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范文

2024-04-10

情境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些新的教学模式逐步走进课堂,比如情境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典型模式。本文围绕将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一主题,重点从引用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引用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引用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引用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这五个层次进行阐述,用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G623.5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引入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怎样将情境引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引用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有效推动思维活动的根本性的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极具启发性的问题,进而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问题之中,在强烈的探究欲望支配下,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的思考。比如在教学“统计”知识内容的时候,就是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明天是圣诞节,我班为此准备开一个晚会,好不好?”一句话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以后,乘热打铁地接着说:“为了明天的晚会,该准备什么?”然后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晚会中需要多少苹果、李子……进行统计,在问题情境中,组织学生进行统计活动。在这种问题的情境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问题不要太难或者太容易,太难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太容易则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二、引用故事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故事由于具有情节性,继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不论那种年龄阶段的人,都喜欢故事,小学生同样不会例外。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故事情境进行教学,这有助于激起小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比如在教学分数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这样给小学生讲故事:“三只小猴子在回家的路上摘到6根香蕉,它们平均分吃了。但是又发现在路旁还有一个西瓜,这个时候它们不知道如何平均分,同学们,谁能够帮着三只小猴子分一分西瓜,如何分均匀?”这样一来,通过故事情境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将小学生们问住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办法。其教学效率必然要比教师直接讲述要高的多。其根本因素在于有效激起了学生参,有了了参与,就会有思考。再比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的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在乌鸦喝水中,让学生明白物体的体积概念。

三、引用生活情境,引发小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给予解决。鉴于此,就是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数学教学。由于生活中的情境能够促使小学生在内心里产生一种熟悉感,继而引发小学生希望解决问题的欲望。只要学生融入到了情境中,会全心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其收到的效果必将事倍功半。比如,在教学到“超市购物”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模拟模式的“超市”,通过超市模拟出一个生活场景。在这个模拟超市中,有顾客和售货员,然后进行买卖交易活动。这种引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促使小学生对所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也让小学生体会到数学实际上就看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也说明生活同样也不能够离开数学。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段进行“连加连减”的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在班级中找一个学生扮演司机,再找几个学生扮演旅客,在“车”上原有3个旅客,在行到第一个站口的时候,上来了5人,在第二站的时候有上来了1人,而到了第三站的时候,下去了2人,到四站的时候又下去了4人,问这个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在这个生活情境中,学生一边活动一边计算,小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被引发以后,其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率必然很高[2]。

四、引用操作的情境,促使学生充分地动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引用操作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动起来。在操作的“动”中,进而实现对数学规律、性质、概念的更好地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出一些操作的情景,让学生多动手进行摆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性质等,与此同时促进他们的思维發展。所以,在小学数学过程中,不宜将知识直接给小学生进行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反复地剪纸、拼图、量数、折叠凳一系列的动作的演练,将知识内化成他们自己的知识。比如在教学四年级的“角的度量”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几个具体的操作情景:先分给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角,让学生对不同的角进行比较,看哪一个角大。学生通过对角的进行重叠比较以后,就懂得了如何比较不同的角的大小。在实际的重叠比较操作过程中,学生同时也明白了,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长短无关,而只跟两条边展开的度数有关。第二步,让学生用量角器来对不同的角进行测量,然后确定角的大小,进而在操作中将教学目标实现。只有这样,通过操作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引用游戏情景,促使小学生活动起来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大量的游戏情境,促进小学生活动起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地考虑学生能不能进行学习活动,还要充分地考虑小学生乐不乐意学习。所以,教师在态度上要和蔼,在语言上要精炼和准确。尤其要做好\"导演\",充分地诱发学生快速地\"入景\"。比如在教学第一册中的“迎新年”一节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游戏活动——掷沙袋,看哪个组沙袋投掷得多,多者为胜。然后对数据进行收集,并根据数据进行提问,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3]。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引用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引用生活情境,可以引发小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引用操作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引用游戏情景,可以促使小学生活动起来。相信只要将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献:

[1]乔军美.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学周刊,2016,08:118.

[2]熊有模.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3]孙春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A].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第九届杂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石家庄市翰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5:2.

情境教学范文第2篇

摘 要:小学教育具有特殊性,有效数学教学的构建,强调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本文立足于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让“看得见的数学”带来美的追求两个方面,阐述了情境教学下有效数学教学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铺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从生活和自然界,走进数学、了解数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是情境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在笔者看来,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构建,应着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新课导入,不仅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落实,也强调学习动机的激发,让知识点的融入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机结合,推进教学有效进行。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带入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来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在教学“5以内数的认识和书写”时,先课件播放各种玩具在学生面前,学生似乎又回到玩玩具的游戏里。老师结合情境问:“有几架玩具飞机?你能表示出来吗?有几辆玩具汽车?你怎样表示出来……”学生在这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了5以内数的认、读、数、写。又如:教学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先铺设午餐的用餐情境,老师问:“大家看看,午餐用的碗碟够吗?”学生:“够。”老师:“你怎么知道?”学生:“一样多。”老师引导画图:“松鼠和碗碟一一对应。”老师又问:“汤匙够吗?”学生数了数说:“不够,少1个。”老师:“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画图表示吗?”老师接着问:“杯子够吗?”学生数后回答:“够,还多了1个。”老师:“你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画图表示吗?”学生从午餐的情境中数一数、画一画,就把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知识掌握了。这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但又回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服务于生活的特性。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儿童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儿童学习动机。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看得见的数学”带来美的追求

创设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数学计算形象化、具体化,学看得见的数学,这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数学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生硬”的数字,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元素,学生带着好奇、兴趣走进数学,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数学情感。如教学“得数为0或算式中有0的加减法”时铺设小猫吃鱼的情境。课件边演示老师边说:“盘子里原本有3条鱼,小猫吃了1条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3-1=2。”老师又边演示边说:“小猫再吃了盘子里1条鱼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2-1=1。”老师又边演示边说:“小猫又吃了盘子里1条鱼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1-1=0。”“‘没有’用什么数表示呢?”学生:“用‘0’表示。”通过这个情境演示,学生对“0”的意义,以及算式中有“0”的计算的理解就不言而喻,对比较抽象的“0”的理解和计算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铺设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美的感受、美的欣赏、美的向往,进而产生美的追求。如教学“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时,课件呈现笑笑房间和淘气房间的摆设情境,老师问:“你看了笑笑房间和淘气房间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笑笑的房间分类摆放得很整齐,看了非常舒服。淘气的房间很乱,没有分类整理。”这一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的必要性。接着老师问:“你觉得淘气的房间应该如何整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后,播放分类整理淘气房间的全过程。让学生说说:“现在淘气的房间怎样?我们平时要怎样摆放自己的东西?”通过教学情境的感染和熏陶,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而且受到了美育的启示,产生了美的追求。

总而言之,教学情境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学习动力,也带来了美的向往。它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兴趣、认识兴趣乃至向往美好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Z1).

[2]吴晓玲.新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法运用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4).

情境教学范文第3篇

刘明霞

新课改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针对新课改理念,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自身的特点,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验证和掌握等一系列行为。而这些行为正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同时教学情境还能给学生设疑,使学习者表现出愉快的心理不和谐状态,并且为解决这种不和谐迸发出潜能,进一步及时顺利地将学习引入到问题之中。在新课改中,为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向初中生物教育的转变,除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外,更应注重初中生物情境的创设。过去有人曾提出,创设情境是为引入新课而服务的,其实,创设情境不只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开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为课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常可以创设以下六种情境。

一、创设实验情境

新的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包括实验能力在内的各种综合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增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做成一个实验时,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学生这种对实验本身的心情又会迁移到相关的知识上来,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新教材中把各个实验分散在课本中,将实验和知识内容更加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了实验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感觉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重要要求,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自由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科任教师应与实验员共同进行实验创设,做到以下四个步骤:⑴分析实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注意事项,以示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⑵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项目加以系统化逻辑性阐述,以示实验的严密性;⑶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好从“扶”到“放”的工作,“扶”要扶得正,“放”才能放得开。实验条件有限的学校应从“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分配上进行合理安排,还可以通过播放实验录像或视频,创设理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迅速实现从“依赖”到“自主”的实验认知,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条件进行动手操作;⑷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讲究“三多”,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多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多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物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初中生物问题,验证初中生物规律,因此,初中生物问题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理论依据、有主题、有目标、有策略、有程序,问题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个“疑问句”,也可以是一项任务或目标的陈述,更可以是一种情境的创设。

结合现实生活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初中生物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在用问题创设初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⑴在设置问题时,应力求新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⑵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复杂的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使每一问题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⑷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学生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启发,去诱导。

三、创设简笔画情境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使用简笔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还能使教学的过程“活”起来,创设美好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创设简笔画情境,有以下四个特点:⑴简笔画可以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⑵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⑶简笔画可以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⑷简笔画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四、创设故事情境

布鲁纳在《论意义行为》中告诉我们:“逻辑假设在置于正在进行的故事之中时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故事。我们的生活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精彩;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意义。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大乐趣。通过曲折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中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消除差生对初中生物的恐惧感,增强初中生物的趣味性。

其实在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哲理,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挖掘、去探究。在用故事创设初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⑴故事中要隐含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初中生物知识,讲故事是手段,引导、挖掘故事中的初中生物知识,提出初中生物问题,解决初中生物问题,探究初中生物规律是目的。⑵故事要短小情悍,内容要健康,要有科学性,趣味性,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⑶讲故事的过程中遇到有关初中生物内容时,要放慢速度,加强语气,引起学生注意,便于学生回答后面问题。

五、创设生活情境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

初中生物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我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常用四个步骤:①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②与学生交流、讨论相关的生活经验;③验证生活经验;④小结生活经验并指导生活。

用生活实际创设的初中生物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初中生物现象,还包括与初中生物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

情境教学范文第4篇

摘 要: 建构主义教学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全新挑战,教师熟悉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解答与引导;同时还要提高宏观控制课堂的能力,以应对课堂讨论中的“突发事件”。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进行情境创设,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参与学习,并进行协作式学习,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及客观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佳手段即是“刺激—反应”的强化训练,同时运用知识传递的方法,在课堂上由老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行为主义重视重复和记忆的低阶思维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批判反思、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能力。随着心理学、外语教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成为代替行为主义、备受我国教育界重视与借鉴的新鲜血液。较之传统的英语教学,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知识传播者,而且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更重要的是机会的创造者,即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笔者旨在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探讨建构主义理论课堂中应该如何创设学习情境。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后经布鲁纳、维果茨基等教育心理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而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信念等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能过同化与顺应的方式,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建构自己关于该知识的认知网络。目前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主要有三个分支:(1)支架式教学: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2)抛锚式教学: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或实例式教学;(3)随机进入教学:源于“弹性认知理论”,这种理论的宗旨是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即把所学的概念、原理、技巧、方法等理解后灵活运用于新情境的能力。笔者基于这一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探讨如何创建情景教学的课堂。

二、基于建构主义下英语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实践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与“情境”相联系的。知识不仅是个人建构的,而且是在社会中建构的。皮亚杰认为在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据此,建构主义主张教学中应尽力创设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借助社会性与交互作用,运用信息资源,有效完成英语知识的意义建构。笔者认为,课堂中的真实/类真实情境创设可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游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实现,以下将具体介绍几个如何创设情境教学的实例。

1.第一堂课上帮助学生找搭档。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式学习,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配合极为重要,而如何在一门课之初,即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的协作学习打好基础极为重要。协作式学习讲究团队合作,因此,课堂中运用游戏、活动等,可以让学生之间迅速熟悉起来。游戏的特点能使得它在建构主义下英语课堂中可以加以灵活运用:游戏可以为课堂带来多样性,增添学习乐趣;带来互动,提高学习效率;找到创新的乐趣;并帮助学生加快彼此的了解与沟通,在乐趣中获得知识。

学生组成学习搭档在建构主义课堂中非常重要,因此一般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搭档。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选择组合,就会无法达到分组的最佳效果。以下游戏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让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帮助水平较弱的学生,从而提高学习搭档的整体素质。

首先,让学生对自己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做评估,然后让他们以此为标准站成一排,以知识掌握的高低为顺序。

然后,让站在两端的学生组成一对,再将新的两端的学生组成一对,以此类推。

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或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成对地讨论和解决。

通过这种组合,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将成为较差学生的辅导者,两人相互协作解决问题,当然,水平较弱的学生也并不是一点作用都没起。由此可见,协作式学习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学生与学生可以享用更丰富的知识资源和创意,效果更佳。

2.将学生分组的游戏。

协作学习中,常要将学生分为若干讨论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存、安全、归属感,受到尊重,自我实现。其中的归属感是指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将自己归类于某个群体,才能让他们心理上感觉到踏实,不被人遗忘。因此,很好的分组有助于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并在以后的配合中如虎添翼。

在实施中,可要求所有的学生报出自己的生肖或星座,生肖或星座相同的学生站到一起,归为一组。也可进行下列小游戏:早上起床时,是从左边下床,右边下床?——从左边下床的站左边,从右边下床的站右边,记不清的站中间。此种办法可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既增强了分组的效果,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游戏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3.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图片等,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所倡导的创设情境和问题的方法来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主张教学中应尽力创设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什么样的情境是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多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让学生参与,然而对照课本朗读只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方法,很多学生可能会机械地念一遍课文,并没有起到让学生思考,主动参与进角色中的作用。

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能更接近真实的生活,给学生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能让他们迅速进入到虚拟的环境,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日常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一种情境的创设避免了传统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情境、问题、讨论、思考等环节,相互交织,环环相扣,通过协作、对话、交流,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思考与学习英语的意识并存,从而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环境下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4.组织模拟场景、进行辩论等,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在商务课等实践性较强的课中,可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面试或者商务谈判活动。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清楚一定的商务惯例,可通过事先下发一定的商务方面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准备与了解,搭建“知识支架”。也可通过找出与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热门话题,在学生间开展辩论。文学、文艺类的学习内容则可通过表演话剧、小品等创设逼真的情境。

三、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应用并非简单的套用,教条式的学习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学以致用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情境创设时尽量避免直接呈现规则,引起学生对概念的机械理解,而应通过巧妙地创设尽可能真实和相关的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学习。最好的情境创设方式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情境创设,教师可整合多重内容和技能的真实复杂的案例作为任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实现新知识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范定慧.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如何改变学生“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王丽凤.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翻译课中的应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张琪.浅谈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英语情境教学[J].科技资讯,2006(12).

情境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基于新高考的方向要求和学生的成长需要而确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助力学生深度理解历史知识,扎实历史学科功底,从而形成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情境

利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是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将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且丰富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应结合个人教学经验,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来实现教学情境的创设,最终为学生构建更具体、更生动地历史课堂。

本文以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为研究内容,探讨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哪些手段来实现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希望全面培育学生历史素养,为日后发展夯实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性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公正的得失观念,可以让学生从宏观的自然与时间维度来思考人类的本质。这种历史意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让学生对人类发展至今所拥有的一切形成充分的了解、认识,并养成传承的能力与思维,从而共同为推动社会进步,为未来社会文明发展奉上一丝微薄之力。众所周知,以历史为一面镜子,便可清楚认知自身得失,这也就意味着有效学习历史内容,有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思维观念与能力,从而用于指导自身的行为举止。为了高效培育学生历史思维及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情境教学法”,带着学生展开层层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利用一定的引导语言,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以达到启发学生智慧、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如: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进行氛围渲染。“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你们知道炎黄指的是什么吗?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你们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哪里吗?在文明起源之初,世界上拥有哪些国家呢?”通过类似的问题带动,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于即将学习内容的兴趣心和求知欲。然后教师再导入课程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就可以解答同学的心中疑问。请同学带着问题翻开历史课本,穿越到我们祖先的时代。”在问题与气氛的渲染下,学生的学习情境得到升华,思想意识得到启发,这样可以快速地进入到教师的教学节奏当中,且会迫不及待地听老师的讲解。

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现状控制节奏,不要一味地向学生发问,而是要为其预留足够多的思索时间,让学生拥有反应的时间,避免因为问题设置太多而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压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让位”,给学生充分“说”的权利。如:“同学们对于我们国家历史上,哪个朝代了解得最多或者说是最喜欢呢?”此时,就要给学生留足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喜欢宋朝、有的喜欢唐朝、有的喜欢清朝等等。然后,请学生说说理由,最后再导入教学内容“无论同学们喜欢哪个朝代或者说是人、事、物,但对于我们国家的历史长河来说,哪个朝代或者说哪个时期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华儿女,都要做到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便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灵活设计教学情境,足以迅速激活學生兴趣,带动其思维能力与思考能力的提升,这对于高中生的历史观念、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二、再现历史情境强化学生的直观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情境创设有了更多的可能。在传统历史教学中,由于缺乏多媒体等科学技术的支撑,教师只能单纯地依靠口述来完成教学,这便导致历史教学课堂越来越无味,无法给学生充分的感官刺激,更激不起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能靠着自己的想象和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得学习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乏直观的感官刺激,学生的唯物史观等综合素养得不到较大提升,考试之前死记硬背,考试过后不再复习便忘得一干二净,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十分不利。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多媒体、网络、微信等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将历史情境进行再现,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将每一段历史内容都能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记忆当中。

在学习正史知识时,很多学生对于汉朝、唐朝等大一统时期的知识印象比较深刻,而对辽夏金等小的朝代相关知识总是记忆不深刻。此时,教师就应该借助多媒体,对历史内容进行情境再现,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教学体验,助力其深刻理解所学的历史内容。如:在“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影像资料,如关于西夏王朝的电视剧《贺兰雪》、纪录片《消失的西夏王朝》;关于辽朝的电视剧《燕云台》;关于金的纪录片《中国通史》中的金朝兴亡等等,都可以作为情境内容为学生展示。当然,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情境创设时,需要教师懂得一定的视频剪辑知识和技术,从而将视频内容与课本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结合。既做到节约时间成本,又要保证内容的可观赏性,最终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其对该段历史内容拥有深刻的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对视频内容的甄别、甄选,要保证在尊重历史客观史实的基础上,为学生做好解释和解答,避免因影视导入的情境,给学生造成历史知识的错误认知。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从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综合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将视频影视资料中有用且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为学生进行传递,确保学生能够拥有客观的历史观念、唯物观念,并能够从历史角度对自己接收到的史学知识进行正确的解释,保证自身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丰富实践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高中历史教材中,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如果单纯地依靠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手段,学生是无法达到对知识内容的深入了解的,只能浮于表面。但历史重大事件以及人物的出现,都对整个人类和社会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其更加深刻地领悟和感受历史知识以及历史的力量,则必须通过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情境创设的实践性,使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感知和体验历史事件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拥有哪些意义。

如: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时教学中,为了切实促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首先,教师就可以创设现实情境,借此组织学生亲身接触,走进地区博物馆等场地,了解更多历史物品、人物和知识,并对学生做好讲解工作。其次,以分组的形式,要求学生用“笔头”记录所感所思,学会与同伴共同探讨,彼此分享心得。最后,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可以救中国”“青年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等为主题的实践交流活动,从而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对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并加以记忆。

这种实践情境的创设不仅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需要教师对当地特有的教学资源有所了解,并结合一定的情境创设方法,让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得到极大提升。如: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方式,让新时代青年感受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上世纪初期,青年学生为了救国图强,他们都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时他们的年龄几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是否拥有如革命先辈们那样的爱国热情,如今的自己与那时的青年学生年龄相仿,但自己是否时刻以国家前途发展为己任而努力学习、奋勇拼搏了呢?”通过情境的创设,相信学生一定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感,感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爱祖国”等素养的目的,形成“大格局”。

四、拓展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时空感

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不仅仅拘泥于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空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便可对相关事务,在一定空间及时间内形成独特认知,打開思维方法。要知道,每一历史事件都会在具体时间内呈现出不同现象,这也就是说仅在特定时空框架之内,学生才可准确理解历史事件。例如:在知道特定史实和特定空间背景下,学生便可以顺利地记忆历史事件顺序及具体人物和结果等,从而合理解释每一历史事件。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情境的创设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时空思维和时空观念,从而使学生对各个历史时期拥有更加敏感的洞察力。如:在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能够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音频,然后在课上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听音乐辨识朝代。如:能够体现汉朝风格的《大风歌》、能够体现唐朝风格的《唐宫夜宴》、能够体现三国时期风格的《醉赤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去挖掘和搜集的。音乐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时空感得到增强,更可以增添课堂上的娱乐性,确保学生牢牢记忆历史内容,主动参与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增强学科学习成效。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故事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多种情境创设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故事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调讲解历史故事,而不是枯燥地将历史事件的过程、意义等进行口述,一定要做到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式的记忆和消化。而角色扮演情境,则是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进行情境再现,如:模仿演员对“鸿门宴”“党的一大”等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深化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印象,扎实历史学习基础。

结束语

无论运用何种情境创设的方法,均可以服务于历史教学,高效培育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及史料时政观念等,令其形成更为精准的唯物史观,认识到学习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最终可以应用自己所学的内容,合理解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历史问题及历史现象,实现学科服务于生活的目的,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等等,为日后在历史学习方面取得更大造诣做好前期铺垫。最终,实现个人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与思想的全面树立。

参考文献

[1]刘利栋.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有效创设探究教学情境的几点思考[J].文渊(中学版).2020.03.01

[2]郭朝燕.高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有效教学途径[J].人文之友.2020.05.11

[3]顾福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1.01.08

[4]任欣梅.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家园情怀的培养[J].读与写.2021.01.45

[5]武广兰.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对策探讨[J].新课程.2021.01.05

本文系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立项编号:FQ2020GH059)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口才训练下一篇:整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