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1

麻醉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究规范化管理方案在现代药品库房管理中应用成效。方法:以药品库房100种药品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药品库房管理问题,并制定规范化管理方案、执行;以药品安全问题发生频率、药品安全管理水平、质量评分、取药时间、平均盘点时间以及账实相符率等多项指标评估。结果:实施规范化管理方案后,药品安全问题发生率低,实施前后对比P<0.05;践行规范化管理方案后,药品安全管理水平高、管理质量强,实施前后对比P<0.05;执行规范化管理方案后,取药时间缩短、平均盘点时间减少、账实相符率较高,实施前后对比P<0.05。结论:为实现现代药品库房管理质量的提升,可执行规范化管理方案,降低药品安全问题发生率,增强药品安全管理水平,提高药品库房周转率。

关键词:药品库房;规范化管理;安全管理

【中圖分类号】R97            

引言

在医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仅技术水平提升,药品种类众多,规范用药成为现阶段保障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举措。而药品库房管理质量影响患者用药安全性,重视药品库房管理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药品库房管理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医疗改革脚步[1]。药品库房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是医院药品流通的主要环节,做好药品库房质量把控,可降低临床用药风险。了解现阶段医院药品库房管理存在的弊端,制定规范化管理方案,提高药品库房管理质量,缩短取药时间[2]。鉴于此,本研究就医院药品库房管理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总结医院药品库房管理问题,制定规范化管理方案,并予以实施,对比实施前后药品库房管理成效,数据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药品库房100种药品作为研究对象,并以2020年12月为时间节点,2020年6月至12月为实施前,2021年1月至6月为实施后,规范化管理方案的制定主要以现代药品库房存在的管理问题为基础,总结。

1.2方法

1.2.1药品库房管理问题

(1)药品储存条件不合理:不同种类药品需要贮存在不同的环境中,若未严格按照药品种类要求存储药品,则会影响药品的质量,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对患者用药安全产生威胁;对于临近生产保质期、已经过期的药品整理不够规范,从而导致临床用药风险有所增加。

(2)药品采购与供应脱节:部分药品临床用量较大,使得药品库存减少,甚至出现大量短缺,无法实现药品种类的供需平衡,满足医院临床所需。

(3)药品摆放混乱:针对药品库房中的特殊药品,其有着特殊的摆放要求以及储存要求,一旦管理人员工作稍有失误,则会出现用药错误,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由于片剂类药物消耗较快,且种类众多,容易出现同类单规格不同药品的混淆,增加取药时间,增加临床用药风险。

(4)药品积压:在药品库房管理药品过程中,如未遵循先进先出原则管理药品,易导致药品管理混乱,容易出现过期药品数量增加的现象,增加库房药品积压风险。

1.2.2规范化管理方案

(1)药品采购计划制定

药品库房制定药品采购计划时,应全面了解药品库存量,合理制定采购计划,药品价格、治疗效果、供应商资质等均为药品采购计划制定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不能过于偏重其中一个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的均衡,避免药品价格超出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药品采购需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审核,确保药品质量;对合作过程制定规范化标准,实现药品采购流程的标准化;药品库房管理人员需对每批次进入库房的药物进行质量管控;明确采购时间,及时盘点在库药品储存量,依据临床所需、库存情况调整采购时间,确保药品合理供应,避免出现采购时间滞后情况,影响药房药品采购数量。

(2)药品质量控制

在药品库房管控中,药品质量检验为重要环节之一,明确各类药品质量控制要求,做好药品验收工作。首先确认入库药品货源,核对药品种类、生产厂家、数量等基本信息,是否与药品采购清单相符,避免出现药品基本信息与采购清单不符的现象,增加误取药的风险性。其次,严格审核到库药品附加票据情况,确保药品生产信息、票据信息与采购计划相符,若药品信息不相符,药品库房管理人员可拒收,将药品退回,更换药品。最后,药品库房管理人员需对药品规格、生产批次、有效期进行识别,将不合格药品筛选、退回,确保入库药品质量合格。

(3)药品仓储管理

明确不同种类药品的仓储标准,将入库的药品进行保管与储存;药品类别主要有注射类、口服类以及外用类;特殊药品包含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将药品库房条件予以设置,即冷藏库、常温库、阴凉库;其中冷藏库的温度应控制在2℃-10℃,实现对疫苗类制品及血液制品的保管与储备;常温库的温度应控制在10℃-30℃,保存对温度没有特殊要求的药品;阴凉库的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下,可实现对膏状、液态等容易变质、挥发性药品的保管。调节库房的湿度、光照等因素,避免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湿度过高则会使得药品霉变、发潮,湿度过低则会使得药品分解、风蚀。若药品库房光照不合理,则会增加药品裂解、变质速度,降低药品质量与药效,甚至对患者用药造成威胁。药品库房管理人员需定期盘点库房药品信息,尤其是药品的保质期、入库日期、仓储条件、药品库存数量等方面,及时制定药品采购计划,清空积压药品,实现库房药品的规范化管理,既保障了药品质量,也提高了库房管理成效。

1.3观察指标

以药品安全问题发生频率、药品安全管理水平、质量评分、取药时间、平均盘点时间以及账实相符率等多项指标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软件处理数据,經T、X2检验,P<0.05表示临床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药品安全问题发生率比较

实施规范化管理方案后,药品安全问题发生率低,实施前后对比P<0.05。(表1)

2.2药品库房管理水平、管理质量对比

践行规范化管理方案后,药品库房安全管理水平高、管理质量强,实施前后对比P<0.05。(表2)

2.3药品库房盘点情况比较

执行规范化管理方案后,取药时间缩短、平均盘点时间减少、账实相符率较高,实施前后对比P<0.05。(表3)

3讨论

在医院临床诊断治疗中,药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药品种类众多,而且不同规格、类型的药物,其药效不同,控制药物质量成为临床合理用药的主要途径。药品库房管理工作成为重中之重,重视药品库房管理质量,保障药品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药品库房管理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医疗纠纷发生率较高,影响医院形象。就现阶段医院药品库房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制定规范化管理方案,实现对药房药品的全面管理,由此减少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药品库房管理水平。而且通过规范化管理方案,药品库房药品供需达到平衡,避免出现药品积压、缺货情况,对患者治疗产生不良影响。规范化的药品库房管理,可实现药房管理人员取药时间、药品盘点时间的缩短,增强账实相符率,有助于医疗成本的控制,降低医疗成本的浪费[3]。规范化药房药品管理方案也需要持续完善,促进医疗改革速度,提高医药事业发展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规范化管理方案后,药品库房安全问题发生率低,药品安全管理水平高、管理质量强,取药时间缩短、平均盘点时间减少、账实相符率较高,实施前后对比P<0.05。

综上所述,为实现现代药品库房管理质量的提升,可执行规范化管理方案,降低药品安全问题发生率,增强药品安全管理水平,提高药品库房周转率。

参考文献:

[1]肖霞.采用CVA分类管理法提高西药药品采购及库存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处方药,2020,18(07):45-46.

[2]邱云菊.医院西药库房的规范化管理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0):162.

[3]吴友苹,徐军,缪芬,黄云,汤海燕,王珏.精益理念优化我院药品库房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儿科药学杂志,2018,24(04):46-48.

麻醉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 文章在阐述麻醉与细胞因子平衡的功能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麻醉中细胞因子平衡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 麻醉;细胞因子;平衡

前言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诱导及维持、局部麻醉辅助镇静、门诊短小手术麻醉和ICU 病人镇静等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异丙酚对围术期心、肺、脑、肝脏以及肾脏等重要器官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近年随着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关于异丙酚脑保护及对细胞因子平衡调节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正不断深入。

1.麻醉与细胞因子平衡的功能及内涵

细胞因子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血小板等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白细胞介素是细胞因子中重要的一类。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作为细胞间信号因子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亦参与造血功能的调节。细胞因子通常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形式作用于附近细胞或细胞因子产生细胞本身,少数炎症情况下某些细胞因子也可通过内分泌样的形式作用于远隔部位的靶器官,少数细胞因子以跨膜形式(如TNF-α)和膜结合形式(如IL-8)直接作用于相邻的靶细胞。

细胞因子与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在信号转导、受体调节和生物学效应等多个水平上发生协同或拮抗性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细胞因子网络,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①一种细胞因子诱导或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产生;②调节同一种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③诱导或抑制其他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细胞因子可分为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两种类型 。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1、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抗炎性细胞因子则包括:白介素-4、白介素-10、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结合蛋白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等。前炎性细胞因子属于促炎性细胞因子类,主要包括TNF-α,IL-1,IL-6,IL-8等,主要介导免疫和炎性反应。促炎性因子和抗炎性因子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形成体内的一种平衡机制,即细胞因子平衡。

机体在遭受强病理性应激后,受损局部组织细胞发生损伤、缺血,其代谢、免疫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异物和自身被破坏组织细胞进行识别清除即产生免疫应答和炎性反应。适当的炎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当处于机体重症感染导致脓毒症或非感染性损伤如外科大手术、创伤等情况下,过度的炎症反应可造成自身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即所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机体的这种过度炎性反应与体内单核-巨噬细胞源性的炎性介质诱导的瀑布样级联反应密切相关,细胞因子在介导这种反应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机体损伤后为避免SIRS甚至MODS的发生,一方面限制促炎性因子的释放,更主要的是生成抗炎性因子与其抗衡。而抗炎性因子的反应一旦过度,则容易诱发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症,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加重组织损伤。因而纠正细胞因子失衡,调节炎症反应强度对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有研究表明,机体损伤后细胞因子能否恢复平衡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2.麻醉中细胞因子平衡的应用探讨

近年来,麻醉的免疫调节作用在现代麻醉中越来越受重视。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是手术创伤和麻醉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的研究大多仅重视手术而忽略了麻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麻醉亦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反应,对于某些大手术和高危手术,这种影响更有临床意义。一些麻醉药物通过影响细胞间的信号交流来来调节机体对损伤、应激等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对围术期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预后起一定的作用。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应用于临床以来,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平衡而起到器官保护作用,具体机制仍在不断探索中。

1. IL-6与异丙酚

人成熟IL-6分子为18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26kDa。IL-6原被确定为B细胞生长因子,由激活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分泌,能被IL-1β和TNF-α诱导。当炎症刺激时,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所释放,是急性期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IL-6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多种细胞的促炎作用和诱导肝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和急性期反应蛋白,催化和放大了炎性反应和毒性作用,造成了组织细胞的损害,可作为反映机体炎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前炎性细胞因子中,IL-6是最强的内源性启动全身性炎性反应的炎症介质,是产生急性期蛋白和集聚炎症细胞的主要效应物。Shimaoka等证实IL-6与手术应激所致的炎症反应直接相关,其增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与创伤程度相一致,是组织损伤的敏感标志,能够反映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因而可作为术后转归的评估指标。Butler等发现,开胸手术在劈开胸骨不久,患者血浆IL-6水平就开始升高,4小时后达峰值,48小时后平均浓度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Joris等在通过研究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变化后已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外周血IL-6的水平还被用于一些脓毒血症诊断和治疗的一个相关指标。在大鼠内毒素诱导的休克模型中,异丙酚可明显抑制IL-6和TNF-α的产生,内毒素注射后1h给予异丙酚大鼠的死亡率为9%,内毒素注射后2h再给予异丙酚大鼠的死亡率为36%,而单独给与内毒素的大鼠死亡率高达73%,提示异丙酚通过减少促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内毒素休克动物的死亡率,越是早期给与异丙酚这种效果越明显。Kotani等用异丙酚5~9mg kg-1 h-1速度对患者进行麻醉维持,在不同时间段收集患者肺泡中的巨噬细胞,提取处理后发现IL-6的基因表达低于术前,说明异丙酚具有减少IL-6释放的作用。

2. IL-8与异丙酚

IL-8又称为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1,分子量8.3kDa,是一种强而有力的PMN趋化和活化因子,由单核细胞、上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IL-1、TNF和外源性因子细菌酯多糖的刺激下合成和分泌,主要生物学作用是趋化并激活PMN改变其外型,促使其脱颗粒;激活PMN并使其产生呼吸爆发,促进PMN的溶酶体酶活性和吞噬作用;对嗜碱性粒细胞和T细胞也有一定的趋化作用。目前认为,TNF、IL-1、IL-6诱发的炎症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诱导产生以IL-8为代表的趋化因子所介导而产生的,在炎症反应中起第二介质的作用,且与病灶的大体炎症程度呈正相关。Yamasaki等发现IL-8能促进白细胞浸润、积聚及细胞黏附,产生大量自由基,促进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因子释放失调。IL-8对神经组织早期炎症中的PMN有趋化活性和激活作用,导致氧自由基大量释放和细胞膜损伤,其降解产物的瀑布效应可迅速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Ott等研究表明脑室内注射IL-8能明显增加脑氧耗,升高体温,在与应激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中发挥一定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8含量均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患者死亡率呈正相关,提示IL-8也可作为反映疾病预后的一项指标,患者血清IL-8升高则预后不良。Kotani等亦证实CPB后IL-8水平升高和心功能恶化呈正相关。近年来发现IL-8与某些恶性肿瘤生长与侵袭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IL-8促进肿瘤内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及促进胶原酶活性提高肿瘤的侵袭力等义素有关。

3. IL-10与异丙酚

手术创伤后的抗炎性保护效应自IL-10开始。IL-10是一个相对分子量为35~40kDa的非共价结合的同源二聚体多肽,最初发现IL-10是由大鼠Th2 细胞分泌,并能抑制Th1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所以最初被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IL-10可以由多种细胞合成,包括: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并在炎症、免疫等方面均有调节作用。IL-10主要功能是限制和最终终止炎症反应,对免疫应答主要起抑制作用,还可以调节B细胞、NK细胞、细胞毒T细胞和辅助T细胞、肥大细胞、PMN、树突状细胞、角化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IL-10作为一种抗炎因子,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其炎症因子的分泌,作为辅助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所产生的重要因子,能抑制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能抑制激活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其他的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全血培养中,分别加入临床血药浓度10倍浓度的不同麻醉药,发现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和异丙酚显著增加IL-10的生成,说明异丙酚可通过调节抗炎因子的生成发挥器官保护作用。IL-1β等,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Larsen 等在加有LPS的人全血培养中,分别加入临床血药浓度10倍浓度的不同麻醉药,发现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和异丙酚显著增加IL-10的生成,说明异丙酚可通过调节抗炎因子的生成发挥器官保护作用。

麻醉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至2009年诊治的需行ESS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9例, 排除严重心、肺、肝、肾、脑疾患、血糖异常或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阿片类药物过敏或高敏的患者。其中男41例, 女28例, 年龄18~62岁, ASA分级Ⅰ~Ⅲ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S组、R组、F组3组, 其中S组24例, R组24例, F组21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3组均常规肌注抗胆碱能药。

S组:麻醉诱导为咪唑安定0.05mg/kg, 舒芬太尼0.2μg/kg, 丙泊酚1mg/kg, 维库溴铵0.15mg/kg进行气管插管, 麻醉维持为舒芬太尼静注之后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舒芬太尼0.005g/ (kg·min) , 插管成功后输液泵持续泵入丙泊酚0.1mg/ (kg·min) , 术中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和手术情况先调整丙泊酚的用量, 然后再调整舒芬太尼的用量, 并根据手术情况静注维库溴铵。手术结束前15min停丙泊酚, 5min停舒芬太尼。

R组:麻醉诱导为咪唑安定0.1~0.2mg/kg, 异丙酚2.0~4.0μg/kg, 阿曲库铵0.3~0.6mg/kg, 瑞芬太尼0.5~1.0μg/kg, 气管插管IPPV通气, 调整潮气量和呼吸频率, 麻醉维持为泵注异丙酚67~100μg· (kg·min) -1, 阿曲库铵5.0~10.0μg· (kg·min) -1, 瑞芬太尼0.2μg· (kg·min) -1维持, 术毕前15min停止瑞芬太尼。

F组:麻醉诱导为咪唑安定0.1~0.2mg/kg, 异丙酚2.0~4.0μg/kg, 阿曲库铵0.3~0.6mg/kg, 芬太尼2.0~4.0μg/kg, 麻醉维持为泵注异丙酚67~100μg· (kg·min) -1, 阿曲库铵5.0~10.0μg· (kg·min) -1, 泵注芬太尼0.02μg· (kg·min) -1, 间断吸入异氟醚0.8~2.0MAC之间调整。

1.3 观察指标

分别监测3组术中、术后各观察时间点MAP、HP, 麻醉时间、苏醒时间等。

用Fromme术野质量评分判断降压效果[1], I:术野轻微出血, 不需要吸引;Ⅱ:术野轻微出血, 偶尔吸引, 不妨碍术野;Ⅲ:术野轻微出血, 需经常吸引, 停止吸引后几秒钟出血, 妨碍术野;IV:术野中度出血, 需经常吸引, 停止吸引后则妨碍术野;V:术野严重出血, 需持续吸引, 出血妨碍术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组患者术中、术后各观察时间点MAP、HP, 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情况比较详见表1;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术野评分比较详见表2。

注:与F组比较, *P<0.05

注:与F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芬太尼族类包括芬太尼、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 其镇痛作用的强度明显高于吗啡, 主要是通过激活μ1型受体介导, 同时也激活部分μ2型受体和δ受体, 后两者被认为主要涉及对呼吸的中枢性抑制作用。瑞芬太尼在体内的代谢途径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 半衰期很短, 只有9.5min, 即使长时间连续输注, 它的即时输注半衰期 (t1/2cs) 也只有3~5min, 因而一旦停用, 作用很快消失, 适合微泵或靶控输注持续输注。舒芬太尼虽然半衰期较瑞芬太尼长, 但与芬太尼比较, 舒芬太尼的分布容积小、消除半衰期短和清除率高, 所以其作用持续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芬太尼, 而且反复用药后很少有蓄积作用[2]。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相比, 镇痛作用强, 持续时间久, 但另一个方面, 舒芬太尼的体内消除较芬太尼快, 蓄积的危险也较芬太尼小。因此与其强大的镇痛作用相比, 舒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瑞芬太尼而言, 它与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对术中呼吸功能的抑制表现极为相似, 但由于其独特的酯酶代谢方式所致的超短效, 无蓄积的特点, 在作用持续时间和术后呼吸恢复方面占有极大优势[3]。本文结果显示, S组合R组各时间点MAP、HR控制降压血液动力学平稳, 体现了瑞芬太尼的镇痛效能强于芬太尼, S组和R组的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F组 (P<0.05) 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术野评分S组、R组平均秩明显低于F组 (P<0.01) , 说明S组、R组术野质量明显好于F组, 提示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控制性降压方面要优于芬太尼。

芬太尼族类镇痛药引起的呼吸功能抑制都较为相似, 主要表现为因呼吸的中枢性抑制而引起的对CO2的低敏感性, 以及潮气量、呼吸时间、呼吸频率, 氧饱和度等指标的下降[4]。其中瑞芬太尼的呼吸抑制作用以减少呼吸频率为主, 而舒芬太尼对呼吸频率的影响不如瑞芬太尼明显, 它主要是通过降低呼吸幅度 (潮气量) 和 (或) 引起呼吸暂停而产生呼吸抑制, 所以给予病人辅助通气和及时提醒病人深呼吸可能是对抗舒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有效手段[4]。

综上所述, 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阵痛作用, 持续时间, 控制性降压和麻醉残留方面要优于芬太尼, 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但在呼吸抑制和苏醒时间上舒芬太尼则优于瑞芬太尼, 具有苏醒较快、安全、术后疼痛少等优点, 更适用于中短型手术。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ESS手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麻醉效果及影响。方法 将69例行ESS患者随机分为S组、R组、F组3组, 术中分别输注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和芬太尼, 观察记录术中、术后各时间点MAP、HP, 麻醉时间、苏醒时间, 并且进行术野质量评分。结果 S组合R组各时间点MAP、HR控制降压血液动力学平稳, S组和R组的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F组, 术野评分S组、R组平均秩明显低于F组。结论 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阵痛作用, 持续时间, 控制性降压和麻醉残留方面要优于芬太尼, 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但在呼吸抑制和苏醒时间上舒芬太尼则优于瑞芬太尼, 具有苏醒较快、安全、术后疼痛少等优点, 更适用于中短型手术。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芬太尼,麻醉,控制性降压

参考文献

[1] Frornme GA, Gould AB, Lund BA, et a1.Controlled hypoten—sion for orthognatic surgery[J].Anesth Analg, 1986, 65:683~686.

[2] 林丽, 严俊, 丁洁羽.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持续输注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2) :153~155.

[3] 丛露, 王珊娟, 杭燕南.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J].实用疼痛学杂志, 2007, 3 (5) :379~383.

麻醉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分析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67例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鼻黏膜恢复正常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手术创伤小,有利于鼻黏膜早日恢复,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鼻内窥镜; 微创手术; 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

Nasal 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LAO Chunmei,ZHAN Jian,CUI Yunjia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19):-122

【Key words】 Nasal endoscop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hronic sinusitis; Nasal polyps

First-author’s address:Maomi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oming 52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9.036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随着环境的变化,空气质量下降,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因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尚未十分明确,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影响疾病早日治愈。而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方法因创伤小、视野清晰,可彻底清除病灶,降低复发率,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所广泛接受,被广泛用于治疗耳鼻喉科疾病[1]。本次研究中,总结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67例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7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患者,肝肾损伤患者,孕产妇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医学伦理学。全部术前均做常规轴位CT扫描、鼻内窥镜检查,入院后常规静注或口服抗生素,无局部或全身皮质类固醇类激素应用禁忌证。

1.2 方法 术前均实施心电图、胸片、凝血功能、血尿便等常规检查。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切除中鼻甲后半部,完全显露蝶窦口位置,之后切除蝶窦前壁,开放蝶窦,之后依次开放前组筛窦和后组筛窦。最后打开额窦口,切除鼻囟门,打开上颌窦口。手术结束后,碘伏纱条填塞上颌窦腔,将凡士林纱条填充于患者鼻腔中。24 h后取出填塞纱条,每天清理术腔,并将地塞米松与庆大霉素灌注到窦腔中,冲洗3 d,抗生素用药3~7 d,局部用类固醇气雾剂或1%麻黄素滴鼻,术后3个月,一周复查1次,之后每月复查一次。

1.2.2 观察组 手术方法为鼻内窥镜微创方法,术前抗生素治疗5 d,术前0.5 h应用镇静止痛药物治疗。患者取仰卧体位,实施局部浸润麻醉、鼻腔黏膜表麻,做总鼻道与中鼻道的充分收缩与麻醉,若为较多鼻息肉者,可先切除部分鼻息肉后实施麻醉。术中所需仪器:鼻内窥镜、手术器械、摄像系统。按照Messerklinger手术方法,将窦口病变组织清除干净,膨胀止血海绵填塞于鼻腔中,术后2 d将填塞物拔出。之后处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术后疼痛、黏膜、嗅觉、脓涕及鼻塞等症状)、术中出血量以及鼻黏膜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疗效判定标准[2],痊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内窥镜查看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明显上皮化,经检查无脓性分泌物;改善:检查症状有所改善,内镜显示有肉芽组织,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上述症状体征均存在,内镜检查术腔黏连明显,且存在严重的脓性分泌物。总有效=治愈+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64岁,平均(39.5±7.0)岁;病史5个月~11年,平均(5.0±2.4)年。观察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39.8±7.2)岁;病史6个月~10年,平均(5.2±2.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显著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6,P=0.04),见表1。

2.3 两组术中出血、鼻黏膜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鼻黏膜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8例(26.7%),鼻腔流血2例,鼻中隔穿孔2例,鼻腔黏连4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3例(8.1%),鼻腔流血1例,鼻中隔穿孔1例,鼻腔黏连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60,P<0.05)。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为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较急性者多见,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慢性鼻窦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者有引起颅眼肺并发症的可能,导致视力改变,甚至感染加重而死亡。在药物、手术治疗下大多数慢性鼻窦炎患者可以治愈,少数伴过敏、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等特异体质的患者,疾病常反复发作。鼻息肉是赘生于鼻腔或鼻窦黏膜上突出于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组织团。以鼻阻塞或鼻分泌物增多为常见表现,伴面部疼痛或肿胀感,嗅觉减退或丧失。为鼻部常见病,好发于成年人,儿童极少发生。可为单发性或为多发性,多见于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鼻息肉双侧多发,单侧较少。常见的症状为持续性鼻塞,随息肉体积长大而加重。鼻腔分泌物增多,时伴有喷嚏,分泌物可为浆液性、黏液性,如并发鼻窦感染,分泌物可为脓性。多有嗅觉障碍。鼻塞重者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息肉蒂长者可感到鼻腔内有物随呼吸移动。后鼻孔息肉可致呼气时经鼻呼气困难,若息肉阻塞咽鼓管口,可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息肉阻塞鼻窦引流,可引起鼻窦炎,患者出现鼻背、额部及面颊部胀痛不适。耳鼻喉科疾病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比较常见多发,但临床关于其发病原因,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临床并无对症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难度大,窦口部位狭窄,黏膜纤毛存在清除功能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治愈,而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只有通过改善鼻窦引流和通气,提高黏膜纤毛清除功能,改善黏膜炎性反应,才能彻底治愈鼻窦炎合并鼻息肉[3-5]。

手术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传统手术应用治疗弊端较多,创伤大、手术波及范围广、出血量大、手术切除不完全,容易影响鼻窦生理功能,手术效果不佳,疾病复发率高,临床应用受限[6-8]。随着临床微创技术、影像学以及鼻内镜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治疗方法明显改善,提出采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鼻内窥镜微创技术中所采用的鼻内窥镜镜头小、视野清晰,可清晰探查到病变部位,而且经鼻内窥镜下手术,提高手术操作准确性,减少对周围组织造成的创伤,完整保留鼻腔的生理功能[9-11]。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操作中,不同于传统的“抓”“撕”手术方法,采用手术钳,保留黏膜组织,减少创伤和出血,并设置连续吸引装置,避免大量出血时影响术野清晰问题,减少器械多次进出动作,窦腔开放选择合适角度切割刀头,保证开放窦口大小合适、光滑、引流顺畅[12-15]。该手术方法可彻底清除鼻腔体积鼻窦中炎症组织,改善通气,保证引流顺畅。而且这种手术方法还可采用鼻腔重建、鼻窦通气及引流方式,促病变黏膜生理功能恢复,清除病灶组织,减少并发症发生[16-18]。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鼻黏膜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疗效显著。此外,为了保证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效果,手术操作中应注意一定技巧和经验,尽量保留正常鼻腔黏膜,根據情况开放窦口,为了防止术后窦口黏连,应尽量开大窦口,防止发生黏连[19-20]。

综上所述,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用作治疗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鼻黏膜功能早日恢复,应用安全且疗效显著,值得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牛辛元.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3):381-382.

[2]刘冬君.鼻镜手术和常规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20):114-116.

[3]张国梁,赵霞,陈仲春.鼻内镜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处理及临床疗效[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21(5):275-278.

[4]朱思翔,李文军,王欣.经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7):86-88.

[5]苏怡,谢景华,潘晓李,等.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6,30(4):86-89.

[6]方晓敏.鼻内镜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6):218-221.

[7]王晓峰.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95-96.

[8]陈翔宇,刘鹏,王景丽,等.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2):48-49.

[9]余良才.经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效果浅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4):5219-5220.

[10]李捷.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2):1768-1769.

[11]王英力,赵群,吴彦桥.上鼻道开放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嗅觉改善中的作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5,15(2):105-107.

[12]邹桂年,曾旭军,林树燕.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8):1015-1016.

[13]喻继康.不同术式对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的近期疗效及预后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4):575-578.

[14]马兵良,张雷.老年慢性鼻-鼻窦炎及伴鼻息肉患者病变程度与支气管哮喘和肺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2015,35(10):2748-2749.

[15]管骅,慈军,方英,等.鼻内镜治疗老年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4):421-423.

[16]赵春雷,杨维.鼻内镜下中鼻甲不同术式对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5,21(1):46-49.

[17]郑静,魏欣,粘家斌,等.变应性因素与慢性鼻-鼻窦炎伴/不伴鼻息肉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2017,28(17):2805-2807.

[18]罗江兰.实施护理干预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康复的影响探讨[J/OL].臨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405,407.

[19]陈贤忠.变应性因素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4):186-188.

[20]朱丽敏,丁梁,王随锋.上鼻道开放对伴嗅觉障碍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嗅觉及鼻腔通气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80-81.

(收稿日期:2018-03-26) (本文编辑:张帅)

麻醉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 (1) 浸润式双语教学:学校只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 (2保持式双语教学:学生刚入学时完全使用母语教学, 逐渐过渡到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 而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 过渡式双语教学:由入学时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教学, 逐步转为只用一种外语教学。我国目前大都使用第三种方式。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其目的仍然是专业知识内容的教学, 引导并培养学生逐渐可以从英文文献中准确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目前双语教学的开展无标准可循, 仍在探索阶段。

临床麻醉学是一门麻醉学的主干课程, 它是将麻醉学基础知识联系于临床麻醉实践的课程。国外麻醉学方面的杂志比如Anesthesiology、Anesthesia and Analgia等很多被SCI收录的文章及ASA等协会组织的培训资料等学科材料内容比较丰富都可以代表当前麻醉学最前沿的研究以及经过验证的可以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最新指南。这些知识是我们作为麻醉学专业人员值得了解和借鉴的很有价值的知识。在本课程中开展并加强英汉双语教学, 有利于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兼有国际交流、竞争能力的麻醉学人才, 也非常有利于麻醉学本科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对国外先进麻醉学知识与技术的了解与吸收掌握。我们将临床麻醉学双语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如下几点。

首先, 开展临床麻醉学双语教学, 迫切要求教师从专业知识与教学方式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1) 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综合素质,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作好准备。

(1) 教师应该对临床麻醉学专业有深入的研究, 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内容的难度和方向。 (2) 教师最好有国外学习经历, 不但应具有较高的公共英语水平, 而且应培养较高的医学英语水平尤其是麻醉学专业英语水平。 (3) 为了让双语教学的过程比较顺畅, 需要准备一些讲课必备的过渡句型来承接内容中的知识点, 而不是直接简单地用汉语来讲解一些英文专业词汇以达到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

由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英文原版教材及文献资料, 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相关的国内外本学科最新理论、技术的发展趋势, 使自身的知识内容不断更新,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 可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适当调整汉语与英语比例。

麻醉学大学本科生一般在大四开临床麻醉学课程, 大部分学生已过大学英语四级。但是想要让他们顺利跟上老师的口语讲课还是不容易的。在课前1~2周将讲义发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充分熟悉讲义内容掌握重点词汇, 从而能在听课时跟上老师的思维与节奏。

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适度比例地灵活调整英汉两种语言来阐述同一个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难点的有效深入理解既达到应用英语教学的效果, 又可照顾到不同英语水平同学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达到教学目的。

(3) 充分利用教学手段与资源, 与临床麻醉学的特点相结合。

教学媒体的制作直接影响教学的趣味性和内容的直观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高校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教学工具, 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借助多媒体双语课件教学, 可以克服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带来的不适应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临床麻醉学与麻醉临床实际工作结合紧密, 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可多增加可以说明问题的临床资料图片, 增加学生对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理解。

(4) 积极总结教学经验, 增加学校内外的交流学习, 使双语教学更上台阶。

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目前国内的双语教学还没有定式, 仍处于探索阶段。教研室内定期进行教学心得的交流与讨论, 可以总结在双语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学校应派送教师定期参加国内双语教学的培训课程, 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 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其次, 双语教学的教材在教学中的效果有待提高。

双语教学毕竟不完全是英语教学, 还需要教师运用准确的语言去解释、描述一些专业难点知识。目前我们使用的教学内容是从原版英文教材中选取, 比如Miller’s Anesthesiology、Clinical Anesthesiology、Textbook of Anesthesiology等本专业公认的优秀著作。这些教材各知识点信息量大、数据详实、图表图示丰富, 具有深厚的科学底蕴, 并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但是这些教材与中文教材结构体系有很大不同, 有些内容不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其难易程度也背离中国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所以, 如果有一套本专业的规范的双语教材, 国家统一组织, 由各专业的专家与语言学的专家共同编撰, 可能会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全面规范, 这也是我们很多双语教学教师的所盼望的。

学生的反馈信息也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课后认真调查和听取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与吸收程度, 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感兴趣程度, 以及他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利于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 准备听取双语教学课程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中丰富的资料, 阅读一些外文或中英文对照的临床麻醉学的相关资料, 这样可以熟悉专业词汇, 跟上课中老师的思路与语速, 增进听课效果。

总之, 在目前双语教学仍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 提高师资力量, 重视课堂教学质量, 关注师生信息互馈, 有益于增进临床麻醉学双语教学效果, 同时也是我们双语教学教师的责任和持续努力的目标。

摘要:目前, 双语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逐步适应高校教学的国际化趋势, 我们有必要从学校教学的自身建设出发, 在临床麻醉学专业知识与外语水平等方面提高师资力量,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中中英文比例, 重视课堂教学质量, 关注师生信息互馈, 注重教材的选取, 增进临床麻醉学双语教学效果, 做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临床麻醉学,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郭曲练, 杨浩波, 鄢建勤.麻醉学专业临床教学改革的思考[Z].2006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全国年会知识更新讲座, 498.

[2] 关亚群, 焦谊, 斯坎德尔·白克力, 等.在七年制临床医学生中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2) :318~319.

[3] 丁晓东.关于医学物理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医学信息, 2010, 23 (1) :40~42.

麻醉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急诊进行手术的4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24.2±3.5)岁,所有的患者都有糖尿病史, 其中I型糖尿病8例,II型糖尿病患者40例。 其中初次发现28例。 手术的部位情况为:阑尾炎切除18例,开放性骨折内固定14例,输卵管切除4例, 闭合性骨折内固定4例,胆囊切除2例,输尿管切开取石2例,胃肠穿孔2例,脾脏切除2例。 所有的患者在家自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手术前监测患者血糖,7.8~ 8.3 mmol/L的4例,8.4~11.1 mmol/L的16例,大于11.1 mmol/L的4例, 尿糖(+ ) ~(++ )4例, (+++ )18例, (++++)2例,酮体均为阴性。

1.2处理方法

所有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急诊手术前12 h禁止进食,6 h前禁止饮水, 保证空腹血糖控制在8.5 mmol/L以下。 在对于手术时间小于1 h的患者,如果其血糖含量小于11.1 mmol/L,则必须要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禁止使用胰岛素。 对于手术时间大于1 h且血糖含量高于11.1 mmol/L的患者,必须要在接受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输注的基础上,加用葡萄糖、氯化钾及胰岛素的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溶液,进行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保持稳定。

对于手术时间小于1 h的患者必须要在术中时,再次检查患者的血糖含量、尿糖水平以及尿酮状况。 对于手术时间大于1 h的患者,必须要每隔1 h检查1次患者的血糖含量、尿糖水平以及尿酮状况。 如果患者的血糖含量明显上升,则适当提高胰岛素的用量,将血糖水平控制在10 mmol/L水平左右。

1.3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麻醉方式的对比

在36例糖尿病患者的急诊手术麻醉处理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前有效调整血糖,该研究中的48例糖尿病患者手术全部成功, 术中的血糖水平维持在10 mmol/L左右, 经检查患者的尿酮体全部显示为阴性,手术后,1例患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现象,未发生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没有出现低糖症。 术后发生酮症酸中毒的1例,经抢救治疗后,顺利出院。 其麻醉处理方法的效果率为97.22%。

12例糖尿病患者的急诊手术麻醉处理中, 使用全麻处理, 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1例死亡,1例生存;1例患者出现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最终死亡;1例出现低糖症,最终生存;麻醉处理方法的效果率为66.67%。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73,P<0.05)。

2.2不同麻醉药物的对比

36例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糖尿病患者中, 有24例使用浓度为0.5%的耐乐平作为麻醉药物,有12例使用布比卡因作为麻醉药物。 耐乐平组患者的镇痛起效时间、 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药物持续时间分别为(4.5±1.2)min、 (66.2±2.4)min、 (173.4±11.2)min, 明显优于布比卡因组(3.2±1.2)min、(72.3±2.4)min、(182.3± 12.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糖尿病对麻醉的要求

糖尿病疾病是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不足, 引发糖代谢出现紊乱的疾病。 当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者绝对分泌不足时,会引发患者血糖的增高,最终导致内分泌失调, 同时伴随有蛋白质及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等情况。 糖尿病患者的手术过程中一般不会有很大的危险,其危险性主要来自器官的病变[1]。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合并性的系统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青光眼、感染疾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这对手术的麻醉提出了高要求。 麻醉方式的选择不当会引发患者系统紊乱,甚至出现死亡。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手术中,必须要保证麻醉的安全有效,必须要保持麻醉的稳定。

3.2糖尿病手术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在急诊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高血糖昏迷以及低血糖症。

3.2.1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水平不足,影响到患者体内蛋白质、酸碱、糖以及脂肪等的平衡,最终引发的一种表现为高血糖、高血酮以及酸中毒的综合征[2]。 该类患者的血糖含量水平显著升高,经检查其尿酮表现为阳性,分析其原因,在于患者应激反应的提高, 促进了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分泌,最终引发血糖含量升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必须要在接受麻醉时,提高胰岛素的用量,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最终表现出缓解应激反应的效果。

3.2.2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是一种由过量输入葡萄糖溶液, 造成胰岛素含量不足而引发的短暂性昏迷[3]。 该类患者在麻醉中的应激反应,会影响到患者体内的血糖含量,最终造成昏迷。 该疾病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血糖浓度的监测。

3.2.3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因为患者胰岛素用量过度或者葡萄糖用量不足引发的。 在手术前血糖水平在8.4~11.1 mmol/L,同时手术时间超过1 h,或者血糖水平大于11.1 mmol/L的患者,其手术过程中,必须要在输注复发氯化钠溶液的同时,输注一定浓度的葡萄糖、胰岛素以及氯化钾的混合溶液[5],能够在补充患者所需热量的同时,降低低血糖症的发生可能性,避免血糖含量过高。

3.3糖尿病急诊麻醉处理

3.3.1术前准备尿病患者的麻醉措施必须要做好术前准备, 良好的术前准备是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麻醉的术前准备工作主要集中在对麻醉手术的术前评估以及对糖尿病治疗的了解上。 糖尿病的术前评估主要集中在患者的三种因素上:(1) 生理因素: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性激素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会引发患者胰岛素敏感度的变化, 不同的生理阶段患者对胰岛素的感受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例如绝经期女性在接收激素补充治疗后, 可以显著提高其对胰岛素的感受性;(2)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以及应激功能减退,器官衰退,增加了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6], 这些并发症在手术中会有比较严重的影响, 甚至可能会引发患者死亡;(3)病程因素:在手术前必须要了解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以及器官发生的病变情况, 掌握患者各项生命指标,了解其器官的受损情况。

同时, 还必须要利用化验室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检验, 行心电图检测, 了解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水平,选择患者身体健康状态最佳时进行手术。 术前准备还包括对患者糖原贮量的提升, 将患者手术前全部调整为正规胰岛素药物治疗。 术前准备还必须要选择好麻醉方法,应该避免使用全麻手术,选择的麻醉方法应该能够降低对患者代谢的影响。

3.3.2术中处理(1)麻醉方式的选择:必须要选择正确的麻醉方式。 在手术中所选择麻醉方式的不同,会对血糖造成不同的影响。 其中,全身麻醉方式是对血糖水平影响最大的一种麻醉方式, 而硬膜外麻醉对血糖的影响比较小,局部麻醉则对血糖几乎无影响。 术中使要求必须要补充平衡液, 将血糖的水平维持在(11.0±2.8) mmol/L为最佳,因此,应该选择对血糖影响比较小的麻醉方式。 该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可以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可以降低对患者生理代谢的干扰,具有优秀的肌松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时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 麻醉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对操作无菌性要求, 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硬膜外麻醉可以有效阻断外周伤害性信号的传入, 降低了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减少了血流中儿茶酚胺浓度,使全身应激反应下降,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因此, 糖尿病急诊手术可以使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处理方法, 能够通过对患者肾上腺髓质的支配者———交感神经产生直接的作用,能够有效阻止肾上腺的茶酚胺释放,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内茶酚胺的含量, 令患者的副交感神经产生兴奋作用,最终释放拮抗儿茶酚胺,有效抑制胰岛素的分泌[7]。

(2)麻醉药物的选择:小剂量0.5%耐乐平连续腰麻用于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具有麻醉效果确切,在临床上安全可行,适宜血糖水平麻醉效果好。 另外,麻醉用药中,应该避免使用升糖药物。 该次的研究结果表明,耐乐平组患者的镇痛起效时间、 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药物持续时间分别为(4.5±1.2)min、 (66.2±2.4)min、 (173.4 ±11.2)min, 明显优于布比卡因组(3.2 ±1.2)min、 (72.3±2.4)min、(182.3±12.5)min,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耐乐平在糖尿病急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减轻对心脏的抑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术中麻醉维持:糖尿病患者的手术麻醉维持应该保证深度的适宜,降低对循环动力学的影响,必须要加强对患者的呼吸管理,减少体内CO2的沉积,造成缺氧。 有研究报道,在麻醉开始前30 min静脉滴注爱维治1.6 g,同时在术后第2天起给予1.2 g/d;静脉滴注1周; 患者的早期血栓指标较术前会明显降低。

(4)血糖监测:在麻醉过程中,必须要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及时监控,记录下全程的血糖数据,对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在手术过程中,必须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血压水平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必须要采取适宜的对应措施,保证患者的吸氧,控制患者病房的室内温度。 在手术后,需要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术后的管理水平,护理人员应该在变动患者体位时,尽量轻柔,防止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等状况。

3.4术后处理

3.4.1控制血糖患者在接受手术后, 必须要保证每天的摄入热量在6276~7531 k J之间, 补充的碳水化合物必须要大于200 g。 同时,护理人员应该注意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水平衡以及电平衡, 应该适当摄入蛋白质等有营养物质,保持患者营养充足。 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实时监测,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对胰岛素以及葡萄糖的比例进行调整。 对患者的血糖、尿酮体以及尿糖进行实时监测,对患者的心电图加强监测。 控制患者的空腹血糖量为6.7~8.3 mmol/L, 将餐后的血糖量维持在小于11.1mmol/L范围。 患者伤口愈合后,应该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

3.4.2加强感染的预防糖尿病患者极易发生感染。 有研究报告发现,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度与感染频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容易受到细菌、霉菌等的感染,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控制上比较困难。 因此,为了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应该针对诱发感染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急诊手术中的麻醉, 必须要始终坚持降低应激反应, 减轻对患者代谢的影响。 必须要正确使用胰岛素, 同时采取合理的补液措施,避免发生低血糖或者酮症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稳定。 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处理糖尿病患者,拥有更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过程及效果,提高糖尿病急诊手术麻醉处理水平。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急诊进行手术的4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及时控制血糖,在术中及时监测血糖,按照糖尿病的类型、血糖的高低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采取不同的麻醉处理,手术开始以5%葡萄糖+RI静脉滴注,在手术过程中测定血糖。手术后根据尿糖测定结果,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对患者在急诊手术中的麻醉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处理方法的效果率为97.22%。采用全麻处理处理方法的效果率为66.67%。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73,P<0.05)。耐乐平组患者的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药物持续时间分别为(4.5±1.2)min、(66.2±2.4)min、(173.4±11.2)min,明显优于布比卡因组(3.2±1.2)min、(72.3±2.4)min、(182.3±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医学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使用耐乐平麻醉药物,手术前有效调整血糖,术后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这样的麻醉处理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上一篇:新中国史课程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关于人际沟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