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双创人才培养

2023-04-02

第一篇:涉农高职双创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200)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第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一、时代呼唤培养“双创型”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全民素质,另一方面也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现有的工作机会、“精英”岗位相比,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就业形势的紧张,需要更多的求职者成为工作机会、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必然会有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作为就业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适应多变的环境和应对未来的挑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白手起家”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

纵观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业和创新教育虽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着管、教、学三方认识尚未真正到位、缺乏强有力目标导向及合格师资、重理论轻能力、重形式轻实质、重书本轻创新、重主导轻主体、重局部轻体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动手等实践能力差,缺乏自我创新和开拓精神的问题。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要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学习需求调研为依据,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保持特色、注重实践、注重能力的原则,更新教育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发展趋于同步。

一是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整合,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文理渗透,开出富有时代特点的公共选修课,比如,创业管理学、创业心理学、成功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创新思维、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创办小企业等,同时要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引进课堂,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等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三是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实验课、实践课、能力实训课;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能力发展为辅、通过知识的传授就可以发展学生能力的观念。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去组织知识,形成“能力—知识”教学模块。

四是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课堂讨论的内容,推行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等,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多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研或到企业参加短期工作,搞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实习创造条件,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调查显示,大学生需具有十大创业能力,即人际沟通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捕捉机会能力、投资理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抗压抗挫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这些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有一种全新的课程设置范式,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只是依据早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把知识理解为可以传承的,学生的头脑被看做是一种被动“储存器”,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权利和实践的权利被剥夺,那么学习的质量必然会受到损害,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一句空话。创新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

从原则上讲,一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讲结论,多讲过程、多讲方法、多提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多争论、多实践,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大力提倡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课外训练式、情景体验式、创业基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法,鼓励学生逆向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向主动学习和探讨学习。二是教会学生自学,使学生能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最终达到终身自学的目的。三是改进教学手段,将现代化技术运用于教学,积极开展CAI教学、仿真训练教学、情境模拟实战训练等,善于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四是要改革考试方式。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要求,采取开卷、口试、小作文、大作业、模拟情景实际操练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把知识学好、学活、学到手,最终提升学生的十大创业能力。 三)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双创型”教学团队

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关键是需要有一支具有“双创型”特征的教师队伍。“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能吸收最新教育科学信息,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独到见解并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实践运用教育科研成果,善于把教学工作与科研课题的实证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如果我们没有一大批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体验在“创业第一线”的高水平和一流的教师,他们自己本身就无法确立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方向,更无法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也无法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无法培养出真正具有创业意识的和创新才能的人。因此,一要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制定特殊的政策,吸引高学历创业管理人才,同时要大胆聘任学历不高但有丰富创业管理经验和能力的校外企业家来学校兼任讲师、教授、创业导师的工作,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进行演讲、开办讲座,使“双创型”师资队伍多元化。二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素质,并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三高一低”群体优势;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学位和到著名企业挂职锻炼,进修提高,更新知识,增强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鼓励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对有条件的教师,允许其进行社会兼职或创业实践。

(四)开辟第二课堂,强化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个教学环节。“第二课堂”以其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自主性等方面凸显它的优势,是“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强化实践教育的有力措施。

1.开展“百名教授、百场报告”活动。该活动能激发学生“双创”意识和“双创”兴趣。

学院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校内或邀请校外专家、教授讲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介绍科技动态,用专家、教授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启迪学生的创新灵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2.开辟“企业家课堂”活动。学校开辟“企业家课堂”和“成功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走进学校,走上讲台,向学生介绍创业的过程、做法、经验、体会和教训,打破学生思想上对创业的神秘感,打消学生心理上对创业的畏惧感,使学生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感受现代企业的用人观、大学生成才与择业的关系,体会企业家们创业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分享企业家们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

3.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校可以提供各种条件,设立导师制,通过专业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欧因杯”教学技法大赛等,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

4.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引进来、走出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社会进学校,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

(五)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为“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保障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既要突出以人为本,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保障。

1.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相关制度。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部门参与的科技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办法,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场地建设。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增加设备投入。

3.给予人力支持,提供队伍辅导。选拔创新意识强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支持参与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应该计算工作量,并优先批准专业科研课题。

4.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建立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院系奖励等有效激励机制。对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励志奖学金。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可作为科研成果;获奖的部门,在年终工作考核时优先评优。

第二篇:“双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三方面实现协同与融通。

1.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四个“脱节”

继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

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培育创业服务业,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双创”能否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既具备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又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双创人才。

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既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应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四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脱节,难以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任;二是大学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脱节,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三是大学校内、校外之间存在脱节,难以快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四是大学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脱节,学生难以融入教师科研实验之中,所学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因此,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背景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对这“四个脱节”的积极回应,而且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不仅是中国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而且更是高等院校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动担当。

2.“双创”教育体系需要三方面协同融通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双创教育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这三方面需要协同与融通。

首先是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载体,要把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比如南京大学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激发创新潜质为主线建设一系列新型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高水平通识课和高年级研讨课,并重构学科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注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点滴之中,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同时,学校还举办创新创业讲堂,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创业投资人士走进校园,以论坛、讲座和沙龙等不同形式,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其次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这既包括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包括意志的磨炼和企业运营的基本知识。我们应该为学生多提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其中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训练与竞赛的实践中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再次是创新创业的成果孵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那么,对于有志于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我们可以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孵化中心,为他们提供共享服务空间、经营场地、政策指导、资金支持、专利申请、技术鉴定、咨询策划、项目顾问等多类创业服务,将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转化和孵化。

3.“五四三”双创教育体系的尝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在原有发展基础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家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一是需要提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增加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二是需要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撑;三是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序对接。

近年来,南京大学探索实施“五四三”双创教育体系,即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创新、创意、

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体制机制。

应该说,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学校在江苏省建立的18个政产学研平台中均设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学生研发项目中试、应用型人才培养等纳入政产学研平台总体框架。依靠平台的牵线搭桥,与多个平台所在的地方政府签署了共建就业创业基地的合作协议。

“五四三”创新创业体系以市场为牵引,以产业需求和人才双创需求为导向,整合了校内外人才、智力、科研、平台、服务、资金等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同时,加强了融合互动与合作协同,形成了高效益双创成果,提升区域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使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另外,通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校地共建模式、产业加速器模式、双创人才培训模式四大模式,汇聚了双创人才、智力等相关资源,形成双创成果,满足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满足双创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最终形成“市场牵引、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的全链条、全要素的运行模式。

(作者为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第三篇:土木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江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培养方案和运行机制、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学科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构建培养机制、教学方法内容和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双创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创新机制;创新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8)01-0015-04

继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人才作为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的创新创业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1]。高校既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B的重要基地,又是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应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传统工科专业,在本科教育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2],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与实际工作对接,毕业之后难以快速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这样就很难担负起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的重任。“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建立新型教育体系,使毕业生成为既具有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又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

一、创新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离不开完善的培养机制,建立合科学理的培养机制才能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科学拟定教育培养方案和构建运行机制,保证创新教育能够覆盖所有学生,满足不同发展定位学生的需求,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运行机制

目前江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学业导师制,对处在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阶段的一年级学生,聘请专业教师作为班级学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与引导,让学生在大学初期就对专业学习有明确的认识与定位;对

二、三年级已接触专业课的学生,实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创新及科研训练;对大四的学生,主要依托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基地实现专业训练与培养。此外,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知识结构状况,合理设置创新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创新。例如在大学二年级开展的挡土墙设计竞赛,大学三年级开展的结构建模竞赛,就是在土力学和结构力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驱动机制

合理的驱动机制能引导教师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对于教师,以制度的形式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创新教育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比如,以工作任务形式要求每位教师每一学期要为学生安排一场关于学科前沿的学术报告,在每一年级学生中招收若干学生进入自己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或工程实践。在对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及量化过程中充分体现对创新教育工作的重视,使教师愿意花费更多精力在创新教育中。对于学生,一方面设计考核体系: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成绩都增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整个培养体系中设置若干学分或者某一项成绩,以评估学生接受创新能力培养所花费的时间及其所取得的效果;评定奖学金或者保研资格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应更高,考核指标应该凸显对学生是否接受创新教育以及创新训练成果的考核。另一方面,通过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组织重大工程的参观考察、举办专家教授和杰出校友的报告讲座等,营造专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学术训练,以及参与具体工程的实践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效果评价机制,即设计一种合理的机制来评价创新教育的效果;二是反馈修正机制,即根据评价结果反馈得到创新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正,从而使整个机制趋于完善。对于评价机制,应该综合考虑质和量两个指标,而且对教师和学生都应建立效果评价机制。对于教师,在常规的课堂讲授和课外指导中,应既有传统教育,也有创新教育。对专门的创新教育工作,如学术讲座、创新训练指导、工程实践指导等,应统计其工作量作为量的评价,同时还应以所取得的效果作为质的评价。量的评价可将工作难易程度以及指导学生人数等统一折算为工作时间来计算。质的评价,一是要考虑显性成果,如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发表论文、完成设计作品等情况;二是要考虑隐性成果,如学生接受创新教育后自身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这部分效果主要通过学生对教师创新教育工作的评价打分来体现。对于学生,可将接受创新教育的时间作为量的评价;质的评价也应考虑两方面,一是显性成果,二是隐性成果,可以通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打分,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陈述来反映。

对于反馈修正机制,首先要分析反馈信息。在一定的教学周期后进行创新教育效果评价,得到质和量的反馈,并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如果量不足,说明教师和学生投入创新教育的意愿不强,那么说明运行机制和驱动机制有问题,应及时修改完善。如果量够了,质不好,说明花了功夫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可能在机制和方法上有问题,需要检验和修正。定期的教育效果评价是必要的,应引入灵活的反馈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随时反映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肯定值得推广的做法,如发现问题,则及时修正完善。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课程作为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载体,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基础[3],这就需要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 对原有的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

(一)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获取知识,学生的自主思维处于停滞状态,这和创新教育所要求的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旨在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改革的具体思路是:教师尽量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多与学生互动。同时拿出一定的课堂时间,由教师指定相关命题或者给出实际的工程问题,要求学生对命题涉及的知识点先自学,然后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开展现场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在自学和听取他人报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专题讨论教学环节,课题组教师应结合自己所授课程,做好命题的选择,要合理设计与组织专题讨论,使得专题讨论既涉及学科前沿问题,又联系工程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

(二)引入虚拟实验教学

土木工程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所有的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结果都需要经过实验的检验[4],因此,实验教学是必不可缺的。限于江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目前不可能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开设教学实验,让学生观摩或是亲自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引入虚拟实验教学,以最大程度获得实验教学的良好效果。具体思路是:一方面,任课教师列出需要进行实验教学的知识点,搜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实验文献资料,经过编辑整理后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并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教学实验进行数值模拟,制作模拟实验中加载过程和破坏过程的动画,在课堂上播放并进行讲解。虚拟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接触土木工程中的数值计算与分析方法,学习并尝试利用这一高效的方法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进而实现创新。对于虚拟实验教学环节,课题组教师可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筛选需要进行实验教学的知识点,搜集整理相关实验研究文献资料,进行实验过程的数值模拟,获得虚拟实验教学的素材。

(三)加强现场教学

土木工程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无论是学术科研,还是实践应用,都要结合实际工程[5]。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必须积累工程现场经验,并对新型工程有所认识,因此到工程现场进行教学是一条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结合所授课程,选取需要进行现场教学的常规知识点,并确定合适的现场教学工程,拟定现场教学内容与方案,使现场教学常态化;另一方面,选取课程内容涉及的工程新领域,结合办学条件组织学生参观新型工程,了解工程发展前沿信息。

(四)依托公选课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依托学校公选课平台,鼓励学生积极选修创业案例分析、商务谈判、合同法等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自主创业能力。此外,可以开展创业模拟训练和创业大赛等活动,由多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1~2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一份创业计划书,或到相关建筑企业参加实训,使学生体验自主创业的过程,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意愿和能力。

三、学科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实际项目来开展[6]。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实践项目,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创新创业竞赛,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训练与竞赛的实践中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应建设学科实践基地,与企业进行对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市场的需求,也只有同创业市场需求相结合,“双创型”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自身价值。

(一)??验室及计算中心平台建设

利用国家本科教育专项经费和相关科研经费,大力开展实验室建设,采购先进的实验设备,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自主选题的开放实验项目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采购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学院计算中心的软硬件进行升级,开展虚拟实验教学,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际工程中的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

强化专业实践一体化建设,结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开展各类工程项目和科研训练课题的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与能力。学校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等省级和全国性比赛。与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对接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鼓励并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根据实际工程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让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问题,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锻炼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创新创业播撒希望的种子。

(三)学术报告与学术讲座平台的建设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学术报告,请各领域杰出校友介绍自身成长经验,举办咨询讲座,为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未来创业规划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了解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这些交流活动应常态化、规范化,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品牌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当前土木工程建设呈现新颖化、复杂化、大型化趋势,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接受高质量的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经过多年的建设,江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形成 “双创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创新培养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和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随着土木工程行业工业化、科技化的推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双创型”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唯有与时俱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更多的“双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洪军,赵丽红,贾艳东.深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J ],教育现代化,2016,9(26):17-18.

[2]张飞,任恒嘉,陈奕志,等.科研项目促进土木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15,6(16):82-85.

[3]樊丽.土木工程专业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J ],中国培训,2015,12(2):83-86.

[4]王伯昕,邱建慧,许晓慧.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J ],教育教学论坛化,2016,8(35):272-273.

[5]谢咸颂.“私人订制”教学法――土木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之路[ J ],高等建筑教育,2017,26(1):26-29.

[6]汪 峰,张国栋,杨 俊,等.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63-66.

第四篇:地方本科院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 本文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现状,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立足于当前“双创”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与“双创”能力培养的有关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双创”教育改革的深入,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本,拓宽就业渠道为导向”的教育平台,借鉴国内外教育成果,探讨可行性,为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双创型 人才培养

来自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49万,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查阅近三年数据,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创业一方面考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及地方高校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双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双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然而,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的现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由于各种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补充和改善,对“双创型”人才培养形成不了实质的作用。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 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服装设计作为一个与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双创型”人才培养适应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全球化进程所带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设计艺术院校正走向转型之路,引导设计艺术院校追求卓越,也将成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的一种趋势。通过改革“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一旦研究成熟,不仅为服装产业界了燃眉之急,而且能促使服装产业尽快升级。“双创型”人才培养开辟我国高端服装人才教育的新途径,为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分层教育做出示范。

第五篇:高职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题片(解说词)

远 航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办学纪实

文明浸沃土,文化润山川。

八百里伏牛逶迤,得尧山壮丽、平西湖水秀美,蕴中原煤仓、中国盐都,育平顶山一方风情沃土。

数千载滍水徜徉,承应国文明、迭出墨圣诸群贤,耀汝瓷光华,曲艺名城,续写鹰城高等教育新篇。

2001年5月,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原平顶山煤矿职工大学和平顶山煤炭高级技工学校强强联合,组建了被誉为“矿山黄埔军校”的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院以来,学院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生,高定位起步、高水平办学、办特色、创名校,主动融入企业建设,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谱写了创新致远的辉煌篇章。如今,学院占地面积1454亩,在校生15665人,教职工1021名,开设专业40个。2004年,首批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评定为“优秀”;2009年,建成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荣获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荣获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荣誉称号。

站位高远谋发展

“唱响服务企业主旋律、做好主体专业大文章、拓展双师素质成长路、锻造企业本质安全人、培育优秀员工毕业生。”2010年,学院

1 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占位高远,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2011-2015)发展规划》,创新治校方略,为学院科学发展制定新的航向:努力推进向内涵发展转型,不断深化“校矿一体、产学融合”办学,着力实施以高职教育为本,技工教育、继续教育为两翼“一本两翼、固本强翼”战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科研服务、校企合作“五位一体”发展模式,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洪流中,劈波斩浪,以勇竞上游的信心和决心伫立潮头。

强化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围绕提升育人和服务能力,学院以实施八大兴校工程为抓手,以培养员工型毕业生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内涵建设助推学院发展,以专业建设助推教学改革,以就业导向助推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2万余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行业专业就业率达到100%。

质量立校强内涵

百年大计,育人为本。 续航致远,质量为先。

要发展,人才,是强校之基。张铁岗,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学院名誉院长、首席教授;215名企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被学院聘为兼职教师;大批专业教师,每年由学院以顶岗、助岗等形

2 式送到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内培外送等方式,选送骨干教师到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培训、交流。高校教师互动人才库、外聘教师人才库、专任教师后备人才库,“三个人才库”建设,着力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目前,学院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3人。

要壮大,质量,是立校之本。学院始终坚持“立足煤炭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通过实施“重点专业引领”工程,优化专业结构,做到企业产业链发展到哪里,专业点就建设到哪里。制订了《平职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方案》、《平职学院重点专业遴选办法》,对重点专业实行重点扶持,从政策到资金保证了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作用,校企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构建项目为载体,产学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出了“节节精品课,门门精品课”的教学理念。以学院督导处、教务处督导室、系(部)督导组的“三级督导”质量监控体系和“四评、两查、一考核”质量保障机制为依托,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在学院所开设的40个专业中,已建成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6个、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建成院级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70门;校矿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教材46部。荣获国家级教学

3 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

文化铸魂彰活力

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和竞争力的核心。建院以来,学院承传优良文化传统,汲取时代先进文化精华,对接融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优秀企业文化,形成了“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和“以人为本,质量立校,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等办学理念,培育“博学、睿思、厚德、笃行”校训;“求实,创新,敬业,勤奋”校风;“严谨、求精、厚德、爱生”教风;“勤奋、博学、立德、进取”学风等,与校歌、校徽一起,共同成为学院重要的精神文化成果。

以“三育人”为中心,强化干部有政德、教师有师德、学生有品德“三德”建设,构建起“科学理论武装人,课程教学培育人,优良环境陶冶人,文化引领规范人,服务教育启发人,社会实践锻炼人。”的全员育人体系。

学习力是奋进校园永恒的主题。学院以深化全国文明单位建设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社团文化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三教一训、博雅讲坛、青春小剧场、相约星期

三、金果合唱团、国旗护卫队等蜚声校内外的文化品牌,为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搭建了舞台。

“季评好人好事、期选各类先进、年树劳动模范”,赶有目标,

4 学有榜样。“中国好人”、河南省“百名尊老爱老人物”、“鹰城十大孝星”范长春;河南省文明教师,平煤神马集团十佳道德标兵王永祥、梅胜利,被学生亲切称为雷锋“阿姨”的魏秀芝,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李彬彬、“爱心相伴求学路”,2009级大学生张志伟和王文强帮扶组等一大批模范先进典型,已成为师生励志上进的楷模。

校企融合育英才

积极引入企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育员工型毕业生,体现了新一届领导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

校企合作,共建管理运行机制。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为主导,在企业的层面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并建立和完善了工作汇报、交流沟通、督查落实等制度。集团下发了《关于建立平职学院实习基地的通知》(平煤„2008‟71号)等文件,明确提出:平煤集团每新进一批设备,都无偿划拨学院一台(套),用于教育教学;平煤集团所有下属厂、矿、企业都是学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都必须无条件接收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平煤集团所有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学院兼职教师后备队伍,有条件的要担任相关专业课程兼职教师。这都为校企双方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深度融合建立了良好保障。

共建基地,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生产设备、资金,共建共管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企业全程参与实验实训基地(室)论证规划。校

5 内建立具有真实场景或仿真实训室98个,建成国内首创的仿真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实训基地;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煤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科技研发基地和国家二级安全培训基地。校外建立企业实训基地106个。采取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共同考核、轮流顶岗的形式,组织学生到矿山、企业生产一线,采用顶岗的方法进行锻炼,破解了高职院校学生实习难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纷纷给予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瞄准需求,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企业的需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标准。成立校企联合会、董事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仅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生产一线,学院毕业生就占基层采煤队、掘进队、生产厂领导的50%,占技术人员的70%;由学院毕业生组成的大学生生产班组达36个,其中六矿大学生采煤班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并先后有10名毕业生走上厅局级领导岗位,300多人走上矿处级领导岗位,6000多人走上科队级领导岗位。

注重效益,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学院围绕河南省职教“攻坚计划”,主动服务全煤行业“乌金蓝领工程”和平煤神马集团“全员素质登高工程”, 学院牵头组建河南煤炭高职教育集团和中国煤炭行业职教集团。建立成教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年培训企业职工近万人,职业技能鉴定八千余人次。近三年,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108项,社会技术服务项目39项,社会服务成果15项,破解企业应用技术难题14项,获得技术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为煤矿企业开

6 发技术产品10项。“风流净化水幕装置”等通过国家煤矿安全认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P—10型采煤机二次负压降尘装置、矿用除尘风机等多项产品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义煤集团、郑煤集团、永煤集团等矿区推广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志存高远续远航

30载办学当风华正茂,12春高职耕耘繁花争艳。

2009年4月,原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张保庆在视察学院时,高度评价学院“办学模式好、办学机制好、办学效益好”“高职教育就应该这样办!”并欣然题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建院以来,莅临学院的原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总局领导王显政、赵铁锤,时任省委常委、高校工委书记刘春良,原省政协主席范钦臣、原副省长史济春,副省长徐济超,教育部高职教育专家李进、马树超、陈解放,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市长陈建生,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梁铁山,总经理杨建国等领导对学院发展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站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全国文明单位这一新的起点。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秉承“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勇于进取的平职人,潜心凝力,踏浪乘风,再举风帆,一定能够精彩实现“十二五”战略发展目标,开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高职院校”新的航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泥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商贸企业安全检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