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

2024-01-21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2.011

高中化学其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能传授给学生有用的化学知识,而且还能发展他们的能力与素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存在实验素质差、学习方法多为死记硬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等问题。在我看来,这都是因为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则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和切实的责任感去改变此种现状。为此,我试图探寻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既让学生能够通过化学教学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让学生懂得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在拜读《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后,我深感情境教学的诸多思想和实践方法尤其适合运用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当中。

《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全面而细致地记录了创立“情境教学”理论的全过程,并系统而深刻地反映了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的教育思想。对于何为情境教学,李吉林给出的定义是,“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情”、“境”二字都是情境教学的基础。其中“境”为物质基础,它是实实在在可以支撑的背景、后盾,是实施情境教学立足点;“情”则是精神基础,是灵魂,它是境与人之间联系的情感纽带。教师首先要有情,有了情才能选择好素材、创设出最适合课堂和学生的“境”,才能最有效地带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也才能让学生因境而生情,因情而有思有悟。总之,情境教学建立的初衷就是要解脱传统教育思想和习惯势力的羁绊,它有着深刻而显著的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它的操作过程是充满“人情味”的,是以人为本的。

概括起来说,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具备“形真”、“情切”、“意远”及“理寓其中”四个基本特点,“形真”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情切”即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意远”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想象力。“理寓其中”即蕴涵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同时,李吉林也提出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的“五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在实践操作上,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是情境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种主要途径,这明显区别于其他教学、学习理论中创设情境的方式。

简言之,“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就是指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能够促使学生能动于其中的环境,即这种根据教学目标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具体地讲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和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生活体验,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体验,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捕捉各种信息,分析信息,产生疑问,并引导他们在各种情境中亲身体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问题实质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仔细阅读《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后,我结合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创设以下几种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变“单纯书本”为“丰富生活”

学生如果对化学产生兴趣,就必然会引起自发的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教学时,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化学问题有关的生活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这样做能使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学习更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实用性,也更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

教师应从“启”字上下功夫,在启迪引导学生兴趣上动脑筋,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通过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质疑情境,使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对知识的学习从一味地“机械接受”转到“主动探索”。

3.创设实践情境,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认知能力,从而把“单一学习”过程变为“综合实践”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施“综合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采用演示,也应尽量由学生配合完成,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设计的实验材料,有层次或有序的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独立地支配它们,并有技巧地指导学生实践、观察、分析,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4.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科技将向紧密联系化和学科综合化发展,每个人从事的工作是更大一个整体工作的一部分,离开合作几乎一事无成。为此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应作为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而,教师更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交流合作,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既发挥个性,又能相互配合,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总之,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在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主动去发现、构建新知识,比教师生硬地传授给他们知识要好得多。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将逐渐学会用化学思维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生活,用化学意识去思考和分析周遭的一切。相应地,化学学习的能力自然会逐渐地提高,不再感到化学学习是很困难的、枯燥的,他们会觉得化学学习是有趣的、轻松的,化学知识是很有用的,是很美好的。实际上,由于情境教学的可操作性强,我也早已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尝试着情境教学的方法,实践着它的思想,不过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收效甚微。通过对《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阅读与学习,我感到受益匪浅。李吉林于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历经30余年,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可操作的实践体系,她还有《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文集》、《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等等论著值得我用心研读,并期望通过研究初步找到能够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化学教学的情境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起到减轻学生负担,突出学科价值,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双方面和谐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境认知;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姚璋,湖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强化教育工作的成效,需要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从而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情境认知理论概述

所谓情境认知,主要所指的就是学习、知识与智慧的情境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活动情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尽量做到情境化,将知识学习与实践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学习者可以通过概括的方式将知识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外一种情境当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针对情境认知理论本身来说,其包含以下四个核心元素:

第一,情境。所谓情境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景环境、地点、场所,其对于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基于个人的经验完成对于全新知识的学习,以此达到提高自身知识宽度的效果。通过情境迁移,可以达到对于相同类型知识学习的迁移。

第二,内容。在情境认知理论中,学习的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所指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概念,当学习者专注于学习的内容当中,可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的真实情境中。

第三,激励。有助于学习者对于自身所学习知识的深入理解,激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欲望,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并且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以及自我纠错能力,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评估。所指的便是基于情境的评估测试,其具有极为重要的用途,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将侧重点放在认知发展以及对于不同领域的学习深度评估,也就是说,评估需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及复杂性,以自我为参照,同时对于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评估与评价,找到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二、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为了全面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强化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认知能力,教师需要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完善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符合科学理论的指导,以此充分发挥高校在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所投入的各项教学资源。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在其中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动力,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构建起学习、思考、实践的知识学习框架,并且能够在学习中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努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学习中还可以将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各项信息充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起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脉络,从而充分强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成效。

三、情境认知理论的特点

1.知识情境化。针对情境认知理论来说,其最为显著的一项特点便是知识情境化,在该项理论当中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活动的开始都与综合实践之间产生极为密切的关联,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持续的实践活动当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积累到大量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获得学习能力。具体来说,随着人的生活实践不断丰富,其本身所掌握的知识量也日益增多,而教育的本质便是教会学习者在生活与实践当中汲取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含量,并且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当中形成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

2.学习生活化。在知识情境化理论中,知识生活化也是一项重要的特点,所谓知识生活化,也就是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通过课本进行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拓展知识含量,达到优化学习成效的目的,这对于知识的学习起到了指导性的意义。所以,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用情境认知理论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对于知识进行学习与拓展,经过自身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总结便可以达到加深知识认知程度的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效果更佳,进而在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中获得良好的英语翻译能力。

四、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1.转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理念。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为了将情境认知理论充分融入其中,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并且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首先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转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理念,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其中,从而改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质量,提高学生培养工作的成效。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来说,教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只注重理论教学的情况,并且在教学工作中,仍然采取老旧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这就降低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效率,导致在该项工作当中所投入的各项教学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基于此,需要高校在该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并且对于英语翻译教学工作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探讨,结合当前时代模式下全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作出改善,并且能够将情境认知理论充分应用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保证高效英语翻译教学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认知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可以充分发挥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所投入的各项教学资源。

2.创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为了全面保证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质量,提高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强化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还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创新高效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该项教学工作,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对于当前时代模式下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进行学习与探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从而全面保障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实际当中,教师需要对于英语翻译教学工作做出细致的分析与总结,在总结中综合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以及本班级当中学生学习能力、思想认知、性格特点等方面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与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为了将情境认知理论充分应用到高校英语翻译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以有效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同时,在教学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于学生进行积极且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加入英语翻译的学习中,并且能够展现出良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在英语翻译学习当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进行情境创设,给学生安排实践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随后在课堂当中还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再相互讨论与沟通,通过讨论与沟通的步骤可以使学生充分交流对于英语翻译学习的心得,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从而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也提高了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效率,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量,拓展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深度与宽度,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措施,不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官能动性,还使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质量得到了优化。

4.合理安排英语翻译教学课程。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来说,为了保证整体教学工作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地开展,还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合理安排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保证高效英语翻译教学获得合理的课时安排,这样才能为教学工作质量的优化提供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考量到行业内对于英英语翻译人才的能力需求,随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于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可以充分保障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更加具有目标感,从而优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到应用情境认知理论,在课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情境认知理论,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并且通过情境认知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性的引导,以此强化教学工作的成效。同时,还要对于当前的英语翻译教学课程安排做出统计与分析,在发现其中课程安排存在问题后,便要采取措施对于课程安排进行改善,以此保证英语翻译教学的课程安排更加科学且合理,从而全方位改善教学工作的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为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需要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方式完成英语翻译课程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全面强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璐.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探究[J].英语教师, 2018,18(05):82-84.

[2]连晓慧.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探究[J].品牌研究,2018(07):225-226.

[3]李瑞芳.基于情景認知理论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3):108-109.

[4]王蓓.情景认知理论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J].校园英语,2015(08): 66.

[5]李虹.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5):112.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在新课改背景下,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教学法,利用视频、图片、实物以及问题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们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就对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广大同仁参考。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而且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加灵活,需要培养学生形成具体而灵活的理解性思维。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在整体认知水平上未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语文知识学习的难度。而创设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关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促使他们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体验,以加深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强化他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概述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探讨和学习,以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一教学法的关键和核心就在于利用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并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分为不同的教学类型,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片或视频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作为教师,应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对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首先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知识底蕴,以图片、视频、音乐等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这样融合了音乐、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情境,能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促使小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識的学习,而且,这样还能拓展小学生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并促进他们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促进学生的团结友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小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或者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探讨或者是开展游戏活动,还能加强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他们的团结友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置完教学情境后,需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或者是开展游戏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这样一来,就能帮助学生们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促使他们更加团结友爱。

(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课程,特别是部编版教材,选录的文章都比较优美,具有极高的人文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后,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从而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这样一来,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三、创设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创设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语文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教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导致创设情境教学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的情境缺乏创新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其核心灵魂是“创新”,如果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创新,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失去活力,只能流于表面形式,无法真正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无法彰显创设情境教学法的魅力。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时,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而且选用的题材也较为老套,缺乏创新,因此导致这些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创设的情境不恰当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但在具体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有时候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有时候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有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教学情境,导致创设的教学情境不恰当,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也无法发挥出创设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四、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从而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首先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优化教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以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12个生字所组成的词,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此外,还要读懂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运用谈话激趣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有一个字同学们都会读、会写,但不一定了解这个字。同学们信不信?这个字就是——雨。”同时用课件出示“雨”字。然后教师继续用谈话的方式激趣:“雨是一种很奇特的东西,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特点(边说边用课件出示不同季节的雨景)。请看,这几幅图各是哪一个季节的雨景呢?”通过图片和问题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遣词用句。通过这样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优化教学的过程,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情境

小学生年纪较小,缺乏自制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还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巧妙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强化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猫》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在开讲前设置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养过宠物吧?现在家中养猫的同学请举一下手。”“这么多同学的家里都养着猫呢,那同学们你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仔细观察过猫吗?和它做过什么互动游戏吗?”这样的问题直接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会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他们对于猫的理解,也使课文的讲解变得更加容易。

(三)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领域,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并辅以文字说明,同時还可以借助背景音乐等进行渲染,这样更能吸引小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为例,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去过北京,没有到圆明园进行游览,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播放圆明园的相关视频,特别是被焚毁前的圆明园景象,以及焚毁后的景象,以此作为对比,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并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

(四)借助教育游戏创设情境

众所周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游戏对他们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教育游戏来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进行揣摩,然后小组成员自行分配角色,并结合课文进行台词改编,然后进行汇演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并走进名著精彩纷呈的故事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并能够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教学游戏,恰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些新的教学模式逐步走进课堂,比如情境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典型模式。本文围绕将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一主题,重点从引用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引用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引用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引用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这五个层次进行阐述,用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G623.5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引入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怎样将情境引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引用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有效推动思维活动的根本性的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极具启发性的问题,进而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问题之中,在强烈的探究欲望支配下,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的思考。比如在教学“统计”知识内容的时候,就是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明天是圣诞节,我班为此准备开一个晚会,好不好?”一句话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以后,乘热打铁地接着说:“为了明天的晚会,该准备什么?”然后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晚会中需要多少苹果、李子……进行统计,在问题情境中,组织学生进行统计活动。在这种问题的情境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问题不要太难或者太容易,太难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太容易则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二、引用故事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故事由于具有情节性,继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不论那种年龄阶段的人,都喜欢故事,小学生同样不会例外。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故事情境进行教学,这有助于激起小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比如在教学分数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这样给小学生讲故事:“三只小猴子在回家的路上摘到6根香蕉,它们平均分吃了。但是又发现在路旁还有一个西瓜,这个时候它们不知道如何平均分,同学们,谁能够帮着三只小猴子分一分西瓜,如何分均匀?”这样一来,通过故事情境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将小学生们问住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办法。其教学效率必然要比教师直接讲述要高的多。其根本因素在于有效激起了学生参,有了了参与,就会有思考。再比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的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在乌鸦喝水中,让学生明白物体的体积概念。

三、引用生活情境,引发小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给予解决。鉴于此,就是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数学教学。由于生活中的情境能够促使小学生在内心里产生一种熟悉感,继而引发小学生希望解决问题的欲望。只要学生融入到了情境中,会全心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其收到的效果必将事倍功半。比如,在教学到“超市购物”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模拟模式的“超市”,通过超市模拟出一个生活场景。在这个模拟超市中,有顾客和售货员,然后进行买卖交易活动。这种引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促使小学生对所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也让小学生体会到数学实际上就看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也说明生活同样也不能够离开数学。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段进行“连加连减”的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在班级中找一个学生扮演司机,再找几个学生扮演旅客,在“车”上原有3个旅客,在行到第一个站口的时候,上来了5人,在第二站的时候有上来了1人,而到了第三站的时候,下去了2人,到四站的时候又下去了4人,问这个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在这个生活情境中,学生一边活动一边计算,小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被引发以后,其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率必然很高[2]。

四、引用操作的情境,促使学生充分地动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引用操作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动起来。在操作的“动”中,进而实现对数学规律、性质、概念的更好地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出一些操作的情景,让学生多动手进行摆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性质等,与此同时促进他们的思维發展。所以,在小学数学过程中,不宜将知识直接给小学生进行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反复地剪纸、拼图、量数、折叠凳一系列的动作的演练,将知识内化成他们自己的知识。比如在教学四年级的“角的度量”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几个具体的操作情景:先分给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角,让学生对不同的角进行比较,看哪一个角大。学生通过对角的进行重叠比较以后,就懂得了如何比较不同的角的大小。在实际的重叠比较操作过程中,学生同时也明白了,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长短无关,而只跟两条边展开的度数有关。第二步,让学生用量角器来对不同的角进行测量,然后确定角的大小,进而在操作中将教学目标实现。只有这样,通过操作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引用游戏情景,促使小学生活动起来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大量的游戏情境,促进小学生活动起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地考虑学生能不能进行学习活动,还要充分地考虑小学生乐不乐意学习。所以,教师在态度上要和蔼,在语言上要精炼和准确。尤其要做好\"导演\",充分地诱发学生快速地\"入景\"。比如在教学第一册中的“迎新年”一节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游戏活动——掷沙袋,看哪个组沙袋投掷得多,多者为胜。然后对数据进行收集,并根据数据进行提问,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3]。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引用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引用生活情境,可以引发小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引用操作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引用游戏情景,可以促使小学生活动起来。相信只要将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献:

[1]乔军美.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学周刊,2016,08:118.

[2]熊有模.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3]孙春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A].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第九届杂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2.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顺应了大脑的生物特点,并利用了认识的直观原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创设情境,建构全面的文学史景观,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通过语境还原,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实现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文学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总体来看,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要求教师立足学科性,关注教学内容的鲜活度;渗透教育性,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 情境教学 自主学习

“情境教学”是将学习者的体验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整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追求教育的整体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教师可采纳“情境教学”模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家John D.Bransford等人认为,社会情境是指“熟悉的任务情境”和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情境”。也有学者认为,情境既是问题的物理结构与概念结构,又是活动的意识意向与问题嵌入其中的社会环境。[1]

将“情境”引入教学的优长有如下两点:其一,“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顺应了人的生物特征。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相互协作、各有分工。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单项练习主要调动大脑左半球,引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情境教学”着力调动右半脑,使之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辅之以“情境教学”,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情境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认识的直观原理。具体的形象、鲜活的细节等易于留存在人的记忆中。从教学实践上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更强调直观性、情感性、师生的双向互动性,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教师可吸纳“情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大量增补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回到”古代社会的历史情境,体会具体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创作环境,更形象、更真切也更深刻地学习、感知、接受中国古代文学史。这种再现过往时空,构建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创设情境,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建构全面的文学史景观。

“情境教学”通过有效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时空隧道,走进古代文学现象发生的现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完全同化新知识,则指导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丰富、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在讲述元代戏曲《西厢记》时,常规的教学模式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三:关于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西厢记》的艺术特点。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则补充讲授“关于《西厢记》的续作及其评价”一节。《西厢记》问世后,出现了大量续作,不少续作有意颠覆《西厢记》原有的风格。如盱江韵客的《续西厢升仙记》,将莺莺写成心胸狭隘的妒妇,将张生写成恶人;张生与莺莺结成夫妻,又要纳红娘为妾;红娘更被写成与莺莺争风吃醋的小人。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领学生进入明清两代“满地皆话《西厢记》”的“历史情境”,并结合学生所熟知的当代文化界的“恶搞”之风,指导学生认识、分析古今相似的文学、文化现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对当下“恶搞”等文化现象形成理性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水平。

(二)把握主体,强化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

“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经由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阅读必要的学习资料,激发、强化个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并进一步形成对古代文学、文化的理性认识。因此,“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内外充分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接纳、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后寻找、筛选信息要素,提取已有的知识,通过自我建构、自我发现的方式获得新知识。

如在明代小说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明代、清代小说的评点本。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掌握故事情节,同时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小说的存在形式、接受和传播方式,了解时人对这些小说的具体评价。之后,要求学生以评点的形式,写出回评、总批、侧批等,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存在状态。这样,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古代文学、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有效地打通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两门课程。

(三)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

“情境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知怎样”,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最终确定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掌握“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

学生是有独立意识的主体,要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学生的感情、信念、愿望、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情境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入历史语境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学习意识。在“情境教学”模式中,关于读什么、怎样读等,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比如,阅读明清小说的评点本,学生可以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中任选一部,在阅读并做大量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分成学习小组,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不断强化场景意识,并最终建立个性化的、自觉的自主学习模式。

研究型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在展开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退居幕后,而是进一步发挥能动作用,富于策略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并非削弱教师的作用,恰恰是对教师业务素质、教学功底、科研水平、协调能力的综合考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情境教学”就是要整合学习者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以及系统思辨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强调教师讲授、学生学习之间的互补、互动,引导学生形成进入“历史语境”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进入“历史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理解作品、把握作家、自主学习、用之于实践。

(一)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方案设计上的要点。

1.立足学科性。学科性是“情境教学”根本。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文史哲不分家”,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时,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要给学生补充大量社会史、哲学史、政治史、文化史内容。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体现古代文学的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这是首要原则。

2.关注鲜活性。经过时间的沉淀,留存在文学史教材中的作家及其作品已经被经典化。经典化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性,这些作家、作品往往被抽离出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成为某个时代的标签,失去了其鲜活性和生命力。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还原作家的日常生活状态,在生活细节中把握作家、作品,重构古人的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古代作家、作品的生命力。

3.渗透教育性。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中小学阶段了解、习得知识点转向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的目的正是使学生从根本上把握学习、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4.着眼发展性。任何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情境教学”模式的着眼点之一,就是培养本科生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文献资料时的现场感。在古代文学学科治学与中学古文教学中,这种现场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促使学生形成建构历史语境的意识,对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及教学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准备和充足的动力。

(二)实施“情境教学”可采取的方法。

1.描述法——建构基本的历史语境。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与作家、作品等有关的思想潮流、历史细节,以生动的语言尽可能地描述历史的全貌。当学生学习能力不足,或对场景的把握不够时,应结合他们熟悉的场景进行对比、比较,以激发他们还原历史情境的能力。如讲到《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三国演义》半文半白的语言所具有的历史感,以学生熟悉的电视连续剧为例,探讨正说历史与戏说历史的区别,提醒学生注意《贞观长歌》与《还珠格格》在语言风格层面上的差异:《贞观长歌》的编导试图把观众引入历史场景之中,所以遵循“讲述历史”的严肃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语体对文学文本的巨大影响力。在“还原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反省古代乃至现当代文学、文化现象。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令学习者将抽象的符号逻辑转化为实用知识。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文化教育部门,针对学生的择业方向,在教学中,时时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如,明清小说、戏曲领域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国家、特别地方文化官员禁止小说刊行、限制戏剧搬演,但结果却是屡禁不止。在谈到这一现象时,提醒学生思考古代为何禁止小说、戏剧,禁令下达后为何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对当代有何启示。结合“百家讲坛”“超女”等文学事件、商业文化现象,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将来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当如何引导中学生形成宽容的文化心态,同时保持高尚的文化品位。这样,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等互动,学生能全面把握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规律。

2.阅读法——全面感受历史情境。把握历史场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感知能力。“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之外,应注重学生课外的学习。学生除阅读作品选、背诵经典篇目,还需要阅读原著,写读书笔记,提交读书报告,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不断强化对古代文学、文化的认知。展开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的“情境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对学生阅读的版本提出要求。如明清文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喜爱小说、忽略诗文的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明代、清代文学家诗文集,并要求学生阅读线装书或影印本。这样,通过阅读,学生对古人的写作方式会有直观的了解,理解古人创作的物质环境。通过阅读线装书,学生会充分领悟到,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精神产品,而且是有必要的、特定的物质承载体,这对学生进入具体语境也有极大的帮助。

3.辅助法——不断强化情境意识。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采用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历史语境。如,在讲授元明清戏曲时,由于戏曲已经退出了学生的生活,因此,必须让学生观赏、了解戏剧,他们才会对戏曲有直观的感受。在讲授《牡丹亭》之前,课间,可反复播放经典片段,如《游园》等,使学生对昆曲有直观的印象;在讲授过程中,可让学生观看青春版的《牡丹亭》,使他们进一步从声音、画面等综合效果上理解中国古代戏曲。在讲授过程中,针对有关唱词,还要给学生补充古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如《牡丹亭》中有“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一句,教师可放映看杜鹃花、荼蘼等的图片,提醒学生“荼蘼”这种花与玫瑰花同一科属,攀延性很好,颜色纷繁,古人常用来作蓠芭墙。通过这种方式接通古今时空,学生能全面感受古人生活与当下的融会之处。

常规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讲授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对文学现象、文艺思潮给予定性式的评价等,这样容易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形成刻板的印象,学生仅仅将古代文学作品、作家视为抽象的逻辑符号,无法对古代社会生活、古代文学作品作出“同情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并不反对或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型教学扮演的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2]“情境教学”模式则鼓励教师将学界最新的科研动态、教研方法应用于实践,作为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推动者,最终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高。

以“情境教学”为手段展开研究型教学时,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穿插对作家活动场景、生活细节等的描述,可以推动学生自觉地进入文学发展的“过程”之中,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切实存在,古人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这样,通过还原情境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文学事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知,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与研究能力。

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展开“情境教学”,可以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开拓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将教师掌握的系统知识、学术方法、教学方法等尽可能全面、快速地传递给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心理学研究显示,只要建立适合的语境,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知识就可以成功转移。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之中,也可以使形象再建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均得到提高,丰富学习方法,提升思维品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逻辑思维能力,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个人的体验、知识点融会合一,使学生在情境还原的基础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总体来看,“情境教学”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思想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师范生来说,“情境教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建构提供必需的知识储备。通过“情境教学”,师范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就能够了解和习得前沿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方法论,为迅速融入职场进行必要的准备。对非师范生来说,“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品质,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界最新动态、最新观念和观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贺定修.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教育探索,2004,(6).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文化语境——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美学理论论文下一篇:素描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