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2023-03-01

煤炭工业论文范文第1篇

从今年4月开始,原本每吨售价为850元左右的5500大卡煤炭,售价连续六个月往下掉,现在一吨只能卖到600多元了。目前利润不到100元/吨。面对煤炭售价大幅下滑的现状,以及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内煤炭市场持续萎缩。

虽然近期动力煤市场平稳回升,但煤炭经济总体仍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市场下行压力呈加大趋势,二是煤炭企业的开采成本、资金压力等逐渐加大。在此背景下,国家行政性淘汰落后产能措施将加快推进,而市场性“大鱼吃小鱼”的并购或将加快。煤市持续萎缩将改变煤炭行业全行业盈利的非正常局面,迫使煤炭企业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

煤市仍呈下行 煤企困境加剧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9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和销量增幅均出现回落,煤炭库存继续维持高位。中国煤炭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99.5点降至目前的169.9点,下降29.6点。

面对煤炭售价大幅下滑的现状,以及来自省内煤矿企业兼并整合的压力,省内不少中小煤矿老板打起了退堂鼓。因此,省内不少中小煤炭企业纷纷开始寻求下家转让煤矿。

“这是一个设计年产3万吨优质烟煤矿,证照齐全,因为煤矿太多,现请人管理不放心,特优价200万元以下转让。”

今年8月前后,在邵阳开煤矿的廖老板在多家网站上挂出了自己煤矿的转让公告。

廖先生表示,挂出转让公告的想法早就有了,“按目前的形势看,煤矿行业可以说处于‘内忧外患’的生存状态中。”电话里,廖先生表示,如果公司有钱想找项目,最好不要投资煤矿,还不如去投资一个有色金属矿山,比投资煤矿回报强多了。他还称,开采煤矿的黄金期已一去不复返。

在湖南煤老板圈子中,类似廖先生想法的煤老板不在少数。

在长沙从事产权交易服务工作的老彭,早在今年7月就帮辰溪县一家煤矿挂出了采矿权转让公告。与廖先生不同的是,为让煤矿找到下家,公告开出的条件颇为宽松,称既可转让,也能租赁。如果转让,参考价为7000万元,包括有效所有权证和地上地下现有的设备和房屋财产等;而选择租赁,一年租金为2500万元。

老彭说,现在公告挂出去两个多月了,还没有落实接盘的人,估计价格还会要往下调。

9月24日,在省国土资源厅官网看到,仅在9月18日当天,网站就挂出了三家煤矿的采矿权转让结果公示,具体为:攸县兰村乡爱塔煤矿、湖南中元矿业有限公司煤炭冲煤矿、攸县兰村乡塔前村窑家坡煤矿。

从湖南省联合产权交易所获悉,不仅仅是民营煤矿,国资背景的湖南省煤业集团马田矿业有限公司下属两家煤矿,近日也对外发布了“部分资产转让”公告。转让的资产中,很重要的一块是煤矿的采矿权。

在不少转让采矿权的煤矿中,不少条件都属于中等以上。

邵阳市兴隆煤矿在其转让公告中称,这家煤矿评估价值高达1.1亿元,另有可扩展资源高达5000万吨,价值数十亿元,煤质方面,热卡可到6800大卡左右,而转让费用仅需3600万元。

9月25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对煤矿采区回采率、原煤入选率、煤矸石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作了明确要求,而且要求煤矿在发布之日后两年内达到本指标的规定要求。这意味着煤矿需要在开采设备方面加大投入成本。此外,《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煤矿矿区生态环境的预防、保护和治理作了大篇幅阐述,按照“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煤矿企业须付出更大的生态恢复和预防成本。目前市场局面供大于求,煤矿企业无法将成本压力通过价格传导到下游行业,企业的融资压力、应收款增加的压力将加大,企业困境持续加剧。

供求“紧平衡”打破 调控“失灵”是重要原因

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守祯判断分析说,近几年来,国内煤炭市场维持着“紧平衡”状态,但这种状态能够维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煤矿多、小、散、乱,安全隐患大,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整治,也正值重组整合提升水平之时。煤炭供应不足,但市场需求较大,处于紧平衡状态,煤矿企业获得了高利快速发展。

然而,近十年来煤炭产量每年递增约2亿吨,同时,国家在安全生產、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约束越来越紧。在产能快速释放的情况下,煤炭行业逐步面临三大制约因素:一是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需求萎缩的市场约束;二是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控制消费总量以及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约束;三是面临装备、安全和人力投入以及资源税改革等投资增长导致的成本约束。所以,煤炭行业过去发展靠投资、增长靠增量、赢利靠涨价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这么多煤炭老板想转手,赚钱难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廖老板表示。

从今年4月开始,原本每吨售价为850元左右的5500大卡煤炭,售价连续六个月往下掉,现在一吨只能卖到600多元了。煤炭利润也一路下降,目前一吨利润还不到100元。如果遇到煤炭事故,还要停产。

让小煤矿老板颇为忧心的是,来自于印尼等国的海外煤炭,开始频频向本土煤炭发起冲击。

廖先生称,目前一吨产自印尼的煤炭,到港价才580元左右,比本土煤炭便宜了好几十元;除了价格占优势,海外煤炭煤质更好,热力更高,更受用煤大户如火电厂的青睐。

从今年初开始煤炭市场持续下跌,虽然国内外经济发展放缓是主要原因,但国内煤炭企业没有充分运用资源整合后集中度提高的优势对市场萎缩进行及时调控,成为煤价加速下跌的重要原因。有专家认为,如果从今年初煤市下跌苗头出现之时,国内动力煤生产“巨头”提前联合减产、缩量,煤炭市场完全有可能维持“紧平衡”状态,但企业大多采取“宁丢价格、不丢市场”的战术,导致价格连续下跌。

而正在全省紧锣密鼓推行的煤矿兼并整合政策,更让不少缺少实力的小煤矿老板对未来感到迷茫。

市场下跌是煤炭行业深度调整良机

公开资料显示,从去年8月起,湖南省就开始部署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目标是到2013年底,将全省煤矿企业总数控制在180个以内。兼并重组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一批年产100万吨以上的煤矿企业集团,使全省80%以上煤矿企业年均产能达30万吨以上,并还要组织验收。

上述产权交易服务人士老彭称,以辰溪县这家等待转让的煤矿为例,目前年产量为6万吨,根据主管部门的兼并要求,小煤矿要想整合成立公司,产能必须达到30万吨。“如果辰溪这个煤矿要成立公司,必须要和邻近的几家煤矿整合,这中间涉及到很复杂的利益调整。”

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湖南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的耒阳市,今年将在政府主导下整合煤炭资源,现有的77对矿井将被整合成22个煤业集团公司。

根据耒阳市的部署,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法依规”的原则,由企业相互评估,协商解决股权分配,全市77对矿井将在今年内组成22个煤业集团公司。耒阳市明确规定,一个公司必须只有一个法人,一个经营主体,一个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销售,统一财务收支,统一利润分配。

耒阳组建煤业公司后,力争利用三年时间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每对矿井年产煤炭要达到9万吨以上,每个公司至少要有一对矿井年产煤达到15万吨以上。

在过去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无论大矿与小矿,安全水平较高的与较低的,人力成本高的与人力成本低的煤矿都处于盈利状态。业内人士认为,煤炭行业所有企业盈利的现象本身并不正常。这说明行业企业还没有完全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当前煤炭经济虽然处于下行阶段,市场整体需求未有好转,仍将处于弱势整理阶段,但这个局面将为煤企通过实施结构调整,实现行业良性发展带来契机。

(资料来源于《经济参考报》、《潇湘晨报》等)

煤炭工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煤炭为主的传统工业正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下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变革。山西作为煤炭大省,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重新总结回顾煤炭行业所走过的路程,全面把握发展机遇与挑战,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战略,谋划和布局自身的战略定位和策略,在新一轮煤炭革命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煤炭产业 历程 趋势 对策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储量、生产、外调大省,基础储量占全国的30%以上,产量和调出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5%和75%。山西是国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战略实施的关键,煤炭工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是兴煤之路,深化改革是富煤之本。纵观1949年以来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山西煤炭产业所走过的历程是一个从扩张到调整,再到走向转型崛起的过程。

(一)产业政策与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国家煤炭能源政策和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山西的煤炭产业政策经历了初步成形、转轨发展、市场化培育和转型发展等阶段。

1.初步成形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山西煤炭产业的主要政策目标是以基本建设为主,改进传统的采煤工艺和方法,逐步恢复煤炭企业生产,促进山西煤炭产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生产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进而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实行了“改建与新建相结合,以改建为主,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为主”的政策方针,对大同、阳泉等老煤矿区进行生产能力的扩建和发展,成立汾西矿务局和西山矿务局,为山西成为煤炭资源基地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管理体制上,1970年—1975年,山西煤炭与化工管理机构合并,1975年煤炭与化工管理机构分设,成立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负责全省煤矿管理工作。

2.转轨发展阶段(1979—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方针,对山西煤炭产业政策的直接影响是国家推进煤炭技术进步和规范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企业自主经营权开始增加,煤炭企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这一时期山西煤炭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煤矿发展壮大。通过“两个一起上”的煤炭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充分发展了乡镇煤矿和私营小煤窑,减轻了国民经济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与煤炭产能不足的矛盾。本着“以矿养矿、分期改造、由小到大、逐步提高”的政策方针,保证了国营煤矿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平稳提升,对县级以上的重点煤矿以及一般煤矿进行了重点改造,提高了煤矿的开采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五五”时期,随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以实现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为主要内容,以扩大煤炭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为目标。“六五”时期,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以“改革、开放、搞活”为主。在国家开始将山西纳入国家能源基地建设规划的影响下,突出煤电先行的优先发展政策;在煤炭资源开发政策上,强调“有水快流”,鼓励地方乡镇煤矿蓬勃兴起的政策;在财政投资政策上,实行对煤矿大力倾斜扶持的政策。

在管理体制上,1979年组建了山西省地方煤矿管理局,为一级局建制,形成煤炭工业管理局负责国统煤矿,地方煤矿管理局负责地方煤矿,乡镇企业管理局矿业公司负责乡镇以下各类小型煤矿和二轻系统集体煤矿的管理体制。1983年,煤炭工业管理局改名为煤炭工业厅,负责全省所有煤矿的管理。地方煤矿管理局降格为二级局建制,划归煤炭工业厅管理。1985年,国家将山西七大统配煤矿上收煤炭工业部管理,并设立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内设安全生产监察局),由原煤炭部实行垂直管理①,负责阳泉、西山、汾阳、潞安、轩岗、晋城六大统配煤矿管理。将大同矿务局上划原煤炭部直接管理,将原山西省地方煤矿管理局和乡镇局矿业公司撤销,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建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下设安全监察局,为省政府部门,管理全省除统配煤矿以外的其他所有煤矿。

3.市场化培育与发展阶段(1993—2002年)。这一期间,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山西煤炭产业政策导向由过紧转向过松,片面强调“放开搞活”,導致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上比较混乱。与此同时,“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的召开,对推动煤炭产业市场化改革起到决定性作用。

1994年,在国家《90年代产业政策纲要》的影响下,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从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财政投资政策上,实行“重点项目投资”和“拨改贷”政策;在价格政策上,实施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调节政策,支持煤炭企业市场化改革、加大煤炭企业内部整顿和现代化市场管理力度,促进了煤炭企业逐渐实现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1998年,山西省确立了“理顺管理体制、重审发展规划、调整发展政策、制定整顿方案”的煤炭产业政策方针,提出了“统一领导、联合竞争、优质廉价、占领市场”的煤炭经营l6字方针②。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山西煤炭产业的冲击,根据国家宏观政策部署,山西省煤炭产业开始实施“关井压产”和煤炭总量调控政策,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煤炭产量开始出现下降。

这一时期的管理体制也相应进行了调整。1994年,山西省煤炭管理局与煤炭工业厅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全省煤矿。1998年,国家撤销煤炭部,将原中央直属的7个矿务局统配煤矿全部下放山西,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2000年,煤炭管理体制经历了重大改革,煤炭工业厅更名为煤炭工业局,为一级局建制,隶属省经委管理的委管局,负责全省煤炭工业的行业管理;煤炭工业管理局改组为煤矿安全监察局,为国家煤监局设在山西的直属单位,负责煤矿安全监察。2002年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负责全省煤矿安全管理职能。③訛

4.转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从2003年,尤其是随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全国性的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开始得到规范化建设,煤炭产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始加强规制性政策的实施,煤炭销售逐渐实现市场化调节,逐步形成了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

这一时期是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政策构成了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从政策上开始注重推进“大集团、大公司、大基地”战略的全面实施,以保障煤炭资源整合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2004年提出“资源整合、能力置换、关小上大、有偿使用”的煤炭产业指导思想和原则。2005年,山西省全面启动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以及资源整合政策,拉开了山西煤炭产业政策改革创新的帷幕。2008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标志山西省对煤炭企业全面整治过程的开始。2009年5月12日,山西省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数量、责任、主体、方案编制、整合工作完成时间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山西全省范围煤炭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开始。针对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山西省通过煤炭产业规制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保证了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强化了煤炭产业自身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管理体制上也随之进行了相应调整。2004年,原由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的煤矿安全管理职能重新划归煤炭工业局。2007年,进一步理顺了相关职能,煤炭工业局由委管局升格为省政府的直属机构,同时明确为实施全省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④。2009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升格为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同时将原省煤炭工业局职责、省经济委员会有关煤炭工业方面的职责整合划入,确定的职能是负责全省煤矿生产、建设、经营、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目前,山西省煤炭管理体制中,直接涉及煤炭管理的部门有省国土厅、发改委、经信委、煤炭厅、环保厅、安监局、国资委等部门。

(二)生产经营情况

山西煤炭工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今天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产量销量飞速增长,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为积极支援全国经济建设,煤炭外调量和出省量也迅猛增长。

1.煤炭生产情况。新中国建立之初,山西煤炭年产量只有267万吨,仅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8.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西煤炭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和振兴,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全面恢复、缓慢发展时期(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山西煤矿全面恢复、进行基本建设和打基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工业的主要任务是复工复产、建立新的煤炭生产秩序。到1950年底,全省主要煤矿绝大部分都已经恢复生产。1952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994万吨,三年平均增速为55%。“一五”时期,山西加快煤矿建设步伐。到1957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2368万吨,比1952年增长138%,原煤产量占全国的18.3%,名列第一。1959年全省原煤总产量为4355万吨,比1949年的267万吨增长了163倍⑤。

上世纪60年代初,山西煤炭行业经营管理与生产力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山西各大煤矿新建和改扩建竣工投产、试点推广综合机械化采煤阶段。1965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3972万吨,比1957年增长68%,8年间年均增长5.6%。“文化大革命”期间,山西煤炭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67年煤炭产量严重下降,产量仅为上年的82%。1968年国家召开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产量开始回升。1970年产量达到5153万吨,比1965年增长35%,年均递增5.6%。1970年后,全省煤炭开采机械化水平跨上了新台阶,到1975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7541万吨,比1965年增长90%,10年间年均递增6.7%。

(2)高速发展时期(1978—1997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煤矿机械化、现代化大力发展,中小煤矿全面兴起。1979年全省煤炭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達到1.09亿吨,超过东北三省,比1949年增长近40倍,占全国的17%。1985年,全省原煤产量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1418万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5%。1993年全省原煤产量突破3亿吨大关。90年代末,山西煤炭实际生产能力已达4亿吨,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

(3)调整结构时期(1998—2008年)。从1997年四季度开始,煤炭市场出现疲软,全国性的限产压库,山西煤炭产量开始减少。1998年,山西对全省煤炭产运销秩序进行了进一步整顿,取缔私开煤矿1453个,压减生产能力2679万吨;1999年关闭布局不合理煤矿1565个,压减生产能力4399万吨⑥。2000年煤炭产量仅为2.46亿吨,缩减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进入21世纪以后,山西实施煤矿资源整合,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使得煤矿安全生产进一步好转,出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大型集团公司。全省2002年煤炭产量恢复到3.68亿吨,2003年达到4.52亿吨,2004年突破5亿吨大关,2005年达到5.5亿吨。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煤炭需求随之疲软,价格急速下跌。山西煤炭行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提出煤炭减产,限产报价,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淘汰7000多个小煤矿,取缔6000多个非法小煤窑。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矿井2598座,其中生产矿井1804座,建设改造矿井794座。但是煤炭的生产能力并未减弱。煤炭生产能力9.4亿吨,煤炭产量达到6.56亿吨,比1949年增长244.61倍。从1949年到2008年的60年间,山西共生产煤炭106.23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近1/4。

(4)兼并重组时期(2009年至今)。2009年以来,山西实行煤炭资源重组,山西煤炭产业的整体素质和资源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整合重组的优势和成效不断显现。经过重组,2009年全省矿井总数由之前的2598处减少到1053处,办矿主体减少130个,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2011年全省煤炭产量8.6亿吨,比2008年的6.56亿吨,净增1.86万吨。2012年达到9.13亿吨,2013年达到9.62亿吨,2014年达到9.76億吨,连创新高。

2.煤炭销量及出省量。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山西煤炭工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山西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同时由于煤炭外调量不断增加,为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共生产煤炭150多亿吨,外调煤炭高达70%以上。外调煤炭的辐射面达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外,同时还远销亚洲、欧洲和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调入省不可缺少的能源资源。

(1)低速增长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煤炭工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及“一五”至“五五”时期的大规模建设,煤炭产量和销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到新中国成立30年的1979年,全省煤炭外调量达到7000多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初的1949年增长了90倍。这一时期山西煤炭出口开始承担为国家创造利润和争取外汇的光荣使命。但是受铁路运力、港口装卸、国内用煤紧张,形成限量出口的局面。

(2)快速增长期(1979—1990年)。1979年到1990年是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1980年,国家确定山西为能源基地。1984年10月,山西的统配煤矿率先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以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85年以来,山西煤炭工业企业贯彻省政府以销定产,以运定产的方针,积极拓宽煤炭销路。1985年全省煤炭销售1.95亿吨,其中外调出省煤炭1.38亿吨,占全国省际间净调出量的71%,比净调出量第二大省河南省高出60多个百分点。1986年全省煤炭销售率达到95.6%,外调出省煤炭1.53亿吨。1990年全省煤炭销售2.7亿吨,比1985年增长38.5%,其中外调出省煤炭2.03亿吨,占全国省际间净调出量的72.64%,比1985年增长47.1%。煤炭出口从1980年的237万吨,增加到1990年的1263万吨,增长4.3倍。

(3)高位徘徊期(1991—2000年)。进入九十年代,山西大力实施科教兴煤战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煤炭销量也随之增长。但是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煤炭市场的影响,这10年间,煤炭销售呈现波动状态。1991年国家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的比例改变,全省煤炭销售2.76亿吨,存煤达到6659万吨。1992年全国生产、建设高速发展,随着大秦线全面开通,煤炭产销逐步趋好,煤炭销售量为2.94亿吨,产销率达到99.85%,供应全国26个省市区和12个单列市。1993年山西获得自营煤炭出口权,当年自营出口煤炭130万吨。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煤炭价格放开,新税制实施,山西对煤炭产运销进行全面整顿,煤炭销售量达到3.24亿吨,同比增长5.1%。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全国,煤炭市场持续疲软。山西煤炭也陷入了销量下降、效益下滑、企业亏损额的困难局面。当年全省煤炭销售仅为3.39亿吨,同比下降3.3%;出口314万吨,创汇1.1亿美元。1998年煤炭销售3.05亿吨,同比下降10.0%;出口205.1万吨,同比下降34.7%。

(4)高速增长期(2001年至今)。21世纪以来,随着山西经济的快速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山西煤炭行业进入深入改革和发展时期,加快煤炭行业聚集成为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选择。煤炭销售和外运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1年全省煤炭销售2.83亿吨,同比增长4.3%,扭转了负增长局面。全省外运出省煤炭突破2.5亿吨大关,达到2.53亿吨,同比增长12.3%,比外运最多的1997年高出1943万吨。出口煤炭3695万吨,同比增长35.1%。2002年煤炭销售达到3.59亿吨,外运出省煤炭2.78亿吨。2003年煤炭销售突破4亿吨,外运出省煤炭突破3亿吨。到2007年煤炭销售突破6亿吨大关,比2000年增长1.3倍。外运煤炭突破5亿吨大关,比2000年增长1.37倍,比1978年增长8.8倍。

2008年金融危机突袭,全球经济回落,煤炭需求疲软,价格急速下跌。晋煤外运受到严重影响,当年外运出省煤炭5.33亿吨,同比下降0.57%,成为近十年来首次下降。2009年煤炭销售量4.46亿吨,同比下降16.3%。

从2009年开始,山西煤炭实施新一轮的煤炭资源大整合。2010年煤炭销售恢复到5.12亿吨,同比增长14.8%。2013年在国内煤市低迷的情况下,作为山西支柱产业的煤炭行业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全年煤炭出省销量完成6.16亿吨,同比增加3422万吨,增幅5.88%。

二、山西煤炭行业面临新趋势

长期以来,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性能源和基础性能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煤炭工业发展,客观认识、理性对待煤炭经济运行态势,关系未来山西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

一是煤炭工业进入“改革深水区”和“发展新常态”。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煤炭工业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处于价格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产能过剩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这一论断主要基于改革转型所面临的形势和由此所带来的众多矛盾。而煤炭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意味着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煤炭需求将维持低速增长,进口煤保持高位,煤炭市场供需总量宽松将成为新常态。

二是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但煤炭主体能源地位不会改变。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提高、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煤炭的市场需求将可能有所回落。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强国亦是能耗大国,煤多油少气缺的资源状况,决定了在未来几十年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改变。特别是随着洁净煤技术快速发展,煤炭利用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煤炭的地位仍将无可替代。

三是随着能源革命的开展,煤炭工业将围绕价格竞争力重新洗牌,煤炭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将取决于煤炭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低碳型发展模式的选择。在全球化经济之中我国煤炭工业与世界煤炭工业的关联、互动越来越明显,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对我国煤炭市场的定价影响越来越大,一个统一的世界煤炭市场即将形成⑦。特别是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能源的商品属性终将还原,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终将构建,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终将形成。可以预见,在供求关系逆转的市场态势下煤炭工业以往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将逐步消失,围绕价格竞争力重新大洗牌不可避免。

四是低碳经济成为推動能源战略调整的主要驱动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许多国家开始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指导本国能源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力求将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以可持续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标志着我国“两型”发展在由发展理念向发展模式转变之后,将进一步向法治化、制度化发展。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强制性约束仍将成为中长期的重大战略因素。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必须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全省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继续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煤炭产、运、需等相关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改革方向,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深化企业改革,减少行政干预,完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强化煤炭产、运、需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推动政府科学高效管理,建议在现有职能部门基础上,立足于我省能源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整合职能、集中管理、加强监管,组建设立精简高效统一的能源综合管理部门,统一研究我省能源战略、管理能源资源、制定能源工业政策和法规以及能源行业管理,以综合化的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扯皮推诿”和“监管空白”的积弊,促进能源政策政令畅通。同时,为了防止集中管理可能产生的“集中腐败”,建议采用“三分监管”的办法,即权力分设、监管分段、审查分级,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腐败。

2.积极实施煤炭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实施再重组战略。在2008年以来煤炭同行业资源重组基础上,建议加快实施上下游的再重组模式,推动省内国有大中型煤炭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和电、焦、钢、化、物流等企业的产权融合,全面整合省内资源,组建成立1~3家新的大型综合性能源集团并择机上市,使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市场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能源集团。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煤炭工业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转型。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是长远发展问题,必须从现在开始抓起。建设安全高效煤矿,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升级技术结构,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五大灾害等重大隐患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从技术上为杜绝各类事故提供保障。坚决做到因地制宜,不盲目跟风,坚决破除产业结构初级化、趋同化,按照“煤炭六型转变”的方针,整体安排、统一部署煤炭产业转型。

3.大力推动煤炭科技革命。以“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加快低碳社会建设,创新低碳发展机制。围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选准方向,优选项目,动态更新,重点实施科技攻关,在部分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以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为抓手,紧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技术革命的国际前沿,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完善政策服务,营造优质环境,努力将科技创新城打造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煤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

4.努力打造全国性“立体式能源中心”。突破以往“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以生产和输出初级产品为主的平面式发展模式,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以有效整合区内和区外资源为指向,创新山西能源管理体制,转变煤炭产销观念,开发推广煤炭绿色转化技术,推动煤炭产业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建立煤炭储备基地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做好其他配套产业、关联产业发展,为能源中心建设提供多元化支持,力争“十三五”形成以特定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市场交易、教育培训、物流会展、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立体式现代产业体系。

5.加强煤炭领域的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份的煤炭产能联合控制。山西与蒙、新、宁、陕、甘等省份,应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建立能源开发区煤炭产能联合控制方案,避免过度开发,实现煤炭供需平衡,稳定国内煤炭市场。加强与周边省份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一制定能源开发区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研究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设立能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用以雾霾治理、流域跨界断面治理、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修复以及大范围地表沉陷区治理等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建立能源开发区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以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山西应与周边区合作建立能源运输与物流体系,建立统一的能源运输与物流体系,建设战略能源资源储备和转运基地,降低能源运输通道的物流总成本。

注释:

①高峰.山西煤炭管理体制问题剖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9)

②周洁.浓墨重彩写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回顾[J].前进,2008(10)

③高峰.山西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煤炭,2008(10)

④高峰.山西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煤炭,2008(10)

⑤杜永刚,赵卫平.关于综合利用废弃矿井巷道的思考[J].经纬天地,2014(4)

⑥孙春升,郭建利.2013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2014(2)

参考文献:

[1] 高峰.山西煤炭管理体制问题剖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9)

[2] 王佳丽.山西煤炭管理体制在改革中日趋完善[N].山西经济日报,2009-9-17

[3] 周洁.浓墨重彩写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回顾[J].前进,2008(10)

[4] 孙春升,郭建利.2013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2014(2)

[5]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能源经济60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3月版

[6] 余谋昌.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7] 张梅.绿色发展:全球态势与中国的出路[J].国际问题研究,2013(5)

[8]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4版

[9] 陈宗兴.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12-11-02

[10] 潘跃飞.煤炭行业区域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1] 高峰.山西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煤炭,2008(10)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李雪)

煤炭工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为适应基本建设矿井各施工单位生产过程中急需物资的使用需求,促进各施工单位借用新田煤矿仓库物资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更好地服务安全生产和加快新田煤矿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基本建设;流程化;规范化;实现

一、项目简介

为适应基本建设矿井各施工单位生产过程中急需物资的使用需求,促进各施工单位借用新田煤矿仓库物资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更好地服务安全生产和加快新田煤矿建设目标的实现,特成立了新田煤矿物料“超市”,并制定一套物资“超市”管理办法。

这套物资“超市”运营模式和管理办法是我矿内部按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模拟市场,把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引入日常工作,在我矿内部各部室、区队和施工单位之间形成一种市场契约关系,使我矿的运行管理摆脱了传统的行政管理体系,转而成为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新的精细化管理方法。这既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一种管理创新,也是企业建立利益机制、竞争机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二、实施背景

新田煤矿属与全国规划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黔北矿区黔西区规划项目,也是“西电东送”配套供煤矿井,2008年列入贵州省重点工程项目,也是集团公司2008年重点建设工程。该矿井于2008年10月份正式开工建设,至今已建设两年,在这期间,各项工作陆续得以正规化。

这套管理办法是在企业内部按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模拟市场,实行这样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是煤矿企业从落后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型管理迈进的转折点,也是煤矿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技术创新频率加快、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形势下,依靠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多企业都着眼于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物料“超市”内涵

所谓超市,是超级市场的简称,是指以顾客自选方式经营的大型综合性零售商场。又称自选商场。是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主要商业零售组织形式。 超级市场于20世纪30年代初最先出现在美国东部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超级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超级市场中最初经营的主要是各种食品,以后经营范围日益广泛,逐渐扩展到销售服装、家庭日用杂品、家用电器、玩具、家具以及医药用品等。超级市场一般在入口处备有手提篮或手推车供顾客使用,顾客将挑选好的商品放在篮或车里,到出口处收款台统一结算。

我矿结合超级市场的特点及发光点,结合我矿的实际,特制订了这套物资供应管理运营模式。各施工单位随时可以去我矿仓库借用或领用材料、设备等(必須用于我矿生产的),并做好登记存档手续,月底由企管部统一汇总,以新田煤矿实际采购价格作为结算依据。施工单位施工需要的物资也可以委托新田煤矿代购,每月20日前上报物资需求计划,计划批复后方可购买。结账方式是月底以出库单为依据统计各施工单位领用物资明细,借用数量。价格确定后,借用单位需无条件同意并及时出具代付款凭证,由新田煤矿财务统一从借用单位的工程款中扣除。

这套运营模式的最终目的是降耗节支、保证施工单位的物资供应,提高企业整体建设速度。最终提高我矿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四、主要措施和做法

我矿物资“超市”的运营模式和管理办法,是在内部市场化的驱动下形成的,主要有市场主体组织体系、价格体系、计量手段、考核结算体系是构成内部市场化管理的要素。明确市场要素是做好市场化机制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本办法适用范围是所有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急需的材料、设备。主要由新田煤矿企管部对物资超市的管理工作具体负责。

1.物料领用程序

施工单位领用材料类物资需经业务部室和企管部负责人签字同意(在新田煤矿材料出库单上),借用单位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仓库保管员方可发放。

2.设备借用规定

施工单位借用设备类物资需经矿长、分管领导签字同意,企管部负责人签字后方可发放,借用单位必须向仓库保管员出具含有本单位公章的借条并加盖单位公章和领导签字确认,仓库保管员方可发放。借用设备注明完好状况,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保管、保养、维护及维修等全部费用由借用单位负责。归还时必须由相关专业部室鉴定合格后方可入库。如发生不可修复的损坏,由借用单位重新购置或按原价赔偿。

3.施工单位上报购买计划

施工单位当月领用材料、设备,月底由企管部统一汇总,以新田煤矿实际采购价格作为结算依据。施工单位施工需要的物资也可以委托新田煤矿代购,每月20日前上报物资需求计划,计划批复后方可购买。

4.结账方式

月底以出库单为依据统计施工单位领用物资明细,借用数量、价格确定后,借用单位需无条件同意并及时出具代付款凭证,由新田煤矿财务统一从借用单位的工程款中扣除。

5.惩处措施

任何施工单位不得将借用物资用于非新田煤矿建设项目使用,一经发现将给予借用方不低于5000元或物资价款的20倍处罚。

五、效果评价

新田煤矿在目前的工作中在逐步引入内部市场化管理,虽然各方面的工作仍不健全、不完善,但是部分内部市场化工作已略有成效。

我矿结合超级市场的特点及发光点,结合我矿的实际,制订的这套物资供应管理运营模式。各施工单位到我矿仓库借用或领用材料、设备,月底由企管部统一汇总,以新田煤矿实际采购价格作为结算依据。并将施工单位和我矿各部室同等对待,为需用物资做计划,报领导审批,最后结账的方式运行这套管理程序。

此项管理创新作为内部市场化管理的一部分,不仅充分发挥了内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将各施工单位与我矿各部室(区队)联系起来,划小核算和工作交接单位,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尊重规律,突出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激发出了各级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与潜能,企业从而能够取得了长足、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煤炭工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论文以某结构框架—剪力墙井塔结构为模型,对该结构标高18.2m处进行抽柱处理,并将转换大梁设计为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大跨度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受力性能进行了竖向荷载下的受力分析,发现在改变型钢腹板厚度时,不断增大型钢腹板厚度并不能持续增强转换梁的承载能力。

【关键词】型钢混凝土;腹板厚度;转换梁;受力性能

1 工程概况

某矿井项目工程主立井井塔,采用框架—剪力墙的箱框结构。长28m,宽24m,总高度为96.5m。为了加快表层土和部分基岩段的施工进度,立井采用冻结法施工, 但这导致原方案中框架柱下无法到达设计深度[1]。为了降低成本,考虑采用底层抽柱的设计方案,从而形成带转换梁结构的井塔。

2 模型建立

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按照设计比例进行建模,根据要求的边界条件进行定义,并进行竖向荷载的布置[2]。转换梁和框支柱的设计尺寸较大且内部钢筋排布密集,由于文章着重对转换梁进行分析,因此对转换梁以及框支柱依据实际情况建模,并将上部框架结构和下部转换结构进行耦合。

3 型钢混凝土中腹板厚度对转换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拟用腹板厚度作为变化参数对转换梁受力性能进行测试研究,原模型的腹板厚度为70mm,在此基础上分别将厚度增大到75mm、80mm、85mm,采用静力逐级加载,荷载的取值采用原模型数值。由于原工程采用冻土法施工,柱底为刚接,所以在软件模拟中约束柱底三个方向自由度,在重力方向施加均布荷载,采用多级逐级加载[3]。

经过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得出不同腹板参数下,型钢跨中应力与挠度的曲线关系如图1(a)所示、底部受拉钢筋跨中应力与挠度曲线关系如图1(b)所示。

由图1(a)曲线所示的关系可知,当型钢翼腹板厚度为70mm、75mm、80mm、85mm时,型钢进入屈服时,转换梁竖向位移分别为65mm、77mm、71mm、76mm;跨中受拉钢筋进入屈服时,转换梁竖向位移分别为87mm、83mm、79mm、76mm。

由图中曲线得出,当腹板厚度由70mm增大到75mm时,型钢进入屈服时所需的转换梁竖向位移值由65mm提高到77mm,说明转换梁整体的刚度提高了,并且型钢的屈服时间被延后了[4]。与此同时,受拉钢筋进入屈服时,转换梁竖向位移由87mm降低为83mm。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腹板厚度,型钢承载力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并且增大腹板厚度有利于转换梁抗剪能力,保证抗震要求中的“强剪弱弯”,更有助于构件的整体受力。

随着腹板厚度不断增大,型钢进入屈服时所需的挠度出现波动的趋势,而受拉钢筋进入屈服的挠度不断减小,跨中型钢与受拉钢筋到达屈服时所需挠度也逐渐接近,可以更好地帮助型钢去承受荷载。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出,腹板厚度增大到80mm时,型鋼进入屈服时的挠度却下降为71mm;当腹板厚度增大到85mm时,型钢进入屈服时的挠度又变为76mm,所以增大腹板厚度并不能有效地增大型钢的承载能力,并且还可能会引起“强梁弱柱”的情况,不利于抗震,另一方面,从施工和经济性出发,也会带来很多额外的负担和难点。

4 结论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一定程度上增大腹板厚度,型钢承载力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保证抗震要求中的“强剪弱弯”。但持续增大会使转换梁刚度过大,不利于“强柱弱梁”,并且不利于加工,提高了造价成本。所以在这种大跨度转换梁的设计时,要经过有限元的分析计算,选出最合适的型钢截面尺寸以及配筋。

本文在做有限元分析时,没有考虑框支柱与转换梁、转换梁参数变化与整体结构的关系,只是做了转换梁的局部分析,并且没有对改变参数后的抗震性能以及整体结构的薄弱层、层间位移等问题进行分析,存在局限性。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会加强大跨度转换梁对整个结构的受力性能分析,并考虑加入一些隔震、减震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道生,李斌,吴衍智,等.矿山特种结构[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2】沈蒲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唐新荣.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娄宇,魏琏,丁大钧.梁式转换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6(1):7-11.

煤炭工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大幅增加、一批老的煤炭基地资源日益枯竭,客观要求新疆的煤炭资源开发必须合理、有序、及时的开展。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新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关键词: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安全生产;技术原则

一、概况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至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目标为24.4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占74.7%、11.3%、5.0%、1.0%、7.5%和0.5%。

新疆是我国富煤省(区)之一,在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探明煤炭储量1008亿吨,约占全国的10%,预测煤炭储量为2.19万亿吨,约占全国的40.5%。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大幅增加、一批老的煤炭基地资源日益枯竭,客观要求新疆的煤炭资源开发必须合理、有序、及时的开展。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7]32号)文件精神,结合煤电、煤化工等产业发展,稳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升新疆煤炭战略地位,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将新疆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的宏伟目标。

因煤质、赋存及开采等条件不同,《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共规划5个煤炭生产和深加工基地,13个自治区重点矿区,11个自治区一般矿区及3个自治区资源保护矿区。为新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

二、矿区总体规划指导思想

矿区总体规划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兴煤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为依据,以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前提的原则。突出“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环保高效”的建设指导思想。依靠科技进步,走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矿区建设成为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的煤炭生产基地。

三、矿区总体规划主要技术原则

1.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煤炭工业产业政策,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化、一体化”的原则,建设安全高效的矿井。根据矿区内煤层赋存条件、构造及储量情况,结合地面条件合理划分井田,规划矿井井型,确定矿井开拓方式。根据井田内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确定矿井装备水平、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3.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对能源需求的变化,做到既满足市场需求又有一个经济合理的开发强度,保证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4.合理规划矿井,统筹兼顾,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规模化效益型经营之路。

5.结合自治区已经设立的矿权并充分考虑地质构造、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尽可能实现划分方案的合理并与矿权范围相适应。井田开发建设时序也要结合不同矿权及相关企业统筹安排。

6.井田尺寸、矿井的可采储量、服务年限、矿区均衡生产年限等主要参数都要优先考虑先进装备和工艺高效的发挥其能力,保证矿区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7.矿区水、电、路、通讯及其它公共设施的规划应同当地现有设施及规划相结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基础设施或重复建设。

8.矿区的开发建设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确保矿区可持续发展。

9.贯彻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矿区,走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四、矿区总体规划必要性

(一)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替的需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基石。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70%左右,在国家实施的能源安全战略中,已把煤炭工业摆在了主体工业的重要位置。由于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的减少和生产能力下降,全国煤炭基地的战略重点必将西移,新疆已经成为我国能源重要的战略接替区。2004年9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听取新疆工作汇报时指出:“进一步加快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替基地”。因此,从全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必须加快制定煤炭发展战略,规划和启动煤炭供应基地的建设,满足国家和自治区对煤炭的需求,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现已成为世界石油消耗大国,石油对外依存度2004年达到41%。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大量进口石油不仅花去国家大量外汇,而且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是富煤少油,建设煤化工项目,实现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生产石油替代产品,可以逐步填补石油及其制品的空缺,是国家重点鼓励的方向之一,符合国家的需求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的需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基石。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70%左右,在国家实施的能源安全战略中,已把煤炭工业摆在了主体工业的重要位置。煤炭作为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对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由传统的粗放型开发转变为节约保护型开发。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疆及内地省份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电力等方面的需求,煤炭需求量不断上升,为合理开发有限的煤炭资源,规范开采顺序,急需对煤炭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利用。

(四)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新建大型矿井,实行集中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提倡弃物利用,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建设建材厂,对矿井排水及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通过以上措施,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五)国家宏观能源战略有利于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替代能源战略的启动,煤基液体燃料替代石油将走向前台。国家发改委指出:“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加快以石油替代产品为重点的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按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规模化煤化工产业基地;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了“稳步推进工业化试验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煤制油品和烯烃产业化步伐,适时启动大型煤制油品和烯烃工程的建设。”

当前国内聚烯烃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国内外煤化工技术的不断突破都促进了煤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保证能源安全,国家将能源替代战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开发石油替代资源将会作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这将有利于推动煤化工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

(六)安全生产的需要

小型煤矿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安全设施不够完善、采掘机械装备水平低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事故隐患多,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差,重、特大群死群伤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2003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3.71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07人,国有地方煤矿3.00人,乡镇煤矿7.61人。矿区规划新建、改扩建矿井以中、大或特大型矿井为主,采、掘、运等环节机械化程度高,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设施完善,有较强的抗灾害能力。

五、结语

新疆作为我国能源重要的战略接替区,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满足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安全生产的需要,开展煤炭矿区总体规划是合理的,也是必须及时开展的。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煤炭产业政策.2007-11.

[2]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04.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5.

[4]张荣立,何国纬,等.采矿工程设计手册(上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5]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2006-07.

作者简介:黄磊(1980-),男,新疆奎屯人,供职于新疆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矿井设计。

上一篇:设计毕业论文下一篇:电力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