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范文

2023-09-15

情境教学法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些新的教学模式逐步走进课堂,比如情境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典型模式。本文围绕将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一主题,重点从引用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引用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引用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引用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这五个层次进行阐述,用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G623.5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引入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怎样将情境引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引用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有效推动思维活动的根本性的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极具启发性的问题,进而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问题之中,在强烈的探究欲望支配下,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的思考。比如在教学“统计”知识内容的时候,就是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明天是圣诞节,我班为此准备开一个晚会,好不好?”一句话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以后,乘热打铁地接着说:“为了明天的晚会,该准备什么?”然后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晚会中需要多少苹果、李子……进行统计,在问题情境中,组织学生进行统计活动。在这种问题的情境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问题不要太难或者太容易,太难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太容易则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二、引用故事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故事由于具有情节性,继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不论那种年龄阶段的人,都喜欢故事,小学生同样不会例外。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故事情境进行教学,这有助于激起小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比如在教学分数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这样给小学生讲故事:“三只小猴子在回家的路上摘到6根香蕉,它们平均分吃了。但是又发现在路旁还有一个西瓜,这个时候它们不知道如何平均分,同学们,谁能够帮着三只小猴子分一分西瓜,如何分均匀?”这样一来,通过故事情境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将小学生们问住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办法。其教学效率必然要比教师直接讲述要高的多。其根本因素在于有效激起了学生参,有了了参与,就会有思考。再比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的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在乌鸦喝水中,让学生明白物体的体积概念。

三、引用生活情境,引发小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给予解决。鉴于此,就是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数学教学。由于生活中的情境能够促使小学生在内心里产生一种熟悉感,继而引发小学生希望解决问题的欲望。只要学生融入到了情境中,会全心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其收到的效果必将事倍功半。比如,在教学到“超市购物”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模拟模式的“超市”,通过超市模拟出一个生活场景。在这个模拟超市中,有顾客和售货员,然后进行买卖交易活动。这种引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促使小学生对所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也让小学生体会到数学实际上就看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也说明生活同样也不能够离开数学。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段进行“连加连减”的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在班级中找一个学生扮演司机,再找几个学生扮演旅客,在“车”上原有3个旅客,在行到第一个站口的时候,上来了5人,在第二站的时候有上来了1人,而到了第三站的时候,下去了2人,到四站的时候又下去了4人,问这个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在这个生活情境中,学生一边活动一边计算,小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被引发以后,其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率必然很高[2]。

四、引用操作的情境,促使学生充分地动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引用操作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动起来。在操作的“动”中,进而实现对数学规律、性质、概念的更好地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出一些操作的情景,让学生多动手进行摆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性质等,与此同时促进他们的思维發展。所以,在小学数学过程中,不宜将知识直接给小学生进行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反复地剪纸、拼图、量数、折叠凳一系列的动作的演练,将知识内化成他们自己的知识。比如在教学四年级的“角的度量”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几个具体的操作情景:先分给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角,让学生对不同的角进行比较,看哪一个角大。学生通过对角的进行重叠比较以后,就懂得了如何比较不同的角的大小。在实际的重叠比较操作过程中,学生同时也明白了,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长短无关,而只跟两条边展开的度数有关。第二步,让学生用量角器来对不同的角进行测量,然后确定角的大小,进而在操作中将教学目标实现。只有这样,通过操作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引用游戏情景,促使小学生活动起来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大量的游戏情境,促进小学生活动起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地考虑学生能不能进行学习活动,还要充分地考虑小学生乐不乐意学习。所以,教师在态度上要和蔼,在语言上要精炼和准确。尤其要做好\"导演\",充分地诱发学生快速地\"入景\"。比如在教学第一册中的“迎新年”一节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游戏活动——掷沙袋,看哪个组沙袋投掷得多,多者为胜。然后对数据进行收集,并根据数据进行提问,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3]。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引用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引用生活情境,可以引发小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引用操作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引用游戏情景,可以促使小学生活动起来。相信只要将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献:

[1]乔军美.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学周刊,2016,08:118.

[2]熊有模.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3]孙春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A].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第九届杂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2.

情境教学法范文第2篇

英语情境教学就是以情境教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铺设情境,实现达到语言交际的目标。英语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反映论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语言,创设尽可能多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感受英语、说英语、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英语的方式主导行为。

1、情境教学法理论依据和来源

情境教学法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语言教学中的基本思想和教学方向。情境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英国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口语被认为是语言的基础,结构是说话能力的核心。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同的是,在这里语言被看做是与现实世界的目标和情境有关的有目的的活动。这些活动是有交际意义的。教学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的为交际的目的紧密结合起来。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语言特点。

情境教学法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点:第一,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爱幻想,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征,情境教学可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语言的习得不是从词形与语法规则入手的。语言是在语境中学习,在应用中掌握的。第三,学生的学习规律。情境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学习,使整个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一、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1、利用实物,巧设情境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情境能使学生边学习边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如:教学“There?be”句型、人体部位、方位词、形容词的比较等级都可用事物来演示教材内容。再如,在讲授涉及问路的主题时,利用教室的课桌作为直观教具,有序排列,中间空出适当距离用做街道社区,然后让学生把课前自制的带有社区单位如school,hospital,toilet,the bus stop,the police station等的卡片放在课桌上,表示各建筑物所处的位置,形成某个建筑群的模拟情景,再让学生操练陌生人问路的对话。

在这种现实的“浓缩版”中,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向左转与向右转,并且懂得中西方在交通规则差异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同时,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与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强化。这种方法基本贯穿了我初中英语教学的始终。

2、语言描述,引入情境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连珠炮式地提问,或者设置“突如其来的提问”,让学生就某个问题随便说说他们知道的东西。让学生说出他们能想到的情况,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突如其来的提问可以使学习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临场发挥的冲动,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例如:在讲解dangerous和careful时,课前我先安排一个学生,讲授时,我指着教室里的一只灯管说:“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light. It doesn’t work. Who can mend it”?这时那位同学站起来说:“Don’t worry. I can mend it.”说完,他就走过来并假装去触摸灯管,这时我显出一种极为紧张的表情并大声说:“Be careful!It’s dangerous!”我一边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出“触电”标志符号,一边大声重复:“Be careful!It’s dangerous!”这时再问同学们它们的含义,学生便能异口同声地说出来。

3、运用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在课堂上运用录像、投影、录音机为学生创设一种悦耳、悦目、悦心的英语交际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有交流语言的真实感,这种方式寓教于乐,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例如,对于“What day is it today”“Wha day was it yesterday?”的英语语法中过去式的讲授,传统教学步骤为教师朗读——学生跟读——提问造句——强化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效,却略显单调与枯燥。那么,尝试改变这一教材呈现方式。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引出教学内容——学生听曲——学生跟唱——渗透与展开教学内容。当然,对于歌曲中歌词的内容与真正含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领会,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对音乐的天然模仿。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展开对语法一般过去式的呈现。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对于语法一般过去式的理解就在歌曲与问答中加深(am—was,like—liked),这就对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语法一般过去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T:When she was young,what did she like to do?

S:Listen to the radio.

T:Yes,when she was young,she liked to listen to the radio.What did you like to do when you were young?

S1:When 1 was young,I liked to swim.

S2:When 1 was young,I liked to sing.

4、角色扮演、游戏,体会情境

运用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情趣中体会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就某一个内容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最终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还能根据教师所给的情境,从自己的水平出发,编出更切合生活实际的会话,在情境中学,在情境用。但是教师要注意所设置的情境要与所学内容、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自然。练习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体现出练习充分、广泛、有深度的特点。

如我在讲解finish doing sth时先让学生熟知它的句型结构,然后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角色进行会话表演:

1.Did you finish reading the book?

Yes I did.

2.I have finished cleaning our classroom.

3.I am playing basketball after I finish doing my homework.

课堂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多种方法,考虑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二、课外创设情境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具有实际性和交际性。实际生活水平是语言学习的试金石。英语的情境教学的时空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习迁移拓展到我们的生活中。教师要设法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英语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敢于大声和老师用英语打招呼,交谈;鼓励他们尽量用所学的常用表达方式和同学相互问候、对话。也可以开展各类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赛、英语故事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大胆放手去思考、去探究、去体味。学生一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实践,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力火花,必定能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不仅能使语言教材变成活生生的言语,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增强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语言信息的输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情境教学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理念。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让数学变得可爱、诱人,更为教师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教材的编排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提示,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情境的真实性、问题的有效性、参与的全体性等方面。

一、情境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应从现实背景中提出,它应该是真实的或是可能发生的。如果我们为了迎合学生的情趣,编造一些不能实现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也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因此,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现象:这是一节《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课。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到大连想到什么?”然后出示几幅画面,问:“画面主要是什么颜色?”“绿色是由那几种颜色调出来的?”之后布置小组活动,用事先准备好的调色盘、颜料、水等进行调色活动。最后小组汇报按什么比调的色。整个时间持续15分钟后,出示例题,进入新课。

上面现象中,情境缺乏典型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没错。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是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却把“生活原型”的引入当作是一种时髦。如此引入新课,既浪费时间,又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况且实际生活中没有这样去调色的。

二、情境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有价值的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好的教学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思考出校门。”现象:这是一节《圆锥的体积》的课。老师让学生拿出事先为之准备的两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还有一些设计好的“沙子”。教师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你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来得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四人一组,跃跃欲试。老师边四下巡视,边指导着学生。不一会儿,学生的实验结果就出来了。你听:全班的结果几乎是一个口径的——从实验可以看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老师显然对孩子的回答非常满意。因为这是老师在课前预设的结果呀,老师继续着新课。学生似懂非懂地听着,没有一丝一毫的愉悦。以上现象中,学生的操作没有任何思考性。老师完全可以选择一些非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放的沙子也不要那么“适量”,可以更多一些。让全班学生分组实验。这样,有的小组一定能得到那个结论,而有的小组一定是得不出那个结论的。或许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一样多,或许是4倍、5倍关系……老师再让学生来观察实验所使用的工具。让学生明白:只有当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他们的体积关系才会出现三分之一(或者3倍)。这样的效果或许才是新的课程所真正倡导的。

三、情境要面向全体—引导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课堂教学要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所以问题的提出应面向全体学生,问题情境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现象: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计算教学课。在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摘桃子”的游戏。小黑板上有10个色彩鲜艳的桃子图片,图片背面有算式,要求学生摘下桃子并正确算出得数,就可以得到一份精美的礼物。小朋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争着摘桃子,一位、二位、三位……这时我们发现拿到礼物的学生已经不再投入活动之中,而是只管个人低头摆弄欣赏礼物。没有轮到的学生明显地低下头。以上现象中,教学情境没有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的数学情境如果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的话,那么久而久之,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生最终会成为“数学的老大难”,因为他们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由于没有让每人都公平地参与,从而不仅不能达到全面巩固的目的,反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上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情境教学法范文第4篇

1 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1 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疑是思之源, 有了疑问学生就有了思考的内驱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或富有悬念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悬念型的问题情境: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一张纸, 指导学生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 把裁后的两等份纸叠起来再进行两等分, 如此下去, 第43次后所有裁后的纸叠在一起的厚度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大概只有0.06毫米左右,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大约是385000千米, 同学们你相信这样的结论吗?学生很是好奇, 纷纷动手做起来并不时的进行讨论。学生感觉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教师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即有理数的乘方。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再如教学“求代数式的值”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 让学生见证教师的神奇。教师先对学生说:你们随便想一个数, 用你想的数乘以3后加上8, 然后把所得结果乘以2减去16, 你只需告诉我最后的结果, 我能在一秒钟内说出你所想的数。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迫切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当老师说出化简后的代数式时, 学生会认识到化简代数式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2 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学习注重实践, 教学中要把情境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教师可以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已经储存了角的概念、三角形的概念、内错角等的知识, 教师要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不明显, 学生很难想到要研究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教学前先让学生温习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没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会引出很多结果, 学生可能会对两角之和与第三个角的大小作对比, 或者角与角的相等与不相等作对比等。学生还不会明确的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任意画直角、钝角或锐角三角形, 再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有没有什么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测量、计算, 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大都在180°左右。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测量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但结果基本上都在180°左右, 是不是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样的规律呢?为了证实, 请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 再拼在一起, 看看结果会怎样?学生想了不同的方法, 纷纷动手操作, 完成实验后学生会发现三内角拼在一起会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学生在操作中, 不仅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3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要应用于生活。因此, 初中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的联系起来, 创设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开启学生思维,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结合学生基本上都玩过跷跷板的经历, 可以创设情境:小红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公园, 三人想玩跷跷板, 爸爸体重是80千克, 自己坐在一端;妈妈体重50千克, 小红和妈妈一起坐在另一端, 但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 小红又拿过来一个重10千克的哑铃, 结果, 爸爸被高高翘起, 小红和妈妈着地。请思考小红的体重范围大概是多少?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能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满足两个不等式, 在对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抽象出不等式, 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从而深入理解不等式组的意义。

1.4 借助数学故事、历史问题创设情境

初中生活泼好动, 他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故事富有知识性与趣味性,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故事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开启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古印度的一位国王, 非常喜欢下棋, 为了找到下棋高手, 曾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手并承诺:谁能战胜国王, 国王就满足谁一个要求。很多人都前来尝试, 后来一个僧人战胜了国王, 国王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就让国王在棋盘上放麦粒, 第一格放1粒, 第二格放2粒, 第三格放4粒, 然后放8粒, 16粒, 32粒等, 一直放到第64格, 他只要棋盘上的麦粒。国王很是高兴, 觉得这个僧人有点傻, 只要这么一点麦粒。僧人说恐怕我的要求您一下子满足不了。那国王能不能满足僧人的要求呢?答案肯定是不能的, 一位加在一起棋盘上所放的麦粒重量大概为1800亿吨。学生很是好奇, 怎么会这么多, 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在学生疑问中, 很自然地进入“有理数的乘方”教学。

1.5 设计游戏创设情境

初中生喜欢游戏, 很容易参与到其中。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认识事件的可能性”时,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判断一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设计“我们组最棒”的竞争性游戏:请各组 (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搭配) 结合身边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事件, 再请其他小组回答该事件会不会发生, 如果回答正确再继续回答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回答正确的小组将获得一份奖励, 如果回答错误则出题方获得相应奖励。最后看看哪一组获得的奖励做多, 评出最棒的小组。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学生思维, 从而设计出很多富有意义的事件。

2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创设是否适当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良好的数学情境能使课堂更加精彩,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并不是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还存在一些误区, 这就要求我们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一些问题。

2.1 注重有效性

情境有效性是说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创设情境时首先要做的是考虑情境是否有效。如教学“勾股定理”时, 有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两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4、5;5、12、13, 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并推出任意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创设情境, 学生无法经历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 体会不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完不成预期的目标, 因此是无效情境。

2.2 注重发展性

情境创设的发展性是说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继续学习、深入学习的作用, 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因此教学情境创设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提出当前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同时又含有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 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我们都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发展性,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情境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缺乏学习的热情。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情境教学能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正是激励、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方法

参考文献

[1] 钟文琴.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8) .

情境教学法范文第5篇

摘 要:初中英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于英语不是学生的母语,学生周围缺少相应的环境。这就让学生觉得英语就是一门“学科”,而很难意识到英语本质上是人们用于日常沟通交流的语言工具。他们在学习时,总是将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作为基本目标,而不是专注于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今后真的需要应用英语时才发现自己掌握的并不是语言,而是一些解题技巧而已。笔者认为,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下面就从丰富情境创设形式、适当引入游戏因素和营造全面环境氛围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語;情境教学法

其实很多初中英语教师是采用过情境教学法的,只不过形式往往较为单一、老套,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比如,有的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如果学生缺少背景知识不太理解阅读内容,教师可能会给学生讲一个英语国家的文化小故事以解答学生的疑惑。这个故事就在学生头脑中勾画出了一个情境。但这种情景创设方法是没有经过认真考虑的,大都是教师在面对突然出现的情况时临时起意进行的,效果很难保证。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情境教学法的效果,教师应对情境教学法提起更多的重视,进行系统化的完善。

一、丰富情境创设形式

上文提到的教师给学生讲故事,属于通过语言上的描述来创设情境,也是相当一部分教师最为常用的一种情境创设形式。而不论教师的语言表达技巧如何,时间一长都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其实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认识到,创设情境的重点不在于改变学生所处的硬件环境,而是让学生沉浸到能够引发强烈感受的“软性”情境中去,比如,他们的想象,想象中的画面就是情境。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情境;而即使没有相应设备,一些简单的图画或一首动听的歌曲也是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的。

例如,沪教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Unit 4:Seasons,从内容上来说,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关于季节的英语知识,比如,关于一年四季的英语单词和一些基本的季节特征描述方式等。从内容深度来看,只是对生活常识的一种英语翻译,虽然必要,但对学生来说不够新鲜有趣。对此,教师可以提前寻找几段与四季相关的音乐,在教到不同季节的知识内容时播放给学生听。在音乐美的熏陶下,学生头脑中得以产生丰富的联想,本来司空见惯的四季景色也鲜活了起来,从而涌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适当引入游戏因素

如果能够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情境中,情境教学法的效果会更好。对于精力比较旺盛的初中生来说,将情境与游戏因素结合在一起是吸引他们充分参与的一个有力措施。但是,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自制力有时也比较差,可能只注意到了游戏带来的兴奋感,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在选择游戏方式或制定游戏规则时必须慎重,既要保证学生能够感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愿意参与进来;又不能完全不加限制,最后乱成一团,学生在能力上其实什么也没得到。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传话”小游戏。先将学生分组,然后给出一幅画。每组只有第一名学生能看这幅画,想出怎样用英语来描述这幅画。接着这名学生将自己想出来的内容传给第二个人,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同学将话复述出来,看看与教师给出的画是否能对应上。这个游戏可能出现很多有趣的失误,学生的兴趣会比较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口语、听力等能力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锻炼,要比单纯的口语或听力教学情境效率更高,实现寓教于乐。

三、营造全面环境氛围

最大的情境,就是整体的教学环境。上文已经提到,学生周围缺少充分的英语学习氛围,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比如,可以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当然,有的教师可能会担心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足以完成这一过程。对英语知识积累还较为浅薄的初中生来说,他们一开始可能会觉得不习惯,但语言是有所谓的“上下文”关系的。只要学生能够熟悉起来,很多不懂的词汇也能够通过联想明白是什么意思,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是能够因此而获得质的进步的,让他们意识到英语的语言本质。

例如,在刚开始进入初中阶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英文与中文并重。一些比较难的句子,教师可以在说完后再翻译成中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逐渐减少中文的比例,学生有听不懂的地方时,教师也不再直接翻译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尝试自己去翻译,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听力上的技巧。到了后期,教师还可以尝试“翻转课堂”,挑选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用全英文给其他同学“讲课”,再由其他同学来评判他讲得好不好、与教师讲的课有哪些差别。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对于提升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望广大同仁能够加强对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增强学生对情境教学法的认同感,形成师生间的高度默契,为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选择创造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孙玲.优化情境教学,丰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98.

[2]刘勇.初中英语情境教学法研究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122.

上一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下一篇:会计信息化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