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竞争策略研究论文范文

2023-11-14

煤炭产业竞争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发展,其中煤炭企业的发展形势非常好。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煤炭企业的发展形势变化快,在市场中的波动相对来说也动荡起伏。如今的煤炭行业已经是能源行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煤炭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面向国际市场,因此煤炭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呈上升趋势。为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对营销策略进行了深化改革。文章将针对煤炭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煤炭企业;营销策略;方案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8142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市场已经与世界各国接轨,我国的煤炭企业更是发展迅速,成为国际市场中的一项重要发展项目。随着我国出台各项关于煤炭资源发展的政策,煤炭的价格越来越趋向于市场化,并在我国提倡优化能源结构的同时,煤炭企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调整阶段。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煤炭企业的发展中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在营销策略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煤炭企业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以适应我国宏观经济的环境是当前煤炭企业发展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将煤炭企业营销策略进行一定的调整,更好地使煤炭企业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求。

1煤炭企业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11市场营销理念落后

我国的煤炭企业营销策略受到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煤炭企业市场营销理念落后是目前煤炭企业营销中的重点问题。我国的基础能源产业中,煤炭产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很多煤炭企业都属于民营范畴,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煤炭企业营销。传统的煤炭市场营销理念是落后的,从一定层面上讲,这种营销理念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营销理念导致很多的煤炭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缺少有效的措施。这些错误的营销理念导致我国的一些煤炭企业缺少对营销策略的研究,使煤炭企业失去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影响煤炭企业的长久发展。

12盲目关注销售量

我国的煤炭企业营销策略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企业在进行营销时,盲目地关注煤炭销售量导致企业将煤炭产品进行过量的生产,企业太过于注重煤炭的销售量而导致煤炭企业缺少对营销策略的研究和制定,导致煤炭产品的种类过于单一。盲目地关注煤炭产品的销售量会导致煤炭产品的质量不高,而且过于单一的产品类型会影响煤炭产品的销售,让消费者觉得煤炭产品缺乏创新意识,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煤炭产品的销售量下降,导致产品囤积。煤炭销售中盲目地关注销量导致煤炭产品出现过剩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煤炭企业市场的长久发展。

13创立品牌意识不够高

当前的煤炭企业处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但是煤炭企业对于煤炭产品的质量要求较低,煤炭产业品牌意识差。企业在进行煤炭产品的生产时,忽略对煤炭产品的质量和结构、种类的开发,使煤炭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处于劣势。另外,由于煤炭企业过分追求利益,忽略对煤炭产品良好信誉的建立,导致煤炭企业在市场中难以长期生存。

2煤炭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21改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创新营销理念

我国的煤炭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营销理念的影响,观念非常落后,然而在实际的煤炭企业市场中,煤炭企业并不是单一地进行煤产品的买卖。煤炭企业的营销理念在进行更改时,要对煤炭企业所有员工的营销理念都进行更新,其中,在对煤炭企业中的工作人员进行营销新理念传播时,要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煤炭企业的营销理念是符合市场竞争机制的营销理念,在煤炭产品的生产、销售等过程中都能够将新的营销理念进行贯彻,让员工意识到煤炭企业营销新理念。煤炭企业在进行营销理念的更新时,要对当前的煤炭企业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分析当前煤炭市场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市场的需要来进行煤炭新产品的开发。通过增强煤炭新产品开发的力度来提高煤炭在市场中的销售量,使煤炭销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进行新型煤炭产品制作的同时,要对新型煤炭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使新型煤炭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22研究煤炭产品,施行品牌策略

受到传统的煤炭产品营销策略的影响,人们在进行煤炭产品的营销时都以“关系”的营销策略进行,导致很多的煤炭企业忽略了对煤炭品牌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煤炭市场需要更新营销理念,同时要施行煤炭品牌策略。通过打造煤炭品牌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煤炭的知名度,并且通过打造品牌效应能够加深更多的人对煤炭产品的信任。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提高煤炭产品的销售量。在打造煤炭品牌时,要对煤炭产品的质量有一定的保障,并通过煤炭品牌的名称设置,来加深人们对煤炭品牌的印象,同时要保证煤炭品牌的售后服务到位。通过打造煤炭品牌,提高煤炭产品的知名度,使煤炭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23从市场方面进行研究,建立客户战略举措

每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都离不开固定的客户支持,煤炭企业的发展亦是如此。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而煤炭企业在进行营销理念的更新时,也应当注意到对煤炭企业的客户入手,充分地分析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即反映了市场中对煤炭产品的需求。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分析,及时地对煤炭企业内部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另一个程度上来讲,也是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客户的需求能够直接反映出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对煤炭产品的需求,因此,掌握好客户对煤炭产品的需求,及时地对企业内部做出调整,能够有效地适应煤炭市场的发展。

24健全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当前有很多的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煤炭行业在面临困难时期时,不能够做出宏观的调整,导致煤炭企业面临亏损的危险。对煤炭企业内部进行的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的管理有多处疏漏之处,在煤炭企业面临困难时,应收账款一直增长和坏账的现象多次发生,并且,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规定不合理,而且在执行企业管理制度时,没有严格地按照企业管理制度来执行,导致企业的内部散乱。因此,通过一定的手段,建立健全煤炭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当前煤炭企业发展的基础,使煤炭企业在面临行业困难时,能够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困难,使企业能够渡过难关。

25提高服务质量

在煤炭企业营销策略中,提高煤炭产品的服务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提高煤炭产品的服务质量,使煤炭企业能够给消费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提高煤炭企业的信誉度。提高煤炭产品的服务质量需要工作人员在办事时能够果断,尽量将办事环节做到最省时,并且及时进行交货。提高煤炭企业的服务质量,更好地推动煤炭企业的发展。

3结论

煤炭企業营销策略的研究中,对煤炭企业的营销理念进行更新换代是志在必行的,煤炭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正确的营销经营理念。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提高煤炭产品的质量,打造煤炭品牌,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海东基于市场环境的煤炭企业销售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

[2]张国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煤炭企业营销体系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7(3)

[3]肖德业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营销策略优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36(6):60-63

[4]王晓红基于营销资源分析的煤炭企业营销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5(19):39-40

[5]张云凌基于SWOT模型的煤炭企业营销战路研究[J].煤炭技术,2017(5):330-332

[6]夏宏基于煤炭企业销售信息化系统架构及应用探讨[J].社会科学:文摘版,2016(7):122-123

煤炭产业竞争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煤炭产业是这些地区的主导产业。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这些地区的发展前景受到了很大威胁,因此产业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目前,在转型中的资源型地区遇到了许多困难,如地区发展陷入困境,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压力突出等。文章以山西省为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东方管理学派、中国产业经济学及西方产业经济学的相关观点,对山西省这一资源型地区的产业转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 产业转型 现状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 对策建议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型地区在全省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地区往往都以煤炭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煤炭资源总会面临着枯竭的困境。因此,这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如果不能顺利实现,就会发生“因煤而兴、因煤而亡”的悲剧。目前,山西的资源型地区的大部分能源产业大多已经步入成熟期,个别产业已经步入产业衰退期,对这些产业而言,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然而,由于山西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相关企业和地区尚未完全形成自我积累的机制,实现自我发展。产业转型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试图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和系统本身的自我优化来应对挑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必须挺身而出,通过产业政策,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本地区的产业转型。

一、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

表1是山西省在2005年、2010年和2012年的产业结构情况。可以看到,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例最大,而山西省工业产值的增加基本来源于重工业,轻工业为地区产值增加所做的贡献很少。经济发展过分倚重第二产业和重工业,这是山西省产业结构一个基本现状。

(二)山西省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发展代表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行业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往往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因此,通过观察行业中大企业的经济指标就可以知道行业整体的发展态势。山西省2012年工业大企业(集团)的主要经济指标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采掘工业数占据了工业大企业数目总量将近40%的份额,产值也是遥遥领先与其他行业。而且在采掘业内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仅仅有两家,反映出其行业内部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与此同时,就业人口过多向煤炭开采行业集中导致制造业各部门劳动力的稀缺,结果只能是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发展掣肘。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以采掘业即煤炭开采业的畸形发展换取人民生活所必须的生活用品,直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丰富。且煤炭开采行业从业人数的膨胀直接导致了煤矿事故频发,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资源型地区演化陷入多难境地

与一般地区相比,山西省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既具有资源型地区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又具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煤炭资源消耗枯竭规律。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资源枯竭是必然趋势。这是资源型地区不以人的意志为特殊的规律,如果不注意,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二是矿区效益递减规律。伴随煤炭资源的持续开采,人力及运输等成本也随之加大,而国内煤价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此情况下,矿区收益递减成为了这一地区的特殊规律。三是矿区后期转型规律。由于煤炭资源总有枯竭的那一天,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地区也必然遇到支柱产业的转型问题。在山西省大部分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地区如大同、介休、阳泉、晋城、霍州都已经或即将遇到后期转型的问题。四是地区功能由单一向综合演变困难。随着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长,其功能也必然由单一向综合演变。在此过程中,金融,区域功能,产业接替和延伸等都可能成为阻碍产业转型的绊脚石。

(四)产业转型遇到了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

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山西省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使这些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空气污染严重、水质日趋恶化、采矿区严重塌陷、生态承载能力减弱。大同、阳泉、长治、晋城、古交、霍州、介休、原平矿区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地面塌陷。这些采矿塌陷区成为了山西行业发展永远的伤疤。

二、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过程,其具体特征包括:按照第一、二、三产业演进;按照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顺向递进;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递进;由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递进。山西省应该首先推动产业的高度化,即将传统的煤炭行业推向高度化,集约化。

1.技术创新及其机制。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首要手段。山西省应当着眼与处于成熟期的传统行业,尤其是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提高所提供产品的质量,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高度化演进。具体手段是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培养高等人才。以“老八所”为人才培养摇篮,建设几所全省一流的大学,通过改变人才培养格局吸引人才回流,为科技创新提供最活跃的因素。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发展行业的高精尖技术,进行煤炭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的创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市场经济中一条普遍规律,这意味着技术进步一旦停止,随着生产要素的连续投入,其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减的。边际报酬的递减必然带来平均报酬的递减。在此规律作用下,一旦产业的边际收益为负值,全行业的总产值必然下降,并进入衰退阶段。而防止这一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也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进步速度的减慢会导致产业的减速发展。而科学技术的产业化的时滞性,往往使得技术进步减缓或停止。资源型城市要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结构调整,从而让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使得现有的工业结构得到改造,新的产业得以产生。

陆国庆将衰退产业创新分为五个层次:一为现有产品寻找新的顾客;二为现有产业开辟新的要素供应来源;三为开辟现有产业的新的供货渠道;四为在原产业内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五为开发全新的产业。在这五个层次的产业创新中,第一级属于市场创新范畴;第二级属于要素创新范畴,主要是通过工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变化,为工业输入新的元素;第三级属于产业价值创新范畴,是产业价值创新的基本内容之一;第四级属于产品创新范畴,产品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元素,但只有极少数的产品创新才能孕育出全新的产业;第五级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产业创新的最高水平。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而言,产业转型就是资源型产业的退出过程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创新主要就是第四和第五个层次的创新。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实现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2.积极进行机制改革。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另一个手段是机制改革,即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高度化。主要措施是加速煤炭行业落后装备的折旧、对过剩的劳动人口进行转岗培训。不能为了片面的“GDP政绩观”而盲目保护和援助。近年来山西省推行的“气化山西”就是推进煤炭行业有效转移的措施,实践证明,该措施一方面改善了山西受到严重污染的环境,另一方面解决了过剩的煤炭产能过剩问题,是合理且有效的。

3.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主导产业的转换有着特殊关系。罗斯托认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持,是由于为数不多的主要成长部门迅速扩张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产生了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用。实践表明,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见表3),且各个阶段的发展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缩短但不能逾越。笔者认为,山西省当前的产业结构处于第三阶段,即以电力、汽车、化工和钢铁行业为主导产业;这就要求兼收并蓄,循序渐进,综合几次主导产业及其群体的发展优势,通过引进人才技术等关键的生产要素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观点认为: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产业结构的协调不是指产业间的绝对平衡,而是指各产业之间有较强的互补和谐关系和相互转换能力。只有强化产业间的协调,才能提高其结构的聚合质量,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整体效果。本文认为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这就要求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特别是采矿业和关系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行业间进行调整,通过改变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使之趋于平衡。而在技术水平短时间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即可能会伴随一定量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政府要有远见卓识,敢于承担产业转型中的经济亏损。

在扩大需求方面,正在积极推进的城镇化是良好且有效的措施。但是笔者认为,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藏富于民和共同富裕。因此,政府必须给城镇化居民找到增收的正确路子,使城镇化居民真正富裕起来,从而为城镇化的自然演进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盲目地大兴土木,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期望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实现城镇化只会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继而继续靠资源发展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三)构建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资源利用上的具体应用经济形态。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资源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要求,组织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不产生或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可见,对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主体。煤炭资源型城市既是过分依赖煤炭产业的城市,又是废弃物较多且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和威胁的城市,为了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客观要求充分利用这些城市的再生性资源,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接替产业,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一要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园区内形成闭合产业循环链、横向耦合产业链和区域整合产业链,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零”排放的目标。应重点构建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高耗能企业的主导生态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耦合。二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形成煤炭资源型城市物质循环流动的多元化结构链条,延长产业链,推动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转变,为寻求接替主导产业奠定基础。三要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应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放宽信贷条件、降低产业准入标准等措施,鼓励企业和事业单位走循环经济道路。

[本文受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山西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3041058-04)]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209.

[2] 朱秀君.衰退产业识别指标选择及要素退出援助机制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20-24.

[3] 陆国庆.衰退产业中企业创新战略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2):33-36.

[4]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59

(作者为太原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李雪)

煤炭产业竞争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准确的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致胜的法宝。本文根据煤炭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煤炭营销策略研究。

【关键词】露天煤业;煤炭市场;营销策略

众所周知,煤炭市场极易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企业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适应市场的要求,不断调整企业的价格策略、产品策略、促销策略和销售渠道。即立足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营销策略进行深层次的营销,不断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一、树立深度营销观念

深度营销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关注产品销售的圈子里跳出来,转向关注客户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深度营销的组合策略,打造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保持市场持续、良性的快速发展,实现市场控制力、竞争力的最大化。还要集中和整合企业资源,建立牢不可破的战略区域市场。同时,要积极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建设坑口电厂,变卖煤为卖电,实现产品增值;调整结构,发展煤炭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发展洗选业,生产低灰精煤,满足冶金、化工等行业和出口需要;发展煤化工,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做好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根据煤炭市场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的特点,应当进行市场调查。市场调查应集中在目标市场内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根据市场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预测,为制定适应市场要求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在营销过程中通过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和多品种化来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策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用户、不同行业、不同市场行情、不同结算方式和不同批量等营销环境采取灵活机动的价格策略;根据市场分配份额、用户分布情况等直销或代理销售等调整煤炭销售渠道;根据市场变化、销售成本、市场竞争情况等采取切实可行的市场策略等等来进一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销售队伍

企业的营销是要向顾客反映该产品的信息,要让客户认识到,购买该产品的确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介绍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方式,只有使顾客对产品服务建立起休戚相关的信息,供需双方才能建立牢固的战略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的保持与巩固,是与其销售人员的素质分不开的,因此,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树立崭新的销售人才理念是企业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精心选人,精心培育一批既懂生产业务,又懂经营管理,又会销售攻关的人。这部分人不仅要研究本企业产品的特点与共性,而且还要研究客户需求,研究社会需求,从而达到市场营销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人才培养的投入也是最具经济性和效益性的生产性投入,是产出和收益最大的投入。

四、制定正确的公共关系策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树立客户至上的观念。把用户的需求作为企业营销工作的出发点,以用户是否满意作为检验营销工作成败的标准。煤炭企业只有和用煤企业尤其是耗煤大户,构筑新型的诚信共同体,才能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共同抵御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在煤炭市场营销中,公共关系对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协调、沟通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处理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时,要让参与和影响购买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更多地了解企业及其产品,不断增加他们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五、实施品牌营销策略

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塑造煤炭企业的品牌形象,是煤炭企业占领市场的重要保证。在煤炭市场上,随着环保问题成为热门问题,人们越来越重煤炭产品的品牌,选择洁净煤的路子将是长久之计。近几年频频发生用户要哪种品牌的煤炭产品,出现了一些煤炭产品的特别畅销、一些煤炭产品严重滞销的情况。这说明无论是用户、还是煤矿都具有了品牌意识。产品创新对煤炭产品同样重要,只有将低劣的煤炭加以创新才可以开发出品牌产品。

六、煤炭企业市场营销创新

营销管理创新一方面要求企业建立灵活高效、生命力旺盛的营销组织体制,使各个层面充分协调,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有效运作,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要采取灵活机智的市场营销战术,在深入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动态,选择目标市场,抓好市场定位,科学确定价格,合理选择销售渠道上下功夫,抓好促销组合、采用直销、经销、代理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快、服务好、信誉高,集市场开发、产品销售、货款回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于一体的市场营销网络。还应该把生产的煤炭,按照煤质指标科学地进行品种分类,制定系列产品质量标准和价格浮动标准,形成多煤种于一体的供应系列,从而达到满足客户需要的目的。其次,煤炭企业市场营销要创新,要从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全员全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建立科研、开发、生产、营销紧密结合的机制的要求,从技术管理、生产过程、市场开发、营销手段上创新。要通过全员全过程的营销培训,让所有员工认识到,市场营销不仅仅是推销,而是包括市场营销管理、战略计划过程、市场购买行为、市场需求预测与新产品开发与扩散、定价决策、广告策划、销售渠道选择等多项内容的综合学科。

煤炭产业竞争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1.1 企业所得税方面的税收筹划方法

(1) 汇总申报企业所得税。目前, 我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将私有小型煤炭企业进行关停并转, 其余符合国家政策的煤炭企业多为大中型企业。而大中型煤炭企业在选择新设立附属企业组织形式时, 会在成立子公司或是分公司之间做出选择, 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 应独立申报企业所得税, 而分公司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可选择将应纳税所得额并入总公司后一并申报企业所得税, 进而达到降低企业集团税负的目标。

(2) 充分享受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固定资产优惠政策。根据税法规定, 企业购入并自身实际投入使用的专用设备, 如果符合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及安全生产等相关条件, 并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 可按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10%抵扣当期应纳企业所得税额, 当期不足抵扣的部分可在未来5年内继续抵扣。二是聘用残障人士优惠政策。根据税法规定, 企业可享受应纳税所得额在税前加计扣除工资的优惠政策, 因此, 煤炭企业可根据工作岗位需要, 招聘部分残疾人就业, 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工资总额的优惠政策。三是科研支出优惠政策。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煤炭企业当期发生计入当期损益的科研支出, 若未形成无形资产, 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再将科研支出的50%加计计入成本后, 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若科研支出形成无形资产, 则可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倍按使用年限摊销后, 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另外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其企业所得所税率由原来的25%降为15%。

1.2 土地使用税税收筹划方法

土地使用税条例中规定, 企业厂区外铁路专线与社会公用地段未加隔离的铁路专用线、公路等用地厂区外公共绿化用地、向社会开放的公园、企业办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机构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煤炭企业可利用该优惠政策, 使子公司、分公司区分核算该部分土地, 按照税收政策予以免征土地使用税, 对减免税额合理规划。

1.3 房产税税收筹划方法

按照房产税相关规定: (1) 企业拥有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等卫生机构自用的房产, 免征房产税; (2) 对按照政府规定价格出租的公有住房和廉租住房, 包括企业向职工出租的单位自有住房, 暂免征收房产税; (3) 对损坏不堪使用的房屋和危险房屋, 经有关部门鉴定, 在停止使用后, 可免征房产税; (4) 企业拥有并运营管理的大型体育场馆, 其用于体育活动的房产, 减半征收房产税使用税; (5) 因房屋大修导致连续停用半年以上的, 在房屋大修期间免征房产税; (6) 在基建工地为基建工地服务的各种工棚、材料棚、休息棚和办公室、食堂、茶炉房、汽车房等临时性房屋, 在施工期间, 一律免征房产税。煤炭企业应区分以上不同用途的房产, 分别计算纳税, 对符合税收优惠的房产按规定及时递交相关资料申请核减。

2 煤炭企业税收筹划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2.1 相关税收政策发生变化产生的风险

国家会根据宏观政策调控及产业调整目标不断修改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这样使税收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因此, 煤炭企业每年应就国家新出台的税收政策进行充分关注, 多了解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背景, 对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推断, 就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咨询当地税务机关工作人员, 避免煤炭企业因税收优惠政策失效而面临税收筹划风险。

2.2 税务机关判断差异产生的风险

由于部分税种属地方性法规, 各地方出台的税收政策有一定区别, 加之不同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对税法的理解会与煤炭企业财务人员不尽相同, 因此煤炭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应在现行税收法律框架内进行, 不得超出法律允许范围。

3 降低煤炭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措施

3.1 提高煤炭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意识

煤炭企业领导应提高对税收筹划风险的重视程度, 并在财务部门设置专门从事税收筹划的岗位, 进行税收政策研究, 及时学习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对税收筹划方案要组织管理人员、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讨论, 从政策性及操作性方面进行把关, 聘请专家教授针对煤炭企业相关税种对其纳税流程、税收知识及筹划方案等进行讲解或组织相关涉税岗位工作人员外出培训, 提高煤炭企业领导、员工对税务筹划风险的意识, 使企业树立正确的税务筹划理念。

3.2 征求办税工作人员及专家的意见

税收筹划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纳税地点、时间或享受优惠政策等手段以实现降低税负目的, 但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税收筹划是否违法直接受到税务工作人员的判断及对税收法律理解的影响。因此, 建议煤炭企业积极与当地税务机关取得联系、沟通, 尤其是向主管税务机关的直接办税人员详细咨询本企业适用的税法、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及纳税义务。财务人员在进行税收筹划后, 应就税收政策与当地税务机关取得联系, 征求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认同, 避免未征求工作人员意见, 以主观个人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作为税收筹划的依据, 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漏税的风险。

煤炭企业在享受税收筹划降低税负的同时, 也会面临一定的税收筹划风险, 如果煤炭企业未能针对筹划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则极易造成煤炭企业承受法律责任。因此, 建议煤炭企业建立筹划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从税收政策、缴纳方式、税务机关认可等方面对税收筹划方案风险评估, 当税收筹划风险大于税收筹划收益时, 则应放弃税收筹划方案。二是财务人员应针对煤炭行业所涉及的税法及生产工艺的特殊性质, 认真研究, 以保证税收筹划方案具有可行性, 真正降低煤炭企业税负。

摘要:煤炭企业是从事原煤开采、洗选加工的资源型企业, 它的健康、有序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及民生保障工程。目前,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及国外煤炭市场价格优势所产生的压力, 我国煤炭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 多数煤炭企业除将经济转型、多元化投资等作为工作重点外, 也选择控制成本、降低税负等方式以确保企业健康发展。本文在对我国煤炭企业税收筹划内容及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降低煤炭企业税务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煤炭企业,税收筹划,内容,风险,措施

参考文献

[1] 马加平.煤炭企业纳税筹划思考[J].财会学习, 2017 (7) .

[2] 李淑聪.“营改增”对煤炭企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财经界, 2017 (5) .

煤炭产业竞争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通过审视发展我国油菜产业重要意义,对当前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评价。从我国油菜产业总体发展上来看,劣势更为明显,特别是油菜产品质量差,机械化水平低,品种混杂,油菜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产品多元化开发技术落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促进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展望了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油菜产业;优势;劣势;对策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最主要来源,也是潜在的仅次于豆粕的大宗饲用蛋白源。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在国际油菜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油菜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

一、发展我国油菜产业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我国油菜产业,加强油菜实用品种和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确保我国食用油供应和能源安全的战略举措,因此,发展我国油菜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油菜在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油菜生产大国,与同期世界其他油菜主要生产国相比,我国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增长,单产水平逐年提高。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双低油菜的大面积推广,2008/2009年度全球油菜籽产量达到5800万吨,同比大幅增加930万吨和19.1%,据2009年年初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生产情况调查,2008年油菜籽总产量1180万吨,菜籽油产量413万吨,占油料作物产油量的55%,对国产食用植物油总产的贡献率达43.8%。

油菜是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可与稻、棉等多种作物轮作复种,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优良作物。并且油菜茬口好,根系能分泌有机酸,使土壤中难以溶解的磷提高有效性。油菜的花期长,花器官的数目多,每朵花有4个蜜腺,因而油菜也是重要的蜜源作物。随着菜籽、菜油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农副业的发展。

(二)油菜是重要的饲料、化工、能源原料

双低油菜粕含蛋白质40%左右,还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等,营养价值与大豆饼相当。菜子饼粕复合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广泛运用于食品、医药、化妆等;菜籽油有广泛的化工用途,能大大改变油脂物化性质,适于食用和工业用的氢化利用;油菜秸秆具有重要的能源利用价值,可缓解农村高品位能源严重短缺现状。同时,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也促进了油菜产业的发展。

(三)能缓解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供求矛盾

根据目前国内外油料与食油市场形势,特别是国内油菜籽压榨产品菜油、菜粕供不应求,再加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菜籽油消费国,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4%左右。2008-2009年度我国菜籽油国内消费量达到430万吨,菜籽油消费量占植物油消费总量的19.9%。由于双低菜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在普通食用油中处于最低,成为最有利于健康的食用油之一,再加上中國居民向来具有消费菜籽油的饮食习惯,因此,未来中国菜籽油的总消费量将继续稳步增长的态势。并且我国还有大面积种植油菜的冬闲田,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能缓解我国植物食物油的供求矛盾。

二、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评价

(一)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1、气候资源优势。我国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多样,能很好的满足油菜生产发育的要求。长江流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温适宜且雨热同步,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油菜生长。因此成为中国冬油菜的主产区,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带。对此,合理进行油菜生产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加大油菜的种植能提高我国油菜产品的竞争力。

2、政府支持优势。我国政府已建立了双低油菜产业化市场准入制度。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推进,我国政府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环境,实现管理、经营、服务三位一体,开展信息服务和市场开发服务,带动油菜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家已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油菜体系建设战略,正积极有效地推动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

3、科研优势。我国杂交油菜育种的科研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杂交油菜开发工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品种方面,已经育成双低品种的技术指标,并在优质抗病研究和品种选育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育种方法方面,单双低优质油菜实现了高产抗病育种选择技术的创新。在配套技术方面,针对“双低”油菜生长特性,我国提出秋发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有利地促进了我国优质油菜产量的提高。

4、国际竞争优势。加入WTO后,2002年我国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农产品实行安全许可和标示制度。该条例的实施为我国油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也为提升我国油菜产业应对激励的国际竞争赢得了时间。并且欧美发达国家以春油菜为主,秋季收获上市,而我国长江流域是冬油菜,春季收获上市,因此,我国在竞争上获得了上市时间早的优势。

(二)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劣势

1、油菜产品质量差。我国油菜加工技术研究滞后,目前国内主要以初、粗加工为主。国内菜籽制油工艺单一、副产品综合利用较少、加工效益低下,影响了中国油脂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油菜产品质量差主要体现在芥酸与硫苷含量过高、双低油菜品种混杂、加工业的落后等方面。同时,由于中国质量控制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加之油菜品种因品种和栽培管理的差异较大,导致目前双低油菜质量参差不齐,因而双低油菜品种混杂,质量控制难度较大。

2、机械化水平低。我国油菜种植业是分散小面积种植,菜籽种植和收获全靠人工,需要育苗和移栽,人工及管理费用较高,影响了经济效益,农户种植油菜积极性不高。而油菜主产国机械化水平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了市场流通的价格优势。机械化程度低已成为制约油菜籽生产发展的突出因素,我国油菜籽生产用工相对较多,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油菜品种混杂。油菜品种混杂,既影响了单产水平,也使得国产油菜籽难以实现低芥酸、低硫苷,影响了我国油菜籽品质的改善。而且加工企业规模小、品牌化程度低,制约了油菜籽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油菜产业链发展不完善。要打造一条完整的油菜产业链,一方面要确保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一方面又要确保企业的利益。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油菜产业的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油菜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产业开发服务机构不健全、缺乏产业化龙头企业、营销推介力度不够,尚未形成竞争品牌等问题。并且油菜的附加值未被充分利用,用油渣加工饲料,发展畜牧业,利用规模化种植,油菜花期长的优势,举办生态观光旅游,提升产业效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产品多元化开发技术落后。加拿大等国已培育出专用油菜品种,用于生产月桂油等;美国、日本将芥酸用于航天工业、高级摄影材料及化妆品等。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油菜生产国,油菜主导产品仍仅限于食用油。并且我国油菜育种技术和设备仍相对落后、单产偏低、综合品质不高、抗病虫草害和抗逆性有待提高。

三、促进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要解决制约我国油菜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科技创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双低高含油量、高蛋白、高产、多抗、广适性油菜新品种,研制安全、省力、环境友好的节本高效集约化栽培技术,开发双低菜籽精深加工与多层次增值技术,研究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等。同时要充分利用当前油菜生产稳步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对现有双低品种和相关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我国油菜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加大市场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并要对其收购的油菜籽及加工后的菜籽油數量、质量等加强管理。并且加强执行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的地方储备企业、加工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油菜籽收购的质价政策,并对国家委托的地方加工企业油菜籽收购数量和收购、加工凭证等的真实性负责。农业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确保农民买到放心种。

(三)建立标准化生产机制

严格规范的标准化生产,是发挥“双低”优势,打响优质、绿色、保健品牌的基础。根据我国油菜产区目前的实际情况,标准化生产以示范项目为主,辅助一定的自筹资金投入推广。一是加强“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实行品种准入制、种子准入制,制定并按照“双低”油菜品种管理办法和产地环境、生产及加工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和加工,实现标准化生产,确保生产出符合标准的“双低”油菜产品。二是多层次培训,先培训技术人员,再培训种植技术骨干,最后通过技术人员和种植技术骨干,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所有种植户。三是发展油菜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企业抓生产、强质量、上规模、创品牌,大力生产一级双低菜籽油和一级压榨菜籽油,以确保绿色食品的认证。四是筹集资金,解决好技术和管理人员必要的报酬和标准化生产补贴等问题。

(四)推广新型高效的油菜栽培模式

油菜种植效益较低主要原因是我国传统的油菜栽培模式是以育苗移栽为主,手工操作,劳力肥料投入多,肥料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推广出新型高效的油菜栽培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减轻劳动强度和降低生产成本,发挥油菜群体优势来获得较高的产量。第一,要实行品种的更新换代,选用良种是油菜高产栽培的首要环节。第二,选择好适宜的播种期,播种过早,会影响播前的浅耕整地和灭草质量;播种过迟,则霜前不能充分成熟。第三,实行分层施肥条播,分层施肥条播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保证播种质量,达到出苗齐、全、壮的目的,而且便于中期田间管理,节约劳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第四,平衡施肥技术,大力推行有机无机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并注重油菜生长中后期的管理,使油菜处于良好的生长环境中。第五,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其目的是培育高光效的群体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获得高产。第六,示范推广应用免耕栽培以及机械化生产。

四、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前景

油菜产业是个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大,前景好,能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生物技术方面,油菜是现在生物技术将外援基因导入栽培的甘蓝型油菜中,已成功地培育出抗除草剂,萝卜细胞质不育恢复系等,并大量投入商业化开发,从而有力地促进油菜品种改良,大大增强了油菜种子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布局区域上,我国油菜产业居前5位的是湖北、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南,该区域油菜的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的1/4。随着优势产业带的建设,该区域油菜生产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竞争方面,随着我国油菜双低化进程的加快,国产油菜籽的质量与世界的差距缩小,价格、季节、规模优势已经显现,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和能力。并且随着全球消费的增长,特别是生物柴油的发展,我国油菜生产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为油菜生产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世界生物柴油开发拓展了市场需求;产品销售有优势,可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产品上市时间处于市场空当。因此,我国油菜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2009年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2).

2、杨兴国,傅廷栋.发展油菜生产意义重大[J].科学新闻,2008(15).

3、董红兵.中国油菜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基于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4、杨世先,周丽红,张健康.玉溪市油菜产业化开发的意义及发展建议[J].耕作与栽培,2006(5).

5、王汉中.我国油菜产需形势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3).

6、李正强.贵州油菜产业发展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06(2).

7、康学辉.对和政县油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9).

8、舒友花,郑炎成.如何提升双低油菜产业竞争力[J].商业时代,2005(5).

9、刘春明,赵永刚.提升油菜产业竞争力的政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4).

10、王汉中.中国油菜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科技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1).

*本文属基金项目: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油菜体系建设(A3006530)。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煤炭产业竞争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文化产业愈发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产业竞争力问题也得到广泛关注。文章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广州市及国内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相关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制约广州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州;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指标体系

一、引言

随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文化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渗透着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文化越来越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交融发展赋予了文化更加丰富的特征,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成为新常态。同时,技术的不断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规模化发展,文化产业孕育而生,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是一国文化的基本形态,不仅是一国提升自我“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而且正在演化为各国的产业实体。在文化产业与国家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追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既有一般行业的产业共性,也有科普知识、传承文化,激发大众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特殊性。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实现文化产业自身实力的增强,提升竞争力;也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外溢效应,通从而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以其独特的岭南文化底蕴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州市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得到快速壮大,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文化市场异常活跃。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24.52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913.28亿元,占全市GDP的5.05%,文化产业俨然已经成为广州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对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研究,对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在综合相关学者对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了解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找出影响广州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就此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促进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的不足,难以对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研究采取直接评价法。因此,采取多因素综合评价往往成为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方法,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得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评价。这种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也能够找出文化产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由于研究者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时目标及决定要素的差异,在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也有所不同。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文化竞争力评价体系主要五种。一是以宋彦麟(2006)、李宜春(2006)、祁述裕(2004)、毕小青、王代力(2009)为代表,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或者改进的模型为基础构建文化产业评价体系。钻石模型或改进模型为基础并没有突出文化产业竞争力本身的结构模型,构建的指标体系的操作性和目标性有待遇进一步研究。二是以朱小娟(2001)为代表学者采取份额分析方法,通过市场相关份额等为评价指标直接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层次分析法过度强调市场份额来衡量竞争力,过于简单绝对化,难以概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三是以花建(2005)、王颖(2007)为代表应用层次分析法,花建构建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产业环境等要素评价体系,而王颖采取3×3模型构建19个产业能力指标体系等都是产业不同层次能力的表现。层次分析法能力体系的构建只是单纯的把潜在的竞争能力与其决定性因素简单的线性分析,难以紧密联系一起。四是以徐萍(2006)为代表,通过潜在和现在竞争力混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反映文化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规模、效率、效益需求基础等17项指标为基础形成评价的指标体系。混合的分析法虽然在分析上全面把握竞争力评价,但相关的指标体系可能会存在不合理的效应。五是以赵彦云(2006)、李卫强(2012)为代表,从文化产业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环境的角度来评价,从市场、人才、政府、消费、科研、基础设施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产业所涉及领域都囊括其中。但相关竞争机制的构建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尽管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国内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使用间接评价法时,指标的选取缺少相关的理论背景和科学依据,而被普遍使用的波特钻石模型,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假说。同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过于宽泛,相关评价机制并不成熟,造成评价的不严密。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变量说明

(一)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国内学者对相关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科学性、指导性、层次性、可定量化等原则,并考虑政策可操作性和数据可获得等,综合借鉴赵彦云、李卫国、毕小青的相关研究建立表1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由6大主要因子,15个影响因素,36个具体指标构成。

(二)变量说明

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选择上主要从文化实力、公共文化消費、市场收益、文化产出、文化资源与设施、文化创新与人才等六个方面。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并没有把政府纳入其中,主要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竞争力产生的是外部效应,而不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同时在具体指标的选取上也是根据《2016年广州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数据的可得而形成36个指标。

四、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用几个因子去描述相关指标和因素之间的联系,并就少数几个因素来挖掘原资料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测度文化产业竞争力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找出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子有哪些,在对比权重大小后得出因子的具体影响力大小。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由于城市之间文化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本文在参考毕小青《天津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数据处理方法,选取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文化统计年鉴,及各市2016年统计年鉴、文化统计概览中的一些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选择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天津、重庆、武汉和广州的数据排成一个36×8的矩阵,并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

首先通过SPSS19.0软件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对系数矩阵进行KAO检验,得出KAO=7.86,说明所选择的相关系数关联性较大,适合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通过6个相关系数矩阵得出特征值、特征向量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2),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见表3),得出相关因子对广州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力大小。

由表2可知,根据计算得出6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68%可以看出,6个因子已经反映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评价体系中选择6个主因子可以代表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36指标。

由表3可知,通过旋转后的载荷因子分析后,在第一个主因子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施工项目数有较大载荷,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0.95;在第二个主因子中,电影观影人数、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书册文献外借册数都有较大载荷,超过0.5;第三个主因子中,电影票房总收入、文化艺术表演收入有较大载荷;第四个主因子中,报纸总印刷数、电视播出时长、文化艺术表演团演出场次有较大载荷,超过0.8;第五个主因子中,电影院数量、美术馆数量、艺术表演团、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有较大载荷;第六个因子中,文化创意与设计项目数、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中副高级以上人数均有较大载荷。

通过所选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天津、重庆、武汉等7个主要城市作为比较对象,应用表1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广州与之做比较。由表4,根据主要城市因子分析结构可知,广州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在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处于前列。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也相对较为均衡,除去市场收益排名第五位外,在文化实力上排名第三位,公共文化消费排名第三位,文化产出排名第二位,文化资源与设施排名第三位,文化创新与人才排名第二位。

综上所述,广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在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三位,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还是比较强。在6个主要因子中,广州文化产出、文化创新与人才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文化实力、公共文化消费、文化资源与设施虽然仅排名在北京、上海之后,但在得分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市场收益排在8个主要城市的第五位,是制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市场收益、文化实力、公共文化消费、文化资源与设施等因素的支撑,巩固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与人才,提升广州文化产业整理竞争力,推动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五、提升广州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国际文化枢纽城市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聚焦“三中心一体系”、“三大战略枢纽”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增强文化自信,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创新驱动与跨界融合,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强文化交往,扩大文化产品消费,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提升全球文化资源配置能力,擦亮“广州文化”品牌,将广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枢纽城市。

(二)推动文化制度创新

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优先向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实现国有资本优化布局和保值增值。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許的文化产业领域。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文艺院团、演出场所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通过PPP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我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

(三)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促进商业模式互联网化。大力支持“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利用互联网整合开发资源。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文化创意企业深度融合,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鼓励传统文化创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手段,不断探索新型贸易和供应链模式。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向状元谷、云埔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电子商务园区及平台集聚。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实施新媒体营销,实现虚拟网络营销全覆盖。

(四)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打造文化产业创新平台,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文化产业技术、产品、业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使广州成为国内甚至全球文化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的重要培育地;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加大文化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交易,引进和培育具有深厚行业背景和社会公信度的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机构,为产权交易、产品展示、贸易提供成熟的全方位服务,全面实现文化市场各要素、上下游产业链的对接共享;建立文化贸易发展平台,围绕文化交易、服务供给、要素支撑等重点方向,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推动跨区域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卫强.北京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03).

[2]王猛,王有鑫.城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35个大中城市的证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1).

[3]杨凤,欧阳博强,侯元元.基于因子分析的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J].经济师,2014(09).

[4]周锦,闻雯.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12 (02).

[5]杨晓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6(03).

[6]秦瑞英.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广州城市文化竞争力比较研究[J].开发研究,2013(04).

[7]毕小青,王代丽.天津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企业经济,2009(09).

[8]花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对新型城市化的贡献[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02).

[9]毕小青,王代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与分析方法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5).

[10]毕小青,王代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5).

[11]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2).

[12]李芳凝.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13]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

[14]戴钰.湖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3(04).

[15]徐咏虹.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大学教育视角下社会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型宠物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