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

2024-05-15

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精选9篇)

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 第1篇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12月做下腹部腹腔镜手术138例, 其中子宫肌瘤28例, 盆腔包块31例, 宫外孕61例, 阑尾炎18例, 年龄18~60岁, 体重38~80Kg, 心肺、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选用WZS~50F6型微泵输注药液。

1.2 麻醉与监测

术前禁食6h,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 鲁米那0.1g, 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输注复方氯化钠10~15m L/ (kg·h) -1, 根据血压调整速度, 常规侧卧位, 酌情选择L1~2或T12~L1穿刺, 向头置管, 平卧后面罩给氧3L/min, 硬膜外注药2%利多卡因 (含1/20万单位付肾) 5m L, 5min后无误入血管和全脊麻征象, 测麻醉镇痛平面, 再注入治疗量2%的利多卡因10~13m L, 10min后测麻醉镇痛平面, 平面控制在T8以下, 术中间隔30~40min追加2%利多卡因5~8m L维持。手术开始前缓慢静注丙泊酚1mg/kg和氯胺酮0.6mg/kg诱导, 当病人睫毛反射与意思消失, 对其大声呼唤无反应后, 用微量泵输注维持, 维持以丙泊酚2mg/ (kg·h) -1、氯胺酮0.6mg/ (kg·h) -1, 术中若出现皱眉或呻吟时可加大氯胺酮剂量0.9mg/ (kg·h) -1, 麻醉过程中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和氧饱和度, 并作记录, 在腹腔放气后, 停用丙泊酚和氯胺酮, 平均在停药8 (x-±s) min病人可清醒, 相当于手术结束时病人可完全清醒。

2 结果

几乎所有患者血压, 心率变化都不大, 术中肌松、镇痛、镇静效果满意, 41例 (约30%) 患者诱导后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但经托下颌处理后均在1~2min回升到95%以上;40例 (30%) 患者在腹腔充气时有心率下降, 经静注阿托品0.3~0.5mg后迅速恢复正常;32例患者有一过性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 均1~2min自行恢复;2例患者术中血压持续偏高, 给予酚妥拉明静滴后缓解。术后所有患者均无恶心, 呕吐发生, 均无不良记忆, 谵妄及恶梦等精神症状。

3 讨论

下腹部腹腔手术, 不仅需要肌松无痛, 还要镇静, 让病人感到舒适, 这类手术在上级医院多采用静吸复合全麻下完成, 但目前静吸全麻药都较昂贵, 有些病人经济上有困难, 而硬膜外麻药价格低廉, 可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但是单纯的硬膜外阻滞麻醉不能满足下腹部腹腔镜手术的要求, 特别是在气腹后病人感到腹胀难受, 因此必须复合静脉全麻让病人安静睡眠才能完成手术。丙泊酚与氯胺酮均具有起效快, 苏醒快的特点, 丙泊酚的镇静作用好, 但镇痛作用差, 对循环和呼吸系统抑制较重, 表现为血压下降, 心率和呼吸减慢, 外周阻力降低等, 单纯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患者对腹胀不适仍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如果用较大剂量会导致呼吸循环明显抑制[1];氯胺酮镇痛效果好, 并能通过兴奋交感神经中枢而间接兴奋心血管系统, 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外周阻力增强, 但有精神不良反应。两药合用不仅可以减少药物用量, 增加麻醉效果, 还可相互消除或减少药物对循环和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2], 有利于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3], 虽两药合用能出现呼吸抑制, 但比单纯使用丙泊酚对出现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低[3], 所以术中必须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运动情况, 及早处理舌后坠等问题。术中在开始腹腔充气停止充气, 少数病例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可能与氯胺酮兴奋交感神经中枢有关, 也可能与患者对二氧化碳代谢有关, 也可能是麻醉深度不够, 此时如用阿片类镇痛药如芬太尼要密切注意呼吸抑制的发生。

因此, 硬膜外麻醉复合小剂量的丙泊酚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下腹部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好, 苏醒快, 苏醒过程简单, 经济实惠, 适合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艾华, 徐贯杰.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1 (4) .

[2]冯行云, 钱艇, 江来, 等.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隆乳的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12) .

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实施阴式子宫全切术患者共150例,所选患者对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知情同意。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中年龄最小为38岁,最大为68岁,平均年龄为53.1岁;平均体重为54.1 kg;原发疾病分布情况:子宫肌瘤患者37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21例,子宫脱垂17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最小为37岁,最大为69岁,平均年龄为54.7岁;平均体重为53.9 kg;原发疾病分布情况:子宫肌瘤患者35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22例,子宫脱垂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选患者均在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心电监护。对照组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术前30分给予阿托品、苯巴比妥钠,麻醉诱导给予丙泊酚(1~2 mg/kg)、芬太尼(2~4μg/kg)、咪达唑仑(0.05 mg/kg)、维库溴铵(0.1~0.12 mg/kg),术中给予瑞芬太尼(0.1~0.3μg/kg)、丙泊酚(80~120μg/kg)输液泵控制维持麻醉。观察组患者首先在腰2~腰3间隙进针穿刺至硬膜外腔,试验量注入1%利多卡因约5 ml后,而后给予1.5%的利多卡因实施维持麻醉。观察组患者同时实施静脉麻醉,麻醉诱导所用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的剂量和用法同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和麻醉效果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麻醉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改变情况。麻醉效果评定:麻醉后实施手术过程顺利,手术顺利结束,麻醉效果评定为优;手术进展基本顺利,肌肉松弛状况好,麻醉效果评定为良;手术实施过程困难,术中需要不断追加维持麻醉药物,同时也需要追加促进肌肉松弛药物,麻醉效果评定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 14.0下对患者所得的平均动脉压、心率、麻醉效果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不同时刻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

观察组患者麻醉不同时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与对照组不同时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评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优57例(占76.0%)、良15例(占20.0%)、差3例(占4.0%),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0%;对照组患者中优57例(占65.4%)、良16例(占21.3%)、差10例(占13.3%),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6.7%;观察组麻醉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阴式子宫全切术能够显著减少对患者的手术创伤,但术中对麻醉的要求较高,如果术中不能够有效的维持肌肉松弛度,很难较好的把子宫从阴道拉出实施手术,影响手术进行[1]。所以要寻找更佳的麻醉方式来实施阴式子宫全切术。研究认为,单纯的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的麻醉用于阴式子宫全切术的麻醉效果并不是很好,需要多次追加药物等。本文中,观察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麻醉,虽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麻醉方式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但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之所以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其原因在于两种麻醉方式复合应用,全身麻醉并不能有效的松弛子宫而提高子宫松弛度,同时实施硬膜外麻醉能够阻断子宫及周围支配组织的神经,能够提高子宫的松弛度,提高麻醉效果[2,3]。所以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用于阴式子宫全切手术麻醉效果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用于阴式子宫全切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实施阴式子宫全切术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全麻,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不同时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分别与对照组不同时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用于阴式子宫全切手术麻醉效果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阴式子宫全切术,硬膜外麻醉,静脉全麻

参考文献

[1]黄献明.不同麻醉方法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手术的对比研究.中外医学研究,2011,33(2):25-27.

[2]朱洪远,刘充卫,姜华华.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比较.现代预防医学,2011,20(3):4306-4307.

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 第3篇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24-02

腹腔镜胆囊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但是,老年患者各脏器系统功能减退,对麻醉手术耐受力降低,且多合并有心肺疾病,特别是合并有高血压病,麻醉手术刺激可引起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及糖原异生,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及高血糖[1]。腹腔镜手术中有效控制不良应激反应,维持稳定的呼吸循环功能,保证氧供需平衡,术后让患者意识和自主生理功能尽早恢复,以减少并发症和意外情况的发生,选择麻醉方式尤为重要。我院自2009年2月~2010年12月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中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自2009年2月~2010年12月择期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60~85岁,体重40~79公斤,均无硬膜外阻滞禁忌症,随机分成,全麻组(Q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Y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血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麻醉方法:术前伴发高血压疾病者,嘱口服降压药至术前一天。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50~100mg,东莨菪碱0.3mg,Q组静注咪达唑仑0.05~0.07mg/kg,芬太尼1~2ug/kg,丙泊酚1~2mg/kg,维库溴铵0.07~0.1mg/kg麻醉诱导,给药后3分钟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行间隙正压通气(IPPV)。潮气量8~12ml /kg,吸呼比1:2,呼吸频率12~15次/min,FiO2为100%,气道压峰值压≤20cmH2O(1 cmH2O =0.098kPa),保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35~45mmHg(1kPa=7.5mmHg),CO2气腹压维持在8~12mmHg,头高15°,左倾斜10°。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麻醉异氟醚0.5%~1%,静脉连续输注丙泊酚1~2.5mg/kg/h,必要时间断追加维库溴铵0.02~0.04mg./kg及芬太尼1~2ug./kg。Y组选T9~10间隙硬膜外腔穿刺置管,然后给予1%利多卡因试探量5ml,麻醉诱导、呼吸机设置及气腹压同Q组。术中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麻维持。手术开始循环稳定追加1%利多卡因3~5ml,间隔45分钟硬膜外腔追加1%利多卡因3~5ml,吸入麻醉异氟醚0.3%~1%,同时静脉连续输注丙泊酚1~2mg/kg/h,必要时追加维库溴铵0.02mg./kg。

1.3评价指标:术中监测SBP、DBP、HR、SpO2、PETCO2、气道压。记录入室时(T0)、麻醉诱导前(T1)、氣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时(T3)、切皮时(T4)、拔管时(T5)SBP、DBP、HR,记录术中用药情况及患者麻醉恢复期情况:呼吸恢复时间(指停药到呼吸自然恢复的时间),拔管时间(指停药到拔管的时间),苏醒时间(指停药到意识自然恢复的时间),躁动例数及疼痛例数。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压与心率比较:T0时两组血压、心率差异无显著性;T1、T3、T4时,Q组SBP、DBP明显高于Y组(P<0.05); HR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T1 、T3、T4、T5时点与T0相比,Q组病人SBP、DBP无显著性,而Y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LC期间的HR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

2.2术中用药情况比较:Q组需用麻黄素例数为2例,而Y组为4例,Q组需用阿托品者为4例,而Y组为6例;Q组需用压宁定例者18例,明显多于Y组3例(p<0.05);术中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用量Q组多于Y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术后恢复情况:呼吸恢复时间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疼痛例数、苏醒期燥动例数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老年患者各个系统脏器功能减退,对麻醉手术耐受力降低,围麻醉手术期风险大[2]。麻醉手术刺激引起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及心血管意外发生。人工气腹可引起心输出量下降、高血压、体循环和肺循环血管阻力升高。术中维持好麻醉平衡,保证氧供需平衡,有效抑制不良刺激反应,维护好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是老年患者麻醉手术安全的重要保证。

硬膜外阻滞不同程度抑制了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大大减少了儿茶酚胺等活血管物质的释放,使阻滞区域内的小动脉和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降低了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了心脏作功[1],降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交感神经阻滞后,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氧耗量降低,心功能改善,特别对冠心病患者心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术中T1、T3、T4时,Q组SBP、DBP明显高于Y组(P<0.05),证明硬膜外阻滞能明显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阻滞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导,有效控制了术中的应激反应。

麻醉手术引起应激反应使机体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氧供需失衡。老年病人往往存在心脏疾病及高血压病,麻醉手术刺激引起儿茶酚胺释放量较正常时多,有效控制不良应激反应,是患者安全的有力保证。硬膜外阻滞可不同程度抑制应激反应,阻断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 [4],浅全麻即可满足手术要求,大大减少了术中镇痛药、全麻药、肌松药的用量,术后患者苏醒快,燥动少,循环功能稳定。本研究Y组患者SBP、DBP、HR较Q组低、稳定,降低了麻醉手术应激反应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Y组患者较Q组苏醒快,术后燥动少、疼痛轻。硬膜外阻滞虽能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但绝大多数病人在正常范围,即使下降,用活血管药后也很快恢复,但术前作好急救准备工作亦必不可少,术中控制好硬膜外局麻药的浓度及剂量和使用时机及阻滞平面,对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至关重要。虽然Y组SBP、DBP、HR低于Q组,但使用降压药例数Q组明显多于Y组,升压药Q组少于Y组。老年病人各系统功能减退,自身调控能力差。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既减少了麻醉药、镇痛药、肌松药用量,减轻了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又减轻了肝肾功能的负担,术后患者麻醉苏醒快,自主生理调控能力恢复早,有利于患者康复。Y组所用麻醉药、镇痛药、肌松药少于Q组。胸段硬膜外阻滞可直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狭窄段冠状动脉的平均直径从1.34mm增加为1.56mm[6],特别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病人也不会因疼痛而影响呼吸及诱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麻醉手术等引起的创伤及疼痛后应激反应会导致血中儿茶酚胺升高能促使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而影响血液粘度。血粘度升高可使血流阻力增加,血流滞缓,微循环障碍,诱发静脉血栓形成。老年病人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大,围麻醉手术期易形成血栓。硬膜外麻醉后阻滞了交感神经,降低了机体对手术的儿茶酚胺增多反应;另外,交感神经阻滞后血管内外体液重新分布造成循环血容量增多,血管扩张,产生扩容作用,血流阻力下降,血流加速,防止了红细胞聚集[5];此外,局麻药利多卡因对血小板功能起抑制作用,还通过减少血浆蛋白聚集提高红细胞的稳定性,从而减少红细胞聚集,降低全血粘度[6]。从以上方面可以得出,硬膜外阻滞使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纤维蛋白质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下降[5],对老年病人不仅可改善循环和血粘度,而且硬膜外镇痛可预防术后血栓性并发症,改善呼吸循环功能,减少术后中枢性镇痛药的應用。疼痛减轻,患者能尽早活动,有利于促进术后康复,减少或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不仅可有效控制麻醉手术的不良应激反应,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而且能保证氧供需平衡,术后苏醒快,自主生理功能恢复早,术后可行硬膜外镇痛,在麻醉手术中是可行的、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邓硕曾.应激与无应激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9):574.

[2] 盛卓人,宋冰冰.老年病人手术的麻醉[M].∥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19.

[3] 王明山,尹燕伟.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全麻下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术病人心肌保护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2):815.

[4] 谭秀娟,徐启明.麻醉与老年、小儿生理[M].∥谭秀娟,李俊成.麻醉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2-167.

[5]李同,吉玉龙.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全髋置换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12):733.

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 第4篇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老年人,手术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腹部手术老年人患者30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 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好。选入标准是年龄>60岁的老年人、ASA分级I~III级、开腹手术、手术次数、类型相近、教育程度相似、无精神病史。

2 方法

2.1 病例分组

随机分为硬膜外复合全麻组 (A组) 与单纯全麻组 (B组) , 每组15例。

2.2 麻醉方法

2组病人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 苯巴比妥0.1, 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用乳酸林格氏液扩容10mL/kg, 维持室温24℃。A组病人根据手术部位选择相应穿刺点, 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 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3mL, 观察无全脊麻现象, 5min后分次追加l%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 能测试麻醉效果, 待平面满意10min后开始全麻诱导, 予咪达唑仑0.05mg/kg, 芬太尼2~3ug/kg, 维库溴铵0.1~02mg/kg, 气管内插管, 丙泊酚维持麻醉, 间隔60~90min加硬膜外导管追加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3~5mL, 根据血压值调整丙泊酚泵入速度, 根据手术情况追加肌松剂。B组病人予咪达唑仑0.1mg/kg, 丙泊酚1~1.5mg/kg, 芬太尼3~4ug/kg, 维库溴铵0.1~02mg/kg诱导, 气管内插管, 切皮前追加芬太尼0.05~0.1mg。丙泊酚, 芬太尼维持麻醉, 维库溴铵维持肌松, 根据血压调整剂量。两组患者调整呼吸机潮气量8~1 0 mL/k g, 呼吸频率1 0 b p m, 吸呼比1:2, PET CO2维持在35~40mmHg之间。术中血压低于基础值20%预麻黄素调整。

2.3 术后镇痛

A组行硬膜外镇痛;B组术后行静脉镇痛。

2.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 结果

各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体重、ASA分级, 合并高血压例数、教育程度, SDS评分组间无差别 (P>0.05) 。A组与B组比较,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 (P<0.01) 。平均药物用量:芬太尼, 维库溴铵, 异丙酚2组间有差别 (P<0.01) , 咪达唑仑2组间有差别 (P<0.05) 。A组用药明显少于B组。2组术后苏醒Steward和术后镇痛VAS评分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A组苏醒完全且术后镇痛完善,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B组术后有3例出现肺部感染, A组1例出现。

4 讨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CD) 是指患者在麻醉, 手术后出现记忆力, 注意集中力等智力功能的损害, 属于轻度神经认知紊乱, 是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 亦是老年患者大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轻者持续时间短, 可自愈;严重者可致患者社会活动、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或丧失。老年人身体的脂肪组织所占体重比例也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加, 从而增加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和消除半衰期, 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所有这些生理学的变化, 加上外科手术本身的创伤和身心的疲劳都会导致老年人更易发生POCD。多年来研究表明, POCD没有确切的发病原因, 认为是围术期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术前的精神状态、术前合并症及手术次数对于POCD发生有一定影响, 本实验选择情况类似的病例。硬膜外麻醉后也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但老年人全身麻醉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高。本研究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异丙酚、咪达唑仑及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 其中全麻药物诱导剂量以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剂量为参考, 同时由于硬膜外麻醉有持续的肌松与镇痛作用, 在手术结束前可以比单纯全麻提早减少各种全麻用药, 病人苏醒迅速, 减少了麻醉时间, 可能从中枢神经系统方面减轻了脑损伤。本实验可以看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病人血流动力学明显较单纯全麻组稳定, 尤其在气管插管与拔管即刻A组明显稳定于B组, 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这种麻醉方法可阻滞手术区域的传入神经和交感神经, 阻断该区域内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 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使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减少, 有效降低全麻插或拔气管导管及术中的应激反应。由于它阻止了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亢进和免疫系统激活, 从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免疫系统两方面维持正常神经功能, 降低脑损伤, 这可能也是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降低POCD发生的另一机制。

5 结语

本实验的临床研究显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不仅可减少全麻药用量, 更降低病人应激反应, 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有更好的术后镇痛并改善氧供、促进呼吸, 从而降低了POCD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姚立农.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1 (4) .

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112例, 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两组, 62例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的患者为复合组, 其中男36例, 女26例;年龄36~67岁, 平均49.5岁;50例采用单线全麻的患者为全麻组, 其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38~66岁, 平均47.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1.2.1 复合组麻醉方法

本组62例患者常规做深静脉穿刺, 前选择T5-6行硬膜外穿刺, 于术前30 min肌内注射0.1 g苯巴比妥钠、0.5 mg阿托品, 连续监测有创血压、脉搏、心电图、氧饱和度。麻醉诱导剂选择芬太尼2~4 μg/kg, 咪达唑仑0.05 mg/kg, 丙泊酚1~2 mg/kg和维库溴铵0.1~0.12 mg/kg, 用1%利多卡因5 ml做实验量, 确定平面后给予1%利多卡因8ml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 根据情况分次追加芬太尼, 维库溴铵。间隔45~60 min给予1%利多卡因3~5 ml, 至关胸时停止麻醉用药。术后接硬膜外自控镇痛泵, 给予0.75%罗哌卡因10 ml*4支+0.9%NS至240 ml负荷剂量5 ml, 速度4ml/h, PCA 2 ml/次, 锁时30 min。

1.2.2 全麻组麻醉方法

本组50例患者均采用全麻, 术后接静脉自控镇痛泵, 舒芬太尼50 μg*4支+赛格恩5 mg*2支+0.9%NS至200 ml, 静脉持续注入, 负荷剂量5 ml, 速度2 ml/h, PCA 2 ml/次, 锁时30 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术中麻醉用药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切皮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在病灶切除时与手术结束时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和全麻组比较, *表示P<0.05

2.2 麻醉药用量

比较两组患者平均麻醉药物使用量, 结果显示, 复合组七氟醚、维库溴铵、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全麻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和全麻组比较, *表示P<0.05

3讨论

胸科手术创伤大, 手术时间长, 术后疼痛明显, 机体应激反应强烈等特点[1], 过度的应激反应可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 如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如不采取适当的处理, 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2]。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进行比较, 其结果显示, 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组的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3], 大量研究表明[4], 硬膜外麻醉可有效减轻脐以下部位手术引起的应激激素升高,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有效阻断外周伤害性刺激的传入, 交感神经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因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的机能降低, 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从两组患者手术过程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结果显示, 两组切皮有与切皮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不明显,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病灶切除时与手术结束时, 全麻组血流动力学具有显著变化,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提示, 麻复合硬膜外麻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 避免心动过速与血压升高。

综上所述, 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的另一个优点是麻醉药物用量相对较少, 通过上述比较结果显示, 笔者认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开胸手术较为理想的一种麻醉方式,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在胸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112例, 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两组, 62例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的患者为复合组, 50例采用单线全麻的患者为全麻组, 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术中麻醉用药量。结果 切皮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病灶切除时与手术结束时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七氟醚、维库溴铵、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全麻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血流动力学稳定, 镇痛效果满意, 是胸科手术中理想的麻醉方式。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胸科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兴龙, 杨影.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比较.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2) :945-947.

[2]孙宇, 康华, 朱也森.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7, 10 (5) :522-523.

[3]Bauer C, Hentz JG, Ducrocq X, et al.Lung function after lobectomy: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trial comparing thoracic epidural ropivacaine/sufentanil and intravenous morphine for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Anesth Analg, 2007, 105 (1) :238-244.

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 第6篇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全身麻醉,肝胆疾病,应用分析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有硬膜外阻滞和全身麻醉双重优点[1], 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减少局麻药物和镇痛药物的使用,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研究分析不同浓度局麻药物复合全麻在手术过程中对平均动脉压 (MAP) 和心率 (HR) 的变化情况, 以期对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9月-2012年10月就诊的SASⅡ~Ⅲ级43例肝胆外科择期行手术的患者, 其中男性27例, 女性16例, 年龄32~78岁, 平均年龄 (45.1±3.4) 岁, 体重43~75 Kg;患者心功能Ⅰ~Ⅱ级, 所有患者心肺功能无明显异常, 其他脏器均正常。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 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43例患者在手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 mg, 苯巴比妥钠0.1 g。待患者呼吸平稳时开始全麻诱导, 两组患者全麻方式相同:采用咪唑安定0.1 mg.kg-1, 芬太尼4μg.kg-1, 维库溴铵0.1 mg.kg-1, 依托咪酯0.3 mg.kg-1, 气管插管后正压通气, 保持呼吸频率14次/min, 维持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4.5~6.0 kPa。术中按照需要追加丙泊酚10 mg.kg-1.h-1维持麻醉[2]。观察组在诱导前于T 8~9或T 9~10间隙穿刺头向置管5 cm, 加入1%利多卡因5 ml, 确定麻醉平面后开始诱导全麻, 气管插入10 min后加入首剂量5~8 mL, 每隔一小时再追加0.25%左布比卡因5~8 mL+1%利多卡因3~4 mL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半小时静脉注射新斯的明1 mL和阿托品0.5 mg。手术结束后回病房带硬膜导管维持镇痛。

1.3 观察指标

从患者入室后开始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脉搏和血压, 手术过程中监测PETCO2、中心静脉压 (CVP) , 记录插管前后MAP、HR, 同时记录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肌松程度、药量、苏醒和拔管的时间点。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镇痛、肌松程度均取得满意效果, PETCO2、CVP等无改变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MAP和HR的变化情况对照组诱导插管时血压和心率较插管前明显增加 (P<0.05) , 说明对照组患者应激反应强烈;观察组插管时血压和心率上升轻微, 与插管前相比, 无显著差异 (P>0.05) , 且插管时对照组血压和心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 见表1。

注:同组插管时与插管之前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

2.3 两组麻醉药物用量对比对照组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量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1) ;咪唑安定用量少于观察组 (P<0.01) , 见表2。

注:两组相比▲P<0.01

2.4 两组患者清醒时间对比

观察组手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拔管和清醒时间均小于对照组, 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两组间对比▲P<0.05

3 讨论

由于肝胆手术一般时间较长、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大, 并且肝胆脏器中分布有较为密集的迷走神经。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胆心反射与迷走-迷走反射, 导致血压降低、心率减缓, 严重时可以导致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 甚至心脏骤停[3]。因此对于肝胆外科手术, 在麻醉处理时需要保证血流的稳定, 最大程度的减少创伤性应激反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具有硬膜外阻滞和全身麻醉的优点, 在临床上可以减少麻醉药和镇痛药的使用, 从而降低麻醉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使病人苏醒快、恢复快, 同时可以减少肌松药的应用, 是麻醉效果更佳, 提高了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有研究显示, 低浓度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 可以维持呼吸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明显减少手术中的不良反应。

气管内全麻可以使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 儿茶酚胺增加分泌, 导致机体血压上升、心率加快, 冠状动脉收缩性加强、往往伴随心肌缺氧。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不同程度减少应激反应, 抑制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 满足手术要求, 大大减少了术中镇痛药、全麻药、肌松药的用量, 术后患者苏醒快, 燥动少, 循环功能稳定。有研究报告[4],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以抑制周围神经元的兴奋, 降低儿茶酚胺的分泌, 维持血压和心率的稳定。本研究中, 对照组诱导插管时血压和心率较插管前明显增加 (P<0.05) , 说明对照组患者应激反应强烈;观察组插管时情绪平稳, 血压和心率上升轻微, 与插管前相比, 无显著差异 (P>0.05) , 且插管时对照组血压和心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在麻药用量上, 对照组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量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1) ;咪唑安定用量少于观察组 (P<0.01) ;同时观察组手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拔管和清醒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因此,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是肝胆外科手术较好的麻醉选择。同时也应该注意, 由于镇痛药的减少, 容易发生术中患者知晓[5], 应密切监测。

参考文献

[1]彭庆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胸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22) :2774-2776.

[2]张薏, 刘英海, 欧英余, 等.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胸外科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4) :3020-3021.

[3]李晓征, 李界平, 王世端, 等.参附注射液对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肺叶切除术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2, 48 (4) :361-363.

[4]Lee S, Lew E, Lim Y, et al.Failure of augmentation of labor epidural analgesia for intrapartum cesarean delivery:a retrospective review[J].Anesthesia&Analgesia, 2009, 108 (1) :252-254.

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76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7~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3±6.50) 岁;体质重在42~72 kg之间, 平均体质重为 (58±7.36) kg;ASAⅠ~Ⅱ级, 该组患者均采用单纯全麻。实验组患者年龄在31~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7.58) 岁;体质重在44~75 kg之间, 平均体质重为 (59±7.53) kg;ASAⅠ~Ⅱ级, 该组患者均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两组患者在术前均已排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心脏疾病, 肝肾功能正常, 无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 d进行麻醉及手术准备, 医护人员术前1 d访视患者,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作出客观的评估, 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 尽可能使其明白手术流程, 减轻心理负担。准备好手术所用药品, 备好麻醉机、静脉麻醉微量泵、氧气、吸引器、心电监护仪等, 并将手术用品推至手术间待用。患者进手术时叮嘱其取下假牙、首饰、术前禁食、禁水8~12 h, 调节好手术室温、湿度。两组均在麻醉前15 min静脉注射阿托品 (药品名称: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1021304;规格:1 m L:5 mg) 0.5 mg, 同时监测患者的BP、ECG、SPO2等指标, 为患者吸氧, 通过增加组织氧储备, 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腹腔镜患者采用单纯全麻:开放患者的静脉, 固定体位, 于肩上垫一软枕, 使头稍向后仰, 选择合适的静脉, 采用18#套管针穿刺建立起静脉通路, 输液器接延长管, 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调节液体的速度, 让护理人员配合固定患者, 以防在推注麻药时患者出现躁动。诱导采用咪达唑仑 (药品名称:咪达唑仑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027;规格:1 m L:5 mg) 5 mg+阿曲库铵 (药品名称:顺苯磺阿曲库铵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440;规格:2.5 m L:5 mg) 0.15 mg/kg+芬太尼 (药品名称: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508;规格:2 m L:0.1 mg) 3μg/kg, 待插管成功后, 接入呼吸机。采用丙泊酚 (药品名称:丙泊酚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138;规格:20 m L:0.2 mg) 3~4.5 mg/ (kg·h) +阿曲库铵 (药品名称:顺苯磺阿曲库铵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440;规格:2.5 m L:5 mg) 50 mg (kg·h) 进行持续静脉维持[2]。

实验组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技术:患者先行硬膜外穿刺, 上腹部取T8~9间隙, 下腹部取T1~2间隙, 向头侧穿刺置管, 注入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 (药品名称: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757;规格:2 m L:4 mg) 试验量3 m L, 观察硬膜外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严格按照血压变化决定首剂量, 等5 min后注入局部麻醉药10 m L[1%利多卡因+0.5%甲磺酸罗哌卡因 (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1064;规格:23.84 mg) ]。之后, 患者采用咪达唑仑5 mg+阿曲库铵0.5 mg+舒芬太尼0.4μg/kg行麻醉诱导, 成功插管后接呼吸机控制呼吸, 于麻醉阶段采用丙泊酚3~4.5 mg/ (kg·h) +阿曲库铵50 mg (kg·h) 静脉泵维持, 同时辅助异氟醚静吸互补复合麻醉[3]。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输入丙泊酚、阿曲库铵、舒芬太尼等麻醉药, 并等待患者恢复正常反应后拔出气管导管。术后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各指标, 防止因麻醉药效未过导致意外发生。

1.3 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手术期间严格、连续监测ECG (心电图) 、MAP (平均动脉压) 、SPO2 (血氧饱和度) 、BP (血压) 、HR (心率) 等生命体征指标及血流动变化, 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麻醉时间、麻醉用药量、苏醒时间等指标。并评估患者的子宫松弛程度, 其中, 优:患者的子宫宫颈可以由阴道口拉出, 子宫及韧带松驰情况十分良好;良:增加些许力度, 子宫宫颈便可从阴道口拉出, 子宫及韧带松弛效果基本满意;可:宫颈拉出稍显困难, 子宫及韧带松弛效果并不十分满意;差:宫颈拉出困难, 子宫及韧带松驰程度较差[4]。

1.4 统计方法

在该次研究中,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变化及生命体征指标对照

对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建立气腹后、手术结束时、拔管时各阶段的ECG、MAP、SPO2、BP、HR等指标进行监测观察, 发现两组患者手术全过程中的ECG、SPO2等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实验组患者BP (血压) 变化水平低于行单纯全麻的对照组患者, 且实验组MAP (平均动脉压) 低于对照组、HR (心率) 慢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实验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麻醉后子宫松弛度对照

对两组患者麻醉后的子宫松弛度进行评估, 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子宫松弛总优良率高达92.11%,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优良率73.6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总优良率= (优+良) /组例数×100.00%。

2.3 两组麻醉用药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的对照

实验组患者丙泊酚、阿曲库铵麻醉药物的用药量、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属于临床妇科应用十分广泛的微创手术, 其所具有的微创、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 给无数妇科疾病患者的身体康复带来了福音。但是, 妇科腹腔镜手术操作的顺利性、手术效果、预后也与麻醉技术的紧密配合有着重要关系, 因此,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前进行有效的麻醉也很有必要[5]。该院妇科收治的76例腹腔镜手术患者, 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分别行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 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实验组患者, 在血流动变化、生命体征指标、子宫松弛度、麻醉用药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全麻的对照组 (具体数据见如上结果所示) 。对两种麻醉技术应用效果的综合分析认为, 腹腔镜患者在给予单纯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时, 要给予患者较大剂量的麻醉药物剂量, 才能保证麻醉效果, 但同时因为大剂量的麻醉药物作用, 会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心血管应激反应。该院行单纯全麻的对照组患者, 便是在气腹及麻醉药物作用的下, 出现胸内压及腹内压升高、心血管顺应性降低、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增高、交感活性增加等诸多不良现象, 从而给手术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此外, 行单纯全麻的腹腔镜患者, 由于子宫松弛效果不佳、血流动变化明显、心率加快等诸多因素作用, 也容易延长手术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6]。

基于单纯全麻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是突显出的诸多不足之处, 该院也在积极寻求其他合理、有效、能克服以上缺点的麻醉方式。通过不断探究发现, 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 基本上可以弥补单纯全麻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该麻醉方式能够有效的阻止外周伤害性刺激的传导, 避免扩张血管, 也可尽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立气腹后因机械刺激及应激因素造成的体循环阻力, 使血压、心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此外, 该麻醉方式还可阻止肾上腺髓质系统反应, 防止术中发生应激反应, 并能有效阻止子宫与子宫固定组织的神经支配, 确保子宫松弛良好, 从而促进腹腔镜手术的顺利性, 使患者在术后能早期苏醒。而通过该次研究结果也可发现, 给予全麻腹合硬膜外麻醉的实验组患者在血压、心率指标及子宫松弛度、麻醉药物剂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这一点与李喜松[7]、朱海燕[8]等人的研究成果基本相符, 也印证了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应用价值。此外, 通过该次研究认为, 综上所述,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时, 具有抑制心血管反应, 促进子宫松弛、麻醉用药剂量少、麻醉安全、术后苏醒快等诸多优势, 值得在临床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优先选择使用。

摘要:目的 对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应用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于该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76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8例采用单纯全麻, 实验组38例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并对两组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与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的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 但实验组患者的麻醉药物用药剂量、苏醒时间要少于对照组, 且实验组麻醉后子宫松弛度、平均血压 (MAP) 、心率 (HR) 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 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少、苏醒时间短、血流动力学平衡、麻醉效果佳等诸多优势, 值得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作为首选麻醉方式。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单纯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撰.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 :80-81.

[2]鲁靖.对221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17) :18-20.

[3]张冬妮, 陈骏萍.硬膜外复合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麻醉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11) :67-69.

[4]马辉.全麻与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3 (3) :92-93.

[5]李丰.不同麻醉方法对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探析[J].医学信息, 2013, 26 (6) :202-203.

[6]赵从佑, 张莉.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4) :417-418.

[7]李喜松.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对比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5 (5) :682-683.

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 第8篇

【摘要】目的:本文对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在硬膜外阻滞辅以全麻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3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单纯全麻I组和硬膜外辅以全麻Ⅱ组,每组15例。观察两组病人循环功能的改变、术中全麻药的用量、手术部位肌松程度及术毕清醒时间。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压、心率于术前、术中、术毕清醒时有明显差异(P<0.05)。苏醒时间组间相比有明显差异性(P<0.01),术中麻醉用药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手术部位肌松程度有明显差异。结论:硬膜外阻滞辅以全麻用于小儿手术患儿循环系统更平稳、全麻用药量小,患儿苏醒快,肌松程度更满意。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全麻;小儿

Outside the hard membrane hinders auxiliary by the general anesthesia, in the young child surgery treats the application

Wei Qimei

【Abstract】Objective:This article -2010 year in August hinders to my courtyard from August, 2007 outside the hard membrane auxiliary to use in the young child surgery's clinical effect by the general anesthesia carrying on the summary. Method: 30 example surgery baby divides into the pure general anesthesia I group stochastically with the hard membrane outside auxiliary by the general anesthesiaⅡGroup, each group of 15 examples. Observes two group of patient loop function in the change, the technique the entire anesthetic amount used, the surgery spot myo- loose degree and the technique finishes the sober time. Finally: Two group of patient ordinary circumstances, surgery time not obvious difference (P>0.05). The blood pressure, the heart rate in the technique, the technique, the technique finish is sober when have the obvious difference(P<0.05)。The regaining consciousness time group compares has the obvious difference (P<0.O1),In the technique anaesthetizes applies drugs during two groups to have the obvious difference(P<0.O1),The surgery spot myo- loose degree has the obvious difference. Conclusion: Outside the hard membrane hinders auxiliary to use in the young child surgery baby circulatory system by the general anesthesia being steadier, the general anesthesia to be small with the dose, the baby regains consciousness quickly, the myo- loose degree is more satisfied.

【Keywords】 Outside the hard membrane hinders; General anesthesia; Young child1临床资料

1.1病例:全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12岁,体重11.5~30kg,ASA为I~Ⅱ级。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10例, 鞘膜积液翻转术6例,经腹斜疝高位结扎术6例,下肢手术4例,开腹阑尾切除术2例,腹腔镜下斜疝高位结扎术2例。

1.2麻醉方法:患儿入手术室后缓慢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或肌肉注射氯胺酮5~7mg/kg,待神志消失后,Ⅱ组将患儿置于左侧卧位选用直入法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部位L1~L2间隙,穿刺成功确认无误后将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生理盐水的1∶1∶1混合液按0.5~0.6ml/kg缓慢注入硬膜外腔,先注入预计总药量的1/4为试验量,观察5min无异常,再缓慢注入余药量。手术开始给一次氯胺酮1~2mg/kg,丙泊酚2mg/kg作为首量麻药,术中泵注丙泊酚维持镇静,观察患儿反应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I组除未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外,其他操作方法同Ⅱ组。

1.3观察项目与监测:手术中常规应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SBP、DBP、MAP、HR及SaO2,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切皮、术中、术毕苏醒时的血压、心率以及术毕清醒所需时间、注药间隔时间及静脉麻药用药总量、术中肌肉松弛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应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数据及组内数据的比较采用成组和配对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I组病人切皮、术中、苏醒时血压、心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Ⅱ组病人血压、心率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I、Ⅱ组间比较血压、心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术后苏醒时间I组(45±2.7)min,Ⅱ组(20±2.1),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氯胺酮追加给药间隔时间I组(15±3.5)min,Ⅱ组(30±3.8)min,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

3体会

硬膜外阻滞辅以浅全麻有以下优点:①能将手术应激反应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手术创伤、腹部脏器牵拉刺激是麻醉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主要因素。氯胺酮全麻很难消除应激反应,硬膜外阻滞对应激反应阻断较好,辅以浅全麻用于小儿手术镇痛完全,肌松满意,尤其是手术时间较长的腹部操作。无需应用大量的镇静、全麻药,术后苏醒早、恢复快,还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I组患儿在切皮、术中、术毕、苏醒时,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同期比较Ⅱ组患儿比I组平稳(P<0.05)。其机制可能是硬膜外阻滞有效地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传导;可有效抑制手术区域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有助于维持血液动力学的平衡。同时使区域的血管扩张[1],降低血压。②产生有效的镇痛和肌松作用。本研究中Ⅱ组患儿术中镇痛完善、肌松好,术毕多数呼之能醒、安静不哭闹。利用硬膜外麻醉的良好镇痛作用可显著减少氯胺酮的用量,从而减轻相应的并发症,大大增加了小儿围术期的安全性。③大大减少了全麻药的用量,减轻了呼吸抑制,易于进行呼吸管理。

现代小儿麻醉学要求我们,术中患儿不仅要绝对安静,而且要求麻醉本身对患儿各脏器干扰最小,让患儿在安静无知晓的情况下度过手术期。硬膜外阻滞麻醉辅以全麻是一种很好的小儿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毛珍慧,朱惠英.全麻复合骶麻在新生儿巨结肠手术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05,(10)

[2]王江平,张溪英,童易如,贺正华,董学会.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医师杂志,2002,(11)

[3]梁宁,黄中华,李静,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6):870-872

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 第9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8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中已婚患者29例, 未婚患者15例, 患者年龄22~59岁, 平均 (35.1±0.7) 岁, 已产妇24例, 未产妇20例, 患者体重42~74 kg, 平均 (52.6±1.9) kg;观察组中已婚患者28例, 未婚患者16例, 患者年龄21~58岁, 平均 (35.3±0.6) 岁, 已产妇25例, 未产妇19例, 患者体重41~76 kg, 平均 (52.5±1.8) 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病例入选标准: (1) 所有入组的患者均为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 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入组患者需没有既往的手术史; (3) 年龄20~60岁; (4) 体重正常; (5) 排除合并其他腹腔镜手术和麻醉禁忌证患者。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全麻方式对患者实施麻醉。观察组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方式对患者实施麻醉, 实施硬膜外穿刺, 穿刺部位选择腰椎T12~L1间隙, 向头侧置管, 注入浓度2%利多卡因2 m L, 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 首剂量根据血压变化决定, 5 min之后分两次注入浓度0.75%的盐酸罗哌卡因10 m L。两组应用0.4μg/kg舒芬太尼、5 mg的咪达唑仑、1 mg/kg的罗库溴铵、1.5 mg/kg的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后插管, 采用呼吸机对呼吸进行控制。应用0.75 mg/ (kg·h) 的丙泊酚与0.25 mg/ (kg·h) 的罗库溴铵进行麻醉维持, 静吸七氟醚进行麻醉互补[2]。

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者的术后完全苏醒时间、腹腔镜手术期间麻醉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麻醉效果评价方法: (1) 优:子宫松弛情况非常理想, 宫颈能够自阴道口被顺利拉出, 子宫与韧带达到完全松弛状态; (2) 良:宫颈拉出阴道口存在一定的困难, 子宫与韧带的松弛状态不是十分理想; (3) 差:宫颈拉出阴道口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子宫与韧带的松弛状况非常不理想[3]。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腹腔镜手术期间麻醉效果, 见表1。

术后完全苏醒时间:对照组腹腔镜手术结束后 (15.42±2.10) min完全苏醒, 观察组腹腔镜手术结束后 (6.38±1.04) min完全苏醒, 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与传统的单纯全身麻醉相比,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硬膜外复合麻醉, 能够有效地阻断神经传导, 使患者的子宫有效松弛, 其松弛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单纯全麻。此外, 采用硬膜外复合麻醉能够同时阻断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反应, 从而大大减少患者术中出现的应激反应, 有效保证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使手术操作的时间明显缩短, 麻醉用药剂量减少, 保证患者能够在术后的最短时间内苏醒[4]。

参考文献

[1]施乐贞, 陈骏萍.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1 (16) :790-791.

[2]吕志瑞, 姜丽华, 吴成富, 等.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麻醉苏醒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 15 (5) :30-31.

[3]王生力, 张登文, 杨荣国, 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下肢皮瓣移植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4 (7) :596-597.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激活研究下一篇:中医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