, 极大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学术质量, 提高产业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 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让高校之间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运用MOOC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由于地方院校课程资源的稀缺, 可以联合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的优质资源。通过高校之间的相互合作, 依托各自的专长对贸易经济学课程进行丰富和延伸。对贸易经济学课程, 学生在MOOC平台上学习时, 不同章节可以是多个老师进行讲解, 由此可增强各个章节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以我校为例, 我校研究生贸易经济学课程中, 主要深入讲解城市商圈论的理论成果, 通过对湖南省商业布局展开分析, 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对商业理论的理解深度。其他高校研究方向也许不在此, 加强高校之间优势资源的互补, 能够促进整体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利用MOOC平台进行研究生教育学习, 对于地方院校, 尤其是欠发达的地区院校, 能够有效解决研究生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高校合作, 将优势教学资源共享, 湖南商学院贸易经济学专注于商贸流通和城市商圈论的研究, 在研究生教育中, 便可把其纳入贸易经济学MOOC教学体系中, 能够在短期内弥补研究生对于城市商圈论领域知识的不足, 并且加深对其研究理解。

摘要:2011年,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名为“MOOC”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 即面向社会大众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通过MOOC可以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学习并掌握前沿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生课程资源共享和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高校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 促进网络教育资源整合。本文以高级贸易经济学为例, 在MOOC视角下探讨商科院校贸易经济学课程建设如何突破传统课程建设的习惯思维和既定范式, 从而推动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MOOC,资源共享,贸易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彭万华, 廖晓玲.“研究生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网络”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1) .

[2] 丁宁.以学生为中心的“贸易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 (6) .

[3] 王力.“慕课”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初探[J].亚太教育, 2015 (5) .

[4] 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5) .

矿产资源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矿产资源是一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作用的不可再生资源。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长期没有被会计所确认、计量与报告。缺乏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信息会导致政府主管部门和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无法就矿产资源的投资、开发、管理等进行正确的决策,因而提供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信息,以满足政府主管部门和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矿产资源资产;会计;确认;计量;报告

矿产资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是天然产出于地表或地壳中的原生富集物。由于其天然产出性导致长期以来矿产资源所有者和开发企业均没有对其价值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由于矿产资源资产信息的缺失,政府主管部门和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利益相关主体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这样的错误决策,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会损害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甚至生存的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会损害社会福利。因此,将矿产资源资产作为一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提供可靠和相关的矿产资源资产会计信息以便政府主管部门和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利益相关主体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矿产资源具有价值是矿产资源资产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的基础

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计量与报告。要对矿产资源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矿产资源的价值决定问题。对矿产资源的价值可以从矿产资源本身和产权两个角度分别认识。

(一)矿产资源本身具有现实社会价值和潜在社会价值

一方面,矿产资源在被利用之前,人类需要对它进行研究和全面认识,必要时还要进行实验,才能弄清它的具体使用价值。人类认识了矿产资源的各种使用价值及其勘测和寻求方法后,还要继续寻求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对这种凝结了人类劳动的矿产资源价值我们称之为现实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及所有权垄断性决定了谁拥有了矿产资源,谁就拥有了获得未来收益的权利。因此,矿产资源又具有潜在社会价值。

(二)矿产资源具有产权价值

矿产资源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资源,其产权包括所有权、行政管理权、经营权等,并分别由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决定。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各矿产资源法定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等矿产资源产权主体分别要求行使相应的收益权,因此就构成了矿产资源产权价值理论。(1)矿产资源所有者享有所有权收益。矿产资源所有权是一种法定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具有垄断性。法定所有权享有的收益是“地租”形式的收益。在中国由于宪法明文规定所有矿产资源都归国家所有,因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惟一的所有者享有矿产资源所有权收益。(2)矿产资源管理者享有管理权收益。矿产资源管理者行使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保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的管理者享有的收益表现为向矿产资源的经营者收取矿产资源保护费和资源替代费等。(3)矿产资源经营者享有经营收益。矿产资源的经营者取得资源经营权后进行经营,取得经营收益。此外,还有些矿产资源的其他价值主体拥有相应的权益,享有相应的收益,如矿产资源的勘探单位享有矿产资源的发现权收益等。

总之,无论是从矿产资源本身的角度,还是从产权的角度,矿产资源都具有价值。矿产资源具有价值就为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提供了基础,因为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的对象是价值(资金)及其运动。

二、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确认

要对矿产资源进行会计核算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矿产资源的资产化问题,即矿产资源是否符合会计要素中一般资产的确认标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资产是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认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由以上几个关于资产的定必,可知会计资产的确认标准强调的是经济资源,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恢复的耗竭性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在没有被探明发现之前,它是处于自然状态,我们并不能确定其是否能给相关权益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此时它不是会计资产。矿产资源只有在被探明之后,经技术经济评价确认是可供利用的矿产,能够给相关权益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时,我们才能确认其为矿产资源资产,作为一种有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具体判断一项矿产资源是否能成为会计资产,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必须是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并可以成为现时生产要素的经济资源,对于那种没有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不能进入生产开发,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矿产资源就不能确认为会计资产;(2)必须是能够作为劳动对象要素的矿产资源,否则不能进行会计确认;(3)中国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并且可以依法转让,这样,矿产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首先一次性进入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资产有机构成的,就只能是属于无形资产范畴的探矿权、采矿权,而不是实体形态的矿产资源;(4)在矿业生产过程中,矿产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主要是作为原料,即劳动对象要素起作用,通过生产、消费转化为矿产品,同时把原来的价值转移到矿产品上而被保存下来,最后通过矿产品交换,重新得到实现。总之,矿产资源作为资产,必须是两种形态两个部分:一是最先一次进入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资产有机构成的探矿权、采矿权(无形资产);二是进入矿产品生产过程以后,保存着矿产资源实体形态的这种延续资产(有形资产)。

三、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计量

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某种可用货币加以计量的特性。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计量问题,存在着两层选择:一是计量基础的选择;二是在某一计量基础下的方法选择。由于矿产资源资产的历史成本和其价值的较大偏离,从而引发了矿产资源资产历史成本计量和价值计量之争。

(一)历史成本基础会计计量

在长期的矿产资源资产(主要指石油天然气资产)会计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历史成本基础下的两种矿产资源资产会计计量方法,即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成果法的基本特点是,与探明储量相关的成本才予以资本化,再按一定的标准以折旧、折耗和

摊销的方式计人开采出来的矿产产品成本之中。如果发生的成本不能直接导致探明储量,这些成本就要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完全成本法的特点是,所有取得的矿区、勘探和开发成本都应该资本化。

(二)价值基础会计计量

由于矿产资源资产的历史成本和其价值的较大偏离,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对矿产资源资产进行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提出了以价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方法(ReserveRecognition Accounting,RRA)。RRA要求以现行的价格和现行的开发成本、开采成本、法定税率为基础,对矿产资源储量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以一定的折现率加以折现计算,以此确定现行矿产资源储量资产的价值和收益(成果)。

(三)矿产资源资产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

由于RRA存在大量的假设前提、较大的调整工作量以及贴现增量的难以理解等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因此此种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计量方法在当前并没有实际应用的环境。

既然RRA没有实际应用空间,那目前我们只能采用历史成本基础对矿产资源资产进行会计计量。由于现行矿产资源开发行业历史成本基础下的矿产资源资产计量有成果法与完全成本法两种方法,那我们将如何选择呢?根据前述对资产的认识: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为特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以此定义来分析,成果法的计量原则与此是相符的,因为它将不能导致探明储量发生的成本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与此相反,完全成本法的计量原则与此资产定义相悖。因此,从理论上讲,笔者认为应该选择成果法来计量矿产资源资产,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对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采用的就是成果法进行会计计量。

四、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是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它既是一个财务会计程序,也是企业对外报告的基本方式。矿产资源资产是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一项最为重要的会计资产,对矿产资源资产报告是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会计报告的重要内容。

根据对矿产资源资产的报告方式不同,我们可将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报告模式分为历史成本报告模式、以价值为基础的报告模式以及“历史成本+储量数量”报告模式等三种。在历史成本报告模式下,仅报告矿产资源资产取得、勘探、开发过程中资本化的相关成本。这种报告模式比较简单,但忽视了矿产资源资产的特殊性,即矿产资源资产的成本与其价值的巨大背离。在以价值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资产会计报告模式下,由于要求以现行的价格、现行的开发成本、开采成本和现行的法定税率为基础,对矿产资源储量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以一定的折现率加以折现计算,以此确定现行矿产资源储量资产的价值。在这种报告模式下,由于大量的假设前提、较大的调整工作量以及贴现增量的难以理解等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没能得到实际应用。“历史成本+储量数量”的报告模式,就是在资产负债表内按历史成本报告矿产资源资产,同时,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报告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历史成本+储量数量”的报告模式,既坚持了会计的历史成本惯例,又避免了价值基础计量过程中的大量主观人为估计,且储量数量的提供还增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披露的成本较小,是一种较好的矿产资源资产报告模式。中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对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采用的就是“历史成本+储量数量”会计报告模式。

矿产资源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是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会计问题,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多、要求运用的会计方法比较复杂,且涉及到大量的地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运用,因此还有相当一部分具体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张岩林]

矿产资源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来临,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双方不再仅依靠实体市场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易,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就能实现远距离的交易。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也是如此,在数字时代,我国的图书、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市场的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传统媒介中的“元老”,报纸产业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也备受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字时代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概括,并重点对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盈利模式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对传统报业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关键词: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 数字化转型 收费模式

一、 研究背景

(一) 数字时代的含义

所谓数字化,就是把模拟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读取的由0和1组成的信息。在数字格式中,音频、视频和文本信息能混合在一起并融为一体。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中说: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信息时代是原子和比特共存的时代。

(二)数字时代的国际文化贸易概况

数字时代下的国际文化贸易有着显著特点:文化生产和贸易主体的泛化;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多样化与品牌聚合功能同时加强;渠道和物流成本降低,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逐步增强;各形式的贸易壁垒功能逐步减弱。随着这些特点,国际文化贸易在数字时代也发生了新变化,首先贸易方式发生改变,出现了EDI(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货币,支付方式也出现在线和非在线付费相结合;其次,产生多种国际贸易效应,如贸易扩大效应、替代效应和条件效应;再次,营销模式改变,出现了网络互动式、整合式、定制式营销。

二、 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及盈利模式转变——以《纽约时报》为例

(一) 概述

从当前发展趋势看,任何一家传统媒体要提高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更多更好的互动平台来吸附受众感兴趣的各类信息,而不仅仅是做传统意义上的“平面新闻”。1对于报纸而言,其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形式是创建网络电子版,并不断拓展多种服务终端,力求为受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新闻服务。

(二) 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可以运用其中。其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对于内部因素,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各种要素已基本具备,受众对于数字报纸也有需求,相关数字技术产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报业也已经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对于外部力量,国家和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应对数字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三)《纽约时报》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轨迹

1、数字化转型过程

《纽约时报》自1996年1月,就成立了自己的网站,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

1999年,时报网络版从编辑部分立,建立了独立的管理层和采编队伍,并在创办当年就已开始盈利。

2002年9月,其网站日独立IP访问量超过日报平日发行量。

2005年2月,通过一系列的收购行为试图将网站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消费者综合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

2008年,《纽约时报》公司把发展网络业务放在“绝对优先”的地位。

2010年,《纽约时报》网站每个月平均有1990万美国访问者。

2、收费模式的探索

《纽约时报》网站最初采取对国内用户免费、对国外用户收费的策略。2但这一举措并未成功,一年半后网站就宣布内容全部免费。

2005年,网站启动了Times Select的订阅收费服务。这项服务为集团每年带来1000万美元的收益,但同样遭遇到了流量减少和遭受知识界批评的压力,后又重新免费开放。

2007年8月8日,改为全面免费。

2011年3月28日,《纽约时报》网站开始收费,但此次收费标准和不收费范围要复杂很多。

通过对《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过程及其盈利模式的探索,对比我国目前报纸数字化转型过程,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网络版照搬纸质版、盈利模式不清晰、电子终端能否为受众所接受具有不确定性、缺乏“走出去”的途径。

三、中国报业的数字化国际贸易发展建议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报业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后,“走出国门、打开国际市场”成为不二的选择。本文拟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作为基础,从国家和报业自身方面,对中国报业的数字化国际贸易提出建议。

(一)国家

1、 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家应该为传统报媒的数字化转型和国际贸易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技术部门应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以便给传统报媒的升级换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开发多种新型新闻信息阅读器、对Android、iphone等移动终端进行本土化改造等。

2、 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

不仅是报媒,所有媒介行业都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众多劳动力资源进行数字技术的培训,争取使媒介的数字化转型成本降到最低,这样,我国才有可能以低成本的新闻产品和服务打开国门,进行国际贸易的扩张,增强在国际传媒市场上的竞争力。

3、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我们可以借鉴《纽约时报》的做法,实行免费和收费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制作出高质量、通过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新闻作品,这些优质新闻产品可以实行付费阅读,并且根据阅读权限和数量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对于一般新闻产品,可采取免费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通过增加点击量来盈利。对于国内和国外受众,也要根据国情和受众习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收费标准。

(二) 报媒自身

1、明确形势、准确定位、转变观念

当下,各种形式的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用户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报纸数字版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走出国门、获得盈利的步伐越来越近,形势愈加逼人。

在此形势下,我国的报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力争实现理性定位。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媒体网站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新闻网站。这种定位对报业数字化业务构成了巨大的限制,难以分享网络市场的更多份额。因此,我国报纸要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提供新闻服务的数字化多媒体,了解数字时代受众的实际需求,从其行为习惯出发,连通每个受众的接口,渗透到他们的数字生活中。

3、重视品牌扩散,扩大影响力

一些传统纸媒在数字化转型后,由于没有注重品牌的进一步扩散,结果流失了原有受众,也很难吸引新的受众,从而降低其品牌价值。因此,报纸数字化转型之后,一方面要展开贴切到位的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提升内容和服务质量,利用社会化媒体提升知晓度,扩大知名度,增加美誉度。

4、发行多语版,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一些报纸在数字化转型之后,仍然是以中文版为主,这阻碍了数字版走向国际拓展影响力、增加盈利的步伐。因此,我国报媒应该不断吸纳外语人才,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发行多语种版,真正使自己走出国门,扩大影响力,获得更多的海外收入。

数字时代已经到来,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媒介形式之一,报纸媒体如何转型并在国内国际市场进行盈利,这是媒体人关心的问题;同时,报媒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规则也可以为其他媒介形式所借鉴,从而使我国的媒体在数字化时代能够有大的作为,生产出更多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媒介产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增加我国的国际文化贸易份额,扩大我国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斌,刘林青. 数字化时代传统报业的新媒体观[J].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08期.

[2] 申玲玲. 数字《纽约时报》对我国媒体网站的启示[J].东南传播,2011年09期.

[3] 劳伦斯.莱斯格. 免费文化[M].中信出版社,2009:137.

[4]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47.htm

[5]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915.htm

矿产资源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一份有效的国际贸易合同除了要求当事人必须具有签定合同行为能力、合同必须有对价或约因、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我国要求采用纸制的形式)、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还要注意发实盘还是虚盘、还盘的性质、接受的有效性,否则就会引起纠纷。

一、混淆实盘和虚盘引起的纠纷

案例一:

2009年1月20日南京A公司向国外B、C、D、E公司邮寄本公司的商品价目表,2月26日国外B来电称接受南京A公司对于型号C15产品FOB上海15美元/件的价格,我公司考虑到该商品国际价格猛涨,立即回电称价格FOB上海16元/件可以成交。国外B要求南京A公司以FOB上海16元/件交货,否者要承担赔偿责任。请问合同是否成立,南京A公司应该赔偿吗?

案例分析:

实盘一经受盘人在有效期内无条件接受,则勿需再经发盘人的确认,即可构成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合同。“实盘”字样并不是构成发盘的必要条件,如果性质上该发盘是个虚盘,即使标有“实盘”字样,仍以虚盘看待。虚盘对发盘人无约束力,即使受盘人对虚盘表示接受,仍须经过发盘人的最后确定,才能成为一项对双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的合同。如果在发盘中附有“以我方最后确认为准”、“以我方检验确认为准”、“根据我方提供的样品”等保留条件,以及面向公众发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在法律上,一般视为要约。本案例中南京A公司邮寄的是商品价目表,不构成发盘,国外B公司接受不是有效接受,只是一项发盘,所以合同不成立,南京A公司不用承担赔偿责任。

二、发盘被还盘引起的纠纷

案例二:

我出口公司于5月10日向外商发盘某商品每公吨FOB Shanghai USD $ 200,有效期至5月17日复到。5月12日收到该外商发来电传称:“接受FOB Shanghai USD $180”,我未予答复。后外商要就我公司发货,我方拒绝,认为合同不成立,引起纠纷。

案例三:

7月17日中国某出口公司A向荷兰B公司电报发盘:“售农产品C514型号300吨即期装船,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每吨CIF鹿特丹U.S. $ 900,7月25日前电复有效。”B公司于7月22日复电如下:“你7月17日发盘,我接受,要求提供产地证、植物检证明书、适合海洋运输的良好包装。”A公司接到B公司电报后未表态,7月26日B公司来电称:信用证已开请及时办理装运,而A公司认为合同未成立,不同意装运。为此,双方就合同是否成立发生激烈的争论。请阐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案例分析: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9条规定:

(1)对发盘表示接受但载有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答复,即为拒绝该项发盘并构成还盘。

(2)但是,对发盘表示接受但载有添加或不同条件的答复,如所载的添加或不同条件在实质上并不变更该项发盘的条件,除发盘人在不过分退延的期间内以口头或书面通知反对其间的差异外,仍构成接受。如果发盘人不作出这种反对,合同的条件就以该项发盘的条件以及接受通知中所载的更改为准。

(3)有关货物价格、付款、货物的质量和数量、交货地点和时间、一方当事人对另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仟范围或解决争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条件,均视为在实质上变更发盘的条件。

以上两则案例“接受”都不是无条件接受,且我方于又都未予答复,以至于外方认为合同己经成立并开立信用证,而我方则认为合同并未成立,最终引发争议。所不同的只是对发盘变更的具体内容,一则变更的是发盘中价格,另一则变更的却是能够而且容易提供的附属单据和不过分的包装条件。

根据上述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的法律条件,案例二中,我方发盘,外商回电接受,但更改了发盘中的价格,属实质性变更,该“接受”构成还盘。同时原发盘失效,除非原发盘人声明同意成交,否者合同不成立。由于我方收到电报后未表态,故合同不成立。案例三中,我方发盘,对方电复“接受”,但更改了发盘中的能够而且容易提供的附属单据和不过分的包装条件,属非实质性变更。除发盘人在不过分迟延的时间内以口头或书面通知反对其间的差异外,仍构成接受。但由于我方又未及时表示反对,故合同是成立。

三、接受不当引起的纠纷

(一)还盘后又接受引起的纠纷

案例四:

我出口公司于4月11日向外商发盘小麦每公吨CFR伦敦USD $ 300,有效期至4月18日复到。4月12日收到该外商发来电传称:“接受CFR伦敦USD $ 300USD $280”,我未予答复。4月15日,该商品价格剧涨。外商于4月16日又向我公司电传表示“接受你方4月11日发盘信用证已开出”。我方拒绝交货,认为合同不成立,引起纠纷。

案例分析:

根据《公约》规定,发盘一旦被还盘,则原发盘失效,若后原来受盘人再做出接受,相当于受盘人做出一项新的发盘,除非原发盘人声明该接受有效,一班认为该接受无效。本案例中4月12日外方进行了还盘,我4月11日的发盘已经失效,外商于4月16日的接受实际上新的发盘,只不过条件和我4月11日的发盘相同,由于同时我方未予答复,所以合同不成立。

(二)逾期接受引起的纠纷

案例五:

2009年我出口公司甲公司向国外乙公司就某商品询售,后收到乙公司发盘,发盘中规定有效期至6月20日。甲公司6月24日用电传通知乙公司表示接受对方发盘,乙公司未予回复。后商品价格上涨,乙公司于7月10日来电要求甲公司在7月15日前发货,否则,甲公司将承担违约的法律责任。请问甲公司是否应按乙公司要求发货说明理由。

案例六:

我A进出口公司于2009年8月5日向外商B发盘并限其11日复到有效。外商B于6日上午10时向当地邮局交发关于接受我方发盘的电报。但由于当地邮局工人罢工,该电报在传递途中延误到12日才送达我方。我进出口公司认为对方答复逾期,未予置理。并将货物以较高价格售予外商C。8月14日,外商B来电称:信用证已经开出,要求我方尽早出运货物。我方立即复电B,声明接受到达过晚,双方并不存在合同关系。随后双方发生争执。请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有关规定,合同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案例分析:

对于逾期接受是否有效关键要看造成逾期原因是什么?根据《公约》规定,若逾期的原因时受盘人做出接受晚引起的,无效接受,相当于新的发盘除非原发盘人即使生命该接受有效;一项逾期接受,从它使用的信件或其他书面文件表明,在传递正常的情况下,本能及时送达发盘人,由于出现传递不正常的情况而造成了延误,这种逾期接受仍可被认为是有效的,除非发盘人毫不延迟地用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受盘人,认为他的发盘已经失效。否则该逾期接受就是有效接受,合同成立。

案例五中乙公司发盘的有效期为6月20日,而甲公司6月24日才做出接受,该接受是逾期接受,实际上相当于甲公司做了一项新的发盘,由于乙公司未予回复,所以合同不成立。

案例六中A公司于2009年8月5日的发盘限11日复到有效,外商B于6日向当地邮局交发关于接受我方发盘的电报。但由于当地邮局工人罢工,该电报在传递途中延误到12日才送达我方。造成逾期接受是非收盘人的原因,同时我方公司对该逾期接受未予置理,所以合同成立。

(三)发盘被有效撤回后接受引起的纠纷

案例七:

我A司在2月17日上午用航空信件形式邮出一份发盘给美B司。发盘中规定B司在2月25日前答复有效。但A公司又于2月17日下午发出撤回发盘的通知(用电报)。该通知于2月18日上午到达B公司;而2月25日B司才收到那封发盘的航空信。由于B司考虑到该商品价格对其有利,所以立即做出接受,并用电报发出接受通知,我方未予答复。问:合同能否成立?

案例分析:

根据《公约》规定,发盘已经撤销就无效了,我A司2月17日的发盘在被撤回,且撤回通知于先于发盘到达美B司(撤回通知2月18日上午到达B司,发盘2月25日B公司),所以该撤回是有效撤回,B的接受是无效的,只不过相当于一项新的发盘,条件和我A公司2月17日的发盘内容相同,然而由于我方未予答复,故合同不成立。

四、合同形式引起的纠纷

案例八:

2007年6月,我国浙江省某进出口公司的一位美国客户口头向该公司下了一笔订单,未要求与对方当场签下书面合同,只是请对方回国后再发一份传真以便留档。客户回国后,并未发来传真,我方业务员也未坚持催要,同时,我方根据客户要求已开始备货,当货物将要备齐,我方请客户确认汇款时,客户告之,当时由于较为匆忙,未充分考虑,以至下了口头定单,回国后,仔细加以核算,发现无法成交,加上我方请其以传真确认,则认为不发传真订单不正式成立。我认为美国客户的说法纯粹是一种托词,无任何法律依据,所以将坚持向客户索赔。

案例分析:

目前,我国规范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关系的法律是新《合同法》)和《公约》。我国核准加入《公约》时,对第11条做出声明加以保留,根据此项保留,中方当事人与营业地处于另一缔约国当事人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虽然新《合同法》实施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可以把口头形式作为合同有效形式的一种选择。但由于《公约》第97条(4)规定,“根据本公约规定做出声明的任何国家可以随时用书面正式通知保管人撤回该声明。”到目前,我国政府尚未以书面形式宣布撤消《公约》核准书中对于合同形式做出的保留。由此认定,我国与公约缔约国间贸易合同仍要采用书面形式。由此认定该案例合同是无效的。我国的许多贸易伙伴都是公约的缔约国,如美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涉及的范围不可谓不广,这就需要我国当事人在与另一方当事人进行国际货物的买卖时,注意区分对方营业地所在国是否为《公约》缔约国,避免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口头形式合同导致出现损失。

总之,要想达成一项有效的合同并顺利履行,受盘人在发盘有效期内将无变更内容的接受通知送达原发盘人才是最关键的。同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接受的是否逾期、是否变更、是否有受盘人做出,只要原发盘人及时声明认可,则该接受就有效,所以一项接受是否有效在很达程度上是有原发盘人决定的。所以为了避免将来出现纠纷,原发盘人在接到接受通知时应及时声明是否认为该接受有效。▲

参考文献:

[1]岳洁.关于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如何认定合同是否成立的问题[J].仲裁与法律.2002(4):133-139.

[2]姚铁明. 谈国际贸易合同效力的认定[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2(03):13-13.

[3]邱欣欣 由国际货物买卖纠纷案引发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4(8):20-22.

[4]冯智慧. 变更发盘条件后合同是否成立争议案[J].对外经贸实务2004(10):12-14.

[5]王正华 处理进出口合同纠纷的几点经验[J].对外经贸实务2009(9):54-56.

[6]黄鹏.国际贸易合同纠纷相关因素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7(4):43-44.

[7]仲鑫. 国际贸易实务——交易程序·磋商内容·案例分析(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301—326.

矿产资源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推广,商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体——电子商务便应运而生,電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带给国际贸易营销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电子商务时代的巨大浪潮,国际贸易的未来发展道路该何去何从、国际贸易该如何在电子商务时代中大放异彩、商场将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模式参与国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又该如何促进商场的现代化发展等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贸易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也将站在国际视角之下,根据电商时代发展的脉络,具体分析电子商务时代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营销策略,重点探讨国际贸易的未来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电商时代;国际贸易;营销思路及策略;商场现代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的推动下,在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一片繁荣向好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作为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营销思路和发展策略,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新思路、新途径而言,电子商务的确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发展道路,电子商务所具备的诸多优越性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本文也将以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国际贸易营销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电子商务时代下国际贸易营销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比较常见的问题,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长足发展,促进互联网与国际贸易的深度融合,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国际贸易营销和发展现状

关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起源于18世纪中期,提出该理论的目的在于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应如何正确地参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古典贸易发展阶段到新古典贸易发展阶段,进而从新古典贸易发展阶段到新贸易发展阶段共计三个发展阶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广泛而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作为联结国与国之间经济和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也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善自身发展情况,为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际贸易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贸易总额和贸易量逐步提高,国际贸易成为了促进国与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之一。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全球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双边或者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三大趋势分别是:亚太地区FTA向无税化方向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环球产品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国际自然资源贸易逐渐引起了普遍关注。国际金融与贸易体系逐渐形成并发展完善,同时也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国际贸易的新秩序,国际贸易额逐年增长,国际贸易的形式多样,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伴随着科技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商场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子商务模式也应运而生。正因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使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经济关系更加密切,也因此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贸易形式与模式,这对于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模式的开发和开展而言,不失为是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以电子商务模式为依托的现代化的国际贸易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当今的贸易结构逐步趋近于高级化、全面化、科学化。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为目的,都在根据时代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贸易模式。

但是在一片繁荣景象之下,也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国际贸易秩序还有待完善,国际贸易总额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际的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发展道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国际的经济纠纷和贸易冲突依然存在,金融危机依然存在着爆发的隐患。其次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热潮以及各种贸易壁垒频繁出现。

本文也将在下文重点研究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国际贸易营销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国际贸易营销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原因分析

1.许多商场缺乏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意识,不能够合理把握住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良好发展机遇

在国际经贸发展的过程中,商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商场作为参与经济事务的主体,逐渐成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部分商场并不能正确地看待自身的发展优势,或者错误地分析了商场当前的发展状况,导致商场缺乏对于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正确认识,导致部分商场高估了自身发展现状,或者对商场自身的未来发展趋势持盲目乐观的态度。在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融合发展的情况下,商场就更应该提升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意识。然而这些错误的、片面的思想都会影响到商场对于自身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认识,从而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与交流中错失了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时机,导致商场自身发展遇到障碍甚至是面临困境。错失了一次发展机遇对于商场而言,也有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后果,因此合理地、准确地把握住机遇,迎合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才是促进商场参与国际贸易并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

2.商场缺乏自主经营意识,随波逐流,形成“羊群效应”,同质化现象严重

部分商场在面临电子商务大发展的经济大环境时,可能是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或是因为商场自身缺乏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缺乏自主经营意识,不知道该如何在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于是便产生了随波逐流、盲目追随的思想。在国际贸易中,商场如果在没有完全掌握准确的国际贸易信息的情况下,会受到其他商场的影响,效仿其他商场的方式方法来参与国际贸易,缺乏自己的主见。这种“羊群行为”在国际贸易中很常见。商场在效仿和追随其他商场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思路,完全缺乏自主经营的意识,当许许多多的商场都存在着这种现象的时候,便形成了所谓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看似是“一群羊”结成了团体,一起向前发展共同进步,但实则却是一种错误的意识和做法,盲目地追随只会使商场丧失自主参与国际经贸交流与竞争的意识,导致商场的发展目标与发展实际不相符甚至是截然相反。这种同质化的发展形势对于国际贸易的开展而言的确是一种阻碍。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形势之下,商场就更需要立足于自身发展情况,合理规划商场未来发展方向。

3.商场不能正确发挥自身竞争优势,从而影响商场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国际经贸的交流与竞争中,商场对于自身发展现状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商场不能正确地意识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很有可能错误地提出商场的发展规划或者是发展目标,从而导致商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然而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部分商场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优势,或者对商场自身发展优势存在着误区。也有可能是商场的领导者缺乏经营头脑、经营思路或者是正确的经营方法,也有可能是因为经营者不能合理把握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

4.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融合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融合发展机制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之下,国际贸易亟需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相融合,以促进两者相互贯通、共同发展。但是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得既不完全也不充分,同时又受到国际贸易诸多方面的影响。也正因如此,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亟需进一步深入发展。其次就是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管理机制,导致商场在参与国际贸易的交流与竞争中不能正确地安排商场的经营项目,国际贸易体系也无法建立健全。对于国际贸易的融合发展机制而言,需要具备高效性、科学性、合理性等。同时在制定相关准则时也需要重点关注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和预估未来发展趋势。

三、如何解决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国际贸易营销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前一部分重点分析了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国际贸易营销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本文将在接下来的讨论和研究中,重点论述解决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国际贸易营销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具体办法。

1.提高商场对自身发展现状的认识,合理规划商场发展目标

商场在面临电子商务大发展的情况时,应该理性地认识到电子商务对于商场发展的利与弊,同时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状况,重点注意在国际贸易中促进自身发展的方式方法,立足于商场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发展思想,切忌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冒进发展思想。根据商场发展现状和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合理地规划商场发展目标和计划,通过制定计划、完成计划的方式,来激励商场完成发展目标,刺激商场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来参与国际贸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商场的经济发展。同时这也要求商场的经营者和领导者合理地看待商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正确的、科学的、合理地商场发展规划。

2.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运用科学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参与国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

制定正确的、科学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对于商场的发展以及商场参与国际贸易的效率而言,同样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商场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对于商场的发展而言,自然是一种推动力,加快商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垫脚石”,但是当商场在发展和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挑战,这些挑战很有可能就会变成商场发展的障碍甚至是困难,成为商场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如何在商场发展和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参与国际贸易交流与合作的道路上合理规避风险,减少商场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也就成为了商场的领导者所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对于商场的领导者而言,就需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开发新型的发展模式,以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来参与国际贸易的合作与竞争。将商场参与国际贸易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促进电子商务新模式的开发,改善国际贸易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方法,对于商场的现代化发展而言也具有重要影响。

3.商场积极探索自身发展优势,扬长避短

商场在刚开始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重点培养商场独特的发展优势,例如服装制造商场在服装的设计和制作方面具有优势,这就需要服装制造商场大力发展服装的设计链和制造链,当然也需要与服装销售商场形成对接,以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商场需要积极探索自身发展优势,然后将发展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促进商场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能够站在技术制高点上,加快商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商场的现代化发展程度,利用自身发展优势而在汹涌磅礴的国际贸易竞争形势中屹立不倒。商场要想在现阶段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有利的重要地位,就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深化与其他国家或者是商场的经济与贸易交流。

4.建立健全国际贸易的发展机制,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放眼于世界经济贸易的大背景之下,就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健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机制,通过国际贸易组织和机构来制定关于促进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来引导商场制定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引导商场开展正常的经济与贸易活动,促进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深入融合发展。同时也需要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在国际贸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问题启发等方式促进电子商务新模式的开发,从而做到以新模式来适应新形势。

5.提高商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毕竟是在国际和世界范围内开展的一种贸易形式,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对于商场而言,则需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迎接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也需要敞开胸怀向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推广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让其他商场意识到本公司的发展特点,进而促进商场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商场也需要包容自身的发展缺陷,并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学习其他优秀商场的发展优势,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包容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等。

6.增强商场创新能力,开发适合于本商场的电子商务新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并不具备全面性和针对性,对于个别的商场而言,仍然需要自己开发电子商务的新模式。并且积极探寻适合于本商场发展的电子商务模式,以便更好地促进商场融入国际贸易发展大潮流之中,促进自身发展,加速商场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商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也创新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商场参与国际贸易的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电子商务新模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电子商务和经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作为商场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商场的重视,本文站在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上,以国际贸易营销和发展现状为本文的入手点,随后提出了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国际贸易营销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细致地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根据相關问题提出了解决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国际贸易营销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办法,为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电子商务新模式的开发和研究,加快商场融入现代化国际贸易的速度和进程,最终达到促进国际贸易繁荣稳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裴蕾.电商时代的国际贸易营销思路及策略初探[J].大众投资指南,2020(17):77-78.

[2]徐丹丹.电商时代下的国际贸易营销思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9):47-48.

[3]马天玲.电子商务时代下的茶叶国际贸易营销思路与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08):41.

[4]郑军锐.电商时代下的茶叶国际贸易营销思路与策略[J].福建茶叶,2018,40(01):365.

作者简介:陈云峰(1974.12- ),男,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上一篇:公路行业人事档案论文范文下一篇:网上商店税收征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