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行业范文

2023-10-26

矿产行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勘查;技术原则;勘查实例

1.地质勘查技术原则

1.1统筹规划.适度超前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勘查与环境地质调查。统筹中央与地方地质勘查工作,统筹各类规划区地质工作,统筹国内地勘事业发展与地勘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地质勘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提前10-15年规划部署地质勘查工作。

1.2遵循规律,合理布局

根据我国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布局要求,结合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格局,统筹地质勘查工作区域布局,引导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有序发展。

1.3突出重点.拓宽领域

立足于我国地质条件、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突出重要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努力创造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的精度、深度和广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地质勘查工作的服务与应用领域。

1.4创新科技,增强能力

实施" 科技兴地" 战略,加快地质勘查工作现代化步伐。突出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研究,把地质区位优势变为科技创新优势。大力推进成矿理论和地质勘查技术发展,加快信息化建没,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研与勘查的有机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创新基地建设。当前国内矿产勘查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不仅能够使用比较齐全的勘查方法,而且还能够探索和开发新方法。在近几年,我国在矿产勘查上对国外的先进探矿仪器设备进行了大批地进口,例如金属矿高频地震仪、高精尖分析测试仪和大功率的电法仪器等先进设备。

2.地质勘查工作所包含的内容

2.1对矿山生产的勘查

矿山生产的勘查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明确狂战服务的年限和相关的规划等,从而实现有效的开发和使用。其次要掌握矿山生产勘查的范围,通过一些列的手段来勘查矿产资源的数量,采用有效的勘查技术,来提高勘查的效率,同时,对勘查工作进行详细的工作记录,做好信息的整理和备案。另外,矿产勘查还要对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其中包括周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够更好的为开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为危矿寻找代替的资源

我国的一些大中型矿山地区,矿产资源都是一些重要的原材料和固体能源等,为了更好的延长矿山使用年限,就要对矿山进行大规模的接替资源勘查,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更好的利用矿产资源,从而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勘查的内容包括对矿山的内部、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找出确实存在的矿产资源目标。尤其要注意的是一些稀有的矿物种类,如锌、铅等市场竞争较大的稀有金属,在勘查的过程中,要对那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危机矿山进行适当的优先安排,从而保证能够进行有效的开采。另外,在勘查中危机矿山的矿产资源也要适当的进行评估,从而明确其使用年限和接替资源方面的潜力。

2.3综合评价和勘查共伴生矿和尾矿

要加强对矿山的开发,就要关键的技术进行综合的利用,并研究和评价低品位及新类型的矿产开发技术,实现对紧缺的矿山资源共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在矿产资源的利用上,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进行规范,通过对矿山尾矿资源的调查和综合利用,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能够不断的得到提高。

2.4关闭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

在关闭矿山和复垦阶段的地质工作中,要首先制定具体的法律进行严格的规定,矿山企业进行工作时也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来严格执行。要对闭坑前后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仔细的调查,以保护好矿山地区的环境。在矿山的开采活动结束之前,要做好闭坑的地质工作,并且提交闭坑的地质报告。相关政府部门要对废弃矿山或闭坑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调查,并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进行评价,从而对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进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地质勘查实例分析

某地,以往曾进行过大量的地质勘查工作,仅对浅部矿体予以验证,但是深部矿体的勘查资料很少。现将该区的地质特征介绍如下:

3.1地层构造

地层自西向东自老而新呈走向NE、倾向SE、倾角70~300的单斜状展布。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其中尤以高角度正断层较为发育,这类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并有多次继承和发展,在构造复合位置,是岩浆岩入侵的良好通道。

3.2岩浆岩

区域内中生代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分布广泛,岩性以中性岩为主。根据已有地质勘查资料,岩浆岩侵入部位自古生界中奥陶统(02)至中生界三叠系(T)地层,产状呈多分枝的岩床状,形态复杂。岩浆岩是本区磁铁矿成矿母岩。

3.3磁异常

磁异常曲线规整圆滑,呈近似等轴状椭圆形态。以150y值圈定异常,其走向长6000m,宽5500m,以300y值圈定异常等磁力线,其走向长约3600m,宽3500m。由此看出。异常规模比较大。

3.4成矿条件分析

根据以上地质资料分析,矿区内浅部虽是煤系地层,其下则是奥陶系地层,北东向断层构造控制了岩浆岩的入侵及矿田的分布,经钻探验证,本区在深部揭露闪长岩,同时也见到了接触带和磁铁矿。综上所述,本区具备接触交代条件,奥陶系中统含膏角砾岩地层为岩浆的侵入提供了空间,对其接触交代起了催化作用,故而在该地层中有可能形成多层厚大矿体。

3.5以往地质工作

该区过去曾施工一钻孔,在孔深700 多米处见有1m厚的磁铁矿,矿石品位较高,未继续进行深部及外围的勘查工作,以致于本工作区深部铁矿矿体的产状、厚度、延伸情况等缺乏详细的资料。

3.6勘查结果

根据地磁异常分析,有可能为一大的岩体引起,但是结合过去施工的钻探资料分析,该异常可能由一深部矿体引起,推测这个矿体埋深比较大,并且规模也较大。到底是矿体异常还是岩体异常。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也难以确定异常性质,不好下结论,因为除了浅部钻探资料和磁异常外,没有其它资料可以利用,最终决定验证一个钻孔。实际钻探成果反映也有1m左右的铁矿。为此判定该磁异常为一岩体异常。

4.结论

进行矿产勘查工作,首先要调查和了解地下地质的结构和岩浆的活动,对矿床最可能赋存的部位进行确定,并明确探矿工程的施工地点,从而查明矿床内矿产资源的存量。地质勘查必须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本着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工作量,获得较多、较好地质成果的原则,选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钻探、坑探、采样测试、地质遥感等。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科]

【参考文献】

[1]易宗旺,雷东军.浅谈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2]赵炜.钻探技术在深部矿产勘查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

[3]贺冰清,李瑞军.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形势分析与对策[J].资源与产业,2011(02).

矿产行业范文第2篇

双方根据《合同法》,经自愿、平等协商就需方向供方购买铜精矿产品的有关事宜达成共识,签订本合同供双方遵照执行。

一、产品名称、数量、品质及规格:

1、名称:铜精矿

2、品质:精矿含铜品位及有害元素标准,按照云南铜业原料有限公司所规定的标准执行。

3、数量:不限。

4、包装:袋装,每个毛吨扣袋3.5千克。

二、交货时间及地点:

1、交货时间:货到需方料场。

2、运货方式:由供方负责装卸和运输的一切费用。

3、交货地点:云南昆明市需方料场。

三、价格及结算方式:

1、价格:根据供方当月云铜公司公布的月平均价格系数降低两个百分点进行铜金属量的计算:金

计算,银

计算,有害元素按云铜规定标准执行。

2、结算、付款方式:以发货当月的月均价按照第1条的人格规定进行结算付款,需方扣除税款,供方在结算后的一个月内开具金额增值税票给需方,需方补清税款。

四、验收方式及提出异议期限:

1、按本合同所规定的品质规定作为验收标准。

2、计重及品质取样以双方人员在昆明需方料场过磅,取样为准,双方人员共同封存仲裁样品,作为供需双方的仲裁依据,化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提请仲裁。

3、如供需双方对品质有异议(品位误差超过0.5%),由双方人员在一个月内共同提交所保留的仲裁样品到有仲裁资质的机构进行仲裁,并以仲裁结果作为双方最终的结算依据,仲裁费用由背离仲裁结果较远的一方承担。

五、违约责任:

如有违约,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申请执行。

六、本合同一式两份,供需双方各持一份,遵照执行。自双方签字盖印起生效。

供方:

需方:

矿产行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 循环利用 政策体系 综合利用

矿产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对其开发利用程度,往往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甚至决定一国的战略地位。综观世界先进国家,不管是资源丰富的美国,还是资源贫瘠的日本,都把合理开发、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当成生死攸关的问题。因此,研究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紧迫性和深远意义。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即物质流动方向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反馈式流程,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从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从根本上消除了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冲突。传统观念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发展就要抓工业、上项目,就必然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事实上,造成环境的污染的原因不是工业本身,而是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经过进几年的实践探索发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最佳模式。

循环利用是德国在其1991年制定的《包装条例》中首次提出的,随后通过1996年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法案》将它从包装推广到所有部门。 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它遵循资源循环这一规律将目前认为是废弃的产物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从而大大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我国矿产资源产生的必要性研究

我国矿产资源大多是低品位的贫矿资源,而且往往是多金属的共生或伴生矿。据统计,我国的共、伴生矿床约占已探明的矿产储量的80%。目前全国开发利用的139个矿种中,有87种矿产部分或全部来源于共、伴生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煤系共生、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 据1999年调查资料,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40-70%的国有矿山企业不足40%,大量非国有小型矿山根本不进行综合回收。有色金属矿山综合回收率为35%,同比国外水平低10%。 又据对1845个矿山的调查统计,只有2%的矿产综合利用率达70%;有用组分利用率在2.5%以下的矿山就占75% 。可见,在矿产资源开发阶段,我国矿产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都相当低,对多组分矿床未能做到综合勘探、综合开采、综合利用,许多珍贵的有用组分大量流失,矿产资源耗费率高,损失浪费严重。

我国采、选、冶过程中排出的“三废”数量惊人,仅选矿每年产生的尾矿废弃物超过5亿吨。据中国矿业联合会尾矿综合治理办公室估计,尾矿潜在价值约1300亿元,当前的利用率非常低。 “九五”期间,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由1995年的43%提高到2000年的52%,年综合利用量达到3.55亿吨,其中,煤矸石综合利用量由1995年的560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600万吨,利用率由38%上升到43%;粉煤灰综合利用量由1995年的518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7000万吨,利用率由43%上升到58%,我国铜、铅、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 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7亿多吨,累计堆存量已达70亿吨以上,占地约5万多公顷。据估算,我国固体废弃物可利用而未被利用的资源价值达250亿元。 2002年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 %。2003年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55.8%。一些超大型复杂多金属矿床的尾矿利用率仅为10%。 可见,我国“三废”利用率虽然逐年增高,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综合利用率潜力很大。

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年废钢材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7%;再生铝产量145万吨,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 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等未被合理回收。 目前,美、英、德、法、俄、日等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废钢铁利用比率已达40~50%,我国只有20% 左右。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加强废旧金属等物资的回收利用,可以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短缺。

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桎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其次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然后才谈得上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首位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中国矿业2004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目前,全国92%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源于矿产资源。”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就必须重视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90年代后,又提出了源头治理的思想。1993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上循环经济理论正式在中国出现,2000年,绵阳市政府将构造循环型经济写入该市的“21世纪议程”。200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2003年6月,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开始启动。规划内容涉及20个相关的重点领域和专题。其中,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被列为第十个专题。2004年,发展循环经济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国策。

三、实行矿产资源循环发展的对策研究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充分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克服政府失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

1、设立相应组织机构,提高政府效率是推进循环经济的前提。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和发展循环经济,扭转循环经济只与环保部门有关的观念,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循环经济运行的领导和组织。同时政府要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理顺部门关系,改变调控手段,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现代政府。特别是提高公务员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政府形象。

2、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对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照顾,例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税前还贷等。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通过政府面向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以大幅度地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指导着整个社会资源想循环经济的方向的发展。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和价格等政策手段,来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同时,国家也将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的支持。国家发改委已经提出了 《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现在正在根据这些目录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的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经济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再利用者可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另外,政府可以建立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益性事业方面使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为了促进物质和能量在区域和社会更大层面上的循环流动,政府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提供服务,为废弃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市场交易平台,例如建立再生资源的交易市场和信息网络,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等。

3、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政府应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与此同时,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的产业,并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经济的区域布局,建立区域循环经济。

4、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续制定了许多法律、行政法规,以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的框架。然而,在现行的环保法律中,立法观念还仅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的认识比较模糊,在执行上也属于从属地位,这有违循环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对废物进行被动的“末端处理”配合废物回收再利用和减量化的方法,从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的机制。所以,应该尽快地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的修改,以“3R”原则为指导,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严肃行。

参考文献:

[1]邱定蕃:资源循环利用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影响[J].矿冶.2003.4.

[2]沈 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J].资源科学. 2005.1.

[3]葛振华:国外矿产资源保护政策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3.1.

[4]马立新:试论循环经济中的矿业开发[J] 中国国土资源.2004.4.

[5]王贵成: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引进与咨询2003.4.

矿产行业范文第4篇

二○一二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结

按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现将我公司201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报告如下:

一、 采矿权人基本情况:

1、 企业情况:

-------------------------

2、 井田概况:

(1) 交通位置:------------------ (2) 地

:- (3) 地质构造:------------------------ (4) 煤层及煤质:--------------------- (5)资源储量现状:------------------------

二、 开采设计方案执行情况

1、 矿井开采设计方案:--------------

2、 二○一二开采设计执行情况:我矿二○一一年一月五日停产至今,未从事任何开采活动。二○一二年因掘进巷道产出工程煤2.74万吨。

3、 二○一三开采方案设计:二○一三年我矿仍为机械

化开采技改建设矿井,将严格执行《矿井机械化开采设计》进行开采。

矿井开采活动仍在2煤层。

三、 矿区范围

该井田范围由---个拐点坐标圈定,井田面积----平方公里,根据煤层赋存条件,采用地下开采,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全部陷落法。

四、 有无采矿权非法转让、出租、抵押情况:

我公司于二○○二年十一月份由一个地方国有企业转制为目前的股份制民营企业,企业转制后,一直采用正规的管理模式,并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进行合法开采,并经常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开采秩序正常,无采矿权非法转让、出租、抵押等不全法现象。严格按照有关矿产品流通、销售等相关规定进行营销活动。

五、 矿井回采率计划及完成情况:

按照国家规定,中厚煤层矿井回采率为80%,我公司矿井实际回采率目前达到80%以上,采煤工作面回采率可达到95%以上,煤量损失主要是工作面区间煤柱损失。机械化改造工程项目完成后煤炭回收率能够进一步提高。

六、 各种费税缴纳情况:

我矿二○一二年采区全年停产无产量,销售掘进产出原煤后全部按时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使用费,无欠费行为。

#2

七、 有无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等情况:

企业各种证照齐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均在上级有关部门监督下进行。二○一二年全年停产未进行任何井下开采活动,无任何越层、越界等违法现象;无永久封堵点。

八、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公司一直按上级要求进行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二○一二年我们坚持使用好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矿井生产废水治理系统,确保正常运转,实现达标排放。不断努力提高矿井治理污水、废水、矸石等废物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以高起点、高标准、严格进行井上、下建设,将矿井建设成为绿色、环保、安全、和谐的新型矿井,将矿井建设成为安全、高效、文明矿井,为企业的安全发展、高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矿产行业范文第5篇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提出了国际森林问题,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森林问题已成为相关国际公约的重要内容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全球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致力于开展以“获取全球森林信息”为目标的森林资源定期评估工作,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FAO最新开展的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以掌握世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进程为目的,对1990年以来全球森林资源及其功能效益变化趋势进行了监测与评估。并于2006年2月,通过联合国森林论坛发布了《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公布了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结果,全面分析了全球及各国森林资源状况及其演变趋势。

一、世界各国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05年全球森林面积39.52亿公顷,占陆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的30.3%,人均森林面积0.62公顷,单位面积蓄积110立方米/公顷。从世界各国情况看,森林资源呈现如下特征:

(一)世界各国森林面积分布不均衡。全球三分之二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20.5%)、巴西(12.1%)、加拿大(7.8%)、美国(7.7%)、中国(5.0%)、澳大利亚(4.1%)、刚果民主共和国(3.4%)、印度尼西亚(2.2%)、秘鲁(1.7%)和印度(1.7%)等10个国家,其中前5个国家森林面积占全球的50%以上。有105个国家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的比重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世界上也有62个国家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的比重不到10%,其中,有些国家如莱索托、吉布提、埃及、利比亚、毛利塔尼亚、科威特、摩纳哥和瑙鲁不足0.5%。

(二)多数国家的森林以公有林为主。全球84.4%的森林是公有林(指林地所有权,包括国有和集体),13.2%的森林是私有林。《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涉及的229个国家和地区中,74%的国家其公有林超过50%,其中47个国家的森林全部公有;24%的国家其私有林超过50%,其中纽埃岛、库克群岛和基里巴斯3个大洋洲岛国和群岛森林全部私有。森林面积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中,俄罗斯、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全部公有,印度、加拿大、秘鲁和澳大利亚的公有林分别占98.4%、92.1%、83.1%和72.0%,美国的私有林在森林面积中的比重较大,为57.6%。

(三)世界各国森林每公顷蓄积差距大。世界上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森林每公顷蓄积大于全球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其中14个国家和地区森林每公顷蓄积超过200立方米,瑞士、奥地利和法属圭亚那地区高于300立方米,分别为368立方米、300立方米和350立方米。多数国家森林每公顷蓄积不足全球平均水平,包括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泰国、希腊和西班牙等在内的47个国家和地区森林每公顷蓄积不足50立方米,有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也门低于10立方米。森林面积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中,刚果民主共和国森林每公顷蓄积较高,为230.8立方米,巴西、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分别为170.1立方米、115.9立方米、106.4立方米和99.5立方米,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四)全球三分之一的森林是原生林,人工林不足5%。全球原生林占森林总面积的36.4%,人工林占3.8%。原生林集中分布在巴西(31.1%)、俄罗斯联邦(19.1%)、加拿大(12.4%)、美国(7.8%)和秘鲁(4.6%)5国。原生林占本国森林面积的比重大于50%的国家和地区有19个,其中巴西的原生林占87.1%,秘鲁88.8%,加拿大53.3%,印度尼西亚55.0%,墨西哥51.1%。人工林主要分布在中国(22.4%)、俄罗斯联邦(12.1%)、美国(12.2%)、日本(7.4%)、苏丹(3.9%)和巴西(3.9%)。人工林占森林面积的比重大于20%的国家和地区有38个,有些国家如阿联酋、阿曼、科威特、佛得角、利比亚和埃及的森林全为人工林。

(五)全球森林的三分之一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11%的森林指定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用于生产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的森林比重大于50%的国家和地区全球有43个,有些国家如克罗地亚、芬兰、法国、希腊和爱尔兰的比重超过90%。有22个国家和地区将30%以上的森林指定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些国家如留尼汪、中非共和国、新加坡、塔吉克斯坦和新西兰指定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森林比重大于70%。全球指定用于水土保持的森林面积比重为9.3%,其中有31个国家的比重超过30%,有些国家如肯尼亚、利比亚、科威特、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90%以上的森林用于水土保持。全球指定用于提供休闲、旅游、教育及宗教场所等社会服务的占3.7%,有些国家如塞拉利昂、亚美尼亚、德国和巴西指定用于提供社会服务的森林比重超过20%,德国达42.3%。

(六)每年近百分之四的森林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全球每年平均有1.04亿公顷的森林受到林火、有害生物(包括病虫害)以及干旱、风雪、冰和洪水等气候事件影响,其中受森林病虫害和林火影响的面积较大,分别占65.3%和26.7%。受灾害影响森林面积的83.5%集中分布在美国(23.5%)、加拿大(15.6%)、印度(12.5%)、中国(7.6%)、俄罗斯联邦(7.4%)、缅甸(6.2%)、乍得(5.9%)和芬兰(4.8%)。这些国家受灾害影响的森林面积占本国森林面积的比重分别为8.1%、5.3%、19.4%、4.5%、0.9%、18.8%、50.0%和22.1%。其中,受病虫害影响森林面积较大的国家有美国(2246.6万公顷)、加拿大(1423.8万公顷)、印度(940万公顷)、中国(707.4万公顷)、俄罗斯联邦(591万公顷)和蒙古(279.8万公顷),这些国家合计占全球的90.8%。

二、世界各国森林资源演变趋势

《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森林政策,开展植树造林,人工林面积持续增加,森林正由木材生产向多功能利用转变,森林可持续经营取得新进展。但全球森林面积,尤其是原生林面积继续呈减少趋势。

(一)全球森林面积总体上继续呈下降趋势,但减少的速度变缓。2000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730万公顷,但与20世纪90年代(1990-2000)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890万公顷相比,减少速度明显下降。世界上有56个国家及地区森林面积在过去5年中增加,年均增加森林面积合计为556.4万公顷,其中中国、西班牙、越南、美国和意大利5国增加最多,分别达405.8万公顷、29.6万公顷、24.1万公顷、15.9万公顷和10.6万公顷。但仍有77个国家及地区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年均减少森林面积合计为1288万公顷,减少较多的国家有巴西、印尼、苏丹、缅甸、赞比亚、坦桑尼亚和尼日利亚,年均分别减少310.3万公顷、187.1万公顷、58.9万公顷、46.6万公顷、44.5万公顷、41.2万公顷和41.0万公顷。其中尼日尔、刚果民主共和国、几内亚、文莱、尼泊尔、菲律宾、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墨西哥、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减速变缓。

(二)全球人工林面积增速加快。2000至2005年全球人工林面积每年增加280万公顷,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225万公顷。世界上有85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林面积呈增加趋势,过去5年年均增加合计294.9万公顷,其中年均增加面积较多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联邦、美国、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智利和澳大利亚,分别为148.9万公顷、32.0万公顷、15.7万公顷、12.9万公顷、8.4万公顷、7.9万公顷、6.1万公顷和5.6万公顷。但仍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林面积呈减少趋势,过去5年年均减少合计16万公顷,其中年均减少面积较多的国家有苏丹、菲律宾和哈萨克斯坦,分别为4.7万公顷、4.6万公顷和2.9万公顷。

(三)全球原生林面积迅速减少。受毁林开荒、择伐及其它人类活动影响,2000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原生林面积702万公顷,与20世纪90年代(1990-2000)全球年均净减少原生林面积387万公顷相比,减少速度加快。《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列示出原生林数据的9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36个国家原生林面积在过去的15年持续减少,有些国家如美国、巴西、越南、尼泊尔、奥地利、保加利亚、危地马拉、塞内加尔、哥伦比亚和亚美尼亚2000至2005年减少速度快于1990至2000年。有11个国家原生林面积持续增加,主要分布在日本、西班牙、瑞士、瑞典、吉尔吉斯坦、土耳其、爱沙尼亚、立陶宛、波兰和斯洛文尼亚等国。

上一篇:商业设计下一篇: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