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范文

2023-09-22

情境创设范文第1篇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语文教学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离开了教学情境,也难以进行语文教学了,尤其是作文教学。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野万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学生的作文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了。那么,再看学生的作文也许会是另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我就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实际所得谈谈粗浅的感受: 一.无欲不动笔:设计情境,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学生其实不是没有激情去写作,可能是我们没有开掘他们激情的泉眼. !

一次考试出了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学生的选材很老套,没有什么新意,甚至模式化到几乎千篇一律,写的都是在暴风雨之夜母亲如何抱着他到医院看病。针对这种情况我意识到学生没有带着情感去写作,相反是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于是我决心重新要他们写一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在一个晚自习,我要学生每人准备一只红蜡烛。学生感到很新奇,不知道老师要他们做什么,他们的好奇心空前的膨胀起来,带着这种疑惑我要他们点起红蜡烛.眼睛聚精会神的看着烛光,耳边响起了我为他们准备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当舒缓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当那感人的歌声深入他们心灵的时候,我知道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母爱的震撼:“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你的双眼是否已经失去了光华,你的两鬓是否增添了白发-----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我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我说:眼前这温馨的烛光,就象妈妈的眼睛在凝视着你.你感受到了吗?”然后我关掉音乐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用舒缓的语调为他们娓娓道来:母亲如何从一位窈窕少女成长为一位母亲,如何十月怀胎的辛劳,如何含辛茹苦的哺育,如何不厌其烦的教育,如何在受到委屈时强忍泪水……这时的孩子有的已经泪流满面,有的也已泫然欲泣,这时写作的时机已到,学生感情的闸门已经打开,我于是说:“那么现在就用你的笔,用你的真情,用你的爱给妈妈写一篇颂歌吧!”学生的写作欲望喷薄而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在笔端凝聚成爱,主题也在爱中升华,这次写出来的文章因为多了真情实感,佳作妙句自然就多起来了。同上次考试的作文相比,提高了很多。

恰当的情景创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写作的“磁场”,这种“磁场”氛围感染着他们,使他们真情流露,妙笔生花. 二.无趣不下笔:搭建舞台,展现学生的写作才华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当学生以一种极大的热情来投入写作时,那种文章读来才叫人觉得酣畅淋漓。

有一次我安排这样一堂课,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名字的由来和其中的含义。每个同学都到前面讲述,同学们的讲解异彩纷呈,精彩无比。像魏鹏月,就说她的爸爸希望她像大鹏鸟一样能展翅飞翔,同时她又是三月出生的,所以名字中带有三个月字;姜楠讲他的爷爷说楠木是一种珍贵的木材,质量好,希望他以后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李纪华说他出生在十月一日,妈妈

说就叫纪华吧,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永远做一名热爱祖国的人;孙晶石说她不知道当初爸爸妈妈给她起名字的初衷,但她想父母是希望她像水晶石一样纯洁透明;王有力最有意思,他说小时侯他的身体不好,所以爷爷奶奶希望他的身体棒棒的,不生病。现在果然不出所料,他的体重已经达到150斤,是个小胖子,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幽默的讲述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教室里的气氛异常活跃起来,就连我也受到他们的感染,讲起了自己的名字来历。同学们在互相介绍中深深体会到了家长的期望和嘱托.都深受鼓舞,倍感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写一篇<记一堂有趣的课>就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了. 三.无感不动笔:开辟蹊径,引发情感之源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矫饰是文章的大敌。每逢作文,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常无话可说,东拼西凑?因为他们不能不敢或不善打开自己的情感闸门。鲁迅先生说过:“从喷泉里流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淌出来的才是血。”写作时无动于衷,文章怎能打动他人?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带着某种感情感受事物,那事物就格外鲜明清晰;回忆往事,往事也如浮雕般凸现,这就是情感的催化剂作用。因此,紧紧抓住并激活震撼心灵的情感,是引发灵感的契机。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种作文形式,即作文超市。也就是给学生提供较多的作文题目让他们选择,每学期两次,文题尽量做到新颖别致,富有时代特征,切合学生的脉搏,能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就像去超市购物一样,商品是琳琅满目的,就看你如何去选择了。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我们班里的风流人物>、<十四岁花季>、<生活交响曲>、父爱如山>、<啊,朋友>、<相逢是首歌>、<我想对你说>、<那一段青春岁月>、<心中的涟漪>、<感悟人生>、<走,我们去看海>等等,学生看了这些题目后往往兴奋异常,都能迅速找到自己喜欢的题目,并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冲动,带着这种情绪写出来的文章真的是异彩纷呈. 正是这种作文超市,突破了题材的限制,才能写出色彩缤纷,美不胜收的生活图景;突破了体裁的限制,才能创造出天马行空,奇思迭出的诗意结构;突破情感限制,才能抒发了亲切鲜活,酣畅淋漓的真实体验;突破篇幅的限制,才能接通了哲理深沉,激情荡漾的人文底蕴;突破思维限制,才能变换出别树一帜,匪夷所思的全新角度;突破了手法的限制,才能显示出石破天惊,精妙绝伦的语文奇观。

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角色,催熟学生的写作

“进入角色”,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术语,也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艺术大师斯坦斯拉夫斯基对此就是非常重视和强调的。他曾对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语重心长地说过:“当你一脚踏进剧院的大门,就必须把家里的所有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他认为,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

由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也能得到一种启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课文所展示的、以及你要展示的生活、感情相比照、相联系……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对语文作文教学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催熟学生的写作。学生进入了角色,写起作文来,就会认真谋篇布局,就会把自己的角色感受表达出来,深刻而真挚。1993年高考作文题,要求代某校团委拟写“通知”;1994年高考作文题,要求代李宁拟写向赵鹏寻找圆规;1998高考作文题,要求写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等等,无不要求考生具有角色意识和角色转换的心理素质。高考结果表明,我们的考生往往在这一步上跨越不到位。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写作时,让学生进入角色,就会在命题的范围内寻找到自己写作的“需要”,产生“欲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同时,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胸中之积蓄”和感情有了倾泄的时候,思路还会堵塞不畅吗?议论还会泛泛而淡吗?记叙描写还会欠生动吗?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实感,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角色意识培养得好,学生终身受益;角色意识不够,应对能力就差。

二是教师要为学生进入角色创造情境。学生进入角色,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进入角色的程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易于进入角色创造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有进入角色的氛围,从而有进入角色的愿望和冲动。

五、填补“空白”,以想象激活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

近年来,各种“形而上”的文艺批评理论逐渐下沉到我们“形而下”的中学语言课堂教学,成为指导我们教学实践的重要的方法论。“接受美学”就是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种方法论,它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写作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作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正如“接受美学”的创始之一,伊塞尔所言:“文学本文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份,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样的“空白”有很多。如:(1)、《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2)、《孔乙已》中,孔乙已的长衫哪去了?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3)、《竞选州长》中,“我”退出竞选后,伍德福和霍夫曼二位先生如何继续他们的竞选活动?(4)、《我的叔叔于勒》中,小公务员的二姐夫是如何继续着他的发财美梦的?父亲又是如何向不知情的家人解释叔叔的长久不归?(5)、《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几天家里生活情况如何?(6)、《祝福》中,祥林嫂“老”去前夜有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

文学作品里留有大量的“空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发现并去填补写作,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我有这样一个作文教学案例:在学习了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之后,我告诉学生:阿长如何为鲁迅买〈〈山海经〉〉的过程,作者并没有写,但这一段的空白如果用我们的生花妙笔补写出来,将无比精彩。学生的想象力空前的活跃起来,于是奇思妙想汇聚成文,佳作迭出。

单就人称而言,就有你我他三种人称,第一人称妙趣横生,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流畅委婉。学生把阿长的无知和纯朴,阿长的笨拙和寻找《山海经》时的执着,那一波三折的寻“经”过程,那通俗幽默的对话设计如此和谐的统一起来。就连平时疏于写作的同学也能扬扬洒洒的布局谋篇。

实践证明如果能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学生的文字灵感就会在文学的天空自由的翱翔。

情境创设范文第2篇

奇台四中汪涛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现象仅凭课本和粉笔对学生的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实践—知识—实践,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失败”的演示实验育人

在讲《光的传播》一节内容时,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小孔成像。课前准备实验时,是在地下室完成的,效果明显。到了课堂上,我没有做过多的思考直接上课,但实验现象怎么也不清晰,反而白白耽误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激情四射的课堂逐渐变得散乱无章,我在沮丧中听到了下课铃声。静下心来想一想:当时的阳光充足,班里的窗帘较薄,室内黑暗的效果无法营造,怎么能演示成功?到下午自习课上,我让学生关上灯,很轻松地完成了早晨“失败”的实验。然后我告诉学生,细节决定成败,它不仅在实验中如此,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同样。老师因为忽略细节而导致课堂演示实验的失败,希望能在你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尽可能避免。学生轻轻点头,若有所思。

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要求在课堂上完成三维目标任务,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不仅贯穿于课堂教学

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有时“变废为宝”稍作点拨,不但完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务,而且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承认错误的勇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升华了师生之情感,孕育了学生的无穷智慧。

二、课外演示实验升华主题

在与学生共同探究“凸透镜使光线会聚”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演示:从窗外透进的阳光通过凸透镜在白纸上会聚了一个又小又亮的点。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寒冷的冬天,火种丢失,这个实验能否帮我们取暖?学生们马上活跃起来,分组讨论交流,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快学生们提出了用凸透镜对准太阳光,把树枝、树叶放在焦点处,使树枝、树叶燃烧来获取火种。我肯定了同学们的做法富于创新,符合物理原理。但马上有学生问:焦点处的树枝、树叶真能点燃吗?问题一出,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拿着焦距较大的凸透镜和一张白纸领着同学们来到操场上,按他们的设计当场演示。不一会儿,白纸上的亮点开始冒烟,然后燃烧。同学们惊呼起来,体验成功的喜悦心情不言而喻。我因势利导,问:晴朗的夏日中午,为什么不适合给花浇水?森林里有剩余水的塑料瓶,为什么容易引起火灾?同学们获取的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经验帮助他们马上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一些演示实验无法在教室完成,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惯性思维,又会诱导他们偏离真相,甚至朝错误方向发展。将演示实验扩展到课外,用“真相”让学生感知知识,打消疑虑,纠正错误,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演示实验延伸至课

情境创设范文第3篇

1 利用角色扮演, 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

在外科教学中, 有的内容可以利用角色扮演作为学习理论或体征的检查方法于演示中完成, 使学生在具体、形象、乐中获得知识。我在上《急性阑尾炎》这章节, 讲到阑尾炎的检查法, 如果单纯从书本理论到理论, 象读书一样, 学生就很难明白, 我让一个学生扮演病人, 一个学生扮演医生检查, 检查压到右下腹麦氏点时, 扮演病人的学生马上叫痛。其他腰大肌试验, 娄夫辛征试验, 闭孔内肌试验逐一演示, 学生一目了然, 很快就能掌握, 并对所学知识终生难忘。在急性典型胆囊炎检查墨菲征阳性时, 一个学生扮演病人, 我扮演医生, 在检查时, 让“病人”深吸气过程中, 如果突然出现痛苦表情并突然屏气, 这就是墨菲式体征。

2 借助图像, 增强感性认识

图像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 它包括多媒体课件图象, 影视图录象、课本的插图、图表、挂图、标本以及黑板画图等等。特别外科更是一个形象学、形态学、每个疾病必须知道它的解剖、生理、病理等 (解剖学是外科的大门) , 能使教学环境宽松化, 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 枯躁的问题趣味化, 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如讲腹股沟疝时, 首先让学生到解剖室, 在人体标本上辨认腹股沟管、直疝三角及邻近组织解剖, 然后再上腹股沟疝时, 对腹股沟疝的概念、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易于撑握。再如上烧伤时, 多媒体课件把各度烧伤的深度, 创面外观特点演示给学生时, 学生目光炯炯有神, 一种好奇, 一种兴趣, 一种求知欲马上表现出来, 显然我们的外科教学效果也就显示出来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除书本知识外, 多接触临床, 撑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 搜集相关教学标本等等。

3 巧用幽默, 从中获取知识

幽默是教学艺术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 在外科教学中, 巧用幽创设情境, 可以使抽象知识趣味化。经常运用幽默艺术, 不仅可以活跃课常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起到发展学生思维力的功能。在讲授《腹外疝》章节时, 我先讲述我在门诊看病人时的一个故事:一个患者来看病, 主诉病史时说:“医生, 我近段阳囊的部位出现一个奇怪肿物, 我起床, 它也跟着起床, 向阴囊突出时阴囊变大, 并下坠;我睡觉, 它也睡觉, 阴囊缩小, 肿物缩小或消失。”这就是典型腹股沟易复性斜疝的典型表现。大家听完哈哈大笑, 这就说明他们在笑中已经掌握腹股沟易复性斜疝的临床特征。

4 结合临床病例, 设境求知

书本的知识是为临床服务, 要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变新, 新的疾病出现和某些疾病的灭绝, 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理念、教学体制的改革, 教学要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和临床的要求, 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要结合临床讲授, 设境让学生获得知识。我在讲授《外伤性脾破裂》这章节, 先引出一个病历。“某年某日我在医院值夜班, 基层医院有一个车祸的危重病人, 要求我们开车出诊接回来手术。我到该院发现病人面色苍白, 四肢冰冷, 血压下降, 脉博细速, 检查病人左上腹明显压痛, 反跳痛, 全腹肌轻度抵抗。左下腹腔穿刺抽不凝固鲜血5毫升。”病史的陈述, 一个外伤性脾破裂, 出血性休克的病例的病状体征就显现了, 同学们静悄悄地渴望听下去, 病人是死是活?老师是如何处理的?我继续讲述外伤性脾破裂, 出血性休克的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同学们听起课来不感到枯躁无味, 而是如饥似渴, 津津有味, 专心致志地求知。

5 妙设提问, 以“疑”增知

课堂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发掘学生智力,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也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进行课堂调控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了回忆、对比、综合、概括和创新, 激发了兴趣, 集中了注意力, 学生就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针对具体的病例, 紧紧围绕问题, 将知识进行整合、思考、分析和研究, 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讨论中涉及的难题及讨论提纲中的问题。同时, 有的学生还会提出老师未提出的而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启发诱导式的转化, 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学习。同学们围绕预设问题展开讨论, 各抒已见, 大胆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6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优促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技术的教学手段不断运用到教学中来, 把知识科学、快速、有效地转输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手段, 越来越不适应这一目的实现, 而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和课堂中的应用, 给课堂教学翻开了新的一页,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 不单纯是教学技术的引进, 而且是教学艺术的发挥, 它必然会引起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 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所谓“多媒体教学”, 具体的说, 是指在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 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份, 恰当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各取所长, 相辅助相成, 构成教学信息, 传输及反馈的调节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多媒体教学随时变换文字、图片、影像等各种资料, 直观地把感性、理性的知识传授, 激发学习兴趣, 突出教材重点, 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7 设“沟通”、“和谐”情境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专业的教学, 同时还要在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的“育人”。常言道:“百行, 德为首。”这就要求教师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 爱护学生, 对学生态度和蔼, 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学生, 这样教学氛围变压抑为活跃, 教学效果得以实现, 增强了课堂的凝聚力, 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并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反馈信息, 检验教学效果, 进一步调整改进完善教学方法, 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优弱点, 并给肯定和指导, 促进教学相长, 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能表现出对病人理解、关心、体贴和责任感, 有爱岗敬业精神, 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总之,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门艺术, 适应于不同专业, 不同层次的学生, 特别适应于中、高职教育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精心创设合理的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 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和思考, 可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目的为了寻求能更好适应外科医疗、护理人才需求的一种教学方法;方法通过对目前学生学习状况、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结论目前医学教育的改革一是教育理论的改革;二是教育思路的改革;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外科学,教学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情境创设范文第4篇

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本课题的研究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课前预设情境,课内生成情境),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好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优化课堂情境,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学生已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就从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为起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点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有三种关系:圆内、圆上、圆外。

问题2:怎样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可以用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当d>r时,点在圆外;当d=r时,点在圆上;当d

教师小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我们可以用圆心到点的距离d和半径r的数量关系来判定。

问题3:如果把一个点换成一条直线(用米尺表示一直线,与黑板上已画好的圆组合进行演示位置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同一平面内,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启发下,通过教具的演示,很快就能得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并得出其判定定理。以同样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的探究成功的体验将会更充分。

在这里,通过复习与新授知识相似的旧知识引入课题,既是情境的创设,又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有一个共同点的起点,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

例如,我在进行《多边形的外角和》这一课教学时,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敏在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上按逆时针方向跑步,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推广到一般情形。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幽默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的需要之中去,从而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情境教学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在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进行了真实的户外实际测量,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忘经常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角色,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稳步提高。至此我似乎感觉在情境教学的领域中找到了如何将素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各个层面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继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尊重、赞赏、信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展示案例,改变了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真正形成了师生是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四、初步成效

1.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师生的思维量。由于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改变,进而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精神”。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引导好学生,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思维量。

2.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的设计逐步科学,教学板块清晰,情境设计能力逐步明显提高。通过研究,我们的教师不再“以本为本”,不再拘于课本上的情境,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有效的情境,能借助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的问题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多元化。由于教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有意义的”,课后我们教师布置的一系列的实习作业使学生既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五、主要成果

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开设了20多堂研究课,课题组教学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六、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

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下阶段着重要解决的是:

1.教师对情境设计的科学性判断与评析、情境创设的原则掌握不准确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情境的研究与把握。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个性化设置情境;如何针对学生原知进行情境设计。

七、几点想法

1.学校课题的研究,只要立足于课堂主阵地,研究就一定有生命力。

2.学校课题研究的目标,应立足于师生两个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

我们是年轻的,因此我们的做法和想法还比较肤浅;课题研究是年轻的,因此我们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存在。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相信最终成功属于我们!

情境创设范文第5篇

张玉俭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问题情境

诱发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

矛盾对立型

出乎意料型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是说思维来源于疑惑,而疑惑又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事实上,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又称课堂设疑。设疑与解疑的良好配合,既能理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应用,又能从解答的质量、速度上“诊断”出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操作方式一般是提问,但与一般课堂提问有所不同,它要求提问能创造较高的价值的疑问,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创设“问题情景”一般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针对教学的难点和易混、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去设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一举中的,解决学生的困惑和补救知识缺陷。

2、诱发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所设问题应能使学生产生“悬念”,造就一种“愤、悱”情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找规律,从而深化学生已有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能力。

3、层次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时,所设问题要注意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这样,能降低学习的难度,理顺学生思路,排除思维障碍,激发学生解疑积极性。另外在学习解释的过程中要适时的进行启发、点拨、架桥、铺路或做必要的提示,以使学生顺利的找到问题的关键,化难为易。

4、适时性原则

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的结尾创设“问题情境”,能乘上启下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境界,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课堂中间创设“问题情境”,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掀起学生认知高潮。适时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时刻设疑并作适当启发诱导,使学生从“疑无路”走向“又一村”。

5、熟境性原则

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事例和熟悉的情境,巧妙地结合化学问题去设置疑难,让学生在解疑求知的和谐学习气氛中“顿悟”出问题的关键,既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巩固,又使他们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6、量力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必须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达到巩固深化学生知识技能及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需思考即可回答的简单问题和深奥玄虚即使教师提示也无法说请的复杂问题,均不足取。有价值的设疑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探索和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能获得圆满解决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内容产生直接内在兴趣,利用“问题情境”本身的新异性、迷惑性、困扰性等特点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强度,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有关的学习情境,进入思想的兴奋状态,使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紧张活跃的思维活动,并在自己发现和找到问题结果的过程中,品尝到思考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显然,这种策略本身就具有形式与内容、思维与情趣、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优点。

二、在化学思维兴奋教学中,通常可以设计并采用下面四种形式的“问题情境”。

1、矛盾对立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对结果作出矛盾对立,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预测,以激起学生较强烈的情感反应和急切的求证欲望。然后,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已见,甚至展开辩论;最好用实验或事实材料来验证,以便学生进入急于想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对或错的状态。如在学习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相关知识后,可提出:浓盐酸和浓硫酸若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与质量分数将会怎样变化?原因是否相同?学生经过争论、讨论,印象将会非常深刻。

2、出乎意料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普遍作出一种较为一致的并很自信的回答或预测,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使他们一下子全神贯注于“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之中,产生一中“噢,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满足感。这种“问题情境”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拜感有独特作用,也常常会使课堂出现一些戏剧性的愉快气氛。例如,在通过一系列实验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够从盐溶液中置换后面的金属”这一规律深信不疑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钾、 钠等金属能否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再实际予以演示,结果自然会大大出乎学生意料。

3、选择困惑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有几种比较相似、迷惑性较大的答案选择,学生一时难于作出正确决断,即便做了选择,往往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面前的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装置时,就可以创设此种“问题情境。”

4、无所适从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明白却又好象不明白,不知究竟该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激发起学生非要将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的斗志。如学习中和反应知识时提出:酸碱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是否有办法证明两者已确实反应?适时提出这个问题,对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有好处。

上述四种形式的问题情境中,其中选择困惑型和无所适从型对学生来说,一般来讲诱惑强难度大,且需要经过比较艰苦的思考过程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但这样的过程带给学生的也将是较高层次的成功愉悦和思维锻炼。

情境创设范文第6篇

根据余教授的论述,教学情境就是为了使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进行理性思维活动而创设的相关场景。“境”是教学场景,“情”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师合理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主动探究,经过一系列活动,经历由感性到理性,从而提高认识和升华情感。 对于历史教学情境,《新课程教学设计(历史)》这样描述:(历史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出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或由此启发学生思维,引起联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首先,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符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能更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升华他们的情感。其次,合理贴切的情境能把逝去的历史情景形象呈现出来,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在历史教学情境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从而获取知识、获得智慧。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充满着情感和迸发着智慧。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生动、有效、开放的历史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智慧呢?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谈谈对于如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一点体会。

余文森教授根据情境创设的依托点的不同,把教学情境分为以下几种: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3、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5,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6、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但在实践过程中,每一种教学情境又不是单独在使用。例如,

教师展示一实物模型,它属于“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但在这一过程中,又伴随着教师的语言讲解和动作演示,所以也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和“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而且每一种教学情境包括内容很多,不可能一一穷尽。我只是列举自己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几种,来谈谈看法。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入手,将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2012年山东省历史优质课评选中,济南济微中学的董艺老师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就是从在最平常的日常生活导入。

这样的导入,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了桥梁,自然而巧妙地引出了“匈奴”这一话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紧扣本节课的主题。良好的开端如同平静水面投掷的一枚石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层层的涟漪。

同样,在准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我也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情境素材。导入环节这样设置:班级小调查。

1、假期旅游时,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出行?

2、住校的同学怎样与家人联系报平安

3、你如何与不能常见面的同学联络?

在今天,汽车、火车、飞机都成为我们出行的重要工具,手机、QQ、微信等联络着我们的情感。但在100多年前的近代中国,人们又依靠哪些交通工具出行、怎样来传递信息呢?

在这样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进入教学情境,从而愉悦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拨开云雾见月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

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堂中,将问题与具体情景巧妙结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揭开层层阻碍的枷锁,从而去伪存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拨开云雾见月明。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有很多。可以借助图像、图片、多媒体等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虚拟历史人物进行问题创设。例如我在讲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课时,就虚拟了一个人物“汤师爷”,利用他的故事,创设一系列问题。(问题情境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以“汤师爷”的活动线索为形式,串联整节课的内容。将刻板的文字化为可触摸、可寻觅、可操作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提升了智慧。

问题情境一问题情境二

当然也可以利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清朝皇权的加强》一课中,对于“清朝文字狱”这一重点内容。我利用三段史料,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二)。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利用史料,一步步剖析真相,既突破了重点,也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培养了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到深处自然浓——历史情境中培养学生生命情怀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情感教育应该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教育必须要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历史的天空中,可以嬉笑怒骂;可以倾诉衷肠;可以开怀畅饮;可以追思过往;可以让心灵自由飞扬。在历史的天地里,“情深意浓”。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输送生命的气息。”齐健老师说:“历史教育=思想之旅+情感体验。”历史教育应该具有生命的灵性。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要使学生在其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在今年上半年有一件事对我印象很深。在讲完《南京大屠杀》之后,全班同学对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群情激奋、义愤填膺。再结合今天日本对战争的态度、中日钓鱼岛问题、日本的军国主义的复苏等等。很多同学的情绪开始失控,有些同学甚至喊出口号“消灭日本”、“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杀光日本人”等等。面对着一张张稚嫩但激愤的面孔,我感到一阵苍白,“年轻的生命似乎意识不到战争,意味着什么。”课堂剩余的环节,我停止了知识的学习,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故事。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都默然不语,内心的深处跟随故事的主人公们,经历着一场情感的洗礼。这些美丽、忧伤的故事,只是在传递着生命的教育。在其中体味到战争的罪恶、生命的尊严。历史教学之于学生是滋养生命、塑造心灵、燃放智慧、播撒希望、、、、、、

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营造让课堂成为一个兴致盎然、生气勃勃、情感交融的场所。教师通过巧妙的情境创设,把知识、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课堂细节,催生出学生的兴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把课堂真正变成智慧灵动的讲坛、生命的圣堂。 参考文献:

齐健:《交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

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教学研究》1997年

上一篇:初三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下一篇:我是你儿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