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论文范文

2023-09-17

煤炭行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评价一个优势的煤炭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把信息化建设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利用信息化的现代化手段助力“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的实现。将达成“以集约管控为主线,以项目管理为重点,以协同平台为支撑,逐步形成“一个协同、两套体系、三层平台、五大应用”的战略目标,使信息化促进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迈入新的台阶,进入了新的征程。

关键词:节能减排 信息化 新台阶

2011年3月5号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披露,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当前,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步骤。

1 煤炭行业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必须推进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网络化、管理网络化、采购电子化与管理科学化

1.1 生产领先与管理滞后并存

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自动化的应用,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应用,营销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但就信息化的规模、深度、广度来看,煤炭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一方面企业内部对生产安全监测监控、生产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矿区通信专网等工程建设普遍比较重视,发展较快,而企业管理信息化相对而言发展较慢;另一方面,各企业之间差距很大,相当多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少部分企业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并能从中受益。

1.2 由生产到管理、均衡推进

目前,大多数煤矿企业的产运销存财业务仍采用手工处理,而且由于组织机构的不断调整、岗位职能的经常变换、统计汇总口径不一,致使企业的统计数据不全或断档,信息收集效率不高,信息滞后,统计过程中人为失误较多,煤炭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较低,对市场信息反应较慢。煤炭企业经营发展不仅要了解煤炭产量,还要了解产、运、销、存的综合、准确的数据。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拓展到产运销存财业务的管理上。要实现产运销存财业务的管理信息化,需借助于ERP等综合管理软件系统,通过综合应用达到全面掌握各地、各煤种的生产、销售、装车发运、流向、到货等煤炭供需信息;了解主要铁路流向、铁路限制口煤炭流量、主要煤炭港口库存量等信息,具体指导煤炭运销工作;实现煤炭企业年度订货、月度销售、每日煤款回收等销售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使企业领导及时准确了解自身产、销、运、存情况,及时组织货源、调整生产经营工作等。

2 信息化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目前,煤炭产业的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以大规模的投入和粗放式的经营为主,但是这种生产方式会带来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

2.1 信息化推动节能减排

绿色发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等,对生产全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的实时监控,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加强重点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通过软件、数据库、网络通信、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计量检测、监视监控等信息及自动化技术,与工艺、流程管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

2.2 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制造能力和效率

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制造能力和效率,也是煤炭行业实施“十二五”战略的突破口。煤炭行业信息化实施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是以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为核心,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为重要内容,风险管理贯穿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资金支付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等各项业务过程中,实现对项目的有效控制。该管理系统实施之后,将会构建多层次、多区域集中管控体系,控制风险,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信息可视化、流程透明化、动作标准化”,做到管理可控,管理模式可复制;打破总部、项目部、分子公司、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整体信息和知识共享;及时地获取和分析内外部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用信息技术重构过程管理、物流管理和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

信息化手段能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及管理过程数字化,提高产品开发与制造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制造业中的节能减排。同时,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应用也在制造业中兴起,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推动了企业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引导传统产业的发展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方向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2.4 运用信息化推进煤炭行业跨越式发展

作为煤炭行业,其发展趋势是从产业现代化走向产业信息化,从现代煤炭行业走向信息煤炭行业。煤炭行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叠加时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煤炭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节约能源、提高效益的目的。

2.5 运用信息化促进煤炭企业的改造提升

围绕提出的“十二五”的战略目标,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构建现代化信息化港口;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传统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效率,需要找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同时,统筹规划实施一批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从解决行业和企业突出问题入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敏捷生产等技术的应用示范。

3 结语

目前煤炭行业信息化总体水平不高,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煤炭行业节能减排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今后面临的压力仍然很大,需要整个行业一起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让信息化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让水更清,让天更蓝,让我们的地球更美丽。

参考文献

[1] 王钊.ERP在我国企业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

[2] 邹晶.节能减排:压力与动力同在[J].世界环境,2007.

[3] 刘谦.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进一步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

煤炭行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市盈率在市场上被广泛提起,由于它使用方便并且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是证券分析师经常使用的证券估值方法。本文对市盈率的内涵、计算方法、使用范围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市盈率这个指标来重点关注2011年的煤炭行业具有可比性的上市公司,试图通过市盈率这种相对估值方法来挖掘中国的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然而本文的研究表明,仅仅利用市盈率难以发现被低估的股票,还需综合利用其他方法。

【关键词】 市盈率 煤炭行业 证券估值 股票投资

一、引言

证券估值有多种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种:绝对估值方法与相对估值方法,绝对估值方法包括股息贴现模型(DDM)及贴现现金流模型(DCF),相对估值方法包括市盈率估值法、价格/账面价值比率估值法、价格/销售收入比率估值方法等等。各种估值方法都有优缺点,都有各自的使用范围。所以,理论界及实务界在进行估值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将各个方法进行综合,最后得出结论,但这也难免会存在偏差,这就是估值的魅力所在,所以估值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本文之所以选用市盈率方法对煤炭行业进行估值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法的考虑:首先,市盈率是证券市场特有的财务指标,它是衡量一个上市公司是否有投资价值的很重要的依据;其次,市盈率在市场上被广泛提及,但是市盈率到底该如何计算,如何正确应用市盈率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这些问题很多投资者并不清楚;最重要的是市盈率是个相对的指标,必须要在同行业里进行比较才有意义。煤炭行业从长远来说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且该行业的需求比较旺盛,行业依然有增长的潜力,煤炭行业的进入壁垒使得行业的护城河很宽,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煤炭行业有比较强的价格转嫁能力。所以煤炭行业是值得研究,并且值得投资的重要行业。

二、行业分析

1、行业运行态势

整个行业发展的态势分析:第一,煤炭行业集中度提高、话语权提升;第二,产区重心继续西移,煤种结构矛盾突出;第三,煤炭企业财务状况优异,产能控制能力强;第四,下游复苏趋暖,需求增长迅速;第五,上游资源属性强,资源税可以得到部分转嫁。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以及地区和煤种的不平衡仍然可以对煤价形成较强支撑,因此煤炭行业的高盈利能力仍可以继续。煤炭行业经营状况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虽然业绩高峰期已随煤价的起落过去,然而较长时间的平稳经营,稳健的业绩表现仍然可以期待。煤炭行业所面临的风险:通货膨胀受到社会持续关注,国家约谈诸多企业,为了确保电价稳定,明确规定煤炭企业不得随意涨价,煤炭价格调控力度超预期;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国家不断控制市场上的流动性,紧缩政策力度或经济放缓幅度可能超预期;煤炭行业资源税改革,这也可能加重煤炭企业的经济负担。

2、资本市场状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从事与煤炭采掘、生产及煤炭产品加工等相关的上市公司被分割在煤炭采掘业、采掘服务业及煤气生产及供应业。总体来看,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多分布在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如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省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普遍较强,股价表现较好。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对煤炭的需求也持续增强,煤炭股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上涨。同时,与其他行业相比,煤炭行业现金分红较多,投资者回报比较丰厚,市盈率大致在20倍左右。根据联合证券研究所的报告,2000—2009年中国A股市场上煤炭行业的每股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10%—15%,在整个行业里面煤炭行业的平均收益不仅很高,而且很稳定,表现仅次于金融服务业。

三、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市盈率的研究比较完善,Basu(1997)首次研究了股票收益率、风险与市盈率的关系,发现利用CAPM测算出来的期望收益率,在考虑风险因素后,超额收益与该公司股票的P/E比率呈负相关,并称为市盈率效应。Fuller、Huberts及Levinson(1993)则认为与低市盈率的股票相比,高市盈率股票具有较高的收益率。Beaver及Morse(1978)认为市盈率主要受公司收益的增长及股票的市场价格风险影响。

市盈率这个财务指标在中国被广泛提及,但是在学术领域深入探讨市盈率的文章非常有限。宋剑峰(2000)描述了P/B与/P/E这两个指标的内涵,认为与P/E相比,P/B是个更好预示公司未来成长性的指标。何诚颖(2003)对中国股市的市盈率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股市市盈率分布特征行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韩立岩、熊菲与蔡红艳(2003)则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行业市盈率与行业自发投资增长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即行业市盈率不能反映反映行业成长性。

关于市盈率的影响因素,朱武祥、邓海峰(1999)认为公司股票市盈率高低受三项价值驱动因素的影响:由无风险利率和企业风险共同决定大的股权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资本成本率)、公司确保的投资收益率和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卢锐和魏明海(2005)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与流通股比重或流通股股本显著负相关,受到行业市盈率的影响明显。

四、研究设计

1、样本及数据

本文依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从煤炭行业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在市盈率上的可比性,本文对样本公司的上市时间、资产规模、产品属性等进行控制,这些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相同,资产规模接近,有利于进行市盈率的比较。本文所选数据全部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

2、变量定义

本文的具体变量如下表所示。

通过表2的估值报告可以发现,如果将两种市盈率所计算产生的理论价格与实际价格相比较,煤炭行业中股价被低估中的有平庄能源、煤气化、西山煤电、盘江股份、山煤国际、开滦股份与昊华能源,其余的股票被不同程度的高估。那么是否就说明这几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就会有投资价值呢,其余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就没有投资价值呢?下面将给出本文的投资建议。

五、投资决策

在股票市场上,市盈率是一个反映股价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关系的指标。在中国的新股发行定价市场上也一直利用市盈率定价法,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也把市盈率作为投资股票的重要参考指标。然而市盈率作为投资参考的重要指标,在具体的投资决策中有几点需要重点注意:第一,市盈率的非精确性。从市盈率的公式上面可以看出,分母是每股收益,具有相对静止的特征,而分子是股票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动而随时变化,这就决定了市盈率本身的固有缺陷,这实际上是以上期的收益代替本期的收益,由于市场的变化上期的收益可能会和本期的收益有较大的出入,由此计算出来市盈率可能会存在偏差。第二,市盈率的有限可比性。股票的市盈率高低只有在同一时间、同一股市及同一行业里面才会有比较的意义,市盈率的高低还容易受到公司会计政策的影响,因此简单比较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也不尽合理,同时在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企业也会有不同的市盈率。第三,市盈率是个动态指标。企业业绩变化及股票价格变化都可以随时改变个股的市盈率及整个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即便是某个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变化,除了关注市场率本身的变化以外,还需要关注引起市盈率变化的原因。

所以,很多从事实务的工作者在进行股票估值的过程中,他们在出具定价报告时会以市盈率这个指标来解释他们定价的结果,但是具体的估值手段上却是在考察公司的行业环境、经营状况后各种估值手法的综合运用。以本文研究的煤炭行业为例,从公司单个基本面而言,各个公司情况不尽相同,譬如平庄能源,公司一季度的收益往往不如后面三个季度数据好,再加上受到政策紧缩,大盘震荡的影响,股价下跌不可避免。在被低估的股票里面,有些股票确实是值得关注的,譬如煤气化、西山煤电、开滦股份、盘江股份。煤气化(000968)在2012年龙泉矿投产,公司的煤炭产能会得到显著增加,西三煤电(000983)公司的产量在未来还可能高位增长,开滦股份(600997)煤化工产业链完整,未来几年产能释放较快,拥有海内外的煤炭资源丰富,盘江股份(6000395)集团响水煤矿有望注入公司……所以虽然市盈率这个指标存在多个缺陷,但它还是投资者在衡量股票价值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当然投资者除了参考市盈率这个指标外,还需综合公司的基本面。总之,股票市场上的投资决策需要的是惊人的胆识和锐利的眼光。

【参考文献】

[1] Basu. Investment Performance of Common Stocks in Relation to Their Price-Earnings Ratios:A Test of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J].Journal of Finance,1997(3).

[2] Fuller,R., L. Huberts, M.Levionson. Returns to E/P Strategies, Higgledy-Piggledy Growth Analysts forecast Errors, and Omitted Risk Factors[J].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93(2).

[3] Beaver.,D.Morse.What do P/E Ratios Mean?[J].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1978(7).

[4] 宋剑峰:净资产倍率、市盈率和公司的成长性[J].经济研究,2000(8).

[5] 何诚颖:中国股市市盈率分布特征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3(9).

[6] 韩立岩、熊菲、蔡红艳:基于股市市盈率的资本配置研究[J].管理世界,2003(1).

[7] 朱武祥、邓海峰:股票市盈率中隐含的竞争优势持续期[J].经济研究,1999(12).

[8] 卢锐、魏明海: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2005(4).

煤炭行业论文范文第3篇

2012年上半年以来,煤炭行业在市场需求低迷、价格倒挂以及钢铁行业受房地产市场等外部经济走弱的影响,全国范围内煤炭和钢铁行业经营运行下滑。煤炭和钢铁行业作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为商业银行经营的重点客户,两大行业在经历了本轮较长时间的运行下行态势,其银行业信贷风险应值得关注。

一、全区煤炭和钢铁行业当前运行状况分析

(一)全区原煤产量下降,销售下滑,亏损企业数增加

从煤炭行业来看,受国内煤炭市场需求下滑、价格下降的影响,全区煤炭行业运行景气度明显下行,即便国家及地方政府没有下达煤炭停产、整改等政策措施,全区主要煤炭产区鄂尔多斯市也出现了超过一半以上的煤矿企业自行减产或是关停状况。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区原煤产量已连续4个月出现了环比下滑的趋势,并且这一趋势有加强态势,3-6月份原煤产量环比分别下降1.7%、1.8%、2.3%、4.5%。虽然同比原煤产量依然上涨,但涨幅已趋于减缓态势。1-6月份,全区生产原煤5.2亿吨,同比增长14.8%,较去年同期增速回落20.0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较5月份增速回落6.5个百分点。从煤炭行业效益看,煤炭需求回落、价格下降,全社会存煤快速增加,市场供大于求趋势明显,企业货款回收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上半年全区煤炭亏损企业数同比增长50%;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10亿元,同比增长172.4%。在亏损加大的同时,企业库存数明显上升、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也进一步拖累了企业,企业存货达到了205.6亿元,同比增长44.6%;全区煤炭行业主营业务成本1293.7亿元,同比增长21.0%。企业利润总额为389.1亿元,同比仅增长4.4%,增速同比回落38.1个百分点。

(二)钢铁行业亏损增加,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

钢铁业在产能过剩、出口锐减、内需萎缩的三重困境下,全区钢铁行业经营状况明显下滑。上半年,全区钢铁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67.6亿元,同比增速仅为8.9%,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9.2个百分点。从全区钢铁行业经济效益看,上半年利润总额为4.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1.6%,而钢铁行业的亏损企业数量同比增长79.28%,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到了11.0亿元,同比增长345.8%。从钢铁行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来看,以全区钢铁产业重点地区包头市为例, 2012年上半年,钢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9.3亿元,同比增长12.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4%;拉动工业经济增长4.0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1.7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3%,较年初下降2.9个百分点。

二、煤炭、钢铁行业银行业信贷风险分析

(一)煤炭、钢铁行业银行业贷款不良率保持平稳,对全区银行业信贷风险影响不大

按机构类别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煤炭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较好,而地方性法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所增大,但由于信贷规模较小,对全区银行业信贷风险影响不大。截止2012年6月,全区国有商业银行煤炭行业贷款余额533.2亿元,同比增长29.9%;不良贷款余额为1.0亿元,同比下降68.3%。调查的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煤炭行业贷款余额为57.6亿元,同比增长136.3%,不良贷款余额为0。地方性法人商业银行煤炭行业贷款余额为31.4亿元,同比增长107.1%;不良贷款余额为0.2亿元,同比增长88.9%。

从全区钢铁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看,钢铁行业信贷资产不良率较低,信贷风险控制较好。截止到2012年6月份,全区国有商业银行钢铁行业贷款余额为114.8亿元,同比增长19.7%,不良贷款余额为1.0亿元,同比下降15.3%;调查的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钢铁行业贷款余额为22.0亿元,同比增长65.1%,不良贷款余额为0;两家地方性法人商业银行钢铁行业贷款余额为1.8亿元,同比增长5.3%,不良贷款余额为0。虽然全区钢铁行业不良贷款率较低,风险控制较好,但由于目前全区钢铁行业多数属于集团经营模式,在钢铁业务经营不佳的情况下,其他业务,如稀土业务、采矿业务发展较好,部分地掩盖了钢铁业务运行不佳的状况。如全区重点钢铁企业包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上半年,包钢集团所属的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为1.0亿元,而同期则达到了5.0亿元;集团所属的稀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达到了24.4亿元,是其钢铁业务的4.9倍,部分弥补了钢铁业务运行不佳的现状。而银行对钢铁企业的授信通常采用集团授信方式,若单独分离出钢铁行业,全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可能会有所上升。

(二)煤炭和钢铁行业自身偿债能力均出现下降

从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现行监测的255户大中型企业中挑选具有明显代表性的23家煤炭企业(资产总额为2690.8亿元)和13家钢铁企业(资产总额为1218.4亿元)进行调查,对全区煤炭和钢铁行业企业自身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发现煤炭和钢铁行业自身偿债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2012年上半年,所调查的煤炭企业短期银行借款余额为259.7亿元,同比增长43.1%,而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借款能力的速动比率为1.3,较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企业长期银行借款余额为548.1亿元,同比增长12.3%,而反映企业支付长期借款利息能力的运营资金与长期负责比率为0.6,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从企业支付长、短期借款利息能力的利息保障倍数看,上半年调查企业利息保障倍数为8.3,较年初下降1.2个百分点。上述各项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当前煤炭企业支付银行贷款能力有所下降,企业的偿债风险有所增加。

调查的钢铁行业偿债能力看,上半年钢铁行业短期银行借款余额为171.6亿元,同比增长104.6%,而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借款能力的速动比率为0.6,较年初提升0.1个百分点,虽然这一指标较年初有所增加,但调查企业这一指标提升主要是因为企业短期银行借款的突增所引起,侧面反映了企业以新帐还旧账的现状。调查企业长期银行借款余额为105.7亿元,同比下降29.3%,为近两年来首次出现。在钢铁行业整体市场运行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获得长期贷款的能力明显下降,从侧面反映出了银行对钢铁行业长期发展的担忧,为控制信贷风险而减少了对其长期贷款的发放。

(三)钢铁行业银行贷款风险更大,煤炭行业贷款长期化值得关注

当前钢铁行业银行贷款出现的新变化是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需求明显增加,带动短期银行借款明显增多,而长期贷款在国家政策调控以及银行惜贷的影响下回落明显,但仍要警惕钢铁行业的中长期贷款风险隐患。因为,当前多数银行投向大型钢铁公司的信贷资金均采取由大型钢铁公司集团内部关联企业担保的方式,而且集团关联企业担保贷款金额大,多数为中长期贷款。由于钢铁行业所受外部经济影响更为明显,产品周转周期长、变现能力差,一旦出现钢铁集团公司整体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均都大幅下降的态势,将增大银行的偿债风险,因而今后对全区钢铁行业的银行信贷风险也应从钢铁集团公司的总体经营形势予以关注。

煤炭行业虽然利润增速明显放缓,同比仅增长0.3%,但从全区工业总体盈利状况看,煤炭行业依然是全区最为盈利的行业。因此,企业的偿债支付能力依然较强,但需要关注煤炭行业长期贷款比重上升的问题,上半年调查企业的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比例为1:2.2,而年初为1:1.9。虽然煤炭行业依然为各商业银行竞相追逐的优质客户,但银行对煤炭行业的“垒大户”现象,会导致全区煤炭行业贷款的长期化和贷款集中度风险。在当前部分煤炭企业步入微利甚至是大幅亏损的形势下,贷款长期化和过于集中将会使今后银行在经营中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应关注这一风险的存在。

三、政策建议

(一)把握好煤炭和钢铁行业的贷款总量

随着国家对煤炭和钢铁行业调整力度的加大, 银行业应及时抓住当前煤炭市场价格企稳回升、需求总量逐步增大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煤炭行业的信贷结构,控制好煤炭行业的信贷总量,同时进一步加强贷后检查频率,认真关注自身信贷经营风险。要密切关注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要求煤炭生产企业在生产资金使用上严格控制贷款用途。实施“ 有进有退”的钢铁行业信贷结构调整战略,迅速地退出技术落后、重复建设、没有发展前景的劣势钢铁企业和中小钢铁企业。要针对钢铁行业的特点,关注问题贷款的征兆, 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尤其是要把握钢铁行业贷款总量, 调整钢铁行业信贷结构, 这是银行防范钢铁行业信贷风险、优化信贷结构的重要措施。

(二)加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逐步转变以信贷为主的经营方式

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利润来源渠道趋于多元化, 但信贷资产仍然是我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和收入来源。因此,全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风险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自身赢利水平, 更关系到全区整体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金融战略安全。由于煤炭、钢铁行业是银行业融资量较大、单个客户数量较多的信贷客户, 如神华集团、伊泰集团、包钢股份等重点煤炭和钢铁企业的项目建设中都有大量的银行机构参与其中,因此,有效控制煤炭和钢铁行业的信贷资产风险,加快转变以信贷为主要收益来源的经营模式成为今后全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转型的核心环节。

(三)控制煤炭、钢铁行业银团贷款风险

煤炭、钢铁行业多数贷款额度较大,商业银行对其进行银团贷款时也要注重风险防范。一是增加开展银团贷款的硬约束。当前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框架内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情形之下银行对集团客户的授信必须适用银团贷款的模式。因此,要明确在何种情形之下必须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开展集团客户授信工作,从而通过外力推动银行行为,大幅度降低牵头银行的协调组织成本和人力成本。二是制定科学的银团贷款操作流程。三是要严格实行银团贷款项下的信息共享与充分沟通。在集团授信客户出现风险时,银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转变为债权人委员会,争取宝贵的风险化解时间,减少损失。

煤炭行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从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出发,研究了国际上典型的四种循环经济模式,最后提出了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关键问题,为山西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借鉴。

关键词:煤炭;循环经济;措施

Key words: coal; circular economic; measures

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其煤炭工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引致了山西工业行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同时也相应引发了许多矛盾,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和以原煤、焦炭、火电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仅使山西面临着与全国其他省区类似的因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环境问题,还承担着大规模开发、加工、转换、外运等多方面的环境负担。

1 循环经济模式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经济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这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性的和一次性的,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这种做法技术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是人们对前两种模式难以为继而反思之后,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的过程,在这个生产循环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循环经济正是我国现阶段所追求的经济模式。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后期开始引入循环经济的概念,现已开始进入实际运用阶段,在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各地都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

2 山西省煤炭行业引入循环经济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山西煤炭地下采空区面积已达1 300平方公里,塌陷土地520平方公里,且以每年25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每年因采煤排放地下水资源达4.1亿立方米,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山西现有煤矿石山106座,自燃40多座,自燃产生的二氧化碳、烟尘等废气排放量达358亿立方米/年。山西每年因燃煤排放的烟尘80.05万吨,二氧化硫80.24万吨。各城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太原市空气中悬浮颗粒和二氧化硫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8倍和3倍,称为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在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负荷中,焦化工业分别占到山西总负荷的30%和40%,山西每年洗煤水的排放量约500万立方米,煤泥年流量约为5万吨,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河道,使山西24条主要河流中已有83%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山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山西遍地是煤,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为外省输送了近百亿吨煤,占全国外调煤总量的70%以上。而遍地是煤的山西却变得千疮百孔。高强度、粗放式、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也使山西的经济结构趋于单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艰难而必然地选择。由循环经济的内涵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必然是煤炭资源的大量节约、废弃物的高效回收与循环利用、伴生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的最小程度污染,从而实现煤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合理分配与持续利用,这与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双赢,这也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发挥循环经济还可以促进煤矿企业产业链和产品链的延伸,克服传统煤矿企业发展存在的诸多缺陷,使煤矿企业不仅获得了煤炭开发价值,还得到煤炭深度开发和使用的价值,摆脱煤矿企业一直处于的基础的、粗放低效经营的状况和相对从属的、被动的社会经济地位。

到目前为止,山西省已建成煤炭循环经济项目56个,正在建设的40个项目中,近期还将有阳煤集团氧化铝、潞安集团甲醇项目一期、晋煤集团寺河矿井瓦斯电厂等20个项目建成投产。

3 山西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循环经济首先被经济发达国家所采用,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循环型社会。国际范围内发展循环的比较典型的模式有四种:

(1)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2)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个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3)德国的回收再利用体系模式。德国从环境保护入手,主要通过建立废弃物资源化的双元系统来发展“循环经济”,其特色是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在世界的前列,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德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及其实践,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日本、欧盟各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依据循环经济的思想制定或修订了本国的废物管理的法律规范。

(4)日本的循环社会模式。日本从资源减量化入手,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主旨,在环境保护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社会结构开始从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社会,向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型。

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循环的模式,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第一,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和行业性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不仅要依靠国家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而且要结合山西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符合山西的实际情况的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要在制度层面上制定相关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煤炭产业政策,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煤炭产业发展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减轻自然环境负荷。

第三、在煤炭企业内部建立回收再利用体系。由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再加上煤炭生产企业长期实行粗放式管理,使得煤炭企业投入的生产材料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特别是一些机电产品和金属材料,如电力电缆、控制电缆、通讯电缆,铜电车线、钢芯铝绞线、凿岩机、高中压阀门、型钢、圆钢、钢材、钢丝绳等。这些物质既不构成最终产品,又比较容易完好的回收再利用,使得回收成为可能。

第四、建立矿区生态园区。实践证明,建立生态园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方式。园区内企业的废料成为矿区内其他附属企业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园区内企业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生态产业链,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经济系统。

第五、应在煤炭行业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又称生产者扩大,是指生产者对于产品的责任,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产品的使用结束之后。生产者不仅要对产品的性能负责,而且要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这就使得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选择、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首先,要制定法律,明确各方责任;其次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循环”的原则,规范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最后要完善行业标准,包括对废弃物处理的标准。

第六、应形成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的机制。要使企业生产中的物质能够“循环起来”,必须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这样就可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要借助于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企业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循环经济。

4 结束语

由于长期以来山西煤炭企业的粗放型发展,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上能源采掘和加工技术水平较低,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代价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山西发展循环经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只要山西煤炭企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变挑战为机遇,一定会逐步地走上环境与经济双赢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养洁. 循环经济模式下山西发展战略[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9):63-64.

[2]邵建华. 循环经济模式在德国煤矿区的成功运用[J]. 华东经济管理, 2004(3):89-91.

[3]陈钢, 王汉斌, 侯红燕. 循环经济应用于煤矿环境治理研究[J]. 机械管理开发, 2008(3):140-141.

[4]宋东风. 我国循环经济模式的思考[J]. 技术经济, 2006(4):19.

煤炭行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煤矿安全规制参与主体及各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分析,对他人的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煤矿安全规制失灵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进行综合评述,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煤矿安全规制;规制失灵;综述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而我国是一个煤矿事故高发的国家。据统计,2010年,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403起、死亡2433人,百万吨死亡率0.759%。虽然相比前几年百万吨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与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近几年媒体不断报道的煤矿频发事故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2 煤矿安全规制的利益相关者

2.1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是规制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与维护者,并以煤矿工人的安全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规制政策。由于为维护矿工安全利益支付的经济成本不由中央政府负担,因此在经济收益与政治收益之间,中央政府更偏向政治收益,因此经济的牺牲完全是为政治的目的服务,经济利益从属于政治利益。

2.2部门执行者与个人执行者

规制政策能否顺利执行是决定煤矿安全生产规制是否有效的关键。基于“经济人”的理性,对于中央政府制定的规制政策,执行者不一定会严格执行,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决定是否严格执行上级的政策。

2.3地方政府与其职能部门

地方政府作为有着自身财政利益的“经济人” , 必然要追求自身财政利益的最大化, 也就要保障本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样地方政府同本地的企业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尤其是那些在经济增长上严重依赖煤炭生产产业的地方政府, 存在着与煤炭生产企业结盟的强烈动机。在此基础上就可能产生地方政府放松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管制的现象。

2.4煤炭生产企业

煤炭企业是规制政策的被规制者,它遵从市场的逻辑和经济人的本性, 煤炭生产企业会减少安全投入使生产成本最小化而使利润最大化。因此只要成功地规避规制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因接受规制而增加的成本, 作为被规制者的企业就会积极地向规制者寻租。而企业规避规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规制者及其他政府官员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他们在执行政策时不是从政策本身出发而是从煤炭生产企业的利益出发, 成为煤炭生产企业利益的维护者。

2.5煤矿工人

煤矿工人是作为规制结果的直接承受者,是安全利益的被保护者,处于弱势, 单个的煤矿工人根本没有力量与企业相抗衡。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安全规制的监督者,只不过因为处于弱势地位,一部分人因为自身利益对违规行为采取规避态度,另一部分人则因安全意识不强或获取信息极度有限而无法举报。

3 煤矿安全规制失灵的原因

3.1 中央政府规制政策存在漏洞

从现行规制来看,我国的《煤炭法》、 《矿山安全法》和其他有关煤矿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等,对煤炭生产中的安全投资作出了相关的规定,并且对违反这些规定从事煤矿开采的企业行为如何进行处罚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这些规定没有能够有效遏制矿难的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处罚力度不够。如现行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因不符合安全标准导致一般安全事故(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应处以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对矿工家属的赔偿最低为20万元。这样的处罚标准,对于能从非法开采中获取巨额利润的矿主来说,根本不会触及神经。这些矿主宁可在矿难发生后支付赔偿,也不愿意增加安全投资来避免矿难的发生。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应当对安全投资不足的矿主加大处罚力度。

3.2 矿产资源产权不明

我国矿产资源虽然明确了国家所有,但目前国有矿产资源的经营形式就是一种代理人制度,各类代理人本身都不拥有合法的对于生产资料的个人产权,也不对拥有的生产资料负责,导致企业成本的外部化和私人成本的社会化。我国在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之间分配了矿产资源的产权,但却没有明确彼此的义务,尤其是使用权人的义务和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现实中更欠缺使用权人履行义务的激励机制 。

3.3 规制机构配置失当

李豪峰和高鹤利用博弈模型分析了中国目前煤矿安全规制体制的弊端,王绍光从被规制者和规制者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煤炭安全规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中国崛起中的煤炭安全规制体系予以详细介绍,杨宜勇和李宏梅通过分析规制主体、煤矿企业以及矿工之间的关系, 认为应该通过制度架构引导煤矿企业的无序行为, 以制度的力量来规范煤矿企业行为, 减少煤矿安全事故;刘斌 认为, 中国矿难频繁发生既源于煤矿安全规制体制原因,又源于政府规制理念与政策的失当。

3.4 政府规制俘获问题的存在

地方政府可能会被煤矿企业收买或俘获, 从而采取不利于矿工的行为。由于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都是理性经济人, 追求各自效用的最大化, 从而煤矿企业往往会运用一定的手段( 如金钱、选票等) 去“俘获”规制者, 使其提供有利于企业的规制政策。

3.5 煤矿企业与矿工、规制机构与煤矿企业、中央与地方规制机构间信息不对称

(1)煤矿企业与矿工之间信息不对称。矿产企业对于矿业安全设施、监管系统等方面占有信息优势,而矿工对安全原理、事故致因与风险的认识水平及风险态度有很大差异 。矿产企业为追逐利润刻意隐瞒一些安全问题,因此矿工处于信息劣势方。

(2)规制机构与煤矿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由于规制机构收集和占有的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信息不完全、不准确,企业外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无法了解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真实情况,因而难以有效地实施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企业外部管制的乏力,容易引起企业内部管理的松懈,从而诱发人员的缺陷、物质和环境的缺陷,进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生产环境的出现,最终酿成煤矿事故。

3.6 煤矿企业的“政治捐献”

煤矿企业利润的上升有利于当地政府的税收,而当前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是GDP,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其它方面的发展指标。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自身财政利益的最大化, 也就要保障本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基于共同的利益,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煤矿企业的“保护伞”。

3.7 煤矿工人的逆向行为

肖兴志等人采用了 VAR 模型对中国煤矿安全规制行为与规制效果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煤矿安全规制在长期是有效的, 体现在长期可以显著降低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但这种有效性在短期内会被煤矿工人的逆向行为所抵消,从而意味着规制机构在煤矿安全规制中面临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之间的权衡。

4 煤矿安全规制失灵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法律法规,规制“规制者”

完善立法,规范规制者的行为边界和行为方式,使规制者在公共利益理论下实施规制,是提高矿难社会规制效率的关键。现行的立法对规制者的监督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宪法改革,规制“规制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宪法来限制政府,避免干预政府、腐败政府等的出现;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推进如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制度、矿难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为政府社会规制提供法律依据。这样,使规制者合理执法,从根本上治理矿难事故。

4.2 建立相对独立且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制机构

肖兴志提出了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煤矿安全规制机构配置模式。他认为,要建立安全有效的安全规制机构,首先应确保煤矿安全规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须对煤矿安全规制机构建立相应有效的监督系统, 确保其不滥用权力。

4.3 逐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公开程度

政府在鼓励乡镇小煤矿发展的同时不可放松对其应有的规制,以免造成规制机构与煤矿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逐渐扩大, 造成对进行安全生产规制的困难。因此, 规制机构应从消除规制机构与煤矿企业, 尤其是乡镇中小煤矿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水平的角度出发, 颁布相关的规制政策,以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

4.4 改善煤矿安全规制的激励相容性质

短期内Peltzman 效应的存在,说明中国当前的煤矿安全规制并不满足煤矿企业-工人层面上的激励相容约束,必须对煤矿工人提供其他激励,以修正煤矿工人的逆向行为。督促煤矿企业对煤矿工人的安全生产给予物质奖励,如在工资中设置安全绩效工资,以提高煤矿工人在安全-工资权衡中的安全努力。此外,可以敦促煤矿企业增加软安全投入,如在生产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行为细则,加强对煤矿工人的安全生产培训等等。以此来改变煤矿工人的风险态度,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最终改善规制效果。

4.5 对安全投资不足的矿主加大处罚力度

过低的处罚,对于能从非法开采中获取巨额利润的矿主来说,根本不会触及神经。这些矿主宁可在矿难发生后支付赔偿,也不愿意增加安全投资来避免矿难的发生。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应当对安全投资不足的矿主加大处罚力度。

4.6 大幅度提高遇难矿工的赔偿标准

目前我国煤炭安全事故的赔偿标准设定过低,从近些年的具体赔偿情况来看,2004年之前,一个矿工罹难,家属多能得到的赔偿不过四五万元。从2004年开始,赔偿标准有所提高,各地纷纷出台规定,将20万元作为矿难赔偿的底线。但该标准与国外类似事故遇难人员的赔偿标准相比仍然偏低。以2008年1月发生的韩国冷库爆炸案为例,罹难者人均赔偿金额为2.4亿韩元,合人民币高达约195万元,几乎是我国众多在矿难中遇难的矿工赔偿金额的10倍。因此为了遏制矿难的频发,我国应当在现行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遇难矿工的赔偿标准 。 4.7 坚决关闭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和没有安全生产保障的小煤矿

我国煤矿数量多,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目前,有70%的乡镇煤矿仍停留在手工作业的方式上,安全设施简陋,伤亡事故多,每年死亡五六千人,百万吨死亡率高达8人以上,资源回收率一般在10%~30%,有的还不到10%。因此,应坚决关闭所有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对只有采矿许可证而没有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小煤矿,要坚决停产整顿,对仍未达到生产许可证的各类小煤矿,由地矿部门吊销采矿许可证,予以关闭取缔。

4.8 建立煤炭行业工伤保险机制,使事故防范于工伤保险一体化

借鉴德国工伤保险同业公会实行的行业统筹模式,建立由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直接领导的煤炭行业统筹工伤保险基金,实现事故预防、医疗康复和工伤补偿三位一体化的工伤保险机制。其中保险费率的制定不仅与企业过去的事故发生率有关(企业有隐瞒事故发生率的倾向),还应考察企业在预防和保护措施方面所做的改进,费率与企业的风险评估等级有关。

5 结论

矿难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矿难的治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公众、媒体和矿主等各方的协同努力。本文主要汇总整理了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并分析归纳出煤矿安全规制失灵的原因及相关对策。显然,由于我国矿业的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综合生产力落后,许多问题并不能一次性解决,同时,在矿业安全治理中还涉及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矿难的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煤炭行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主要路径之一。会计信息化竞赛作为信息化环境下的竞赛形式,不仅在全国各大高校间深入开展,也成为政府部门、各个行业以及各类企业用于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和提升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渠道。本文就S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S煤电集团”)会计信息化竞赛活动开展情况,分析了会计信息化竞赛组织开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

关键词:企业 会计信息化 煤电集团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指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中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作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两项主要任务。在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需要下,在山西省国企国资改革和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构建财务共享信息平台、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成为大多数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化竞赛为载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能有效促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会计信息化竞赛简介

首届全国煤炭行业“焦煤汾西杯”信息化会计竞赛于2011年举办,比赛采取社会团体、工会组织、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举办的方式,由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办,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承办。截至目前,全国煤炭行业信息化会计竞赛已成功举办四届,比赛得到了煤炭行业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为煤炭行业会计工作搭建了良好的技术交流平台。比赛设置了“五一劳动奖章”的最高奖励,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组织内部培训和选拔赛,充分激发了财务人员学习探索、提高技能的自主性,成为煤炭行业优秀会计人才的孵化器。

煤炭行业的会计信息化竞赛基于真实的信息化管理环境开展,仿真企业财务部门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场景,以团队为基本竞赛单位,考察财务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能力。每支参赛队由五名选手构成,分别担任出纳、财务管理、总账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主管这五种角色。在比赛中,五个岗位的选手利用现代化的财务软件和相关工具,相互配合,来完成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税收筹划、资金管理等一系列日常性财务工作。比赛考核选手综合应用水平和会计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大赛对每个岗位设有独立竞赛环节,团队总成绩由个人得分和共同得分组成,整场比赛既考察了选手独立操作的会计技能水平,又彰显了团队合作与配合的重要性,竞赛所传播的文化与精神映射到实际工作中,对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S煤电集团开展会计信息化技能竞赛的现状

一直以来,S煤电集团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化竞赛工作,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敢于比拼、勇于争先,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是S煤电集团财务工作的优良传统。回顾近年来S煤电集团参加各届会计信息化技能竞赛的历程,曾先后两次在“河南煤化杯”和“冀中能源杯”全煤信息化会计竞赛中荣获团体冠军;两次在省市级会计信息化大赛中荣获团体冠军;14名业务骨干在市级以上会计竞赛中夺得个人岗位冠军;20余名会计人员取得名次,获得40多次表彰;财务系统的多名同志被授予全煤五一劳动奖章、S省五一劳动奖章、技术状元、个人记功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累累殊荣,充分展示了S煤电集团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锐意进取、勇于突破、善于育人的大企业风采。

会计信息化竞赛是S煤电集团开展劳动竞赛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至今,S煤电集团公司共举办三届会计信息化应用技能大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三届信息化大赛中先后对92名会计人员进行了108次表彰,对12家二级单位进行了24次表彰,激发了各级财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投身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以大赛为契机,对S煤电集团近年来的会计信息化竞赛成果和人才建设情况进行梳理与总结,来鼓励职工以技能大赛为支点,全面提升集团公司会计信息化发展实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在组织和参加各类信息化技能大赛的同时,S煤电集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是集团公司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S煤电集团财务技术比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所属各级子分公司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对参赛的效果和团队建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三是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为S煤电集团参赛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源源的动力;四是针对性的集中培训、“以老带新”的传承方式,为大赛的组织开展与选手素质提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高效便捷之路;五是注册会计师、中级职称等专业资格类考试,对提升选手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技能竞赛的意义

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升会计工作水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作为实现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已然成为S煤电集团经营管理领域一项特有的亮点,对集团公司财务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企业搭建了学习交流和展示风采的良好平台

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考察选手财务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能力,参赛队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各单位财务工作岗位的精英和骨干。在各類信息化竞赛中,S煤电集团为选手创造最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空间,组建内部辅导团队提供最便捷的服务,畅通每一个环节的信息渠道,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为全集团财务系统搭建了一个开拓视野、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展示才能、共同提高的平台。每一次的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都能够在集团内部掀起一阵选优、树优、学优的热潮,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不仅成就了如“状元兄弟”般技压群雄、知名于全国煤炭行业的顶尖选手,更展示了作为一个现代化大型能源集团应有的技术实力和企业风采。

(二)为企业打通了发现人才、推举人才的重要路径

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形势严峻、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期,培养一批懂业务、有技术、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化竞赛是对会计人员技能素质进行的大练兵、大比武、大检阅。通过比赛的组织和实施,可以有效促进会计人员提升业务素质,快速成长成才,同时也使选手的个人业务能力和发展潜力得到很好的展示,为S煤电集团搭建起一个发现与选拔优秀人才的良好平台。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技术比武不仅为S煤电集团培养出了一批理论扎实、作风过硬、业务纯熟的优秀人才,推动了财务人才梯队建设,同时给选手们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来说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企业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财务系统的逐步成熟,财务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利器。打破传统核算与管理体系,着手规划、设计与实施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战略,引领财务工作向管理决策型发展,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S煤电集团需要着手开展和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工作。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作为财务系统特有的一种比赛形式,将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以仿真信息化的方式公开呈现,是会计人员切磋技艺的盛会,是展示会计信息化成果的窗口,是检验会计信息化工作水平的平台。社会各界和各级人员的关注以及广泛的参与,进一步增强了财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拓宽了各单位的信息化视野,促进企业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打造新时代的信息化杰出人才队伍。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应用技能大赛是一条引领、普及、规范、提高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新道路。

(四)是加强财务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方式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是骨髓、是精华。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是经营工作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财务人员特有的敬业奉献、求实进取、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它传递的是一种能量,一种以知识、技能和实力实现自我、为企争荣的正能量;它彰显的是一种水平,一种企业对现代化管理工具科学运用的创新管理水平;它凝聚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各级人员精诚团结、同心同德形成的强大合力。在国资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正需要集团公司通过构建“以人为本、唯才是举、务实高效、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全面提升经营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竞赛活动的建议

S煤电集团在组织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明显的效果,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同时,在与其他竞赛单位和同行业单位的交流中,也不同程度地发现了缺乏长效及全方位的人才管理机制、会计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现针对企业下一步开展会计信息化竞赛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高度重视的责任感凝聚信息化建设工作合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财务系统的逐步成熟,财务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企业应增强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感和敏锐性,充分认识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深刻理解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贯彻落实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提升企业经营管控水平的有力支撑,是顺应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时期企业内控建设体系的内在要求。

S煤电集团各子分公司应该以会计信息化大赛为契机,在集团的统一规划、指导与协调下,明确任务目标,通力配合,积极推动集团公司整体财务信息化建設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畅通渠道、人才为先,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打造具有主人翁意识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信息化建设最根本的保证,同时,信息化建设能够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首先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树立人才发展的责任意识与全局意识,在各职能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完善财务人才引进、使用、培养与激励制度。定期开展财会知识考试、会计技能大赛和技术比武,在内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充分发挥自身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当好选拔和培养人才的“伯乐”。各级财务人员应端正思想、提高认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施展才华,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把自己塑造成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科学规划、强化落实,以信息化竞赛为引领实现财务工作向管理决策转型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企业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风险控制型”与“价值创造型”转变的必然需求。企业应以信息化竞赛为契机,加强与同行业及其他相关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以及使用不同财务软件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运行情况,借鉴先进的做法和管理方式,从而打破传统核算与管理体系,着手规划、设计与实施本企业财务信息化战略。对于S集团来说,近年来通过会计信息化竞赛培养出的一批核心人才,正为企业所用,着手开展集团财务信息化战略实施工作。下一步要加紧实现集团本部对各子分公司财务信息的集中监管,逐步实现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使企业内部各价值链主体之间能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等信息,推动企业内外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为企业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精准高效的财务支持服务。

综上所述,企业应构建会计信息化竞赛的有效机制,营造良好竞赛氛围,并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竞赛成果的转化和运用,锻炼和塑造出一批信息化时代的财务管理人才,全力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向行业先进水平迈进,为企业经营决策水平的全面提升和现代化新型能源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Z].2009-4-12.

[2]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4-10-27.

[3]陈潇怡,欧阳电平.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新跨越、新起点[J].财会通讯,2012,(4):117-118.

[4]杨伟华.浅析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J].财经纵横,2013,(6):103-104.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初中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