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学论文范文

2023-03-15

麻醉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临床医学中,很多疾病都需要手术治疗。有手术就必有麻醉。由于麻醉相关的设备、器械和麻醉药品的更新换代,全身麻醉方式下患者舒适度高,所以,越来越多的患者非常乐意接受全身麻醉。但同时,人们担心全身麻醉的药品对智力、认识功能有影响?所以,本文从小儿麻醉和成人麻醉两个方面,简述全身麻醉对智力、认知功能有无影响。

1小儿麻醉对智力的影响

和成人相比,小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以及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难以忍受疼痛、不适造成他们哭闹、翻腾,这是手术过程中绝不允许出现的状况。因此,小儿麻醉是小儿手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小儿暂时失去疼痛与不适,为外科医生治疗疾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基于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警告说“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或第三孕期孕妇,手术中多次或者长时间使用全身麻醉药或者镇静药物有可能影响到小儿大脑发育”,到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ACOG(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继续建议,孕期妇女(无论哪个孕期),在接受任何可能需要使用全身麻醉药物或镇静药物的医治时,都应该寻求专业建议,来评估治疗的风险与利益关系。对于那些可能使用到全麻药物和镇静药物的外科手术或治疗,只要该治疗存在医疗适应症,就应该向孕妇提供。

美国曾对8548 名儿童随访调查,发现过早接触麻醉药,可能会对将来的学习能力有一些影响,比如认识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但并没有严重到需要投入更多教育资源来矫正的程度。况且,智力是人的大脑决定,人体有血脑屏障,一般药物不能直接作用于大脑。所以,全身麻醉药物对小儿智力影响程度还是比较安全。

2成人全麻对智力的影响

成年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后,出现失眠、记忆力变差等状况因人而异。众所周知,老人年龄越大,对手术及麻醉引起的损害、抵抗力和恢复力较弱,全麻后出现这种人知能力下降的概率相对较高,特别是接受大手术长时间手术的老年人。学习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绝大部分数天后可恢复正常,只有极少数人数月甚至永久都无法恢复。这种手术后认知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医学上称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1998年,国际术后认知障碍研究协会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麻醉时间、手术的复杂程度,术中对体温的控制、手术并发症、术后感染均可能与之有关。在临床上,极个别受强烈创伤的患者(未麻醉),出现永久性的认知功能障碍。目前看来,麻醉难脱干系但绝不是主要因素。

成年人尤其是青壮年患者,神经系统发育完善,各种酶的活跃程度高恢复能力极强,全身麻醉后,可能几小时,也可能几天,体内残余的药物就会被全部排出。所以说,全麻手术对成年人智力影响的可能性是非常低,总体来看应该是比较安全。

麻醉开创至今,已经上百年了,优胜劣汰了很多副作用较大的麻醉药品。目前,应用到临床上的藥物安全性都很高,并且药物的安全剂量已经确定。药物的剂量和麻醉时间的长短,可能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正在发育的儿童或者退化老人有一些影响。

3全身麻醉不损智力

随着麻醉在手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被进一步发现,人们对麻醉的认识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病人认为,麻醉仅仅是通过药物避免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配合度。但是实际上,麻醉医生除了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监测患者麻醉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内环境的状态,及时调整药物用量,在手术过程中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麻醉的药物有止痛、镇静和肌肉松弛三种,主要作用于人体神经,若麻醉医生用药不当,则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全身麻醉常见的副作用有呼吸抑制、短期内小便不畅或清醒后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只要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麻醉意外或其它并发症,患者手术后基本不会受到麻醉药物的影响。

麻醉作为手术的辅助工具,在现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纵然目前围绕它的副作用有些许争议,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麻醉是安全的。

麻醉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分析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67例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鼻黏膜恢复正常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手术创伤小,有利于鼻黏膜早日恢复,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鼻内窥镜; 微创手术; 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

Nasal 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LAO Chunmei,ZHAN Jian,CUI Yunjia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19):-122

【Key words】 Nasal endoscop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hronic sinusitis; Nasal polyps

First-author’s address:Maomi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oming 52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9.036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随着环境的变化,空气质量下降,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因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尚未十分明确,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影响疾病早日治愈。而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方法因创伤小、视野清晰,可彻底清除病灶,降低复发率,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所广泛接受,被广泛用于治疗耳鼻喉科疾病[1]。本次研究中,总结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67例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7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患者,肝肾损伤患者,孕产妇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医学伦理学。全部术前均做常规轴位CT扫描、鼻内窥镜检查,入院后常规静注或口服抗生素,无局部或全身皮质类固醇类激素应用禁忌证。

1.2 方法 术前均实施心电图、胸片、凝血功能、血尿便等常规检查。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切除中鼻甲后半部,完全显露蝶窦口位置,之后切除蝶窦前壁,开放蝶窦,之后依次开放前组筛窦和后组筛窦。最后打开额窦口,切除鼻囟门,打开上颌窦口。手术结束后,碘伏纱条填塞上颌窦腔,将凡士林纱条填充于患者鼻腔中。24 h后取出填塞纱条,每天清理术腔,并将地塞米松与庆大霉素灌注到窦腔中,冲洗3 d,抗生素用药3~7 d,局部用类固醇气雾剂或1%麻黄素滴鼻,术后3个月,一周复查1次,之后每月复查一次。

1.2.2 观察组 手术方法为鼻内窥镜微创方法,术前抗生素治疗5 d,术前0.5 h应用镇静止痛药物治疗。患者取仰卧体位,实施局部浸润麻醉、鼻腔黏膜表麻,做总鼻道与中鼻道的充分收缩与麻醉,若为较多鼻息肉者,可先切除部分鼻息肉后实施麻醉。术中所需仪器:鼻内窥镜、手术器械、摄像系统。按照Messerklinger手术方法,将窦口病变组织清除干净,膨胀止血海绵填塞于鼻腔中,术后2 d将填塞物拔出。之后处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术后疼痛、黏膜、嗅觉、脓涕及鼻塞等症状)、术中出血量以及鼻黏膜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疗效判定标准[2],痊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内窥镜查看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明显上皮化,经检查无脓性分泌物;改善:检查症状有所改善,内镜显示有肉芽组织,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上述症状体征均存在,内镜检查术腔黏连明显,且存在严重的脓性分泌物。总有效=治愈+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64岁,平均(39.5±7.0)岁;病史5个月~11年,平均(5.0±2.4)年。观察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39.8±7.2)岁;病史6个月~10年,平均(5.2±2.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显著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6,P=0.04),见表1。

2.3 两组术中出血、鼻黏膜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鼻黏膜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8例(26.7%),鼻腔流血2例,鼻中隔穿孔2例,鼻腔黏连4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3例(8.1%),鼻腔流血1例,鼻中隔穿孔1例,鼻腔黏连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60,P<0.05)。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为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较急性者多见,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慢性鼻窦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者有引起颅眼肺并发症的可能,导致视力改变,甚至感染加重而死亡。在药物、手术治疗下大多数慢性鼻窦炎患者可以治愈,少数伴过敏、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等特异体质的患者,疾病常反复发作。鼻息肉是赘生于鼻腔或鼻窦黏膜上突出于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组织团。以鼻阻塞或鼻分泌物增多为常见表现,伴面部疼痛或肿胀感,嗅觉减退或丧失。为鼻部常见病,好发于成年人,儿童极少发生。可为单发性或为多发性,多见于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鼻息肉双侧多发,单侧较少。常见的症状为持续性鼻塞,随息肉体积长大而加重。鼻腔分泌物增多,时伴有喷嚏,分泌物可为浆液性、黏液性,如并发鼻窦感染,分泌物可为脓性。多有嗅觉障碍。鼻塞重者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息肉蒂长者可感到鼻腔内有物随呼吸移动。后鼻孔息肉可致呼气时经鼻呼气困难,若息肉阻塞咽鼓管口,可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息肉阻塞鼻窦引流,可引起鼻窦炎,患者出现鼻背、额部及面颊部胀痛不适。耳鼻喉科疾病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比较常见多发,但临床关于其发病原因,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临床并无对症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难度大,窦口部位狭窄,黏膜纤毛存在清除功能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治愈,而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只有通过改善鼻窦引流和通气,提高黏膜纤毛清除功能,改善黏膜炎性反应,才能彻底治愈鼻窦炎合并鼻息肉[3-5]。

手术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传统手术应用治疗弊端较多,创伤大、手术波及范围广、出血量大、手术切除不完全,容易影响鼻窦生理功能,手术效果不佳,疾病复发率高,临床应用受限[6-8]。随着临床微创技术、影像学以及鼻内镜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治疗方法明显改善,提出采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鼻内窥镜微创技术中所采用的鼻内窥镜镜头小、视野清晰,可清晰探查到病变部位,而且经鼻内窥镜下手术,提高手术操作准确性,减少对周围组织造成的创伤,完整保留鼻腔的生理功能[9-11]。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操作中,不同于传统的“抓”“撕”手术方法,采用手术钳,保留黏膜组织,减少创伤和出血,并设置连续吸引装置,避免大量出血时影响术野清晰问题,减少器械多次进出动作,窦腔开放选择合适角度切割刀头,保证开放窦口大小合适、光滑、引流顺畅[12-15]。该手术方法可彻底清除鼻腔体积鼻窦中炎症组织,改善通气,保证引流顺畅。而且这种手术方法还可采用鼻腔重建、鼻窦通气及引流方式,促病变黏膜生理功能恢复,清除病灶组织,减少并发症发生[16-18]。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鼻黏膜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疗效显著。此外,为了保证鼻内窥镜微创手术效果,手术操作中应注意一定技巧和经验,尽量保留正常鼻腔黏膜,根據情况开放窦口,为了防止术后窦口黏连,应尽量开大窦口,防止发生黏连[19-20]。

综上所述,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用作治疗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鼻黏膜功能早日恢复,应用安全且疗效显著,值得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牛辛元.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3):381-382.

[2]刘冬君.鼻镜手术和常规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20):114-116.

[3]张国梁,赵霞,陈仲春.鼻内镜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处理及临床疗效[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21(5):275-278.

[4]朱思翔,李文军,王欣.经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7):86-88.

[5]苏怡,谢景华,潘晓李,等.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6,30(4):86-89.

[6]方晓敏.鼻内镜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6):218-221.

[7]王晓峰.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95-96.

[8]陈翔宇,刘鹏,王景丽,等.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2):48-49.

[9]余良才.经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效果浅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4):5219-5220.

[10]李捷.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2):1768-1769.

[11]王英力,赵群,吴彦桥.上鼻道开放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嗅觉改善中的作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5,15(2):105-107.

[12]邹桂年,曾旭军,林树燕.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8):1015-1016.

[13]喻继康.不同术式对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的近期疗效及预后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4):575-578.

[14]马兵良,张雷.老年慢性鼻-鼻窦炎及伴鼻息肉患者病变程度与支气管哮喘和肺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2015,35(10):2748-2749.

[15]管骅,慈军,方英,等.鼻内镜治疗老年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4):421-423.

[16]赵春雷,杨维.鼻内镜下中鼻甲不同术式对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5,21(1):46-49.

[17]郑静,魏欣,粘家斌,等.变应性因素与慢性鼻-鼻窦炎伴/不伴鼻息肉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2017,28(17):2805-2807.

[18]罗江兰.实施护理干预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康复的影响探讨[J/OL].臨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405,407.

[19]陈贤忠.变应性因素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4):186-188.

[20]朱丽敏,丁梁,王随锋.上鼻道开放对伴嗅觉障碍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嗅觉及鼻腔通气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80-81.

(收稿日期:2018-03-26) (本文编辑:张帅)

麻醉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前,大多数的手术都需要先进行麻醉,才可以安全的进行手术,所以,手术室护士的麻醉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如有出现意外情况,立刻报告医生。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固定的姿势,进行输液或输血。一个好的麻醉效果会使得手术中的患者顺利进行手术,无痛苦而言。所以说,手术室护士的麻醉护理是医生的良好配合,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护理;配合;护理体会

1 前言

麻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对患者进行全局或局部的麻醉,使患者暂时失去意识的一种方法,从而可以让病人在手术中无痛,安全和放松的进行手术,为手术和其他医疗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的发展逐渐活跃,除在手术室之外的护士工作,还出现了在手术室麻醉的工作。这不仅需要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求护理人员掌握麻醉的相关原理,对各种先进的监测技术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应该意识到,麻醉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抢救。因此,为了手术的成功,采用外科护士进行麻醉。

2 术前护理

2.1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手术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心理护理也是外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而且对患者,特别是严重受伤的患者具有很好的作用效果。有一些患者会在手术之前,由于对麻醉的知识不是非常了了解,所以就会产生担心,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的情绪,从而导致血压升高等现象。这些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实施的手术,也会造成中风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护士要有耐心,友好的和患者进行交流,对其的心理进行疏导,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感,让其主动配合手术,从而可以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2.2术前指导是一定要进行的,就是在术前一日让护士了解病人的情况,从而可以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手术在进行中的情况下,病人必须在术前禁食,进行麻醉,做到手术所需的姿势,同时,要有主意病人的精神状态。

3 操作

3.1在手术中,麻醉护理是必要的,可以在曝光时对肢体保暖。手术开始后,要确保患者的情绪就会趋于稳定,所以要掌控好护理病人的措施,从而让其理解与合作。从而可以顺利进行麻醉,配合医生的治疗。在术后要对患者仔细观察,应该严格控制来往的人群,减少污染的情况的发生。病人与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医疗制度,避免大声喧哗,不能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从而可以保护病人的隐私。

麻醉情况下,要使患者适应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所以要相应的调节室温,要适宜,避免发射高热辐射,身体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会不好受,尤其是麻醉状态,对手术伤口的血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是保证患者正常进行手术的关键,护士应根据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调整。

3.2进行麻醉的护士在确定病人的舒适和安全后对其进行麻醉,无呼吸和循环操作,以免损伤患者,从而确保麻醉的顺利进行。如对硬膜外麻醉,患者侧肩下垫薄枕,患肢外展,从而可以对其进行麻醉,配合医生的操作。因为麻醉后病人部分或全部的知觉丧失,处于放松的状态,肌反射就会消失,就会失去调节的能力。所以应在患者进行麻醉时,让病人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稳定等。

3.3进行麻醉时,要与病人合作,进行麻醉诱导,从而麻醉可以维持完成各个阶段的手术,直到病人恢复知觉。医护人员要了解麻醉药物的性质、功能和用途、以及产生的不良反應,注意事项等。对于病人的静脉输液,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格稳定控制血容量。要按照麻醉药品的严格规定,正确对病人进行麻醉,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麻醉后,要使其气道通畅,以防止病人倒塌在床上。

3.4在手术中出现呼吸和心跳停止是手术室中最严重的事故,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疗效,延迟时间,必须迅速采取挽救措施,协助医生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操作,并随时记录准确的数据。

在手术中出现休克的情况,主要是治疗时没有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应保持快速输液的状态,尽快恢复血流量。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常、改善血液循环,避免患者的休克,尽快完成手术。

4 术后护理

术后第一天,要对患的精神进行访问,对其的生命体征都要有所了解,以及术后的反应、伤口的敷料等都要随时进行关注。

5 结束语

总之,麻醉是手术中病人的安全与保障,手术室的护士的麻醉和医生的操作要协调好,这对于手术是非常重要的。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麻醉知识和经验,这是手术顺利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可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吕正.外科护理学. [J]2015,31

[2] 王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 2014,16

[3] 陈春.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护理配合要点研究[J].2014.82

[4] 谢炜.浅谈手术室的麻醉护理配合[J].2014.35

[5] 崔娇.全身麻醉手术的护理配合[J]. 2016.12

[6] 耿旭.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护理配合[J]. 2016.56

麻醉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文章在阐述麻醉与细胞因子平衡的功能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麻醉中细胞因子平衡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 麻醉;细胞因子;平衡

前言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诱导及维持、局部麻醉辅助镇静、门诊短小手术麻醉和ICU 病人镇静等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异丙酚对围术期心、肺、脑、肝脏以及肾脏等重要器官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近年随着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关于异丙酚脑保护及对细胞因子平衡调节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正不断深入。

1.麻醉与细胞因子平衡的功能及内涵

细胞因子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血小板等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白细胞介素是细胞因子中重要的一类。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作为细胞间信号因子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亦参与造血功能的调节。细胞因子通常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形式作用于附近细胞或细胞因子产生细胞本身,少数炎症情况下某些细胞因子也可通过内分泌样的形式作用于远隔部位的靶器官,少数细胞因子以跨膜形式(如TNF-α)和膜结合形式(如IL-8)直接作用于相邻的靶细胞。

细胞因子与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在信号转导、受体调节和生物学效应等多个水平上发生协同或拮抗性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细胞因子网络,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①一种细胞因子诱导或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产生;②调节同一种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③诱导或抑制其他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细胞因子可分为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两种类型 。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1、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抗炎性细胞因子则包括:白介素-4、白介素-10、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结合蛋白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等。前炎性细胞因子属于促炎性细胞因子类,主要包括TNF-α,IL-1,IL-6,IL-8等,主要介导免疫和炎性反应。促炎性因子和抗炎性因子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形成体内的一种平衡机制,即细胞因子平衡。

机体在遭受强病理性应激后,受损局部组织细胞发生损伤、缺血,其代谢、免疫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异物和自身被破坏组织细胞进行识别清除即产生免疫应答和炎性反应。适当的炎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当处于机体重症感染导致脓毒症或非感染性损伤如外科大手术、创伤等情况下,过度的炎症反应可造成自身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即所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机体的这种过度炎性反应与体内单核-巨噬细胞源性的炎性介质诱导的瀑布样级联反应密切相关,细胞因子在介导这种反应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机体损伤后为避免SIRS甚至MODS的发生,一方面限制促炎性因子的释放,更主要的是生成抗炎性因子与其抗衡。而抗炎性因子的反应一旦过度,则容易诱发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症,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加重组织损伤。因而纠正细胞因子失衡,调节炎症反应强度对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有研究表明,机体损伤后细胞因子能否恢复平衡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2.麻醉中细胞因子平衡的应用探讨

近年来,麻醉的免疫调节作用在现代麻醉中越来越受重视。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是手术创伤和麻醉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的研究大多仅重视手术而忽略了麻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麻醉亦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反应,对于某些大手术和高危手术,这种影响更有临床意义。一些麻醉药物通过影响细胞间的信号交流来来调节机体对损伤、应激等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对围术期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预后起一定的作用。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应用于临床以来,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平衡而起到器官保护作用,具体机制仍在不断探索中。

1. IL-6与异丙酚

人成熟IL-6分子为18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26kDa。IL-6原被确定为B细胞生长因子,由激活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分泌,能被IL-1β和TNF-α诱导。当炎症刺激时,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所释放,是急性期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IL-6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多种细胞的促炎作用和诱导肝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和急性期反应蛋白,催化和放大了炎性反应和毒性作用,造成了组织细胞的损害,可作为反映机体炎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前炎性细胞因子中,IL-6是最强的内源性启动全身性炎性反应的炎症介质,是产生急性期蛋白和集聚炎症细胞的主要效应物。Shimaoka等证实IL-6与手术应激所致的炎症反应直接相关,其增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与创伤程度相一致,是组织损伤的敏感标志,能够反映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因而可作为术后转归的评估指标。Butler等发现,开胸手术在劈开胸骨不久,患者血浆IL-6水平就开始升高,4小时后达峰值,48小时后平均浓度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Joris等在通过研究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变化后已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外周血IL-6的水平还被用于一些脓毒血症诊断和治疗的一个相关指标。在大鼠内毒素诱导的休克模型中,异丙酚可明显抑制IL-6和TNF-α的产生,内毒素注射后1h给予异丙酚大鼠的死亡率为9%,内毒素注射后2h再给予异丙酚大鼠的死亡率为36%,而单独给与内毒素的大鼠死亡率高达73%,提示异丙酚通过减少促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内毒素休克动物的死亡率,越是早期给与异丙酚这种效果越明显。Kotani等用异丙酚5~9mg kg-1 h-1速度对患者进行麻醉维持,在不同时间段收集患者肺泡中的巨噬细胞,提取处理后发现IL-6的基因表达低于术前,说明异丙酚具有减少IL-6释放的作用。

2. IL-8与异丙酚

IL-8又称为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1,分子量8.3kDa,是一种强而有力的PMN趋化和活化因子,由单核细胞、上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IL-1、TNF和外源性因子细菌酯多糖的刺激下合成和分泌,主要生物学作用是趋化并激活PMN改变其外型,促使其脱颗粒;激活PMN并使其产生呼吸爆发,促进PMN的溶酶体酶活性和吞噬作用;对嗜碱性粒细胞和T细胞也有一定的趋化作用。目前认为,TNF、IL-1、IL-6诱发的炎症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诱导产生以IL-8为代表的趋化因子所介导而产生的,在炎症反应中起第二介质的作用,且与病灶的大体炎症程度呈正相关。Yamasaki等发现IL-8能促进白细胞浸润、积聚及细胞黏附,产生大量自由基,促进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因子释放失调。IL-8对神经组织早期炎症中的PMN有趋化活性和激活作用,导致氧自由基大量释放和细胞膜损伤,其降解产物的瀑布效应可迅速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Ott等研究表明脑室内注射IL-8能明显增加脑氧耗,升高体温,在与应激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中发挥一定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8含量均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患者死亡率呈正相关,提示IL-8也可作为反映疾病预后的一项指标,患者血清IL-8升高则预后不良。Kotani等亦证实CPB后IL-8水平升高和心功能恶化呈正相关。近年来发现IL-8与某些恶性肿瘤生长与侵袭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IL-8促进肿瘤内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及促进胶原酶活性提高肿瘤的侵袭力等义素有关。

3. IL-10与异丙酚

手术创伤后的抗炎性保护效应自IL-10开始。IL-10是一个相对分子量为35~40kDa的非共价结合的同源二聚体多肽,最初发现IL-10是由大鼠Th2 细胞分泌,并能抑制Th1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所以最初被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IL-10可以由多种细胞合成,包括: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并在炎症、免疫等方面均有调节作用。IL-10主要功能是限制和最终终止炎症反应,对免疫应答主要起抑制作用,还可以调节B细胞、NK细胞、细胞毒T细胞和辅助T细胞、肥大细胞、PMN、树突状细胞、角化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IL-10作为一种抗炎因子,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其炎症因子的分泌,作为辅助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所产生的重要因子,能抑制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能抑制激活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其他的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全血培养中,分别加入临床血药浓度10倍浓度的不同麻醉药,发现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和异丙酚显著增加IL-10的生成,说明异丙酚可通过调节抗炎因子的生成发挥器官保护作用。IL-1β等,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Larsen 等在加有LPS的人全血培养中,分别加入临床血药浓度10倍浓度的不同麻醉药,发现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和异丙酚显著增加IL-10的生成,说明异丙酚可通过调节抗炎因子的生成发挥器官保护作用。

麻醉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治疗择期手术病人68例, ASAⅠ级和Ⅱ级, 其中男36例, 女32例, 年龄22~60岁。术前心肺功能正常, 无精神疾病史。神经外科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

1.2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开放静脉通道、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氧饱和度、面罩吸氧。丙泊酚-芬太尼组 (A组) :静脉注射芬太尼2~3μg/kg、丙泊酚1.0~1.5mg/kg, 待病人意识消失后, 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0.15mg/kg, 肌松满意后进行气管插管。丙泊酚—瑞芬太尼组 (B组) :静脉注射瑞芬太尼3μg/kg, 丙泊酚1.0~1.5mg/kg, 边推并呼唤病人睁眼无反应后, 静脉注射库溴铵0.1~0.15mg/kg, 肌松满意后进行气管插管。

1.3 评定标准

疼痛分级[1]按WHO的疼痛分级标准分为四级:0级:完全无痛;1级:轻度疼痛;2级:中度疼痛, 尚可耐受;3级:剧烈疼痛, 不能耐受。镇静程度分级:1级:需要摇动或大声呼唤才能唤醒;2级:熟睡 (闭眼) , 轻声或光刺激下即醒;3级:困倦 (睁眼) , 对活动反映迟钝;4级:清醒;5级:烦躁激动。拔管后5min记录病人的警觉/镇静评分 (OAA/S评分) [2]:对正常语调呼唤名字反应快为5分, 对正常语调呼唤名字反应冷淡为4分, 仅对大声或反复呼唤名字有反应为3分, 仅对轻拍或摇动有反应为2分, 对轻拍、摇动无反应为1分。

注:种麻醉方法比较镇痛效果无差异 (P>0.05) , 拔管后5min患者的警觉/镇静评分 (OAA/S评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效果满意。镇痛0级65例 (95.58%) , 1级3例 (4.41%) ;拔管后5min病人的警觉/镇静评分 (OAA/S评分) :5分34例 (A组9例;B组25例) , 4分32例 (A组23例;B组9例) , 3分2例 (A组2例) 。麻醉后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共计12例 (A组7例;R组5例) 。见表1。

3讨论

神经外科手术时间通常比较长, 全身麻醉后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导致苏醒延迟。手术操作过程中刺激强度经常发生变化, 需要不断及时调整麻醉深度以保持相对平衡。另外, 手术后外科医生需要及时对患者的意识进行评分, 以确认手术效果及有无并发症出现, 所以理想的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药物应具有诱导平稳、起效快、不增加颅内压、术后苏醒迅速、苏醒质量高等特点。丙泊酚作为一种静脉麻醉药物, 作用快, 维持时间短, 恢复较平稳, 苏醒时间迅速, 不良反应少, 因而被广泛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其连续静脉给药可达到不同深度的麻醉效果。但是丙泊酚不能有效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 术中血流动力学可能会出现很大波动, 而神经外科手术一般时间较长, 手术期间的稳定麻醉非常关键。采用丙泊酚联合强效的阿片类药物控制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 效果良好。

阿片类药物中以芬太尼最为常见, 其脂溶性强、消除时间长, 临床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3]联合芬太尼镇静麻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芬太尼反复多次注射或长时间使用可产生明显的蓄积作用, 易造成患者苏醒延迟, 麻醉的可控性不好掌握[4]。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阿片类药物, 是高选择性的μ受体激动剂, 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等优点[5]。瑞芬太尼于1996年开始用于临床, 其特殊的药代动力学及强大的镇痛效应, 使之广泛用于手术时间短或需要施行术中唤醒的开颅手术中。临床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对ICP、脑血流量、脑血管的CO2反应性及脑容积影响不大, 适合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瑞芬太尼停药后作用消失快, 容易因为痛觉过早恢复而导致病人血压、心率升高, 需要尽快采取术后镇痛治疗, 如在手术结束前给予长效镇痛药, 或术后立刻使用镇痛泵, 以减轻疼痛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根据本组研究表明,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2种麻醉方法在镇痛效果上无明显的差异 (P>0.05) , 但拔管后5min患者的警觉/镇静评分 (OAA/S评分) 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能更有效地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不会造成患者苏醒延迟, 患者术后苏醒质量高, 麻醉可控性好, 便于外科医生实施手术, 临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2种方法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选择最佳麻醉组合。方法 选择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我院68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 ASAⅠ级和Ⅱ级, 随机分为2组:丙泊酚-芬太尼组 (A组) , 丙泊酚-瑞芬太尼组 (B组) 。分别对其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2种麻醉方法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神经外科手术室, 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进行静脉麻醉, 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短、快速苏醒, 是理想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神经外科,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23.

[2] Glass PS, Gan TJ, Howell S.A review of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remifentanil[J].Anesth Analg, 1999, 89 (4Suppl) :7~14.

[3] 王亚华, 石学银, 刘刚, 等.喉罩通气在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0 (11) :679~680.

[4] 张晓琴, 蔡英敏, 薛荣亮, 等.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1) :525~526.

上一篇:内科医学论文下一篇:社区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