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校校史馆建设中的运用分析

2022-09-12

1 校史展览馆的作用

校史是一所大学发展轨迹的真正记录, 是学校发展的见证, 是学校历史的积淀, 是大学文化的映射和风格体现, 是一所大学“自我反省”和寻求发展的重要证据。校史馆的陈列内容, 能够对师生起到榜样传承作用, 同时对学校和师生起到规范约束和熏陶之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挖掘和梳理校史来促进文化建设资源。现代化的校史展览馆, 除了平面展示, 还要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声、光、电等展示手段, 来加强校史展览馆的展示效果。

2 多媒体信息技术概念

多媒体信息技术,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它分为两部分:“多”和“媒体”。“多”意味着不止一个;“媒体”的含义是指中介物、媒介物、传递信息的工具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各种非数值媒体信息在计算机内以数字形式表示, 并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媒体概念——计算机多媒体。由此把原来只能承担数值运算任务的计算机发展成为能对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活动视频和动画等多种非数值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呈现和传输的综合性工具。因此, 在计算信息技术领域, “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用来存储信息的物理实体, 如磁带、磁盘、光盘和半导体存储器 (U盘和移动硬盘) 等;二是信息表现和传播的非实物载体, 如数字、文本、声音、图形、图像、音频、活动视频和动画等。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载体的集成性、可控性和交互性, 以及信息处理的数字化等关键特性, 多媒体技术的范围相当广泛, 包括音频技术、视频技术、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大容量光学存储技术、超文本和超媒体连接技术、媒体同步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

3 多媒体技术在校史展览馆建设中的应用

3.1 多媒体技术辅助设计前期平面和场景模拟效果

以南京理工大学校史展览馆为例, 该馆建筑面积2895平方米, 其中布展面积2500平方米, 展线长度2173米, 平面布展图片 (含表格) 1892幅, 实物 (含复制件) 673件, 雕塑与场景还原9处, 多媒体设备12台 (套) (包括环幕影院系统, 视频、音频播放系统, 互动查询系统, 电子沙盘系统等) 。由中控系统控制的大量声、光、电设备以多种展出形式加强了校史展览馆的可看性、功能性和艺术性。

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 这些设备和展示, 都依赖于早期的平面设计和场景模拟, 要通过多媒体设计出来, 多媒体技术在校史馆早期的设计方案和效果展示中,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数字图像处理是展馆设计的关键技术

无论以何种形式展示, 除了展览大纲和文稿编辑以外, 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资料素材的收集、整理、编辑。使用扫描仪和数码相机作为静图素材 (图像) 采集与制作的工具。即将来源于各相关档案部门的馆藏图片档案、从历届校友处征集来的图片史料等予以采集而用于展览, 一般形成PSD (Photoshop) 或JPG (JPEG) 文件格式。

第一, 扫描仪是静止图像输入的主要设备, 可对正片、负片、反转片、图表等平面图稿进行扫描, 还可借助OCR识别软件进行印刷文字的识别, 有助于文本的大量输入。一般的照片可以选择300dpi扫描精度, 对于刊载于不同年代的报刊、杂志、画册上的印刷图片则选择去网纹方式扫描, 对于局部高精度方式扫描时则应先通过预览准确定位扫描区域, 以免扫描图像数据量太大而耗费处理时间。

第二, 数码相机是一种能够进行拍摄, 并通过内部处理将拍摄到的景物转换成数字图像的特殊照相机, 与普通传统照相机相比的优越之处在于拍摄的照片是数字化图像, 因此省去了胶片及冲洗的过程, 并且是直接将采集的数字图像信息保存在内部存储器 (DRAM或小型磁盘) 中, 由于带有与通用计算机通信的标准接口, 可以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所有技术。可用于建筑物实景、会议活动场景、实物等的拍摄, 以及对于年代久远, 且因扫描仪的热度会损坏照片表面药膜而不能扫描, 或者史料提供者不愿将照片提供扫描时进行翻拍。

第三, 对于相关单位提供的数码图片需要做审核、鉴别, 对于尺寸小于1MB的图片, 如果要利用其进行大画幅展示时则会出现马赛克而影响画面效果, 则不予采用。

3.3 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展板

对于收集到的图片、文献、证书等静图素材进行处理, 从而能够向策展公司的平面设计人员提供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图片。我们通常运用Photoshop工具软件或ACDsee工具软件等编辑静图素材。使用Photoshop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处理, 要注意的是处理素材要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要让处理后的素材从色调上和展板的主色调一致或者视觉上和谐平衡, 第二要让处理后的素材大小符合我们之前所划分好的区域大小。

展板是校史馆展出的最重要的成品, 展板的风格设计、展板的套头、色彩、整体格局的规划, 决定了展馆的品味和展示实力, 在展板的早期设计中, 必须依赖多媒体展示技术和手段, 才能将展板设计做的超前、美观、使用, 也只有在信息技术设计效果图定稿的情况下, 才可以保障展板的后期制作顺利和成品效果。

3.4 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参观中的人机互动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使得各种数据终端可以方便地接收和传递数据图像。高校校史馆的参观人群在场馆参观中, 由于个人手持的终端可以方便地接收到各种数据, 因此在参观中可以自行接收各种数据并实现人机互动式的交流, 增强了互动效果, 使得现代场馆的展示效果更为生动。

在国内一些大型的场馆建设中, 纷纷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现代化的互动环节, 使得更多的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 呈现在现代化的场馆中, 参观者在等待、游览、休憩中, 均可以凭借方便的数据终端, 获得更多的浏览内容, 感受展板和实景之外的很多文化、人文知识, 不仅提高了场馆展示的感染力, 更主要的是让人们更为方便地亲近校史馆, 感受更多的校史与人文!

3.5 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高校虚拟校史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高校校史馆纷纷运用各种声光电技术, 全方位展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 成为广大师生、来访校友和社会各界了解和领略高校发展的第一选择。然而对于一个高校来说, 无论校史馆设计和装修的多么厚重和大气磅礴, 但是实际参观者往往只有身临其馆, 才能感受其风范。

建立数字化三维实景校史馆, 运用多媒体技术全力打造虚拟的网上校史馆, 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 不论是在校师生, 还是远离母校的毕业生, 还是远在异地的社会各界人士, 均可以通过浏览网上三维校史馆, 了解一所高校的前世今生、学科背景、杰出校友、科研成就等内容, 同时可以实景感受那份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和岁月积淀出的校园风貌, 充分了解一所高校的整体风貌和办学实力和学科影响力。虚拟校史馆的建设, 依托多媒体展示技术才使得高校文化传承功能进一步扩大, 全力提升了高校的文化软实力, 成为高校最耀眼的文化名片。

摘要:校史展览馆真实的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传承了高校的精神文化和风格特色,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和发展载体。本文简述多媒体信息技术, 在校史展览馆建设中的运用。

关键词:校史馆,多媒体技术,图像采集与制作

参考文献

[1] 杨丽丽.计算机技术在展板制作中的应用[J].新疆化学工业学校:电子世界, 2013 (18) .

[2] 李磊.校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科教导刊, 2012 (5) :上.

[3] 赵勤.校史与大学文化[J].宁夏大学:内江科技, 2009 (1) .

[4] 李勇帆.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唐朝农业经济职能分析下一篇: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