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企业发展范文

2023-09-14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第1篇

1 保德县民营涉农企业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

1.1 保德县概况

保德县位于山西晋陕蒙接壤地区,全县面积997.4km2,2010年全县人口为160m 035人。属于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也极为严重,由于降水较少、土地贫瘠,农作物等产量极为地下,加之大部分地区位于高寒地带,交通闭塞、工业基础也极为薄弱,因此整体经济发展极度缓慢,因此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该区域一直是我国国家重点扶植的贫困县,从人口增长来看,2000年保德县全县人口146m 995人,而2010年保德县全县人口160m 035人,10年间人口增长15m 000人,可见保德县贫困程度。因此数十年来,保德县以及晋陕蒙接壤数县都是我国国家重点扶贫县,而随着国家、政府扶贫效率的不断降低,扶贫的现状也要求市场与企业的参与,因此民营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就成为精准扶贫的最佳实践者。

1.2 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的有利条件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随着保德县扶贫工作的开展,党和国家关于民营企业扶贫的政策也不断颁布与推行,自2014年国务院引发“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到201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等。引导社会和企业扶贫重心下移,包村包户的扶贫形式也不断推广。因此,保德县民营企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广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

贫困人口脱贫主动性强。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农村外出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加强,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加强,无可否认的是保德县现有贫困人口脱贫意识不断加强,如外出打工、返乡创业、土地流转等等政策的不断推动和落实,使保德县贫困人口的脱贫主动性不断增强,这也有利于民营涉农企业对保德县贫困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为企业降低劳动成本,而且企业也可以通过市场行为增加人民收入,起到脱贫与企业发展双赢的效果。

2 对保德县民营涉农企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保德县政府应加快推进保德县贫困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保德县各乡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区域内交通网络的铺设,完善居民生产、生活的配套措施,设立必要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等等。

其次,保德县政府应鼓励和倡导贫困地区人才回归和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支援贫困地区的建设,并在政策、荣誉、社会福利等方面予以补偿,落实大学生村官制度,以大学生村官为主,建立贫困地区互联网信息平台,增强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破扶贫瓶颈。

最后,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采用市场机制,前期可以由市场换取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给予民营涉农企业一定的产品开发、经营、销售等权利,将企业精准扶贫的成绩作为企业减税、免税的评判体系,实施扶贫积分制,即企业纳税周期内扶贫成功的人口作为抵扣国家、地方税收的指标等等。

2.2 深入落实扶贫政策

我们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因此保德县政府和各级管理机关应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特别是要加大对国家扶贫款项的监督机制,确保每一笔扶贫资金都合理运用于企业扶贫工作之中,对民营涉农企业的扶贫项目进行统一的申报、审批,加快推进涉农企业项目规划与落实,明确涉农企业扶贫项目责任人,将扶贫项目的审批建立在扶贫成绩之上,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敦促民营涉农企业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2.3 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扶贫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县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提升自身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县扶贫办公室应统筹协调企业精准扶贫的调控,精简政务、下放权力,一切工作的开展都以扶贫成绩为主,提升政府扶贫工作的效率。

从企业角度来说,民营涉农企业内部也应建立相关的扶贫服务体系,将政府政策、市场信息、产品价格、流通形式、科学普及等不同板块进行统一的平台宣传,使贫困人口能够实时接收市场信息,促进贫困地区人口与扶贫企业的衔接,从而带动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致富,实现企业与贫困地区的双赢。

2.4 健全组织动员机制

首先,要想推进保德县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县政府必须通过对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的鼓励、敦促并树立典型进行表彰和政策优惠,举办优秀扶贫企业大会,并通过各级政府宣传部门对企业扶贫成果、扶贫事迹进行推广和传播,辅助企业品牌、市场的拓展,激发涉农企业的扶贫积极性。

其次,在民营企业家内部应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宣传,形成较为浓郁的扶贫风气,号召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取得效益的同时,应不忘本、不忘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到扶贫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最后,在民营涉农企业内部,也应定期开展扶贫分享会,鼓励企业中高层干部参与扶贫工作之中,将扶贫作为企业效益的一部分,鼓励员工开展送温暖、慈善等活动,加强企业与贫困地区人民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贫困人口的脱贫。

结束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步即大力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随着政治扶贫、政策扶贫、国家扶贫等措施的不断开展和扶贫效果的不断下降,社会和市场扶贫理应参与到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之中,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而如何全面、细致、有效地将民营涉农企业与政府、贫困地区人民相结合,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和讨论。

摘要:晋西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除偏关县之外,其余均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因此在当前扶贫大政策的影响下,扶贫成为该地区持续不断的重点工作。本文以民营涉农企业为出发点,研究民营涉农企业在贫困地区的发展经营过程中对区域扶贫工作的辅助作用,并为民营涉农企业带动区域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出一些列策略和建议,促进保德县乃至全国各贫困区扶贫工作的更好开展。

关键词:民营,涉农企业,精准扶贫,保德县

参考文献

[1] 李钦.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

[2] 司慧芳.转型时期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建设探析[D].2011.

[3] 张文燕,李艳芳,孙永剑.恒大帮扶大方县开启企业精准扶贫新模式[N].中华工商时报,2016(9).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投入了大量的涉农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注意到,政府的涉农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及资金管理不严格的地方,当前在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损失浪费、跑冒滴漏的现象比较普遍,挤占挪用涉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果,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因此,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审计机关责无旁贷。我们审计机关以及审计工作者必须坚持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宗旨要求,带着党委政府的重托去审计,带着强烈责任去审计,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审计,做到情为民所系,审群众所盼,解政府所忧。本文结合近年来涉农资金审计实践,浅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涉农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及搞好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1 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

从审计情况看,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金管理多部门。涉农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有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有银行贷款,还有村集体、单位和群众自筹等。国家的涉农资金,由多个部门审批使用,容易存在问题:1、注重部门政绩及利益。每个部门有每个部门的视角,又加上各部门有各自的政绩要求及利益驱动,对涉农资金难以做到统筹安排,将资金安排到最重要、最急需的项目上,而是争着多安排资金在各自部门的项目上;2、规模效应低。涉农资金拨付渠道也较多,有的是财政部门直接拨付,有的是通过农口有关部门下拨。农业项目分布较为分散,资金由多部门分散使用,造成资金的投向分散,形成“撒糊椒粉”的现象,难以形成投资的规模效应;3、重复投资。各部门各有各的资金使用计划,难免会造成投资重复,同时给一些地方套取资金留下了空子。

二是项目投资决策不科学。涉农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既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又包括对农民的实用性,还包括经济上的效益性。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项目在决策的科学性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有的项目不切实际盲目上马,前期资金投入后又成为“半拉子”工程,有的项目不实用,或是配套设施工程没跟上,完工了又不能投入使用,这些都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干部思想作风问题。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问题并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资金管理体制造成的,也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造成的,而是由于部分干部缺乏责任心,对农民的疾苦关心不够,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才造成决策上出现问题,在施工中出现问题(如工程质量低下,出现“豆腐渣”工程),在配套工程上出现问题,在项目完成后的管理和使用上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搞了供水工程却不铺设供水管网,不能入户,造成农民使用不方便,从而使工程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

2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由于涉农资金存在效益低下的问题,因此涉农资金审计更要注重效益审计。审计机关应将维护农民利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审计监督检查的重点,特别要不断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监督检查力度。密切关注新农村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效开展涉农资金效益审计,摸清涉农资金的家底,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典型性及效益低下的问题。通过审计,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和影响效益的问题进行归类,从政策层面研究分析,从法规制度研究如何防范和避免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从机制上研究如何规范管理,不断解决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问题,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从宏观角度上提出改进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建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涉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3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相对于真实、合法审计,效益审计对审计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农审计面广量大,要缩短审计周期,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创新审计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二是账面审计与账外调查相结合;三是同级审计与交叉审计和“上审下”相结合;四是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二是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重点专项资金。三是农民最关心的一些问题。在审计内容的确定上,要关注涉农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主要环节,检查资金管理情况和使用效果,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对于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通过分析把握了影响效益低下的因素后,有利于找准审计方向,拓宽审计思路,我认为除应遵循上述涉农审计的“四结合”、“三关注”外,在具体的审计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审计工作思路:

3.1 慎重选择效益审计项目

好的审计项目,往往会产生好的效果。涉农资金名目种类多、渠道多、资金性质复杂、项目分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每项资金都进行效益审计。因此,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要紧紧围绕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要求,重点关注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重要性,即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投入大,对经济、社会影响大,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二是时效性,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三是可行性,即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条件,使审计能够顺利进行。如农村公路硬化项目、农村“低保”项目、救灾救济项目、征地补偿费项目等,都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中央、地方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被审计单位也很重视,配合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将其确定为重点项目,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

3.2 锲而不舍追查问题

涉农资金大多与农民群众的利益直接相关,审计部门如果只是看看报表、翻翻账本是无法揭示资金的真正用途。涉农资金的审计应以资金的流动为主线,跟踪检查、评价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必须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审计跟着项目、资金走,项目做在哪里、资金流到哪里审计就监督到哪里,必须深入到现场、到农户中去,取得农户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揭露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扎扎实实分析建议

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建立在对产生问题原因高质量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在涉农资金效益审计项目中,要始终围绕既定的审计目标,从国家政策的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去揭露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看资金使用是否姓“农”,看农民群众是否得利,提出完善政策制度,加强管理的审计建议。

3.4 积极督促追踪问效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不能只停留在查出问题的层面上,要从根源上找原因、查漏洞,促使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且要积极地督促其整改,不能让被审计单位当作“耳边风”一吹即过,否则会削弱审计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农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维护。要通过积极地督促检查、追踪问效,促使地方政府加强管理,完善相关的制度,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放大审计效应,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3.5 适时调整审计思路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面临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调整审计思路,去主动地适应外部情况的变化。如在征地补偿费的审计调查中,根据有些农民对乡村干部不信任的情况,我们不再让乡村干部领路,而是自己前往调查;针对审计期间正值春耕农忙季节的实际,我们走到田间地头耐心地与农民交谈,并利用夜间农民一般都在家的特点,夜访农户。通过适时调整审计思路,我们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拉近了与农民群众的距离,从而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为揭露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总之,涉农资金效益审计要根据涉农资金的特点和审计所处的环境,及时调整审计思路,要善于从大量的数据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加大审计监督处理处罚及分析建议力度,并做好追踪问效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于对涉农主体金融需求情况的调研报告

现将我联社对辖内涉农主体金融需求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组织实施情况

根据市联社《通知》要求,我县联社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成专项工作小组,由联社理事长张小龙亲自挂帅,主任许国荣具体负责,并抽调信贷管理部、个人客户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对照有关内容进行逐项调研和信息收集。调研中主要通过各社汇总、深入人行县支行部门调取等方式,确保有关数据真实、准确、有效。

二、金融服务现状

截止2011年3月底,我县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万元,占全县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其中农业贷款万元,当年累计投放万元,当年纯投放万元,增幅达%,同比多增万元。农业贷款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万元,占比%;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万元。农业贷款余额占到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95%以上。

各类涉农贷款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53893万元,较年初净增1022万元;农户消费贷款余额48万元,较年初减少29万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13689万元,较年初增加616万元。

据调查,全县205个行政村、54345户农户中,金融服务覆盖面达80%左右,其中43770户享受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服务。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有力支持了全县“三大特色产业”,即以山楂、大樱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养牛、猪、鸡、鹿为主的畜牧业、以黄芩、柴胡等为主的特色中药材种植,较好的发挥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社会信用环境和经营环境仍需不断改善。通过近几年评定信用村、信用户,已呈现出农户信用贷款快速增长,贷款质量逐步提高,社会信用基础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但是,仍存在社会信用环境、执法环境欠佳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悬空债务、个别赖债者逃废贷款债权、公职人员拖欠贷款不主动归还等现象上。一方面是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存在着赖债思想。有的企业借改制破产之机,想方设法逃废、悬空信用社债务;有的企业利用金融业不规范竞争之机,多头开户,隐瞒经营成果,恶意拖欠贷款利息;有的企业破产后,有效资产所剩无几,信用社得到的补偿十分有限,资产损失严重。另一方面存在执行难问题。农村信用社起诉借贷纠纷胜诉后,得不到有力执行,导致赢了官司输了钱,无疑增大了信用社的经营难度。为此,建议由地方县政府牵头,建立有效联动机制,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动员全县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加强诚信意识,使全县尽快形成“争创信用村,争当信用户,争做诚信人”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目前。农村信用社承担着全县85%以上的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尤其在支持“三农”贷款

中,风险大、成本高。因此,建议政府结合实际,加大对信用社工作的支持力度,使农村信用社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是协调将信用社所在地各部门及企业的存款存入当地信用社,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二是将信用社所在地的农业、林业、建筑、水利、畜牧、教育等涉农部门的资金开户到当地农村信用社;三是规范非金融机构行为,使农村资金返流回归信用社,返哺于“三农”;四是加大扶持资金支持,帮助化解历史包袱。由于历年历史包袱沉重,影响着银监部门监管评级升级规划目标实现。另外,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存在清收难。为此,建议地方党委、政府在扶持资金划拨上加大力度,帮助信用社进行股金分红。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分散农村金融行业风险。一是建立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承担行业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管理,负责对行业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分析、预警工作。二是加快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解决“三农”发展中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增加“三农”资金投入总量。三是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尽量减少自然灾害导致的信贷资金损失。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是严把“公开关”。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通过电子屏、惠民补贴查询机、政务公开栏等形式对涉农资金、补贴资金来源、资金数量等情况进行公开,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严把“拨付关”。根据上级的资金文件,严格资金拨付环节管理,建立项目拨付资料库,将立项报告、招投标、阶段性验收表、审计报告作为资金拨付的必备资料,确保资金的安全。

三是严把“管理关”。 对于一事一议项目以及镇村实施的项目加强监管,建立监管台账,及时将项目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去向、实施单位等情况报上级财政部门,切实发挥基层财政就近就地监管优势。

四是严把“检查关”。对本乡镇的粮食补贴面积进行全方面、无死角核查,防止粮食综合补贴资金截留、挪用、挤占、套取等行为发生,严格查处弄虚作假人员,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同时,加强财政内部财经纪律的自查,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达到自我纠偏,自我完善的目的。

瑶曲镇财政所

涉农企业发展范文第5篇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等措施,切实提高对涉农项目、涉农资金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涉农资金监管工作。

二是强化公开管理制度。及时通过政务、村务公开栏向社会公开资金的具体名称、来源、数量、资金分配等基本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补贴对象、补贴金额进行公示,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立即组织人员认真核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是强化备案管理制度。对农业、民政、农机补贴等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去向、资金拨付等情况建立专档进行备案,从而使整个流程一目了然。

上一篇:城市发展战略下一篇:商业企业发展