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范文

2023-09-21

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摘 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但食管癌手术后病人由于正常活动受限,禁食、伤口疼痛、组织损伤,以及临床医护措施不当等都可以发生多种并发症。通过15例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应重点加强术前心理护理,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术前呼吸功能的训练与指导及术前消化道准备,着重提出术后保护呼吸道通畅及胸腔引流管通畅,胃肠减压管通畅,指导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康复训练,达到改善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食管癌;围手术期;护理

食管癌发生于食管粘膜上皮的基底细胞,绝大多数为鳞状上皮癌,小部分是從食管的腺体发生的腺癌。食管癌发生部位:以中段最多,约占半数,其次是下段,上段最少。2008年-2011年本院外科共收治食管癌病人15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食管癌病人中,男性11例,年龄45-78岁,女性4例,年龄55-68岁,均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并发肺炎1例。

2 术前护理

2.1 重视术前心理护理

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应用暗示诱导等方法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成功的例子,手术前健康指导不可忽视,向病人介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介绍一些镇痛方法,从而减轻病人心理压力。护士亲切的语言和良好的行为能解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身心放松,以良好的心理状况接受手术。

2.2 营养状况达到治疗要求

尚能进食的患者应指导其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术前吞咽困难及禁食的患者常有脱水、营养不良,应静脉补充营养液,必要时输血、血浆、白蛋白或脂肪乳等,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2.3 术前呼吸功能的训练与指导

对有吸烟史患者解释吸烟对健康和手术的危害,术前绝对禁烟一周,并解释清楚麻醉和手术引起的呼吸反应,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术后卧床不活动对呼吸的影响,使患者认识到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术前教会病人深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与咳痰的方法。有呼吸道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后方行手术治疗。

2.4 消化道准备

食管高度梗阻病人,在梗阻上方食管粘膜常有炎性水肿,术前2天插胃管用0.9%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24万单位,加温到35度左右少量多次注入胃管,反复冲洗,减轻局部的炎症水肿,有利于术后吻合口的吻合。冲洗时抬高床头,动作轻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心慌等不适,避免操作中误吸与窒息发生。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每30分钟测量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并作好记录。胸部手术后常有程度不同的缺氧,由于胸部切口疼痛,不敢用力有效咳嗽、排痰,造成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致呼吸道梗阻,又可加重缺氧,缺氧严重可致昏迷,甚至出现心跳骤停。术后宜采用鼻导管吸氧24-48小时,流量为每分钟2-3升,为防止肺水肿,可吸入酒精氧气,湿化瓶中加入35%的酒精,以起吸潮、干燥及镇静作用。输液速度应慢速、均衡,防止忽快忽慢及快速愈量,以防造成肺水肿或心衰,病情危重者采用持续的心电监护,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加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情况,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协助抢救。

3.2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行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均常规置胸腔引流管其目的在于重建胸腔负压,排出积气、积液,帮助肺复张,平衡两侧胸腔压力,预防纵膈移位及肺受压缩,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早期拔管,减少痛苦,有利于机体的恢复。

3.2.1 保持引流管通畅,维持引流系统密封

手术后应每30-60分钟挤压引流管一次,防止管口被血凝块堵塞,以保证有效的引流。挤压方法:护士站在患者患侧,挤压时先夹住引流管下端,双手握住胸管距插管处10-15厘米,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太远则影响挤压效果。反复挤压后开放引流管,使引流液顺利排出。

3.2.2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

正常情况下每小时少于100毫升,术后当日多为血性液,以后渐为浅红色,不易凝血。如短时间内出现引流量增多,颜色为鲜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活动性出血,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术中止血不良,在病人拔除气管插管前因吸痰受到刺激,剧烈咳嗽,麻醉未清醒病人强力挣扎等因素,也可引起术后急性大出血。另外,还应警惕乳糜胸的发生,由于术后早期病人禁食,每日漏出乳量较少,引流液实为胸腔渗液、渗血和乳糜液的混合液,呈淡红色,常误诊为胸腔积液,而忽视乳糜胸的诊断。如病人已开始进食,特别是进脂肪类食物,则呈典型的白色乳状液体,本组病例均无乳糜胸的发生。

3.2.3 更换引流瓶的注意事项

应每天更换引流瓶及无菌盐水一次,更换引流瓶时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住引流管,目的是防止空气进入胸腔。放置引流瓶的位置应低于胸腔60-80厘米,尽可能靠近地面,防止瓶内液体倒流造成感染。

3.2.4 拔管

一般术后48-72小时,水封瓶内水柱波动幅度小或停止,无气体排出,胸腔引流液24小时少于50毫升,听诊肺呼吸音清晰,胸部X线片显示肺复张良好,即可拔除引流管。拔管时,嘱其用力深呼吸然后摒气,以免拔管时管端损伤肺脏和引起疼痛,迅速拔除胸管,用凡士林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以免气体进入胸腔。拔管后,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气促,皮下气肿等情况,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渗液渗血。

3.3 胃肠减压的护理

保持胃管引流通畅,每4-6小时用0.9%生理盐水冲洗胃管一次,少量多次,务必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以减少胃液对食管粘膜的刺激,并可避免大量胃液、胆汁使胃张力增加,致食管贲门部的胃粘膜薄弱处破裂、穿孔,引起吻合口瘘。如术后24-48小时内引出大量血液,应警惕出血或应激性溃疡,及早通知医生共同处理。胃肠引流一般于术后3-5天,肠蠕动功能恢复后拔除。

3.4 呼吸道护理及功能锻炼

病人术毕送回病房,麻醉未清醒采用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内,病员清醒,生命体征平衡后改为半卧位,有利于引流及呼吸,头部及上身抬高30-45度,每隔2-3小时唤醒病人咳嗽,做深呼吸5-10次,以利排出气管深部痰液,使肺复张。

术后第一天,常规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持续3-5天,每天2次稀释呼吸道痰液粘稠度,使之易于排出。在雾化吸入时,协助病人坐起,用手掌轻拍病人胸背部,由下致上,以利排痰,同时教会病人牵拉系于床档之布条,自己坐起及卧下。对痰多而粘稠,咳嗽无力者,可采用鼻导管做气管内吸痰。本组仅二例行鼻导管吸痰;一例病人术后24小时开始出现高热,诉胸闭、痰多,左侧肺部听诊可闻及罗音,胸片示左中下肺炎,经及时对症治疗,症状逐渐缓解。其余病人均在护士协助下咳嗽,排痰成功,使肺复张良好。术后早期活动可预防并发症,鼓励及协助病人经常变换卧位,多翻身,鼓励恢复期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病人端坐在床上,深吸气后,屏气数秒后用力呼气(尽量延长呼气时间),还有吹气球等运动,改善呼吸循环功能。

3.5 疼痛的护理

全麻术后完全清醒病员给予半卧位,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要,剧烈咳嗽时用双手压住病人切口。开胸手术创伤范围大,胸壁神经受损,术后疼痛较重,加之胸腔置管,均可使肋间肌和膈肌运动受限,影响呼吸功能,使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减弱,肺泡和支气管分泌物聚积不易咳嗽;而咳嗽及变换体位,伤口受到牵拉加重疼痛,病人会自动限制胸廓活动控制咳嗽,痰液无法排出导致肺部并发症,不利于引流。故术后有效镇痛,可抑制机体应激反应,利于病情稳定。对耐受力差的病人因疼痛不愿咳嗽,我们耐心讲解其重要性,必要时先给止痛剂后,再进行排背排痰,必要用可使用镇痛泵止痛,选用芬太尼、吗啡加生理盐水,以每小时2ml速度持续恒量静脉注入,止痛效果好,病人乐于接受。

3.6 维持营养及水电质平衡

术后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水及电解质平衡,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术中如有失血,应输注同型血液,补足血容量,如有低营养状态,可间断适量输注血浆及白蛋白等。术后补钾十分重要,遇有低钾血症及时纠正,还应给予多种维生素,以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病人肠蠕动恢复,胃肠减压拔除后,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食。先从少量白开水开始,如无不适,再进半量流汁,慢慢过渡到全量,以后改为无渣半流质。

4 加强基础护理

4.1 翻身预防褥疮乃为危重病人基础护理中的重要一环

患者多数消瘦,体质衰弱,开胸术后病人因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和各种引流管的限制,扩大幅度的体位改变会使病人呼吸困难和疼痛加重,应帮助病人经常更换体位。

4.2 预防便秘

保持大便通畅:顺结肠走向按摩,由向下—向上—向左—向下进行按摩,必要时可考虑灌肠。

5 出院指导

5.1 严禁进食硬质药片或带骨刺的鱼肉类、花生、豆类等,以防晚期吻合口瘘。

5.2 对于食管胃吻合术后,应告诉病人进食后可能有胸闷及呼吸困难,这是由于胃已拉入胸腔,压迫肺脏之故,此症状1-2日后可缓解。

5.3 术后定期化疗

参考文献:

[1] 曲维香.标准护理计划.外科分册[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6:71.

[2] 李彦平,韩新宏,付志梅.食管癌患者圍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年08卷第03期.

[3] 窦学娟,何玉霞.食管癌根治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12卷第17期.

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 年以来该院收治的150 例糖尿病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92 例, 女性58 例;患者年龄在18~78 岁之间, 平均 (中位) 年龄为45 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 例患者,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手术病人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 手术类型及对疼痛的承受能力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与观察项目

对照组患者采取健康教育、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糖尿病等常规护理管理措施,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管理措施的基础上, 针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管理方案和措施。 具体包括:采取心理护理、宣传麻醉药品提高认知度、纠正患者及家属对麻醉药品认识的误区、体位护理等管理措施, 以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然后, 依照1.3 项下的分级标准, 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1.3 术后疼痛分级标准

参照文献[5]将疼痛分为5 个级别, 其判定标准分别为:10 度是指患者无疼痛感觉;21 度是指患者有轻度、间歇性的疼痛, 无需用药即可缓解;32 度是指患者出现持续的疼痛感觉而影响到患者休息, 需服用止痛药方能缓解;43 度是指患者出现持续而剧烈的疼痛感觉, 不得不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54 度是指患者出现剧烈而持续的疼痛感觉, 并伴有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1.4 统计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效果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完成, 两组外科患者术后疼痛忍受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完成。其中疼痛忍受率= (组内0 度例数+1 度例数+2 度例数) /组内观察例数×100%。

2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管理

2.1 建立疼痛控制体系

应建立多元化控制体系加强术后疼痛护理管理, 通过多学科配合, 合理有效镇痛, 将疼痛护理管理作为一项切实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每一位护士认识到术后疼痛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之所在, 不断提高护理专业素质,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以满足患者身心健康康复之需要。

2.2 评估疼痛并逐渐树立新的疼痛护理理念

护士首先要运用护理程序和护患沟通技巧正确评估患者术后疼痛。 疼痛护理评估是护理管理第一步, 护士不仅可认可认识术后患者存在的疼痛和患者之痛苦, 有助于密切观察疼痛的治疗效果。

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身心患病体验问题。 疼痛已经被列为第五生命体征, 如果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疼痛, 不仅会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 而且是造成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不利于疾病治疗。 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因此护士必须掌握疼痛的相关知识, 然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改变术后疼痛为正常身心反映的错误观念, 多数患者惧怕麻醉药品的成瘾性、依赖性而产生紧张、焦虑的症状, 此时护士应用科学观点及数据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 美国相关机构曾跟踪观察12 000 例使用麻醉药物患者, 此组人群中仅4 例患者产生麻醉依赖[6]。因此, 在医生的建议下, 在药品使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 可以对患者使用止痛药品。

临床上常用的止痛药品及用法为: 芬太尼一般用于治疗术后疼痛, 成人用量为0.5~2.0 μg/kg体质量, 每10~15 min, 在2~5 min内缓慢用药25~100 mg;小儿每3 min以上给药0.5~1.0 μg/kg体质量, 每小时不能超过4 μg/kg体质量; 亦适当选用周围作用止痛药治疗术后疼痛, 补充阿片类药物的应用缺陷。 在给药方法上, 术中应用体腔内给药, 即胸腔内阻滞 (IPB) , 对上腹部手术的患者, 注入一定量的麻药于胸膜间, 可以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采用电脑控制微量泵, 以保证持续的镇痛效果, 病人自控止痛法 (PCA) 也同时应用。药物应采取平衡给药的方法, 尽可能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产生, 增强治疗效果[7,8]。

由此可见, 只要手术麻醉药物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完全可以解除患者的疼痛状态。 护士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麻醉药物合理应用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2.3 术后疼痛护理

临床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和处理术后疼痛患者外, 还可采用其他的辅助护理方法, 经过大量临床观察表明辅助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 临床上常采用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看电视、听音乐、读书等方法分散注意力, 同时帮助患者学习深呼吸的基本技能, 放慢患者的呼吸节奏, 松弛患者的腹部肌肉, 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能够显著控制患者术后的疼痛状态。

根据总结自己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根据患者的疾病及手术方式不同, 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休息体位, 定期不定期为帮助患者进行按摩, 通过物理方法增加手术创口的血液供应, 加速血液循环, 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2.4 心理护理管理

临床观察表明, 情绪等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较大, 临床上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具体做法:保持环境的安静整洁、避免噪音对患者的干扰, 同时调节病房为适宜的微小气候, 使患者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安心治疗。 介绍成功手术病例, 加强同病种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增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和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关心和体贴患者, 尊重病人的人格, 相信病人的自我感受,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有助于病人减轻疼痛, 同时消除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 要做好术前病人健康教育工作, 让病人了解应对术后疼痛的方法和基本技能, 充分动员医务人员和家属、家庭资源, 达到消除恐惧、焦虑和无助感的目的。 这不仅有利于病人早期下床进行康复活动, 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与患者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 使之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情绪, 消除消极心理因素, 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 促进病人病情的早日恢复。

3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采取积极的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措施后, 在各等级疼痛程度的患者分布和疼痛忍受率情况, 见表1。

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疼痛忍受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高于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疼痛忍受率高于对照组。

4 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糖尿病患者术后疼痛越来越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 由于人们将疼痛作为疾病不是作为临床症状是来看待。 术后疼痛是临床常见问题, 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情绪及预后, 是临床必须面对及解决的问题。 因此, 作为护理人员必须针对患者的患病体验和护理评估结果, 制定个体化的疼痛护理管理方案, 加强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管理。

该研究表明, 对照组75 例糖尿病患者术后经过疼痛护理管理后, 疼痛分级为0 度、1 度、2 度、3 度和4 度的患者数量分别为0、10、14、46 和5 例, 疼痛忍受率为32.00%;研究组糖尿病患者术后经过疼痛护理管理后, 疼痛分级为0 度、1 度、2 度、3 度和4 度的患者数量分别为23、21、24、7 和0 例, 疼痛忍受率为90.67%。 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糖尿病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疼痛忍受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高于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疼痛忍受率高于对照组。 同时, 通过出院时的调查表明, 术后疼痛护理管理为研究组患者普遍接受和认可。

综上所述, 术后有效疼痛护理管理的效果较好, 安全可靠, 反复率较低,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以来该院收治的150例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和外科常规护理管理措施,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疼痛护理管理, 以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患者0度、1度、2度、3度和4度疼痛的患者数量分别为0、10、14、46和5例, 疼痛忍受率为32.00%;研究组患者0度、1度、2度、3度和4度疼痛的患者数量分别为23、21、24、7和0例, 疼痛忍受率为90.67%。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疼痛忍受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高于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疼痛忍受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有效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疼痛症状, 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提高疼痛护理管理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 赵慧霞, 赵顺芝.浅议外科患者疼痛的评估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2) :2117-2119.

[2] 徐迎春, 万学英, 王庆华.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5) :329-332.

[3] 李雅倩.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进展[J].大家健康, 2014 (3) :317-318.

[4] 李立成, 刘瑛.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进展[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0, 12 (1) :57-60.

[5] 蔡芙蓉.疼痛教育对手术后患者疼痛认知度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0) :4748-4749.

[6] 廖春燕, 谭李军, 尹秀芬, 等.疼痛健康教育与评估记录的临床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8 (19) :19-21.

[7] 马晓文.外科手术后疼痛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08, 16 (2) :107-108.

麻醉病人术后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 例骨科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 选取自2012 年1 月—2015 年6 月。 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被确诊为糖尿病, 均进行骨科手术, 且在手术前经彩超检查被证实双下肢均未形成深静脉血栓, 且在近期内无血栓病史。 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将这100 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的病例中。

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 分为各有50 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25 例, 女性患者25 例, 年龄分布于45~81 岁之间, 平均为 (63.67±16.37) 岁, 包括23 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4 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 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5 例股骨粗隆骨折内固定术, 有23 例患者骨折前已知患有糖尿病;观察组中, 男26 例, 女24 例, 年龄分布于44~82 岁之间, 平均为 (63.71±16.41) 岁, 包括24 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 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 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4 例股骨粗隆骨折内固定术, 有22 例患者骨折前已知患有糖尿病。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糖尿病知晓情况等方面作比较, P>0.05,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诊断标准[5]

参照WHO于1999 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出现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的血糖超过11.1 mmol/L;空腹血糖值超过7.0 mmol/L。 如患者满足以上3 条件中的任意2 条, 即可被确诊为糖尿病。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骨科手术;3术前经彩超检查被证实双下肢均未形成深静脉血栓, 且在近3~4 个月内无血栓病史;4知情同意, 且临床资料完整;5配合研究, 且积极性较高。

排除标准:1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2肝肾功能不全;3凝血功能障碍;4术前下肢已形成深静脉血栓或在术前3~4 个月内有血栓病史;5临床资料欠缺;6治疗依从性不高。

1.4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骨科手术。 于围手术期,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干预, 遵照医嘱给予患者降糖药物以降低血糖, 指导患者进行四肢活动, 术后给予患者下肢按摩以缓解疼痛、避免血瘀。

观察组患者施行早期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血糖控制、抗凝护理、运动指导以及生活护理等, 具体措施如下:

1血糖控制: 将患者的身高、 体重等资料录入至Excel表格中, 计算患者每天应摄入的热量和各营养物质比例, 严格控制饮食, 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在饮食过程中, 应密切监测血糖,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对饮食情况、血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少食多餐, 补充维生素, 刺激性食物应尽量避免食用。 另外, 还应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胰岛素注射或降糖药物口服。

2抗凝护理: 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 于脐周皮下注射给药, 剂量为4 100 U/次, 每天进行1 次;术后给予患者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 每天进行2 次, 以促进下肢血运。

3运动指导: 主动活动: 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动, 练习股四头肌收缩, 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足关节练习, 每天进行4~6次, 每次持续5 min;被动活动:使用CPM治疗仪进行屈伸运动, 首次运动屈伸幅度为30°, 每日逐渐增大, 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 增至110°即可停止。

4生活护理: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定时按揉下肢, 定时翻身,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保持个人卫生清洁, 患肢应保持干燥和清洁;每天应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时间, 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均施行至患者出院。

1.5 观察指标

采取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血糖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 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情况。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表示为n (%) , 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 (x±s) , 进行t检验。 以P<0.05 表示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与干预前相比, 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有效的控制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加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与干预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对比

手术后, 对照组共有7 例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 其中3 例患者的血栓形成于双股静脉, 3 例患者的血栓形成于腘静脉, 1 例患者的血栓形成于髂骨静脉; 观察组仅有1 例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 其血栓形成于髂骨静脉。 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 (P<0.05) 。

3 讨论

临床研究报道指出, 骨科手术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 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6]。 血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静脉血流速度过缓、血液黏稠度过高、静脉管壁受损, 其中静脉血流速度过缓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使用止血带束缚止血, 使用麻醉药物后血管阻滞增强, 加上手术后患者的肢体由于固定有石膏而无法自由活动, 导致下肢静脉的血液流动速度减缓, 在此基础上, 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使用脱水药物或者止血药物以预防出血的发生, 这些药物往往会导致血容量减少, 进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7]; 血液黏稠度过高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红细胞和血浆蛋白均发生改变, 加上术中血液的丢失, 导致血小板的黏附性增强, 进而促进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8]; 静脉管壁受损主要是由骨科手术的机械操作造成的, 骨科手术属于创伤性手术, 手术过程中, 容易损伤静脉管壁, 进而导致纤维蛋白发生沉积, 并形成血栓[9]。 骨科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力较弱, 耐受性不强, 加上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浓度过高, 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 更容易在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10]。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还容易引发肺部栓塞, 甚至诱发死亡。 因此, 有必要对骨科糖尿病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 以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目前, 临床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为加强肢体活动、减轻静脉管壁受损、尽早发现等。 该研究为了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特选取两组患者进行对比, 分别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早期护理干预, 观察组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血糖控制、抗凝护理、运动指导以及生活护理, 其中血糖控制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 并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降糖, 使血糖水平被控制在合理水平范围内, 与此同时, 还对血糖进行了密切的监测, 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抗凝护理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用药, 为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 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小板活性因子的释放, 加强对纤维蛋白的降解, 解除血液的高凝状态, 同时, 还给予患者空气压力波治疗仪, 通过充气、放气, 使患者的下肢水肿得到消除, 促进瘀血的排空, 加快肢体远端血运, 从而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11];运动指导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 加强患者对肢体的训练, 促进肢体血运, 修复肢体损伤, 加快关节滑液代谢, 从而起到有效消肿止痛、促进肢体活动功能的作用, 同时还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12];生活护理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生活细节进行护理, 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从而达到改善肢体血运、控制血糖的效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 与干预前相比, 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有效的控制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加显著 (P<0.05) , 说明在围手术期对骨科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生活护理以及运动指导, 能够有效控制血糖, 促进血糖的下降;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 (P<0.05) , 说明在围手术期给予骨科糖尿病患者早期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从而改善预后, 促进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 在骨科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施行早期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值得在骨科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糖尿病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骨科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 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 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骨科手术, 于围手术期,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施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 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 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有效的控制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加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 (P<0.05) 。结论 在骨科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施行早期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值得在骨科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早期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徐震, 钱小莉, 刘静娟, 等.糖尿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4 (5) :306-307.

[2] 孔焱, 李秀媚, 袁奕英, 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4) :76-77.

[3] 胡少珍, 彭淑献, 刘小平, 等.早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13) :1953-1955.

[4] 王忠芳, 曹圣芹.早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12) :64-66.

[5] 卢小闽, 黄碧琴, 张雪梅,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 2011, 24 (9) :259.

[6] 李永艳.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2 (3) :52-53.

[7] 马惠敏, 窦勃, 赵金彩, 等.颈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4) :1279-1280.

[8] 李玉, 吴婷婷, 王娇, 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3) :238-239.

[9] 廉军孝, 王燕, 宋国敏, 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国内外护理文献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15) :74-76.

[10] Clemence BJ, Maneval RE.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Literature review:Part 1[J].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usion Nurses Society, 2014, 37 (3) :187-196.

[11] Smitherman AB, Weston BW.Catheter-associated thrombosis in children: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 and review of pediatric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J].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usion Nurses Society, 2014, 37 (2) :103-107.

上一篇: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范文下一篇: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