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保留《中药学》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尝试教学模式创新——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课前-课堂-课后实时科学全程监测并反馈教学效果,构建了《中药学》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研究逐步完善定型,弥补了传统翻转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工具及手段限制而难以有效收集教学数据、客观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的短板。同时,实现了《中药学》传统教学法与“互联网+”的有机整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 中药学;雨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全新变革。为适应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最佳教学境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如PBL、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理念、新方法。给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带来极大挑战[1]。为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需要,在《云南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年)》建设纲要指导下,开展本项教改研究。

近年來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有效契合师生熟识的软件 PPT 和手机微信,实现“课前-课上-课后”教学过程的全方位互动[2]。基于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成熟且智慧教学手段,包括师生实时多元互动,教学全周期数据分析和及时反馈等,能有效保证《中药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开展。

《中药学》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是本着“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雨课堂”智慧平台上,有机整合中药学传统且有效的多种教学法(如递进法、实践法、类比法、趣味法等)于翻转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中[3]。即用“雨课堂”智慧工具,适时向学生手机端推送视频、音频、课件和习题等学习资源,助其自主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课堂中开启“雨课堂”授课,学生通过“不懂”按钮,“弹幕讨论”“随堂测试”等功能与教师有效互动。线上线下的学习过程中,“雨课堂”能够动态记录学生全部学习行为,教师通过整合统计数据,量化分析和评估教学情况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课前-课堂-课后全程教学效果科学监测及反馈。

1 《中药学》教学模式现状

1.1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现状 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为目标和己任[4]。传统《中药学》的教改多侧重于学习内容、记忆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结果多限于某一方面的提升与改进,较难全面、综合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亟待探索该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

1.2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应用现状 笔者多年来一直尝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并运用于《中药学》部分章节理论及实践教学中。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且受到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局限。主要体现在:①目前的翻转课堂实施主要基于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但是学生平时并没有养成经常上平台的习惯,所以会出现教师布置了任务学生由于没有收到提醒而不知道;②翻转课堂的课内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的讨论和答疑解惑不是特别方便;③翻转课堂的开展过程中,缺乏有效教学数据统计,教师难于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诉求。

“雨课堂”的出现为翻转课堂的开展及教学效果评价提供很好地解决方案,除能够便捷推送教学资料外,还可高效实现课堂互动,实时追踪、量化、评价学生课堂内外的每个学习环节。

2 新教学模式构建价值

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围绕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和《中药学》教学大纲内容,紧密联系《中药学》传统教学中应用的递进法、类比法、实践法、趣味法,将其有机整合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中,递进教学法教学思路清晰、主线明确、提纲挈领。可作为学习《中药学》思路训练学生掌握,以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类比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横、纵向系统思维;实践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趣味教学法可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

本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延展了教学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潜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保持师生间多元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及效果,从而有效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督促其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学习统一,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3 新教学模式构建方法

3.1 实施方案之《中药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思路:翻转课堂教学法为支撑,递进教学法、类比(同章横向或不同章纵向联系对比)教学法为基础铺垫,认药识药实践教学、趣味教学相互配合。实施全过程借助“雨课堂”的先进教学平台,课上创新师生互动,包括课堂弹幕——轻松组织讨论,活跃气氛;匿名反馈——学习遇到困难,匿名反馈教师;限时测试——随堂知识测试,成绩实时统计;PPT 同步——不再拍照抄写,专注听课和思考。课下轻松翻转课堂教学法,包括随时推送预习资料(含视频、音频、PPT、习题等)+语音讲解;难点报告反馈,师生及时沟通交流;课后推送的测试习题、思维拓展题、古今中外文献科技资料等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习题和作业,讨论区和教师交流探讨学业问题。教师统计相关数据,分析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而总结和评价教学效果。

3.2 实施方法

3.2.1 课程前期基础铺垫

3.2.1.1 递进教学法 按照从共性到个性、从同点到异点、由一般到具体、由浅入深的思路,提纲挈领的以中药功效及应用为主线,以章、节、药物及综合内容等层次讲解《中药学》各论每章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2.1.2 类比教学法 以功用异同为主线,将同章节或不同章节相关药物做比较,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做到能灵活区别使用药物,有利于培养学生横向及纵向系统思维能力。

3.2.2 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在课程前期递进教学、类比教学等基础上,结合“雨课堂”特征,对原有模式进行改进创新,构建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和图2所示)。翻转课堂知识的传授在课前,学生根据老师推送的资源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而课上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一步完成探究、实践活动。根据翻转课堂的特征,整个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内-课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利用“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开展实施[5-6]。

3.2.2.1 课前 教师利用“雨课堂”布置学业任务,推送预习资源(包含视频、习题和语音讲解);学生在“雨课堂”手机或电脑终端自主完成课程预习,学习基础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参与在线测试等,与教师在线互动,并上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雨课堂”查看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优化教学设计方案。

3.2.2.2 课中 教师利用“雨课堂”开启授课,精讲并拓展学生课前学习中的难点,与学生讨论、展示成果,推送试卷和习题对学生进行实时测评,学生通过“不懂”按钮和“弹幕”将实时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记录学生学习轨迹相关数据,及时调整课堂活动和重点,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3.2.2.3 课后 学生依照自身学习情况及时利用“雨课堂”推送的所有教学活动资料来复习巩固所学课程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习题和作业,并可以在讨论区就学习问题与教师互动交流,教师收集学生答题数据,熟悉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和总结。

3.2.3 实践教学和趣味教学配合补充 利用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模拟药房、中药调剂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等学校丰富的教学及科研资源,在课程学习全程中穿插实践教学和趣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激发学习兴趣,配合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工作。

3.2.3.1 实践教学法 PPT课件或视频感官性的初识药材原植物和标本,补充辨识药材饮片、药材标本,有效利用学校中医药博物馆实地及数字虚拟教学资源多方位强化同学的实践能力。通过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同学对理论教学的掌握和理解。

3.2.3.2 趣味教学法 合理应用本法可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气氛活跃。熟悉基本概念、重点理论后,适当拓宽学生知识面,即有古今病案、药名来历、药史趣话、中医药掌故等优秀传统文化,又涵盖中药现代研究内容,该法适当融入以下三阶段过程中。

3.3 实施步骤

3.3.1 第一层次——夯實基础 采用递进理论教学法。在基础知识铺垫上,教学的前三分之一时间,以打基础为主。学习中药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用传统中医药语言表述学科内容。在饮片辨识实践教学时,从各论“解表药”开始,同步携带中药饮片标本,使学生通过性状特征直接辨识饮片、巩固知识。通过“雨课堂”进行课上随堂测试,课后推送相关知识点习题汇编、药材饮片PPT,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3.3.2 第二层次——实践内化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实践教学+类比教学法。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教学的中三分之一阶段,药味增多,学生开始混淆、遗忘。拟在递进教学法的基础上,引入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增加章节药物功用类比,引导学生课前制作思维导图,温故知新,训练其横纵向思维能力;课堂分享并讨论,教师评价;课后总结巩固,并触类旁通提出新思考。期间利用“雨课堂”技术资源,教会学生以药物功用为主线,归纳整理药物临床应用之异同,特别是性能、功用等方面的个性特点,并分门别类制作思维导图,教师量化评价,灵活的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应用能力,解决临床用药实际问题。

穿插药材识别、汤剂煎煮实践教学向同学展示道地药材幻灯片及实物,结合学校中医药博物馆教学资源多方位强化同学的实践能力。通过汤剂煎煮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同学对理论教学的掌握和理解,又可使同学具备指导患者煎煮处合格汤剂的能力,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及疗效。故此,拟定附子久煎、石膏先煎、薄荷后下、辛夷花包煎等实践教学。

3.3.3 第三层次——拓展升华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深化翻转课堂教学:教学的后三分之一阶段,基础知识及章节学习已过半,学生已有一定的中药学基础以及实践技能,这时可选出一部分章节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帮助下,以自我探究、实践及成果分享展示为重要形式,完成教学大纲及教学质量标准要求的内容。将翻转课堂形式探讨内容及结果上传“雨课堂”班级平台,利用多元化技术呈现形式,供教师及全班同学课堂及课后互动讨论及评价学习效果。

带领同学参观标本馆,结合药物饮片实物,多方位强化同学的实践能力,深化拓展同学实践能力;开展中药调剂实验,加强同学对传统医学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使同学了解到作为中药调剂师、药师的工作流程与责任;开展临方炮制实验,初步掌握该方面技能,拟定土炒白术,增强健脾燥湿功效;柏子仁制霜,降低滑肠之性;久煎附子减毒等。

上述3个层次全程实施过程中应用“雨课堂”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数据全周期采集,整理分析课前预习、课堂听课效率及课后自主巩固复习情况等课程数据,客观量化学生学习情况,并将数据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教师,实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及教师改进教学方案,最终以全面、客观地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

4 效果评价

采用学生评价、理论测试和实践考核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基于“雨课堂”的《中药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

4.1 受试对象 随机选取中药学院中药学专业2018级两个班,试验组(53人),采用新教学模式;对照组(51人),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两个组均为使用“十三五”规划中药学教材及教学大纲,且为同一任课教师。

4.2评价方法

4.2.1 学生评价 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以匿名调查的方式调查试验组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观点(如学习兴趣、注意力集中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提高等)和教学满意度调查(包括“模式”“大纲知识点掌握”、对“知识、技能目标完成”情况的满意度,课堂参与度等)。观点看评价打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教师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发放至各班级群,由学生客观评价、匿名填写。

4.2.2 理论测试 由教师统一命题和阅卷的期末闭卷考试,测评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程度,卷面分值100。

[JP3]

4.2.3 实践考核 在学校模拟药房中进行中药处方调剂试验教学;常用中药饮片性状辨识现场考核。

4.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4 结果

4.4.1 學生评价 发放调查问卷104份,收回有效问卷104份,回收率100%。调查数据分析得出:试验组学生对各项教学观点评分和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超过75%的学生对该教学新模式满意,雨课堂配合下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知识点掌握、独立自考能力调查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助于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4.4.2 理论测试 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得出:试验组学生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绩等级划分:<60分不及格、60~69分合格、70~79中等、80~89良好、90~100优秀。由两组学生的成绩等级分布区间结果看出,试验组超过80%的学生成绩能达到70 分以上(共43人);对照组成绩优秀0人,成绩多分布在60~69分区间,有27人(占52.9%),不及格10人(占19.6%)。由此可见,试验组教学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4.4.3 实践考核中药调剂实验报告和常用中药饮片性状辨识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3个等次。试验组优秀25人、良好17人、合格11人;对照组优秀20人、良好13人、合格18人。其中,试验组优秀和良好等次均高于对照组。

5 结语

对于教师而言,“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简便易学,交互性好,有助教师便捷地构建个性化专属翻转课堂;对于学生而言,移动设备的智能手机更具亲和性和认可度,使同学们能真正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实现“智慧化”和“人性化”的翻转课堂;对于平台而言,“全景式”记录教学大数据,客观定量分析学生学习状态,可供教师及时根据上述评估结果科学地进行动态教学策略设计。

本教学模式的特色与优势在于:在“雨课堂”教学环境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紧密联系《中药学》多种行之有效地传统教学法并有机契合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弥补了传统翻转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工具及手段限制而难以有效收集教学数据、客观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中存在的短板。

参考文献

[1]曹群.“雨课堂”在商务英语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4):151.

[2]王瑞娟,印志鸿.雨课堂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8(1):38-40.

[3]王君明,裴莉昕,崔璨,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中药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9):56-57.

[4]邓玉群.解读“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5):169-170.

[5]张艳青,程宏,梁景岩,等.雨课堂作为形成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实践[J].基础医药教育,2020(3):226-228.

[6]毛齐明,王莉娟,代薇.高校翻转课堂的实践反思与超越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9(12):75-80.

(收稿日期:2020-07-15 编辑:陶希睿)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中药学;生药学;对比研究

中药和它的药理论,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理论,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保藏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和辨证法原则理论。跟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下,中药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更新完善,展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成绩。然而,当下中药的发展还有些偏离了传统理论轨道,中华中药学有逐步被以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取而代之的的发展势头。但是,实际生药学与传统中药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

1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对比

根据中药和生药的定义来讲,“中药”指中医根据中医学理论实施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传统中药是有科学依据的、有其自然属性(性味、归经、升降 浮沉、形质等)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一系列。而“生药”是都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的统称,包括中药材以外的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

中医药学是五千年的历史的经验总结,是与西医西药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传统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引领下,还有具体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是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适用价值。中药的种植采收、炮制加工、配伍、调剂、制剂各环节都离不开 “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形质”,也就是中药性能的范畴。

生药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开始是19世纪初期叶德国学者正式使用pharm akognosie这一学科名字。这一名词使用是由希腊文“pharm akon”(药物)和“gnosis”(知识)连合而成,即“药物知识”。至于“生药学”这一名词是来自于日本学者大井玄洞的译著《生药学》。下山顺一郎于1890年出版了第一本《生药学》。我国学者赵黄于1905 年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时带回“生药学”一词,并于1934年与徐伯筠合编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篇。接着,叶三多于 1937 年撰写出了《生药学》下篇 。上下两篇《生药学》的内容主要阐述介绍国外书籍中收载的或供西医应用的生药,还开创了生药鉴定的近代理论和方法。

生药学的理论基础是许多学科理论结合的科学 ,其中有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和中医学等多个学科。核心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微观分析药物所含成分来分析研究药物,因为符合西药学理论所以更容易为西医所接受。所以说,生药学并不是以中医理论作指导,而更加依据于西方现代医学理论。

在20 世纪70和80年代之间,国外一些大学相继取消了“生药学”的课程教育,但是,我国的生药学发展没有出现这样情况,一贯保持发展时期。因为,中医中药核心具有有着使用天然药物的广阔市场和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随着分离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开发进步,新技术逐渐应用于生药检验鉴定,这些都推动了我国生药学高速发展。但是,生药学不是中药学,它与传统中药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中药学是中国历史的总结,来自中国、发展在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中药的产地、种植采收、传统炮制加工、调剂处方应付、传统中药鉴别、传统制剂等一系列。生药学是来自西方,用西方医学的科学理论来研究开发生药,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合成一系列问题。

2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治疗疾病的方法不一样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是: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疗。中医医学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规律,阐述疾病的原因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所致,按照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诊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病有阴阳,治病用的药一定有阴阳,中药的药性,“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升降浮沉等也都有阴阳归属。调理治疗疾病时,依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给出治疗方法,再根据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采用相应的药物,调理正阴阳失调状态,改善阴阳平衡,所以达到治愈疾病之效果。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所以,中华中药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诣在中医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养生一系列调理额。

中华中药学研究的是“中药”,生药学研究的是“生药”,核心的区别在于“中药”有属性,在中医理论引领调理为主。“生药”是没有属性的,分析研究的是化学成分,不能服务于中医理论。

传统中药指出,各种药物都有本身的药性,所谓的“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药物性质和性能的统一称呼,涵盖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沉浮、性味归。还有,中药的功效取决于中药材的药性、药物的形质和入药部位等。但是,生药学研究则是中药的功效取决于所含成分。这也是中药与生药的最根本不同。

3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对中药质量好坏鉴定不一样

中华中药学注重的是,中药材的质量与产地、栽培、加工、等级、规格有关,然而,生药学则更加重视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例如金银花,中华中药学认为金银花以花小无开口、 颜色黄白色、形丰满、质重者最好。因河南产的密银花最好,山东产的东银花用量最大。但是,生药学理论研究结果是,按照金银花中化学成分绿原酸含量的高低来衡量,灰毡毛忍冬好于正品金银花忍冬,有利于更好的提取绿原酸的原料。就种致病菌和病毒的抑制、杀灭功能也胜于济银花和密银花[2]。

4 当下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制约和发展轨道偏离

生药学引入中国以后,通过对中药的开发研究,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还逐渐与中药鉴定学结合密切。生药学的分析研究,给准确识别、鉴定中药基源的种类,调查、考证中药的资源起到了积极地推进动作用。然而,需要我们重视的是,生药学和中华中药学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不同的发展历史。当下生药学的研究成果很多都加入到中药工作中,会使人们出现误会,以为生药学就是中药学,中药学被生药学理论束缚,无法在原轨道上正常发展,而且被逐步取代。好像中药学唯有走成分研究的方法,才是现代化,偏离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新药开发只研究其有效成分,没有按照君臣佐使的中医理论进行配伍。不然也不会说不清几种成分是有效的,判断标准没有按照中医理论。错误的认为不研究化学成分就不能称其为科学研究,论文如果不涉及生药学研究,好像就没有分量。这一现象,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受到了曲解,严重制约中医药理论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多考虑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从这方面去进行探讨研究生药学,更好的推动中药理论发展。

5结语

当下中药研究需要遵循中药自身的自然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还有有效成分单体的提取利用,这类分析研究并不能完全涵盖中药的全部功能。当下中药研究所面临的困扰和难题也是探索中药当下研究的新思路,尽量杜绝按照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中药的发展一定跳出过去陈旧的研究思路,逆向思维,要与时俱进按照中医药基础理论来开发新的研究、探索中药治疗疾病的原理,走中华特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黄璐琦 , 张瑞贤 , 曹春雨.我国生药学的历史回顾[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 25(4):195.

[2] 童巧珍 ,周日宝, 贺友舜 ,等 .灰毡毛忍冬花蕾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测定 [ 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 , 6(2):61.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药物治疗管理(MTM),是指具有深厚药学知识、技术、能力等专业优势的药师为患者提供的用药指导、咨询、教育等专业药学服务。MTM服务有助于促进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并能切实体现临床药师工作价值,还可大幅节约国家与患者的药品开支。因此,在临床药师培训中开展对MTM的教学尤为必要。现将MTM应用于临床药师培训的模式进行构思与探索,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关键词] 药物治疗管理(MTM);临床药师;培养模式;合理用药;初步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mode of medical treatment management(MTM) applied in clinical pharmacist training

LIAO Yin XU Ch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50, China

[Key words]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MTM); Clinical pharmacists; Training mode; Rational use of drugs;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药物治疗管理(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MTM),是指具有深厚药学知识、技术、能力等专业优势的药师为患者提供的用药指导、咨询、教育等专业药学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与依从性,进而培养患者正确的自我用药习惯及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1]。MTM服务发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2003年经美国国会通过的医疗保险现代化法案(medicare modernization act of 2003,MMA)明确规定,医疗保险中的D类承保公司(medicare part D insurers)要为其受保人提供MTM服务[2]。时至今日,MTM已经成为美国医保用以控制药费及提高医疗质量的极为有效的工具之一。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不断摸索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药学服务与发展方向。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3-4][国办发〔2017〕13号]第十七条明确指出:“积极发挥药师作用。落实药师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药师在合理用药方面的作用。各地在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时,对药师开展的处方审核与调剂、临床用药指导、规范用药等工作”。这说明我国政府已意识到药师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已着手从政策上将药学服务的工作重心由“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化,工作模式由“供应保障型”向“服务技术型”转变。而MTM无疑是体现药师工作价值与技术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有效途径。

如上所述,MTM的工作目的、方法、内容与理念均与临床药学相一致。在临床药师的工作中开展MTM服务,不仅可以体现药师的自身价值与专业优势,更是提高患者用药效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临床药师的培养过程中,进行MTM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环节。笔者拟在今后的临床药师培训中加入MTM服务的相关内容,以期提高临床药师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

1 在临床药师培训中所需加入的MTM服务要点

1.1 药物治疗回顾(medication therapy review,MTR)

药物治疗回顾(MTR),是指全面收集患者用药信息,系统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发现药物相关的临床问题并根据重要性进行优先级排序,制定下一步用药计划及解决方案的过程[5-7]。MTR是进行MTM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提高药师及患者对其治疗药物的认识,消除患者的用药顾虑,解决患者的用药问题,进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用药管理与自身健康掌控能力。

1.2 個人药物记录(personal medication record,PMR)

个人药物记录(PMR),是指患者所有在服药物的综合记录,其包括所有在服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草药及相关制剂、保健品及膳食补充剂[8]。PMR以电子表格为宜,但无论是电子版还是手写版都应简单易懂并可随时更新。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2)治疗团队基本信息:主治医师姓名与联系方式、药师姓名与联系方式、家庭紧急联系人姓名与联系方式;(3)患者过敏史(患者的过敏原、过敏类型、过敏症状等);(4)用药记录(患者的所有在服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服药周期、适应证等);(5)其他潜在的用药问题,如患者对所服药物的关注点;(6)更新时间及相关人员签字。

1.3 药物治疗相关行动计划(medication-related action plan,MAP)

药物治疗相关行动计划(MAP),是指药师对患者的用药情况与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后,制定的下一步药物治疗方案的文件[9]。MAP是由药师与患者共同协作完成的,其内容仅为患者可执行的、药师工作范围内的用药内容,不包括需医师或其他医护人员参与的治疗措施,这也是MAP有别于其他表格之处,一般包括:患者姓名及联系方式、主治医师姓名及联系方式、药师姓名及联系方式、患者下一步用药方案、下一步用药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患者反馈信息、预约随访时间、记录登记时间等。

1.4 药师干预与转诊(intervention and/or referral)

药师干预,是指在MTM服务中,药师以患者的治疗利益与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干预[10]。其干预内容包括:(1)药师与患者共同干预解决的药物相关问题;(2)药师与医生、护士等医疗团队合作干预解决的药物相关问题。

而部分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较为复杂、也较为特殊,故其对药学服务的需求程度与深度可能远超MTM的服务内容。在该情况下,若药师无法解决现有的药物相关问题(如疾病需重新诊断或评估、患者出现疑似药物不良反应等),则应将患者推荐给专科临床药师或更加专业、更有经验的上级医师处理,此过程即为药师工作转诊[11]。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在服用治疗窗较窄的高风险药物时(如华法林、甲氨蝶呤),药师应将患者转诊于经专科培训、具有资质认证的临床药师处理,从而保证患者使用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1.5文档记录与随访(documentation and follow-up)

文档记录是MTM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格式的文档记录,不仅有利于药师与医师、护士等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从而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与治疗效果,保证患者治疗的延续性;还有利于物化药师的工作量,作为患者支付医疗服务的依据,并体现药师的工作价值[12]。文档记录的格式应规范专业,现多采用“SOAP”格式(主观信息、客观信息、评估、计划)[13-14],记录方式,以电子记录为宜,进而便于更新患者的药物治疗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各医疗机构间采用统一格式的文档记录,有利于患者在更换医疗环境时其药物治疗信息传递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文档记录完毕后,药师应向患者反馈相关信息,并将更新后的MTR表、PMR表、MAP表及其他用药指导材料交予患者,并口头解释、强调患者下一步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疑惑、忽略的问题进行用药咨询与教育[15-16]。

2 在临床药师培训中进行MTM教学的优势

2.1 MTM有利于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

MTM作为美国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医疗服务项目,其主要的实施人群是社区药房中的药师[17-18]。借鉴美国MTM的培养模式与经验,在我国的临床药师培训中开展对MTM服务的教学,可大幅提高临床药师(尤其是来自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的药师)对慢性疾病且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提供治疗药物审核、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与医师共同制定药物治疗方案、用药咨询与随访等药学服务能力,从而监管患者的长期用药,提升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与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规避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而与医生、护士组成治疗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更为专业的医疗服务。

因此,在临床药师培训中开展对MTM服务的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临床药学的工作内容,促进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中的临床药学发展,填补社区卫生服务中药学技术服务的空缺,进而促进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用药指导与教育等药学技术服务的联动。

2.2 MTM有利于体现临床药学的工作价值

目前,MTM服务得到了美国大多数病患的广泛认可。如Ramalho对1998~2008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9068名MTM受众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时发现,约99.0%的患者表示MTM服务帮助其知晓了在服药物的治疗目的、治疗方案与药物服用方法;约95.3%的患者表示MTM服务使其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提升;约98.1%的患者愿意将MTM服务推荐给自己的亲朋[19-20]。由此可见,MTM服务确能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与生存质量,从而提高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故我国可将MTM服务做为药学服务的突破口以体现临床药学的工作价值。

2.3 MTM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药师的沟通能力

目前,我国临床药师的核心工作理念是为临床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而这种服务的基础固然是药师与患者、医师得到有效地沟通。MTM服务同样十分注重药师与患者、医师的沟通。

在患者方面,MTM服务不仅规范了药师与患者沟通的内容、流程、模式与表格,比已往的“问诊”更能详细与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MTM强调患者要与药师共同制定药物治疗相关行动计划(MAP),在制定过程中药师需考虑患者的关注点与难易程度,从而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为患者提供可行的MAP,而不是将正确知识填鸭式的灌输于患者。这不仅有利于患者通过取得阶段性胜利而获得成就感,增强患者继续治疗的信心,进而对药师产生认同感;还有利于体现临床药师“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包括尊重患者对自身的治疗意愿、同理心等人文关怀。而在医师方面,MTM规范了MTR、PMR、MAP、转诊单等相关文档记录的格式与要求,使患者的所有MTM资料均较为专业、統一、简洁又不失委婉,大幅度提高了与医师交流、探讨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效率,减少了沟通中的误差与错误。

因此,在臨床药师的培训过程中,进行对MTM服务的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药师的沟通能力。

3 展望

综上所述,MTM服务有助于促进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并能切实体现临床药师工作价值,还可大幅节约国家与患者的药品开支。由此可见,在临床药师培训中开展对药物治疗管理(MTM)的教学是确有必要的。

本单位作为一所首都大型三甲医院的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肩负着向行业、向社会输送高水平临床药师的重任,而MTM无疑是提高临床药师专业技能与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且MTM也是当今临床药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在今后的临床药学培训中,开展与讲授MTM的相关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培训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MTM的培养模式,努力促进MTM与临床药学的融合,进而有力推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Pellegrino AN,Martin MT,Tilton JJ,et al.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services:Definitions andoutcomes[J]. Drugs,2009,69(4):393-406.

[2] Bluml BM. Definition of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wide consensus[J]. J Am Pharm Assoc,2005,45(5):566-572.

[3] 国务院办公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2009-04-08.

[4]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Z].2017-02-09.

[5] Manley HJ,Cannella CA.Nondialysis (home) medication utilization and cost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hemodialysis patients[J].Nephrol News Issues,2005,19(2):27-28.

[6] Anonymous. Summary of the executive sessions on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programs:Bethesda,maryland,June 14 and August 18,2004[J]. J Manag Care Pharm,2005, 2(2):179-186.

[7] Mitchell JB,Jessica Frank.Analysis of parmacist-provided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MTM) services in community pharmacies over 7 years[J]. Manag Care Pharm,2009,15(1):18-31.

[8] Sound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programs[J]. J Manag Care Pharm,2006,12(3):2-13.

[9] American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an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ain drug stores foundation.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in pharmacy practice:Core elements of an MTM service model(version 2.0)[J]. J Am Pharm Assoc,2008,48(3):341-353.

[10] American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an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ain drug stores foundation.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pharmacy practice:Core elements of an MTM service(version 1.0)[J]. J Am Pharm Assoc,2005,45(5):573-579.

[11] Cranor CW,Bunting BA,Christensen DB. The asheville project:Long-term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of a community pharmacy diabetes care program[J]. J Am Pharm Assoc,2003,43(2):173-184.

[12] McGivney MS,Meyer SM,Duncan HW,et al.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Its relationship to patient counseling, disease management,and pharmaceutical care[J]. J Am Pharm Assoc,2007,47(5):620-628.

[13] Doucetle WR,McDonough RP,Klepser D,et al.Comprehensive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Identifying and resolving drug-related issues in a community pharmacy[J].ClinTher,2005,27(7):1104-1111.

[14] Smith SR,Catellier DJ,Conlisk EA,et al. Effect on health outcomes of a community-based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program for seniors with limited incomes[J].Am J Health-Syst Pharm,2006,63(4):372-379.

[15] Isetts BJ,Schondelmeyer SW,Artz MB,et al.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of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services:The Minnesota experience[J]. J Am Pharm Assoc,2008,48(2):203-211.

[16] Barnett MJ,Frank J,Wehring H,et al. Analysis of pharmacist-provided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MTM)services in community pharmacies over 7 years[J]. J Manag Care Pharm,2009,15(1):18-31.

[17] Clpolle RJ,Strand LM,Morley PC,et al. Pharmaceutical care practice:The clinician’s guide (second edition)[M]. New York:McGraw-Hill,2004:168.

[18]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Pharmaceutical Safety and Savings[EB/OL].(2010-11-01)[2010-12-08].http://www.ncsl.org.

[19] Ramalho de Oliveira D,Brummel AR,Miller DB.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1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a large integrated health care system[J]. J Manag Care Pharm,2010(16):185-195.

[20] Iyer R,Coderre P,Mckelvey T,et al. An employer-based,pharmacist intervention model fo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Am J Health-Syst Pharm,2010,67(2):312-315.

(收稿日期:2017-09-19)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学;科研素质;培养

2015年4月,工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二部委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规划中强调加快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5月,国务院颁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充分说明中医药行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心之一。中医药大学作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中药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型中药学专业人才是当今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所在学院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实践探索和取得的成效,探讨中药学专业人才科研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

一、加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策略

(一)入学专业教育是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美好开端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走进大学校门、开启求学之路的第一堂课,是大学生打好基础、完成角色转变、树立信心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纪律观念、行为准则的关键时期[1],也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2]。而入学教育一般包括基本教育和专业教育,入学基本教育是成就优秀大学生的关键,而专业教育则是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美好开端。

我院入学教育分三个层面,首先是新生见面会,辅导员、班主任和同伴辅导员与新生面对面交流;其次是全校入学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适应能力教育等;再次是学院举办专业教育,各专业负责人介绍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现状及前景、学习条件等。专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入学专业教育是给学生划一个轮廓,让他们自己绘制美丽的专业蓝图。

(二)由浅入深的专业理论教学为培育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院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及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发等领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产与鉴定、炮制与制剂、质量分析、药理与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专业人才。

我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基础化学,生物学课程,中药学相关课程,药学相关课程。

中药学专业理论课是学生学习的理论课程,带领中药学学生对本专业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在教学研过程中,老师能发现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所以,理论课的学习是基础,也是补充。

(三)实验技能操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寻找科研兴趣点

中药学本科生实验技能培养以师生为主体,学校学院为实验提供场所、经费等条件。技能操作有理论课教学实验,野外采药,科研助理,开放性实验,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等。

我院中药学本科生开设专业理论课对应的实验课程。此外,学院老师招募科研助理,协助老师或研究生做一些实验项目;各教研室还开设本专业的开放性实验,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实验;学院组织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指导老师团队,系统培训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等;校团委、院科教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科研活动。

(四)科研思维训练,科研能力培养,开启科研之旅

中药学本科生在理论课学习和实验技能操作过程中培养科研兴趣。其科研意识和兴趣的培养是有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提。因此,培养其科研兴趣,激励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对于培养中药学专业科研人才至关重要。在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兴趣方面,我院着手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校院领导高度重视中药学本科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为有效激励中药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兴趣,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思维,提升科研素质,学院开设院内教授系列讲座,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有关科研活动,增强自身科研素养。

第二,邀请国内外中药学、药学专家开设系列讲座。先后邀请美国密西西比大学Ikhlas A.Khan教授、Dale G. Nagle教授,美国农业部David Wedge教授,美国南伊利诺伊州大学曹德良教授,加拿大Alberta大学Raimer Loebenberg教授、Raimer Loebenberg教授,卡尔加里大学郑熙隆教授,巴基斯坦国家科学院主席Atta-ur-Rahman院士,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果德安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孔令义教授等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指导。这些学术活动既是学术盛宴,也是最好的专业思想教育和科研意识的启蒙。

第三,为推动我院与国外大学和机构的合作,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以与国外高校开展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为基础,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国(境)外学习和研修。已先后已选派10名优秀本科生(2014年4名,2015年6名)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交流学习。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于2014年参加以中医药为主题的香港文化交流之旅,推动了两地教育交流。这为提高我院中药学本科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

对本院中药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参与了科研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通过文献检索查找所需专业资料,既锻炼了学生运用检索工具,也训练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2)通过参与科研实验,动手能力得到了训练,养成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3)通过科研选题、设计方案、申报立项、完成实验、课题总结、答辩、撰写科研论文等,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的机会;(4)通过学生结题、撰写研究成果简介等科研过程,使学生尽早进入各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二)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和锻炼

通过参与科研素质训练的各项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而激励自己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自身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水平都有了明显进步。对我校历年推免生进行调查,发现推免生除了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强外,几乎都参与过科研工作。

(三)学生的科研活动取得可喜成绩

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五年来学院在挑战杯比赛和学生科研课题申报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院学生每年均有获得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奖。药学院学生共获批科研项目78项(其中省级24项,校级53项),其中中药学专业学生科研立项占全院的二分之一。2011级中药学专业三名同学在全国首届中医药社杯全国中药学类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全国42个参赛代表队);三名同学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共126名选手,一等奖全国取9名,二等奖全国取18名)。

(四)培养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中药的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需要我们中医药人去传承、发扬、创新,但中医药的研究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大工程,需要知识面广且深的中医药团队去攻克[3,4]。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科研能力,为其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我们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三、思考

我院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在学校的关心下、学院的培养下,凸显出了不少中药佼佼者,但学院能否培养更多的能为中医药事业做贡献的优秀人才,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加快落实本科生导师制[5],让学生能更系统地接受科研训练;(2)给本科生开设本专业的综合大实验[6],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专业的本质;(3)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7]的质量要求。

四、结语

加强中药学本科生的实践动手、查阅资料、主动自学、科研思维、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科研素质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时代发展对中医药高校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药学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高校立足的根本。学校学院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关心、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本科生科研活动必将蓬勃发展,为其继续深造和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会有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综合性中药学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刘吕高,汤磊.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对策[J].新西部,2014,(3):107.

[2]李元元,李鑫.浅谈当代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时代教育,2015,(7):96.

[3]王永炎.中医药科研形势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7(17):705-707.

[4]张霄潇,莫美,马双成.中医药科研方向的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1(21):233-235.

[5]夏蓉,车念聪,王蕾,等.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型探究[J].中医教育,2015,3(39):46-49.

[6]牟佳佳,何永志,邓雁如,等.在药学专业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5,3(23):480-483.

[7]郑增娟,段煜,张维芬.提高地方高校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5,2(23):237-241.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培养适应中药事业发展需求的中药学人才是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中医药学生培养现状,文章对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基于“传承创新、适应社会需求”原则,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考核评价等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满足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资源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发展。

【关键词】 科研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藥治疗疾病历史悠久,中医药理论中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以及“治未病”等思想,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中药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趋势,但中药产业现代化及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接、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研发平台不完善、创新性不足等亟待解决[1]。人才教育和科研创新是中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广阔的发展前景刺激了市场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面向社会需求的中药专业人才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外,科研机构和企业都要求其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高校是培养中药专业人员的“摇篮”,培养模式对中药学人才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存在自编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面不合理,实践操作和科研思维训练不足,严重制约了中药学人才的培养质量[2]。因此,笔者以科研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对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 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药学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中医药学、现代中药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还要具备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的工作能力;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及政策的同时,对国际中药研究及贸易发展动态的了解也必不可少。高校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发展。就业和考研是毕业大学生的两种职业选择,面对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学校不仅要分析中药产业实际工作调整专业设置,还要根据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来增设相应的实践项目,以实现学校培养的中药学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为了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技术,大学生踏入科学研究领域普遍成为一种趋势,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实践基础,更加强调创新思维。学校在教学模式上应加强学生实践研究和科研学习平台应用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传承创新、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原则下,高校对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极其必要的,这将为创新性中药学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实践基础。

2 中药学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大学在中药学专业建设上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各学校对专业定位各有不同,所授课程宽泛而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由于专业整合优化水平不高,难以培养适应整个中药产业的多样性人才;第二,中药学科专业设置缺乏中医药特色,阻碍中药学精华传承;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落后的教育观念和陈旧教学方法,抑制学生的视野拓宽与思维创新;不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难以保证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1 以“中药”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 一种中药或活性成分开发利用需要经历道地药材鉴定、中药性状和物质基础鉴定、药理活性检测、中药加工炮制等以质量标准制定等一系列过程。中药学相关的基础课程联系紧密,缺一不可,中药专业学生应对每个环节熟悉,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储备。除熟知中药的药性、用药特点、毒性等药效学外,还应深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才有助于企业药物剂型开发。中药炮制工程与饮片生产过程、药物制剂辅料与包装材料应用、中药制药的生产设备与管理等知识在企业化生产中亦尤为重要。整个中药产业链融合多种学科,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利用专业资源优势来改变传统的单一模式,实施多元化的授课模式。除中药专业基础课程外,设置与中药学相关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基础课程实现不同学科交叉与融合,另外增设人文课程也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中医学理论发展相对成熟,而注重药学和医学的融合将使整个医药健康行业紧密联系。此外还可通过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不同学科老师可将所教学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并实现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同地区老师通过使用在线课程的模式,实现高效优质资源共享来解决某些区域优质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各个关联学科知识融合是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2.2 中医药思维的文化建设 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外,开展“第二课堂”锻炼课外能力可使学生切身感受传统中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高校注重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具有中药特色校园项目宣传中医药文化十分有意义。学生可在药用植物园中进行药物种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事件活动,来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这种药物种植的实践活动不仅强化专业知识,而且开发学生对中药资源综合利用的创新思维。“中药文化节”等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氛围中增加对中药的兴趣,从而提高专业水平。除此之外,图书馆内建立中药展览馆及标本馆可让学生通过辨识实际药材来巩固理论知识,并拓宽相应知识,学生掌握鉴别药材要点后,增加对中药材流通、贮存的讨论可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思维提供有利條件。

2.3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教师在教学质量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学生知识面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与教师讲授方式存在联系。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以及老师的讲解,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堂成为现阶段的主要讲授方式,但在短时间内学生难以接收消化大量的知识,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依旧使得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药学的发展现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通过临床案例讨论,加强学生对中药功效的理解;中药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的结合,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药正确用法;在课堂上提出如感冒、失眠、腹泻等常见病例,让学生对病因以及用药方式进行自由讨论,使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另外,在讲授过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通过课本和网络资源寻找答案,并以组为单位在课堂进行PPT展示介绍,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可加深所讲授内容的理解。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论是CBL教学、PBL教学,还是中药饮片识记教学,药性、功效与应用三位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均处于实践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引导,这要求教师既要具有创新意识,对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有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将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中。有效且丰富教学方式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中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学校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该项工作是学校对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建设全面的监督体制,从专家和学生两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学校邀请专家不定期检查各班各教师的授课情况和教学实施状况,学生通过填写课堂和学期末教学质量评价表来实现监督作用。教师与学生在“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的双向教学评价机制中相互促进。学生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课程考核除了必修课、选修课的理论考核外,还应对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另外,技能考核也同时进行。强化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保证高素质、高水平多样性人才输出的重要环节。老师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对学术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成绩一般划分为平时成绩(课下作业和课堂表现)、理论课成绩、实验课成绩,多方面的综合考评方式体现全方面发展的教育原则。总之,人才创新培养探索离不开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具有中药特色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基础,结合科研与企业岗位需求实现具有独特专业优势的综合性中药人才输出。各个高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需探索应用型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更应以提高中药专业应用领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目的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在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中起推动作用。

3.1 强化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首先,鉴于专业能力、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结合,来提高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关键问题的能力。除了理论学习外,学校还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药物种植和生产、医院和企业见习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训。除校内药植园参观以及药物栽培实践活动外,开展中药学专业学生野外实践、药材市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能增强其对植物来源性中药的掌握能力。学校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建设合作,邀请理论基础扎实的企业技术科研专家担任课程主讲人,校企为学生实践课提供见习基地,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依据学生的选择参与不同的实习岗位,如学生在制药企业研发中心实习可掌握中药新产品以及中药制剂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在医院短期实习了解中药临床使用,或进入相关行政单位学习药事管理知识。各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思考、探究,促进形成知识框架、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3.2 “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在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下,科研机构与学校的联系得到增强。教学为“源”,而科研为“流”,两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种模式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带动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验课程中加入自主设计实验,要求将课本上所学的中药学相关专业知识融入具体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基本的实验操作中实践能力亦得到有效锻炼。不同教师可根据专业研究方向给学生制定与教学内容相互补充的研究课题,在完成这些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同时,深刻感受了科研的魅力。另外,完善的科研条件不仅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训练,还能使学生提前接触前沿学科,为日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同时,除硕、博导师日常授课外,学校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开展学术讲座,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发展。学校科研平台以团体形式共同开展项目,增加老师、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交流,浓厚的研究氛围有利于增强本科生对专业性领域的了解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习阶段,学生进入学院实验室实习并自由开展科研项目,老师及研究生鼓励学生切实参与到中药研究。实习结束后,实验室人员会对学生科研项目进行检查并对查阅文献、技能掌握、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相关实验技术,积累经验的同时,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这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 中药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成果

基于我国及我校中药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我校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各大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同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和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提出了基于科研与企业岗位需求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创新培养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促进学生与行业、专业的沟通,为科研机构、企业培养定向输送中药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校以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为实践对象,对该新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在新模式培养下的中药学专业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每年为广东省输送中药学人才近200人。学生具有较为突出的实践能力,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在科研领域也产生了较多优秀的成果与著作。近三年曾获校级、院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第五届全国医药院校中药学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金银奖等诸多竞赛奖项。我校药学院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方针,下一阶段,基于我校侨校的生源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侨校特色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兼顾内招生和外招生特点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扭转当前我校创新型中药学本科人才培养与当地及港澳地区中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5 小结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既要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也要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中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药学人才参与,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院校以顺应新时代的需要为目的进行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中药学人才。以建设中药特色的学科为目标,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措施,以科研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对中药学人才模式进行探索。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还为科研和企业定向输送优秀的创新型中药学本科人才,实现兼顾中医药思想和应用型人才发展。当然,中药学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宏武,黄文龙. 从我国中药企业的现状看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3): 193-196

[2]黄真,钟晓明,陈建真, 等. 基于“传承创新、社会需求”的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7): 61-62.

(收稿日期:2020-09-01 編辑:刘斌)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目的: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调查医学类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就业情况和培养质量,以根据结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法:从就业过程、就业结果、对培养过程评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中医院校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结果:该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对就业质量的满意度较高,但对培养过程的满意度较低。结论:学校应明确非医学专业的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就业

在高校扩招、高校合并的态势下,我国各类专业型大学也逐步向综合类大学发展,同时卫生部在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动态调整医学教育招生规模与结构,优化学科和专业,推动以提高素质与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改革。如今,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我国近百所医学类院校中,均设有非医学类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因其投入少又热门,在各医学类院校布点数量位于前列。随着非医学专业的持续增设,问题随之暴露。由于医学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医学教育为主,使得非医学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对本专业认可度低、就业后稳定性差等现象。因此,对于医学类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的追踪调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某中医院校管理类专业为例,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对其2017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据以提出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和内容。对某中医药大学8个学院17个专业的2017届毕业生进行毕业半年后的追踪调查,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某中医类院校的两大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数据从求职基本情况、求职过程、求职结果、对培养过程的满意度进行研究。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短信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对201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度、工作稳定性、职业特色、求职过程、教育教学评价等32项。问卷收回率为82.3%,有效率为80.1%。

2 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总体情况

该校共设置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制药工程学院、医院管理学院、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中药临床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共8个学院,17个专业。据2017年12月31日前的问卷调查显示,管理学院的纯就业率(除去升学率)为58.00%,在8个学院中排名第三,升学率为14.00%,排名第七,灵活就业率为16.00%,排名第一,未就业率为12.00%,排名第七。其中,市场营销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88.89%和86.96%。由此可知,市场营销专业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率较高。

2.2 求职过程分析

2.2.1 求职成功渠道与求职过程难点

对求职过程的分析首先从求职困难的原因和求职成功的渠道进行分析。对于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均有47.06%的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实践经验的缺乏,其次是知识、技能达不到要求,再次是求职方法技巧缺乏,最后是社会关系缺乏。实践经验缺乏是学生这一角色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认为知识技能达不到要求占比也相对较高,反映出相应专业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所教授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有待改善。

从求职成功的渠道进行分析,28.33%学生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24.08%学生通过专业化的求职网站,14.31%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11.61%学生是通过父母及亲友推荐,9.21%学生通过校外现场招聘会,2.83%学生通过学校网站发布就业信息,1.70%学生通过校方(导师)直接推荐。反映出学校对于培养学生应聘技能和提供应聘渠道方面有待加强。

2.2.2 专业竞争力保障程度分析

专业竞争力保障度反映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找工作时所带来的竞争力的保障程度。市场营销专业竞争力保障度为50.00%,在17个专业中排名第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竞争力保障度为11.76%,在17个专业中排名15。表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找工作中不具有专业的竞争力,专业为自己就业的保障程度较低;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信心不足。

2.3 就业结果质量分析

2.3.1 专业相关度分析

专业相关度反映学生实际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2.9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2.29,在全校17个专业中排名靠后,表明学生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低。在从事低相关专业工作的原因中,有30.53%的学生由于个人兴趣不想从事专业相关工作,23.16%的学生想找相关工作但不符合要求,17.89%的学生想找相关工作但是机会太少,17.89%的学生因收入待遇和工作环境的关系不想找相关工作。就管理类的两个专业来看,市场营销专业因其专业性质使得的就业面较广,市场包容性强,专业相关性较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而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性较低,通过访谈发现,由于各类企业单位招聘中对于涉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一般招收工科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医药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生取得的是管理类学位,致使很多学生在应聘环节因不符合条件而不能报考相关岗位。

2.3.2 就业各方面满意度

对就业结果的满意度分别从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前景、薪酬进行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5分制对结果进行评分,如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学生对于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前景和薪酬的满意度在全校17个专业中位于前列。说明学生对于就业所处行业的市场情况较为满意,也说明了市场对于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需求。

2.4 对培养过程的分析

对培养过程的满意度分别从对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教学水平、教学态度4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问卷数据采用5分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在8个学院中,管理类2个专业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满意度排名第三,而对教育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六。表明学生对于管理类2个专业的教学培养满意度有待提高。

3 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情况信心不足,但就某医学类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来看,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进一步分析数据显示,在就业质量方面,该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对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前景、薪酬满意度较高;从对培养过程的分析来看,学生对于教育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较低;从求职过程分析来看,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找工作时所带来的竞争力的保障程度较低。上述结果表明,非医学生在就业认知、就业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亟需解决,它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工作、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明确专业特色,增强专业认同感

对于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来讲,有着天然的特色就是医学院校背景,如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为卫生医药行业培养营销人才,为我国健康卫生行业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从学生层面来讲,应做好自我定位,通过学校系统的学习,努力成为一名掌握一定医药知识和管理理论的复合型综合人才。从学校层面来讲,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避免搞全校“一刀切”,以及时了解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与需求,以提高非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医学专业属于医学院校的边缘专业,该类二级学院的教师一般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興趣及对专业的认同感,因此,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不容忽视。

3.2 完善非医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工作

学校应继续研究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按照专业不同的方向设置课程模块,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本专业目的是培养既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又具备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市场上对于具备计算机能力的工作岗位大多招收的是工科类学生而非管理类学生,这就需要学校层面继续研究与优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时根据市场需要做出调整。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学校应该明确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专业定位,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非医学类学生符合社会需求。

参 考 文 献

[1]陈沛军,李娟,梁嘉豪,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与趋向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3):38-40.

[2]刘堃,杜清,何晓敏,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214-215.

[3]徐晓炜,任晋文.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现状分析与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6):221-223.

[责任编辑:高海明]

上一篇:学校安全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机械类工程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