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侧信息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04

图书馆侧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信息平台成为当前主流的沟通渠道,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便捷体验。移动信息平台有效克服了时间、空间和硬件设施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从事事务管理。文章对移动信息平台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使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得到质的提升,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关键词:移动信息;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实践探索;目標

高校图书馆在我国知识传播与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师生提供交流、讨论、学习的空间,使知识实现有效互通[1]。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采用“人工为主,信息为辅”的管理模式,图书借阅、新书购置、图书登记和信息反馈大部分都依赖人工方式完成,这给图书管理人员带来巨大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图书馆的运行效率。因此,借助移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至关重要,学生借助自己的移动设备就能完成基本的图书事务,不必花费时间在图书馆排队等候,有效节约了学生的宝贵时间。移动信息平台对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大有裨益,高校图书馆需要做好对移动信息技术的引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

1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介绍及具体实现过程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的高低,更多地体现在功能的实现上。只有让图书馆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能正常运转,才能让全体师生从图书馆获得更多知识,享受到高效的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图书馆全面深入剖析其基本功能及实现途径,明确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有待提升的内容。

1.1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分析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可以划分为三种,即“图书馆—师生”功能、“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功能和“图书馆—图书采购科目”功能。首先,第一种功能主要是图书的借阅、查询和归还。传统图书馆一般通过借书证或校园一卡通,通过信息录入设备将图书信息注入磁卡中。但是,该模块功能需要借助图书馆PC机和RFID扫码设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才能完成[2]。第二种功能主要表现在图书的具体管理与信息登记,图书管理员需要对馆藏图书的使用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明确图书在图书馆的划区和具体位置,同时对新购图书完成项目分类、登记入库、条码粘贴等。第三种功能就是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补充完善,将一些优秀图书、出版年代新的图书纳入图书馆馆藏,对一些残缺不全、内容陈旧的图书进行更新换代。其次,图书馆要针对师生实际需求购置图书,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

1.2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的实现途径

图书馆的三种功能所依赖的条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以人工为主、以信息技术为辅实现[3]。首先,“图书馆—师生”功能需要管理员和学生共同完成,缺一不可。学生在查阅所需书籍时,需要进入图书馆内网才能完成信息查询。然而,图书馆所提供的机器设备是有限的,学生只能排队使用PC机。这种问题在借书高峰期尤为突出,大大制约了借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学生在挑选好所需图书后,需要在图书登记区将图书信息录入卡内,这就必然会在登记区产生拥堵,给管理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其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功能需要管理员完成对馆藏图书的登记、将师生所借图书摆放到规定区域、新书籍录入图书数据库、对图书情况进行归纳汇总等。这些基本功能都需要管理员人工完成,只有在图书归还时才会应用射频技术。最后,“图书馆—图书采购科目”功能依赖图书管理员对全年图书借阅情况和馆藏图书情况的分析统计,并制订出下一年度图书采购计划。该模块功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做的决策不能完全代表全体师生的意愿,具体实现途径如图2所示。

2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面临的困境

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对图书馆来说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师生对图书馆的使用体验和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只有明确当下服务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图书馆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笔者通过对传统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分析,得出以下图书馆所面临的具体困境:第一,图书管理员涉及领域较大,图书馆管理任务繁重。传统图书馆都是围绕管理员开展工作的,只有管理员的充分参与才能完成正常的运转。然而,由于图书管理人员数量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图书管理。这种问题必然会导致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不能很好地满足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第二,信息技术渗透不够全面,没有充分发挥其便捷性的特点。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工作管理效率,也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目前,在图书馆服务管理中只是单纯地应用到射频枪、射频码和图书管理数据库,集中体现在借还书流程中,对其他方面渗透得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使用体验。因此,信息技术要贯穿于整个图书馆管理,从图书入库到图书查阅、从信息登记到意见反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图书管理员”角色,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第三,学生查阅和预订图书不方便,时间利用率不高。目前,图书借阅和查询都需要在图书馆内完成,空间约束性对学生来说极为不便。学生不仅需要到图书馆查询所需图书,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学生在查询时也会出现没有所需图书或已被借出的情况,让学生白跑一趟。因此,图书馆需要完善移动信息平台,让学生借助该平台就可以查询所需图书并进行预订,大大提升了借阅效率。第四,学校师生较少参与图书购置,图书供求不能达到良性平衡。图书馆的立身之本是为了传播知识,让师生能从中获取到所需信息。图书馆图书购置应以师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购买图书[4-5]。然而,目前图书采购权多集中在图书管理员身上,只能由他们决定下一年度订购图书的类型和数量。由于他们依靠的是管理图书的经验和对师生借阅的主观推测,因此他们的订购决策不能代表全体师生的实际需求。要想更好地使师生从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中获益,图书馆就必须以师生实际需求为指导,更加科学地采购图书。

3 基于移动信息平台优化服务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掌上图书馆,实现图书查询和网上预订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及,它覆盖了将近100%的人群。因此,构建掌上图书馆,使学生借助手机图书馆APP或微信公众号,就能对图书完成查询和预订。图书馆要实现移动端与PC端数据库的共享,学生在移动端就能完成基本的信息查询。学生将所需图书名称填写到移动信息平台上,该平台对查询信息进行初始化,以规范的格式上传给图书馆服务器。服务器对请求信息的获取完成Web层、sercice层、dao层数据调用,将查询到的图书信息反馈给手机端。这时,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所需图书的具体位置,还能查询到剩余数量,并且能够在手机端完成对图书的预订。例如,某学生想要查询《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时,他只需要填写图书名称和图书所在类别等信息,将其提交到服务器。服务器通过SQL语句“select*from图书类where bookname=‘中华上下五千年’”查询所需图书。同时,学生想要预订所需图书时,只要将个人有效证件号码上传给服务器,图书数据库会将该图书锁定至指定个人,学生可以在有效期限内到图书馆借阅该图书。这项功能不仅能让借书更有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图书馆员查询图书的工作压力。具体功能实现流程见图3。

3.2 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完成图书借阅

在成功预订图书后,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完成图书借阅。在学生通过射频器和PC终端完成图书信息读入时,会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影响借阅效率。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后,学生利用APP或者响应式网站,通过手机AR功能读入信息,将该书记录在个人名下。此时,该平台将图书数据库信息由在馆设置为借出,实现图书信息的正常互动。该信息平台具备实名制的功能,能够将信息具体到每个师生。如此一来,学生就不必排队在借书卡中读入信息,节约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3 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完成图书登记与使用情况的录入

对新书信息的登记和对馆藏图书情况的录入,是图书管理员的主要工作,也是较为复杂的工作流程。传统图书馆对新书的登记是在射频器和PC终端上完成的,而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就可以由多个管理员共同完成,不必受硬件设备的约束。它的基本功能和借阅图书功能类似,图书管理员以admin身份进入系统,通过手机AR扫描技术完成对图书信息的录入。此时,图书管理数据库完成对该数据的更新,将其纳入馆藏图书中。管理员在对馆藏图书使用情况进行录入时,传统方法是两个管理员依次对图书进行信息登记,用文字记录其基本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会降低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在记录信息时也会花费大量时间,影响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而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后,图书管理员只要进入“图书使用情况”模块,系统会自动提供多种图书情况选项供管理员选择,管理员只需通过扫描图书码并选择具体选项就可完成信息录入,大大提高了录入效率。

3.4 应用移动信息平台搜集师生需求信息

移动信息平台最大的优势是普遍性,它涵盖学校的每位师生。师生可以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将个人对图书的需求信息和所属类别上传到服务器,通过后台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完成信息登记。图书管理员通过查看师生的图书需求数据库,明确师生对哪些类别图书的需求程度高,根据师生需求制订下一年度的图书采购计划,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

4 结语

移动信息平台对优化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既方便学生查询、借阅图书,又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并且能够很好地指导图书采购和需求信息获取,让图书管理更加科学化。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把移动信息平台融入图书管理工作中,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国祥.基于3G手机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53-56.

[2] 吴雪映.RFID技术应用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管理转型[J].图书馆杂志,2012(11):51-52.

[3] 姚秀敏,路程.我国图书馆服务管理战略的内涵及其实施[J].图书情报知识,2002(2):23-25.

[4] 宋娟.圖书馆理念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管理观察,2013(21):78-79.

[5] 周耀.微信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4(3):3-5.

(编校:崔 萌)

图书馆侧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现在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样也突出了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虽然我国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一些问题显然是存在的。该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我国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指出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一些措施,希望对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图书馆 信息化管理

互联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得到广泛应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互联网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互联网技术发展也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往都是通过图书等媒介,现在则是通过数字信息化。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找到对自己学习生活工作有所帮助的资料。

1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整个图书管理的信息化的过程中,高等院校作为领头羊,走在了发展的前沿。许多的高校都逐步利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图书馆。在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以及数据库信息化方面,我国开始重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开展,并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许多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的网站被建立起来,如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比较出名的网站,这些网站的建立带来巨大的益处,为各大高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另外其整个服务系统和相关的经验,都值得我国高校的图书信息管理进行借鉴。目前我国的高校大部分都有属于自己的图书信息的相关网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查询各种资料,甚至有部分高校还在其他的网路数据库投入资金,加快开发个人数据库的建设,使得数字化馆藏发挥最大化作用,推进自身图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这样的做法既可以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对知识探求的渴望,还可以为相关科研人员的工作提供巨大的便利。

不同的高校对于图书管理信息化的重视也是不一样的,再加上一些实际客观条件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的高校在推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受到阻碍,还有一些民办的高校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图书管理系统,但是这样的系统也存在许多缺陷,教师与学生运用较少,其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小的。

2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加强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方便了学生和教师对图书资源的检索。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处于迅猛状态,师生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需要更加多元、更加综合的知识体系,因此图书馆利用数字网络平台已经是势不可挡的趋势。高校建设图书馆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全校师生提供全面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图书信息化管理使得信息资源来源广泛,师生的要求也能够得到满足。加强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库,师生也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学习。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可以通过加强高校图书管理馆信息化来提高,通过构建全面的互联网数字服务一体化平台,提高图书管理信息化程度,利用信息化来服务读者,方便读者随时随地查看和下载一手信息,最大程度方便了读者的学习生活。通过利用信息化服务来完善基本的人工服务,推进信息个性化服务,通过人工智能和信息的智能化管理图书馆,达到资源知识共享的效果。图书管理信息化因为数字网络平台服务的便捷性而得以快速实现,从此图书馆的服务上升了一个台阶,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通过互联网数字化平台可以搜索到图书最新的资料信息,从而实现多维度图书资源的共享,这从根本上了推动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交流与精神文明建设交流的进步。

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加强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文献信息用料的成本。信息化不仅提升馆藏容量,而且还满足读者快速化借阅需求,过去由于技术条件有限,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对于数据库的建设选择忽视,导致大量现存的资料无法达到共享,图书资源长期处于被动开发的地位。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管理高校图书发展的趋势,数据库资源往往拥有三大功能: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强大的检索功能和灵活、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三大功能在师生们的学习、科研中举足轻重,目前各个高校图书馆立足于信息时代的建设并且大力弘扬该三项功能。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不仅给教师、学生以及更多读者带来了方便,还大大提高了图书管理技术水平与效率。

3 加强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引进专业化人才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的建设的重要核心是人才,因此对于人才的引用,不仅要考虑学科的专业性,还需要考虑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的技术性,因此可以选择引进复合型人才,最好懂得掌握图书管理的相关经验,并且对于计算机方面又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进步。同时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工作,现有的管理人员往往都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相对熟悉图书馆的运行模式,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合理运动可以快速推进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实现,通过加强培训使他们转变思维,掌握计算机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化服务。

3.2 建立并完善相关管理体制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为师生服务,帮助教师教学,推进相关的科研工作进程,对于各种丰富有效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调动,使得信息化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提高。这就要求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做到资源共享的同时避免资源的损坏,尽可能利用相关技术通过网络的进行传播,开发利用馆藏的信息资源,整合各大网络资源,让各网络之间可以进行联系,实现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但是信息资源具有可修改性、可重用性以及获得性的特点,因此要加强对信息管理,防止一些非法行为造成巨大的损失,建立相关管理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措施,目的就是为了在资源的网络传输过程,提高信息安全系数,杜绝盗版现象,对原作者的版权实施保护。

3.3 构建自身特色服务

对于我国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而言,网络信息资源已经具有自己图书馆的特征。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化具有特色的知识信息服务系统是非常有益的,在为师生提供服务的功能性并没有减弱,而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度挖掘,远远高于常规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必须走特色馆藏之路,构建并完善整个信息数据库,并与其他的高校的进行资料信息共享,目的是借鉴其他高校的优秀经验,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读者们的需求。高校图书管理构建自身特色可以开展一些不一样的服务,如网络师生读者论坛、高校图书馆讲座等,这些特色服务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4 结语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处于发展中,对于高校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学会积极应对,采取一些措施。综上所述,我们图书管理工作者要加强管理建设力度,有计划地实施相关项目建设,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会逐步提高,进入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许虹.试论知识型社会高校图书管理的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4(17):126.

[2] 張红云.关于图书管理的多视角分析[N].山西青年报,2014-03-09.

[3] 柴森.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破损的人为因素与对策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7):26-28.

[4] 苏伟.图书馆图书资料破损的人为因素与对策[J].艺术科技,2015,28(11):297.

图书馆侧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技术全球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医院图书馆的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偏低成为制约军队医院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本文针对当前军队医院图书馆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合理配备图书情报学专业、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以及外语专业的人员比例,强化人才的群体功能,形成学科馆员、网上咨询专家、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等四个层次的人力结构新模式。

关键词: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模式设计

一、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组织行为及有效的运营机制,对图书馆人力资源整体规划、具体培训管理、选拔录用、考核激励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工程,开发全体馆员的智力潜能,提高其工作绩效,增强其事业心,最大程度地调动其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亲情气氛,发挥图书馆所有资源的价值,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医务工作者和读者对医学文献信息的多种需求,努力实现图书馆的目的宗旨。在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员工个人也在奉献中获得认同,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就感。

二、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薄弱

因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一些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仍然比较淡薄,一直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在人员的引进、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另外,由于军队医院图书馆并非医院主流业务工作,管理人员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封闭保守,安于现状,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与此同时,一些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规模、设备和馆藏,轻视人力方面投入和管理的意识问题。一些军队医院领导对图书馆很少问津也成为图书馆的管理者人力资源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二)业务素养偏低

因为种种现实原因,一些军队医院图书馆成为安排家属就业、闲置人员、“门路人员”的收容所,真正懂业务的人才难以调入,大量素质偏低、专业不对口的人员被安置进医院图书馆,造成图书馆员整体业务素养偏低。另外,目前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不是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有的只在工作中获得了一些简单的图书馆工作技能,不具备基本的、全面的图书馆学教育背景,对高层次的图书馆管理及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研究表明,现有军队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术,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新医疗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现代医疗临床和科研的需要。此外,军队医院图书馆主要面向医务工作者,但是,许多医务工作者因为工作繁忙和对图书馆缺乏认识,对图书、情报、信息利用意识淡薄,造成图书馆人力资源长期闲置,使图书馆员能力素质自我提升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

(三)岗位配置不科学

当前,大多数军队医院图书馆极少有人力资源的中长期岗位配置规划,不仅不重视岗位培训,而且不能正确运用能级对应的管理原则,即根据人的能力,把人才放到相应的岗位上去。普遍存在着能级不分、职级岗位错位、管理失衡和聘任制有名无实等错误现象。在一些军队医院图书馆中,一方面是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业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人力资源岗位配置不当,使人才不能各就其位、各尽其职,一些专业人才纷纷“跳槽”。

(四)制度机制不规范

在军队医院中,因为图书馆的工作非主流业务,使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馆员感到被“边缘化”,因为馆员的晋升、评职、业务深造等方面,基本按照论资排辈的做法,使一些人才丧失了对图书馆事业的归属感和主动进取的精神,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上岗和激励机制,缺乏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稳定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制度。

三、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方案模式设计

要解决好当前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搞好人力资源配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新时期图书馆呈现出的新功能、新特点,通过改革现有人力资源配置方案,改变图书馆人力结构,合理配备图书情报学专业、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以及外语专业的人员比例,强化人才的群体功能,形成学科馆员、网上咨询专家、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等四个层次的人力结构新模式,有助于军队医院图书馆建立起一套健康的人才体系,形成良好的运行环境。

(一)学科馆员

军队医院的学科馆员是以提供医学专业知识服务为主,依托具有某一医学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及文献获取能力,与某一学科建立专门联系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是拥有某一医学专业领域扎实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这是一支专业性很强的服务梯队,这既是服务内容层次区分的必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在队伍建设时,可参考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参考馆员制度:工作队伍分A、B、C三级,每一级中又分成学科与技术两种岗位,整个队伍成金字塔形配置。其中:A级为资深参考馆员,他们可负责专题咨询;B级可负责知识导航;C级负责信息检索,整理。

(二)网上咨询专家

网上专家咨询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手段的扩展,是图书馆咨询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咨询人员社会化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建立网上专家咨询队伍,主要是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并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患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专业知识咨询服务。军队医院图书馆的专家咨询队伍既可以聘请本院知名专家担任,也可以外聘专家,这部分专家不占用图书馆编制,能够准确把握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读者的知识需求点,对提升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信息技术人员

包括现代信息工具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人员。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的知识化,即由向服务对象提供文献资料服务转向提供知识服务为服务对象做好信息咨询工作,这一特征的出现对图书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使现代图书馆必须调整人力配置结构,建立一支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很高的能从事信息获取加工整理和发布的队伍。当前,虽然互联网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但信息资源的梳理、筛选、加工与处理却是众多医务工作者难以做到的。近年来,军队医院开始越来越多地聘用非现役文职人员,他们中多数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结构,对提升军队医院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效益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一些信息管理技术人才,已渐渐成为医院图书馆业务的中坚力量,能够有效地开发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

(四)专业管理人员

医院图书馆在优化人力结构时必须要考虑建立一支精干的管理人员队伍,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图书馆还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作为一个既是学术性,又是服务性实体的军队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主要是以现役军人为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头脑和学识,他们对医院人力结构起到协调、管理、运作的作用。

军队医院图书馆正随着整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数字化发展而迈入改革的轨道,必然会引起内部人力结构的一系列调整。军队医院图书馆要紧跟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步伐,主动调整人力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一个从知识、能力、专业、学历、职称、年龄都趋于合理的整体结构。建构科学的人力结构模式,满足新时期对军队医院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

图书馆侧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分析归纳了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问题,针对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足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 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 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 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 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 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

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 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中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2]王玲,康美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4(1).

[3]黄晓斌.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

(郑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图书馆侧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科技的进步,为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统一标准问题、人才问题以及传承与弘扬问题是当前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这些问题相对应的改进措施的实施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困境;化解路径

对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建设数字化的数据库,有助于实现资源信息的网络共享,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珍贵的古籍文献。

1 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古籍管理面临的困境

1.1 统一标准问题。数字化统一标准的缺乏严重影响着我国古籍资源的共享。

综观我国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工作的现状,可以发现不同图书馆在编目软件、数据格式和著录文字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国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常用的数据格式有MARC格式也有DC元数据式;我国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常用的著录文字有繁体字也有彩色简体字。

此外,從时间的角度来看,古籍横贯古今,不同朝代的更替使得古籍资源阶段性分明的同时又有着一定的连续性,在对图书馆的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语言和文字的特殊性,一些古籍的部分内容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便只得依赖第三方软件对古籍的格式和文字进行编排。

由于我国古籍著录的标准尚未统一,难以进行跨数据库检索,为了查阅古籍文献资料,读者就必须使用多个不同的数据库,分别收集不同的古籍信息。数字化统一标准的缺乏给古籍资料的查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1.2 人才缺乏。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着我国古籍数字化管理工作的进程。古籍数字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古籍整理手段的革新,对人才专业性的要求较高,参与者既要熟知版本、目录、编目、校勘甚至古文字学的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技术。

换言之,即古籍数字化管理需要既精通古籍知识同时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这类复合型人才极为匮乏。[1]

目前,我国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人才的专业性不强,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所学的专业都是历史文献类图书馆学和古文字等,他们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字化处理,例如古籍扫描、简单的文字录入等,从而导致了古籍数字化水平的降低。此外,因为市场需求影响,很多院校都未设立相应的专业,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古籍数字化管理人才的重要性。[2]

1.3 传承与弘扬问题。在我国,虽然古籍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宝藏,但因为相关学科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古籍一般只用于历史学、文学以及考古学等的研究工作。再加之,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数量极为有限,于是大量数据资源成了少数的研究者的资源。以致古籍资源使用的效率低下,古籍数据库也未能进入大众的视野,古籍原本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和弘扬功能也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2 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古籍管理的路径选择

2.1 建立统一标准。建立古籍文献数字化管理的统一标准,是古籍数字化资源得以共享的前提条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国家图书馆等数个文化单位,于2002年共同出台了古籍资源的数字化标准规范,其中包括古籍描述的元数据规范、古籍描述的元数据著录规则、地方志描述的元数据规范以及地方志描述的元数据著录规则等等。

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多方机构的协同作用,建立起一种完善的、可行的、科学的、统一的古籍数字化管理标准规范。具体可从数据库管理系统标准化和数据著录标准化入手。

首先,就数据库的管理系统标准化而言,在对古籍数据库标准化的创建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描述及标引语言,与通用的数据格式、数据著录、数据标引等之间的配合,并予以系统化和逻辑化的组织。关于与此相对应的标准可细化为字符编码、通信、元数据以及检索语言等标准。这样有助于促成相关图书馆的数据库之间灵活转换、互联互访,从而大幅提升用户的检索效率。

其次,就数据库的数据著录标准化而言,一方面,要对古籍的版本进行精细化的筛选,然后再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同时加入些没有被选用版本的信息,以便于读者进行拓展和钻研;另一方面,对古籍中的内容进行深度标引,尤其是保留着特定的学术价值的那些词汇,如官阶、年号、地点、体制、典故、族属及人名等,要制成索引,以确保读者可以准确地检索所需信息。

同时,要针对古籍数字文件格式建立统一的标准。文献检索格式有txt、html、doc、pdf等类型,彼此之间难以兼容,并且需要专门的阅读器才可以对其进行阅览。[3]

2.2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需要将传统的学术方法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从事该项目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历史文献学和古文字学相关知识,也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要加强此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4]

首先,图书馆需要加强对古籍数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古籍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信息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和交叉性的培训,督促其互相学习,以形成知识结构的互补;

其次,要定期地开展与数字化管理相关的经验交流座谈会,让管理人员能够有机会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以了解最新的古籍数字化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的效率。

另外,图书馆需要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结合古籍数字化管理人才需求,委托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古籍管理人员充分掌握古籍开发与保护以及数字化转化等相关知识。

2.3 加强古籍资源的推广工作

作为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的推广工作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密切相关。

要让那些凝聚着中华传统智慧、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古籍走进大众视野,在“全民阅读”的新时期,掀起“古籍阅读”的浪潮,将古籍进行全面社会化的推广,以促进古籍资源的大众化利用,提升古籍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进而真正发挥古籍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5]

参考文献:

[1]何承斌.地方高校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探析——以安庆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07): 113-115.

[2]黄虹.图书馆古籍的数字化管理对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01): 94-95.

[3]赵娜.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古籍整理与保护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03): 244-246.

[4]李洋.古籍文献数字化之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03): 47-49.

[5]王江,屈红军,于瑛.图书馆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及利用研究[J].出版广角,2018(11): 35-37.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图书馆  来稿日期:2020-10-28)

图书馆侧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大数据分析是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高效性与便捷性的有效措施,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本文笔者将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探究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路径,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路径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进步,致使诸多新技术得到研发,例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是数据处理的有效手段,具有可靠性高的优势。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信息资源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且蕴含庞大的阅读数据,大大增加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难度。因此,高校应以大数据环境为基础,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效率。

一、大数据基本概述

大数据,亦被称之为巨量数据或海量数据,即在庞大数量、复杂结构以及类型多样的数据基础上,所构建的数据集合,是在云计算数据处理和应用模式前提下,以数据的集成共享为目标,在交叉复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资源与知识服务能力。针对大数据,研究学者将其进行如下定义:大数据,指在新处理模式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洞察发现能力以及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以及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表示的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换言之,大数据技术即在各种各样类型数据处理过程中,具有快速获取具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针对大数据而言,其具有4个基本特征。具体而言:第一,数据量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为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第二,数据类型繁多。诸多大数据源并非结构化,而是半结构化或者为多结构化。此类数据均可具有可被理解的逻辑流程,可将有效数据进行提取用于信息分析。第三,价值密度低。例如,目前物联网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庞大的信息量,导致价值密度偏低。第四,速度快时效高。该特征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显著特征。

二、高校图書馆数据管理与文献知识模块中应用大数据分析

庞大的阅读数据是大数据分析的首要对象,若以数据分析的表象为视觉角度,海量数据的分析,即归纳整理读者感兴趣的文献信息资料。对于大数据技术,时间性与空间性是其基本属性,适用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对锁定的目标进行分析整理是海量数据分析和管理的一大功能,进而保证数字图书资源存在的价值。与此同时,海量数据中的阅览数据是判定文献重要程度的有效依据,是文献利用率的彰显。文献知识既是概念的诠释,也是概念的表达,阅读数据则是知识存在模式与关系的揭示。数据的单一记录,难以正确体现知识的价值、认知程度以及可靠性等,只有将不同记录的数据进行有序组织,在大数据技术指导下,正确掌握读者阅读信息,对比分析文献知识的共性与个性,解读数据信息的有效性,达到整理、归纳数据中隐藏的知识结构与线索的目的,充分显示知识的价值与可靠性。

基于大数据技术作用下,图书馆文献知识管理分析过程具有一定复杂性。显性知识获取与隐性知识获取是知识获取的两种方式,显性知识阅读量数据获取对应的则是显现数据,针对显性知识阅读量数据分析,即在一定规律与理论的指导下,在测量归类方式基础上,获得的有效数据,从而实现对文献阅览总量的描述,达到获取知识概念的目的。例如,理论文献查阅、文科学科分类阅览以及新闻动态阅读等。

评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理利用率是数据分析的主要作用,但由于诸多知识点具有不可量化的特点,针对此部分知识点,则可利用模型辅助对其进行推理判断。隐性数据,即基于建模作用下的概念推理数据,揭示显性知识信息与资源的可靠依据是隐性数据的主要作用。例如,利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数据分析。PBL,基于解决问题基础上,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构建的知识体系。PBL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高校图书馆,以大学生知识查阅的点击量为显性数据,判定大学生若没有教师的指导其学习能力的高低。与此同时,高维隐性数据是促使数据分析得到理想数据的有效保障。换言之,即对于参与实验的大学生而言,其在图书馆查阅实验相关的知识点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点击量,则为隐性数据的综合。总之,基于大数据技术作用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方式,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依据。

三、基于大数据视野下,云计算与图书馆数据信息挖掘

目前,谷歌、清华大学以及华盛顿大学联合开展云计算学术合作研究计划,其中,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数据管理的新模式是其探究的重点之一。云计算,指在虚拟计算环境基础上,基于数据中心下的超级计算方式,其中,动态性与可扩展性是其基本特点。以计算机云计算为基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将社会大规模电子文献出版系统、个体终端读者以及学术团体等多个主体紧密联系起来,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服务,拓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获取渠道,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基于云计算的动态性与可伸缩性,为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高效管理奠定基础。在云计算作用下,出版社以及图书公司等以读者书籍的点击量为依据,为其提供动态数据参考,为图书馆馆藏与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提供保障

云计算和图书馆数据信息挖掘技术是高校图书馆利用率的保障,文献阅读数据是高校学术研究的依据。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效率带去保障。

四、基于大数据环境下,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个性化推动服务

传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推送服务包括两种基本模式,一是针对定制个性化服务的用户推送;二是面向全体用户进行推送。若高校图书馆采用面对全体用户推送信息资源方式,致使信息资源推送缺乏针对性与目的性,存在诸多大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进而放弃推动服务信息的阅读,导致图书馆信息资源推送服务失败。基于大数据作用下,读者信息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达到与图书馆互动的目的,例如,移动、微博、QQ以及微信等形式,为图书馆信息资源推送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利用大数据的关系分析法,辅助图书馆管理者准确预测大学生读者的阅读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信息资源推送活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提升图书馆信息推送效率。

五、小结

总而言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各行各业向前发展的动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亦是如此。因此,为保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性,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高校图书馆应以科学技术为指导,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效率,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南.基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推送服务[J].激光杂志,2015,02:39-40.

[2]张颖.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449-452.

上一篇:按揭贷款风险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医院病种成本核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