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范文

2023-09-27

情境创设范文第1篇

——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陆金华

一、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今天的教育是在为明天培养人才”。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所教的学生就不能只是个知识的容器,而必须是有见识、有能力,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勇于体验,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的有用人才。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真正确立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中,出现了种种忽视学生主体性、实践性的做法。

1、重管束,轻放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强调的是它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管束也有消极意义。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指出:“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丧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佚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实则这种儿童终生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可见,放手在某种程度上比管束更为重要,它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管束不是管制,不是以强制的手段压学生,应重在启发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各种规范。而放手也不是放任、放纵,它是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放手。有管有放,才能形成一种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要求又有个性发展的成才氛围,才能增强学生体验生活的积极性。

但是,在我们学校工作的实际中,有不少老师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严格管制,为的是不出重大事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否则工作成绩将一票否决;搞活动搞的是包办代替:黑板报自己亲自上阵,队活动自己亲自设计,公开课上成表演课„„在这种管与被管的单一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长此以往,必定扼杀学生的天性,埋藏他们的内在潜力,陶行知先生曾大声疾呼要对小孩子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时日消化所学和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唯有解放,学生才能有积极主动的体验,生动活泼的发展。

2、重灌输,轻引导。

“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能后启发为说之。”我们不能只凭

1 自己的主观愿望,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道德思想的容器,不顾他们的积极性和承受能力,向学生灌输知识,进行道德思想的说教,要求死记硬背。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老师常以道德长者身份自居,注重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教,品行规范的灌输与行为的约束,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被动受控的消极客体,成了教育改造的对象。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因循守旧,盲目服从,缺少主动性、创造性,已有的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又不能切实形成。因此教育过程中,重灌输说教,轻启发引导,必将会使学生参与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积极性受挫,不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健康成长。从我们一项调查可发现,现在的教育对象与学校教育之间有着五高五低的矛盾: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学习自理能力不断降低间矛盾;家长对其独生子女期望的提高与学生学习兴趣降低间矛盾;•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坡度提高与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降低的矛盾;学校对两个文明建设要求的提高与学生抵制负面影响能力降低的矛盾;同时全面发展素质的要求提高与学生家长怎样做人标准降低的矛盾。

3、重惩罚,轻激励。

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向往未来,上进心强,勇于体验、探索。但又缺乏知识和经验,不善于辨别是非善恶,自控能力较弱,在体验尝试过程中会受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这时只要讲清道理,循循善诱,就会抵制假恶丑,追求真善美,产生积极体验。对学生必要的惩罚是可以的,但以惩罚为主是不可能得到应有教育效果的,只能使学生感受失败的体验,放弃上进的努力,就象众所周知的“跳蚤”实验。一些学生由于内心积极追求平等欲望长期压抑、而导致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体验,郁郁寡欢,终至自暴自弃。成为后进生,这不能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悲哀。

4、重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

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学生体验的广阔天地。我国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专门开设了社会实践活动,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以及军事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接触工农,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社会现任感。”但长期的家庭、学校两点的一线的“单行道”,家长的重智轻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重新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这样教育环境使儿童成了笼中之鸟,即使打开笼门,也没有胆量和能力去展翅翱翔,去体验生活。

二、思考

今天的教育是在培养明天社会的主体。对于对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小

2 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他们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不断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体验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少年儿童心理、生理特点的教育活动。“体验教育”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需要;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在“体验教育”中,积极为学生创设营造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实际,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实践,也是对说教、灌输、包办代替等教育弊端的摒弃。

如何实施好体验教育,开展好体验活动?

1、引导主动参与。

体验活动离不开参与,没有参与,学生便不可能得到体验。但参与有积极主动参与和消极被动参与之分。积极参与是我们寻求的赖以提高活动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参与。在体验活动中,表现为儿童对活动每一个环节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并能不因活动的难易,不因问题的趣浓与否而间或参与,而是全程、深层次的参与。但小学生年龄小,识别能力差,自制能力差,他们往往对活动目的不明确或意志力薄弱,抱无所谓的态度,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消极被动地参与。这势必影响了学生体验活动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同时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主选择体验活动的主题、内容、方法、方式,以排除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与动机,产生持久的动力。

2、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体验活动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加节制,没有约束。首先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制订活动内容。比如组织春游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景色的美丽,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如我校组织学生到十几里外的芳茂山远足、到国防教育基地参观、到电台与驻军包饺子联欢„„这些活动既经济又安全,效果很好。

3、坚持实践中育人。

体验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要让学生要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习一种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做到“七个一”。按照这七个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当一日小小警”活动,体验当交警的酸甜苦辣;组织“军营一日游”活动,体会我是一个兵的感觉;组织“一日打工”活动,品尝挣钱的艰辛;组织“我是小卫士”活动,激发大家环保意识;组织“今天我当家”活动,感受一下父母付出的辛劳;组织“下乡留学”活动,看到小伙伴学习条件的困难;组织“法庭听证”活动,增强法制意识;

3 组织“实践课题调查研究”,体会当小科学家的感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有所体验,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4、知、情、意、行相统一。

体验教育活动是体验生活,感情人生,养成品质,提高素质的一个完整过程。学生对生活实践起初的体验、感受能够激发他们良好的情绪,产生积极的情感。同时通过体验与感悟,促使少年儿童明辨是非曲直,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对学生今后的行为加以引导,产生深远的影响。组织体验活动要注意活动的系列性、连贯性、经营性,要善于挖掘教育功能,同时要运用激励原理,吸引更多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5、构建社会化网络。

体验教育活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多模式,多功能,多样化的社会化网络,必将极大地推动体验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以学校为中心,由一所学校连结所在社区的部分工厂企业、事业系统和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中心工作,及时反馈社会信息,筹集活动基金,以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也可以以社区为中心,•由街道办事处或由区、•镇政府及派出所机构牵头,社区所有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所在地区的工业、城建、部队、公、检、法、科、教、文、卫、体等企事业单位和领导共同参加,组成街道一级或区镇一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协调各方关系,为学生体验教育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

体验教育重在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养成品质,提高素质。通过体验教育,学生将回对做人做事道理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这些道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达到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程度,达到了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并逐渐实现了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 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运用“体验教育”的理念作向导,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参与的原则,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会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获得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情境创设范文第2篇

摘要 学习具有情境性,当教学内容确定后,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体验的情境,以使学生在体验中达到教学目标成为体验教学设计的关键。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经验,要和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相联系,尤其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而模拟情境是让学生处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体验知识、获得感悟。

关键词 情境体验 模拟情境

情境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从而形成有情感的、创新的、具有人文价值趋向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是体验教学落实的具体教学模式之一。情境设计要契合学习内容,能够落实教学目标 ,最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却没有效果。情境设计要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兴趣爱好相一致,使活动具有内驱力、吸引力,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的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而体验的强烈决定了信念能否确立,态度能否转变,价值观能否坚定。

情境是多元的、独特的,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模拟情境的设计作一些探讨。模拟情境是被简化了同时又被赋予了感情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学生容易发生“感同身受”的移情作用。最常见的模拟情境就是对生活情境的模拟,还有对历史情境、未来情境的模拟,对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情境的模拟。实践证明创 设模拟情境有明显的促进体验的作用。下面就是创设模拟情境,体验有效课堂的尝试。

案例:《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说明:本案例是在本区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能力考核时上的一堂课,课题是上课前一天的下午4点半才网上通知的,且不能使用电脑、投影等多媒体手段。

学情分析:《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本人分析他们仅限于知道人是由猿进化来的。且手边没有任何图片,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况且还是借班上课。

结论:本人认为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是过去的事情,是历史,可以运用模拟再现当时的情境这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

1 与,积极体验。

下面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教学实录 第一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引入”

师:请大家猜个谜语“什么动物在早晨用4条腿走路,到了中午用2条腿走路,可到了晚上又用3条腿走路?”

生:人!

师:你们真聪明,传说这个谜语让许多人丢了性命,大家比传说中的人类聪明多了,那么你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

生:猴子进化来的。 生:猩猩进化来的。

师:有没有看过猩猩这方面的电影。 生:看过《金刚》。 师:拍得怎么样?

生:非常精彩。

师:那么如果让你来拍一部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纪录片,你会怎么拍?学生思考

师:用2-3分钟时间简单构思一下,充分运用你的课外知识,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

师:请哪个同学先来说说? 生:从古代的猿开始拍。

生:从现代的人类开始拍再拍到古猿。 生:大笑

师:为什么笑?其实我们谁也没见过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拍是非常真实而自然的,我们是从现在发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线索再追溯到古猿,思路不是挺好的吗?(鼓励、赞赏) 师:为了让这部纪录片拍得更精彩,下面我们就像组成一个剧组团队一起去研究和寻找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拍摄素材。

板书----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这个情境的前半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这个情境,加上教师精心创设的模拟情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可惜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教师趁势引入课题,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参予本堂课的学习活动。

第二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展开” 第一幕:进化论的提出

师:第一幕拍什么比较好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79页。)

2 生:进化论的提出开始。

师:可以拍摄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和神创论观点的争论:1860年6月30日,在英国牛

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展开的一场关于人类起源的大辩论,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

辩论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板书----

1、进化论的提出

师:还可以拍哪些科学家呢?

生:林奈对人类的分类,赫胥黎提出人猿同袓等

第二幕:人猿同祖

师:好,我们说把人猿同袓作为第二幕。

师:第二幕紧接着拍些什么呢?你说人猿同祖,有什么证据吗?(请学生思考、讨论并

阅读教科书80页资料分析和教师提供的现代类人猿的生活资料。) 生:可以拍现存的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之处。 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生:牙齿的数量相同,染色体相近,生的有些疾病相同……。 板书----

2、人猿同祖---人与猿的相似之处 第三幕:祖先是森林古猿

师:既然人猿同祖,那观众就会想它们的共同祖先是谁呢? 生:古猿

师:好的,这就作为第三幕。那证据是什么呢?你拍摄中准备出示哪些证据呢?(请学

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80页第一小节内容。) 生:化石、地质研究……。

板书----祖先是森林古猿,证据有化石、地质研究等。 第四幕:森林古猿为什么能进化成现代人类

师:那么观众会不会问“森林古猿为什么有的进化成人类,有的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板书----

3、森林古猿→现代人类?

师:证据是什么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80页第二小节和教师提供

的古猿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化石等资料) 生:拍摄环境气候条件的变迁……

第五幕:森林古猿进化成现代人类的几个主要历程 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你准备拍摄哪些内容来说明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请学生分组思考、讨论、阅读教科书81页内容和教师提供的有关人类进化的几 3 个主要阶段特点的资料) 生:可以拍四个阶段

师:每个阶段拍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生:第一阶段是南方古猿,距今大约700万年前,脑容量为500ml,是能够直立行走的古猿。

生:第二阶段是能人,距今大约200-150万年前,脑容量为550-750ml,脑的沟回与人类已经相似,可能已经具有语言能力。

生:第三阶段是直立人,距今大约150-20万年前,脑容量为1000ml,它们是人类进化史中关键的一个阶段。并拍摄他们用火和狩猎的场景。

生:并且还要拍他们奔跑和按照自己的愿望制造石器,相互之间用语言交流的画面。

生:第四阶段是智人,距今大约20-1万年前,脑容量为1300-1500ml。 生:可以拍摄晚期智人身穿缝制的兽皮衣,手持标枪和长矛的画面。

生:有资料显示晚期智人已经有了早期农业和动物的驯养,所以有了休闲时间,因此在他们生活居住的岩洞里,出现了原始的壁画、雕刻……

师:所以出现了精神文明方面的艺术,最终进化成了现代人类。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拍摄的素材。 板书----

4、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历程

师: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你认为人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师:其实我们大家到学校里来学习,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思维方法。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使自己越来越聪明。

在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学生是作为剧组的一员不断去寻找新的素材来丰富自己的拍摄内容,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是学生在主动地寻找知识,并积极地对其进行思考、分析、体验。教师只是作为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巧妙地把知识融入到一幕幕的模拟情境中,学生学习时的情绪始终是愉悦的,师生关系始终是民主平等的。

第三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巩固”

师:如果现在再让你来拍这部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纪录片,你的素材应该有所增加了吧。我们请个同学先来试试,你大致会按什么样的思路来拍呢?

生:第一幕拍……

教师请学生重新来拍摄,其实就是在巩固学生刚才融入素材中的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但用这种模拟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巩固,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既从中体验到了乐趣,又掌握了知识,学习效果很好。

第四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提升”

4 师: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了,可我们的近亲生活得怎么样呢? 生: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第六幕:现代人类和类人猿的生活近况

师:所以我们可不可以加一幕呢?这一幕拍些什么呢?(请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 生:人类的不断扩张,乱砍滥伐,森林不断减少…… 生:现代类人猿的生活领地越来越小,数量不断下降…… 师:所以我们可以在此加上一首著名的《七步诗》

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师:我们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仅要保护我们的近亲,还要保护其他野生动物……,所以人与自然要

生:和谐发展!

板书----

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整堂课中,学生始终处在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这种模拟情境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它来源于学生的部分生活经验,又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再加上不能使用多媒体手段,这部分知识又显得有一定的枯燥,但正是教师创设了拍摄纪录片的模拟情境,使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营造气氛,增强了模拟情境的真实性,在最后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提升”中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各种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不断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构建,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最终实现主体的发展。

情境创设范文第3篇

1 创设交流情境, 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 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 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 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 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 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 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1 一题多解时, 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 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 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 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 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 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 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 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 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1.2 突破难点时, 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 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 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 相互启发、拨动, 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 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 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 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手脑双全, 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 找出规律, 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 学生通过一起思考, 一起试着剪拼图形, 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 相互启发、相互融合, 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 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 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 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2 创设质疑情境,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 学生少主动参与, 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 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 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去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2.1 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 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 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 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 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 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 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 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 每小时行45千米, 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 每小时行120千米, 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 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 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就不能违背现实生活, 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 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2.2 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 但不能以此为目的, 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 永不满足, 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 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 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 (近似) 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宽是圆直径的一半, 因此我认为: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 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 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 也值得赞扬, 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 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3 创设想象情境, 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 而在外国学生中, 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 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 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 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 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3.1 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 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如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 有这样一题, 如图所示: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 是创造性的想象。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 并列出算式:1/3×3.14× (20/2) 2×15×4。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一个学生抢着说:如把这个组合体看作一个高为30cm的圆柱体, 它的体积可这样求:3.14× (20/2) 2× (15+15) -2/3×3.14× (20/2) 2×15。还有一解法更有趣, 假如可以像揉橡皮泥一样把圆锥的高缩小3倍, 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为15÷3的小柱, 这样组合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高为 (15+15÷3) =20的圆柱体了, 它的体积:3.14× (20/2) 2×20。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 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3.2 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 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 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 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通过想象, 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 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更具跳跃性。

当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 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个性, 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 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摘要:创设交流情境, 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创设质疑情境,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创设想象情境, 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关键词:交流,质疑,想象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1~5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 张万祥.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情境创设范文第4篇

【摘 要】创设问题情境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情境;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对高中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水平。但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程真正意义的理解,且缺乏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经验,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积极性不足,成绩难以取得显著提升。基于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这一系列问题,并更新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帮助。

1.高中信息技术问题情境教学存在的弊端

1.1所创设问题情境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经验,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深度与学生认知能力不符,使得学生逐步丧失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此外,部分教师未将问题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学生难以从中获取更多新知识,进而导致成绩下滑。

1.2创设的问题情境和课堂教学重点不符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辅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与掌握重难点内容。然而,由于部分教师不能正确理解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真正含义,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却忽略了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真正目的,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创设问题情境“纸上谈兵”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将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与问题情境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大多数教师轻视了对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培养,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缺乏实际案例,导致这一教学模式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由于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模式,同时无法从应试教育思想中脱离,在实际教学中,通常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被动式学习”,长期下来,极易导致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然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开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此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等要素,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解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情境创设问题的对策

3.1突出重点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譬如,在学习“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其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班级成绩中表每学科的最高分与最低分,教师再按照学生计算出的成绩分析学生的操作过程,并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学习与掌握,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该内容的实践认识。

3.2整合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时,可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将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进而将知识内容更形象、立体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如在学习“Flash 动画”这节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小狗啃骨头”的动画为学生演示,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进行设计,这样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还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3联系实际生活

在创设問题情境的过程中,将实际生活与问题情境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加入实际生活元素,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例如,在学习“个人数字化信息管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申请与使用blog,使学生有效掌握通过网络管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意识。

4.结语

综合上述,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实际创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课堂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等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将问题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茜茜.探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好家长,2018(5):190

[2]李海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分析[J].新课程(下),2017(4):105

情境创设范文第5篇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符合我们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明显地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情感作用,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习的成果更加的有效。注重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一、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的原则

1、遵循真实性原则。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实践中运用学习的知识的机会。学习的情境创设的越真实,其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学习的知识就很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容易达到。

2、遵循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指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针对于学生的现在发展水平,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现状。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还包含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新的问题。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能够引发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品味,要唤醒学生们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并且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发展。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有利基础。

3、遵循合理性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信息的理解、加工以及主动地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设计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移到问题情境中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初中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1、把我们生活中的实际的生产实例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初中化学课程有很多可以联系到我们实际生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把化学技术和一些科学的原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比如在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的化学平衡和移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火箭升空的实例。在火箭点火后会出现很多的棕色气体,而这种棕色的气体就是四氧化二氮的分解体—二氧化氮。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为了保证贮箱的安全,由于自动保险门在高气压时排除四氧化二氮,在气压突然减小的情况下,其迅速地发生分解,从而生成了二氧化氮。在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看,温度的升高以及气压的降低都利于平衡向二氧化氮的生成方向移动。

2、把语文诗词引入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把诗词朗诵的形式引入到化学教学中,这样不尽可以增加授课的感染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碳酸钙时,就可以饮用于谦的《石灰吟》,在这首诗中不仅仅包含着一种民族气节的高尚爱国精神,同时其中还包含了化学中的三个化学反应,这样的讲解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感,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石林溶洞、石笋以及石柱的图像,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变成生石灰,熟石灰与空气接触变出白色的碳酸钙等化学变化的知识,进而了解了在诗中的化学反应,学生也可以很快的完成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3、利用化学实验实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实验使化学教学显得生动形象且富有吸引力,更加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是一条很好的渠道。比如学习化学的相关性质时,可以增加滴水生烟这种趣味实验,学习焰色反应的时候可以通过烟火晚会这样的小实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由产生兴趣到引起疑问,再由疑问引起思考,这样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4、引导学生在完成课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作业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自己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难点或者疑惑指导学生生成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学生们主动地探讨和学习,让

学生进入到认识与实践当中去。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如今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要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动脑思考,引发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和探索。在教学中要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以及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化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情境领导下一篇:创设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